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升降沉浸論治《醫(yī)學深度》_第1頁
從升降沉浸論治《醫(yī)學深度》_第2頁
從升降沉浸論治《醫(yī)學深度》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升降沉浸論治《醫(yī)學深度》

晉升生態(tài)學是中醫(y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金元以來,中醫(yī)的上升生態(tài)學理論逐漸成為指導中醫(yī)臨床處方的基本方法之一?!饵S帝內經(jīng)》有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比梭w的整體生命過程,就是在升降浮沉氣化功能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氣機的升降失常必定引起機體的功能紊亂。利用藥物升降浮沉之性,糾正人體氣機的紊亂,使之“出入升降”有序,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茯苓味苦淡,性平,能滲能利,在升降浮沉學說中,其性為降。降,表示茯苓對人體氣機作用趨向向下。現(xiàn)今《中藥學》教材認為茯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卻沒有提及其“沉降”之性,筆者認為這是對茯苓一藥認識的不足。茯苓的“沉降”之性是茯苓一個重要的藥物學特性,并且在古代方劑配伍及臨床治療中多有應用。1茯苓、發(fā)酵湯、引火歸元火不歸元證是由下焦陰虛或陽虛使得下焦龍雷之火上浮而引起,茯苓的沉降之性可以推動浮越的龍雷之火下行至下焦腎宮,促使引火歸元。筆者曾學習李可老中醫(yī)的醫(yī)案,其習用傅山引火湯治療火不歸元證,效如桴鼓。引火湯的組成為:熟地90g,巴戟天、麥冬、天冬各30g,茯苓15g,北五味6g。此方重用熟地以滋腎水,育陰以配陽,使浮越的龍雷之火有潛藏之地;天冬、麥冬以養(yǎng)肺金,金水相生,即虛則補其母之意;五味子味酸性收,入腎經(jīng),故可使浮越的龍雷之火歸于腎宮;茯苓具有沉降之性,可以促使上越的龍雷之火順勢下行,各藥相須為用,目的就是引火歸元。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創(chuàng)有既濟湯,用治大病后陰陽不相維系,陽欲上脫,陰欲下脫,一切陰陽兩虛,上熱下涼之證。其方:大熟地(一兩)、萸肉(一兩)、生山藥(六錢)、生龍骨(六錢)、生牡蠣(六錢)、茯苓(三錢)、生杭芍(三錢)、烏附子(一錢)。張氏云:“方中重用熟地、山藥以峻補真陰,俾陰足自能潛陽。而佐以附子之辛熱,原與元陽為同氣,協(xié)同芍藥之苦降,自能引浮越之元陽下歸其宅。更有萸肉、龍骨、牡蠣以收斂之,俾其陰陽固結,不但元陽不復上脫,而真陰亦永不下脫矣。”觀張氏之論,既濟湯亦為引火歸元之用。而眾藥功效皆述,唯獨未論及茯苓在此方中的用意。筆者認為,茯苓在此的作用同于上述傅山的引火湯,即通過茯苓的沉降之性,促使上脫之元陽向下安潛,達到陰陽既濟的作用。依《中藥學》茯苓健脾利水、寧心安神的作用很難解釋其在上述兩方中的意義,而認識到茯苓的沉降之性,則很容易解釋其對于引火歸元的作用。2茯苓部分作用機理安神方天王補心丹、固澀方桑螵蛸散,其中均用到了茯苓、遠志這一藥對,因為此二藥配伍具有交通心腎的作用。如《醫(yī)方集解》對于桑螵蛸散的闡述中提到:“茯苓能通心氣于腎,遠志能通腎氣于心?!避蜍吣芡ㄐ臍庥谀I的作用正是基于茯苓具有沉降之性。心居上焦屬火,腎居下焦屬水,茯苓的沉降之性可以推動上焦心火下行至下焦,交于下焦腎水,這是茯苓的沉降之性在方劑配伍中的又一體現(xiàn)。臨床有人單用茯苓50g治療不寐證,療效明顯。中醫(yī)學認為:“陽入于陰則為寐,陽出于陰則為寤?!薄额愖C治裁》有云:“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惫P者認為,茯苓治療不寐證的機理與其沉降之性有關。陽不交陰則出現(xiàn)不寐,茯苓的沉降之性有助于陽氣下交于陰氣,使得“陽入于陰則為寐”。茯苓寧心安神的作用可能與茯苓的沉降之性有關?!吨兴帉W》中大部分安神藥具有質重的特點,取其重鎮(zhèn)安神的作用,如龍骨、牡蠣、珍珠母、朱砂等。而茯苓雖屬于健脾利水藥,卻也具有安神作用,此實令人匪夷所思。心神不寧證往往是由于人體出現(xiàn)某些病理基礎,如心陰虛、心氣虛、痰火擾心、心腎不交等導致心神浮越、不得安潛所致,故臨床治療往往在針對其病理基礎的方劑基礎上加入安神藥,使浮越之心神得于安潛。筆者推測,茯苓的沉降之性類似于其他安神藥的“重鎮(zhèn)”作用,茯苓的沉降之性與其寧心安神作用具有一定相關性。3茯苓、山基層面臨的收斂之力敦復湯是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創(chuàng)制的一首治療陽虛證的方劑,其方為:野臺參(四錢)、烏附子(三錢)、生山藥(五錢)、補骨脂(四錢,炒搗)、核桃仁(三錢)、萸肉(四錢)、茯苓(錢半)、生雞內金(錢半)。張氏認為,欲補人身之相火,必兼補腎中元氣,元氣既旺相火自生。張氏云:“方中以人參為君,與萸肉、茯苓并用,借其收斂下行之力,能大補腎中元氣……。”其中,收斂之力指的是山萸肉的作用,下行之力指的是茯苓的作用,茯苓的下行之力其實是基于茯苓的沉降之性。在此方中,茯苓可促使人參補氣的作用發(fā)揮在下焦腎中,以此達到補益腎中元氣的效果。六味地黃丸由宋代醫(yī)家錢乙在腎氣丸的基礎上減去附子、桂枝二味而成,其組成為: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歷代醫(yī)家對于此方茯苓功效的解釋不外乎兩種:一是熟地性滋膩,運用茯苓使其補而不膩;二是茯苓利邪水,邪水去則真水自生。如《醫(yī)方考》云:“腎者水臟,虛則水邪歸之,故用山藥、茯苓以利水邪?!惫P者認為這些認識有失偏頗。若是為了防止熟地的滋膩,使其補而不膩,為何不用砂仁、陳皮等藥,而偏用茯苓?六味地黃丸用于治療單純的陰虛證,陰虛可導致火旺,何以導致產(chǎn)生邪水?此為無中生有之說。故筆者認為,六味地黃丸中使用茯苓并非為了“補而不膩”或者“利邪水”,而是為了促使熟地、山藥、山茱萸的補陰作用發(fā)揮于下焦腎。六味地黃丸主治腎陰虛證,腎居下焦,茯苓具有沉降之性,熟地、山藥、山茱萸可借其沉降之性,能大補腎中真陰,即上述張錫純敦復湯中使用茯苓之意,一則助腎補元陰,一則助腎補元氣。4茯苓、茯苓的沉降補中益氣湯是李東垣創(chuàng)制的名方,此方的特點是在運用補氣藥的基礎上加入升麻、柴胡二味,使全方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治療氣虛下陷證。四君子湯是補氣的基礎方,李東垣在補中益氣湯中使用了四君子湯的白術、人參、炙甘草補益中氣,卻唯獨不用茯苓,李東垣正是考慮到了茯苓的沉降之性,因為茯苓的沉降之性于此方升陽舉陷的作用是相違背的。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中,針對自然氣候及人體氣機春升、夏浮、秋降、冬藏的特點,分別創(chuàng)制了補中益氣湯、清暑益氣湯、升陽益胃湯和沉香溫胃丸。在此四方中,升陽益胃湯和沉香溫胃丸由四君子湯原方加味組成,而補中益氣湯和清暑益氣湯由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黃芪再加味組成。李東垣在秋冬兩季使用茯苓,在春夏兩季卻不用茯苓,這是因為茯苓的沉降之性有利于秋降冬藏而不利于春升夏浮,即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中所云:“但言瀉之以酸苦寒涼之劑,并淡味滲泄之藥,以此秋冬之降沉者也。”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中記載一瀉痢案,精彩地展現(xiàn)了他對于茯苓等淡滲之藥的獨特認識:“卯歲六七月間,霖雨陰寒,逾月不止,時人多病瀉痢,乃濕多成五泄故也。一日,體重肢節(jié)疼痛,大便泄并下者三,而小便閉塞,默思《內經(jīng)》有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先利小便也。又治諸瀉而小便不利者,先分利之……法當利其小便,必用淡滲之劑以利之,是其法也……今客邪寒濕之勝,自外入里而甚暴,若以淡滲之劑利之,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也,則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陰重強而陽重衰也。茲以升陽之藥,是為宜耳。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二錢,防風半錢,炙甘草半錢……一服乃愈。”此案病者患寒濕瀉痢,醫(yī)者首先通過“利小便實大便”的方法,運用淡滲之劑治之,病雖即已,但是患者出現(xiàn)“精神愈短矣”的虛弱狀態(tài)。這是因為,患者患瀉痢逾月不止,人體氣機已因久瀉而下陷,再服茯苓等淡滲利水之藥,因其沉降之性,則陽氣愈陷,而陽氣當以升為貴,現(xiàn)降之又降,則人體“精神愈短矣”。故李東垣在此運用羌活、獨活、柴胡、升麻、防風等升陽之藥來治療,一劑即愈。綜上所述,茯苓的沉降之性是茯苓一個重要的藥物學特性,這種特性可以促使上浮的虛火下行,促使心神的安潛,促使藥物的作用位置下移,促使內停于人體的水濕下滲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