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舊石器文化中的勒瓦婁技術_第1頁
西方舊石器文化中的勒瓦婁技術_第2頁
西方舊石器文化中的勒瓦婁技術_第3頁
西方舊石器文化中的勒瓦婁技術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方舊石器文化中的勒瓦婁技術

在石片發(fā)制技術的發(fā)展史上,勒瓦爾技術的發(fā)明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本文簡要介紹了西部古代石器文化中勒瓦爾技術的內容、意義和起源。在此基礎上,筆者將另行撰文就中外舊石器文化在這一方面的異同作一比較的研究和討論。一勒瓦連長石片latelewlois在一比較長的時期中,人們認為勒瓦婁技術,象克拉克當文化一樣,是一種獨立的石片文化,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這個技術是(晚)阿舍利文化和莫斯特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Watsonetal.,1975)。勒瓦婁技術的英文名稱有:Levalloistechnique(Bordes,1968),Levalloismethod(Clark,1970),Prepared-coretechnique,Levalloistortoise-coretechnique(Chard,1969)等。Bordes(1979)比較詳細地描述了勒瓦婁技術的整個過程:為了打制典型的勒瓦婁石片,人們通常取一塊相當平的、卵圓形的燧石結核,在周圍邊緣上進行粗修。以這些粗修打掉的地方作為連續(xù)剝片的臺面,人們以向心方向的打片剝去石核的上面,因此得到了一個大體上相似于龜背形狀的面。然后在一端預制臺面,或者通過打制出小的片疤,或者通過打掉一塊寬石片,這個臺面差不多與石核的扁平的面相垂直。用石錘打擊臺面,就得到一塊橢圓形石片,大體上呈石核的形狀(因而是預先確定的形狀),石片的背面具有預制石核時所產生的向心剝片的痕跡。如果石核的臺面是通過只有一次打片制成的,那末這件石片就會有一個平滑的根部,但它無疑屬于勒瓦婁石片2)。圖1是這一過程的示意圖。圖2是一塊在預制專用的臺面前就被丟棄的勒瓦婁石核,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粗修(右邊)和被預制的上面(左邊)的情況。圖3是一件大的勒瓦婁石核,時代為阿舍利文化中期,出自Cagny采石場的融凍泥流層。這一層與靠近Garenne的采石場中的地層是連續(xù)的,后者含有阿舍利文化中期的石器制造場,具有勒瓦婁石片和原型勒瓦婁石片(Eclatproto-Levallois)。圖4是原型勒瓦婁石片和典型的勒瓦婁石片。勒瓦婁石片有好幾個亞類型:近似圓形的勒瓦婁石片,卵圓形的,近似四邊形的,近似三角形的。除了一般的勒瓦婁石片之外,還有勒瓦婁尖狀石片(PointeLevallois)以及與之相應的生產這種尖狀石片的勒瓦婁石核(圖5之4和2)。原則相同,但石核的預制方法不同。重要的是在石核的上面得到一條中脊,而不是為剝片面所覆蓋,然后僅用一次打擊就可得到一件三角形石片,不加修整。勒瓦婁尖狀石片可分為三個亞類型:普通的勒瓦婁尖狀石片;尖頂形的(ogivales)勒瓦婁尖狀石片;長身的(allongees)勒瓦婁尖狀石片。還有勒瓦婁長石片(LameLevallois)以及生產這種長石片的勒瓦婁石核(圖5之3、5和1)。原則依然相同,但是對石核上面的預制是通過打掉一系列長而窄的石片或者平行的而非向心的長石片來完成的,而且打片常常是具有相對的兩個臺面的類型,石核交替地在兩端被打擊,達到極限時(Alalimite),這種類型的石核演變?yōu)榕f石器時代晚期的棱柱狀石核。Watsonetal.(1975)指出,跟部具有片疤的石片和剝取這些石片的預制石核是在勒瓦婁技術的標志之列。石核趨向于有許多特別的形狀,最常見者輪廓呈亞橢圓形和小(圓)面包形,一面比另一面更成圓頂形。它們就是通常所說的龜背形石核。其最后的成形是通過從圓的或橢圓的邊緣的兩面進行交替打片來完成,石片達到較平的一面的中央,但是在呈圓頂形的一面,石片沒有達到中央,那里常常仍然保留著石皮。較平的一面有作為工具的石片(tool-flake)被剝離的主要的疤痕。他還說,為了成功起見,必不可少的是臺面和較平的石核面大致成直角,而為了保證這一點,通過打去小石片,臺面被小心地修整。因此,石核上的臺面的剩余部分和被剝下的石片的根部是“有片疤的”,即具有許多小而相鄰接的石片疤。Oakley(1972)指出,有些勒瓦婁石片有突出的打擊泡,但更經(jīng)常的是勒瓦婁石片有比較平而散漫的打擊泡,也許由于(打擊)力為片疤(faceting)所分散。Burkitt(1963)指出,在大的標本的情況下,任何由石核上打下工具所可能產生的破碎的效果由于打片之前把石核埋在砂中,或者在石核外面包一塊獸皮而可能得到避免。關于勒瓦婁石核和盤狀石核的區(qū)別。由盤狀石核生產的石片和由龜背狀石核生產的石片一般可以通過它們背面上的被剝去的石片疤的數(shù)目來區(qū)別。在由盤狀石核生產的石片上,也許可見到2、3或4個石片疤,代表了打片以前由石核上剝下的石片的痕跡,但是由龜背狀石核生產的石片上將有7—10個石片疤,有時達到15個或更多,它們代表了石片剝離之前對石核的預制。龜背狀石核和盤狀石核在功能上的基本區(qū)別在于這樣一個事實:盤狀石核是打算用來連續(xù)地生產一般說來小的、長達3英寸的石片(有時它被稱為連續(xù)石核),而勒瓦婁石核的目的只是為了打下一件石片,長達6英寸或更長(Colesetal.,1969)。Bordes(1979)也講到過盤狀石核的特點:首先如同勒瓦婁石核一樣被預制,但不是修理臺面然后剝離一件大石片,而是連續(xù)剝取向心石片,有時在石核的兩個面上交替剝取。最終產品是一件盤狀石核。在莫斯特文化中,經(jīng)常是,一塊勒瓦婁石核,一旦第一塊石片被打下,就被變成盤狀石核(來使用)。所以,勒瓦婁技術的核心是通過小心地預制石核而預先決定將要打下的石片的形式或形狀,而且未來的石片實際上在石核上已預先加工成形,它們被打下來后就成為工具,無需或很少需要再進行第二步加工。關于勒瓦婁技術的意義,許多學者已有論述。勒瓦婁龜背狀石核特別暗示了相當高水平的預先計劃和概念化,是智力、遠見和專門技術高度發(fā)達的證據(jù)(Chard,1969)。勒瓦婁技術不僅以工具最終形式的概念為先決條件,而且也預想到所要求的各個連續(xù)的階段和將會碰到的困難(Bordes,1968)。Bordaz(1971)則指出,阿舍利手斧制作者最終發(fā)明了一種新的制作工具的方法,這種方法把石核和石片預制的基本特質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勒瓦婁技術。由于使用這種方法,工具的大小和形狀能夠象石核工具一樣被預先決定,另外石器制作者能夠容易地得到勻和地漸漸變尖的、刃緣非常銳利的石片工具。二勒瓦連鎖的使用在歐洲,在靠近第二間冰期之末(Oakley,1972),或者在Holsten間冰期之末或Riss冰期的早期(Chard,1969),由于對用石片做的標準化工具的日益強調導致了勒瓦婁技術的發(fā)展。Bordes(1968)指出,在法國如同在非洲一樣,勒瓦婁技術出現(xiàn)在阿舍利文化中期,發(fā)達于阿舍利文化晚期。預制石核技術的使用可能已為一個以上的石器時代的人群所獨立地發(fā)明,例如在南非,作為阿舍利文化的直接發(fā)展,它確實起源于一個非常早的年代。在CapeProvince的VictoriaWest,現(xiàn)知最早的龜背狀石核與一阿舍利工業(yè)共生。由這一遺址中出土的一件被打過的龜背狀石核可以被描繪成一件被改變了的盤狀手斧,其一面不如另一面突起,由這件石核上已經(jīng)剝下一塊石片,在石核上留下一個具有馬蹄形邊緣的橢圓形石片疤。勒瓦婁石片也發(fā)生在東非的阿舍利文化中(Oakley,1972)。Bordes(1968)也指出,勒瓦婁技術似乎已經(jīng)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被發(fā)明的。在南非,側面的勒瓦婁技術(LateralLevalloistechnique)的發(fā)明,所謂的‘西維多利亞’(‘Victoria-West’),先于勒瓦婁技術,這種技術在歐洲似乎是不知道的,在歐洲勒瓦婁技術是從相當不典型的笨拙的石核開始的——例如在Cagny的阿舍利文化中——與西維多利亞毫無關系。勒瓦婁技術也出現(xiàn)在克拉克當文化系統(tǒng)中,在歐洲,這也可能指示從阿舍利文化的借用。Watsonetal.(1975)則指出,在非洲,石片和手斧技術緊密地結合在同一個傳統(tǒng)中。從一開始用大石片做的手斧就不是不常見的,而且在非洲阿舍利文化中期,石片,有時占很大的比例,是正常地從有預制臺面的石核上打下來的,即勒瓦婁技術,并且用來制作手斧和手(cleaver)。此外,石片工具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最初具有平滑的臺面而最終具有進步的勒瓦婁樣式的帶片疤的根部。勒瓦婁技術在空間上分布很廣,時間上延續(xù)很長。在非洲早就為阿舍利人所使用,也為許多較晚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所使用,特別是在南非所謂的中期石器時代(MiddleStoneAge)中。例如,Stillbay文化的箭頭,雖然是用壓片法進行表面處理,最初是從龜背狀石核上打下來的。在埃及以及在歐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qū),“勒瓦婁”方法在新石器時代仍然被使用,例如在Norfolk的GrimesGraves的燧石開采工業(yè)中,(Oakley,1972)。但是,正如Bordes(1979)所指出的,在歐洲,有的工業(yè)使用勒瓦婁技術,有的工業(yè)也不使用這種技術。例如,在基那型莫斯特文化中,勒瓦婁打片很少見,但有時相當完美。某些晚期阿舍利文化不怎么使用勒瓦婁打片或很少(例如米考克的米考克文化)使用這種打片;相反,另一些晚期阿舍利文化從RissⅢ起就充分地使用勒瓦婁打片(Tillet的阿舍利文化晚期)。在典型的或帶齒狀器的阿舍利傳統(tǒng)的莫斯特文化中,也是如此:每個分支具有兩種技術相,一個是發(fā)達的勒瓦婁打片技術;另一個很少使用勒瓦婁技術。在另一著作中,他也指出,這里不只是一個文化、時期或原料的問題。例如,LePechdel’Azé的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