高考詩歌專題訓練:端午詩_第1頁
高考詩歌專題訓練:端午詩_第2頁
高考詩歌專題訓練:端午詩_第3頁
高考詩歌專題訓練:端午詩_第4頁
高考詩歌專題訓練:端午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詩歌專題訓練端午詩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賀新郎·端午劉克莊①深院榴花吐。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夸結束②,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靈均③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④,更懷椒釂。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⑤。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注】①劉克莊:南宋詞人。一生關心國事,志在收復失地,卻仕途坎坷,屢遭挫折。②結束:裝束、打扮。③靈均:屈原名平,字靈均。④紉蘭佩、懷椒釂:佩秋蘭于身、持香酒禮神。⑤角黍:粽子。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篇十分巧妙,用石榴花、釵符艾虎等物點明節(jié)令,照應“端午”。B.“兒女”等句寫青年們爭夸裝束、興高采烈,游人觀渡、熱鬧非凡。C.“老大”句寫詞人并不想與“年少爭旗鼓”,凸顯其作為旁觀者的心態(tài)。D.“溪雨急,浪花舞”一句,想象出賽龍舟的爭渡場面,極富動態(tài)美。2.有人評價此詞“以歷史為鏡,抒寫悲憤之心”,請結合下闋,談談你的理解。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①蘇軾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好將沈醉酬佳節(jié),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游過。[注]①徐君猷:名大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當時黃州知州。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的上闋先描寫自然,再轉到描寫民俗生活,選取的景象與人物活動十分具有代表性。B.詞的下闋寫蘇軾與徐君猷一起歡度端午節(jié)的情景,字里行間滲透著蘇軾與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誼。C.“獄草煙深”一句描寫環(huán)境,突出監(jiān)獄條件的惡劣,與端午佳節(jié)喜慶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D.全詞借景抒情,名為寫端午風俗,欣賞自然風光,實則借題發(fā)揮,贊頌徐君猷的善施政德,稱贊他使民安樂的功績。4.“天氣尚清和”是理解本詞上闋的重點,有何精妙之處?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端午[唐]文秀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元]貝瓊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海榴花發(fā)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詩設問開篇,“自”與“映階碧草自春色”的“自”一樣,為了營造孤寂氛圍。B.文詩“萬古”二字運用夸張的手法,強調屈原精神跨越了漫長歷史,為世人銘記。C.貝詩第一句,“生”富有動感,形象地寫出了因風雨大作而光線變得昏暗的過程。D.兩首絕句都以屈原為吟詠對象,格律工整,聲韻和諧,語言直白淺近,耐人尋味。6.兩首詩中都寫到了“笑”,表達的情感卻不相同,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小題。同州①端午殷堯藩②鶴發(fā)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xiāng)。回鄉(xiāng)偶書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咀ⅰ竣偻荩航耜兾魇〈罄罂h。②殷堯藩:浙江嘉興人。7.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殷詩和賀詩都是寫自己離家很多年后,在白發(fā)蒼蒼之際回到家鄉(xiāng)遇到兒童的情景。B.殷詩沒有明說自己何時離家,只說自己離家三十五年,賀詩則說從小就離開家鄉(xiāng)。C.殷詩詩人向兒童打聽故鄉(xiāng)的方向,賀詩詩人雖然找到故鄉(xiāng),可是兒童已不認識他。D.雖然兩首詩中兒童的情態(tài)和問題不同,但都表達了詩人終于回到故鄉(xiāng)的喜悅之情。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1)鶴發(fā)垂肩尺許長(2)兒童相見不相識9.兩首詩中,詩人和故鄉(xiāng)關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端午即事①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咀ⅰ竣傥奶煜榈掠佣辏?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zhèn)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10.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是()A.首聯平鋪直敘,以“五月五日”與“贈艾”兩詞照應標題“端午”,點明節(jié)日的特點。B.頷聯真情流露,痛心不已;我再也見不到故人了,新交好的知己也在萬里之遙。C.頸聯滿心而發(fā),肆口而成,自敘往日能夠為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發(fā)蒼蒼。D.全詩敘事抒情,言真意切,平淡之中見波瀾,質樸之處有起伏。11.這首詩抒發(fā)的思想感情較為豐富,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余靖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家釀寄君須酩酊,古今嫌見獨醒人。和端午張耒競渡深愁千載冤,忠魂一去詎①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咀ⅰ竣僭n,難道,豈。表示反問。12.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兩首詩都寫了端午賽龍舟以紀念屈原的風俗,“爭”“競”寫出了賽龍舟的熱烈。B.兩首詩都寫了詩人對屈原的憑吊,分別用“特”“深”強化和渲染這份凄愴之情。C.余詩寫詩人將家釀之酒寄給都官庶回,希望他陪自己大醉一場,化解心中的哀情。D.張詩寫人們通過競渡方式紀念屈原,也無法使忠魂回還,飽含無限的悲哀與無奈。13.兩首詩尾句表達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請簡要作答。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下列小題。小重山端午[元]舒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①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②。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峨x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注]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jié)以五彩絲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羅江。14.下列對這首詞內容和寫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闋“兒共女,慶端陽”,描摹出一幅合家團圓共度佳節(jié)的溫馨畫面,傳遞了中華民族在節(jié)日之中共享天倫的樂趣。B.“《離騷》讀罷總堪傷”,《離騷》是屈原的長篇政治抒情詩。此句既寫對屈子大義的崇敬,還道出文人的惺惺相惜。C.“樹轉午陰涼”,以景結情,情在景中,是古詩詞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余韻繚繞的效果。D.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15.賞析上闋“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兩句。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后面小題。南鄉(xiāng)子·端午(李之儀)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蜕嵬鹑绱濉:檬聼o人載一樽。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16.詞的上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對于表達作者的感情有何作用?17.詞的下片表達了詞人當時怎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答案1.D2.以歷史為鏡:用屈原投江的典故,影射現實(或諷刺、揭露、批判統治者)。抒寫悲憤之心:①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②對南宋當權者的不思進取、偏安一隅的悲憤;③對奸佞小人的憤懣之情?!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想象出賽龍舟的爭渡場面”錯誤。賽龍舟的爭渡場面是詞人親眼所見,并非想象。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以歷史為鏡:“靈均標致高如許”是對屈原的高度評價和贊揚,使作者對屈原的崇敬躍然紙上?!皯浧缴倍浠叵胍郧白约阂郧瓰榭?,但卻生不逢時。“紉蘭佩”“懷椒釂”則是引用《離騷》中的詩句,展現出屈原生前的高風亮節(jié)。寫對屈原的懷念及歌頌,對投粽民俗表示不認同的態(tài)度,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用屈原投江的典故,影射現實(或諷刺、揭露、批判統治者);抒寫悲憤之心:自己的“束衣紈扇”與兒女們的“新樣釵符艾虎”對比鮮明,以兒女們的歡樂反襯出自己的無聊及年華已逝的落寞心緒。而“釵符艾虎”四字再次寫實景點節(jié)令,切題之“端午”?!袄洗蟆迸c“少年”、“慵”與“爭”相對比、“作戲”與“旗鼓”相呼應,生動地刻畫出詞人旁觀者的姿態(tài)?!跋昙?,浪花舞”本是自然景色,這里借自然景色的變化描繪年輕人爭渡的場面,極富動態(tài)之美。在這生龍活虎的“少年”的襯照下,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那種年華已晚、身遭廢棄的抑郁不平之情,隱然可感,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鞍阉贫裥训搅?,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這幾句憂憤尤深,意謂屈原若在今世,還會憂憤滿腔再度投江的。與其清醒而苦惱,還不如“醉死差無苦”。這既是說屈原,也是說自己。如今當政者茍且偷安,不思振作,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只有長歌當哭而已。“聊一笑”,實是苦中作笑,含淚的笑,足見詞人對當權者極度的失望乃至絕望之情,對南宋當權者的不思進取、偏安一隅的悲憤。“誰信”三句,詞人認為投粽入江祭屈原的風俗屬無稽之談?!罢l信”是反詰,意即不信。詞人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往水里投幾個粽子無濟于事,那些神話傳說荒誕不經,倒不如學一學屈原精忠為國、高潔不污的品格,比搞這些表面文章強多了?!膀责掿埮卑抵讣蒂t讒能的陰暗小人,此處詞人實質上是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與憤懣,對奸佞小人的憤懣之情。3.C4.①“天氣尚清和”高度概括了前面四句所描寫的意境。既包括了“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兩句中所描繪的五月百色爭妍的風景圖,又包含了“蘭條薦浴,菖花釀酒”端午民俗生活。②描繪出一個清新、和美、升平的政治清泰的社會環(huán)境。③為全詞的點睛之筆,為過渡到寫人作了很好的鋪墊,起到了承遞作用?!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突出監(jiān)獄條件的惡劣”錯。此句意思是黃州百姓安居,政治清明,監(jiān)獄里沒有罪犯,庭上少有訴訟,因而監(jiān)獄里長滿了荒草。是對太守治州有方的贊嘆。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句的能力。“天氣尚清和”出現在上闋末尾,屬于對上闋內容的總結。上闋首句“銀塘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描繪宜人的美景。一“銀”,一“朱”,一“麹塵”,一“圓”,一“綠”,一“新荷”,組綴成五月百色爭妍的風景圖。次句“蘭條薦浴,菖花釀酒”,筆鋒一轉,由寫大自然進入到寫民俗生活:綠蘭枝浸水而浴,綠菖蒲釀酒而飲。整個生活,沉浸在濃郁的節(jié)日氣氛中,身心愉快。最后一句為點睛之筆,將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為“天氣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繪出一個清新、和美、升平的政治清泰的社會環(huán)境。這也是全詞的點睛之筆。從結構上看,此句為過渡句。這樣的美好圖景正是徐君猷治理的結果,因而下闋自然轉入寫徐君猷,寫蘇軾與徐君猷一起歡度端午節(jié)日??梢娚祥牎疤鞖馍星搴汀笔斩幢M,為下片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將沉醉酬佳節(jié)”的過片句,由詠景而轉向寫人,起了承遞作用,景情融合。5.A6.①文詩中的“笑”,是嘲笑楚江空有浩渺的江水,卻無法洗脫屈原這樣直臣的冤屈,借此表達對屈原遭受不公待遇的憤懣之情;②貝詩中的“笑”,借石榴花嘲笑自己因無處祭奠屈原而傷感,來表達效仿前賢獨守心志的堅定品質。【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賞析詩歌意境、情感、手法、語言等的能力。A.“為了營造孤寂氛圍”錯誤,“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是說端午節(jié)是從誰開始的,是提出令人深思的問題,沒有營造孤寂氛圍。故選A。6.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鑒賞詩歌情感的能力。文詩中,“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發(fā)表作者的議論:楚江空闊浩渺,一望無際,如此的江水卻不能洗脫屈原這樣忠誠正直的大臣的冤屈。因此,此處的“笑”詩嘲笑,屈原內輔國政,外對強敵,卻無辜被貶,投江而死。作者借此表達對屈原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的憤懣之情。貝詩中,“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兩句寫端午節(jié)風雨如晦,作者前往汨羅江卻發(fā)現無處能夠悼念屈原的英靈?!昂A窕òl(fā)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寫石榴花盛放之時應當會嘲笑我,自尋煩惱,于是詩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淵明的事跡,縱然陶淵明這樣的縱情山水的隱士,對屈原的仰慕之情也絲毫未減。因此,此處的“笑”是借石榴花嘲笑自己沒有地方悼念屈原,表達自己會像陶淵明一樣人間清醒,效仿屈原,堅守心志,忠于祖國等。7.C8.表示約略估計,“左右”“上下”我25.殷詩和賀詩都是寫自己離家很多年后,在白發(fā)蒼蒼之際回到家鄉(xiāng)遇到兒童的情景?!皟和娬f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xiāng)”“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是說因為詩人久別故鄉(xiāng),所以故鄉(xiāng)的孩子都不認識他們,對于故鄉(xiāng)來說,兩位詩人已經由故鄉(xiāng)的“主人”變成了故鄉(xiāng)的“客人”?!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和情感的能力。C.“殷詩詩人向兒童打聽故鄉(xiāng)的方向”錯誤,應是兒童見到詩人的樣子后,很高興又很驚訝,問哪個方向是詩人的故鄉(xiāng),體現了詩人離鄉(xiāng)之久,家鄉(xiāng)的兒童都已不認識他了。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苞Q發(fā)垂肩尺許長”的意思是“白發(fā)垂到了肩膀大約一尺之長”。“許”,表示約略估計,“左右”“上下”。“兒童相見不相識”的意思是“家鄉(xiāng)的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跋唷保?。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苞Q發(fā)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的意思是:白發(fā)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長,已經在異鄉(xiāng)過了三十五個端陽了?!吧傩‰x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意思是:年少時離鄉(xiāng)老年才歸家,我的鄉(xiāng)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fā)卻已經疏落。這些內容分別突出了兩位詩人離鄉(xiāng)之久?!皟和娬f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xiāng)”的意思是:小孩子見了很高興又很驚訝,卻問哪個方向是故鄉(xiāng)?“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意思是:家鄉(xiāng)的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你是從哪里來的呀?這些內容說明,兩位詩人因長期離鄉(xiāng),而使得故鄉(xiāng)的孩子都把它們看成了“客”。對于故鄉(xiāng)來說,兩位詩人已經由故鄉(xiāng)的“主人”變成了故鄉(xiāng)的“客人”。10.B11.①歡欣愉悅之情。由“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可知,適逢佳節(jié),又收到節(jié)日小禮物,心情歡愉。②對朋友的思念之情。此情此景,故去的人看不到,新友也在萬里之遙,由此引發(fā)對故人、新交的思念之情。③時光易逝的傷感之情?!棒W發(fā)日已改”可看出感嘆時光易逝,白發(fā)蒼蒼。④丹心愛國的赤子之情。雖有謠言誣陷,仍然一片丹心照家國,愛國之心改變。⑤面對謠言的憤懣之情。由尾聯可知,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我想要從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可三湘相隔得比較遠?!窘馕觥?0.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選項共有兩處錯誤,首先“痛心不已”于文無據;其次“我再也見不到故人了”主客顛倒,不是見不到故人,而是故去的人看不見。故選B。11.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詩的首聯“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五月五日的端午節(jié),你贈與了我一枝艾草。點明端午佳節(jié)的民間習俗之一——贈艾、懸艾。一枝艾草給詩人的艱苦生活帶來了一些快樂的節(jié)日氣氛,表現了作者的歡欣愉悅之情。但同時又讓他感到了加倍的孤獨。詩的頷聯“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故去的人不可能再見面了,新知音尚在萬里之外。由于國難當頭,顛沛輾轉,老朋友大多故去,不能再見,新知音尚在萬里之外,自己的一舉一動難以為人所知。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思念之情。詩的頸聯“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往日一心只想為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發(fā)蒼蒼。詩人向普天下的人表明心志。他要一如既往地熱愛、忠于自己的祖國,哪怕是處境艱危,鬢發(fā)斑白,也要始終不渝,堅定不移。陳詞慷慨,字字鏗鏘,如同人生宣言,驚心動魄。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易逝的傷感之情,也反映了作者丹心愛國的赤子之情。尾聯“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我想要從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遼海阻隔太過遙遠。作者遭到謠言的中傷,并為某些人所相信,致使自己的凜凜情操蒙受玷污。結尾兩句與開頭兩句遙相呼應,前一句“我欲從靈均”,是就“丹心照夙昔”作補充,進一步說明自己要以屈原為楷模,堅持獨立不遷的操守,縱然是以身殉國也在所不辭。后一句“三湘隔遼?!眲t表明詩人欲從屈原以死明志而暫不能從的矛盾心理。此聯表明作者面對謠言的憤懣之情。12.C13.余靖用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典故,抒發(fā)自己與友人在這渾濁世間不被理解的痛苦哀傷之情。張耒則借世事變遷,而屈原忠貞不屈的精神與作品千古流傳的對比,表達出對屈原由衷的敬佩與贊頌之情?!窘馕觥?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及賞析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C.“希望他陪自己大醉一場”錯誤,“家釀寄君須酩酊”的意思是把家里釀的酒寄給你,希望你大醉一場。這里沒有“希望他陪自己大醉一場”的意思。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凹裔劶木汋?,古今嫌見獨醒人”意思是,把我家釀的酒寄給你,你一定要大醉一場,因為古今那些隨波逐流的昏庸之人,都厭煩嫌棄我們這些清醒之人,借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典故,表達對世事渾濁的無奈,少有知音的凄涼,充滿無限的哀傷之情。而“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意思是,楚國滅亡,屈原身死,如今還有什么呢?只留下一部《離騷》在世間流傳。詩歌前兩句意境悲哀無奈,而這兩句卻有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壯,雖然“國亡身殞”,灰飛煙滅,但那光照后人的愛國精神和彪炳千古的《離騷》絕唱卻永遠不會消亡,從而使得全詩的意境直轉而上、宏闊高遠,表達出詩人對于屈原忠貞精神的敬佩和歌頌贊嘆之情。14.D15.“空惆悵”慨嘆了世人忙于節(jié)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jié)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詞人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罢l復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悵”的緣由。這兩句將全詞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為下闋悼念屈原奠定了感情基調?!窘馕觥?4.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能力。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考生解答時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及本詩詞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D項,“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錯誤,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作者在端午“讀罷”《離騷》,傷感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些忙著“慶端陽”的人們,卻無人解“其中味”,更令人惆悵無比。詞人非常希望大家能記住這位富有“忠義氣”,美好的品格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的屈大夫。故選D。15.此題考查鑒賞詩歌句子的能力。煉句是詩歌鑒賞的高頻考點,所煉之句往往是在該詩中最富有表現力的句子。答題時,先要釋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達效果;分析表達效果時要將句子放回到詩中,體會其表情達意上的妙處。翻譯:到處采擷艾蒿、蒲草繁忙,誰家的青年男女,準備過端午節(jié)?五色絲帶纏繞著手臂唱歌跳舞。我內心惆悵,還有誰在端午節(jié)追悼屈原?過去的事不要評論衡量,屈原忠義氣節(jié),可與日月相比。讀完了《離騷》總能感到悲傷。沒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樹蔭底下乘涼。《小重山·端午》是元代文學家舒(dí)所作的一首小令。此詞以端午節(jié)為載體,從眼前所見的荊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