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wèi)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臨床技能-1.輔助檢查_第1頁
公衛(wèi)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臨床技能-1.輔助檢查_第2頁
公衛(wèi)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臨床技能-1.輔助檢查_第3頁
公衛(wèi)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臨床技能-1.輔助檢查_第4頁
公衛(wèi)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臨床技能-1.輔助檢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公衛(wèi)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臨床技能-1.輔助檢查[問答題]1.血清轉氨酶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參考值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10~40U/L(速率法(江南博哥)37℃);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10~40U/L(速率法37℃);ALT/AST≤1。2.臨床意義(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和AST均明顯升高,ALT/AST>1。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時,出現(xiàn)酶-膽(紅素)分離現(xiàn)象,提示肝細胞嚴重破壞,預后不良。在急性肝炎的恢復期,血清轉氨酶處于較高水平波動或再上升,提示有可能轉為慢性肝炎。(2)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轉氨酶持續(xù)在較高水平或反復波動達半年以上,則應考慮慢性肝炎的診斷。(3)肝硬化:血清轉氨酶可有輕、中度增高或降低。(4)肝癌、阻塞性黃疸:血清轉氨酶可呈輕、中度增高。(5)其他疾?。喝缧墓δ懿蝗⒓毙詡魅静。ㄈ玢^端螺旋體病、傷寒)、多種化學毒物或藥物(如砷、氯丙嗪、四環(huán)素、利福平、異煙肼等)均可導致肝細胞不同程度的損害,血清轉氨酶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6)急性心肌梗死:以AST增高為主,在發(fā)病后6~8小時升高,18~24小時達高峰,4~5天后降至正常。[問答題]2.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體及RNA測定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即艾滋病(AIDS)是由人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嚴重的性傳播疾病。HIV感染的實驗室診斷方法有兩大類:①檢測抗體是目前最常用的檢測方法;②檢測病毒及其組分可以病毒分離,或測定HIV的逆轉錄酶、抗原以及核酸。1.參考值篩選試驗:ELISA法和快速蛋白印跡法(RWB):陰性;確診試驗:蛋白印跡法(WB)和RT-PCR法RNA均陰性。2.臨床意義(1)篩選試驗靈敏性高,特異性差,有假陽性。(2)確診試驗陽性,對明確診斷和早期診斷有意義。(3)抗HIV陽性,經(jīng)確診試驗復核者,CD4淋巴細胞總數(shù)正常,CD4/CD8>1,為HIV感染者。(4)抗HIV陽性,經(jīng)確診試驗復核者,CD4淋巴細胞總數(shù)減低,CD4/CD8<1,又具有體重減輕10%以上、持續(xù)發(fā)熱達38℃1個月以上、持續(xù)腹瀉1個月以上、卡氏肺囊蟲肺炎、卡波西(kaposi)肉瘤、明顯真菌或其他條件致病菌感染中任何一項者,可診斷為艾滋病。[問答題]3.肺結核病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肺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結核病分為:①原發(fā)型肺結核(Ⅰ型):包括原發(fā)綜合征及胸內淋巴結結核;②血行播散型肺結核(Ⅱ型):包括急性粟粒性肺結核及亞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③繼發(fā)型肺結核(Ⅲ型):根據(jù)病理和X線表現(xiàn)又分為滲出型浸潤性肺結核、增生性肺結核、纖維干酪性肺結核、干酪性肺結核、空洞性肺結核、結核球、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等;④結核性胸膜炎(Ⅳ型):包括結核性干性胸膜炎、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結核性膿胸。X線表現(xiàn):影像多種多樣,可以一種征象為主,也可多種征象并存(圖2-4)。(一)局限性斑片狀模糊影好發(fā)于上葉尖后段及下葉背段。病灶可單發(fā)或多發(fā),可見于肺的一側或雙側。(二)干酪性肺炎表現(xiàn)為肺段或肺葉實變,呈大片致密影,邊緣模糊,密度不均,急性空洞表現(xiàn)為蟲蝕樣。(三)結核性空洞多數(shù)空洞壁較薄,洞壁內、外緣較光滑,空洞內一般無液平,空洞周圍常有衛(wèi)星灶??梢娨髦夤芘c空洞相連。(四)支氣管播散病變表現(xiàn)為沿支氣管分布的斑點狀、斑片狀陰影,病變可相互融合。為干酪樣物質經(jīng)引流支氣管排出時沿支氣管播散。(五)血行播散病變表現(xiàn)為散在于兩肺野、分布較均勻、密度和大小相似的粟粒狀陰影;亞急性和慢性病變粟粒大小和密度不一,多趨于增生型,范圍較局限,一般位于雙上肺。(六)增殖性病變呈斑點狀高密度影,常排列成花瓣樣,邊界清楚,無融合趨勢。(七)結核球為邊緣清楚的類圓形陰影,密度較高,內常有鈣化,周圍可見衛(wèi)星灶。(八)原發(fā)性結核灶典型表現(xiàn)為原發(fā)灶、淋巴管炎和腫大的肺門或縱隔淋巴結組成的啞鈴狀病灶。原發(fā)灶多位于上肺野下部或下肺野上部近胸膜處,早期為絮狀模糊陰影,晚期可干酪樣變。(九)結核病灶愈合常表現(xiàn)為鈣化灶或纖維索條影。[問答題]4.血常規(guī)白細胞(WBC)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1)計數(shù)成人:(4.0~10.0)×109/L新生兒:(15.0~20.0)×109/L2)分類(DC)中性桿狀核粒細胞:1%~5%(0.01~0.05)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0.50~0.70)嗜酸性粒細胞:0.5%~5%(0.005~0.05)嗜堿性粒細胞:0%~1%(0~0.01)淋巴細胞:20%~40%(0.20~0.40)單核細胞:3%~8%(0.03~0.08)[臨床意義]1)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50%~70%,臨床上大多數(shù)白細胞的總數(shù)變化實際反應中性粒細胞的增高或降低。生理性變化:一般為增多,見于新生兒和妊娠晚期。病理性變化: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創(chuàng)傷、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減少:某些感染(如傷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損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2)淋巴細胞增多:某些急性傳染?。ㄈ顼L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腎移植術后、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減少:主要見于放射病、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3)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急性傳染?。ǔ杉t熱外)、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減少:傷寒和副傷寒、術后、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4)嗜堿性粒細胞增多:較少,可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5)單核細胞增多:某些感染(結核、傷寒、瘧疾、心內膜炎)、某些血液?。▎魏思毎籽?、霍奇金病)、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問答題]5.肝功能γ-谷氨酰轉移酶(GGT)*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連續(xù)監(jiān)測法(37℃)男性:11~50U/L,女性:7~32U/L比色法男性:3~17U/L,女性:2~13U/L[臨床意義]增高具有臨床意義,見于:①膽管阻塞性疾病,肝內、外膽管阻塞性疾病,如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②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③藥物及中毒性肝臟損害:藥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問答題]6.免疫球蛋白M檢測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M,IgM),是初次免疫應答反應中的Ig,不論是在個體發(fā)育中還是機體受到抗原刺激后,IgM都是最早出現(xiàn)的抗體。IgM是分子質量最大的Ig,約占血清總Ig的5%~10%。IgM具有強的凝集抗原的能力。天然同族凝聚素(抗A、抗B)、冷凝集素及傷寒沙門菌的抗體均屬此類。[參考值]成人:0.5~2.6g/L。[臨床意義]1)生理性變化從孕20周起,胎兒自身可合成大量IgM,胎兒和新生兒IgM濃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高,8~16歲前達到成人水平。2)病理性變化增高:見于初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類風濕關節(jié)炎、SLE等。由于IgM是初次免疫應答中的Ig,因此單純IgM增加常提示為病原體引起的原發(fā)性感染。宮內感染可能引起IgM濃度急劇升高,若臍血中IgM>0.2g/L時,表示有宮內感染。此外,在原發(fā)性巨球蛋白血癥時,IgM呈單克隆性明顯增高。降低:見于IgG型重鏈病、IgA型MM、先天發(fā)生免疫缺陷癥、免疫抑制療法后、淋巴系統(tǒng)腫瘤、腎病綜合征及代謝性疾?。ㄈ缂谞钕俟δ芸哼M、肌營養(yǎng)不良)等。[問答題]7.血小板檢測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血小板計數(shù)(PC):參考值(100~300)×109/L。2.臨床意義(1)血小板減少:PC低于100×109/L稱血小板減少。見于血小板生成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放射性損傷、急性白血病等;血小板破壞或消耗增多如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SLE、惡性淋巴瘤等;血小板分布異常如脾腫大等。(2)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數(shù)超過400×109/L為血小板增多。原發(fā)性增多見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反應性增多見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癥患者等。[問答題]8.病毒性肝炎血清標記物--乙型肝炎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測定(1)參考值:ELISA法陰性;RIA法陰性;反向間接凝血法(RPHA)陰性(滴度<1∶8)。(2)臨床意義:陽性見于急性乙肝潛伏期;發(fā)病后3個月不轉陰,則易發(fā)展成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攜帶者HBsAg也呈陽性。HBsAg本身不具有傳染性,但因其常與HBV同時存在,常作為傳染性標志之一。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抗-HBs)測定(1)參考值:ELISA和RIA法陰性。(2)臨床意義:抗-HBs是保護性抗體,提示機體有一定免疫力,一般在發(fā)病后3~6個月才出現(xiàn),可持續(xù)多年。注射過乙型肝炎疫苗或抗-HBs免疫球蛋白者,抗-HBs可呈陽性。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測定(1)參考值:ELISA和RIA法陰性。(2)臨床意義:HBeAg陽性表明乙型肝炎處于活動期,提示HBV在體內復制,傳染性較強;HBeAg持續(xù)陽性,表明肝細胞損害較重,且可轉為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如轉為陰性,表示病毒停止復制。4.乙型肝炎病毒e抗體(抗-HBe)測定(1)參考值:ELISA和RIA法陰性。(2)臨床意義:急性期即出現(xiàn)陽性者易進展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出現(xiàn)陽性者可進展為肝硬化;HBeAg與抗-HBe均陽性,且ALT升高時可進展為原發(fā)性肝癌;抗-HBe陽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復制減少,傳染性減低。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測定(1)參考值:ELISA和RIA法陰性。(2)臨床意義:HBcAg陽性,提示病人血清中有感染性的HBV存在,其含量較多,表示復制活躍,傳染性強,預后較差。6.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抗-HBc)測定(1)抗-HBc總抗體1)參考值:ELISA和RIA法陰性。2)臨床意義:抗-HBc總抗體主要反映的是抗-HBcIgG,其檢出率比HBsAg更敏感,可作為HBsAg陰性的HBV感染的敏感指標;也可作為乙型肝炎疫苗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鑒定和獻血員的篩選。(2)抗-HBcIgM測定1)參考值:ELISA和RIA法陰性。2)臨床意義:IgM既是乙型肝炎近期感染指標,也是HBV在體內持續(xù)復制的指標,并提示病人血液有傳染性;IgM轉陰,預示乙型肝炎逐漸恢復;抗-HBcIgM轉陽,預示乙型肝炎復發(fā)。(3)抗-HBcIgG測定1)參考值:ELISA和RIA法陰性。2)臨床意義:IgG是在發(fā)病后1個月左右升高,可持續(xù)終身。它是HBV既往感染的指標,常用于乙型肝炎流行病學調查。7.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S2和前S2抗體測定(1)參考值:ELISA和RIA法陰性。(2)臨床意義:Pre-S2陽性提示HBV復制異常活躍,有傳染性;抗Pre-S2陽性見于乙肝急性期及恢復早期,提示HBV已被清除,預后較好。8.乙型肝炎病毒DNA測定(1)參考值:斑點雜交試驗和PCR法陰性。(2)臨床意義:DNA陽性是診斷乙型肝炎的佐證,表明HBV復制及有傳染性。[問答題]9.病毒性肝炎血清標記物--丁型肝炎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丁型肝炎病毒抗原和抗體測定(1)參考值:IFA、RIA和ELISA法均陰性。(2)臨床意義:抗原檢測:HDVAg出現(xiàn)較早,但僅持續(xù)1~2周。HDVAg與HBsAg同時陽性,表示丁型和乙型肝炎病毒同時感染,患者可迅速發(fā)展為慢性或急性重型肝炎。抗體檢測:①IgG陽性:只能在HBsAg陽性的血清中測得,是診斷丁型肝炎的可靠指標,即使HDV感染終止后仍可保持多年。②IgM出現(xiàn)較早,一般持續(xù)2~20周,可用于丁型肝炎早期診斷。2.丁型肝炎病毒RNA測定(1)參考值:RT-PCR法陰性。(2)臨床意義:HDV-RNA陽性可明確診斷為丁型肝炎。[問答題]10.病毒性肝炎血清標記物--庚型肝炎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庚型肝炎病毒抗體測定(1)參考值:RIA和ELISA均陰性。(2)臨床意義:抗體陽性表示曾感染過HGV,多見于輸血后肝炎或使用血液制品引起HGV合并HCV感染的患者。2.庚型肝炎病毒RNA測定(1)參考值:RT-PCR法為陰性。(2)臨床意義:RNA陽性表明有HGV存在。[問答題]11.肺部感染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大葉性肺炎(下圖)多為肺炎球菌致病。多見于青壯年,起病急,以突然高熱、惡寒、胸痛、咳嗽、咳鐵銹色痰為臨床特征。血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比例明顯增高。X線征象較臨床出現(xiàn)晚3~12小時,其基本X線表現(xiàn)為滲出與實變,累及肺段、肺葉。典型的大葉性實變現(xiàn)在已不多見。早期(充血期):X線檢查可無陽性發(fā)現(xiàn),或只表現(xiàn)為病變區(qū)肺紋理增多,肺透明度略低或呈密度稍高的模糊影。實變期(包括紅色肝樣變期及灰色肝樣變期):X線表現(xiàn)為呈葉段分布的密度均勻的致密影,內可見支氣管氣像(透明的支氣管影)。不同肺葉段的實變形狀各不相同。消散期:X線表現(xiàn)為實變區(qū)的邊緣密度逐漸減低,漸為散在分布的斑片狀致密影,病變多在兩周內完全吸收。此期要與肺結核鑒別。2.支氣管肺炎(下圖)又稱小葉性肺炎,常見致病菌為鏈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等,多見于嬰幼兒、老年人。臨床表現(xiàn)較重,多有高熱、咳嗽、咳泡沫黏液膿性痰,并伴有呼吸困難、發(fā)紺及胸痛等。[問答題]12.肺結核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肺結核是呼吸系統(tǒng)的常見疾病。自1978年起,國內采用肺結核的五大分類法,Ⅰ型:原發(fā)型肺結核,分為原發(fā)綜合征和胸內淋巴結結核。Ⅱ型: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分為急性和亞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Ⅲ型:浸潤型肺結核。Ⅳ型:纖維空洞型肺結核。Ⅴ型:結核性胸膜炎。1.原發(fā)型肺結核:為初次感染結核,多見于兒童或青年,臨床表現(xiàn)有低熱、盜汗、乏力及精神不振,體溫可達39~40℃。X線表現(xiàn):(1)原發(fā)綜合征:在X線胸片上表現(xiàn)為肺內原發(fā)灶及肺門淋巴結增大,在二者之間有時可見條索狀陰影及結核性淋巴管炎。三者呈啞鈴狀,又稱雙級期。原發(fā)灶、淋巴管炎與淋巴結炎的X線表現(xiàn),稱為原發(fā)綜合征。(2)胸內淋巴結結核:縱隔淋巴結結核在X線胸片上表現(xiàn)為縱隔腫塊陰影。單發(fā)的淋巴結增大表現(xiàn)為突向肺內的腫塊,以右側支氣管旁淋巴結增大為常見。多數(shù)的縱隔淋巴結增大融合可引起一側或兩側縱隔增寬,邊緣凹凸不平或呈波浪狀。肺門淋巴結腫大可分為兩型:邊緣清楚的腫塊為腫瘤型,淋巴結增大伴周圍炎癥使其邊緣模糊,為炎癥型。2.血行播散型肺結核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又稱為急性粟粒型肺結核。本病是大量結核桿菌一次或極短期內多次侵入血液循環(huán)而引起。肺內結節(jié)為結核性肉芽腫。X線表現(xiàn):兩肺彌漫分布的粟粒狀結節(jié)陰影,結節(jié)的大小、密度和分布均勻。3.浸潤型肺結核:此型肺結核為成人最常見的繼發(fā)性肺結核。由于機體的抵抗力降低,使得病灶內的結核菌再度活動,引起原有的病灶惡化進展,形成浸潤型肺結核。X線表現(xiàn):(1)一般表現(xiàn):包括片狀、小結節(jié)、空洞及條索陰影。病灶呈單發(fā)或多發(fā)。斑片狀陰影的邊緣模糊,小結節(jié)陰影為數(shù)毫米至1cm大小,邊緣比較清楚。病灶溶解形成空洞表現(xiàn)為斑片陰影中的低密度區(qū),或為邊緣清楚的薄壁或厚壁空洞,以薄壁空洞多見??斩粗車薪Y節(jié)及條索狀的衛(wèi)星灶??斩醇胺窝字g常見引流支氣管,其管壁增厚、管腔增寬。病變的密度不均勻,可見密度較高的硬結及鈣化灶。(2)結核球:大多數(shù)結核球大小為2~3cm,少數(shù)在4cm以上。結核球密度較高,可見鈣化及空洞,有時可見引流支氣管與結核空洞相連。結核球周圍可見斑點及條索狀的衛(wèi)星灶。(3)干酪性肺炎:干酪性肺炎表現(xiàn)為肺段或肺葉實變陰影,其中的急性空洞呈不規(guī)則的透明區(qū),在同側或對側肺內常可見支氣管播散病灶,為斑片狀陰影。[問答題]13.結核性胸膜炎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結核菌進入胸腔后,由于機體胸膜對于結核菌及其代謝產物的變態(tài)反應而引起胸膜炎。X線表現(xiàn):干性胸膜炎時顯示肋膈角變鈍,膈肌活動受限,也可無異常發(fā)現(xiàn)。游離性胸腔積液的液體量在300ml以上,胸部X線檢查可發(fā)現(xiàn)。少量的胸腔積液使肋膈角變鈍,胸部透視體位變化或呼吸運動時可見液體陰影移動。較多量的胸腔積液時,下胸部或中胸部位有大片致密陰影,密度均勻,上界呈外高內低的反拋物線狀,縱隔向健側移位。[問答題]14.成人四肢骨關節(jié)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骨組織是結締組織的一種,是人體內最致密堅硬的組織,也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1.骨干(1)骨膜:正常骨膜和骨周圍的軟組織密度相同,在X線片上不顯影。(2)骨皮質:骨皮質為密質骨,密度均勻致密,在骨干中段最厚,向兩端逐漸變薄。骨皮質內緣與骨松質連續(xù),外緣光整,在肌韌帶附著處可出現(xiàn)隆起或凹凸不平。(3)骨髓腔:常因骨皮質和小梁的遮蓋而顯示不清,骨髓腔的骨干段可顯示為邊界不清、較為透亮的帶狀影。2.骨端:橫徑大于骨干,骨皮質一般較薄且多光滑銳利,并能見到較清楚的骨小梁。骨松質的影像是由骨小梁和其間的小梁間隙所構成,在X線片上顯示為網(wǎng)格樣骨紋理,密度低于骨皮質。3.關節(jié):滑膜關節(jié)在X線片上可見:①關節(jié)間隙:為兩個骨端的骨性關節(jié)面之間的透亮間隙,是關節(jié)軟骨、關節(jié)盤和關節(jié)腔這些軟組織密度結構的投影。②骨性關節(jié)面:X線片上顯示為邊緣銳利光滑的線形致密影,通常凹側骨性關節(jié)較凸側厚。③關節(jié)囊:由于其密度與周圍軟組織相同,一般X線平片上不能顯示,有時在關節(jié)囊外脂肪層的襯托下可見其邊緣。④韌帶:某些大關節(jié),如膝、髖和踝關節(jié)周圍的韌帶,可在脂肪組織的對比下被顯示。⑤關節(jié)內外脂肪層:關節(jié)內脂肪在關節(jié)囊內外層之間,見于大關節(jié)。關節(jié)外脂肪層位于關節(jié)囊和周圍肌肉之間,層次清楚,可襯托出關節(jié)囊的輪廓。[問答題]15.正常胸部正位片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胸部X線片是胸部疾病首選的檢查方法,正常胸片的X線表現(xiàn)是胸部疾病影像診斷的基礎(圖2-1、圖2-2)。(一)肺野肺野是含有空氣的肺組織在正位胸片上自縱隔、肺門向外的透光區(qū)域,正常時雙側肺野透亮度相同。為便于表明病灶位置,人為地將一側肺野縱向均分為三等份,稱為內、中、外帶;又沿第2、4肋骨前緣下端水平劃分為上、中、下肺野,共9個區(qū)域。(二)肺門正位胸片上肺門是兩肺中野內帶的致密影像,由肺動脈、肺靜脈、支氣管和淋巴組織等組成,主要成分為肺動脈和肺靜脈。(三)肺紋理正位胸片上自肺門向外周放射狀分布的樹枝狀影,逐漸變細,是肺動脈、肺靜脈和支氣管的影像。(四)肺葉肺葉為解剖學范疇,與肺野概念不同。右肺有上、中、下三個肺葉,左肺有上、下兩個肺葉,肺葉由葉間胸膜分隔而成。肺葉在正位胸片上有前后重疊現(xiàn)象,如右肺中葉與下葉背段重疊,中葉在前,下葉在后;因此,右中肺野既有中葉又有下葉。(五)肺段每個肺葉由2~5個肺段組成,右肺有10段,左肺有8段,肺段的名稱與相應的段支氣管一致。X線胸片上不能顯示肺段的界限,但可確定其大致位置。(六)縱隔位于胸骨之后,胸椎之前,兩肺之間,上為胸廓入口,下為橫膈??v隔影像的組成由骨性結構(如胸骨、胸椎)和軟組織結構(如心臟、大血管、氣管、食管、支氣管、淋巴組織、胸腺及縱隔內脂肪)等。但在正位胸片上,僅能顯示氣管、主支氣管及與肺鄰接的縱隔輪廓。在側位胸片上縱隔一般分為上、中、下及前、中、后9個區(qū)域;縱隔的分區(qū)既方便描述病變部位,又可幫助判斷縱隔病變的來源及性質。(七)橫膈介于胸腹腔之間,呈圓頂狀。在正位胸片上分左右兩葉,右側橫膈頂一般在第5~6前肋間水平,通常右側橫膈較左側橫膈高1~2cm,左側橫膈下有胃底氣泡。橫膈與胸壁相交構成肋膈角,與心臟相交構成心膈角。(八)胸膜分為壁層和臟層胸膜。在正位胸片胸膜不顯示,只有在壁層、臟層胸膜反折處或葉間裂部位(如右肺水平裂)胸膜與X線平行,而使胸膜顯像為線狀致密影。(九)胸壁軟組織能顯示胸鎖乳突肌、鎖骨上皮膚皺褶、胸大肌、女性乳房及乳頭等軟組織陰影。(十)骨骼在X線胸片上能顯示胸椎、鎖骨、肋骨、肩胛骨和部分胸骨,與正常解剖形態(tài)完全一致。由于骨骼密度最高,在X線片中為十分清楚的白色影像。[問答題]16.尿常規(guī)亞硝酸鹽(Nit)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陰性(neg)[臨床意義]陽性為大腸桿菌尿路感染。陰性不能排除,因為Nit陽性需要3個條件,即食物中有硝酸鹽,尿液標本在膀胱停留時間超過4小時和感染的細菌有硝酸鹽還原酶。[問答題]17.痰液檢驗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一般性狀檢查正常人痰液呈無色或灰白色。化膿性感染時呈黃色;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時呈黃綠色;大葉性肺炎時呈鐵銹色;急性左心衰時呈粉紅色泡沫樣痰;阿米巴肺膿瘍時呈咖啡色。呼吸系統(tǒng)有病變時痰可呈黏液性、漿液性、膿性及血性。2.顯微鏡檢查(1)不染色涂片①紅細胞:正常痰液無紅細胞,膿性痰可見少量紅細胞;②白細胞:正常痰液可有少量白細胞,呼吸道感染時可見大量白(膿)細胞;③肺泡巨噬細胞,見于肺淤血、肺栓塞和慢性肺出血患者;④寄生蟲及卵:如肺吸蟲卵和溶組織阿米巴滋養(yǎng)體;⑤夏科-萊登結晶:見于支氣管哮喘和肺吸蟲患者痰液;⑥柯什曼螺旋體:見于支氣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氣管炎患者。(2)染色涂片①脫落細胞檢查:巴氏染色查肺癌細胞;②細菌檢查:革蘭染色可見許多致病菌;③分枝桿菌檢查:抗酸染色及金胺O熒光染色。3.病原體培養(yǎng)根據(jù)可能的疾病進行不同病原體培養(yǎng),如一般細菌、結核桿菌、肺炎支原體、真菌及厭氧菌等培養(yǎng)。需要注意的是,厭氧菌培養(yǎng)需環(huán)甲膜穿刺取痰,由于存在口咽污染的可能性,痰液培養(yǎng)結果不一定反應下呼吸道感染情況。[問答題]18.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0.94~2.0mmol/L。[臨床意義]降低具有臨床意義,HDL-C與TG呈負相關系,HDL-C降低見于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肝臟損害、腎病綜合征。[問答題]19.肝功能血清總膽紅素(STB)和結合膽紅素(CB)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血清總膽紅素5.1~17.1μmol/L(0.3~1.1mg/dl),10L清結合膽紅素1.7~6.8μmol/L(0.1~0.4mg/dl)。[臨床意義]1)STB在17.1~34.2μmol/L之間為隱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溶血性黃疸通常<85.5μmol/L,肝細胞黃疸通常<171μmol/L,阻塞性黃疸>171μmol/L。2)CB/STB<20%提示溶血性黃疸,20%~50%之間為肝細胞性黃疸,>50%為阻塞性黃疸。[問答題]20.肝功能血清氨基轉移酶即轉氨酶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ALT:5~25卡門單位(比色法),5~40U/L(連續(xù)監(jiān)測法)AST:8~28卡門單位(比色法),8~40U/L(連續(xù)監(jiān)測法)[臨床意義]ALT和AST增高具有臨床意義,見于:①肝膽疾?。杭薄⒙圆《拘愿窝?、肝硬化活動期、肝癌、脂肪肝、膽囊炎和膽管炎;②心肌損傷: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炎;③骨骼肌損傷:多發(fā)性肌炎;④藥物及中毒性肝臟損害:藥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后者AST升高更明顯)。[問答題]21.腎功能血清尿素氮(BUN)測定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2.9~8.2mmol/L(8~23mg/dl)[臨床意義]特異性不如血清Cr。升高具有臨床意義:1)腎前性①蛋白質代謝增加,大量高蛋白飲食、饑餓、發(fā)熱等;②腎血流量下降,如脫水,休克和心衰等。2)腎性如急慢性腎衰。3)腎后性腎臟以下的尿路阻塞性疾病。[問答題]22.腎功能血清尿酸(UA)測定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90~420μmol/L[臨床意義]升高具有臨床意義:①原發(fā)性,如原發(fā)性痛風;②核酸代謝增加,如白血病、骨髓瘤等;③腎功能損害性疾病;④中毒(如氯仿、四氯化碳、鉛)和子癇。[問答題]23.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參考值:①FPG3.9~6.1mmol/L;②口服葡萄糖后30分鐘至1小時,血糖達高峰(一般為7.8~9.0mmol/L),峰值<11.1mmol/L;③2小時血糖<7.8mmol/L;④3小時血糖恢復至空腹水平;⑤各檢測時間點的尿糖均為陰性。2.臨床意義(1)診斷糖尿?。号R床上有以下條件者即可診斷糖尿?。孩倬哂刑悄虿“Y狀,F(xiàn)PG>7.0mmol/L;②OGTT血糖峰值>11.1mmol/L,OGTT2hPG>11.1mmol/L;③具有臨床癥狀,隨機血糖>11.1mmol/L,伴有尿糖陽性者。臨床癥狀不典型者,需要另一天重復檢測確診,但一般不主張做第3次OGTT。(2)判斷IGT:FPG<7.0mmol/L,2hPG為7.8~11.1mmol/L且血糖到達高峰時間延長至1小時后,血糖恢復正常的時間延長至2~3小時后,同時伴有尿糖陽性者為IGT。IGT常見于2型糖尿病、肢端肥大癥、甲亢、肥胖癥及皮質醇增多癥等。(3)平坦型糖耐量曲線:FPG降低,口服葡萄糖后血糖上升也不明顯,2hPG仍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見于胰島β細胞瘤、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腺垂體功能減退癥,也可見于胃排空延遲、小腸吸收不良等。(4)儲存延遲型糖耐量曲線: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急劇升高,提早出現(xiàn)峰值,且>11.1mmol/L,而2hPG又低于空腹水平。見于胃切除或嚴重肝損傷。(5)鑒別低血糖:①功能性低血糖:FPG正常,口服葡萄糖后出現(xiàn)峰值時間及峰值均正常,但2~3小時后出現(xiàn)低血糖,見于特發(fā)性低血糖癥。②肝源性低血糖:FPG低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后血糖高峰提前并高于正常,但2hPG仍處于高水平,且尿糖陽性。見于廣泛性肝損傷、病毒性肝炎等。[問答題]24.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參考值正常成人血清總蛋白(STP)60~80g/L,白蛋白(A)40~55g/L,球蛋白(G)20~30g/L,A/G為(1.5~2.5):1。2.臨床意義(1)急性或局灶性肝損害時,血清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及A/G比值仍可正常。多數(shù)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總蛋白可正常,而球蛋白增加;亞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總蛋白常隨病情加重而減少。(2)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常出現(xiàn)白蛋白減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減低,并可隨病情加重而愈見明顯。白蛋白逐漸下降者預后不良,白蛋白減少到25g/L以下者易出現(xiàn)腹水。(3)血清總蛋白高于80g/L或球蛋白高于35g/L,稱為高蛋白血癥或高球蛋白血癥,主要因球蛋白增加引起,見于肝硬化、慢性炎癥、慢性感染、惡性淋巴瘤、M-蛋白血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4)血清總蛋白低于60g/L,稱為低蛋白血癥,主要由白蛋白減少引起,可見于慢性肝病、腎病綜合征、大面積燒傷、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慢性營養(yǎng)不良或吸收障礙等疾病。(5)A/G比值倒置見于肝功能嚴重損害,如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情好轉時白蛋白則可回升,A/G比值也趨于正常。(6)血清球蛋白降低見于生理性減少、免疫功能抑制和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癥。[問答題]25.腦脊液常規(guī)檢查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正常成人腦脊液量為90~150ml。1.一般性狀檢查(1)顏色:正常腦脊液為無色透明液體。①紅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見于穿刺損傷、蛛網(wǎng)膜下腔或腦室出血;②黃色:常因腦脊液中含有變性血紅蛋白、膽紅素或蛋白量異常增高引起,見于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椎管阻塞(如髓外腫瘤)、多神經(jīng)炎和腦膜炎等;③乳白色:多因白細胞增多所致,見于各種化膿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④微綠色:見于銅綠假單胞菌、肺炎鏈球菌、甲型鏈球菌引起的腦膜炎等;⑤褐色或黑色:見于腦膜黑色素瘤等。(2)透明度:正常腦脊液清晰透明。病毒性腦膜炎、流行性乙型腦膜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梅毒等由于腦脊液中細胞數(shù)僅輕度增加,腦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濁;結核性腦膜炎時細胞數(shù)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樣混濁;化膿性腦膜炎時,腦脊液中細胞數(shù)極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濁。(3)凝固物:正常腦脊液不含有纖維蛋白原,放置24小時后不會形成薄膜及凝塊。當有炎癥滲出時,因纖維蛋白原及細胞數(shù)增加,可使腦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塊。急性化膿性腦膜炎時,腦脊液靜置1~2小時即可出現(xiàn)凝塊或沉淀物;結核性腦膜炎的腦脊液靜置12~24小時后,可見液面有纖細的薄膜形成;蛛網(wǎng)膜下腔阻塞時,由于阻塞遠端腦脊液蛋白質含量常高達15g/L,使腦脊液呈黃色膠凍狀。(4)壓力:正常成人臥位時腦脊液壓力為0.78~1.76kPa(80~180mmH2O)或40~50滴/分。腦脊液壓力增高見于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顱內各種炎癥性病變;腦腫瘤、腦出血、腦積水等顱內非炎癥性病變;高血壓、動脈硬化等顱外因素;還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滲溶液的靜脈注射等。腦脊液壓力減低主要見于腦脊液循環(huán)受阻;腦脊液流失過多;腦脊液分泌減少等因素。2.化學檢查(1)蛋白定量及定性試驗1)參考值:蛋白定性試驗為陰性或弱陽性。蛋白定量(腰穿)兒童為0.20~0.40g/L;成人為0.15~0.45g/L。2)臨床意義:腦脊液中蛋白質增高主要見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炎癥,如化膿性腦脊髓膜炎為顯著增加,結核性腦膜炎為中度增加,脊髓灰質炎和病毒性腦炎、腦膜炎呈輕度增加;其他如腦腫瘤、腦出血、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及梗阻、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神經(jīng)梅毒等均可致蛋白質含量增高。(2)葡萄糖定量試驗1)參考值:2.5~4.5mmol/L。2)臨床意義:腦脊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見于:①化膿性腦膜炎:腦脊液中糖含量可顯著減少或缺如;②結核性腦膜炎;③累及腦膜的腫瘤(如腦膜白血?。⒔Y節(jié)病、梅毒性腦膜炎、風濕性腦膜炎、癥狀性低血糖等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糖減少。腦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主要見于病毒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腦出血、下丘腦損害、糖尿病等。(3)氯化物定量檢查1)參考值:120~130mmol/L。2)臨床意義:結核性腦膜炎時,氯化物的含量明顯減低,可降至102mmol/L以下;化膿性腦膜炎時氯化物減少不如結核性腦膜炎明顯,多為102~116mmol/L;此外,如大量嘔吐、腹瀉、水腫等情況使血中氯化物減低,則腦脊液中氯化物亦隨之減少。其他中樞系統(tǒng)疾患(如病毒性腦炎、腦膿腫等)則多屬正常。3.顯微鏡檢查(1)參考值:細胞計數(shù)成人為(0~8)×106/L,兒童為(0~10)×106/L。(2)臨床意義1)腦脊液中細胞增多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的重要指標。①化膿性腦膜炎時,腦脊液中的細胞數(shù)顯著增加,達數(shù)千×106/L以上,以中性粒細胞為主。②結核性腦膜炎時,細胞數(shù)增加,但多不超過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后淋巴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漿細胞同時存在是本病的特征。③真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或腦膜炎,細胞總數(shù)輕度增加,以淋巴細胞為主。2)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腫瘤:急性腦膜白血病細胞數(shù)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細胞為主,同時在腦脊液中可找到腫瘤細胞。3)腦寄生蟲?。耗X脊液中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為主,可發(fā)現(xiàn)血吸蟲、阿米巴原蟲、弓形蟲、旋毛蟲幼蟲等。4)腦室和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紅細胞明顯增多,白細胞增多以中性粒細胞為主。4.細菌學檢查一般采用直接涂片法,也可用培養(yǎng)或動物接種法。在病理情況下如細菌性腦膜炎,可發(fā)現(xiàn)葡萄球菌、腦膜炎雙球菌、肺炎球菌、結核桿菌等。[問答題]26.肺膿腫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肺膿腫為肺內的化膿性炎癥。病原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及厭氧菌等。X線表現(xiàn):吸入性肺膿腫在膿腫形成之前,有大片狀模糊陰影,多位于上葉后段及下葉背段,靠近胸膜下??斩葱纬珊?,在大片陰影中有低密度區(qū)及氣液平,空洞的壁較厚,空洞壁內緣光滑或不規(guī)則,外緣模糊。周圍有斑片浸潤陰影。經(jīng)抗菌治療4~6周后逐漸吸收。血源性肺膿腫為多發(fā)斑片狀或結節(jié)陰影,邊緣模糊。在兩肺中下野多見。膿腫內可見空洞及液平??咕委?~4周吸收。慢性肺膿腫為邊界清楚的厚壁空洞,或實性腫塊內多發(fā)的小空洞,可有液平。周圍肺紋理增重,胸膜增厚。[問答題]27.肺占位性病變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肺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包括原發(fā)性和轉移性腫瘤。支氣管肺癌是最常見的肺部腫瘤。(一)良性腫瘤肺內良性腫瘤相當少見,包括平滑肌瘤、纖維瘤、脂肪瘤、乳突狀瘤等。錯構瘤屬于腫瘤樣病變,在肺內的良性腫瘤及腫瘤樣病變中常見。錯構瘤是內胚層與間胚層發(fā)育異常而形成的腫瘤樣病變。發(fā)生在肺段及肺段以上支氣管的錯構瘤稱為中央型錯構瘤;位于肺段以下支氣管及肺內的稱為周圍型錯構瘤。X線表現(xiàn):中央型錯構瘤引起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陰影。周圍型錯構瘤表現(xiàn)為肺內孤立結節(jié)或腫塊陰影,以2~3cm多見,邊緣光滑清楚,也呈波浪型,可見爆米花樣鈣化。(二)支氣管肺癌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是原發(fā)于支氣管上皮、細支氣管肺泡上皮及腺樣的惡性腫瘤。有4種常見的病理組織類型:①鱗狀細胞癌,又稱表皮樣癌;②小細胞癌,包括燕麥細胞癌、中間細胞癌、混合燕麥細胞癌;③腺癌,分為腺泡樣腺癌、乳突樣腺癌、細支氣管肺泡癌和黏液樣癌;④大細胞癌。肺癌大體病理形態(tài)上分為中央型、周圍型和彌漫型。X線表現(xiàn):1.中央型肺癌(1)早期肺癌:早期中央型肺癌在X線胸片上可無異常發(fā)現(xiàn),或表現(xiàn)為支氣管狹窄的繼發(fā)性表現(xiàn)。肺含氣量不足表現(xiàn)為局部的密度增高,阻塞性肺不張表現(xiàn)為肺體積縮小、密度增高,阻塞性肺炎引起斑片狀陰影,阻塞性支氣管擴張引起條索狀影,局限性肺氣腫表現(xiàn)為限局性密度減低及肺紋理稀疏。(2)中、晚期肺癌:表現(xiàn)為肺門腫塊及支氣管阻塞改變。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張表現(xiàn)為肺葉、肺段或一側肺的密度增高陰影。肺門腫塊使肺不張陰影的肺門側密度增高及有腫塊突出。右上葉肺不張與肺門腫塊形成橫S征。2.周圍型肺癌(1)早期肺癌:早期周圍型肺癌中結節(jié)陰影約占80%以上,呈分枝狀輪廓,邊緣模糊,有胸膜凹陷征。少數(shù)病例為浸潤陰影、空洞陰影及條索狀表現(xiàn)。(2)中、晚期肺癌:肺內腫塊多在3cm以上。較大的腫塊可能有分葉或無分葉,邊緣模糊或清楚。有空洞者多為厚壁空洞,內緣凹凸不平。常合并淋巴結腫大。3.彌漫型肺癌:為兩肺多發(fā)病灶及肺段、肺葉的實變影像。兩肺多發(fā)病灶為結節(jié)或斑片狀影像,結節(jié)大小不等,其密度相似,以兩肺中下部分較多。肺葉、段實變的密度不均,合并有小結節(jié)影像,有的可見空氣支氣管像。(三)肺轉移癌肺是轉移癌的好發(fā)臟器。原發(fā)于頭頸部、乳腺、消化系統(tǒng)、腎、睪丸、骨等部位的惡性腫瘤易轉移至肺部。肺轉移癌的轉移途徑主要有血行和淋巴道轉移。血行轉移最為常見。X線表現(xiàn):血行轉移為肺內單發(fā)或多發(fā)結節(jié)及腫塊陰影。多見于兩肺中下野,大小自1cm至10cm以上。病變邊緣清楚。較大的腫塊可有空洞,也可表現(xiàn)為兩肺粟粒結節(jié)陰影。小結節(jié)及粟粒病變多見于甲狀腺癌、肝癌、胰腺癌及絨毛膜上皮癌轉移;多發(fā)及單發(fā)的較大結節(jié)及腫塊見于腎癌、結腸癌、骨肉瘤及精原細胞瘤等的轉移。成骨肉瘤及軟骨肉瘤的肺轉移可有鈣化。淋巴道轉移為網(wǎng)狀及多發(fā)細小結節(jié)陰影,多見于兩肺中下肺野。[問答題]28.血常規(guī)血細胞比容(HCT)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男性:40%~500/0(0.40~0.50)女性:37%~48%(0.37~0.48)[臨床意義]增加:見于大面積燒傷和脫水患者。減少:見于貧血患者。[問答題]29.尿常規(guī)比重(SC)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1.015~1.025[臨床意義]增高:見于高熱和脫水等血漿濃縮情況、尿中含造影劑或葡萄糖。降低:臨床意義更明顯,見于由于慢性腎炎或腎盂腎炎造成的腎小管濃縮功能障礙、尿崩癥。糖尿病和尿崩癥均有尿量增加,但前者尿比重升高,后者降低,以之區(qū)別。[問答題]30.尿常規(guī)酮體(Ket)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陰性(neg)[臨床意義]下列情況下酮體陽性:①糖尿病酮癥酸中毒;②非糖尿病酮癥,如感染、饑餓、禁食過久;③中毒;④服用某些降糖藥物,如苯乙雙胍(降糖靈)。需要注意的是尿化學方法不能檢測β-羥丁酸,故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早期由于酮體主要以β-羥丁酸為主,可能造成酮體估計不足。[問答題]31.尿常規(guī)膽紅素(Bil)和尿膽原(Ubg)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均為陰性(neg)[臨床意義]下列情況下陽性:①溶血性黃疸:Bil陰性,Ubg陽性;②肝細胞性黃疸:Bil和Ubg均為陽性;③阻塞性黃疸:Bil為陽性,Ubg陰性。[問答題]32.肝功能血清總蛋白、白蛋白(A)、球蛋白(G)及A/G比值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血清總蛋白60~80g/L,白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A/G比值為:(1.5~2.5):1。[臨床意義]1)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升高血清水分減少,總蛋白和白蛋白濃度升高。2)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減低①肝細胞損害,合成減少;②營養(yǎng)不良;③丟失過多,如腎病綜合征;④消耗增加,如重癥結核、甲亢及晚期腫瘤等。3)血清總蛋白和球蛋白升高主要為M蛋白血癥。4)血清球蛋白減低①生理性,如小于3歲的幼兒;②免疫功能抑制;③先天性的低^y球蛋白血癥。[問答題]33.腦脊液生化檢查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蛋白定量:0.2~0.45g/L葡萄糖:2.5~4.5mmol/L,腦脊液血漿葡萄糖比率0.3~0.9氯化物:120~130mmol/L[臨床意義]1)腦脊液蛋白定量升高:①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如腦(膜)炎、出血和中毒;②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如腦脊髓腫瘤、粘連等;③鞘內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如神經(jīng)性梅毒和多發(fā)性硬化癥。2)腦脊液葡萄糖減少臨床意義:①化膿性腦膜炎;②結核性腦膜炎;③腦膜腫瘤及其他腦膜炎;④腦脊液氯化物降低的臨床意義主要是結核性腦膜炎。[問答題]34.免疫球蛋白A檢測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分為血清型IgA與分泌型IgA(SIgA)兩種。前者占血清總Ig的10%~15%,后者主要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淚液、母乳、鼻腔分泌液、支氣管分泌液及胃腸道分泌液。SIgA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淋巴樣組織合成,SIgA濃度變化與這些部位的局部感染、炎癥或腫瘤等病變密切相關。[參考值]成人血清IgA為0.7~3.5g/LSlgA唾液平均為0.3g/L淚液為30~80g/L初乳平均為5.06g/L糞便平均為1.3g/L[臨床意義]1)生理性變化:兒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到16歲前達到成人水平。2)病理性變化:增高:見于IgA型MM、SLE、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肝硬化、濕疹和腎臟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損傷時,IgA濃度與炎癥程度相關。降低:見于反復呼吸道感染、非IgA型MM、重鏈病、輕鏈病、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謝性疾?。ㄈ缂谞钕俟δ芸哼M、肌營養(yǎng)不良)等。[問答題]35.乙肝病毒免疫標志物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乙肝病毒免疫標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體(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抗-HBc),包括抗-HBc總抗體和抗-HBcIgM抗體。[參考值]均為陰性。[臨床意義]見表(引自全國高等醫(yī)學院校教材《診斷學》)。[問答題]36.白細胞檢測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參考值(表2-10):白細胞數(shù):成人(4~10)×109/L;新生兒(15~20)×109/L;6個月~2歲(11~12)×109/L。2.臨床意義:白細胞高于正常值(成人為10×109/L)稱白細胞增多,低于正常值(成人為4×109/L)稱白細胞減少。白細胞總數(shù)的增多與減少主要受中性粒細胞的影響,淋巴細胞等數(shù)量上的改變也會引起白細胞總數(shù)的變化。各種類型白細胞變化的臨床意義如下:(1)中性粒細胞1)中性粒細胞增多:①生理情況下,外周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一天內存在著變化,下午較早晨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時,劇烈運動或勞動后,飽餐或淋浴后,高溫或嚴寒等均可使其暫時性增高。②病理性增多見于急性感染,特別是化膿性球菌感染為最常見的原因,應注意,在某些極重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不但不高,反而減低;嚴重的組織損傷及大量血細胞破壞,如嚴重外傷、較大手術后、大面積燒傷、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大出血特別是內出血時;急性中毒:代謝紊亂所致的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尿毒癥;急性化學藥物中毒,如急性鉛、汞中毒及安眠藥中毒等;生物性中毒,如昆蟲毒、蛇毒、毒蕈中毒等;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惡性腫瘤,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骨髓纖維化、肝癌、胃癌等。2)中性粒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5×109/L稱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低于0.5×109/L稱中性粒細胞缺乏癥。見于感染特別是革蘭陰性桿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桿菌感染,還有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風疹,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非白血性白血病、巨幼細胞貧血等;物理化學因素損傷,如X線、苯、鉛、汞,氯霉素、磺胺類藥、抗腫瘤藥、抗糖尿病及抗甲狀腺藥物等;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亢進,如門脈性肝硬化、淋巴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3)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①核左移指周圍血中出現(xiàn)不分葉核粒細胞(包括桿狀核粒細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細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過5%)。見于感染,特別是急性化膿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應、白血病和類白血病反應等。②核右移指周圍血中中性粒細胞核出現(xiàn)5葉或更多分葉,其百分率超過3%者。見于巨幼細胞貧血及造血功能衰退,應用抗代謝藥物如阿糖胞苷或6-巰基嘌呤等,炎癥恢復期,疾病進展期等。4)中性粒細胞形態(tài)異常:中性粒細胞中毒性改變(大小不均,中毒顆粒,空泡形成,杜勒小體,核變性)見于嚴重傳染性疾病,各種化膿性感染,敗血癥,惡性腫瘤,中毒,大面積燒傷等;巨多分葉核中性粒細胞見于巨幼細胞貧血或應用抗代謝藥物治療后;棒狀小體見于急性白血病,其在鑒別急性白血病類型時有重要價值;其他與遺傳有關的異常形態(tài)變化如Pelger-Huet畸形也稱家族性粒細胞異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也可發(fā)生于某些感染、白血病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2)嗜酸性粒細胞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蕁麻疹、食物過敏等;寄生蟲病如血吸蟲病、蛔蟲病、鉤蟲病等;皮膚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某些惡性腫瘤如肺癌等;某些傳染病如猩紅熱;其他如風濕性疾病、過敏性間質性腎炎等。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tài)或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其臨床意義甚小。(3)嗜堿性粒細胞1)嗜堿性粒細胞增多:見于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結腸炎,藥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應,紅斑及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等;惡性腫瘤特別是轉移癌時;其他如糖尿病、水痘、流感、天花、結核等。2)嗜堿性粒細胞減少:無臨床意義。(4)淋巴細胞1)淋巴細胞增多:①生理性增多見于兒童期,4~6歲時淋巴細胞比例逐漸降低,粒細胞比例增加,逐漸達正常成人水平。②病理性增多見于感染性疾病,主要為病毒感染,如麻疹、風疹、水痘等;腫瘤性疾病如急性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移植排斥反應等。2)淋巴細胞減少:見于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烷化劑、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等的治療,以及放射線損傷、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種球蛋白缺乏癥等。3)異形淋巴細胞:見于感染性疾??;藥物過敏;輸血、血液透析或體外循環(huán)術后;其他如免疫性疾病、粒細胞缺乏癥、放射治療等。(5)單核細胞1)單核細胞增多:①生理性增多見于嬰幼兒及兒童。②病理性增多見于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等;某些血液病如單核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2)單核細胞減少:無臨床意義。[問答題]37.甘油三酯(TG)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一)參考值0.56~1.70mmol/L;合適水平:≤1.70mmol/L;升高:>1.70mmol/L。(二)臨床意義1.TG增高:見于:①冠心?。虎谠l(fā)性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癥,肥胖癥,糖尿病,痛風,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腎病綜合征,高脂飲食,阻塞性黃疸等。2.TG減低:見于:①低β-脂蛋白血癥和無β-脂蛋白血癥;②嚴重的肝臟疾病,吸收不良,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等。[問答題]38.病毒性肝炎血清標記物--戊型肝炎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戊型肝炎病毒抗體測定(1)參考值:RIA和ELISA法均陰性。(2)臨床意義:IgM陽性的持續(xù)時間較短,可作為急性感染的診斷指標;凡戊型肝炎恢復期IgG效價超過或等于急性期4倍者,提示HEV新近感染,有臨床診斷意義。2.戊型肝炎病毒RNA測定(1)參考值:RT-PCR法陰性。(2)臨床意義:①早期診斷感染;②對抗體檢測結果進行確證;③判斷病人排毒期限;④分子流行病學研究。[問答題]39.糞便常規(guī)檢查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一)一般性狀檢查1.量健康成人大多每日排便1次,其量約為100~300g。2.顏色及性狀正常成人的糞便為黃褐色圓柱狀軟便,嬰兒糞便呈金黃色。病理情況可見:①水樣或粥樣稀便:見于各種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瀉;②米泔樣便:見于霍亂患者;③黏液膿樣或黏液膿血便:見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直腸癌等,阿米巴痢疾時,呈暗紅色果醬樣;④胨狀便:見于腸易激綜合征;⑤鮮血便:多見于腸道下段出血;⑥柏油樣便:見于各種原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⑦灰白色便:見于阻塞性黃疸;⑧細條狀便:多見于直腸癌;⑨綠色糞便:提示消化不良。3.氣味慢性腸炎、胰腺疾病,尤以直腸癌潰爛繼發(fā)感染時有惡臭,阿米巴痢疾時有特殊的腥臭。4.寄生蟲體蛔蟲、蟯蟲、絳蟲節(jié)片等較大蟲體肉眼即可分辨,鉤蟲體則須將糞便沖洗過濾后方易找到。(二)化學檢查1.隱血試驗正常人糞便隱血試驗為陰性。其陽性見于:①消化性潰瘍的活動期、胃癌、鉤蟲病以及消化道炎癥、出血性疾病等;消化性潰瘍呈間斷陽性,消化道癌癥呈持續(xù)性陽性;②服用鐵劑、食用動物血或肝類、瘦肉以及大量綠葉蔬菜時,可出現(xiàn)假陽性。2.膽色素試驗正常人糞便中無膽色素而有糞(尿)膽原及糞(尿)膽素。①大量服用抗生素后,膽紅素未能或未被腸道細菌還原成糞(尿)膽原,糞便呈金黃色或深黃色,膽紅素定性試驗陽性;②阻塞性黃疸患者,排向腸道的膽汁減少,故糞便呈淡黃色乃至灰白色;③溶血性疾病患者的糞便因糞膽原、糞膽素含量增多,多呈深黃色。(三)顯微鏡檢查1.細胞常見細胞有:①白細胞:大量白細胞出現(xiàn),見于急性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腸道寄生蟲時,可見較多的嗜酸性粒細胞;②紅細胞:見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痔瘡出血、直腸息肉等;③巨核細胞(大吞噬細胞):見于細菌性痢疾和直腸炎癥;④黏膜上皮細胞:結腸炎時增多,假膜性腸炎的黏膜小塊、粘胨狀分泌物中可見較多的上皮細胞;⑤腫瘤細胞:乙狀結腸癌、直腸癌患者的血性糞便涂片可找到成堆的癌細胞。2.食物殘渣正常糞便中的食物殘渣是已充分消化后的無定形小顆粒,僅偶見淀粉顆粒和脂肪小滴等。①淀粉顆粒:腹瀉者易見到,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時增多;②脂肪小滴:腸蠕動亢進、腹瀉及胰腺外分泌功能減退時可見增多,尤其是慢性胰腺炎、胰頭癌時。消化吸收不良綜合征時,脂肪小滴的量更多,且可見較多的脂肪酸結晶;③肌肉纖維:提示蛋白質消化不良,見于胰腺外分泌功能減退;④植物細胞及植物纖維:腸蠕動亢進、腹瀉時增多,嚴重者肉眼觀察即可見到若干植物纖維成分。3.寄生蟲腸道寄生蟲的診斷主要靠鏡檢查找蟲卵、原蟲滋養(yǎng)體及其包囊。(四)細菌學檢查腸道致病菌的檢查主要靠培養(yǎng)分離與鑒定,但有時也作直接涂片檢查。[問答題]40.血清總膽紅素(STB)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參考值總膽紅素:3.4~17.1μmol/L(成人);結合膽紅素:0~6.8μmol/L;非結合膽紅素:1.7~10.2μmol/L。2.臨床意義(1)血清總膽紅素:①判斷黃疸的程度: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之間為隱性黃疸;34.2~171μmol/L為輕度黃疸;171~342μmol/L為中度黃疸;>342μmol/L為高度黃疸。②判斷黃疸的病因:總膽紅素<85.5μmol/L常為溶血性黃疸,17.1~171μmol/L為肝細胞黃疸,171~265μmol/L為不完全性梗阻性黃疸,>342μmol/L常為完全性梗阻性黃疸。(2)血清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非結合膽紅素檢測,對鑒別黃疸的類型有重要意義。①結合膽紅素/總膽紅素比值<20%提示溶血性黃疸,在20%~50%之間常為肝細胞性黃疸,>50%為阻塞性黃疸;②總膽紅素、非結合膽紅素增高:見于溶血性黃疸,如溶血性貧血(蠶豆病、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新生兒黃疸等;③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非結合膽紅素均增高:見于肝細胞性黃疸,如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黃疸出血型鉤端螺旋體病等;④總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增高:見于阻塞性黃疸,如膽石癥、肝癌、胰頭癌等。(3)結合膽紅素增高:對肝、膽疾病的早期診斷有一定意義。[問答題]41.X線片概述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臨床醫(yī)師應了解人體正常解剖及病理解剖X線特點,進行X線圖像分析時,首先要觀察投照條件是否恰當,然后要按一定順序,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觀察,發(fā)現(xiàn)病變,分析X線病變的病理基礎,最后將X線的各種表現(xiàn)與臨床資料綜合分析,作出較正確的X線診斷。[問答題]42.肺內占位病變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中心型肺癌(下圖)早期病變局限于氣管支氣管黏膜內,X線檢查可無異常發(fā)現(xiàn)。隨著病變發(fā)展可出現(xiàn):①支氣管腔內息肉樣充盈缺損或軟組織影;②管壁增厚,管腔呈環(huán)狀或不規(guī)則的狹窄,也可呈錐狀或鼠尾狀狹窄及阻塞,或出現(xiàn)截斷現(xiàn)象,斷端平直或呈杯口狀。腫瘤同時向腔外生長伴有肺門淋巴結轉移時,則表現(xiàn)為肺門腫塊。腫塊內可有內壁不規(guī)則的偏心性空洞。中心型肺癌的間接征象包括阻塞性肺氣腫,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張。右上葉支氣管肺癌,肺門腫塊和右上葉不張連在一起形成橫行S征。右上葉支氣管肺癌中年男性,干咳1年。胸像后前位及側位示右肺門腫塊與右上葉不張連在一起形成橫行S征。2.周圍型肺癌(下圖)早期X線表現(xiàn)為密度較高、輪廓模糊的結節(jié),有時為密度不均勻的小片狀浸潤。癌瘤逐漸發(fā)展,X線表現(xiàn)為分葉狀結節(jié)或腫塊,邊緣毛糙常有短細毛刺,若侵犯胸膜可出現(xiàn)胸膜凹陷征,可有肺門、縱隔淋巴結轉移。[問答題]43.大葉性肺炎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大葉性肺炎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鏈球菌,也可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病理上大葉性肺炎的典型改變分為充血期、紅色肝變期、灰色肝變期和消散期。X線表現(xiàn):大葉性肺炎反映了病理上4個階段的大體形態(tài)改變。1.充血期:病變的早期X線檢查可為正常表現(xiàn),或僅可見局限的肺紋理增強。比較明顯的異常表現(xiàn)為肺內局限性的毛玻璃密度陰影及邊緣模糊的淡片狀陰影。2.紅色及灰色肝樣變期:整個肺葉、大部分肺葉或肺段呈高密度的陰影,陰影的密度均勻一致,在大葉陰影內常可見含氣管、支氣管影像。各個肺葉的實變在后前位X線胸片上有特征性的表現(xiàn)。右上葉實變時,陰影的下緣以水平葉間裂為界,邊緣平直,界限清楚。右中葉實變時,陰影的上界以水平葉間裂,平直清楚,自上而下陰影密度逐漸減低,由于邊緣掩蓋效應,右心緣模糊,右心膈清楚。右下葉實變時,陰影上界模糊,密度自上而下逐漸增高,右心膈角消失。左上葉實變時,其上界模糊,從上至下密度逐漸減低。左下葉實變時上界模糊,從上至下密度逐漸增高。在側位胸片上很容易顯示各個肺葉實變的邊界,以相應的葉間裂為界。3.消散期:表現(xiàn)為病變的范圍逐漸減小,陰影的密度減低,但密度不均勻,呈散在斑片狀陰影。病變多在2周內吸收。臨床癥狀減輕一般比陰影吸收較早。大葉性肺炎常合并胸腔積液,一般為病變同側的少量積液,使肋膈角變鈍。[問答題]44.支氣管肺炎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支氣管肺炎又稱小葉性肺炎,常見病原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X線表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肺紋理增重,邊緣模糊。沿肺紋理有模糊的小結節(jié)及斑片狀陰影。肺腺泡實變呈邊緣模糊的結節(jié)陰影,直徑約5~8mm,肺小葉病變?yōu)?0~25mm的邊緣模糊陰影。較大斑片狀陰影密度不均勻,邊緣模糊,為少數(shù)小葉病變融合影像。嚴重的病例可融合成大片狀。病灶多位于兩肺下野內帶,肺臟后部病變較前部多。經(jīng)抗炎治療病變可在1~2周內吸收。合并肺氣腫時表現(xiàn)為兩肺野透亮度增高,胸廓擴大,肋間隙增寬及膈肌低平。[問答題]45.尿常規(guī)尿蛋白(Pro)定性定量試驗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Pro定性:陰性(neg)Pro定量:≤0.15/24h[臨床意義]1)功能性蛋白尿如劇烈運動、精神緊張等。2)體位性(直立性)蛋白尿以青少年多見。3)病理性蛋白尿分為溢出性:如本周蛋白尿、血紅蛋白尿、肌紅蛋白尿;腎性:如腎小球和腎小管疾?。ㄑ装Y、血管病變、中毒等);腎后性:如腎盂、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炎癥,腫瘤、結石等。[問答題]46.血清甘油三酯(TG)*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0.56~1.7mmol/L。[臨床意義]1)增高①原發(fā)性的高脂血癥;②繼發(fā)性:甲減,腎臟疾病如腎病綜合征,糖尿病,冠心病及動脈粥樣硬化,妊娠和酗酒等。2)降低①嚴重的肝臟疾??;②腎上腺功能減退;③甲亢。[問答題]4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沉淀法:2.07~3.12mmol/L,3.15~3.61mmol/L為邊緣升高,≥3.64mmol/L為升高。[臨床意義]升高具有臨床意義。LDL-C升高與冠心病發(fā)病呈正相關系。[問答題]48.血糖:空腹血糖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3.9~6.4mmol/L(70~120mg/dl)[臨床意義]1)增高①糖尿??;②其他內分泌疾病,如生長激素異常增高、皮質醇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等;③應激性高血糖,如顱內壓增高、心肌梗死等;④藥物性,如噻嗪類利尿藥。2)降低①胰島素分泌過多,如胰島細胞瘤;②對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生長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不足;③嚴重的肝臟疾??;④生理性血糖降低,如饑餓和劇烈運動后。[問答題]49.腎功能血清肌酐(Cr)測定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參考值]男性44~133μmol/L(0.5~1.5mg/dl),女性70~106μmol/L(0.8~1.2mg/dl)[臨床意義]不是腎功能損害的早期指標,升高具有臨床意義。見于任何導致腎小球濾過率降低(降至正常1/3及以下)的疾病,如急慢性腎衰。[問答題]50.免疫球蛋白G檢測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G,IgG)為人體含量最多和最主要的Ig,占總免疫球蛋白的70%~80%,屬再次免疫應答抗體,即機體再次感染的重要抗體。它對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都有抗體活性,也是唯一能夠通過胎盤的Ig,通過自然被動免疫使新生兒獲得免疫抗體。[參考值]7.0~16.6g/L[臨床意義]1)生理性變化胎兒出生前可從母體獲得IgG,在孕期22~28周間,胎兒血IgG濃度與母體血IgG濃度相等,出生后母體IgG逐漸減少,到第3、4月胎兒血IgG降至最低,隨后胎兒逐漸開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漸增加,到16歲前達到成人水平。2)病理性變化增高:IgG增高是再次免疫應答的標志。常見于各種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膠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單純性IgG增高主要見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發(fā)性骨髓瘤(MM)等。降低:見于各種先天性和獲得性體液免疫缺陷病、聯(lián)合免疫缺陷病、重鏈病、輕鏈病、腎病綜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還可見于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和肌營養(yǎng)不良也可有血IgG濃度降低。[問答題]51.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的實驗室檢查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常規(guī)檢查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和白細胞計數(shù)降低,常發(fā)現(xiàn)尿蛋白。2.免疫學檢查T細胞絕對計數(shù)下降,CD4[~+.gif]T淋巴細胞計數(shù)也下降[正常(0.8~1.2)×10[~9.gif]/L]CD4/CD8<1.0。對有絲分裂原的皮膚試驗如鏈激酶、植物血凝素等常呈陰性反應,微球蛋白和新蝶呤(neopterin)升高。3.血清學檢查HIV抗體(ELISA、WB法)或HIV抗原出現(xiàn)陽性。[問答題]52.尿常規(guī)檢查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一)一般性狀1.尿量(1)參考值:正常成人尿量為1000~2000ml/24h。(2)臨床意義1)尿量增多:24小時尿量超過2500ml稱多尿。見于暫時性多尿如水攝入過多,應用利尿劑等;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癥等;腎臟疾病如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衰早期等。2)尿量減少: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稱少尿。低于100ml/24h稱無尿。見于腎前性少尿如休克、心衰、脫水等;腎性少尿如各種腎臟實質性改變;腎后性少尿如結石、尿路狹窄、腫瘤壓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障礙所致。2.尿液外觀(1)正常新鮮尿清澈透明,受食物、尿色素、藥物等影響,一般呈淡黃色至深黃色。新鮮尿發(fā)生混濁見于尿酸鹽、磷酸鹽、碳酸鹽沉淀。(2)病理性尿液外觀可見1)血尿:尿內含一定量的紅細胞稱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過1ml即可出現(xiàn)淡紅色,稱肉眼血尿。如尿液外觀變化不明顯,離心沉淀后,鏡檢時平均每高倍鏡視野紅細胞>3個,稱鏡下血尿。血尿多見于泌尿系統(tǒng)炎癥、結石、腫瘤、結核、外傷等,也可見于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2)血紅蛋白尿及肌紅蛋白尿:正常尿液隱血試驗陰性,血紅蛋白尿及肌紅蛋白尿呈濃茶色、紅葡萄酒色或醬油色。血紅蛋白尿見于嚴重血管內溶血如溶血性貧血、血型不合的輸血反應、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肌紅蛋白尿見于擠壓綜合征、缺血性肌壞死等,正常成人劇烈運動后也可偶見。3)膽紅素尿:尿內含大量結合膽紅素,尿液呈豆油樣改變,振蕩后見黃色泡沫且不易消失,見于阻塞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4)膿尿和菌尿:尿內含大量膿細胞、炎性滲出物或細菌時,新鮮尿液呈白色混濁(膿尿)或云霧狀(菌尿)。見于泌尿系統(tǒng)感染如腎盂腎炎、膀胱炎等。5)乳糜尿和脂肪尿:尿中混有淋巴液呈稀牛奶狀稱乳糜尿。若同時混有血液稱乳糜血尿。尿中出現(xiàn)脂肪小滴稱脂肪尿。乳糜尿和乳糜血尿見于絲蟲病及腎周圍淋巴管梗阻。脂肪尿見于脂肪擠壓損傷、骨折和腎病綜合征等。3.氣味:新鮮尿液即有氨味見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等;有機磷中毒者,尿帶蒜臭味;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時尿呈爛蘋果味;苯丙酮尿癥者尿有鼠臭味。4.酸堿反應(1)參考值:pH約6.5,波動在4.5~8.0之間。(2)臨床意義1)pH降低:見于酸中毒、高熱、痛風、糖尿病,以及口服氯化銨、維生素C等酸性藥物。低鉀性代謝性堿中毒排酸性尿為其特征之一。2)pH增高:見于堿中毒、尿潴留、膀胱炎、應用利尿劑、腎小管性酸中毒等。3)藥物干預:尿pH可作為用藥的一個指標,用氯化銨酸化尿液,可使堿性藥物中毒時從尿中排出;用碳酸氫鈉堿化尿液,可使酸性藥物中毒時從尿中排出。5.比重(1)參考值:成人在1.015~1.025之間,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嬰幼兒尿比重偏低。(2)臨床意義1)尿比重增高:血容量不足導致的腎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等。2)尿比重降低:大量飲水,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衰竭,腎小管間質疾病,尿崩癥等。(二)化學檢測1.尿蛋白(1)參考值:定性試驗陰性;定量試驗0~80mg/24h。(2)臨床意義:尿蛋白定性試驗陽性或定量試驗超過150mg/24h尿時,稱蛋白尿。1)生理性蛋白尿:見于劇烈運動、發(fā)熱、寒冷、精神緊張等。2)病理性蛋白尿①腎小球性蛋白尿:見于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等原發(fā)性腎小球損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繼發(fā)性腎小球損害性疾病。②腎小管性蛋白尿:見于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腎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屬(如汞、鎘、鉍)中毒、藥物(如慶大霉素)及腎移植術后。③混合性蛋白尿:見于腎小球腎炎或腎盂腎炎后期、糖尿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④溢出性蛋白尿:見于溶血性貧血、擠壓綜合征、多發(fā)性骨髓瘤、漿細胞病、輕鏈病等。⑤組織性蛋白尿:由于腎組織被破壞或腎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多為低分子量蛋白尿。在腎臟疾病如炎癥、中毒時排出增多。⑥假性蛋白尿:見于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及尿內摻入陰道分泌物時。2.尿糖(1)參考值:尿糖定性試驗陰性,定量為0.56~5.0mmol/24h尿。(2)臨床意義:尿糖定性試驗陽性稱糖尿,一般指葡萄糖尿。1)血糖增高性糖尿:見于糖尿病、庫欣綜合征、甲亢、嗜鉻細胞瘤、肢端肥大癥、肝硬化、胰腺炎等。2)血糖正常性糖尿(腎性糖尿):見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間質性腎炎、家族性糖尿等。3)暫時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如大量進食碳水化合物或靜脈注射大量葡萄糖后,應激性糖尿如顱腦外傷、腦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時。4)其他糖尿:乳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等進食過多或體內代謝失調使血中濃度升高時。5)假性糖尿:尿中很多物質有還原性,如維生素C、尿酸、葡萄糖醛酸或一些隨尿液排出的藥物如異煙肼、鏈霉素、水楊酸、阿司匹林等可使班氏定性試驗出現(xiàn)假陽性。3.酮體(1)參考值:陰性。(2)臨床意義1)糖尿病性酮尿:常伴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標,此時多伴有高糖血癥和糖尿,而對接受苯乙雙胍等雙胍類藥物治療者,雖然出現(xiàn)酮尿,但血糖、尿糖正常。2)非糖尿病性酮尿:如高熱、嚴重嘔吐、腹瀉、長期饑餓、禁食、過分節(jié)食、妊娠劇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糖代謝障礙而出現(xiàn)酮尿。4.尿膽紅素與尿膽原(1)參考值:正常人尿膽紅素定性陰性,定量≤2mg/L;尿膽原定性為陰性或弱陽性,定量≤10mg/L。(2)臨床意義1)尿膽紅素增加:見于急性黃疸性肝炎、阻塞性黃疸;門脈周圍炎、纖維化及藥物所致的膽汁淤積;先天性高膽紅素血癥、Dubin-Johnson綜合征和Rotor綜合征。2)尿膽原增加見于肝細胞性黃疸、溶血性黃疸。尿膽原減少見于阻塞性黃疸。(三)顯微鏡檢測1.細胞(1)紅細胞1)參考值:玻片法平均0~3個/HP,定量檢查0~5個/μl。2)臨床意義:尿沉渣鏡檢紅細胞>3個/HP稱鏡下血尿。多形性紅細胞>80%時稱腎小球源性血尿,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急進性腎炎、慢性腎炎、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等。多形性紅細胞>50%時稱非腎小球源性血尿,見于腎結石、泌尿系統(tǒng)腫瘤、腎盂腎炎、多囊腎、急性膀胱炎、腎結核等。(2)白細胞和膿細胞1)參考值:玻片法平均0~5個/HP,定量檢查0~10個/μl。2)臨床意義:若有大量白細胞,多為泌尿系統(tǒng)感染如腎盂腎炎、腎結核、膀胱炎或尿道炎。成年女性生殖系統(tǒng)有炎癥時,常有陰道分泌物混入尿內,除有成團膿細胞外,伴有多量扁平上皮細胞。(3)上皮細胞:尿液中上皮細胞來自腎至尿道的整個泌尿系統(tǒng),腎小管上皮細胞也稱腎細胞,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大部分為移行上皮細胞,近尿道外口段為復層扁平上皮細胞。1)腎小管上皮細胞在尿中出現(xiàn)提示有腎小管病變如腎小管壞死,觀察尿中腎小管上皮細胞,對腎移植術后有無排斥反應有一定意義。2)正常尿中無或偶見移行上皮細胞,在輸尿管、膀胱、尿道有炎癥時可出現(xiàn),大量出現(xiàn)應警惕移行上皮細胞癌。3)復層扁平上皮細胞亦稱鱗狀上皮細胞,大量出現(xiàn)或片狀脫落伴有白細胞、膿細胞見于尿道炎。2.管型(1)透明管型:正常人0~偶見/HP,老年人清晨濃縮尿中可見到。在運動、重體力勞動、麻醉、用利尿劑、發(fā)熱時可出現(xiàn)一過性增多。在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惡性高血壓和心力衰竭時可見增多。(2)顆粒管型:分為粗顆粒管型和細顆粒管型。粗顆粒管型見于慢性腎炎、腎盂腎炎或某些原因(藥物中毒等)引起的腎小管損傷;細顆粒管型見于慢性腎炎或急性腎小球腎炎后期。(3)細胞管型:按其所含細胞命名為:①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在各種原因所致的腎小管損傷時出現(xiàn)。②紅細胞管型:常與腎小管血尿同時存在,臨床意義與血尿相似。③白細胞管型:見于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等。④混合管型:見于各種腎小球疾病。(4)蠟樣管型:多提示有嚴重的腎小管變性壞死,多見于慢性腎功能衰竭晚期,預后不良。(5)脂肪管型:見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發(fā)作及其他腎小管損傷性疾病。(6)寬幅管型:見于慢性腎衰竭少尿期,提示預后不良,又稱腎功能不全管型。(7)細菌管型:見于感染性疾病。(8)結晶管型:含鹽類、藥物等化學物質結晶的管型。(9)其他類似管型的物質:類圓柱體,黏液絲等。3.結晶體:結晶體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新鮮尿中伴有較多紅細胞應懷疑結石的可能。易在堿性尿中出現(xiàn)的結晶體有磷酸鈣、碳酸鈣、尿酸鈣晶體等;易在酸性尿中出現(xiàn)的結晶體有尿酸晶體、草酸鈣、膽紅素、酪氨酸、亮氨酸、胱氨酸、膽固醇、磺胺結晶等。[問答題]53.空腹血糖(FBG)檢測正確答案:詳見解析參考解析:1.參考值:葡萄糖氧化酶法:3.9~6.1mmol/L;鄰甲苯胺法:3.9~6.4mmol/L。2.臨床意義(1)FBG增高:FBG增高而又未達到診斷糖尿病標準時稱空腹血糖過高;FBG增高超過7.0mmol/L時稱為高血糖癥。根據(jù)FBG水平將高血糖癥分為3度:FBG7.0~8.4mmol/L為輕度增高;FBG8.4~10.1mmol/L為中度增高;FBG大于10.1mmol/L為重度增高。FBG超過9.0mmol/L(腎糖閾)尿糖即可呈陽性。1)生理性增高:餐后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