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高中語文必修五講義第四單元11論民本W(wǎng)ord版含答案_第1頁
語文版高中語文必修五講義第四單元11論民本W(wǎng)ord版含答案_第2頁
語文版高中語文必修五講義第四單元11論民本W(wǎng)ord版含答案_第3頁
語文版高中語文必修五講義第四單元11論民本W(wǎng)ord版含答案_第4頁
語文版高中語文必修五講義第四單元11論民本W(wǎng)ord版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1論民本◎詩海拾貝分題得漁村晚照 [宋]徐照漁師得魚繞溪賣,小船橫系柴門外。出門老嫗喚雞犬,張斂蓑衣屋頭曬。賣魚得酒又得錢,歸來醉倒地上眠。小兒啾啾問煮米,白鷗飛去蘆花煙?!举p析】本詩一反傳統(tǒng),全用寫實,為我們描述了一幕讓人心酸的漁家生活場景。全詩不用一典,明白如話,卻又含意未盡:漁人迎風斗浪捕魚的艱辛沒有著墨,漁人日常生活的艱窘也沒有交代,但卻又一覽無余地展示在了人們的面前。徐照筆下的漁翁是一個地地道道、處境艱難的漁民形象。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魚以后,時已傍晚,他把小船攏了回來,橫系在自家的柴門外,然后就沿溪叫賣去了。但他用少得可憐的賣魚錢又買了酒,在回家路上喝醉了,到家就悶聲不響地躺在地上睡著了。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當時許多貧苦漁民的縮影?!蛘Z林擷英1.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離婁下》)4.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作者卡片姓名孟子生卒年約前372~前289字號稱謂名軻,字子輿籍貫鄒(今山東鄒城東南)相關(guān)材料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相傳,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鄰里環(huán)境,曾三遷其家,最后與一所學(xué)堂為鄰,使孟子終成大器,“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傳為佳話。晚年時孟子回到故鄉(xiāng),與萬章等親密的學(xué)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睹献印芬粫?,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是一部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詳盡,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虮尘俺尸F(xiàn)“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中期,“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各國諸侯爭城奪地,角逐開力,蠶食鯨吞,征戰(zhàn)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混亂,禮制崩潰,世風傾頹,劇烈動蕩。權(quán)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tǒng)一天下的態(tài)勢已初步形成?!睹献印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蛑R鏈接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書中?!笆┤收?,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內(nèi)容?!耙缘路恕薄爸孛褫p君”是他“仁政”學(xué)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說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視培養(yǎng)賢才,認為“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還說“尊賢使能,俊杰在位”是國家富強的根本,“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孟子還十分注意人格修養(yǎng),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對于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對中國歷代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一、字音辨識社稷(jì) 粢盛(zī) 走壙(kuàng)驅(qū)爵(què) 數(shù)罟(gǔ) 洿池(wū)喪死(sāng) 庠序(xiáng) 孝悌(tì)二、通假字①為叢驅(qū)爵者“爵”通“雀”②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④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莩”通“殍”三、一詞多義eq\b\lc\(\a\vs4\al\co1((1)就\b\lc\{(\a\vs4\al\co1(①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趨向,②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職,③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成就,④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即,便))))(2)茍eq\b\lc\{(\a\vs4\al\co1(①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如果,②無所茍而已矣不嚴肅,隨便,③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茍且,④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偶爾,暫且))eq\b\lc\(\a\vs4\al\co1((3)之\b\lc\{(\a\vs4\al\co1(①桀紂之失天下也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今之欲王者音節(jié)助詞,③五畝之宅助詞,的,④未之有也代詞,這種情況))))(4)以eq\b\lc\{(\a\vs4\al\co1(①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介詞,用,拿,②斧斤以時入山林介詞,按照))四、詞類活用①填然鼓之名詞用作動詞,擊鼓②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為動用法,為……辦喪事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詞用作動詞,稱王④王無罪歲名詞作動詞,歸咎,歸罪五、古今異義①犧牲既成古義:祭祀用的牲畜。今義:為公眾事業(yè)而死。②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古義: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義:兇狠,兇惡。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古義:跑,逃跑。今義:步行。六、文言句式①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判斷句②為叢驅(qū)爵者,鹯也判斷句③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狀語后置句⑤申之以孝悌之義狀語后置句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2.將自己在自讀過程中遇到的不解之處與同組同學(xué)討論。分別請同學(xué)串講大意,以直譯為主。一名同學(xué)譯完,其他同學(xué)可指出其不當之處。3.文脈梳理eq\a\vs4\al(1.)從選文第三部分來看,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我的理解]從第三部分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實實在在地維護老百姓利益的。作為儒家學(xué)派的“亞圣”,孟子主要繼承并發(fā)展孔子的“仁政”思想,他力主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對人民施行“仁政”,而反對施行“暴政”。孟子認為,首先讓人民安居樂業(yè),過上穩(wěn)定的生活。同時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輕徭薄賦,省減刑罰,不隨意侵奪農(nóng)時,也就是少剝削一些,少擾民一些,借以保證人民能夠安定地生產(chǎn),維持起碼的生活。他認為,在這個基礎(chǔ)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養(yǎng)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達到天下大治。eq\a\vs4\al(2.)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請分析孟子“民本”思想與“忠君”思想的聯(lián)系。[我的理解](1)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尊重民權(quán)的意味,“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應(yīng)尊重民心民意,將人民置于國家和個人之上。實際上,是借此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本質(zhì)上是忠君。(2)“忠君”帶有競爭意識——誰愛民、推行“仁政”就忠于誰,而不是唯君是忠。孟子雖沒有離開“忠君”的軌道,但對那些不可救藥的暴君,孟子主張“變置”,對那些不顧百姓死活的國君,民眾則可“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人民的利益。因此,孟子的“民本”思想與“忠君”思想并不矛盾,而是辯證的統(tǒng)一。eq\a\vs4\al(3.)孟子是怎樣論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這對后世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我的理解]孟子認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得到天下百姓的心。他用兩個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施仁政的暴君,就像“為淵驅(qū)魚”“為叢驅(qū)爵”一樣,為有道的明君驅(qū)趕百姓,以此提醒國君要“志于仁”。孟子的仁政思想對于后世的統(tǒng)治者影響是深遠的,像西漢初年從劉邦到漢景帝所實行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貞觀之治”的種種措施,都是直接從孟子的思想中得到依托。這種思想一直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開明政治家以“仁”治天下的理論基礎(chǔ)。eq\a\vs4\al(4.)為什么孟子認為百姓有反抗君主的權(quán)利?[我的理解]君主的府庫被糧食物資充滿,而百姓卻或流離失所,或暴尸荒野,百姓因此不為君主出力,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孟子在這里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必須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勤政愛民,“與民同樂”,而反對統(tǒng)治者的任意作為、營私謀利和不顧百姓死活,否則便可“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可見孟子對君臣關(guān)系,并不是一味地強調(diào)“忠君”,而要求互相尊重,這也體現(xiàn)了孟子重視人格平等而不以勢觀人的超俗品格。eq\a\vs4\al(5.)孟子散文的“雄辯”風格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我的理解]孟子散文的“雄辯”風格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孟子的文章旗幟鮮明,觀點突出,他善于通過對事理的分析來把自己的觀點發(fā)揚光大,從不含糊其辭。第二,孟子的散文表現(xiàn)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以天下為己任、堅持真理的勇氣,蔑視統(tǒng)治者的傲骨,這些構(gòu)成了孟子散文雄辯風格的內(nèi)在精神實質(zhì)。第三,孟子的雄辯還表現(xiàn)在論辯技巧上。論辯技巧有:(1)知言。要和對方辯論,必須掌握對方論點的實質(zhì),把握對方的漏洞。(2)迂回法。常常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或者由遠及近地引入自己所要談?wù)摰脑掝},或者把對方話題的內(nèi)涵暗加改變,使其變成自己所要談?wù)摰脑掝}。(3)“引人入彀”法,即“歸謬法”。對對方的錯誤觀點,先不直言其錯誤,而是把對方的錯誤觀點作為前提,利用自己的觀點加以推論,最終使對方的觀點陷入矛盾之中,不攻自破。有人說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倡實施利民措施,顯示了其高度的人文關(guān)懷精神和理性主義精神,具有進步意義;有人卻說孟子的思想對社會的發(fā)展其實起了不少的消極作用。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我的理解](觀點1)盡管他是從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消極性,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它對后世督導(dǎo)君權(quán)、激勵賢良及封建社會的自我完善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千百年來,它一直是明君賢臣進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國安邦理想的理論武器,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發(fā)揮了警示作用。(觀點2)孟子企圖用仁政來解決君民關(guān)系,其理想目標是使統(tǒng)治者成為“民父母”,把君民關(guān)系由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guān)系,轉(zhuǎn)化為父慈子孝的倫理關(guān)系。同時,孟子畢竟是封建士大夫,其出發(fā)點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君王的政權(quán),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這種溫文爾雅的社會理想麻痹了人們的精神,對社會的發(fā)展其實起了不少的消極作用。eq\f(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孟子說:“百姓是最重要的,江山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eq\f(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更要輕些。所以得到百姓的擁護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eq\f(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諸侯危害了土谷)eq\f(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之神,那就改立諸侯。祭祀用的牲畜已是肥壯的,谷物是清潔的,)eq\f(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又是按時祭祀的,然而還是干旱水澇,那就改立土谷之神。”)eq\b\lc\[(\a\vs4\al\co1(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舊時用作國家的代稱。,是故:因此。丘民:民眾。丘,眾。變置:改立。置,立。犧牲:))eq\b\lc\(\a\vs4\al\co1(祭祀用的牲畜。粢盛(zīchénɡ):供祭祀用的谷物。盛,放在容,器中用來祭祀的谷類。以時:按時。古代祭祀特別講究時間和))eq\b\lc\\rc\](\a\vs4\al\co1(季節(jié)。旱干水溢:,指旱災(zāi)和水災(zāi)。))eq\f(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孟子說:“桀和紂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eq\f(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eq\f(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eq\f(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他們想要的給他們積蓄起來,他們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eq\b\lc\(\a\vs4\al\co1(\b\lc\[\rc\](\a\vs4\al\co1(道:方法。斯:那,就。聚:積,蓄。施:加于其身。爾:如此。))\f(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人民歸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處、)))eq\f(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為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為樹叢趕)eq\f(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來鳥雀的,是鹯;為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eq\b\lc\(\a\vs4\al\co1(\b\lc\[\rc\](\a\vs4\al\co1(壙(kuànɡ):原野,曠野。爵(què):,通“雀”。鹯(zhān):一種猛禽。))\f(今天下之君有好,如果現(xiàn)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eq\f(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qū)矣。雖欲無王,,仁德的,那么諸侯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即使他不想稱王天下,)eq\f(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也不可能了?,F(xiàn)在想稱王天下的人,就像要治好長達七年之久)eq\f(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的慢性病,須找到干了三年的陳艾。如平時不積存,就終身)eq\f(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得不到。如果不立志施行仁政,必將終身憂愁受辱,以至于死亡。)eq\f(《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酥?《詩經(jīng)》說:‘怎能把事辦好,不過一個跟一個落水溺死罷了?!f的就是)eq\b\lc\(\a\vs4\al\co1(\f(謂也?!?這種情況?!?\b\lc\[(\a\vs4\al\co1(艾:一種草本植物,葉子制成艾絨,可供針灸用。時,間越久,艾草越干,其藥用效果越好。畜:指平日積))))eq\b\lc\\rc\](\a\vs4\al\co1(聚,儲藏。其何能淑,載胥及溺:語出《詩經(jīng)·大雅·桑柔》。淑,,善,好。載,句首語助詞,無義。胥,相互。及,與。溺,落水。))eq\f(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nèi)遇到饑荒,)eq\f(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就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河?xùn)|去,把河?xùn)|的糧食轉(zhuǎn)移到河內(nèi);河)eq\f(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東遇到饑荒也如此。考察鄰國的當權(quán)者,沒有像我這樣用心)eq\f(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鄰國的百姓沒有更少,我的百姓沒有更多,這是為什么呢?”)eq\b\lc\[(\a\vs4\al\co1(梁惠王:戰(zhàn)國時期魏國國君,魏都城在大梁(現(xiàn)在河南省,開封市西北),所以又稱梁國,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寡人:))eq\b\lc\(\a\vs4\al\co1(古代諸侯對自己的謙稱,意思是寡德之人。于:對于。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河內(nèi):黃河以北))eq\b\lc\(\a\vs4\al\co1(的地方,今河南省濟源縣一帶。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于:到。河?xùn)|:黃河以東的地區(qū),現(xiàn)在山西省西南部。黃河))eq\b\lc\(\a\vs4\al\co1(流經(jīng)山西省境內(nèi),自北而南,故稱山西省境內(nèi)黃河以東的地,區(qū)為河?xùn)|。粟:谷子,也泛指谷類。然:這樣。察:考察。之:))eq\b\lc\(\a\vs4\al\co1(助詞,的。政:當權(quán)者。無如:沒有像……。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無實義。民:百姓。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eq\b\lc\\rc\](\a\vs4\al\co1(口少,為了增加勞力和擴充兵員,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為好事。何也:為什么呢?))eq\f(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孟子回答說:“大王您喜歡打仗,請允許我拿打仗作個比方吧。)eq\f(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戰(zhàn)爭開始了,(士兵)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eq\f(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有的士兵跑一百步才停下來,有的跑五十步才停下來。拿逃跑)eq\f(笑百步,則何如?”,五十步的行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為,那么怎樣呢?”)eq\b\lc\[(\a\vs4\al\co1(好(hào)戰(zhàn):喜歡打仗。請:請允許我。以:用。喻:作,比喻。填然:咚咚地。填,形容鼓聲,擬聲詞。然,形容詞詞))eq\b\lc\(\a\vs4\al\co1(尾。鼓:名詞用作動詞,敲鼓。之:沒有意義的襯字。同下文“樹,之”的“之”用法相同。兵:兵器、武器。刃:鋒刃。既:已經(jīng)。接:))eq\b\lc\(\a\vs4\al\co1(接觸,交鋒。甲:鎧甲,古代的戰(zhàn)衣,上面綴有金屬片,可以保護,身體。曳:拖著。走:跑,這里指逃跑?;颍河械娜?。以:用,憑,))eq\b\lc\\rc\](\a\vs4\al\co1(拿。則:連詞,那,么。何如:怎么樣呢?))eq\f(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梁惠王說:“不行,(那些人)只是沒(跑)百步罷了,但這)eq\f(走也?!?也是逃跑呀?!?eq\f(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eq\f(多于鄰國也。”,比鄰國多了?!?eq\b\lc\[\rc\](\a\vs4\al\co1(直:只是、不過。如:如果。則:連詞,就。,無:通“毋”,不要。望:希望。于:比。))eq\f(“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不耽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季節(jié),糧食就吃不完;密網(wǎng)不進池塘,)eq\f(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季節(jié)砍伐樹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和)eq\f(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便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什么)eq\f(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不滿。百姓對于生養(yǎng)死葬沒有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eq\b\lc\[(\a\vs4\al\co1(違:違背。這里指耽誤。時:季節(jié)。谷:糧食的統(tǒng)稱。,勝:盡。數(shù)(cù):密。罟(ɡǔ):網(wǎng)。洿(wū):深。斤:古))eq\b\lc\\rc\](\a\vs4\al\co1(代砍伐樹木的工具。以時:按一定的季節(jié)。養(yǎng)生:供養(yǎng)活,著的人。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憾:遺憾。始:開端。))eq\f(“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每家給)五畝地的住宅,在它周圍種植桑樹,五十歲的人)eq\b\lc\(\a\vs4\al\co1(\f(可以衣帛矣。,就可以穿絲織的衣服了。)\b\lc\[(\a\vs4\al\co1(五畝之宅:舊說一個有勞動力的,男丁,可分得五畝供建造住宅的))))eq\b\lc\(\a\vs4\al\co1(土地。五畝,合現(xiàn)在一畝二分多。宅,宅院。人們居住的房,舍。樹之以桑:在宅院里種上桑樹。樹,作動詞,種植。五十))eq\b\lc\(\a\vs4\al\co1(者可以衣帛:古時貧民只穿麻布,帛大多是貴人穿的。貧民,到了五十歲,如果養(yǎng)蠶,就可以衣帛,否則只能衣麻。衣,作))eq\b\lc\(\a\vs4\al\co1(\b\lc\\rc\](\a\vs4\al\co1(動詞,用,穿。))\f(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畜養(yǎng)雞、狗、豬,不要錯過繁殖的時機,)))eq\f(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了。有一百畝的田地,不要耽誤耕)eq\f(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作的農(nóng)時,數(shù)口人的家庭(就)可以沒有饑餓了。)eq\b\lc\[\rc\](\a\vs4\al\co1(豚(tún):小豬。彘(zhì):豬。百畝之田:古代,實行井田制,一個男勞動力可分得耕田一百畝。))eq\b\lc\(\a\vs4\al\co1(\f(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重視的教育,反復(fù)向他們講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eq\f(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背著或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eq\f(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穿絲綢吃肉食,一般人不挨餓不受凍,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的,)eq\b\lc\(\a\vs4\al\co1(\f(未之有也?!?是不會有的事?!?\b\lc\[(\a\vs4\al\co1(謹:謹慎,這里指認真從事。庠序:泛指。,申:反復(fù)陳述。頒:通“斑”。負:背著東西。戴:))))eq\b\lc\\rc\](\a\vs4\al\co1(頂著東西。,然:這樣。))eq\f(“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如今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百姓吃的糧食卻無人制止,)eq\f(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開倉救濟,人餓死了,就說:‘不是我的)eq\f(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弧俏乙?,,罪過,是年成不好的緣故?!苏f法和殺死了人卻說‘不是我殺的,)eq\f(兵也’?王無罪歲,,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只要)大王不要歸咎于年成,)eq\f(斯天下之民至焉?!?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eq\b\lc\[(\a\vs4\al\co1(食:前一“食”,吃,動詞;后,一“食”,食物,名詞。檢:))eq\b\lc\(\a\vs4\al\co1(約束。涂:通“途”,道路。餓莩(piǎo):餓死的人。莩,通,“殍”。發(fā):指打開糧倉,賑濟百濟。歲:年成。兵:兵器。))eq\b\lc\\rc\](\a\vs4\al\co1(罪:歸咎(jiù),歸罪。,至:這里指歸順。))成功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qū)懛ㄖ笇?dǎo)《論民本》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如“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揭示了“民為貴”的深刻道理;再如“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使用排比的手法,說明了暴君會讓百姓離開的道理。排比指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內(nèi)容相關(guān)、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構(gòu)成的一種修辭手法。排比的主要作用是:加強語氣、強調(diào)內(nèi)容、加重感情。排比的修辭手法的具體使用情況及作用如下:1.短語排比,排鋪物象。如:人們經(jīng)過幾千年對大自然的尋訪對話,看過高山、流水、落紅,驚嘆過馬王堆里精妙的玉器,莫高窟里無言的經(jīng)卷,舞姿曼妙的飛天及古絲綢路上的蒼蒼煙云……2.段落排比,條理清楚。如:看,這是一棵“民本”之樹,那最茁壯的枝葉就是孟子……看,這是一棵“淡泊”之樹,那最茁壯的枝葉就是陶淵明……看,這是一棵“自強”之樹,那最茁壯的枝葉就是林則徐……3.比喻排比,形象生動。如:選擇,是深邃的天空中滑過的一顆流星;選擇,是青春的面龐上掠過的一絲神秘的微笑;選擇,是如水的碧波上蕩起的一層美麗的漣漪。4.復(fù)句排比,深度議論。如:一個人如果能用理智控制住感情,會使他顯得親切而又冷靜;一個人如果能用道德控制住感情,會使他顯得高尚而又真誠;一個人如果能用責任感控制住感情,會使他顯得堅毅而又可信。5.引用排比,彰顯文化。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是親情的關(guān)愛,“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友情的牽掛,“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戀情的思念。6.反問排比,不容置疑。如:豈可讓黏稠的血液停止流動?豈可屈從于命運的戲謔與安排?豈可讓綿綿的淚水滑落年輕的面龐?7.對稱排比,各顯特征。如:求之于詩,若江南文化是輕盈明快的七絕,西北文化則是古樸厚拙的五言;若江南文化是李白的清新俊逸,西北文化則是杜甫的沉郁頓挫。求之于詞,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纏綿悱惻,西北文化則是東坡的曠達豪放。8.對比排比,突出中心。如:在真實與虛偽之間,我唾棄虛偽;在忠誠與背叛之間,我厭惡背叛;在寬容與狹隘之間,我保留寬容;在尊嚴與阿諛之間,我恪守尊嚴?!蚍段氖纠龝疥?,流觴曲水,魏晉名士用酒與詩灌溉出一朵蘭花,花瓣演繹著飄逸;幽州臺上,陳子昂望著魏晉文人的背景喊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那是悲愴;揚子江的舟上,詩仙“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那是豪邁;岳陽樓上,范仲淹吟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那是憂國憂民。民為貴《論民本》一文中集中介紹了孟子“民為貴”的思想,在孟子看來,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如果君王、諸侯、士大夫等影響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他們是可以“變置”的,而唯一不能“變置”的是百姓。他游說執(zhí)政者,不忘一個“仁”字;他宣揚治國策略,不忘一個“民”字。輾轉(zhuǎn)諸國,四處游說,只有“仁”他看得最重;唇槍舌劍,才思敏捷,要把“民”放在心中。在他的詞典里,第一頁是“仁政”;在他的路途中,永不踏上的是霸道。在他的路上,他走得艱難,是因為他背上有“仁政”,心中有人民。大哉!奔忙于天下,為的就是天下。一串串腳印,留下的是他的智慧;一陣陣風,吹不走的是他的精神。◎適用話題孟廟的樹 孫繼泉遠遠地,一片濃重的黛色鑲在樓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廟了。未見飛檐畫棟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廟里的樹。得了一圈紅墻的蔭護,孟廟的樹生長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現(xiàn)了許多罕見的生物奇觀?!疤傧点y杏”是孟廟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碩、身披鱗甲,像披掛著鎧甲的壯士的銀杏,周身攀滿了柔韌綿長的紫藤,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間,紫藤結(jié)出一串串花穗,使銀杏像個“菊花插得滿頭歸”的佳人,而秋冬季節(jié),繁葉落盡,銀杏看去又像一個帶著枷鎖的無奈的囚徒。焚帛池內(nèi),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綹帶狀的樹皮,緩慢地向枝頭輸送著養(yǎng)分,高處裂透出一個鍋蓋大小的樹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個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頭望天,驚喜地從這個樹洞中望見了西沉的橘紅色的月亮。從此,孟廟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殿前長有兩棵古老的檜樹,其中一棵的樹洞里垂掛出兩叢旺盛的枸杞,這便是孟廟中著名的“檜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結(jié)出紅彤彤的果實,摘幾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檜樹的陳香。另一處奇景在孟廟東墻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經(jīng)年古柏蒼老得樹身只剩下一個外圈兒,恰巧在這個“圈”內(nèi)茁壯地生長著一棵槐樹,柏和槐緊密得沒有一絲縫隙,像一對緊緊擁抱、長久不分的戀人。柏和槐共生共榮,又各自葳蕤,誰知道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孟廟里最多的就是松檜和側(cè)柏。這些柏和檜遍植孟廟的各個角落,給孟廟帶來一派森然氣象。這些老樹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頂梢一片蒼綠,像擎著一面旗。有的枝葉繁茂,而樹頂卻枯干了,像舞著一桿戈。再看樹身,周身的裂紋呈螺旋狀盤繞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創(chuàng)傷?我去孟廟是一場大雪后的上午,廟墻的黑瓦上,還殘留著沒有化掉的雪。眾多花喜鵲、灰喜鵲在樹上盤旋、鳴叫。地上落滿柏子。潮濕的草皮上鉆出幾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陽光透過樹隙照射過來,給彌漫寒氣的孟廟注入了幾分溫暖。游人很少。在廟中做了多年導(dǎo)游的張慧女士告訴我:孟廟中各種樹木共四百三十余株。這些樹的樹齡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歲遠遠大于孟廟內(nèi)的所有建筑物。她還告訴我,孟廟中的另一大景觀就是這些樹上居住著三四千只灰鷺。這些鷺在這兒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專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魚蝦為食?;寅樏咳胀祻R與湖之間,銜魚叼蝦,哺育幼雛,繁衍生息。夏日,游客會不時在柏樹下發(fā)現(xiàn)一些從樹上掉下來的魚蝦,那是灰鷺在飼喂幼鷺時不慎落下的。在這片樹林的中央,端坐著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亞圣殿內(nèi),氣宇軒昂,雙目如炬。平緩有力的話語仿佛從飄動的髭須間吐出:“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薄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薄懊袷虏豢删徱??!薄棒~,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薄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薄百t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薄@時,我覺得這片古樹是專為穿過時空隧道走來的孟子準備的。最好讓孟子在一片綠蔭下講出他的話語。最好在濕潤的土地上播下優(yōu)良的種子。兩千年前的齊國、宋國、滕國、魏國都是一片干旱貧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強之時,率弟子在上述國家之間進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說活動,力圖實現(xiàn)“仁政”治國的政治抱負。然而,飽滿的種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滾動,始終沒有扎根萌芽。六十五歲時,孟子退居鄒國,教學(xué)、著述,終其一生。包裹著堅硬外殼的種子還是等來了細雨和風,它最終找到了人心這片溫厚的佳壤,汩汩血脈滋潤著它,使它慢慢破殼,慢慢生長。其實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樹,這棵樹歷經(jīng)兩千三百年風雨,枝葉繁茂,蓊蓊郁郁,獨木成林,蔭庇天下。[賞評]這篇文章作者緊緊扣住孟廟的樹“恣意盎然”“生物奇觀”兩大特點,為我們展示出孟廟中獨特的古樹景觀。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沒有寫孟廟飛檐畫棟的建筑群,而是把重點放在寫樹的獨特景觀上,這樣寫為下文贊揚孟子的思想做了鋪墊。文末點出“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樹”,突出了作為一代宗師哲學(xué)思想的頑強生命力。文中在描寫孟廟的樹時,多處運用比喻,這些比喻既體現(xiàn)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也蘊含了作者獨特的感受。本文思路清晰,內(nèi)容富有人文內(nèi)涵,語言形象含蓄,能夠給人以思想的啟迪,有較強的感染力。近日,重慶酉陽縣高調(diào)推介當?shù)氐奶一ㄔ淳皡^(qū),聲稱“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您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此舉隨即引發(fā)同樣主打“桃花源”品牌的湖南桃源縣反擊。兩地打起了隔空“口水戰(zhàn)”,均在旅游官網(wǎng)上宣稱自己才是陶淵明《桃花源記》里描述的桃花源。千百年來,“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桃花源,一直是國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某種意義上講,“世外桃源”就是中國版的烏托邦,可以托身,也可以寄情。而與追逐理想同步,很多人還有一種“坐實”的偏好。盡管很多人明明知道,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個虛擬的世界,可還是愿意尋尋覓覓,窮其源頭,將桃花源坐實為自己地界的山山水水。如果說,大家都為了搞點旅游噱頭,吹一個美麗的泡泡兒,給游客提提神兒,倒也無傷大雅。可動輒開撕,只許自家編故事,不許別人分禁臠,吃相未免太難看。一則,桃花源的“版權(quán)”屬于陶淵明,而陶淵明當初并沒留下具體的地點,文章最后找來找去,卻終無了局,無從問津。擺明了是重“言志”而輕“考據(jù)”,若一味想著坐實,不免穿鑿附會,俗了。也正因無確指,當然不可能出現(xiàn)所謂的專享與壟斷。不同地方有山水形態(tài)接近的,不妨各自開講桃花源的故事。據(jù)說,全國以桃花源命名的景區(qū)有二十多個,大家“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也挺好。說遠點,是種“因寄所托”,最不濟,也算是給游客一個心馳神往的空間。再則,不同地方之間就一個子虛烏有的問題撕來撕去,即便是出于旅游營銷的需要,也已落入下乘。桃花源是什么地方?那是一塊處處寧靜祥和、人人怡然自樂的凈土,跟急紅了眼的急躁不沾邊。眼下像酉陽與桃源這樣的互撕,哪有一點“桃花源”的影子?越爭越像“贗品”。特別是當?shù)胤秸簿砣肫渲?,動輒伸胳膊伸腿搶名人、搶地盤,更是貽人口實。政府要發(fā)展地方旅游,有很多事情要做,交通、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基礎(chǔ)性問題,哪一項不是千頭萬緒?哪一項不需要凝神靜氣去做?眼下兩地互撕,也暴露出當下一些地方在發(fā)展旅游中的“圈占”偏好。不管實情如何,先占下一個名目再說。而有了這樣的名目,就可以撬動更多的利益,商家、官家各得其所。這也導(dǎo)致很多地方往往流于虛功實做,嚷嚷聲永遠比實際行動威猛。酉陽的廣告推薦語,至少有一句很有道理,真正的桃花源在每一個人心中。至于坊間那些熱熱鬧鬧的桃源“實景”“源地”,只要不打雞血似的互掐,各自發(fā)展,各自成就,留住一方美景,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基礎(chǔ)考查eq\a\vs4\al(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有誤的一項是()A.社稷(jì) 粢盛(zī) 壙埌(kuànɡ) 癥結(jié)(zhènɡ)B.溝壑(hè) 倉廩(lǐn) 奚落(xī) 狗彘(zhì)C.孝悌(tì) 庠序(xiánɡ) 忖度(cǔn) 贍養(yǎng)(shàn)D.崛起(jué) 囹圄(yǔ) 碑帖(tiè) 厭惡(wù)解析:選A?!鞍Y”讀“zhēnɡ”。eq\a\vs4\al(2.)下面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犧牲既成,粢盛既潔 犧牲:祭祀用的牲畜B.茍為不畜,終身不得 畜:指平日積聚,儲藏C.君之民老弱轉(zhuǎn)乎溝壑 轉(zhuǎn):轉(zhuǎn)入D.奚暇治禮義哉 治:這里是學(xué)習(xí)的意思解析:選C?!稗D(zhuǎn)”這里指“棄尸”。eq\a\vs4\al(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①故民之從之也輕 ②無如寡人之用心者③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A.①②兩個“之”字相同,③④兩個“其”字也相同。B.①②兩個“之”字相同,③④兩個“其”字不同。C.①②兩個“之”字不同,③④兩個“其”字也不同。D.①②兩個“之”字不同,③④兩個“其”字相同。解析:選D。①中的“之”為代詞,②中的“之”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③④句中的“其”都是代詞,“它的”。eq\a\vs4\al(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B.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D.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解析:選B。A項,“養(yǎng)生”古義是“供養(yǎng)活著的人”;C項,“以為”在句中理解為“以(之)為”;D項,“無罪”在句中意為“不要歸咎”。eq\a\vs4\al(5.)下列句子與原文內(nèi)容不符的一項是()A.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B.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矣。C.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D.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解析:選B?!耙印睉?yīng)為“也”。二、閱讀理解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泵献訉υ唬骸皻⑷艘澡琚谂c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薄耙匀信c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痹唬骸扳矣蟹嗜?,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梁惠王曰:“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孟子見齊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叭羰瞧浯蠛??”答曰:“民猶以為小也?!痹唬骸肮讶酥蠓剿氖?,民猶以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乃入。臣聞郊關(guān)之內(nèi)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獨夫。聞?wù)D獨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有刪改)【注】①梁惠王:魏惠王,曾遷都大梁,所以魏國又稱梁國。②梃:木棒。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不奪不饜 饜:滿足B.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治理C.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撻:打擊D.湯放桀 放:流放解析:選B。修:學(xué)習(xí)。7.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解析:選D。先將語段放入文中整體理解意思,再根據(jù)助詞“焉”“乎”來斷句。8.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一個國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就危險了,并通過利害分析,進一步勸誡梁惠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不必談利益。B.孟子詢問梁惠王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饑餓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國的恥辱,向孟子詢問對策,孟子建議梁惠王對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確指出他讓百姓生活在苦難中,必難以抵擋入侵之敵。D.文王方圓七十里的狩獵場,老百姓覺得??;宣王方圓四十里的狩獵場,百姓卻認為大。孟子將兩者對比,意在闡述與民同樂的思想。解析:選C。“讓百姓生活在苦難中,必難以抵擋入侵之敵”錯,原文是說秦、楚君主的行為,而非梁惠王的自身行為。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譯文:(2)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譯文: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第(1)句中的關(guān)鍵詞有“遺”“后”;第(2)句中的關(guān)鍵詞有“率”“食”“惡”。答案:(1)沒有講求仁義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也沒有講求仁義卻輕慢自己君王的。(2)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做出類似于驅(qū)趕野獸去吃人的事情來,那他們作為百姓父母官(的意義)又在哪里呢?參考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國家嗎?”孟子回答道:“大王!您為什么一定要說到利呢?只要有仁義就可以了。大王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說‘怎樣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nèi)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nèi)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擁有百輛兵車,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義放在后頭而把利放在前頭,那他們不爭奪是不會滿足的。沒有講求仁義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也沒有講求仁義卻輕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何必談利呢?”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泵献踊卮鹫f:“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說:“沒有什么不同?!?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回答:“沒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說:“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房里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無異于驅(qū)趕獸類去吃人啊!野獸自相殘食,人尚且厭惡這種行為;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做出類似于驅(qū)趕野獸去吃人的事情來,那他們作為百姓父母官(的意義)又在哪里呢?孔子說:‘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沒有后代吧!’這不過是因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來陪葬罷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饑餓至死呢?”梁惠王說:“我們魏國,以前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它更強大的了,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傳到我手中,東邊被齊國打敗,我的長子也犧牲在那里;西邊又割給秦國七百里地;南邊又被楚國欺侮。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