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祿法與北宋后期的國家治理
在研究中國古代的贓罪文章中,關于官員和官員的腐敗行為有許多文章是并排的。雖然沒有關于官僚腐敗的專門文章,但可以在這里找到。本文以宋代的“重祿法”為切入點,以吏治為中心,試圖考察宋代的治吏懲贓之法。宋代的“重祿法”創(chuàng)制于熙寧年間,其官吏有別的傳統(tǒng)是來源于宋代的祖制,無祿者犯贓罪減輕處罰、有祿者加重處罰的思想來源于《唐律》和《宋刑統(tǒng)》。重祿法其實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厚祿養(yǎng)廉的思想亦決非宋神宗之獨創(chuàng)。元祐年間“重祿法”實質(zhì)上并未被廢止,而是以“重祿人”的形式繼續(xù)存在,至少延續(xù)到南宋初年。“重祿法”的存廢與北宋的黨爭有一定關系,但更主要的是與其治吏懲贓的效果有關。一、“強官弱”的社會表現(xiàn)眾所周知,在唐以前的語文中,官和吏經(jīng)?;橥ǚQ,都是指國家的管理人員?!杜f唐書》記載:“舊制:官吏祿俸有布帛加估之給,節(jié)度使獨不在此例?!?這里的“吏”與官互為復指。語文的混一說明官與吏沒有明顯的界限差異。在東漢、魏晉時期,吏通過察舉、征辟、鄉(xiāng)議等途徑晉升為官也是相對容易的事情。2正如《說文解字》卷一上所釋:“吏,治人者也;從一從史,史亦聲。(徐鍇曰:吏之治人,心主于一,故從一。)”3即吏從語源上講,也是治民者,與官無殊別。春秋戰(zhàn)國社會轉(zhuǎn)型,到戰(zhàn)國末及秦漢,吏主要是指低等的政府職事人員,雖然有“長吏”、“少吏”之分,但長吏其實是朝廷命官,少吏秩祿一般在百石以下,是吏的主體和實質(zhì)部分。唐宋以后,吏與官的區(qū)別和對立變得明顯和突出了,那時的吏多指效力于官府的胥吏和差役,有時甚至完全沒有俸祿。1在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十月己巳詔中,轉(zhuǎn)運使、都團練使等在皇帝的詔敕中都可以稱為“吏”,并且有祿。2但這顯然不是那種完全屬于差役的吏。在宋代的語文中,官與吏相區(qū)別的情況增多了。這種區(qū)別也是社會條件變化的反映。唐代時已然出現(xiàn)了“吏強官弱”的個別現(xiàn)象。野史記載:“唐山東一老佐史(吏),前后縣令無不遭侮,家致巨富。令初至者,皆以文案試之,即知強弱?!?宋代更是一個“廢人而用法,廢官而用吏,防禁纖悉”的法制時代,不任官而任吏、不任人而任法是宋代的祖宗家法之一。4因此,宋代的吏應當與官的分野更加明顯,針對吏的專題探討顯得尤其必要。在科舉制度逐漸完善的社會條件下,宋代成為一個官與吏分化明確的時代。吏是官與民交接的樞紐,由于吏對法律的精熟與職業(yè)專署,由于官忙于對仕途的奔競,更由于官在地方的流動性和吏的地方割據(jù)性,使得“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在司法和行政中呈現(xiàn)出“吏強官弱”的局面。5中國歷代的官僚俸祿以宋代最為優(yōu)厚,而小吏卻在宋初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享受不到俸祿,全然以掊克、聚斂為生,這當然會違法害民。當我們嘆服于宋代法典在文本上的完備時,也不得不對其基層吏治之壞所造成的惡劣社會影響扼腕嘆息。小吏低俸祿或無俸祿的現(xiàn)象在中國古代有深刻的社會根源:官員的來源主要是科舉、蔭補等途徑,而吏的主要來源則是以政府征調(diào)民間差役和主動應征兩種形式,即“鄉(xiāng)戶差充者”和“投名雜用者”。6宋朝立國之初,“吏人皆士大夫子弟不能自立者,忍恥為之?!?這種方式其實可以歸為“投名雜用者”。吏人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俸祿標準,“入仕之后,既以案司之優(yōu)重,迭相出入以為酬折”,開銷由各衙署和地方官府承擔。吏人的前途在于“出職”為官:“又積累歲月,有出職之望,行之久遠,人自以為便”。8在宋代的地方行政中,吏尚等同于一種差役。元祐元年(1086),侍御史劉摯在指斥熙寧改革時期的雇役法時說:“臣竊見徭役,昔者有至破產(chǎn)而民憚為之者,惟衙前一役爾。”9可見衙前為重役,而元祐四年(1089)敕節(jié)文則將衙前與吏人對舉:“欲諸州役,除吏人、衙前外,依條定差?!?0天圣七年(1029)三月乙丑詔:今后吏人犯罪,并不用蔭。又詔:“吏人投募,責狀在身無蔭贖,方聽入役。茍吏可用蔭,則是仕宦不如為吏也,誘不肖子弟為惡,莫此為甚?!?1在法律地位上講,吏沒有官一樣的特權(quán),犯罪不能蔭贖,其社會地位低于“仕宦”,在詔敕的辭氣中也能參詳出對吏的鄙夷不屑。從身份上講,吏在中央和地方的官署中是僅高于一般徭役的差遣身份,為官稱為“出職”,而為吏稱為“入役”。吏是“庶人在官”者,12是官民交接之樞紐,既受制于官,又佐官治民。既能溝通上下聯(lián)系,穩(wěn)定社會,保障政令執(zhí)行,又能竊權(quán)弄政,敲詐百姓。13然吏人出身卑貧,贓穢不堪,且以贓穢為生計,常為時人所詬病:“富者不為吏,而為吏者皆貧……亡請給于公,悉藉贓以為衣食”。14“彼財何自來哉?稍有貲產(chǎn)者又孰肯為吏哉!非饑寒亡業(yè)之徒,則駔狡弄法之輩。非私下盜領官物,則背理欺取民財爾。”15北宋的蘇洵則把吏治不舉看作是法制潰壞的根源:“獄訟常病多,盜賊常病眾,則亦有由矣,法之公而吏之私也。夫舉公法而寄之私吏?!?6因此,保證吏的廉潔奉法,使不入流的私吏為維護公法發(fā)揮積極作用是宋代在司法領域要解決的既棘手又重要的問題。二、常用的以史為鑒的“吏祿”對于實際操縱行政權(quán)力的“吏”,歷來都有“加俸養(yǎng)廉”的主張,北宋尤其如此。元祐時,左諫議大夫梁燾奏:“臣聞湯以六事禱旱,其一曰‘政不節(jié)歟’?今朝廷議減官俸、罷吏祿,君子嗟惻,小人愁怨,公利所得不多,人心所失已甚。減俸傷養(yǎng)廉之名,罷祿有縱貪之實,其近‘政不節(jié)’矣?!?7宋初,“嘉祐(1056-1064)已前更不給祿”,18然嘉祐吏祿之制若何,則文獻不詳,聊備一說而已。據(jù)沈括的記載:吏人“無常祿,以受賕為生,往往有致富者”,直到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主持變法,才開始給京師的吏人增支俸祿,目的在于“設重法以絕請托之弊”。當年,京師諸司支出吏祿錢3834貫254文,以后“歲歲增廣”,至熙寧八年(1075)宋廷為繼續(xù)推行“重祿法”,當年額外支出371533貫178文(沈括當時為三司使,記載“京師舊有吏祿者及天下吏祿皆不預此數(shù)”云)。如此,則在熙寧三年至八年的五個年度中,京師吏祿的遞增額在平均每年度6663貫813文。熙寧三年也是重祿法開始推行的第一年。19在熙寧年間的改革中,所增支的吏祿的來源是與財政方面的改革相輔相成的。熙寧六年(1073)四月,宋神宗下令“裁定在京吏祿”。20裁定的內(nèi)容史未詳載。但是年(1073)十二月,三司言:“新法所增吏祿,除舊請外,歲支錢一十七萬一千五百五十三緡(171553貫)有奇(原注:《實錄》止云三十萬,今從沈括《筆談》詳書之。)”熙寧六年(1073)很可能是吏祿陡增的一年,皇帝的詔書規(guī)定了吏祿的來源:“以煕寧四年后坊場稅錢撥還,不足則以市易、市例等錢補之,仍令提舉帳司歲考支收數(shù)上中書?!倍鴮嶋H上,吏祿的來源更多:“然皆取足于坊場、河渡、市例、免行、役剩、息錢等”。于是,當年(熙寧六年)實際增加的吏祿是京師413400余緡,監(jiān)司、諸州689800余緡。21如此,我們可以知道當時京師的吏祿增加情況與地方吏祿的增加比大致為1∶1.67,則熙寧八年的地方吏祿增加額大致為620460貫(緡),全國增加支出的吏祿總額大致為991993貫。這與《宋史·刑法志》所載“內(nèi)外歲增吏祿至百余萬緡”22恰好吻合。當時,“內(nèi)自政府百司,外及監(jiān)司諸州胥吏,皆賦以祿,謂之‘倉法’”。吏祿增額如此之大,且如此之速,史稱所謂“縣官歲入財用初無少損,且民不加賦”實屬妄談。23如果按照沈括所記“歲歲增廣”,則熙寧八年全國吏祿支出應該在100萬貫左右。吏人的祿錢總額自熙寧八年亦不過100萬貫。而北宋初年(乾德三年)南方五州茶葉專賣的贏利就在百萬緡左右,其數(shù)目與熙寧八年的全國吏祿數(shù)額相侔。24北宋統(tǒng)一之初,“歲入緡錢不過一千六百余萬”。煕、豐年間,“言利之臣極力聚斂,然后歲入五千余萬?!倍山?“東南歲入不滿千萬”。南宋光宗紹煕三年(1192),臣僚有言:“祖宗時中都吏部錄兵稟(廩)之費,全費不過百五十萬;元豐間紛更費用,亦不過月支三十六萬;至宣和末,崇侈無度,然后月支百二十萬;渡江之初,雖連年用兵,然月支百二十萬?!?5可見,北宋熙寧年間實行重祿法(倉法)之際,盡管吏祿逐年陡增,并沒有給國家財政帶來致命的負擔,即使是在吏祿總額為峰值的熙寧八年(接近100萬貫),吏祿支出占國家總支出(36萬貫×12個月,按支出較多的元豐年間計算)的23%,而僅占國家收入(5000余萬貫)的2%。重祿法是治贓重法,其存廢之議論其實是更多地取決于政治因素(黨爭)、司法因素(治贓效果),而與財政上的捉襟見肘關聯(lián)不大。即使在“新法”受到冷遇的元祐時期,中央的吏祿依然照舊支付,其數(shù)額近似熙寧之數(shù)。元祐二年(1087)正月,戶部言:“中都吏祿歲計緡錢三十二萬?!?6《宋史》稱:“吏祿之冗濫者率多革去矣”,27其實則不然。重祿法畢竟留下了為吏支付俸祿的傳統(tǒng),且寫入“格”這種法律形式之中。如大觀四年(1110),“以(大晟府)官徒廩給繁厚,省樂令一員、監(jiān)官二員,吏祿并視《太常格》?!?8可見,制樂的官署已然有了吏祿的規(guī)定。紹興二十六年(1156),“增大理寺吏祿”。29嘉泰元年(1201)九月,臣僚言:“戶部歲入約一千八百余萬,支數(shù)僅亦相當。”殿中侍御史姚愈言:“……比年月支百二十萬,大略官俸居十之一,吏祿十之二,兵廩十之七。”30南宋中期,政府賦稅收入大為增加,光宗紹煕三年(1192),臣僚有言:“比年(歲入)乃增至六千五百余萬”,“……皆祖宗未嘗有也。其它名色煩碎,如增收添收糴本、降本,七分、五分之類又起于近時也。”31可見,在南宋時期,吏祿已并非財政支出的重點,但吏祿的總額高于官俸。如果按照南宋政府收支平衡來計算,吏的收入可謂不菲,不但扭轉(zhuǎn)了宋初吏人無俸的局面,而且使吏人成為社會上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的階層。但在孝宗朝,地方的下層吏人似乎一度沒有俸祿。據(jù)陸九淵記:“吏人自食而辦公事,且樂為之,爭為之者,利在焉故也?!?2反映南宋社會生活的小說描繪出了吏人優(yōu)越的生存狀態(tài)。當柳家母女孤苦無依的時候,向京城臨安羊壩頭的孔目官楊某借了三千貫的課錢,半年后無力償還,乃將女兒抵給楊孔目做妾,養(yǎng)為外宅。后來,楊孔目的妻父告其女婿停妻取妾,并要求柳家歸還聘財。柳媽媽無措,又將女兒官賣,被工部鄒主事養(yǎng)為外宅,并于彼處“討了奶子并小廝,伏事走動”。33足見當時中央官署的吏人十足豪富,就連坊市里的小孔目官也可用稅錢來放貸。加之南宋財政開支的吏祿,則吏人的生活是十分逸樂的。三、市易法的失敗是“重祿法”推行之難的直接來源自熙寧三年(1070),京師各官府及監(jiān)司、諸州吏人,普遍推行“重祿法”?!爸氐摲ā币?guī)定嚴厲處罰享受到新增吏祿的違法吏人,“夫一錢以上以徒坐之”。34然以上記載出于沈括、劉摯之筆。沈括當時是三司使,不是司法官,而劉摯雖當時為侍御史,卻是反對“重祿法”的人。重祿法針對倉吏等而言,把吏祿和犯贓后的懲罰輕重聯(lián)系起來,并且非常明確,且有對重祿吏人之贓罪揭發(fā)者施行獎賞的規(guī)定。重祿法的施行當以熙寧三年(1070)八月詔書及其隨后修訂的《諸倉丐取法》為肇端,其詔書曰:“在京班直諸軍請糧,斗斛不足,出戍之家尤甚。倉吏自以在官無祿,恣為侵漁?!?5宋神宗于是詔三司“始立《諸倉丐取法》,而中書請主典役人歲增祿至一萬八千九百余緡。凡丐取不滿百錢,徒一年,每百錢則加一等,千錢流二千里,每千錢則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其行貨及過致者,減首罪二等。徒者皆配五百里,其賞百千;流者皆配千里,賞二百千;滿十千,為首者配沙門島,賞三百千,自首則除其罪?!逼浜?“內(nèi)則政府外則監(jiān)司多仿此法”?!熬庪匪蘖ⅰ陡娌东@倉法給賞條目》,自一百千分等至三百千”。曾有臣僚建議“按問者(筆者,犯人經(jīng)審問自白的情況)減半給之”,后經(jīng)中書所請,“依所定詔仍舊給全賞,雖按問亦全給”。后來,呂嘉問嘗請“行貨者宜止以不應為坐之”,即按照《宋刑統(tǒng)》卷二七《雜律》規(guī)定的:“諸不應得為而為之者,杖四十;事理重者,杖八十”科罪。刑部于是減輕了“行貨者”(即行賄者)之刑罰。36重祿法的對象由管理軍糧的倉吏擴展開來,因中書之請,增諸倉主典、役人祿至一萬八千九百緡,令、錄增至十五千;司理至簿、尉,防團軍監(jiān)推、判官增至十二千。其后又增中書、審官東西、三班院、樞密院、三司、吏部流內(nèi)銓、南曹、開封府吏祿,上述增祿的吏人“受財者以倉法論?!?7在“重祿法”給予吏人俸祿最高的熙寧八年(1075),權(quán)三司使章惇指出了“重祿法”的漏洞:“昨增吏祿,行河倉法,蓋欲革絕私弊。今聞卻有以假借、典質(zhì)之類為名,經(jīng)隔月日方受財物者,宜為防禁”,于是又出臺了獎勵告奸的辦法,并對假借、典質(zhì)等受贓的新方式也是“刑名論如倉法”,即按照“重祿法治罪”。38另外,自熙寧以降,有吏人請干辦某差使而請“重祿法”的情況。如在元祐元年(1086)六月青苗法的推行中,吏人“皆請重祿而行重法,受賕百錢,法至刺配?!?9這種主動請纓的行為其實是預先交了保證廉潔的“軍令狀”,而性質(zhì)上則同紹圣以后被動規(guī)定的“重祿人”之法有異曲同工之處。“重祿法”創(chuàng)立之初,所增加吏祿的直接來源是募役法所征收的免役錢及其放貸生息的錢。熙寧四年(1071),“乃頒募役法于天下,用免役錢祿內(nèi)外胥吏,有祿而贓者,用倉法重其坐”,“免役剩錢,詔州縣用常平法給散收息,添給吏人餐錢,仍立為法。”40熙寧后期,市易法的收益似乎成了新增吏祿的主要且直接的來源。可以說,市易法的失敗是重祿法不能進一步推廣的直接經(jīng)濟原因。經(jīng)濟原因雖不是重祿法推行之難的主因,但吏祿的直接來源與熙寧時期的財政政策確有一定的聯(lián)系。呂嘉問是王安石兩次任用推行市易法的人,他指出了市易法對商人征收的免行錢同吏祿的關系:“又吏胥祿廩薄,勢不得不求于民,非重法莫禁。以薄廩申重法,則法有時而不行??h官為給事,則三司經(jīng)費有限,今取民于鮮,而吏知自重,此臣等推行之本意也?!窭舻摽芍^厚矣,然未及昔日取民所得之半,市易所收免行錢,亦未足以償倉法所增之祿,以此推窮,則利害立見矣?!眳渭螁栒J為免行錢太少,對重祿法有影響,即“重祿”不夠“重”,吏治難以有成效,其主旨是加大免行錢的征收額度。熙寧八年(1075),王安石復相,任用呂嘉問主持市易務,言者交論市易之患:“本錢無慮千二百萬緡,率二分其息,十有五年之間,子本當數(shù)倍,今乃僅足本錢?!舷孪嗝?虧折日多,空有虛名而已。”41市易法的失敗直接導致了熙寧八年的吏祿支付成為北宋時期的巔峰,并規(guī)定以后不得過熙寧八年吏祿之數(shù)。這也說明增加的吏祿雖然只占國家財政收入很小的一部分,但其直接來源之一恐怕是市易法所征的免行錢和生息錢。在元祐元年(1086)六月的蘇轍奏議中仍有“今吏祿已除,重法亦罷,而青苗給納不止”之語,42亦可見元祐時期的官員似乎想把熙、豐年間的一切賦斂都同重祿法聯(lián)系起來,這當然是很不客觀的。北宋后期的政策常常由于黨爭、太后干政等因素而搖擺不定,“重祿法”也是如此,但重祿法所衍生出來的“重祿人”的規(guī)定卻在極力抵制“新法”的元祐年間產(chǎn)生。熙寧年間開始,為達到厚祿養(yǎng)廉的目的而推行“重祿法”的精神得到了延續(xù)。元祐元年廢止的只是名義上的“重祿法”,而重祿法仍然以“重祿人”(規(guī)定某衙署的吏人或特定執(zhí)行某些差使的吏人)犯贓嚴懲的形式存在。侍御史劉摯的奏議中所請:“除熙寧以前舊有祿公人并依舊外,應新法所創(chuàng)及增給吏祿,并行減罷?!奔磩吹姆亲h針對的是吏祿,而不是重法懲贓。而劉摯對先前“重祿法”的弊端也有所開列:劉摯首先指出“重祿法”對吏祿沒有明文規(guī)定:“夫庶人在官之祿雖有其文,而其法與數(shù)不可見其詳,乃鑿空造端,概斂民錢。給為吏祿,不重之則不足以募;不輕之則不足以給”;另外,吏之加祿也明顯地缺乏公平:“吏除重法人外,其他每月所給無幾”;劉摯還認為恢復舊法,按照律(《宋刑統(tǒng)》)的規(guī)定,“曲法者一匹以上至徒”,已經(jīng)不算輕了,“夫一錢以上以徒坐之,謂之嚴刑可也;……今主議者曰:‘禁既嚴則吏必畏,故令下以來犯者少?!家灾^非犯者少也,敗者少也;非敗者少也,正其罪者少也……一錢坐徒誰則忍之?誰敢易之?故茍有敗者,若稍涉疑晦,及自非有告人當賞,則官司往往遷就平反,釋重入輕”。反而使法制變得私曲百端了。43然而,“重祿法”在形式上被廢除的前奏是對市易息錢和坊場稅錢的蠲免和新增吏祿的削減。元祐元年(1086)閏二月,詔戶部,應諸路人戶見欠市易息錢,并特與除放。又詔以劉摯所言乞罷坊場新法及創(chuàng)增吏祿。李燾注文引《舊錄》:“先是,吏不得受財,無祿以蓄養(yǎng),一犯法則從而刑之。先帝(宋神宗)以為罔民。乃祿庶人之在官,以興廉省刑,吏不敢高下其手。至是以為浮費省之?!?4元祐元年(1086)五月,尚書省言:“……請罷諸路重祿法,犯者自依常法及熙寧已前吏祿?!睆闹?。45元祐元年(1086)五月,尚書省的奏請被皇帝批準可以認為是熙寧三年以來的“重祿法”在形式上被廢止的標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的作者李燾在注釋中稱“重祿法”使“刑不濫,民受賜”,褒美至極。但李燾的浩嘆其實缺乏對事實的全面把握。重祿法在整頓吏治方面的基本精神依然存在,即宋廷往往指定某些吏人為重祿吏人,在局部實行“重祿法”,即使在“新法”遭遇霜凍的元祐年間也是如此。如元祐元年(1086)十一月丙寅,刑部言:“在京刑獄所差獄子取受,依重祿法?!?6五年(1090)十一月,門下后省言:“重祿人因職事取受財物,及系公人于重祿人因本處事取受人財物、故放債收息及欺詐,不滿一百文徒一年,一百文加一等,一貫文流二千里,一貫加一等,共受并贓論,徒罪皆配鄰州,流罪五百里,十貫配廣南。”47哲宗親政后,在“紹圣紹述”中恢復了“重祿法”。同強盜罪的“重法地”到“重法人”的原則相似,“重祿法”成了臨時加重懲貪力度的代名詞,是“治贓重法”。“至紹圣、元符,務反元祐之政,下至六曹吏亦詔皆給見緡,如元豐之制”。48但這一時期的重祿法也采取“重祿人”的表述形式。元符元年(1098)三月,尚書省戶部請:“應州縣當行人吏攬納常平、免役等錢物受贓,乞依‘重祿公人’因職事受乞財物法斷罪。”從之。49在宋代,“重祿法”及其治理吏人贓罪的實踐至少應該推延至紹興年間,尤其是對于可能發(fā)生貪贓的司法部門和財政部門的吏人。政和七年(1117)四月詔:“仰諸路提點刑獄檢察所部獄子,有未行重錄(祿)法處,并依重錄(祿)法施行?!?0宣和七年(1125)四月,尚書省言罷獄子等重祿:“今緣小費,開其枉法。合復獄子重祿?!?1宣和六年(1124)閏三月,尚書省言:“……月給重祿錢五貫……依宣和元年十一月五日朝旨,……仍依人吏每月添給食錢五貫文。若緣鹽、香、茶、礬事乞取錢物,并依重祿法。”從之。52因為“重祿人”之辦法對于治贓十分有效,甚至有地方官申請在自己的治所施行“重祿人”法的,而申請施行此法,首先要得到財政上的支持。紹興二年(1132)閏四月六日,江西轉(zhuǎn)運副使韓球、提點刑獄蘇恪言:“本路筠、袁州、興國、南安軍獄訟至繁。舊為役錢不足推法,當司吏人不行重祿,有犯止依常法斷罪,無以懲戒貪墨。乞依崇寧四年二月二十日指揮,推行重祿?!睆闹?3筆者認為,“重祿法”的推行意義有二,其一是使得吏人有俸祿成為定制,并延續(xù)到了晚宋。在北宋后期,吏之有祿成為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南宋時期則于典籍未見重祿治贓吏之法,但如前所述,南宋政府為吏人支付俸祿,并曾一度占年度總支出的20%。其意義之二在于,“重祿法”是針對吏人犯罪而設定的懲贓重法,雖然與官員犯贓相比是加重處罰,同罪異罰,但卻與當時的政治體制相契合。宋初,雖然確定了官、吏有別的政治制度,但在治贓的法律領域依然延續(xù)《唐律》的固定模式,如《宋刑統(tǒng)》(北宋建隆四年,963年)卷一一《職制律》沿襲《唐律疏議》卷一一《職制律》規(guī)定:“諸監(jiān)臨主司受財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無祿者各減一等,枉法者,二十匹絞;不枉法者,四十匹加役流?!?4《宋刑統(tǒng)》沒有區(qū)分官和吏的差別,但在犯贓案件的處理中,也提出了對“無祿”和“有祿”區(qū)別對待的規(guī)定,這就是后來“重祿法”的立法思路。按照《宋刑統(tǒng)》的規(guī)定,官吏犯贓罪以后要計贓定罪,計贓的標準是以絹為單位的。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十二月二十三日,福州言:“……吏受賕盜用官物,參以銅鐵錢計,其贓差重,自今望悉以銅錢定罪?!彼翁趶钠渥h。55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六月癸巳,編敕所言:“監(jiān)臨主守自盜及盜所監(jiān)臨財物者,舊自五匹徒二年,遞加至二十五匹流二千五百里,三十匹即入絞刑?!娜榱魅Ю?三十五匹絞。”宋真宗從之。56綜上,在宋太宗、真宗兩朝,官與吏贓罪異罰的情況已然產(chǎn)生,宋太宗時期規(guī)定吏受贓及盜用官物以錢計贓,那么宋真宗何以子改父志,在立法時仍然以絹計贓呢?即宋真宗的立法很可能針對的是官。因為以錢計贓過于細微,也不符合“律”的傳統(tǒng)。南宋紹興三年(1133)九月己未,宋高宗手詔:“以絹計贓者,三千為一匹?!迸f法千三百為一匹。建炎初增為二千。57可見,絹貴而錢賤是一個總體趨勢。而官計贓以絹,吏計贓以錢,本身就是一種優(yōu)容官宦和重法治吏。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二月甲寅,詔吏犯贓至流,按察官失舉者,并劾之。58這又是針對吏的贓罪進行的立法。在熙寧年間的“重祿法”中,吏人的贓罪以錢計算,可謂苛責,但絕不是宋神宗和王安石的獨創(chuàng),而是有宋太宗的祖制為依據(jù)的?!爸氐摲ā钡膭?chuàng)制既有祖制依據(jù),符合宋太宗至真宗朝將官和吏的贓罪區(qū)別對待的傳統(tǒng),也符合律(《唐律》和《宋刑統(tǒng)》)把犯贓罪的“有祿人”和“無祿人”區(qū)別輕重處罰的立法思想。因此,重祿法在舉朝反對“新法”的元祐年間沒有廢止,而是以“重祿人”為表述形式得以存續(xù),并推延至南宋初年。四、以棄市之重刑懲處贓罪《左傳》稱:“君子作法于涼,其敝猶貪?!本C觀宋代治贓之法,不可謂不重;倡廉之政,不可謂不勤。然貪暴之事,史不絕書者,與吏治和治吏不無關系。其三百年間,懲贓治吏,“雖刑法世輕世重,然大率尚為嚴厲矣”。宋太祖“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彼纬?卑官俸薄,而犯贓尤不貸死。自宋仁宗景祐(1034-1038),諸贓罪抵死者類多貸赦,杖脊黥面,發(fā)配千里,籍沒家財,其刑罰亦不可謂不重。宋高宗在統(tǒng)治前期,恢復祖宗舊法,亦杖脊贓吏,真決刺配,至晚年始寬。59但是對于治吏贓罪的情況則很難從文獻中看到過多的表露?!端问贰贩Q:“時主新法者皆謂吏祿既厚,則人知自重,不敢冒法,可以省刑。然良吏實寡,賕取如故,往往陷重辟,議者不以為善。”60筆者認為,這種評論有失公允。綜觀宋代的治吏懲贓的實踐,“重祿法”留下重典治吏的傳統(tǒng)。北宋前期,治贓的重典往往只加之于官,忽略了吏的贓罪問題,而南宋則以治吏為主了。這不能不說是“重祿法”實施了三十余年的歷史影響。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宋實施重祿法的熙寧至紹興年間,幾乎沒有吏人犯贓遭受重懲的記載,《宋史》中的評議缺乏事實依據(jù)作為有力的支持。那么,這是史籍脫漏呢,還是吏治振興呢?筆者認為,吏治振興恐怕是過譽,但吏不再輕易貪贓則是事實。試舉北宋初和南宋的兩個案例加以說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吳元載徙知秦州。有州民李益者,為長道縣酒務官,家饒于財,僮奴數(shù)千指,于是“恣橫持郡吏短長,長吏而下皆畏之”。民負息錢者數(shù)百家,郡為督理,一如公家租調(diào)。獨推官馮伉不從,李益遣奴數(shù)輩伺馮伉按行市中,拽之下馬,因毀辱之。先是,李益厚賂朝中權(quán)貴為庇護,故累年不敗,及馮伉屢表其事,又為朝中邸吏所匿,不得達于圣聽。后因市馬譯者附表以聞,譯者因入見,上其表。帝大怒,詔元載逮捕之,詔書未至京師,權(quán)貴已報李益,李益懼,亡命,吳元載以聞。帝愈怒,詔州郡物色急捕之,獲于河中府民郝氏家。鞫于御史府,具得其狀,斬之盡,沒其家。李益子李仕衡先舉進士,任光祿寺丞,詔除籍終身不齒。李益之伏法,民皆飯僧相慶。61北宋初年的這起翦除豪強的案例中,郡吏為豪強脅迫,供其驅(qū)使;朝中邸吏匿書瞞報,致使圣聽不明,清官蒙冤。而宋太宗皆不予處罰。這說明北宋初期對吏的懲治力度不足。宋太祖以棄市之重刑懲治贓罪,主要是針對官,而往往忽略吏。62其上至中央官員,下至州縣令長,犯贓皆不寬貸。宋太祖嚴于治官而疏于治吏。其上至中央官員,下至州縣令長,犯贓皆不寬貸。乾德五年(967),命川、陜諸州長吏、通判并兼橋道事。當時,“吏緣為奸,多私取民課”。所發(fā)不充數(shù),道益不修。知州太子賓客邊光范計其工,請以州卒代民,官給器用。役不淹久,民用無擾,詔書褒之。63可見,宋太祖對于吏之掊克百姓的事情幾乎沒有懲戒意識,而是僅依靠官來實現(xiàn)其行政目的。這種制度造成北宋前期吏的專橫難治,如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臣僚所言“三班吏人,抑屈使臣,賄賂公行。嗟怨之聲,聞于道路。”于是宋仁宗詔“三班院、審官院、流內(nèi)銓人吏,今后如有受贓,并行決配”。64南宋理宗年間,攸縣富民陳衡老以家丁糧食資強賊,劫殺平民。湖南提點刑獄高斯得至,有訴其事者,首吏受賕而左右之。陳衡老造庭,首吏拱立,高斯得發(fā)其奸,械首吏下獄,群胥失色股栗,于是研鞫,具得其狀,乃黥配首吏,具白朝省,追毀陳衡老官資,簿錄其家。后來又揭發(fā)陳衡老之門婿吳自性等交通省部吏胥情狀,并言于朝,索出賕銀六萬余兩,黥配吳自性及省寺高鑄等二十余人。65同樣是懲治豪強及與其勾結(jié)的贓吏的案件,北宋初年與南宋末年對吏的懲治竟有如此的軟硬之別。宋太宗朝應該是宋朝國力日益上升的時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廣州民航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必考題
- 物流企業(yè)系統(tǒng)日志分析案例分享
- 2025-2030年中國生物質(zhì)顆粒燃料行業(yè)發(fā)展狀況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火電廠脫硫行業(yè)十三五規(guī)劃分析及未來發(fā)展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混凝土泵行業(yè)前景調(diào)查及未來風險評估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消毒滅菌設備行業(yè)十三五規(guī)劃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海帶市場運行動態(tài)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棉及化纖紡織加工行業(yè)運行動態(tài)與營銷策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有機豬養(yǎng)殖市場運行動態(tài)及發(fā)展趨勢預測報告
- 科技主題酒店的客房空間布局
- GB∕T 28575-2020 YE3系列(IP55)三相異步電動機技術條件(機座號63~355)
- 2022醫(yī)院設備科工作制度
- 【23精品】蘇少小學美術三下教案全冊
- 房屋租賃(出租)家私清單
- 倉儲貨架ppt課件
- 《保健按摩師》(五級)理論知識鑒定要素細目表
- 陳日新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上篇
- PID烙鐵恒溫控制器設計與制作_圖文
- wincc全套腳本總結(jié)
- 簡易瞬態(tài)工況法1
- 中國鐵路總公司環(huán)境保護管理辦法(鐵總計統(tǒng)〔2015〕260號)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