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先賢祠祀及其社會功能_第1頁
中國古代先賢祠祀及其社會功能_第2頁
中國古代先賢祠祀及其社會功能_第3頁
中國古代先賢祠祀及其社會功能_第4頁
中國古代先賢祠祀及其社會功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先賢祠祀及其社會功能

教授:范穎教授。參與討論者: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專門史研究生張燁、謝玲玉、汪芳、朱倩、趙黃、翟瑞芳、凌翠萍、范熒教授:我們今天討論的題目是:中國古代的先賢祠祀及其社會功能。由于此類祀祠在江南的蘇松地區(qū)極為普遍,相應的追念、祭祀活動也十分典型,我們的討論即圍繞這一地區(qū)展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希冀在彼岸世界求得解脫的宗教觀念始終不發(fā)達,而各類原始信仰習俗卻在后世廣泛留存,長期延續(xù)。中國古代雖有本土興起的道教以及外來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但就廣大漢族地區(qū)而言,從未陷入過全民族的宗教迷狂,在人們?nèi)粘5木裆钪?源于各類原始崇拜的民間信仰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的研究中,民間信仰是個值得關注的重要領域。中國的民間信仰紛繁而龐雜,包括五花八門的巫術、禁忌和不計其數(shù)的鬼神崇拜。民間所尊奉的各路俗神,除少部分由佛、道轉(zhuǎn)化而來,絕大多數(shù)淵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和鬼魂崇拜。古人曾以天神、地、人鬼來概括林林總總的信仰對象,其中,人鬼這一類尤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所謂“人鬼”,是指由先人亡魂轉(zhuǎn)化而來的神靈,其生前為現(xiàn)實社會中的真實人物,“人鬼”中最典型的就是祖先神。中國的家族制度源遠流長,家族內(nèi)的嫡系尊長,生前作為家族的統(tǒng)領與代表為人敬畏,死后又被視為家族得以繁榮興旺的體現(xiàn)者與庇護者而受到崇拜,尊奉為神。古代中國,祭奠祖靈可謂社會上最為重要而普遍的信仰活動。值得指出的是,與充滿“神性”的各路天神、地相較,祖先神具有更多的“人性”,人們虔誠地崇奉祖靈往往出于現(xiàn)實生活的世俗訴求,所以具有更為明顯的實用、功利目的。中國的國家是在血緣紐帶未完全解體,家族組織仍大量留存的情況下起源的,血緣與地緣相結合是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點。國家政權在保留家族制度的同時,又按照特定的行政區(qū)劃進行統(tǒng)治,久而久之,便在家族之外形成一定的地方意識和地方利益,于是,從家族內(nèi)的祖先崇拜又衍生出地方上的先賢奉祀。據(jù)《周禮·春官》記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于瞽宗。”可見,生前德高望重,死后被尊奉為神,受人祭祀,早在先秦時期已成為慣例。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派也提倡對逝者的尊奉與祭祀,《論語·學而》記有曾子的一段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睋?jù)此,還可明白看出,時人崇奉祖先和前代賢哲,一個重要目的是樹立楷模,激勵后人,以行道德教化。顯然,此類人鬼崇拜注重的是此岸的現(xiàn)世,具有非常豐富而深刻的人文性、社會性內(nèi)涵。謝玲玉:我在研習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的過程中,曾留心民間信仰的問題。盡管歷代文獻中有關先賢祠祀的記載俯拾即是,但今人的專題論述卻并不多見,可見,這一課題確有深究的空間。我注意到,秦漢以降,對前代賢哲的崇奉日益受人重視,官方也予以提倡和鼓勵。《新唐書》卷15《禮樂志》記載:貞觀四年,唐太宗“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至此,孔子成為全國各地都可祭祀的前代圣賢,隨后,諸多地方先賢也被納入國家祀典,為之建祠立祀的現(xiàn)象時或可見?!短拼笤t令集》卷9記載:天寶十三載,唐玄宗下令:“五岳四瀆及名山大川,并靈跡之處、先賢祠廟,各委郡縣長官致祭;其有陵墓祠宇頹毀者,量事修葺?!惫俜降姆e極態(tài)度,更促使先賢祠祀日趨興盛。至宋代,為地方先賢立祠祭祀,已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其建制,或獨立建祠,或于官學、書院、寺廟中特設祭祀場所。其名稱,通稱“先賢祠”,或因所奉先賢數(shù)量之別,而稱“三賢祠”、“五賢祠”、“群賢祠”等。南宋名儒真德秀在所作《宜興縣先賢祠堂記》中稱:“古者,鄉(xiāng)先生沒而祭于社。夫社者,報本之事也,鄉(xiāng)先生何功而祭于此耶?蓋嘗深思社之為群祀首者,以其產(chǎn)嘉谷,育蒸民。而鄉(xiāng)先生之重于鄉(xiāng),亦以其蹈道秉德而牖民于善也。育之以保正命,牖之以全正性,其功一爾?!笫老荣t有祠,亦古之遺意,蓋不獨躬受教如師弟子,然后可祠。其人遠矣,而言行風跡廩廩且存,鄉(xiāng)人子弟猶有所觀法則,雖歷千百祀不可忘也?!?《西山文集》卷26)顯而易見,宋人盛行先賢祠祀,用意與前代一脈相承,主要是為了道德教化。范熒教授:我們通常所說的先賢祠,最為典型的其實是指奉祀地方先賢的祠廟或特定場所,至于各地都有的孔廟只能視為先賢祀祠的一個特例。考察兩千多年間地方先賢祠緣起、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大致可以宋代為界,前后頗有差異。我本人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注意。其一,兩宋及之前,其地方性特色尚不如后世彰顯。當時的建祠立祀,用意重在教化,因此人們的考量標準,以逝者生前的業(yè)績和名望置于首位,至于是否與當?shù)赜忻芮械年P系,并不重要。雖非生長于斯,但凡游學、仕宦、流寓、途經(jīng)其地的,甚至與當?shù)厝珶o關系的,只要聲望卓著,可為楷模,皆能視作先賢,立祠祭祀。例如前面提及的常州宜興先賢祠,所奉諸賢中有蘇軾。蘇軾為四川眉山人,晚年自貶所赦還時,途經(jīng)常州病逝,但未葬于該地。他與宜興的關系并不密切,仍被當?shù)胤顬橄荣t。真德秀在祠記中稱贊蘇軾的“學行節(jié)守”實屬“一世偉人”,故“雖非其鄉(xiāng),而謂鄉(xiāng)人可也”,尤能反映時人的觀念。類似的情況在宋代其實頗為常見。迨至明清,便大不相同了。一方面,官方實行相對嚴格的戶籍控制,士子求學、科考,必經(jīng)地方官學步步進取,官員離職、退休,也須返回原籍,不能隨意遷徙。明朝廷將地方官學中的先賢祠分為鄉(xiāng)賢、名宦兩部分,并對入祠資格作了嚴格規(guī)定:“仕于其地,而有政績,惠澤及于民者,謂之名宦;生于其地,而有德業(yè),學行傳于世者謂之鄉(xiāng)賢?!?《禮部志稿》卷85《嚴名宦鄉(xiāng)賢祀》)強調(diào)入祠者須與當?shù)仃P系密切。另一方面,隨著各地經(jīng)濟、社會、文化的不平衡發(fā)展,一些在風土人情上具有共通性的區(qū)域,人們的地方認同感空前增強,并大大提升了地方利益的訴求。民間在選擇奉祀對象時,尤注重其與地方的聯(lián)系以及為地方所作的貢獻。由此,先賢祠祀愈益凸現(xiàn)出地方性的特色。其二,早期的先賢祠雖也以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為奉祀對象,但在民間的傳承過程中,往往被敷上較濃的神秘色彩,漢、魏、隋、唐之際,這一特點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例如春秋末期吳國的伍子胥死后,吳越沿海地區(qū)的民眾懷念其功德,紛紛立祠祭祀(直至明清時期,今上海金山胥浦仍有伍子胥的祀祠胥浦祠)。因當?shù)爻T饨瓭3敝?漢代民間遂將伍子胥附會為潮神,希望通過祠祀來安撫他的神靈,以平息波濤之患。王充《論衡》卷4《書虛篇》即記載:“傳書言:吳王夫差殺伍子胥,煮之于鑊,乃以鴟夷橐投之于江。子胥恚恨,驅(qū)水為濤,以溺殺人。今時會稽、丹徒大江、錢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庇秩缛A亭縣(今屬上海地區(qū))有陸四官廟,也稱陸司空廟,民間相傳所奉為西晉時的當?shù)孛筷憴C或其家族中的某位人物。傳承中,人們也為其敷上濃郁的“靈異”色彩。晚唐文獻《原化記》記載:“華亭縣有陸四官廟,元和初,有鹽船數(shù)十只于廟前。守船者夜中雨過,忽見廟前光明如火,乃窺之,見一物長數(shù)丈,大如屋梁,口弄一團火,或吞之。船者不知何物,乃以竹篙遙擲之,此物驚入草光,遺在地。前視之,乃一珠,徑寸,光耀射目。此人得之,恐光明為人所見,以衣裹之,光透出,因思寶物怕穢,乃脫褻衣裹之,光遂不出。后無人知者。至揚州胡店賣之,獲數(shù)千緡,問胡曰:此何珠也?胡人不告而去。”此類神秘虛妄的成分自宋元以來逐漸消退,明清時期,各類先賢祠祀都趨于世俗化,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選以入祠的皆因其生前的俗世功業(yè),奉祀過程中所注重的也是其與世俗事務的聯(lián)系。其三,宋代以前的先賢祠祀,比較單一地注重其道德教化的功能,所以入祠者幾乎全是以道德文章、文治武功著稱的名士、名宦。明清時期,隨著地方特色的日益凸顯,凡是有功于一方,深受當?shù)孛癖娋囱鲎鸪绲?不論身份地位的尊卑高下,皆可被奉為先賢,入祠受祭。當時,江南地區(qū)的地方意識和地方觀念尤為濃烈,上述特點也表現(xiàn)得格外明顯。如蘇州的葛賢墓祠、五人墓祠,松江的黃道婆祠等,所奉祀者生前皆為普通的平民百姓。受地方意識驅(qū)動而不斷提升的地方利益的訴求不可能是單一的,于是,地方先賢祠祀的社會功能也日趨多元化。張燁:近年來有學者深入分析了江南地區(qū)地方意識的增強對當?shù)厣鐣畹闹卮笥绊?我認為地方意識對民間信仰中的先賢祠祀也有重要影響。通過“先賢”的認定與奉祀,以表彰為維護地方利益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人物,藉此體現(xiàn)地方利益的認同和訴求,應是明清時期蘇松地區(qū)先賢祠祀發(fā)展、演變的一個值得關注的傾向。老師提及的葛賢墓祠和五人墓祠,即為典型的例證。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充任稅監(jiān)的宦官孫隆及其爪牙在蘇州層層加稅,盤剝勒索,嚴重侵害了當?shù)厥哭r(nóng)工商各階層的利益,染織工匠更被陷于死地??椆じ鸪赏ι矶?“率百人相哄城隍廟,呼神死誓曰:‘吾寧拼死救此一方,但當死清白。汝輩勿染一錢尺帛,不殺棍,不逐孫不休!’”(蔣以化《西臺漫紀》卷4“紀葛賢”條)他們擊殺多名作惡多端的稅棍,焚毀其家,迫使孫隆愴惶逃竄。事后,葛成為不連累他人,自首投獄,獨自承擔所有責任。蘇州知府也為其義舉深深感動,改其名曰葛賢,尊之為賢哲。當?shù)馗麟A層人士更視之為“荊軻、聶政復生”。入獄后,“哭泣送之者萬人。其以酒食相馕者,日以千計”;“四方商賈之慕義者,醵百金遺之”。(陳繼儒:《吳葛將軍墓碑》)人們?yōu)樗⑸?祈禱求福。葛賢死后,其墓祠始終香火不絕。吳地名士皆盛贊他為“義士”,陳繼儒稱其“吳葛將軍”,文震孟稱其“有吳葛賢”,朱國禎稱其“吳中義士葛將軍”,眾人以“吳”冠于葛賢姓名之前,顯然是將他作為維護一方利益的英雄予以頌揚的。天啟六年(1626年),因魏忠賢閹黨迫害東林黨人,又激起另一場蘇州民變。晚明江南地區(qū)儒商合流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包括東林黨人在內(nèi)的文人士大夫多與工商業(yè)有聯(lián)系,他們高度關注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對市民階層的疾苦頗表同情,并常常充當工商市民的代言人,提出諸多優(yōu)恤工商的主張。如周順昌,“樂為小民申冤理抑,達于當路;諸凡輕徭緩征之事,必順昌為之倡首;至窮交寒士,游揚援引,不惜齒頰,以故士民深德之”。(金日升《頌天臚筆》卷22《附紀·開讀傳信》)為此,周順昌等東林黨人實被當?shù)孛癖娨暈橹鞒止?維護一方利益的代表。因此,當緹騎前往蘇州逮捕周順昌時,各階層人士群起阻止,據(jù)理力爭。以顏佩韋、馬杰、楊念如、沈揚、周文元等五人為首的民眾激于義憤,蜂擁而上,痛毆緹騎。事后,五人也挺身自投,最后“相顧笑別,延頸以受”,而當?shù)孛癖姟吧舷聻橹魈椤薄?金日升《頌天臚筆》卷22《附紀·五人傳》)尤須指出的是,顏佩韋等五人皆為社會中下層的普通市民,與周順昌多無直接關系,相互間也多不熟識,卻不約而同地走在一起,積極抗爭,乃至舍生取義,在他們身上明顯體現(xiàn)出維護地方利益的意識和主動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精神。正是在抵制極權暴政,維護地方利益這一點上,文人士夫與普通市民取得高度一致,形成空前的團結。五人被害后,即由當?shù)乜N紳士大夫吳默、文震孟、姚希孟等出金買下他們的頭顱,購地營葬,許多士人還解囊義助其家屬。魏忠賢倒臺后,人們毀其生祠,為五人建墓祠,設享堂等祭祀場所。復社領袖張溥所撰《五人墓記》感人至深:“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碑敃r的吳地名士多將葛賢與五人相聯(lián)系,視為維護地方利益的先后代表。陳繼儒在葛賢墓碑中稱:“五人前死實后勁,將軍后死實前茅。”并以朱國禎的歌詩作為墓銘,盛贊道:“吳中義士氣如云,留得余生代有聞。東海長虹掛秋月,丹青齊拜葛將軍?!?陳繼儒:《吳葛將軍墓碑》)汪芳:非常同意張燁的看法。顯然,明清時期的蘇松一帶,建祠立祀,供奉先賢,未必皆以道德文章作為主要的衡量標準,于是,先賢的成分也變得更為豐富。即便是名宦,人們看重的也主要是他們?yōu)樵旄R环蕉鞒龅膶嶋H貢獻,不像先前,最注重的是本人的德行以及對地方的教化。以松江府為例,境內(nèi)有著名的夏周二公祠,所奉為明代的夏原吉和周忱。永樂年間,戶部尚書夏原吉奉命疏浚吳淞江,他“布衣徒步,日夜經(jīng)畫,盛暑不張蓋”,治水著績,“蘇、松農(nóng)田大利”。(《明史·夏原吉傳》)松民為之建祠奉祀,名“夏忠靖祠”。周忱于宣德、正統(tǒng)時巡撫江南諸府,前后二十余年,興利除弊,賑災救荒,政績卓著,江南民間對其感恩戴德,曾立生祠祀之。松江府將原實相寺改建為“周文襄公祠”,華亭士人錢溥為之作記。其后,人們又以夏原吉與周忱并祀,改稱“夏周二公祠”。(崇禎《松江府志》卷20《壇廟祀》)隆慶時,海瑞巡撫應天,大力整治蘇松水利,“浚吳淞江,興工之中兼行賑饑之法,于是高鄉(xiāng)亢旱田悉成腴壤,所救溝中瘠且百萬計”。(陳繼儒《海忠介公祠記》)由此深受民間愛戴,松民于青浦南城壕上建海忠介公祠奉祀。又如上海縣吳淞江陳家渡口的清代周太仆祠,也稱周郡侯祠,所祀為松江知府周中。據(jù)載:“周中,山陰人。雍正二年,攝上海縣。海水秋溢,漂溺無算,賑饑民十余萬,請筑海堤。母憂當去,士民乞留,愿代令服。上憲入告,特擢松江知府,興修水利。六年,檄浚吳淞江,承筑陳家渡大壩。三月十八日,梅雨沖決,捐俸筑,又決,親乘船督夫下掃。風急水溜,遂沒于水,堤亦旋合,時三月二十九日也。贈太仆寺卿?!敝苤袨榕d修水利而以身殉職,松民深感痛惜,故于其死難的雍正六年(1728年)建祠奉祀。(嘉慶《松江府志》卷18《建置志·壇廟》)上述事例皆說明,人們最感懷的是為改善一方民生卓有實績的官員。趙黃:我補充一點。在戰(zhàn)爭中,為抵御外敵,保衛(wèi)一方安寧而奮勇死戰(zhàn)的將士,也為當?shù)孛癖姼卸鞔鞯?。松江府境?nèi)即有兩個著名的事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圍攻上??h,戰(zhàn)斗極為慘烈,上??h丞劉東陽、本地居民楊鈿以及率軍馳援的建平縣丞宋鰲、鎮(zhèn)海衛(wèi)指揮使武尚文、浙江鎮(zhèn)撫吳賢、鳳陽散官丁爵,皆殊死搏殺,陣亡于上海保衛(wèi)戰(zhàn)中。浴血奮戰(zhàn)十七天后,倭寇終被擊退。事后,人們于縣城隍廟東側(cè)建立群忠祠,祭祀捐軀的眾將士。(崇禎《松江府志》卷20《壇廟祀》)清道光年間,陳化成任江南水師提督,任上修臺鑄炮,嚴格練兵,積極籌備吳淞防務。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國艦隊大舉進攻吳淞,陳化成率部奮勇抵抗,最后身負重傷,壯烈殉國。其后,人們在上??h治西面的淘沙場建立陳公祠,奉祀這位抗英名將。清政府亦命“有司歲祀”。(同治《上??h志》卷10《祠祀》)范熒教授:同學們說得很好。諸多例證都表明明清時期蘇松地區(qū)的先賢祠祀,其價值取向是多元的,凡卓有建樹,有功一方的,無論是名士名宦,還是販夫走卒(天啟民變的五人中,楊念如業(yè)鬻衣,沈揚為牙儈,周文元當轎夫),都為人愛戴,受人尊崇,皆可入祠奉祀。與此相應,其社會功能也不再局限于道德教化,而是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能產(chǎn)生一定影響。一個耐人尋味的事例是,嘉慶時,清朝官方于松江府青浦縣的皇甫林,為鼎革之際的抗清志士陳子龍和夏允彝建立祀祠,名為“陳夏二公祠”。清軍入關南下,在江南遭到的抵抗是最為激烈的。江陰和嘉定的民眾為反剃發(fā),據(jù)城奮戰(zhàn),殊死搏殺,城破之日皆慘遭血洗,極為悲壯。陳子龍和夏允彝俱為華亭名士。明亡后,陳子龍與徐孚遠等在蘇松一帶聚集義士千余,起兵抗清,兵敗后又往南明政權任職,繼續(xù)抵抗。后為清軍所俘,投水殉國。夏允彝得知清軍南下,曾與史可法共商抗清之計,隨即又在家鄉(xiāng)密謀起兵,后因義軍接連失利,自殺殉國。有意思的是,清朝在全國確立其穩(wěn)固統(tǒng)治后,為宣揚“忠貞節(jié)義”,將降附的明朝官吏列為“貳臣”,而對抗清斗爭中死難的烈士,卻賜以美謚,予以褒崇。松江知府陳廷慶于嘉慶六年(1801年)創(chuàng)建陳、夏二人祀祠,“歲以春秋致祀”。夏允彝的兒子夏完淳,抗清失敗后被殺,此時也配祀其中。陳廷慶的舉動自然秉承了清廷的旨意,彰揚對“今朝”的忠誠,故其所作祠記,明白敘述了“褒節(jié)勸忠,顯幽恤滯,昭揭大義,如天無私”的建祠宗旨。(嘉慶《松江府志》卷18《建置志·壇廟》)然而,再作深一層的探究,事情并非如此簡單。清朝前期,江南一帶的民族矛盾依然很尖銳。自康熙后期開始,清廷為長治久安計,逐漸調(diào)整原先的民族壓迫政策,著手緩和滿、漢矛盾,其中,江南是其最為用心的地方。在此建立當?shù)乜骨迕康撵腱?顯然有其政治方針和統(tǒng)治策略上的深刻用意。歷史事實證明,其社會效果是明顯的。朱倩:先賢祠祀社會功能的多元化,在黃道婆祠的興建上也有典型的反映。元代黃道婆的事跡為人們所熟知,她對松江一帶棉紡織工具和技術的改進,棉紡織業(yè)的繁榮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黃道婆去世后,烏泥涇的鄉(xiāng)民“莫不感恩灑泣而共葬之”,遂于當?shù)亟㈧腱?“歲時享之”。至元末,其祀祠曾經(jīng)兩度廢毀和重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24“黃道婆”條;王逢《梧溪集》卷3《黃道婆祠》詩與詩序)入明后,黃道婆祠又幾經(jīng)廢興,萬歷年間,出資重建祀祠的松江文士張之象感慨:“吾松之民,仰機利以食,實此道婆發(fā)之,茍被其澤,無忘追本之思,則祠祀可不廢矣?!?張之象:《黃道婆祠記》)天啟年間,當?shù)厥咳藦埶卜Q:“衣食之源,嫗實開之。恩斯勤斯,等于育我,是所謂眾人之母也。而以母道事之,誰曰不然!”(張所望《移建黃道婆祠記》)二人之言皆道出時人心聲。清初,浦東、浦西已各有一所黃道婆祠(浦西的祀祠幾經(jīng)周折,至今留存,現(xiàn)被擴建為黃道婆紀念堂)。道光年間,上海縣城內(nèi)又由官方創(chuàng)建了一所黃道婆專祠,包世臣《安吳四種》卷29《上??h新建黃婆專祠碑》記載了落成時的盛況:“士民聞黃婆之得建專祠也,爭舍資財,不勸而集。隆榱桷之制極輪奐之飾,趨事孔亟,不日落成。附近郡邑,歡呼感慕,捧腥熟,挈香楮,傴僂踴躍,泥首階下者,肩踵相摩?!毕惹?人們對黃道婆的尊奉屬民間私祀,此時,朝廷正式將其納入祀典,規(guī)定依從“先棉”之例,由地方官出面主持,每于春秋兩季在這座專祠中舉行崇祀黃道婆的儀式。此外,今上海境內(nèi)還有多處黃道婆的祀祠:如上海縣治西南渡鶴樓西北的梅溪弄內(nèi)有“黃道婆別祠”;豫園得月樓的“織亭”,為舊時上海布業(yè)公所祭祀黃道婆的場所;今市區(qū)虹口一帶曾建有黃婆庵;漕河涇的梵壽庵中曾附祀黃道婆;浦東三林的崇福道院曾于大殿東廡供奉黃道婆像;奉賢蕭塘劉港鎮(zhèn)曾建有黃姑庵;嘉定縣城內(nèi)曾建有黃道婆祠。黃道婆祠的屢毀屢建及其由烏泥涇向其他地方的擴展,足以說明人們對黃道婆的懷念和尊崇。自元代以來,文人撰文作詩,鄉(xiāng)民傳誦歌謠,皆盛贊她的功德,形成極大的社會影響。其一,人們依蠶農(nóng)崇祀“先蠶”之例,奉黃道婆為“先棉”,賦以“黃娘娘”、“黃道仙姑”等稱呼。如褚華在《木棉譜》中記載:“婆死,立祠祀之。……邑之女紅歲時群往拜之,呼之曰‘黃娘娘’?!泵磕晁脑轮悬S道婆誕辰以及秋收之后,松江城鄉(xiāng)居民還常常以集會賽神的方式祭祀黃道婆。乾隆時人金應杓稱:“凡邑中力于紡織者,常年四月中為黃道婆誕辰,相率報賽。”(金應杓:《上海城內(nèi)黃道婆別祠記》)晚清葛元煦也記載:“庵祀黃婆,塑老嫗像,向來香火最盛,每屆秋成,演戲酬神?!?葛元煦:《滬游雜記》卷1“黃婆庵”條)顯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