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紀城漢墓發(fā)掘簡報_第1頁
湖北武漢紀城漢墓發(fā)掘簡報_第2頁
湖北武漢紀城漢墓發(fā)掘簡報_第3頁
湖北武漢紀城漢墓發(fā)掘簡報_第4頁
湖北武漢紀城漢墓發(fā)掘簡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武漢紀城漢墓發(fā)掘簡報

1994年11月15日,武漢鐵路廣播辦公室的干預人員從四名文化名人手中偷走了八件文化遺產(chǎn)(即本報告的p1:01和08),引起了相關人員的高度關注。1995年3~4月,在省文化廳、省公安廳的領導下,我們組織考古隊發(fā)掘了被盜的紀城一號墓,并對新發(fā)現(xiàn)的二號墓也進行了清理。紀城墓地位于楚故都紀南城外的東北部,西鄰武昌義地墓地,隸屬荊州市荊州區(qū)紀南鎮(zhèn)紀城村(圖一)。其中,一號墓位于棗林鋪以西約800米,南距紀南城北墻約450米。二號墓位于一號墓墓道的西南邊,兩墓間距最近處僅有1.1米。現(xiàn)將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一米的耕土層墓一號墓為南北向的長方形土坑豎穴木槨墓,南邊有一條斜坡墓道,墓向185°。墓道口壓在厚約0.3~0.4米的耕土層下,墓坑口則壓在厚1~1.25米的池塘堤埂下。墓口南北長8.3、東西寬6.6米,墓底南北長4.4、東西寬2.7米,自深6.9米。墓道的底部高出墓底約2.4米,平長6.3、寬2.5、深4.2米,坡度為30°。墓內(nèi)填土自下而上依次是白膏泥、青灰土和五花土(圖二)。1.木棺、木棺墓坑口大底小,四壁呈斜坡狀(圖三)。在距墓口2.5米的西壁發(fā)現(xiàn)一件木拍,為長方形板狀,正面光滑,貼在墓壁上,背面較粗糙。長72.8、寬42、厚10厘米,是用來拍打墓壁的工具。在距墓口3.5米的北壁、東壁還發(fā)現(xiàn)8根起支撐作用的木棍或木板,長80~334、厚4~16厘米,用來防止墓坑坍塌。葬具一槨一棺,南北向置于墓底中央(圖四)。木槨長方盒形,長3.75、寬1.85、高1.7米,用枋木平鋪或壘疊而成。槨蓋板上鋪有人字紋蘆席,槨下橫墊2根枕木。枕木每根長2、寬0.2、厚0.12米;底板縱鋪,每根長3.56、寬0.4~0.5、厚0.2米;壁板分三層側(cè)立,兩頭嵌入擋板,每根長3、寬0.36~0.5、厚0.22米;擋板每根長1.8~2、寬0.4~0.6、厚0.22米;蓋板橫鋪,每根尺寸同擋板。木棺用三道麻繩夾木楔捆束,底板懸空30厘米。棺長2.25、寬0.98、高1米。蓋板、壁板,擋板和底板皆為整木,榫接而成為整棺。棺通體髹漆,內(nèi)紅外黑,在蓋板南端用紅漆畫出一個“×”形符號。墓主以竹席裹尸,骨架尚存,仰身直肢,頭朝南。木棺在槨室內(nèi)偏北,棺與槨的空隙就形成頭箱(南端)、左邊箱(西側(cè)),右邊箱(東側(cè))。頭箱主要放陶禮器,左邊箱放置樂器,右邊箱放銅車馬器和兵器,漆木器則散置于棺槨之間(圖五)。2.承蓋病殘材本隨葬品共99件,有陶器、銅器、漆木器、竹器等。陶器14件。因破損嚴重,僅復原7件。均為泥質(zhì)黑皮紅褐陶,火候不高。器種有鼎、敦、壺、缶、罍、簠、豆等。鼎4件。方唇斂口,深腹園底。長方形附耳微外侈,三蹄足細高且向外撇。足的內(nèi)側(cè)有三角形凹槽,但不到足底。腹飾凹旋紋三周,足根戳印圓圈紋。分為二型。A型2件??谘叵掠幸恢芡估?足根有一突尖,與圓圈紋構(gòu)成簡化獸面。標本M1:21,通高26、口徑18.4、腹徑20厘米(圖六;一〇:1)。B型2件??谙聼o凸棱,足無突尖。標本M1:6,通高23.8、口徑17、腹徑20.4厘米(圖一〇:6)。敦2件(M1:24、47),均未復原。壺2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方唇,微侈口,短束頸,圓肩,鼓腹,圜底內(nèi)凹,矮直圈足,肩腹部對稱有兩個鋪首銜環(huán)??谙轮粮狗诛椝慕M凹旋紋。肩、腹均有紅、黑、黃色相間的彩繪花紋。標本M1:19,高27、口徑9.7、腹徑20、圈足徑13.4厘米(圖七;一〇:2)。簠2件。蓋與身相同,上下扣合而成。器身敞口,斜壁,腹部折棱不明顯,平底微圜,四個矩形足。蓋、底均有三排共9個梭形小孔。標本M1:44,通高16.4、口長20.8、寬17厘米(圖一〇:8)。缶2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方唇斂口,口下一周凸棱用以承蓋,短束頸,圓肩鼓腹,底內(nèi)凹,假圈足較矮。肩腹部對稱有四個環(huán)形耳,耳上、下均飾凹旋紋。頸、肩處用紅、黃、黑色繪蟠螭紋。標本M1:23,高27.8、口徑11、腹徑21.4、底徑12.8厘米(圖一〇:7)。罍1件(M1:49)。殘甚,無法復原。豆1件(M1:5)。豆盤敞口,圜底,柄細長,底座殘佚。素面。殘高12.6、盤徑11.8厘米(圖一O:9)。銅器16件。有兵器、車馬器、帶鉤等。戈1件(M1:25)。短援微上揚,長胡,直內(nèi),闌側(cè)三穿。有柲,戈柲木質(zhì),截面略呈桃形,上有長方槽以納戈闌,槽外墊以兩塊竹(木)片,并用緱捆扎起來,現(xiàn)僅留纏痕。秘上刻凹旋紋以防滑,下端雕出戈。中間和頂端髹黑漆,上、下兩段髹紅漆。戈鋒殘,殘長18、援長11.5厘米。柲通長83、長6厘米,秘徑為2~2.8厘米(圖八;一一:16)。雙戈戟1件(M1:30)。由兩戈聯(lián)體裝成,無刺,秘已失。狹援上揚,中起脊,截面呈菱形。短胡,闌側(cè)三穿。上端的戈內(nèi)較長且有棘刺,下面的戈內(nèi)甚短。上戈長26、援長18厘米;下戈長19.3、援長17.9厘米(圖九;一一:10)。鏃9件,分為四型。A型1件(M1:27-1)。有雙翼。脊突起,翼窄長且向內(nèi)收,無后鋒,末端平齊呈筒形。通長6.7、翼寬1.7厘米(圖一一:4)。B型4件,三棱形刃。翼略呈柳葉形,無后鋒。又可分為二式。Ⅰ式1件(M1:27—4)。關呈圓筒狀,無鋌。通長5、關徑0.8厘米(圖一一:5)。銜2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標本M1:33—1,通長21.8厘米(圖一一:13)。帶鉤2件,鉤首均殘。標本M1:12,琴面形,表面刻有云龍紋,鈕面飾渦紋。殘長9.2、最寬1.5厘米(圖一〇:11)。標本M1:41,殘長2.4、紐徑1.6厘米(圖一〇:5)。漆木器36件。有兵器類的箙、弓、盾,車器類的傘、纛,食器類的酒具盒、耳杯、豆,樂器類的瑟、瑟柱,明器類的俑、鎮(zhèn)墓獸,雜器類的六博盤、繞線棒等。箙1件(M1:08)。木胎。橢圓筒形,上大下小,前低后高,有底座??谘叵潞偷鬃饩壐骼p一周藤條,座底部浮雕紋。箙外壁表面髹黑漆,箙內(nèi)壁及外壁前端的凹槽髹紅漆。箙內(nèi)有6根竹箭桿。高19.6、底長徑21.2、短徑6厘米(封二:2;圖一一:8)。弓1件(M1:29)。木胎。由兩根扁木片拼接而成,搭接處再疊加兩個短木片,即弓弣。一端微殘。殘長120、最寬2.8厘米(圖一一:11)。盾把1件(M1:34—1)。木胎。原附于漆盾上,但漆盾殘甚,已不辨形狀。盾把形似拱橋,通體髹黑漆。長24.8、寬5厘米(圖一一:14)。車傘1件(M1:28)。木器。傘頂呈菌狀,鑿有17個長方形榫眼用來插蓋弓。蓋弓微弧,每根長106厘米,頂端長方形,末端呈尖錐狀。傘頂向下收成圓柱狀,與傘柄以榫卯相接,其外套上銅箍加以固定。銅箍以上髹黑漆。傘蓋徑260、殘高68.2、柄徑3.8厘米(圖一一:9、15)。木纛座1件(M1:26)。蚌形,由木胎挖制而成。外表刨光,內(nèi)壁粗糙。壁上布滿成排的小穿孔,共51個。殘缺一半。殘長13.5、殘寬8.5、厚0.5~1厘米(圖一一:7)。酒具盒1件(M1:03)。木胎,圓角長方盒,兩端各有一短柄,由蓋與器身相扣合而成。器身分為三個大格,兩間格子上有扣盤,另一間格子無扣盤,其內(nèi)部又分為兩格,分別放置酒壺1件和耳杯3件。盒蓋兩端浮雕獸面紋,蓋頂飾圓圈方格紋帶和卷云紋帶,二者呈十字形交叉,器身四角各浮雕一獸足,蓋沿與器沿均飾圓圈方格紋帶。通體髹漆,外黑內(nèi)紅。通長48.8、寬20.5、高15厘米(彩版壹;圖一五:8)。酒壺(M1:3)系用整木掏挖而成,方唇直口,鼓腹下收,瓶口蓋有木塞。壺通體髹漆,外黑內(nèi)紅。高11.6、口徑3.8、底徑5.5厘米(圖一五:3)。耳杯7件,分為二型。A型4件。耳呈曲弧形,有凸尖。標本M1:04,髹漆,內(nèi)紅外黑,耳面以黑漆為地,用紅漆繪變形鳥紋。高5、口徑17.6×12.1、通寬16.4厘米(封二:1)。標本M1:05,內(nèi)外髹黑漆,高4.2、口徑17.5×12、通寬16.4厘米(封底;圖一五:5)。B型3件,均出自酒具盒。器形較A型小,耳呈新月形。髹漆,內(nèi)紅外黑。標本M1:13,高3.4、口徑12.6×9、通寬11.4厘米(圖一五:2)。豆4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柄上、下有榫頭,與盤和座卯接在一起。淺盤,粗柄,座底部內(nèi)凹。盤內(nèi)髹紅漆,外壁以黑漆為地,用紅漆繪绹紋和變形蟠螭紋。標本M1:38,高23、盤徑15.8、底徑12厘米(封面;圖一五:4)。瑟1件(M1:2)。長方盒體,中空,面板呈弧形拱起。有25根弦,已朽。首岳1條,其外側(cè)有25個弦眼;尾岳3條,除中尾岳有7個弦眼外,其余各有9個弦眼。尾部有4根拴弦的方形枘。首、尾擋板均有一個過弦槽,尾部的過弦槽上還有4個齒狀壕。底板兩端各有一個橢圓形孔,即首越和尾越。尾部浮雕獸面紋和云紋,首、尾、擋板及枘均髹黑漆。通長107、首寬43、尾寬40、高13、板厚1.2~2.4厘米(圖一五:6)。瑟柱9件(M1:40)。木質(zhì),形制相同,大小不一。等腰三角形,上薄下厚,頂端有一承弦槽。高2.3~2.8、寬3.9~5.2、厚0.2~1.5厘米(圖一O:3)。彩繪木俑2件,形制、大小相同。作拱手站立狀,足與俑身以榫卯相接。隆眉高鼻深目,雙耳穿孔,用墨線繪出短發(fā)。領系黃色蝴蝶結(jié),腋下束紅色寬帶,絲絳從右側(cè)垂下。身著右衽束袖長袍,其上繪出黑色大方塊紋。胸前佩戴兩串佩飾,由珠、管、環(huán)、璜組成。腳穿矮幫圓頭鞋,鞋口紅色,鞋面黑色。標本M1:31,高66.7、裙寬20厘米(彩版貳;圖一六)。標本M1:01,一足殘。殘高67、裙寬21厘米(圖一三)。鎮(zhèn)墓獸1件(M1:8)。方座,上立獸首,鼓眼,卷鼻,口吐長舌,曲頸,頭有榫眼以插獸角,出土時角已佚失。木胎,通體髹黑漆,用紅漆繪蟠螭紋和云紋。通高46.6、底座高13.8厘米(圖一四;一七)。六博盤1件(M1:02)。長方形盤,浮雕出邊框和“L”、“一”形符號,盤對角還有兩個圓形穿孔。盤下四角各有一蹄形足,木胎,髹黑漆。高12.5、盤長34.6、寬20.5、厚2厘米(封二:3;圖一五:7)。繞線棒3件。柄與柱榫接,均呈圓柱狀。木胎,柱體髹黑漆,其上纏繞麻線。標本M1:7,柄殘,殘高17.5、柱徑4.8厘米(圖一五:1)。環(huán)1件(M1:9)。木質(zhì),扁平,截面為長方形。一面墨繪鱗紋,另一面紋樣不詳。殘缺一半,復原直徑9、好徑4.1、厚0.6厘米。其他有骨貝、葫蘆管、竹棍、竹笥、竹席等,共33件。骨貝26件。體薄,正面起脊,上下兩端各有一圓孔。標本M1:1—1,長2.7、寬1.7、厚0.6厘米(圖一〇:10)。葫蘆管1件(M1:39)。圓筒形,上細下粗,頂有一圓孔。器表有紅色彩帶痕跡。長19.4、口徑2.6、底徑4.1厘米(圖一二)。竹竿1件(M1:18)。長100、直徑2.5厘米。竹笥1件(M1:35)。方形,由雙層篾片編成,并用竹片加固。殘長48、殘寬41厘米。竹席1件(M1:50)。系棺內(nèi)裹尸席,殘甚,以竹篾編織成人字紋。鑣3件。角胎,髹漆。體彎曲呈弧形,中段有兩個長方形穿孔。素面。標本M1:32—1,長14.5、最寬1.4厘米(圖一一:12)。二有效織物一件明金器一盤圖2二號墓也是南北向的長方形土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墓口壓在厚0.3米的耕土層下,墓向346°。墓口南北長4.1、東西寬3.1米,墓底長3.2、寬1.82米,自深2.94米。墓內(nèi)填土自下而上是青膏泥和五花土。葬具一棺一槨,槨長2.64、寬1.2、高1.04米。棺束三道麻繩,懸底弧壁,長2、寬0.65、高0.7米。墓主仰身直肢,頭朝北,頭箱設在北端。頭箱內(nèi)放置陶禮器、漆木器,左、右邊箱則放銅兵器。隨葬器物共23件,有陶器、銅器、漆木器、竹器等(圖一八)。陶器6件。其中5件為泥質(zhì)黑皮灰褐陶,只有1件(陶缶)是泥質(zhì)黑皮紅褐陶,火候不高。器種有鼎、敦、缶等,各有2件,形制大小相近。鼎2件。深腹園底,三蹄足外撇,足的內(nèi)側(cè)有凹槽,足根有突尖,構(gòu)成簡化獸面紋,腹飾凸弦紋一周。子母口承蓋,沿下有凸棱。蓋面較平,中心有一銜環(huán)橋形紐,周邊有三個尖環(huán)紐,蓋面飾凹旋紋三組。標本M2:11,通高23.8、口徑14.8、腹徑17.4厘米(圖一九;二五:1)。敦2件。蓋、身均為半球形,上下扣合。器底有三個外撇的矮蹄足,蓋頂有三個外侈的S形紐。器身繪紅、黑相間的菱形紋和卷云紋。標本M2:10,通高21.8、口徑17.8厘米(圖二O;二五:6)。缶2件。器形與一號墓的陶缶相同。腹飾凹旋紋三周,頸肩飾紅、黃、黑相間的菱形紋和蟠螭紋。標本M2:7,高25.2、口徑9.4、底徑12.2厘米(圖二一;二五:5)。Ⅱ式3件。短關,鋌極長,截面呈三角形,標本M1:10—2,通長16.6、鋌長12厘米(圖一一:6)。C型1件(M1:10—1)。鋒略呈傘狀,無刃,鋌極長。通長12.2、鋌長11.6厘米(圖一一:3)。D型3件。圓柱形,鋒平齊,鋌較長,多數(shù)殘留有竹箭桿。標本M1:27—5,通長16.1、鋌長6.9厘米(圖一一:2)。標本M1:27—6,鋌插在箭桿內(nèi)。鏃長16.1、箭殘長24.5厘米(圖一一:1)。1件(M1:11)。圓筒形,無轄,素面。高7.2、底徑6.8厘米(圖一O:4)。銅器5件。均系兵器,有劍、戈、鏃等。其中,劍有木鞘,并被放在漆木劍盒內(nèi)。戈1件(M2:15)。援上揚,其內(nèi)側(cè)與脊有棱線凸起。長胡,闌側(cè)一穿。體薄且較粗糙,屬明器。通長16、援長10厘米(圖二四;二五:4)。鏃3件。三棱形刃,鋌極長,近同于一號墓的BⅡ式。標本M2:3,通長15.4、鋌長10.7厘米(圖二五:8)。標本M2:2,通長16.3、鋌長13.5厘米(圖二五:9)。劍1件(M2:1-3)。劍身窄長,上端微內(nèi)凹。隆脊,斷面呈菱形,窄格,莖中空。鋒尖微殘。通長55、寬4.6、首徑3.8厘米(圖二三;二六:3)。漆木、竹器11件。漆木器有劍鞘、劍盒、豆、鎮(zhèn)墓獸、劍等,竹器有竹席、竹竿等。劍鞘1件(M2:1—2)。套于銅劍之外,并被放置在劍盒內(nèi),由兩塊薄木片粘合而成。依劍身形狀制成,前窄后寬,截面呈菱形,鞘末實心。通體髹黑漆。長47、寬4.8厘米(圖二三;二六:2)。劍盒1件(M2:1—1)。木胎,長方體,蓋與身相扣而成,蓋微隆起。蓋、身中段浮雕渦云方格紋帶,蓋面四邊也飾渦云紋帶,中間則飾豎向瓦棱紋。體髹黑漆。長64、寬9.7、高9.6厘米(圖二六:1)。豆2件。木器,形制相同,大小相似。豆由盤、柄、座榫接而成,有蓋。淺盤,高柄,座底中央呈菱形內(nèi)凹。豆盤原有雙耳,已殘。平蓋,蓋緣有兩個對稱的方形缺口,用來卡住雙耳。標本M2:6,高22、盤徑13厘米(圖二二;二五:2)。鎮(zhèn)墓獸1件(M2:9)。方座,上立獸首,頭上插鹿角一對。獸面用墨繪出嘴、鼻、眼、眉,長舌下垂,短直頸,梯形直身。座與獸身木胎,均未髹漆。通高84、底座高12.8厘米(圖二七)。劍1件(M2:18)。木質(zhì),殘甚。扇柄1件(M2:4)。木器,柄扁平而略呈橢圓形,中段纏線并打花結(jié)。殘長16、寬3、厚1厘米(圖二五:7)。竹席1件(M2:17)。系裹尸之席,用篾片編成人字紋。殘長180、寬120厘米。薦席1件(M2:5),出土時卷置右邊箱西北角,用竹篾片編成人字紋。長160、寬75厘米。此外,還有殘竹竿(M2:20)、殘木器(M2:21)等。其他料珠1件(M2:19)。胎質(zhì)土黃,表層為深綠色琉璃質(zhì)。略呈鼓形,中穿一孔,表面有點、圈狀紋飾。已殘。高1.4、直徑1.8、孔徑0.5厘米(圖二五:3)。三將提升為民族運動、木俑、雕塑等四期配合,可納入主要遺跡,請看城鎮(zhèn)第一、六十五歲紀城墓地是楚故都紀南城周邊的楚墓地之一。在此之前,紀南城周邊曾發(fā)掘了數(shù)千座楚墓,尤其是雨臺山、九店以及稍遠一點的當陽趙家湖,對楚墓的分期和綜合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些都為斷定紀城一、二號墓的時代奠定了基礎。紀城一、二號墓出土仿銅陶禮器的基本組合是鼎、敦、缶和鼎、簠、壺,其中,A、B型鼎分別對應雨臺山的一、二型鼎,以及九店的A、B型鼎和趙家湖的D、E型鼎。陶缶與雨臺山的AⅡ式壺(M183:9)、九店的Ⅳb式缶(M10:4)的器形相似,陶壺(M1:19)則與雨臺山BⅡ式壺(M159:1)相似,陶簠(M1:44)與九店Ⅲ式簠(M10:15)相似。此外,鎮(zhèn)墓獸(M1:8)與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