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后感初三作文_第1頁
孟子讀后感初三作文_第2頁
孟子讀后感初三作文_第3頁
孟子讀后感初三作文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孟子讀后感初三作文孟子讀后感初三作文1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抱負主義流派。孟子特別重視民心民意,所以才會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其次,君為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對于平民百姓的喜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并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yè)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lián)。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的重托。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為: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于君主寄以盼望,可以仁政為國,愛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nèi)容,一為孟子與君主爭論政治,另為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溝通行事為人知道?!睹献印返奈墓P犀利,富有勸說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zhàn)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于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依據(jù)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依據(jù)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究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

對于孟子,我們并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由于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如同撥開云霧的萬丈光線,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jīng)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局限于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fā)出的刺眼光線。

孟子讀后感初三作文2

雅言傳承文明,典范浸濕人生。今日我打開了《孟子》這本書。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在家,家之本在深?!笨梢娞煜碌幕A在于國家,國家的基礎是每一個家庭,而家庭的基礎是每一個組成家庭的成員本身,可見只需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做好本人份內(nèi)的事情,這個家庭就會變得幸福美滿,每個家庭都幸福美滿的話,這個國家必定富強昌盛,(若是每個國家都富強昌盛的話,天下就承平了。所以,只需每個人都做好份內(nèi)的事,世界就變得美妙了。

讀《孟子》,讀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薄傲x”字貫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觀,假如“仁”是愛人的話,那么“義”就是助人;假如“仁”是博愛的話,那么“義”就是廣利;假如“仁”是尚慈的話,那么“義”就是豪舉,在孟子的“義”里,凝聚著心中裝有集體的高尚道德情操。

我們勤奮于物質(zhì)遺存的碎片中,查找和發(fā)覺人類精神和聰慧的交集。崇奉使我們能在變化無窮的時代,以淡然自如的瀟灑決勝于千里之外;以游刃不足的技能突出于茫茫人海;以泰然自如的倜儻抒寫生命的美妙;在時代的合作中,成為安穩(wěn)面對的真正豪杰。《孟子》所教給我的正是一種崇奉,一種生生不息、獨立自強的精神。

孟子讀后感初三作文3

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進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后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說動身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見德治。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憐憫、關懷和愛惜的心態(tài),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值、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jié)的法規(guī),即禮儀之規(guī)。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力量,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懇,指誠懇守信、堅決牢靠、相互信任的品德,即誠信之品。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于戰(zhàn)國亂世,他盼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抱負輔佐諸侯統(tǒng)一天下。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提倡的仁政必定難以被統(tǒng)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布于天下,以此來影響并匡正世風世俗。

孟子讀后感初三作文4

孟軻的文字,已經(jīng)是論點論據(jù)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規(guī)律,也不若《道德經(jīng)》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漸漸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信任這話嗎?”話中所說的明顯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泵献诱f:“明顯,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由于不愿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由于不愿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由于不愿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tǒng)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本瓦@樣,孟子讓君主熟悉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簡單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弊g: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闊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睕]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弊g:君主把百姓的歡樂當作自己的歡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歡樂當作自己的歡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始終連續(xù)到現(xiàn)在。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xiàn)。

《孟子》中有很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皠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弊g:動專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yǎng)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yǎng)活。

孟子讀后感初三作文5

讀高校時,那位古代漢語的老教授對我們要求極為嚴格,那《孟子》是要求全書背誦的,或許就是由于這特殊的機緣,我始終特殊喜愛《孟子》。

其實,更深層的緣由,是我喜愛孟子散文中那種雄辯的氣概。孟子具有豐厚的學養(yǎng),剛健的氣質(zhì),機靈應變的力量,不僅以“好辯”著稱,而且極為善辯。我經(jīng)??畤@,要是孟子生活在當今時代,他肯定是一個精彩的律師。讀孟子的文章,我總是因此而想到藝術作品中那些大律師的“雄辯”或“詭辯”的場景,那些有閱歷的律師去質(zhì)問對方律師的托付人時,只要求回答“yes”or“no”,從而讓自己處于主動地位,牽著別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樣,讓那些國君被他牽著鼻子走,從而勝利地宣揚他的政治主見。

近來再讀《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辯風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說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而“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專心者”,面對這樣的問題,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國之中的不足,那樣會讓好大喜功的君王難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奇妙地將話題轉(zhuǎn)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來,接下來,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方讓梁惠王明白并承認,自己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還有那次孟子見到齊宣王,為了宣揚他的“仁政”思想,他從“好樂”切入話題,他先是運用轉(zhuǎn)換話題、偷換概念的方式避開簡單引起齊王反感的音樂的雅俗問題,借題發(fā)揮,奇妙把音樂話題轉(zhuǎn)為政治話題,從而激發(fā)了齊王的愛好,他忍不住主動問道:“可得聞與?”但孟子并沒有就此闡發(fā)他的道理,而是以“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和“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兩個問題,讓齊王很簡單地同意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數(shù)人樂樂不如與多數(shù)人同樂,從而誘導出齊王在思想感情上趨向與民同樂的觀點,于是他滔滔不絕地“為王言樂”,引導出“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的結論,意即:與民同樂,推行仁政,人民歸附,便能統(tǒng)一天下。

但是我們知道,齊宣王真正關懷的是“霸道”,他一心想著的是以武力制服天下,這與孟子的“王道”主見是完全相對立的,可是孟子憑借著他的口才勸說了齊宣王,勝利地宣揚了自己的政治主見。我真的佩服兩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難怪后人要尊他為“亞圣”了。

可是此次再讀《孟子》,我卻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放在了結果上:齊宣王傾心于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業(yè),即位后任用名將田忌、孫臏等,伐魏大勝,后又攻伐燕國等弱小國家,最終未能接受孟子的政治主見。因此,我不得不慨嘆這口才的蒼白無力的尷尬了。

我還想到我們這些從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們雖然不肯定有孟子那么靈敏的思維,那么雄辯的口才,但面對同學,我們一般都能把思想工作做到位,或許同學所持的觀點與我們的觀點完全相反,但我們總可以用講道理的方式去勸說他們,可是我們過后往往會發(fā)覺,同學表態(tài)挺好的,過后落實在行動中卻效果不佳,有時甚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