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故事《游泳回家》簡評_第1頁
年輕人的故事《游泳回家》簡評_第2頁
年輕人的故事《游泳回家》簡評_第3頁
年輕人的故事《游泳回家》簡評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輕人的故事《游泳回家》簡評

2008年,慕尼黑漢莎拉威斯敏斯特出版了一本瑞典文學作家羅夫拉培特的小說《游泳回家》(1)。同年6月28日,《世界報》發(fā)表了這本書的繁榮。在現(xiàn)代德語文學中,很難找到比較完整的人?!翱梢哉f是一個充滿大小和歷史的優(yōu)雅角?!薄_@部風評頗佳的小說入圍了2008年度德國圖書獎短名單,惜敗于德國作家烏韋·特爾坎普的長篇小說《塔》,但數(shù)周之后即獲第一屆瑞士圖書獎。羅爾夫·拉佩特1958年生于蘇黎世,20歲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和詩歌。他長期游歷于世界各地,2000年在愛爾蘭的利斯圖威爾定居。1982年,拉佩特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接下來的日子》。兩年后出版了第二部長篇小說《路人》。此外,他的兩本詩集《酒店客房的情欲》、《泳者的視野》也在1982年和1986年分別問世。此后拉佩特輟筆數(shù)年,與友人組織了一個爵士樂俱樂部。1994年拉佩特重出江湖,推出了第三部長篇小說《完美詩人的天空》。這部小說深受《路人》的影響,評論者認為可歸為拉佩特“美國三部曲”的開篇之作。次年,拉佩特憑借其第四部小說《走失者之歌》摘得瑞士席勒基金會大獎。這以后的八年里,拉佩特主要從事劇本創(chuàng)作,曾擔任瑞士電視臺的編劇。2004年,拉佩特開始創(chuàng)作第五部長篇小說,歷經四年時間,《游泳回家》付梓出版。該書甫一問世,便得到評論界和文學愛好者的佳評,甚至有人認為,《游泳回家》對語言的高超駕馭技巧堪與“全美最重要的幽默作家”約翰·埃爾文比肩。這部引人入勝、冷峻而不失幽默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一個年輕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威爾伯出生于賓夕法尼亞的費城,愛爾蘭籍的母親因難產而去世,父親倫納德無法面對妻子的死,丟下剛出生的兒子不知去向。他的第一個安身之處便是嬰兒保育箱。幾個月后,他被送去切斯特納特山孤兒院,院長愛麗絲夫婦對他關愛有加,并因無法生育而動了收養(yǎng)的念頭。而這時他的外祖父將他接回愛爾蘭。外婆奧拉對小男孩傾注了所有的愛,同時自己也找到了生活的重心。威爾伯天分極高,身材瘦小,但內心世界豐富,繼承了父親的內向和膽怯,在學校里最怕的就是體育老師的游泳課,有回差點淹死,從此對水深惡痛絕,甚至“淋浴時都怕淹死”(1)。威爾伯在外婆的呵護下非常自由、快樂。然而好景不長,10歲那年,奧拉意外身故,威爾伯失去了唯一的摯愛親人,情緒跌落到冰點。雪上加霜的是,養(yǎng)母對他十分嚴厲,令尚未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恢復的威爾伯倍感煎熬。一個偶然的機緣,威爾伯結識了退休音樂教師馬修。痛失愛子的馬修開掘了小男孩的音樂潛質,義務指導他學習演奏大提琴,還推薦他參加在瑞典舉辦的國際大賽。彼時已滿15歲的威爾伯意外得知父親還在人世,便回到了故鄉(xiāng)瑞典,暗中計劃利用這一機會尋找生父。在小鎮(zhèn)諾拉,威爾伯找到了父親的少時好友蘇內,知道了許多父母的往事。蘇內告訴他,倫納德在妻子撒手人寰后回到家鄉(xiāng),但是,對兒子只身前往美國尋夢深感失望的祖父母冷漠地拒絕接納歸家的游子。傷心欲絕的父親無奈下回到美國,再無音信。由于這次無疾而終的尋父冒險,威爾伯受到養(yǎng)母的禁足懲罰,意志消沉之下,點燃了自己的臥室。獲救后經醫(yī)生鑒定,被送往教養(yǎng)院。在教養(yǎng)院里,他健身、讀書,還意外重逢了久別的童年好友,漸漸找回了些許生活的樂趣。然而,人生總是充滿了意外,就在威爾伯已經“此間樂,不思蜀”時,院長鑒于他的良好表現(xiàn),決定盡快讓他重返社會。不愿就此離開教養(yǎng)院的威爾伯在圖書館里放了把火———希望借此留在這個令他感到自在的安身之所,結果險些丟了性命。這一事件成為威爾伯生活中的拐點,多年前曾想收養(yǎng)他的愛麗絲輾轉打聽到他的下落,將他接回紐約一起生活。威爾伯再次燃起尋找父親的沖動,與愛麗絲展開了一場大海撈針式的搜索。歷盡艱難和失望,依然一無所獲。心力交瘁的威爾伯放棄了希望,出乎意料的是,就在這時,他終于找到了父親的下落??墒?,倫納德卻因酗酒而中風,纏綿病榻,不但失去了語言能力,而且就連威爾伯是何許人都一無概念。萬念俱灰的威爾伯投海自盡。得救的威爾伯遇到了善良真誠的護士艾美,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她。幾經波折,威爾伯伴著父親、艾美和愛麗絲回到了母親的祖國愛爾蘭———還意外地學會了游泳,盡管姿勢比狗還難看。小說情節(jié)跌宕,人物心理刻畫入微。一旦開卷,便難以釋手。在20年的時間跨度里,讀者追隨主人公威爾伯的足跡,輾轉于美國、愛爾蘭、瑞典三地。在故事的結構方面,拉佩特獨具匠心,于看似平淡中,牢牢吸引住了讀者的眼球。眾所周知,構成小說的元素極其復雜,尤其是當作者試圖處理較多的角色、較繁復的場景、較長跨度的時間以及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跌宕起伏的心理層次時,布局謀篇的諸般考量不可避免地成為作者最重要的設計。對于讀者來說,習慣上總是追隨敘事者的目光或是主人公的步履,念茲在茲的,無非是逐字逐行編織起的故事時空。我們在閱讀時,關心的始終是當下,倘若我們在閱讀到某個章節(jié)時,往往能回憶起之前作者埋下的伏筆,從而會心一笑,那就足證作者整體布局的功力。反過來說,如果結構安排失當,一個原本出色的故事,也會流于平庸?!队斡净丶摇肪褪且徊壳楣?jié)結構相得益彰的佳作。小說的開頭是威爾伯的自述:“今天是我將要離開人間之日。顯然有一些人試圖阻止,可我還是生不如死。我注視自己常常讀到的死亡之光,覺得溫暖?!?1)瞬間就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令人急于了解之后又發(fā)生了什么。正當你滿懷期待地往下看時,作者卻宕開筆鋒,寫道:“他出生時,他母親卻去世了?!?3)這令人想起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開篇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對槍決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1)這種帶有插入語性質的敘事方式,有著極強的彈性,既可以作為鋪墊,同時也像是一個引子,毫無斧鑿痕跡地把現(xiàn)在和過去、未來聯(lián)系在一起。質言之,羅爾夫·拉佩特對敘事者、敘事視角和敘事順序做了頗具匠心的排列組合。故事從他自殺的一幕開始,由威爾伯自己擔當敘事者角色,講述自己在自殺獲救后的遭遇,他回到了人群中,在精神病院接受調養(yǎng)和監(jiān)護,在一間老年人聚居的酒店無聊度日,與艾美生出了一段情感波折,正是艾美令他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與這個世界達成了和解。另一條敘事脈絡則從威爾伯出生寫起,以旁觀的角度講述圍繞他發(fā)生的故事,而每一章的標題都是主人公最崇拜的影星布魯斯·威利斯出演的影片片名及拍攝年份。兩條敘事線索在不同的時空平行伸展,在小說的結尾匯合交融,最后以威爾伯的自述告終,首尾呼應。交替變幻的時空,截然不同的敘事視角,避免了年譜式書寫可能帶來的閱讀疲勞,在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成功營構了一種懸疑氣氛:這個命運多舛的威爾伯,這個20年苦難遭遇大概勝過一般人一輩子的總和的威爾伯,過去究竟經歷了些什么?未來又將有什么樣的人生境遇?就這樣,富于巧思的結構安排,從容不迫的情節(jié)鋪陳,賦予了作品恰到好處的張力,從而顯得氣韻生動。更有可論者,《游泳回家》所表現(xiàn)的主題極具生命關懷的普世價值。中文版譯者陳巍在譯序中如是說:“在全球化時代,作者筆下的主人公威爾伯在短短二十多年的人生在地域上有了更大的跨越,讀者跟著他橫跨三個國家:美國、愛爾蘭、瑞典。雖然主人公生活的主要地點仍然是西方,但就是愛爾蘭、瑞典、美國三地的文化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對年輕人的成長所產生的影響亦截然不同,作者通過他多年的親歷觀察與體驗,十分準確地描摹與敘述了這種截然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代譯序)此說不無可商之處。細讀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拉佩特在鋪陳威爾伯坎坷的生命之旅時,旁枝斜逸地講述了許多與主人公的人生軌跡發(fā)生交集的人物的遭際———孤兒院的愛麗絲、退休音樂教師馬修、童年好友康諾、護士艾美等等。幾乎所有這些出現(xiàn)在威爾伯生活里的人都遭遇過變故,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亂。愛麗絲因罹患癌癥失去生育能力,收養(yǎng)威爾伯的愿望受挫,精神瀕于崩潰,丈夫離她而去,她嘗試通過學習繪畫排遣內心的孤寂,卻差點成了酒鬼。馬修和妻子志趣不投,只是因為兒子才勉強維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一次意外,幼子感染腦膜炎夭亡,這個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幾乎剝奪了他全部的生活樂趣和意義,與威爾伯偶遇后悉心輔導他演奏大提琴,但這并不能消除這位老人內心的凄楚,充其量只是打發(fā)了漫長得望不到盡頭的時間。再來看威爾伯的父親倫納德,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只身前往美國尋夢,和威爾伯的母親相識相知相愛,正當他對未來滿懷憧憬時,兒子的出世卻帶走了妻子的生命。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現(xiàn)實的他回到故鄉(xiāng),卻又遭遇了父母無言的冷漠。等到他從未謀面的兒子歷盡艱辛找到他時,他已是纏綿病榻,全然忘卻了一切。即便是倫納德冷漠的雙親,又何嘗不是在承受著生活的失望?假如把《游泳回家》比作一出舞臺劇,那么,作者并不希望觀眾的視線被牽引到布景上,劇中人何時何地出場事實上無關宏旨。在這里,時空僅僅是敘事必不可缺的元素而已。在90年代以后的國內小說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敘事策略,蘇童的小說《十九間房》就是一例。故事以抗日戰(zhàn)爭為背景,然而,倘若我們用慣常的時代背景分析套路解讀文本,立即會遭遇不小的困難。在蘇童的筆下,那個年月的民族沖突并非小說的主題。正如路文彬所言:作者著力描寫了主人公春麥、六娥夫婦在日軍、土匪以及地方偽政權三重矛盾傾軋下的凄苦生活狀況,同時消解了民族矛盾在歷史情境中的重心地位。春麥、六娥夫婦的境遇所傳達出的暴力體驗,與其說昭示的是整個民族的不幸,毋寧說純粹是弱者的無奈之痛。土匪頭子金豹的介入,更使文本關于歷史罪惡的敘述從民族層面傾斜到個體層面上來。很顯然,《十九間房》執(zhí)意重構的“并不是民族和時代的歷史,而是屬于個體的生存窘境”。正是基于同樣的理解,筆者認為《游泳回家》彌散著對個體生命的切近關懷,從而使作品具有了一種普世價值。概而言之,拉佩特在小說中刻意忽略了時間和文化元素,關注的是個體生命本身,關注的是人類共通的主體間情感與交往經驗,關注的是對日常生活繁瑣程式的省思。文化背景的差異也好,時代的變遷也罷,都不會令讀者對書中的人物產生疏離感,他們的悲喜故事、遇合離散,每天都在我們的周遭上演,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對故事中人物“生發(fā)出同情的了解”,甚至將自身投射其間。愛德華·賽義德在談到文化時指出:“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時孤立單純的,所有的文化都是雜交性的、混成的,內部千差萬別的。”就文學而言,賽義德所說的文化的“雜交”和“混成”,可以理解為不同民族的文學可以在跨國傳播中互為觀照、互為闡釋;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理解為不同民族的文學既體現(xiàn)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又呈現(xiàn)了人類的共同價值。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斷言,普世價值建立在人性相通的基礎上,文學經典跨文化傳播的個案表明,描述人類情感和理想的文學作品能夠在世界范圍內被解讀。文學即人學,無論東方民族抑或西方民族,從本質上說,都有著共同的生命形式和生命體驗,對于生死愛欲有著相同的感受,其喜怒哀樂都是情感相通的。勒內·安田伯說:“我可以通過援引西元前至12世紀的漢詩來闡讀歐洲18世紀前期浪漫主義的所有主題。很明顯,因為文學的形式和體裁是共存的,不變因素是存在的??傊耸枪泊娴?,因而文學也不例外。”當今,全球化潮流推動著各民族文化的互補共存和融合交匯,文學的跨文化傳播有利于消解民族間的隔閡與陌生。民族的文學只有在全世界范圍內被認識和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普適意義和人文價值。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小說的整體基調有種揮之不去的憂傷,但在字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