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學專用世界史整理
歷史學專用世界史整理總五大封建區(qū)域東亞:以中國為中心,包括朝鮮、日本、越南等南亞:以印度為中心西亞:以阿拉伯帝國為中心東歐:以拜占庭帝國為中心,包括俄羅斯等西歐:以法蘭克王國為中心,包括英國、法國、西班牙、德國、意大利、捷克、波蘭四大貿易區(qū)西太平洋貿易區(qū)印度洋貿易區(qū)地中海貿易區(qū)北海和波羅的海貿易區(qū)世界中世紀的特點封建制度在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占據主導地位與古代社會相比,現(xiàn)代世界上多數民族和國家是在這一時期登上歷史舞臺的世界各國和各地區(qū)的發(fā)展很不平衡宗教在這一時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地區(qū)基本上是相對獨立、平行發(fā)展的(五大封建區(qū)域、四大海上貿易區(qū))封建生產方式的主要特征1、自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2、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封建主階級(集體或個人)占有主要生產資料土地,農民沒有或只有少量土地3、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即超經濟強制,就是不同程度的被地主占有,是保證封建剝削實現(xiàn)的必要條件西歐法蘭克王國形成與發(fā)展墨洛溫王朝法蘭克人本為日耳曼人一支,4世紀起法蘭克人進入高盧不斷擴張。薩利克法蘭克人首領克洛維于481在教會、法蘭克人、羅馬人的支持下建立法蘭克王國。于496年率人皈依基督教,與羅馬教會以及高盧羅馬人政治上聯(lián)合。有《薩利克法典》,《法典》保留的不少習慣法?!斗ǖ洹繁砻鞔藭r已經組成了農村公社,經營農業(yè),兼營畜牧,使用耕牛犁地,公社土地分到各戶耕種可世襲。法蘭克人似乎,并沒有瓜分羅馬地主土地而是將原來羅馬國有土地分給親兵和官吏。墨洛溫王朝打擊舊貴族勢力,建立君主制統(tǒng)治,但王權微弱,缺乏健全的行政機構。地方為伯爵,但是伯爵的轄區(qū)無明顯界限,一般只控制自己駐地地區(qū),其余為地方豪強占據。克洛維死后他的兒子們開始分裂,大致分為奧斯達拉西亞、紐斯特利亞、勃艮三部分,后來墨洛溫諸王無能,被稱為,“懶王”,宮相勢力日盛,宮相查理·馬特之子丕平建立加洛林王朝。查理·馬特改革:=1\*GB2⑴查理·馬特認識到,墨洛溫王朝所實行的完全私有的賞賜土地的辦法,耗盡了國王土地,不僅在經濟上削弱了王權,而且在政治上造成了封建割據。他采取“采邑”分封制,改變以前無條件賞賜土地的制度,受封者以服兵役為條件取得土地,而且受封者的領地一般情況下不能世襲。=2\*GB2⑵改革內容=1\*GB3①廢除無條件分贈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2\*GB3②采邑的賜予者有義務保護忠心效力的受領者,使其不受他人侵害=3\*GB3③規(guī)定采邑不得世襲,只限終身,如受封者不履行義務或死亡,賜予者有權收回采邑,終止封受關系,要是繼續(xù)以前關系,必須重新分封=4\*GB3④平叛各地貴族,實行軍事改革,組建一支龐大騎兵隊,并擊敗阿拉伯人=5\*GB3⑤強制沒收部分教產,與教會關系緊張。=3\*GB2⑶結果及影響=1\*GB3①改革建立了以土地為紐帶的主從關系,加強了封建主階級內部聯(lián)系。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2\*GB3②建立了以中小領主為基礎的騎士制度,鞏固了中小封建主階層,提高法蘭克王國的政治、軍事力量,排除了內憂外患,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3\*GB3③確立了以土地和服役為基本條件的臣屬關系,削弱了貴族勢力,加強了王權,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統(tǒng)一=4\*GB3④采邑制推行后,形成了新型騎兵,奠定了西歐中世紀騎士制度的基礎=5\*GB3⑤此次改革大大加強了軍事力量,為后來查理帝國奠定基礎,后來法蘭克王國依靠騎兵,建立起強大查理曼帝國加洛林王朝=1\*GB2⑴741年,查理·馬特病逝,法蘭克分為兩部分,747年,查理·馬特長子削發(fā)為僧,次子統(tǒng)治了整個法蘭克。=2\*GB2⑵丕平受到羅馬教皇支持,于751年在蘇瓦松貴族集會上即位,又于754年受到教皇加冕。為報答教皇,丕平于754年和756年兩次出兵倫巴第,并將羅馬地區(qū)諸城市和拉文那總督區(qū)獻給教皇,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史稱“丕平獻土”。=3\*GB2⑶丕平之子查理四處擴張,800年前后,版圖大致與西羅馬帝國歐洲部分相合,史稱“查理帝國”。這年圣誕節(jié)教皇利奧三世為查理行加冕禮,民眾稱其為“羅馬人的皇帝”,814年拜占庭帝國承認這一稱號,查理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3\*GB2⑶查理大帝進行一系列改革內政措施,任用教士參政,派遣監(jiān)察官到地方監(jiān)督伯爵,有國王樞密會議和貴族大會(地方大貴族參與最高決策成為制度),頒布王田敕令督促王室莊園生產(全國范圍內征收賦稅困難)。封建制發(fā)展=1\*GB2⑴受侍衛(wèi)兵制影響,發(fā)展成為封君封臣制。武裝扈從(封臣)原由主人供給衣食裝備改為賜給一塊土地(采邑),以其收入作為服軍役的費用。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和騎士。通過舉行臣服禮和誓忠禮確立封君封臣關系,確立關系后雙方相互履行義務。查理·馬特曾沒收教會土地賜予封臣,查理曼也進一步推行封臣制。封臣制與采邑制普遍結合,采邑事實上大都成為封臣的世襲地產,世襲采邑成為“封土”。=2\*GB2⑵隨著封君封臣制的確立,以獲得封土為典型特征的騎士制度也發(fā)展起來,10世紀末到11世紀初騎士階層正式出現(xiàn)。以作戰(zhàn)勇敢、效忠主人、重視名譽、尊愛婦女、公平競爭為其騎士精神。=3\*GB2⑶隨著封建生產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自由農民境況日益惡化,許多自由農民喪失土地有的又喪失人身自由變成封建依附農民,與原來隸農混同,法律身份上出現(xiàn)了統(tǒng)一的農奴階層的趨勢。=4\*GB2⑷路易(查理之子)死后長子羅退爾繼位,他的兄弟日耳曼路易和禿頭查理反對他,843年在凡爾登締結條約分為日耳曼、法蘭西和洛林,羅退爾保留帝位,日耳曼和查理有國王稱號。三地區(qū)實際獨立發(fā)展,互不統(tǒng)屬,9世紀末查理曼所傳下來的帝號亦不再保留。=5\*GB2⑸自由農民農奴化、特恩權的實施以及世襲領地確立,標志著法蘭克封建化的完成,9世紀后期,法蘭克封建制度最終確立。二、諾曼人在歐洲的活動1、諾曼人包括丹麥人、瑞典人、和挪威人。他們是著名海盜,結成團伙,乘船出海遠航。2、丹麥人主要襲擊英格蘭和法國,挪威人進攻蘇格蘭、愛爾蘭等地,瑞典人向東歐發(fā)展,俄國歷史稱為瓦里亞格人。3、諾曼人侵襲西歐的特點為在一些地方形成移民活動,定居下來,以致建立國家。諾曼人的侵襲削弱了西歐的王權,法國被諾曼底公爵,佛蘭德爾伯爵、勃艮第公爵、阿奎丹公爵等分割。德國加洛林王系于911年告終,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建立薩克森王朝,962年奧托一世進軍羅馬,取得“神圣羅馬皇帝”稱號。三、西歐封建經濟發(fā)展1、生產進步=1\*GB2⑴中世紀西歐農業(yè)以推廣三田制為主要進步標志。即將耕地的一部分秋播夏收(小麥和裸麥)、一部分春播秋收(大麥和燕麥),余下的部分休耕以恢復地力。三田制的推廣以重犁的普及為前提。=2\*GB2⑵農業(yè)技術上更多種植有肥田功效的豆科植物,鐵制農具越來越多,騾馬被用來拉犁。=3\*GB2⑶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為商業(yè)手工業(yè)提供了比較充足的糧食、原料,刺激了消費,從而擴大了商品市場,促進了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展。具有專業(yè)化傾向、主要面向市場的畜牧業(yè)在少數地區(qū)也開始發(fā)展起來,為毛紡織業(yè)提供羊毛。=4\*GB2⑷市集是長途販運貨物的交易場所,定期開設。最有名最大的集市為香檳六集市,每次歷時七周,兩次在特魯瓦城,兩次在普羅文城,一次在拉尼城,一次在奧布河上的巴爾城。香檳城市在13世紀還成為西歐的貨幣兌換中心,操此行業(yè)的意大利人有的后來成為大銀行家。2、封建莊園和農奴制9至13世紀是封建莊園興盛時期,9世紀起農奴勞役制莊園開始在西歐流行。土地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奴份地,領主自營地主要由服勞役的封建依附農民耕種,這些農民有不少是農奴。封建主派有管家監(jiān)督農奴耕種,并在莊園修建倉庫、馬廄等生產設備,備有耕畜和一些農具。自營地上的收獲全歸封建主,農奴靠份地維持生活。農奴份地所有權也歸封建主,農奴子弟繼承份地要繳納繼承金。經濟上農奴和其他封建農民一樣,是一個獨立的小生產者。他領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產工具工作,有獨立經濟,有財產,有家庭。農奴的特性在于他須在莊園上耕種領主自營地,受勞役地租剝削。法律強調農奴人身屬于主人,農奴世代為農奴,只有被主人釋放才能免除農奴身份,不能隨意離開主人,可由主人買賣或轉讓。法律地位上,農奴沒有婚姻自由,與所在莊園外的人結婚要交結婚稅;沒有財產權,要繳納“死手娟”(繼承金),主人還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臨時向農奴勒索財物。11世紀以來西歐商品經濟關系的發(fā)展使得農民向封建主繳納的貨幣有所增加,有時甚至取代了部分或全部勞役地租,使得農民對封建主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動,但并未減輕甚至加重了農民負擔。公社運動:西歐大陸有些地區(qū),農民難以忍受封建主剝削,普遍利用公社傳統(tǒng)組織起來同封建主斗爭,反對封建主打破慣例增加剝削量,要求明確規(guī)定勞役和租稅數額,從封建主那里取得寫明農民負擔數額的證書。這種形式的農民運動和當時西歐城市爭取自由的斗爭匯合成一股洪流,綿延不絕,聲勢浩大,史稱“公社運動”。城市和工商業(yè)=1\*GB2⑴城市復興原因=1\*GB3①農業(yè)生產進步,大片荒地被開墾,采用三圃制耕作方式=2\*GB3②手工業(yè)發(fā)展引發(fā)了農業(yè)與手工業(yè)分離=3\*GB3③外族入侵使得一些國王、諸侯構筑防御堡壘=2\*GB2⑵城市主要形成于羅馬舊城;教堂、修道院附近;河口道旁等地=3\*GB2⑶新型城市類型=1\*GB3①為地方市場需要而生產的中小城市。其經濟活動是受地方市場供銷情況決定,這類城市數量很多。=2\*GB3②主要生產和經營特種專業(yè)商品的城市=3\*GB3③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的商業(yè)城市=4\*GB2⑷城市反封建領主的斗爭和城市自治=1\*GB1⒈城市反領主斗爭城市反封建領主斗爭始于11世紀,盛行于12世紀。城市居民在斗爭中結成“公社”。城市爭取自治的斗爭形式有=1\*GB3①贖買=2\*GB3②武裝斗爭(如瑯城起義)=3\*GB3③兩種辦法交替使用瑯城起義:12世紀初,瑯城居民湊齊一大筆錢向主教戈德里和國王路易十六買回城市自治權,但戈德里背信棄義,引起瑯城居民憤慨,1112年組成“公社”殺死戈德里發(fā)動起義,路易十六出兵鎮(zhèn)壓,瑯城居民堅持反抗。于1128年路易十六不得不頒布特許狀,同意瑯城建立公社實行自治。=2\*GB1⒉王權與市民結盟在反領主斗爭中,王權與城市結成同盟。一方面城市利用王權與地方之間的矛盾,從國王那里獲得特權證書,獲得一定自由和自治權利,王權則為了統(tǒng)一大業(yè)支持城市自治運動。另一方面,城市進一步發(fā)展必要求突破封建割據堡壘,要求統(tǒng)一市場和政治統(tǒng)一,因此在財力物力等方面支持王權。=3\*GB1⒊自治城市特點=1\*GB3①城市居民主要是從事工商業(yè)的勞動者,而不是以貴族為城市的主體=2\*GB3②城市的手工業(yè)者、商人按行業(yè)組成行會。=3\*GB3③城市擁有自治權利,享有獨立的行政、司法、財政稅收、鑄造貨幣、組建軍隊、決定宣戰(zhàn)媾和等大權=4\*GB1⒋城市對西歐社會的影響=1\*GB3①它是生產力發(fā)展和階級斗爭取得積極成果的產物,又成為促進生產發(fā)展的條件=2\*GB3②它部分的改變了西歐封建社會內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3\*GB3③它促進西歐各國政體改革,是西歐國家形成等級議會君主制的階級基礎之一=4\*GB3④它為文化、科學的發(fā)展和沖破教會的統(tǒng)治創(chuàng)造了條件=5\*GB2⑸行會及行會反城市貴族的斗爭=1\*GB1⒈產生原因=1\*GB3①為了防止封建領主們的任意剝削,城內市民們必須組織起來,甚至進行武裝斗爭=2\*GB3②為了保護城內手工業(yè)者們辛苦學來的手藝免遭更多逃亡農奴的競爭=3\*GB3③為了捍衛(wèi)同行手工業(yè)者的利益不受外人侵犯=2\*GB1⒉生產和組織=1\*GB3①在行會中,有作坊主、幫工、學徒等成員。作坊主是享有全權的基本成員=2\*GB3②每個手工業(yè)者都要經過一定時期的學徒幫工階段=3\*GB3③幫工通向行東的路程十分艱難。=4\*GB3④行會在性質上屬于封建性組織=5\*GB3⑤行會有會所,供集會之用,行會通過會員大會選舉出管理和監(jiān)督人員=3\*GB1⒊特點=1\*GB3①行會有自己的武裝,用以保護自己的城市,并在內部征收會費和罰款用以救濟、修建共公場所、舉行會餐=2\*GB3②行會有自己的宗教節(jié)日及各種慶賀活動以鞏固內部團結=3\*GB3③行會不僅是生產組織,也具有軍事組織、宗教組織和互助組織的性質=4\*GB1⒋作用和意義=1\*GB3①行會保護了中古西歐中小手工業(yè)者的簡單商品生產=2\*GB3②行會的師徒制度有利于技藝的傳授=3\*GB3③行會還參加市政管理,促進手工業(yè)者互助團結,是他們的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4\*GB3④城市經濟對零工的要求是客觀存在的,城市社會最低層總有一批非行會成員的貧苦群眾=6\*GB2⑹商人=1\*GB3①商人是中古西歐城市居民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進行長途販運也組成行會,稱為商人工會=2\*GB3②商人控制了市政,由富商家族實行寡頭統(tǒng)治=3\*GB3③城市貴族的剝削和統(tǒng)治遭到中小手工業(yè)者和零散工人的反抗,甚至是人民的武裝起義四、法國封建制發(fā)展加佩王朝(987-1328)843年凡爾賽和約簽訂,查理帝國西部形成法蘭西王國,887年加洛林國王胖子查理被廢除后,出現(xiàn)加洛林王朝和羅伯特王朝爭立的局面,987年,教俗封建主擁戴羅伯特王朝的休·加佩為王,法國開始了加佩王朝。加佩王朝初期王權軟弱,封建主雄霸一方,國家處于分裂狀態(tài)。王權的加強有利條件=1\*GB3①城市興起,為其提供了人力和財力=2\*GB3②王權與城市聯(lián)盟,城市支持王權與封建主的斗爭=3\*GB3③中小封建主支持,為其提供了階級基礎=4\*GB3④教會穩(wěn)定社會秩序,提出“王權神授”、“上帝和平”、“上帝休戰(zhàn)”國家的統(tǒng)一=1\*GB3①路易六世統(tǒng)一王室領地=2\*GB3②腓力二世奪取英王領地A、1189年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腓力二世幾個月后便返回法國,趁查理遠在東方,攻占諾曼底B、1202年英王約翰(約翰此時另一身份是法國封臣)拒絕腓力二世以封君身份的召集后,腓力宣布沒收其在法國封土,占領不列塔尼、安茹、緬因和諾曼底C、1214年,英國聯(lián)合德國和法國北部大封建主進攻法國,腓力于布汶擊敗聯(lián)軍,約翰與法國簽訂和約,被冠以“奧古斯都”,約翰得到“失地王”的稱號=3\*GB3③路易九世改革國王派官吏總攬地方行政大權,禁止封建主混戰(zhàn),實行領主交戰(zhàn)需在40天前通知對方,被挑戰(zhàn)者可以向國王申訴申請國王仲裁的“國王四十日”制度王室法庭作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實行幣制改革,增加王室收入和加強王權軍事上招募雇傭軍來代替騎士軍役制度=4\*GB3④1259年英王亨利三世同法王路易九世簽訂巴黎和約,英王在大陸封地只保留阿奎丹一處,其余并入法王領地=5\*GB3⑤1218年,土魯斯人趕走十字軍,法王出面干涉,至1272年土魯斯完全落入法王之手。自此法王領地從南至北連成一片,大于法國任何封建主領地。=6\*GB3⑥腓力四世擴張利用聯(lián)姻兼并香檳伯國和那瓦爾王國,勢力伸入地中海,力圖吞并佛蘭德爾,采取重稅政策消滅神殿騎士團:1312年解散,擺脫同騎士團的債務,且奪取了騎士團的許多財產,增加了王室力量同教會斗爭:阿維農之囚阿維農之囚:阿維農之囚是腓力四世為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加強王權對教廷實行征稅,王室與教廷關系惡化,于1305年把法國西南部的大主教克力門推上教皇寶座(即克力門五世)并于1308年,把教廷從羅馬的梵蒂岡遷到法國南部的阿維農的措施。此后的七任教皇都是法國人,教皇成為法國國王人質達70年之久,134名紅衣主教中有113名是法國人,法國國王實際操縱了教會。創(chuàng)三級會議三級會議:三級會議是腓力四世與教皇斗爭期間為爭取各階級支持而召開的召開的會議,其主要職能為批準國王征收新稅。參會第一等級為高級僧侶,第二等級是世俗貴族,第三等級是富裕市民,國王讓三個等級分別討論,國王利用此進行漁利,市民階級也積極支持國王與教皇的斗爭。三級會議意義:=1\*GB3①市民登上歷史舞臺=2\*GB3②國王利用各階級矛盾加強王權=3\*GB3③三級會議只代表封建主和市民上層的利益,是國家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4\*GB3④三級會議使國王與市民形成新的聯(lián)盟,從此法國形成了等級代表制的封建君主政體五、英國封建制發(fā)展1、七國時代和英格蘭統(tǒng)一國家的形成=1\*GB2⑴七國時代5世紀中期起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侵入不列顛,并建立起許多小公國,6世紀末至7世紀初合并成7個王國,史稱“七國時代”。=2\*GB2⑵英格蘭統(tǒng)一國家的形成=1\*GB3①8世紀末起,七國受到丹麥人攻擊,9世紀后丹麥人設立“丹麥統(tǒng)治區(qū)”,斗爭中七國形成聯(lián)盟,829年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統(tǒng)一七國,形成英格蘭王國=2\*GB3②真正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是阿爾佛列德大帝阿爾佛列德大帝改革:與丹麥人進行近30年斗爭,取得重大勝利廢除義務兵制,用賞賜土地的方法加強對軍隊控制,建立起后來封建騎士的雛形創(chuàng)立貴族子弟學校,培養(yǎng)人才編纂《阿爾佛列德法典》2、諾曼底威廉征服英國=1\*GB2⑴威廉征服英國諾曼征服:諾曼征服是指英王愛德華去世后,在沒有繼承人的情況下,法國諾曼底公爵以直系親屬身份要求繼承王位,在得到教皇支持后,于1066年9月渡過英吉利海峽,10月14日在哈斯丁戰(zhàn)役中,威廉軍隊擊敗英軍殺死貴族會議選出的繼承人哈德羅,威廉進入倫敦后加冕稱帝的事件。諾曼威廉征服英國后,威廉建立強大王權統(tǒng)治,沒收盎格魯薩克遜貴族土地并將其層層分封,又召集封臣實行臣服禮,還對國家土地進行調查,這對英國封建化形成具有重要意義。=2\*GB2⑵英國封建化完成英國封建化通過三次外族征服完成,受外族影響很大=1\*GB3①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入侵,帶來農村公社,并出現(xiàn)貧富分化,農村公社開始解體=2\*GB3②丹麥人對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征服加速了自由農民的破產,同時軍事貴族得到冊封,建立大莊園制,即大土地所有制=3\*GB3③諾曼征服后,威廉將土地分封并進行土地調查,攥成《末日審判書》加強了農民依附關系,于12世紀上半葉完成封建化3、英國封建等級制度=1\*GB2⑴城市興起與王權加強=1\*GB3①城市興起A、10世紀起,英國工商業(yè)城市開始產生和發(fā)展,城市通過贖買獲取自治權。B、英國由于王權強大,在與大封建主斗爭中沒有與城市結盟,但是城市要求突破封建分散性,建立統(tǒng)一市場,為王權提供了經濟基礎=2\*GB3②王權加強亨利一世=1\*alphabetica、平定英格蘭西部大封建主叛亂,沒收土地分給封建主b、中央機構趨于完善,宮廷成為全國統(tǒng)治中心c、設樞密院為中央管理機關,下設管理財政的度支部和管理司法的王室法庭亨利二世1135年亨利一世死后無嗣,諾曼底王朝結束,亨利之孫法國的安茹伯爵亨利在王位爭奪中取勝,于1154年建立金雀花王朝,稱亨利二世亨利原本具有龐大領地,實力雄厚,又借助中小封建主和城市市民支持,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同封建割據勢力展開斗爭,拆毀大量城堡和更換了大批不馴服的郡守改革司法制度,擴大國王法庭權力,組成中央常設法庭,設立巡回法庭和陪審法庭,以“誓證法”代替“神命裁判法”軍事上取消封建主服兵役制度,免除騎士兵役,但必須繳納“盾牌錢”,以招募常備軍=2\*GB2⑵封建等級制度=1\*GB3①自由大憲章:自由大憲章是指英國在加強王權過程中與大封建主矛盾激化,在布汶戰(zhàn)爭失敗后,“失地王”約翰與大封建主矛盾進一步激化的情況下,于1215年春,反對王權的貴族聯(lián)合僧侶、騎士和城市上層分子以武力威脅國王,于6月15日強迫國王簽署了主要以維護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則和教俗封建貴族特權為目的的63條憲章。大憲章對王權在司法和行政方面進行了清算,規(guī)定封建主與封臣之間的財產糾紛由封建主自己處理,國王不得干涉以及未經教會和封建主同意,不得征收協(xié)助金和盾牌錢。由于封臣制的瓦解和專制王權的強化,大憲章在當時并為取得重大作用,但17世紀時,英國資產階級開始利用“大憲章”同王權展開斗爭=2\*GB3②牛津條例13世紀時,約翰及其繼承者亨利三世不甘心王權削弱,拒不執(zhí)行《自由大憲章》,亨利三世又任用法國貴族排斥英國大封建主,同時結好教皇。貴族趁國內內戰(zhàn)再起之機實施兵諫,于1258年亨利在牛津召開征稅議會時逼迫亨利簽署改革綱領,這一文件被稱為“牛津條例”“牛津條例”規(guī)定組成由15位貴族組成的委員會,國王采取任何措施均需取得他們的同意始能付諸實施,這實際剝奪了國王的行政權力。=3\*GB3③國會開端貴族集團分裂,亨利之子愛德華趁機活動,組成支持王權的派別,后亨利于1261年宣布廢除“牛津條例”反對派貴族以西門·德·孟福爾為首率軍擊敗王黨軍隊,愛德華被俘,西門掌握政權1265年1-3月西門召開會議,與會者除教俗貴族外還有各郡選派的兩名騎士和各城市選派的兩名市民,成為英國國會的雛形,是英國等級君主制國會形式的開始=4\*GB3④模范國會模范國會是指愛德華一世為籌備戰(zhàn)費于1295年召開的一次由貴族、主教、騎士、市民等組成的議會。此次議會由貴族和主教一起討論,騎士與市民一起討論,后來多次舉行以此為模范的會議,故城此次會議為“模范國會”=5\*GB3⑤國會上下兩院由于各階級利益不同,國會從1343年起分為上下兩院,上議院由教俗貴族組成,下議院由騎士和富裕市民組成。=3\*GB2⑶英法兩國議會制比較原因法國:城市發(fā)展,市民壯大,王權與市民結合,為了征稅于1302年設立英國:城市發(fā)展,市民壯大,王權與市民對抗,為了征稅于1265年設立構成:法國:教會、世俗貴族、市民三個等級英國:大貴族;騎士和市民兩個等級是否定期英國比較固定,但是法國則為斷續(xù)進行本質相同,都是代表封建主階級利益,是國家統(tǒng)治和鎮(zhèn)壓人民的工具,都標志著兩國等級君主制的形成六、英法百年戰(zhàn)爭及人民起義1、英法百年戰(zhàn)爭=1\*GB2⑴背景及起因=1\*GB3①歷史原因:法國在腓力二世時,把英國在法國的領地基本上奪回來了,英王失去土地,耿耿于懷,一直在尋找機會奪回來=2\*GB3②根本原因:12-13世紀以來,兩國封建王朝之間為了爭奪法國境內的領地和富庶的佛蘭德爾地區(qū),由此引起兩國的戰(zhàn)爭=3\*GB3③導火線即表面原因:法國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法國加佩王朝絕嗣,封建主推舉王室支系瓦洛家族的腓力繼位,即腓力六世,建瓦洛亞王朝(1328-1589)。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腓力三世外孫的資格爭奪繼承權,即要奪回外祖父的江山。他以此為借口,發(fā)動了戰(zhàn)爭。=2\*GB2⑵戰(zhàn)爭經過第一階段:佛蘭德斯和基恩的爭奪戰(zhàn)英國憑借軍事優(yōu)勢連連取勝,英勝法敗=1\*GB3①1340年愛克留斯戰(zhàn)役,擊敗法國艦隊=2\*GB3②1346年克勒西戰(zhàn)役,大敗法軍=3\*GB3③1347年,占領法國加萊城(1348年爆發(fā)黑死病)=4\*GB3④1356年,在普瓦提埃戰(zhàn)役中大敗法軍(法國國內出現(xiàn)起義)=5\*GB3⑤1360年兩國簽訂《布勒丁尼和約》第二階段:法國處于攻勢=1\*GB3①法王查理五世在市民支持下加強軍備,進行財政和軍事改革,重組軍隊,以雇傭步兵代替大部分騎兵,建立野戰(zhàn)炮兵和重建艦隊,同時改革稅制安撫民心=2\*GB3②1369年,法國以突襲和游擊戰(zhàn)術攻擊英軍,1380年英軍退至沿海地帶,英王與法國簽訂協(xié)定,只保留在法國領地內的5個港口第三階段:英王亨利五世趁法國內亂之機,再度入侵入法國,并聲稱取得法蘭西王位=1\*GB3①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率軍在諾曼底登陸,于阿金庫爾戰(zhàn)役擊敗法軍=2\*GB3②法王查理六世于1420年簽訂《特魯瓦和約》,法國淪為英法聯(lián)合王國的一部分,亨利五世宣布為法國攝政王有權在查理六世死后繼承王位=3\*GB3③1422年兩王先后去世,英國宣布不滿6歲的亨利六世兼領法王,查理七世與亨利六世爭奪王位第四階段=1\*GB3①法國人民組織游擊戰(zhàn),牽制英軍,圣女貞德于1429年5月率軍解除了英國對奧爾良的包圍=2\*GB3②圣女貞德被俘處死激起法國人民憤怒,對法軍進行反攻=3\*GB3③最后于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回了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zhàn)爭結束=3\*GB2⑶結果及影響=1\*GB3①法國取得戰(zhàn)爭勝利,促使法國完成民族統(tǒng)一,為以后擴張打下基礎,同時也促進英國民族主義興起,之后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向海外發(fā)展=2\*GB3②促進了武器裝備、戰(zhàn)術思想和戰(zhàn)爭體制(貴族兵源制到雇傭兵輔以長弓兵)的調整=3\*GB3③百年戰(zhàn)爭不論是英國還是法國人民,都是一場災難。在戰(zhàn)爭和黑死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經濟大受創(chuàng)傷2、英法人民起義=1\*GB2⑴巴黎市民起義=1\*GB3①百年戰(zhàn)爭第一階段法國約翰二世被俘,太子查理監(jiān)國,1356年為籌集軍費和贖金召開三級會議,會議要求改革被查理拒絕,呢絨商會會長艾田·馬賽領導暴動迫使查理于1357年重開三級會議并頒布“大赦令”和改革內容=2\*GB3②查理表面接受“大赦令”,但拒不執(zhí)行,1358年2月再次起義,沖進王宮,查理倉皇逃出巴黎=2\*GB2⑵法國札克雷起義起義原因=1\*GB3①貨幣地租流行,封建主貪欲擴大,加重對農民剝削=2\*GB3②百年戰(zhàn)爭是農民處境惡化=3\*GB3③黑死病流行農村人口大量死亡,災難深重=4\*GB3④=5\*GB3⑤起義經過=1\*GB3①1358年5月起義,搗毀城堡殺死貴族,并取得一些城市貧民支持=2\*GB3②封建主集結力量后假意邀起義軍首領吉約姆·卡爾談判,但背信棄義將其扣留,對起義軍實施突襲,札克雷起義失敗失敗原因=1\*GB3①起義軍缺乏堅強的組織和明確的戰(zhàn)斗綱領,行動分散=2\*GB3②缺乏可靠同盟軍,艾田·馬賽未予以實質支持=3\*GB3③起義領導人輕信封建主的假意和談意義起義震動法國封建主階級,迫使封建主在很長時間里不敢加重對農民剝削,對促進農奴制瓦解和政治統(tǒng)一起了一定作用=3\*GB2⑶英國瓦特·泰勒起義=1\*GB3①導火索是英國政府征收人頭稅。=2\*GB3②1381年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率先起義,首領為瓦特·泰勒,他們趕走稅吏,搗毀莊園。6月,數萬起義軍向倫敦進發(fā),查理二世慌忙躲進倫敦塔,被迫同意瓦特·泰勒條件=3\*GB3③部分起義軍不滿足既得成果,進一步提出要求,倫敦市長在談判中殺掉瓦特泰勒,起義失敗=4\*GB3④此次起義比札克雷起義更有組織,目標也更加明確,但是起義農民認為國王是自己的代表,反對貴族而擁戴國王,結果上當受騙,起義失敗。但是在英國歷史上仍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農民爭取自由和農奴制的瓦解。3、兩國中央集權加強=1\*GB2⑴法國中央集權國家形成=1\*GB3①百年戰(zhàn)爭后,法國出現(xiàn)了相對穩(wěn)定的和平局面,經濟復興,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恢復和發(fā)展,以巴黎為中心的全國統(tǒng)一的國內市場開始形成,在此基礎上王權逐漸強大=2\*GB3②查理七世實行財政和軍事改革加強王權=3\*GB3③路易十一世政治更趨統(tǒng)一,查理八世法蘭西國家統(tǒng)一=4\*GB3④1484年后,70年未召開三級會議,國王及大權與一身,法國由等級君主制走向專制君主制=2\*GB2⑵英國中央集權國家形成=1\*GB3①14-15世紀,英國農奴制瓦解,勞役制逐漸消失,經濟迅速發(fā)展,許多中小貴族同騎士、富裕市民采取剝削雇工方式,形成“新貴族”,15世紀末,英國出現(xiàn)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生產方式=2\*GB3②英國分為南北兩個集團,分別支持約克(白玫瑰為族徽)和蘭加斯特(白玫瑰)為族徽。兩個王室家族進行了30年內戰(zhàn),爭奪王位控制權,稱為“玫瑰戰(zhàn)爭=3\*GB3③1845年8月,都鐸家族亨利在波士沃爾特戰(zhàn)役中擊敗理查三世,自立為王,稱亨利七世,建立都鐸王朝=4\*GB3④玫瑰戰(zhàn)爭消滅了大部分舊貴族,剩下的成為宮廷貴族,只能看國王眼色行事。新王朝在新貴族和城市市民的支持下得以鞏固,成為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七、中世紀的德意志和意大利=1\*GB4㈠德意志1、神圣羅馬帝國的建立=1\*GB3①從查理曼帝國分裂出來的東法蘭克王國,逐漸發(fā)展為德意志王國。=2\*GB3②911年,東法蘭克國王路易去逝,加洛林王朝在德意志的統(tǒng)治結束。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國王,建立薩克王朝(919-1024)。=3\*GB3③后來1155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加冕時,又加上了“神圣”二字。這樣,查理曼帝國解體后,西歐又出現(xiàn)了一個“神圣羅馬帝國”。其領土除德意志外,還包括意大利北部和中部。2、教權與皇權的斗爭羅馬教皇與德意志皇帝雖然互相勾結,但雙方為爭奪主教授職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實質上是為爭奪主教領地上的政權和捐稅斗爭。到了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055-1106)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時,政教沖突趨于緊張,公開展開了斗爭1075年,亨利四世與教會的沖突表面化。他堅持要控制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所有主教的授任權,并拒絕讓得到教皇支持的米蘭大主教就職,為此與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發(fā)生激烈沖突。格里高利七世,長期以來是教會改革的中心人物,決心使教皇的權力凌駕于世俗統(tǒng)治者之上斗爭經過:=1\*GB2⑴格里高利七世堅決主張實現(xiàn)“教權高于皇權”的目標。1075年,他在羅馬宗教會議上發(fā)表《教皇敕令》。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預米蘭大主教職位的確定和授職,否則將受到逐出教會的懲罰。=2\*GB2⑵亨利四世于1076年1月24日在沃姆斯召開會議,宣稱格里高利七世是一個偽僧侶,宣布廢黜教皇格里高利七世。=3\*GB2⑶格里高利七世1076年2月22日在拉特蘭召開宗教會議,發(fā)布了被稱為’“中世紀最著名的教皇法令”,宣布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廢除其帝位,取消他統(tǒng)治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權力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約=4\*GB2⑷卡諾莎會見:1077手1月,亨利四世赤足抜氈越過阿爾卑斯山,到達卡諾莎城堡,他穿著悔罪人的衣服,在城堡下等了三天(25-28日),表示悔過,得到教皇赦免,恢復了教籍。這就是著名的卡諾莎會見(又稱卡諾莎請罪,卡諾莎事件,卡諾莎覲見)從此到卡諾莎去這句話就成了“屈膝投降”的代名詞。《沃姆斯宗教協(xié)定》:1122年,教皇與亨利五世簽訂?!段帜匪棺诮虆f(xié)定》簽訂后,主教授職權之爭暫告一段落。這樣,在德意志境內形成這樣一種局面:一個主教和修道院院長的任命,需經過教會和皇帝兩方面的批準才有效。內容:=1\*GB3①德意志境內所有主教和修道院院長由宗教法規(guī)選舉產生,皇帝或皇帝代表可以臨場監(jiān)選=2\*GB3②德意志皇帝交出神職授任權,但仍享有管理主教財產的權力=3\*GB3③主教授職時,由教皇授予象征宗教權力的指環(huán)和權杖,由皇帝授予封地,德國境內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長,還首先由皇帝賜予權節(jié)作為世俗權力的象征。3、德意志經濟發(fā)展的特點=1\*GB3①德國經濟發(fā)展的特點是它的分散性和發(fā)展的不平衡性。=2\*GB3②城市同盟:勢力最大的是漢薩同盟、該同盟最初由律貝克、漢堡,不來梅為首的北部各城市結成的聯(lián)合、14世紀中期才擴大形成;最盛時期有100多個城市加入同盟。=3\*GB3③漢薩同盟長期壟斷了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貿易,在鄰近各國中享有商業(yè)特惠權,在倫敦、布魯日、卑爾根、諾夫哥羅德等地設有商站。漢薩同盟不但有自己的旗幟,而且還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大西洋沿岸地區(qū)在新航路開辟之后,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的中心地帶,遠離大洋的漢薩同盟漸趨瓦解。=4\*GB3④南部的奧格斯堡、紐倫堡、烏爾姆組成士瓦本同盟。公元14世紀德國南部士瓦本地區(qū)的城市同盟。公元1331年,由士瓦本地區(qū)的奧格斯堡、紐倫堡和一部分瑞士城市組成同盟。之后,士瓦本同盟不斷擴大,最多時有80多個城市加入,具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勢力公元1381年,與萊茵同盟合并,勢力更加壯大,受到政府的干涉。公元1388年,被迫解散。=5\*GB3⑤西部的科倫、沃姆斯、美因茲、斯特拉斯堡等城市為主組成萊茵同盟。公元13-15世紀德國西部萊茵河流域的城市同盟。公元1381年,與士瓦本同盟合并,勢力增強。但公元1388年士瓦本同盟解敬,萊茵同盟也遭到封建諸侯打擊,終于在公元1450年,同盟瓦解。4、《黃金詔書》與選侯制度《黃金詔書》是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在法王和教皇干涉德國皇帝選舉以及諸侯勢力強大的情況下,旨在穩(wěn)定德國政局,防止教皇干涉皇位選舉而頒布的法令。《黃金詔書》事實上把德意志的分裂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帝國長期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具體內容:=1\*GB2⑴確定了皇位選舉法=1\*GB3①把薩克森公爵、勃蘭登堡侯爵、捷克國王、巴拉丁伯爵(萊茵的宮廷伯爵),以及美因斯、科倫、特里爾三大主教列為“七大選侯”,以后皇帝就由這七大選侯選舉,固定在法蘭克福城舉行。②選舉會議由美因斯大主教召集并主持③按多數票決定的辦法=4\*GB3④皇位虛空時,由薩克森公爵和萊茵的宮廷伯爵攝政=2\*GB2⑵諸侯權利承認諸侯在其領地內的政治獨立、享有司法、征稅、鑄幣和經營鹽鐵礦山、軍事等權利,皇帝不得干涉,領地可世襲由長子單獨繼承,男性相續(xù)。=3\*GB2⑶承認封建主之間的私戰(zhàn)合法化只規(guī)定附庸不得反對自己領主的戰(zhàn)爭以及城市不得結盟以反對諸侯。=4\*GB2⑷選侯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為期一個月(復活節(jié)之后)。商討國家大事。選侯委員會變成國家常設管理機構,選侯成為國家命運的主宰者,國家大事統(tǒng)由他們同意才能執(zhí)行。5、德意志分裂原因1、德國經濟發(fā)展的特殊性:分散性和不平衡性,2、德國長期奉行對外侵略的政策。這對德國中央集權也產生了不利影響3、選侯政治影響。4、羅馬教皇對德國的干涉。即主教授職權之爭。=2\*GB4㈡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最為嚴重中古時期的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只是一個歷史地理名詞而已。意大利分為三個部分:南部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稱為西西里王國;中部是教皇國;北部是一些城市共和國,最著名的有熱那亞、威尼斯、佛羅倫薩。=1\*GB2⑴威尼斯:位于亞得里亞海北岸的威尼斯,中古初期僅是一個漁村。因其扼守著東西方國際貿易通道,因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繁榮的國際貿易帶動了威尼斯本地的手工業(yè)發(fā)展,最為突出的行業(yè)有造船業(yè)、絲織業(yè)和玻璃制造業(yè),威尼斯鑄造的金幣“杜卡特”成為國際市場上通用的貨幣。=2\*GB2⑵佛羅倫薩佛羅倫薩是古羅馬時期就存在的古老城市。11,12世紀時,佛羅倫薩發(fā)展起呢絨紡織業(yè)和絲織業(yè)。13、14世紀之交,金融銀行業(yè)在佛倫羅倫薩迅速興起。呢絨紡織與銀行是佛羅倫薩的兩大支柱性產業(yè)。15世紀,美第奇家族掌握了佛羅倫薩政權,最富有的手工工場主、商人、銀行家組成的“肥人”階層把持著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長老議會”。=3\*GB2⑶肥人與瘦人斗爭:“肥人”是13世紀末,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對市民階層中的商人、錢商和高利貸者的稱呼,因為他們屬于市民階層中的富裕者,故得名。“肥人”組成了7個“大行會”,而各行業(yè)手工匠師組成了14個“小行會”與之對立。小行會會員及其幫工以及平民被稱為“瘦人”,是佛羅倫薩人數最多的居民。領導城市的市政府是“肥人”的統(tǒng)治機構,因此“肥人”與“瘦人”之間的斗爭是不可避免的。1378年,佛羅倫薩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梳毛工人起義”。梳毛工人起義:“梳羊毛工人起義”是意大利城市佛羅倫薩在毛紡織業(yè)資本主義興起,梳羊毛工人勞動強度加重,但工資低下的情況下,“肥人”與“瘦人”矛盾激化,于1378年所發(fā)生的一次起義運動。廣大城市平民起而響應,“肥人”政權軟硬兼施,瓦解、鎮(zhèn)壓了這次起義。在當時西歐各城普遍發(fā)生城市平民反抗城市貴族的斗爭中,這次起義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雇傭工人反對工場資本家的武裝起義運動。最先爆發(fā)反農奴制起義1303-1307年,在意大利北部北部皮埃零特地區(qū)爆發(fā)的由神職人員多里奇諾領導的農民起義.多里奇諾宣稱,私有財產是世上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財產公有,預言將有一個沒有私有財產的“千年王國”的到來,而促使這個“千年王國”到來的是被壓迫者;號召被壓迫者起來消滅收士和富人。起義者形成一支約6000人的武裝,摧毀寺院,破壞莊園.1307年被鎮(zhèn)壓,多里奇諾慘遭殺害,這是中世紀西歐各國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中最早的一次。最早出現(xiàn)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最先爆發(fā)雇傭工人起義5、最早出現(xiàn)文藝復興運動八、西班牙1、阿拉伯對西班牙的統(tǒng)治=1\*GB3①西班牙半島原屬羅馬帝國的領土。5世紀末并入西哥特王國。711年,阿拉伯人和摩爾人侵入西班牙,占領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分.=2\*GB3②750年,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滅亡,王子阿布德·拉赫曼逃到西班牙,于756年取得西班牙政權,建立后倭馬亞王朝,脫離巴格達哈里發(fā)的統(tǒng)治,到阿布德·拉赫曼三世(912-961)時,國勢強盛,于929年正式稱哈里發(fā)國家,定都科爾多瓦。=3\*GB3③阿拉伯人的統(tǒng)治下,西班牙經濟文化十分繁榮,對西歐產生了重大影響。2、收復失地運動收復失地運動:收復失地運動是指西班牙人從阿拉伯人收復故土的一次斗爭運動,具有民族解放性質。斗爭從8世紀開始,到1492年結束,歷史7個多世紀,其中以11-13世紀斗爭最為激烈,13世紀末基本取得了勝利,但一直到15世紀末的1492年才最終結束。收復失地運動對西班牙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他促進了西班牙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的產生,影響了西班牙以后的經濟形態(tài),使得宗教和科學文化得到進步發(fā)展,同時對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新航路開辟產生影響。=1\*GB2⑴收復失地運動的經過=1\*GB3①718年,在半島北部建立阿斯土里亞王國;10世紀初向南挺進到雷翁,建立富雷翁王國;隨后在杜羅河流域建卡斯提爾國家;1037年,卡斯提爾和雷翁合并,建卡斯提爾王國,逐漸發(fā)展成反阿拉伯人斗爭的中心。=2\*GB3②在半島東北部,分裂出那瓦爾王國、阿拉岡王國、巴塞羅那伯國,其中阿拉岡王國勢力最大。1137年,阿拉岡王國和巴塞羅那伯國合并稱阿拉岡王國,成為反阿拉伯人斗爭的第二個中心=3\*GB3③在半島西部杜羅河流域下游一帶形成葡萄牙國家,成為反阿拉伯人斗爭的第三個中心。三個王國領導反阿拉伯斗爭,收復失地運動不斷取得勝利,日益向南推進。到13世紀末。收復失地運動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只剩下半島南端的格拉納達(Granada)王國仍在阿拉伯人手中,直至1492年1月2日最后收復=2\*GB2⑵取勝原因=1\*GB3①首先是它具有民族解放斗爭的性質,被征服的基督教居民受到阿拉伯人的政治經濟宗教壓迫。所以在反阿拉伯人的斗爭中西班牙各階層都投入到斗爭的洪流中去,使收復失地運動取得最終勝利。=2\*GB3②阿拉伯國家內部分裂,社會矛盾尖銳,客觀上有利于北方收復失地斗爭的勝利=3\*GB3③收復失地運動還得到羅馬天主教會和西歐各封建主的支持=3\*GB2⑶收復失地運動的影響(后果)1、政治方面長期的收復失地運動,促進了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的形成,在伊比利並半島上逐漸形成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2、經濟方面造成半島上“外向型”的封建經濟。葡萄牙經濟作物種植業(yè)如葡萄和橄欖,西班牙以養(yǎng)羊為主的畜牧業(yè)特別發(fā)達。經濟方面著名的是西班牙的“麥斯塔”即“教主同盟”3、科學文化方面西葡兩國還鄉(xiāng)接受了先進的阿拉伯文化,提高了半島地區(qū)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4、宗教方面天主教會獲得了大量財富,增強了地位。九、十字軍東征1、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淵源和社會背景1.世俗封建主渴望獲得土地和財富2.威尼斯、熱納亞的商人,想奪取東方的港口和市場,以便謀取暴利。3.農民為了擺脫困境,尋找生活出路。4.地中海東部地區(qū)的客觀形勢有利于西歐封建主實行侵略計劃。5.教會封建主的目的是要征服拜占廷的東正教,并迫使伊斯蘭教徒改信天主教。6.1095年克勒芒宗教會議宣揚停止私戰(zhàn);拯救圣城。教會承諾:參加者可免除債務,可無需領主的同意轉讓土地,家屬和財產受教會保護。2、十字軍東征經過1.第一次東征(1096-1099)于1099年7月攻陷了耶路撒冷,城中所有的穆斯林男女老幼及猶太人全部被殺。十字軍在東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的黎波里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GB3①農民十字軍:農民十字軍約六七萬人,他們來不及等待騎士隊伍,在法國阿日尼的僧侶隱修士彼得和德國騎士窮漢瓦爾特的率領下,于1096年2月出發(fā)。=2\*GB3②騎士十字軍: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主力部隊是騎士十字軍。1096年秋,法蘭西、意大利和德意志西部騎士隊伍3、4萬人,開始了第一次東征。他們從洛林、里昂、土魯斯和布林底西分4路出發(fā),1097年春會合于君士坦丁堡,組成十字軍聯(lián)軍。1098年,先后攻占愛德沙、安條克。1099年7月15日攻陷耶路撒冷城。=3\*GB3③近東的十字軍國家:在占領了近東的一些地區(qū)后,十字軍頭目們開始在其所占領的地區(qū)建立侵略者的政權。有耶路撒冷王國、安條克公國、愛德沙伯國和特里波利伯國=4\*GB3④宗教騎士團:為了鞏固和強化對被征服地區(qū)的統(tǒng)治,羅馬教皇先后建立了幾個宗教性的軍事組織――宗教騎士團,以保衛(wèi)十字軍的領地2、第二次十字軍遠征(1147—1149年)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塞爾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領愛德沙,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潰。法國十字軍攻占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薩拉丁抗擊十字軍勝利。3、第三次十字軍遠征(1189—1192年)薩拉丁領導抗擊十字軍的勝利,震動了整個歐洲。德皇紅胡子腓特烈,法王奧古斯都腓力和英王獅心查理聯(lián)合組成了第三次十字軍,企圖重占耶路撒冷。由于德皇在小亞細亞乞里西亞過河時淹死,德國十字軍即折回。英法兩國國王矛盾重重,明爭暗斗,1191年雖然攻占阿克城,但法王旋即折回歐洲,與德皇亨利六世締結反英同盟。英王無力攻下耶路撒冷,僅與薩拉丁簽訂一項條約,薩拉丁允許基督教徒三年內可到耶路撒冷朝圣和經商。這次東征就此結束4、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是教皇英諾森三世(1160-1216)發(fā)動的,目的是攻打埃及,但在威尼斯干預下轉向拜占廷,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國。拉丁帝國:拉丁帝國是指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在威尼斯反對進攻埃及的情況下,轉攻拜占廷,攻占君士坦丁堡后所建立的一個帝國。隨著君士坦丁堡的淪陷,拜占廷帝國大部分領土被占領。十字軍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拉丁帝國”(1204-1261)。下有三個附庸國家,即帖撒羅尼加王國、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每個國家又分為若干封建領地。1261年8月,尼西亞皇帝米海爾·巴列奧略重新奪回君士坦丁堡,存在57年的拉丁帝國滅亡。5.最后幾次十字軍第5次(1217-1221),第6次(1228-1229),第7次(1248-1254),第8次(1270)十字軍,規(guī)模都比較小,已成強弩之末。羅馬教皇雖然野心不死,幾次還想組織新的十字軍,均無法實現(xiàn)。1291年,十字軍失掉最后一個據點阿克城,十字軍運動遂告徹底失敗。6.十字軍日益衰落的原因①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后,由于東方人民反抗十字軍的正義斗爭,狠狠地打擊了西歐封建主,粉碎了他們的侵略野心。②13世紀初以后,對東方異教徒進行圣戰(zhàn)奪取豐富戰(zhàn)利品的號召漸漸失去吸引力。③各國王權在市民支持下開始強化。④西歐各國人民反封建斗爭日益高漲,各國統(tǒng)治者與羅馬教廷都有后顧之憂。因此,十字軍運動走向下坡。7.十字軍東征的影響1.侵略戰(zhàn)爭的性質,使被征服地區(qū)生產力遭到破壞;東侵對西歐人民是一場浩劫。2.十字軍東征促使意大利各城市發(fā)展了與東西方的貿易。3.教會的勢力大為提高。4.西歐封建主增強了對于貨幣的需求,從而促進了貨幣地租的流行。5.東侵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東歐拜占廷帝國查士丁尼時代的拜占廷=1\*GB2⑴拜占廷初期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特殊性=1\*GB3①拜占廷帝國的奴隸制具有奴隸制莊園規(guī)模不大,數量不多,且拜占廷可以從東方奴隸市場購買奴隸的特點奴隸制危機不象西羅馬帝國那樣嚴重。=2\*GB3②拜占廷帝國保存了奴隸制時代的工商業(yè)城市,經濟形式多樣,手工業(yè)由國家管理,商業(yè)發(fā)達城市工商業(yè)經濟比較發(fā)達和穩(wěn)定=3\*GB3③拜占廷經濟的發(fā)展,使其保持了穩(wěn)定的中央政權。=4\*GB3④有利的地理位置,地處三洲要沖,使其在抵御日耳曼人的進攻中處于有利地位,沒有象西歐一樣被摧毀。=2\*GB2⑵查士丁尼內外統(tǒng)治1.對內①編纂法典《民法大全》A、組成:4個部分:a、《查士丁尼法典》10卷,529年編成。b、《學說匯篡》(或《法理匯要》)50卷,533年編成。c、《法理概要》(或《法學家指南》)4卷533年編成。d、《新法典》(或《新律》《法令新編》),555年編成。B、內容:《民法大全》規(guī)定了奴隸制帝國的統(tǒng)治秩序,從法律上肯定了皇帝的專制權力,把皇權視為至高無上。a極力推崇君權,皇帝的旨意具有法律效力b把君權神圣化c規(guī)定奴隸和支農的無權地位d就拜占廷發(fā)達的工商業(yè)情況作了詳細明確的規(guī)定C、意義:a、法典在加強中央集權和保護私有財產方面,具有超越時代和地域的意義。b、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成文法典c、12世紀起西歐,重新恢復對羅馬法的研究,者以袈民法大全》作為研究和制定法律的基礎d、對近代歐洲各國資產階級立法(如《拿破侖法典》)產生了重大影響。②對人民起義實行嚴厲鎮(zhèn)壓,實行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2.對外①展開一系列征服戰(zhàn)爭A、533年貝利撒留遠征北非,534滅汪達爾王國。B、536-555,意大利。536年北上進軍意大利,攻占羅馬。540年進攻東哥特王國首都拉文那,555年滅掉東哥特王國,控制了意大利半島。C、意大利戰(zhàn)事期間,查士丁尼利用西哥特王國的混亂,出兵占領西班牙東南部、科西嘉·撒丁尼亞、達爾馬提亞、巴利阿利群島等地。②在征服土地上進行恢復奴隸制的統(tǒng)治查士丁尼力圖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恢復奴隸制度的統(tǒng)治。占領意大利后,查士丁尼馬上恢復舊羅馬帝國的行政機構,讓過去的貴族重新上臺。于554手頒布“國務詔書”,以法令形式宣布恢復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和財產。查士丁尼的對外征戰(zhàn)雖取得重大成就,但恢復奴隸制卻違背歷史潮流。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拜占廷封建化的開始(7世紀初)希拉克略王朝建立6世紀末了世紀初,拜占廷面臨奴隸、隸農和農民起義的高潮。在埃及爆發(fā)了伊薩克領導的起義,在多瑙河流域掀起了“斯卡馬爾運動”。(602年)駐扎在多瑙河的軍隊也發(fā)動進攻,帝國開始長達8年的內戰(zhàn)。(610年)非洲行省省長希拉克略被擁立為皇帝)建立了希拉克略王(610-711)。這樣拜占廷的國家機器保留下來,但性質已發(fā)生變化,奴隸制迅速瓦解,封建關系成長起來,日益過渡到封建社會。希拉克略改革=1\*GB3①把北非和意大利進行的軍區(qū)制移植到東方各省,全部軍隊分駐三個大區(qū),各設督軍一名。②建立軍役和封建義務合一的軍事屯田制。③為保證戰(zhàn)爭需要,希拉克略采取大批動用教產的措施,利用教會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號召全國軍民同仇敵愾進行“圣戰(zhàn)”,以打敗異教和敢于入侵之敵。這一改革為后來“圣像破壞運動”埋下種子。拜占廷封建制度的發(fā)展(7世紀中一9世紀中)伊蘇里亞王朝建立和利奧三世改革=1\*GB3①8世紀初,阿拉伯人對拜占廷發(fā)動新的進攻,皇帝狄奧多西三世束手無策,利奧擊敗阿拉伯人,逼迫皇帝退位,自己登上皇帝寶座,成為利奧三世,建立伊蘇里亞王朝=2\*GB3②利奧三世改革:竭力整頓租稅征收,改善帝國財政狀況加強完善軍區(qū)制,在亞洲部分建立7個軍區(qū),歐洲部分建立4個軍區(qū)=3\*GB3③為保證新興軍事貴族利益,安定軍士生活,需要大量土地和財產,分封給各級軍事長官,由軍士農民領取份地耕種,國家從中收取租稅和貢賦。但大量土地掌握在擁有免稅和免徭役特權的教會和修道院手中,影響了國家稅收和軍隊鞏固。圣像破壞運動圣像破壞運動:圣像破壞運動是伊蘇里亞王朝為保證國家稅收和實現(xiàn)軍隊鞏固,于730年利奧三世首次發(fā)動的一次宗教和政治運動。運動開始后教會和修院的圣像、圣跡、圣物被搗毀,土地和財產被沒收,修士被迫還俗參加勞動和承擔賦稅徭役。圣像破壞運動共分兩個階段,843年狄奧多拉宣布恢復圣像崇拜,歷時117年的圣像破壞運動最終結束。但是皇權高于教權的原則繼續(xù)存在,教會被沒收的土地也無法收回,取得土地的軍事貴族成為不同等級的封建主,軍士和村社農民迅速淪為依附農民和農奴,使得拜占廷在封建化過程中前進了一大步。過程:=1\*GB3①730年,利奧三世召集御前會議,要求僧俗高級貴族在反對圣像崇拜的法令上簽字=2\*GB3②教俗舊貴族依靠海島為依托發(fā)動叛亂,被利奧三世鎮(zhèn)壓=3\*GB3③731年教皇剝奪利奧三世及圣像破壞運動者的教籍,利奧以剝奪教皇在南意大利征稅權和伊利里亞管轄權為還擊=4\*GB3④753年皇帝君士坦丁五世在查爾西頓召開宗教會議,通過了反對圣像崇拜,擁護皇帝宗教政策的決議,圣像破壞運動達到最高峰=5\*GB3⑤787年女皇伊琳娜宣布恢復圣像崇拜,第一階段結束=6\*GB3⑥813年利奧五世繼位,再次發(fā)動圣像破壞運動=7\*GB3⑦843年,狄奧多拉宣布恢復圣像崇拜,運動最終結束拜占廷封建制度的確立(9世紀中一11世紀末)強盛9世紀時阿拉伯對帝國威脅依然存在。但10世紀以后,國內矛盾發(fā)展,阿拉伯帝國衰落,拜占廷在馬其頓王朝統(tǒng)治下加強封建制度,經濟文化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成為“第二個黃金時代”。拜占廷對阿拉伯戰(zhàn)爭處于有利地位,威脅得到緩和。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崛起成為拜占廷又一威脅,815年拜占廷戰(zhàn)敗保加利亞,締結三十年和約。西蒙大帝時,沖突再起,894年拜占廷戰(zhàn)敗,接受屈辱條約,向保納貢起義由于長期戰(zhàn)爭需要大量軍費,導致捐稅名目繁多。納稅實行連環(huán)保制度,導致大量中小土地所有者和自由農破產,土地集中在大封建主手中,促成大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封建關系迅速發(fā)展。同時社會矛盾急劇激化,引發(fā)一系列起義。保羅派:保羅派是小亞細亞流傳的異端教派,受波斯摩尼教影響,主張善惡二元論,認為教會和教產屬于魔鬼產物,必須鏟除。因此他們主張消除教階制度,簡化宗教儀式,廢除偶像崇拜,恢復早期基督教平等,具有明顯反封建反教會綱領的社會民主派。827年官軍攻陷他的根據地泰夫里卡,保羅派被鎮(zhèn)壓。托馬領導的農民起義:821-823年,小亞細亞爆發(fā)托馬領導的農民起義,并得到了保羅派的支持。起義領袖托馬廢除苛捐雜稅,鎮(zhèn)壓豪強,打富濟貧。政府對起義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并請求保加利亞國王鎮(zhèn)壓,823年起義失敗“普洛尼亞”制度“普洛尼亞”制度又稱“恩準制”與法蘭克采邑制相似,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迅速發(fā)展,失去土地人口增多,對稅收兵源以及社會安定構成威脅,政府頒布法令禁止掠奪村社土地和軍區(qū)制瓦解的情況下,于科穆寧王朝時期實行的一項以土地為基礎旨在保證國家稅收徭役和兵源正常供應的政治制度。政府將國家和農村公社土地分給公職貴族監(jiān)領,終身享有監(jiān)領地租稅,不得世襲。監(jiān)領主必須為國家服役,并按照監(jiān)領地面積提供相應兵源為國家服役。監(jiān)領主取得了領地上農民(巴力克)的支配權,農民必須向監(jiān)領主繳納租稅和服勞役。后來監(jiān)領主又得到了行政和司法權,監(jiān)領地成為封閉型的封建大地產。普洛尼亞制暫時加強了國家和軍隊實力,但潛伏著離心傾向,導致分裂割據加劇。拜占廷的衰亡1.外族入侵和人民起義外族入侵:塞爾柱突厥人西歐十字軍東征。人民起義: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是1342-1349年帖撤羅尼加人民舉行的"吉洛特”起義2.帝國滅亡:1453年,拜占廷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所滅。1451年,新登基的奧斯曼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決心完成歷代穆斯林統(tǒng)治者的夙愿,于1453年向拜占廷帝國發(fā)起最后一擊。歷經53天激戰(zhàn),君士坦丁堡失守,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zhàn)死軍中。飽受千年苦難的拜占廷帝國終于消失在歷史的云霧之中。君士坦丁堡也改稱為伊斯坦布爾(伊斯蘭城),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拜占廷文化1.拜占廷文化發(fā)展繁榮的條件(1)拜占廷由古代羅馬帝國延續(xù)而來,直接繼承和保持了古典文化傳統(tǒng)。(2)它位于東方,便于接觸和吸收近東文明古國的先進文化。(3)拜占廷帝國境內眾多民族,都有自己獨創(chuàng)的傳統(tǒng)文化,為拜占廷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源流。(4)拜占廷東正教的發(fā)展始終沒有超越世俗政權,因而沒有出現(xiàn)象西方那樣由基督教壟斷文化的情況。基督教在拜占建文化的發(fā)展中主要是起著參與作用,對異教文化的摧殘和限制的作用不大。(5)拜占廷帝國在中世紀早期擁有許多發(fā)達的工商業(yè)城市。這些城市都是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中心。拜占廷文化有三令主要源泉、即古典文化、近東文明古國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精通這三種文化傳統(tǒng)的學者主要集中在東方2.拜占廷文化的特點拜占廷文化是希臘文化傳統(tǒng)、基督教思想和東方風格逐漸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的獨具一格的文化,是多種文化融和和沖突的結果3.拜占廷文化的歷史地位①在西歐由于蠻族入侵,古代文化遭到毀滅,拜占廷不僅保存了希臘羅馬時代的古代文化傳統(tǒng),并在此基礎上加以發(fā)展,它吸收了埃及、西亞等地的東方文明,使拜占廷的文化豐富多彩,具有綜合的特色。②拜占廷的文化成就遠遠超出西歐,對后來的文藝復興產生了很大影響,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③拜占廷文化對基輔羅斯、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等斯拉夫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3.主要成就拜占庭的藝術主要是為了光大宗教而服務。它的特點是,善于用色彩和鑲嵌裝飾,來表現(xiàn)事物的美麗和精巧。在教堂的墻壁上和天花板上,鋪滿了色彩絢麗的鑲嵌畫,這些鑲嵌畫是用不同色彩的石塊、玻璃或琺瑯鑲著起來的。藝術品的圖案常常是些圣人的小畫像,不論是天使,還是圣徒,都有一種超塵脫俗的神態(tài)。最能體現(xiàn)拜占庭輝煌藝術成就的,是拜占庭的建筑藝術,尤其是宗教建筑。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藝術最偉大的代表。"索非亞”(Sophia)是智慧的意思,圣索菲亞就是神圣的智慧,指的是上帝。教堂是根據查士丁尼的命令,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興建,據說工程動員了1萬多名工匠,耗資32萬磅黃金,建材上采用了從世界各地進口的大理石、象牙、寶石等。這項工程開始于532年,537年12月最終完成,歷時5年多。圣索菲亞教堂的內部裝飾極為富麗堂皇。每一寸可用空間,都用彩繪壁畫、鑲嵌畫、石雕和金屬細致的石刻使得柱頭拱門邊緣、飛檐布滿了精裝飾起來,地板、墻壁以及廊檐五顏六色。細的花紋。大主教的寶座以純銀制成,祭壇上懸挫著與金銀混織的窗簾,上有皇帝和皇后接受基督和瑪麗亞祝福的,畫像。金黃色的祭壇更是以稀有的精美大理石制成,上面放置金、銀質的圣器。據說,當查士丁尼第一次進入殿堂時,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噢,所羅門王啊,我已經超過您了!”他認為,自己所建的教堂超過了所羅門王當時所建的圣殿。拜占庭風格的教堂還散見于意大利和俄羅斯等地。比如意大利拉文那(Ravenna)的圣維塔利(Sanvitale)教堂、威尼斯的圣馬可大教堂、莫斯科的圣華西里大教堂、諾夫哥羅德的哈基亞·索菲亞大教堂,也都是拜占庭風格的經典之作。從外部看,穹頂連著穹頂,大小穹頂互相呼應的格局,成了拜占庭風格教堂最顯眼的特點。拜占庭文化除了在宗教藝術方面的貢獻外,在人類文明史上,它也曾起到承先啟后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拜占庭帝國沒有受到蠻族的入侵,所以它保存了大量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珍品。拜占庭的學者們大量抄錄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學術著作,并作了許多評注。有些著作曾被阿拉伯人買去,翻譯成阿伯語,然后再被西方人熟識,有些則直接保留下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荷馬與索福克勒斯等人的作品能夠被后人認識,拜占庭帝國可以說功不可沒。在哲學方面,拜占庭學者比較重視柏拉圖的著作,這正好彌補了阿拉伯人重視亞里士多德而相對忽視柏拉圖的缺陷,為文藝復興時西方重新發(fā)現(xiàn)和認識柏拉圖提供了材料。中世紀捷克捷克國家形成及其封建化捷克國家是居住在易北河上游的西斯拉夫人中的捷克人建立的國家6世紀時,捷克各部落已組成部落聯(lián)盟。6世紀末7世紀初,在抵抗阿瓦爾人的斗爭中,加速了國家的形成過程。7-9世紀是捷克原始公社解體,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階段。捷克公國在7-8世紀之交開始形成.9世紀初,形成最早的封建國家——大摩拉維亞(830-906),862年,第二任王公羅斯提斯拉夫(846-870)請求拜占廷派傳教士到摩拉維亞傳教。863年,拜占廷里西爾和美多德兄弟到摩拉維亞傳教。9世紀末,拜占廷布教團被趕出摩拉維亞,羅馬天主教會開始在這里占據統(tǒng)治地位、895年,以波希米亞為中心形成捷克國家。10世紀時主要處于德國控制之下。10世紀末獲得獨立。10世紀起,封建關系有了長足發(fā)在波列斯拉夫一世(935-967)曾以土地為采邑分賜給親兵,培植了一批封建貴族。同時又把土地賜給教會,產生了一批教會大封建主。到12世紀,封建主階級已形成兩個階層:大貴族稱“潘”,中小貴族稱騎士農民則獲失土地,依附于封建主,變成農奴,捷克的封建制度基本形成。胡司宗教改革(1)改革背景=1\*GB3①德國移民加劇了捷克社會和民族矛盾。=2\*GB3②土地集中在德國貴族手中,農民份地減少,城市也被德國城市貴族把持,致使捷克國內階級矛盾不斷激化。=3\*GB3③遍布城鄉(xiāng)的基督教會亦被德國籍教士把持著,教會、修道院及各種托缽僧團廣占土地,富埒王候,成為捷克境內最大的封建主。教會封建主不僅奴役和剝削廣大農民,而且以各種手段來搜刮民眾的錢財,如濫發(fā)贖罪券。教會成為整個社會矛盾的焦點=4\*GB3④為壓制捷克民眾的不滿和反抗,布拉格大主教區(qū)設立了宗教法庭,以清肅異端為名來鎮(zhèn)壓人民反抗。捷克人民和教會下層教士掀起一場教會改革運動予以回擊。捷克人民反封建統(tǒng)治的斗爭有兩大特征,一是反封建的階級斗爭與反德國貴族壓迫的民族斗爭緊緊交織在一起;二是反封建斗爭的矛頭直接對準了教會。(2)改革內容在伯利恒教堂的講壇上,胡司多次抨擊高級教士的貪婪邪惡,并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張。=1\*GB3①教會占有財產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教產國有化,傳教士應象早期基督教徒那樣過清貧生活。=2\*GB3②主張教權應服從于世俗政權,神職人員要服從國家。=3\*GB3③主張取消教士享有的特權,改革繁瑣奢華的宗教儀式,建立民族的廉儉教會。=4\*GB3④把《圣經》翻譯成捷克文,主張用捷克語傳教=5\*GB3⑤主張不通過教會而直接信仰《圣經》(3)胡司戰(zhàn)爭胡司戰(zhàn)爭起因:1412年,胡司進行公開攻擊教皇販賣贖罪券,主張改革教會,否認教皇的最高權力,被教皇革除教籍。1414年,康士坦茨宗教會議召開。會議將解決胡司異端問題列入議程,并通知胡司赴會受審??凳刻勾臅h根本不給胡司以中辯的機會,把他逮捕,并投入地牢。1415年7月,宗教會議判處胡司為異端,剝奪教職,交付德皇處置,于7月6日把胡司活活燒死。捷克人民得知胡司殉難的消息后,立即掀起反抗教會統(tǒng)治和外族壓迫的浪潮。胡司戰(zhàn)爭經過:=1\*GB3①1419年7月30日,經過長期醞釀、組織、發(fā)動,胡司戰(zhàn)爭爆發(fā)。起義者到處搗毀教堂、修院,進攻官吏和貴族邸宅,占領市政廳,掌握市政=2\*GB3②1420年,起義隊伍分成以中產階級、小貴族、富裕農民組成的圣杯派和以農民、礦工、平民和手工業(yè)者組成的塔波爾派=3\*GB3③1420年-1431年德皇組織五次十字軍“征討”。均被起義軍粉碎。=4\*GB3④德國和捷克教俗封建主利用圣杯派來打擊塔波爾派他們滿足圣杯派的部分要求,與圣杯派達成妥協(xié)。1433年,巴塞爾宗教會議決定由教會出錢支持圣杯派發(fā)動反塔波爾派的戰(zhàn)爭。這樣,在1434年,教會與圣杯派聯(lián)合反對塔波爾派的戰(zhàn)爭爆發(fā)。5月,雙方在里旁決戰(zhàn)。塔派戰(zhàn)敗。胡司戰(zhàn)爭失敗3.胡司戰(zhàn)爭意義①起義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國際影響。這次農民戰(zhàn)爭,無論在時間的持久、斗爭規(guī)模的巨大、綱領的鮮明、軍隊的組織性、斗爭的堅韌等方面,都是歐洲以往任何一次農民戰(zhàn)爭所不及的②這次戰(zhàn)爭沉重地打擊了以教皇和德皇為首的教俗反動勢力,保證了捷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政治獨立。同時,促進了捷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從思想上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tǒng)治。③塔波爾派的革命思想,迅速傳遍整個歐洲,大大鼓舞了歐洲各國人民反奴役的斗爭,為16世紀德國農民戰(zhàn)爭和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播下了革命的種子。中世紀俄羅斯基輔羅斯公國東斯拉夫原始公社制解體東斯拉夫人約在五六世紀時遷至東歐平原,七八世紀時原始公社制開始解體,由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公社逐漸轉為地域聯(lián)系的農村公社和大家族公社。氏族部落定居后形成村落,村落便是農村公社。這種農村公社北方稱為“米爾”,南方稱為“維爾?!被o羅斯建立基輔羅斯由瓦里亞格人建立。瓦里亞格人是諾曼人的一支,為與拜占廷和阿拉伯貿易,在八九世紀侵入第聶伯河和伏爾加河流域。東斯拉夫各部落內訌不斷,戰(zhàn)爭不已,為了維持秩序特邀瓦里亞格人軍事首領做王公,于是留里克兄弟于862年成為羅斯王公,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留里克王朝擊敗南方基輔國家,并遷都基輔,開始基輔羅斯統(tǒng)治?;o被稱為“羅斯諸城之母”。初期征服和對外貿易1.索貢巡行留里克王朝初期,大公的剝削方式比較原始,主要通過"索貢巡行”。當時基輔政權的任務之一是從周邊各地區(qū)和部落收取貢賦。每年冬初都要舉行“索貢巡行”,挨家挨戶向被征服居民征收區(qū)糧食、皮毛、蜂蜜、蜂蠟等貢物,到第二年春天運到君士坦丁堡出售,大公酬勞親兵的方式也是分配貢物。素貢巡行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和災難,不斷引起人民的反抗。為了防止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甘肅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漆藝工藝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北醫(yī)科大學臨床學院《企業(yè)經濟學專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文理學院《企業(yè)經營模擬》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理工學院《家具設計與制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航空消費者行為》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青島電影學院《生化微生物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13《貓》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四年級語文下冊統(tǒng)編版
- 房主中介合同范本
- 五邑大學《醫(yī)學信息檢索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龍巖學院《內外科護理學B(Ⅰ)》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應收帳款質押擔保合同
- 門診診所運行管理制度
- 2025年大模型應用落地白皮書:企業(yè)AI轉型行動指南
- 體育館施工圖設計合同
- 2025年中國文玩電商行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調查、競爭格局分析及未來前景預測報告
- 2025年臨床醫(yī)師定期考核試題中醫(yī)知識復習題庫及答案(200題)
- 《小紅帽》繪本故事-課件
- 專題06 現(xiàn)代文閱讀(原卷版)2015-2024單招考試語文(四川真題)
- 校園超市招商政策
- 《數據采集技術》課件-網絡爬蟲
- 網絡地址轉換NA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