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與陳衡墓志考述_第1頁
王英與陳衡墓志考述_第2頁
王英與陳衡墓志考述_第3頁
王英與陳衡墓志考述_第4頁
王英與陳衡墓志考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王英與陳衡墓志考述

一、王英的相關(guān)問題2013年,在南京郊區(qū)發(fā)現(xiàn)遺跡,有人遺跡,編年史用完,全長50厘米。編年史30行,全部29字。如上所述。故昭信校尉王公墓志銘」南京鄉(xiāng)貢進士儒學教諭古鄱朱瑛撰文」前中書舍人升承德郎禮部主事三山楊玹篆額」昭勇將軍金吾右衛(wèi)指揮使涐源書丹」公諱英,字孟杰,姓王氏,其先四明定海之望族也。曾祖諱履康,祖諱大亮而」皆齒德可尊。父諱青,字本素,別號樸庵,積德行善,有光前烈,母丘氏,克盡婦」道,逾袠在堂。元季兵戈擾攘,因而歷避他鄉(xiāng),底于明都,不二載,四方無虞,父」母保全,得還中國,遂隸錦衣衛(wèi),公始生焉。永樂初,父差往占城;四年,征進」交阯;七年,復往西洋;九年,隨征番城,累有奇功,」欽升錦衣衛(wèi)馴象所試百戶;十年,仍往西洋,升實授百戶。宣德丁未,選征交阯,」不意陣亡于昌江。于戲!惜哉。四年己酉,公承襲前職,」欽依補管柴場百戶所事。自蒞政以來,報國以忠,事親以孝,恤軍以仁,處事以」義,凡暇日而于圣賢格言靡不蒐覽,以訓諸子,公之其賢矣哉。歷職既久,正」統(tǒng)十二年春,」欽頒龍章鳳誥以榮三代,公之際遇亦何幸哉耶。娶張氏,生子女七人,先十年卒,」贈安人;繼室周氏,封安人。子四:長曰璧,娶趙氏,樂育武庠;次曰琮,娶戴氏,有」志科目;曰璉,娶莊氏;曰玨,未娶。皆能勉問學善幹蠱。女三:長淑清,適指揮僉」事張洪;次淑真,適指揮使長男芮智;次淑明,適揮使長男夏玉。孫男一,曰應槐;」孫女一,曰蕙馨。而資稟異常,莫非公之素積也。今年夏,不幸以疾終于正寢。」輒命璧曰:“吾之為人,外不能盡忠于君,內(nèi)不能盡孝于親,不忠不孝,罪莫大」焉。汝能始終此忠,始終此孝,吾則瞑目于地下矣。其琮璉輩處同氣,振家聲,」惟在繼述何如耳?!敝T子拜泣受命,公奄然而逝。生于洪武壬午十二月十四」日,卒于正統(tǒng)己巳六月十七日,享春秋四十有八,卜以本年八月十三日吉」奉柩葬于安德楊家山。厥子璧恐泯父行,乃含哀執(zhí)狀拜乞為銘,予辭弗獲,」遂銘之曰:」錦衣王公,有古人風。奉母既孝,事君且忠。嗜于文事,」精于武備。教子訓孫,崇德尚義。敬以持身,如見大賓?!购鸵蕴幈?藹乎陽春。富而忘驕,貴而忘勢。內(nèi)外咸稱,」俯仰無愧。安德之鄉(xiāng),楊家之崗。本支百世,宗此銘章?!勾竺髡y(tǒng)十四年龍集己巳秋八月榖旦志」據(jù)志文所述:傳主王英,字孟杰,其曾祖王履康與祖父王大亮二輩,皆隱德不仕。其父王青,字本素,別號樸庵,娶丘氏。其父母因躲避元末戰(zhàn)亂而常年流離失所,遠走他鄉(xiāng),以至河南睢陽的孟豬澤,待四海平定后始歸返京師,并隸籍錦衣衛(wèi),永樂年間并憑借軍功欽升至錦衣衛(wèi)馴象所試百戶、實授百戶之職。王青陣亡后的宣德四年(1429),王英得以承襲前職,并“欽依補管柴場百戶所事”,在襲職期間,王英本人并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勞績,充其量僅僅是這一武職世家的守成者,直至“正統(tǒng)十二年春,欽頒龍章鳳誥以榮三代,公之際遇亦何幸哉耶”,就其中“欽頒龍章鳳誥以榮三代”而言,可知赍賞的內(nèi)容應當是追贈王英其父王青、祖父王大亮、曾祖王履康三輩皆為六品昭信校尉、母丘氏與祖母、曾祖母三代皆為安人的榮典,惟王青在世時已官正六品錦衣衛(wèi)實授百戶,故無所謂追贈,故而真正在名義上得以沾溉恩榮的恐只有王英曾祖王履康夫婦與祖父王大亮夫婦。王英生于建文四年(1402)十二月十四日,卒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六月十七日,享年四十八歲。先后娶張氏與周氏為妻,唯張氏生育四子三女,其子孫名諱與婚聘俱見志文,茲不贅述。查明代《武職選簿》之《南京見設衛(wèi)所·親軍衛(wèi)·錦衣衛(wèi)·馴象所官員》下僅存文、吳、高、寧四家且并不完整的襲替記錄,料想缺損必多,故昭信校尉王英墓志的發(fā)現(xiàn),可補益明代《武職選簿》中《南京錦衣衛(wèi)·馴象所官員》之缺失。傳主王英的父親王青曾三下西洋、兩征交阯,并最終為國捐軀,可謂忠勇義烈,至于王英宣德四年所承襲的前職甚至正統(tǒng)十二年(1447)欽頒的所謂“龍章鳳誥”,無不拜王青的軍功所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青實際上才是王英墓志文的真正主角。據(jù)志文,王青首度下西洋系“永樂初”,抵達地點為“占城”。查諸史載,永樂初遣使西洋占城計有三次,最早的一次是建文四年亦即洪武三十五年(1402)九月,以成祖即位,詔諭安南、暹羅、爪哇、琉球、日本與西洋蘇門答剌、占城諸國。第二次是永樂元年八月,遣官賜予絨綿織金文綺紗羅等物給朝鮮、安南、占城、暹羅、琉球、真臘、爪哇、西洋蘇門答剌諸番國王,其中,行人蔣賓興、王樞受遣往賜占城、真臘二地。有意味的是,此次遣使所抵,與洪武三十五年九月詔諭諸國大體疊合,時間銜接得也很緊密,推斷應是成祖對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所宣諭海外諸國表示“臣服”的答謝。第三次亦即學術(shù)史上公認的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赍敕諸國并賜諸王金織文綺彩絹等物,但此次下西洋延宕至永樂五年九月始回還,而志文明確記載王青永樂四年(1406)又“征進交阯”,故不大可能身與其事。由此可證,王青永樂初被差往占城的行程,當系于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或永樂元年八月。王青第二次下西洋,志文謂為“七年,復往西洋;九年,隨征番城,累有奇功,欽升錦衣衛(wèi)馴象所試百戶”。這一段記載可謂十分重要,史載,永樂七年(1409)至九年,恰值學術(shù)史上公認的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王青無疑是此行的隨從武官之一。鄭和船隊此次出使西洋,途經(jīng)錫蘭山國(即今斯里蘭卡),國王亞烈苦柰兒自恃山海之險,侮慢不敬,且欲加害鄭和等船隊首腦。待下西洋船隊回航時,亞烈苦柰兒誘使鄭和等登陸,因索要金錢財物不得,遂拒險設伏,阻絕船隊歸路,同時派兵五萬攻襲下西洋艦船,欲行劫奪,鄭和等見亞烈苦柰兒傾巢出動,遂自率二千步兵以圍魏救趙之計間道攻拔王城,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其家人,隨后又擊潰了趕回來包圍王城的錫蘭山軍隊,大獲全勝。然錫蘭山之戰(zhàn)究竟爆發(fā)于何時?史籍失載,今據(jù)志文王青“九年,隨征番城”云云,可證錫蘭山之戰(zhàn)發(fā)生在永樂九年,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武職選簿》所錄部分下西洋武官檔案亦反映出錫蘭山之戰(zhàn)爆發(fā)時間為永樂九年,但墓志畢竟是首度以新出土材料的形式印證了這一傳世文獻的可靠性,其意義終究不同尋常。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錫蘭山之戰(zhàn)中陣亡的軍官有試百戶黃受與總旗張原,至于普通士兵就不知凡幾了。而返航后,有大量下西洋將士因為此戰(zhàn)得到升賞特別是不尋常的越級超升,凡此,皆可以想見錫蘭山之戰(zhàn)的驚心動魄。鄭和第三次下西洋返航后,禮部與兵部會擬錫蘭山戰(zhàn)功升授標準為:“凡官軍,奇功升二級,頭功升一級,指揮、千戶、百戶存者遞增其秩,亡歿者與其子;總旗,奇功存者升實授百戶,亡歿者子升試百戶,頭功,存者升試百戶,亡歿者子孫實授總旗;總甲,奇功存、歿,俱升試百戶,頭功存歿,俱升實授總旗;小旗,奇功存者,升試百戶,亡歿者子升總旗,頭功存者,升總旗,亡歿者子升實授小旗;小甲,奇功存、歿俱升總旗,頭功存、歿俱升實授小旗;校尉、力士軍人、大長帶、管舵、工稍、班碇手軍人,奇功不問存、亡俱升總旗,頭功俱升小旗;舍人、馀丁、老軍、養(yǎng)馬小廝,奇功、頭功悉如校尉、軍人之例,不愿升者加倍給賞?!倍鴵?jù)志文記載,王青系永樂九年征戰(zhàn)錫蘭山王城之際“累有奇功”才得以“欽升錦衣衛(wèi)馴象所試百戶”,是謂王青此役后所升試百戶亦屬奇功超升,由前引禮部與兵部會擬錫蘭山戰(zhàn)功升授標準可證,王青此前只是軍中的一員小旗而已,故檢視《武職選簿》所存明代下西洋武官檔案,因永樂九年征戰(zhàn)錫蘭山而由小旗超升為試百戶者,除了田永、鄭忠、張山、胡光復、廖興等人,當可補入王青其人。王青第三次下西洋,志文謂為“十年,仍往西洋,升實授百戶”,而學術(shù)史上公認的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即起始于永樂十年(1412)十一月。此次下西洋至蘇門答剌期間,該國偽王蘇干剌欲弒主自立,又遷怒鄭和賞賜未及,遂發(fā)兵攻擊下西洋艦船,最終在白沙岸被鄭和率部一舉擊敗,蘇干剌及其妻、子皆被擒獲并歸獻闕下。從王青終“升實授百戶”這一點來看,他無疑也身與其役,并以戰(zhàn)功而得到升擢。檢視《武職選簿》所存明代下西洋武官檔案,因與蘇門答剌偽王蘇干剌在白沙岸一役而由試百戶升為實授百戶的僅見有呂政、李讓、尤成三人,今據(jù)志文當可補入王青其人。盡管此后鄭和在永樂年間還曾兩度下西洋,但王青都未參與其中,未知何故?或歷經(jīng)鄭和船隊前四次下西洋與海盜、諸番的兵戎相見,海道已清寧無虞,出洋通番再無與地方勢力爆發(fā)武裝沖突的隱憂,故而像王青這樣的勇士也就不是不可或缺的了。另一方面,即便在通番使團下西洋期間,相關(guān)的后勤保障工作也一直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利用王青豐富的出洋與海戰(zhàn)經(jīng)驗在諸如下西洋舟艦的修治等方面有所作為亦屬情理之中。在明代,越南分為南北兩部分,其中,南部為占城,北部稱安南,又稱交阯。由于安南國相黎季犛弒篡陳王并屠滅陳氏宗族,明廷勞師遠征。永樂四年,明廷與安南爆發(fā)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從永樂四年七月至五年五月,明廷先后任用朱能與張輔為統(tǒng)帥,分道進兵,所至皆捷,勢如破竹,安南次第盡平。至六月一日,明成祖正式頒《平安南詔》,將安南歸并內(nèi)地,改稱交阯,設布政司。揆以志文所述王青在錫蘭山之役后的遷擢,推想王青是以小旗的低級別武官身份于永樂四年“征進交阯”的。然而,自唐末以來,安南作為獨立國家畢竟已有四百馀年,故永樂年間雖重新被納入中國版圖,卻叛服無常。盡管明廷屢遣大軍征討,但叛亂的規(guī)模仍越來越大。仁宣之際,絀于財政,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對于耗費大量財力綏服交阯患得患失,最終于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放棄交阯。但此前已然有很多將士在平息交阯變亂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犧牲,王青即其一。據(jù)志文,王青于“宣德丁未,選征交阯,不意陣亡于昌江”,核諸史載,王青系宣德二年三月從安遠侯柳升、黔國公沐晟等出征交阯,與王青同時被征調(diào)前往交阯的原下西洋精銳官軍共計有一萬人。然而王青至當年九月隨右參將都督崔聚進至昌江之際,即與擁有戰(zhàn)象的交阯叛軍接戰(zhàn),終以寡不敵眾而戰(zhàn)死,幾已是交阯獨立的前夜了。據(jù)志文,王青家族的祖塋位于王英南京南郊安德鄉(xiāng)楊家山,王青的嗣子王英即于正統(tǒng)十四年八月十三日吉柩葬于此。王英臨終前曾向其子王璧念叨“吾之為人,外不能盡忠于君,內(nèi)不能盡孝于親,不忠不孝,罪莫大焉”,其中“內(nèi)不能盡孝于親”云云,很可能是指王青在交阯昌江陣亡后,遺骸未能得以歸葬南京安德鄉(xiāng)楊家山祖塋一事。二、陳賢之父陳世2009年4月出土于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zhèn)東古路“東港佳苑”建筑工地中發(fā)現(xiàn)的一座明墓,志石邊長約為56厘米,志蓋篆題“明昭信校尉陳公安人董氏合葬志銘”4行15字,志文共31行,標點如下:明昭信校尉陳公安人董氏合葬志銘」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國史檢討征仕郎張?zhí)┳摹官n進士出身奉政大夫兵部郎中陸容書」賜進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充」文華殿講讀官承務郎陸釴篆蓋」太倉衛(wèi)致仕百戶陳克敬之母太安人以壽終,時克敬年六十,衰白不勝哀,且」痛先君蚤歿于」國事,曾無所收葬,乃以冠服神將合葬焉。手錄先君與太安人之行實,屬庠生」方克信列為狀,授其子轉(zhuǎn)漕百戶黼來」京師征泰為之銘??司磁c泰有論文之雅,矧君死忠,太安人死貞,不可不為之銘?!拱礌?君諱賢,其先衡陽府人,祖云興,贈昭信校尉管軍百戶,妣鄧氏贈安人。父」福,」國初以征討功授昭信校尉、福州中衛(wèi)世襲百戶,妣丘氏封安人。君生,方齔而孤。」永樂初入養(yǎng)故官營,且教之學。年十六承襲,改蒞太倉衛(wèi)。君氣宇沉毅,蚤有」逸志,不屑為家。會中官奉使,將航海通西域,選壯士江南,時行伍士率百方避,」君不避,遂從在麾下,最見親信不舍,數(shù)歲間三往,涉萬里外,來返無恙。無私挈」貨貝,道閩中,收書籍若干卷歸,識者賢之。昆山盧中書儒為作《忠武堂記》。居無」幾,交南不靖,南帥府以材官坐名召君,君亟往,軍中以旗牌督陣者僅十人,君」與在焉。既至,帥所部夜襲賊,賊覺,遂戰(zhàn)死,時年三十一。太安人姓董氏,世家昆」峰人,父諱英,母胡氏。太安人二十來歸,為君婦十馀年,會合無幾,逮君征不復,」盛年謝膏粱,提九歲子守節(jié)相保,辛勤紡績?yōu)轲B(yǎng),或不給,而必資其子,令從師」力學。子即克敬也,名勝,自幼學,至有官,博覽強記,積圖書滿家,父書有散亡者,」營購得之,涕泣之,樂交文武賢豪,觴酒賦詩,氣軋雅士,值一切狡狠辯爭即」避讓,若無所能,恐遺憂太安人也。太安人始居單微,晚見子名立家成,孫息滿」前,樂之,享年八十有一,乃卒于成化十四年十月初六日也。子婦李氏,百戶瑄」之女。孫男七人,黼娶氏,葵娶舒氏,、瑋、鰲之婦則丘氏、郟氏、李氏也。鯤、鯨在」綰髻。孫女三人,長妙蘭,適指揮韜;次素蓮、梅英,適舍人汪鏔、文武。曾孫男二」人、女九人,皆幼。以明年庚子十一月甲申合葬于太倉城西古塘之南原。銘曰:」男女之大節(jié),維忠維貞,而克終之,維君維安人,忠死不顧后,」而貞者壽。爾嗣以昌,爾澤以長。歸來兮鬼雄,友貞魄兮幽堂。」比魯之防,示無疆。」邑人李寅勒」此墓志系太倉衛(wèi)致仕百戶陳勝為其父昭信校尉、太倉衛(wèi)世襲百戶陳賢暨母安人董氏所置合葬墓志,雖說是合葬,但由于陳賢早年戰(zhàn)死于交阯,遺骸無從收斂,故與董氏合葬太倉城西古塘之南原的僅僅是陳賢的神主與生前的冠服而已。陳賢的父親陳福,在清代乾隆《太倉衛(wèi)志》與嘉慶《直隸太倉州志》中皆有載錄,彼此內(nèi)容一致,如《太倉州志》記載道:“陳福,湖廣衡陽人,斬賊功升百戶,世襲,九傳至之鼐止”,亦與墓志所述陳福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大體相符,惟墓志對這一籍貫為湖廣衡陽的陳姓武職世家的世系與遷歷敘述得更為詳細、完備,足可補益地方志中的相關(guān)記載。據(jù)墓志,陳福的父親陳云興,系以陳福的軍功被贈予正六品武散官昭信校尉與管軍百戶之職,陳福的母親鄧氏亦獲贈六品官妻“安人”的封號。陳福本人的事跡、官品雖見諸地方志,但其原隸福州中衛(wèi)的經(jīng)歷則可補史載之缺。此外,陳福妻、封安人的丘氏亦不見史載。陳福早亡,故其嗣子、亦即墓志傳主陳賢齔齡而孤,永樂初入衛(wèi)學,至十六歲出幼承襲父職,并由福州中衛(wèi)改蒞太倉衛(wèi),陳賢襲職后,曾于永樂年間隨鄭和三下西洋,以從征交阯而戰(zhàn)死。陳賢妻董氏亦傳主之一,董氏父董英、母胡氏,世家昆峰人,年二十嫁陳賢,卒于成化十四年(1478)十月初六日,享年八十一歲。陳賢嗣子陳勝,字克敬,讀書敏學,博覽強記,所娶百戶李瑄之女,于例亦當封安人。陳勝有七子三女,其名諱、婚配俱見志文,以長子陳黼嗣職。此外,志文還記載了陳賢的曾孫輩若干人,皆年幼未名,據(jù)嘉慶《太倉州志》所載“陳福,……九傳至之鼐止”云云,可知在這一陳姓武職世家的陳賢曾孫輩至第九輩陳之鼐之間,還有第六、七、八三輩的空白尚待訪求補充。太倉衛(wèi)設于明初的吳元年(1368),由于太倉是鄭和下西洋船隊集結(jié)出發(fā)的地方,因此歷來都有就近從當?shù)匦l(wèi)所挑選隨從人員出洋的慣例。這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當屬太倉衛(wèi)通事費信。費信曾三次追隨鄭和下西洋,并著有《星槎勝覽》一書,為后世留下鄭和下西洋與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的寶貴資料。此外,還包括曾五次隨鄭和下西洋的太倉衛(wèi)副千戶周聞等中低級武官。據(jù)志文記載,陳賢亦曾于永樂年間三度下西洋,并且“來返無恙”,惟陳賢三下西洋的具體時間失記。據(jù)志文“會中官奉使將航海通西域,選壯士江南,時行伍士卒百方避,君不避,遂從在麾下,最見親信不舍”的語境推究,陳賢三下西洋似應始于永樂前期,但實際情形卻并非如此。據(jù)陳賢三十一歲在交阯戰(zhàn)死時其子陳勝年僅九歲、至董氏成化十四年十月初六日亡故而陳勝已年屆六十歲推知,陳賢的生年大致為洪武二十九年(1396)或三十年(1397),卒年固為宣德二年,故其十六歲改蒞太倉衛(wèi)當在永樂十年或稍晚,而比照學術(shù)史上公認的鄭和七下西洋起訖時間,則陳賢的三下西洋,當即是鄭和第四、五、六次下西洋,啟航的具體時間分別為:永樂十一年(1413)、十五年、十九年(1421)。鄭和七下西洋之旅,不僅路途遙遠、環(huán)境險惡,還會遭遇水土不服、疾疫肆虐乃至與各種敵對勢力的兵戎相見及其他不可預見的危險因素,其行程無疑是異常艱辛而危險的。但中國史籍關(guān)于這一方面的記載,往往措意于積極的角度,強調(diào)鄭和等船隊首腦與隨行人員憑借智慧、毅力、勇氣或借助對佛祖、天妃等神祗的崇奉,最終化險為夷、轉(zhuǎn)危為安的靈跡。這其中,唯明人嚴從簡《殊域周咨錄》所存錄車駕郎中劉大夏謂兵部尚書項忠“三寶下西洋……軍民死者萬計”一語,道出了下西洋令人望而生畏的一面。今陳賢墓志述及“會中官奉使將航海通西域,選壯士江南,時行伍士卒百方避”云云,則生動展現(xiàn)出永宣時期部伍士卒對于下西洋之行感到膽怯畏懼的普遍心態(tài),可謂時近跡真,極具說服力。另據(jù)墓志記載,在出使西洋的途中,使團人員存在“私挈貨貝”的情形,亦值得留意。明初實行嚴格的海禁制度,但在巨大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使下,至永樂年間,已屢有緣海軍民私自結(jié)伙下海通番,交通外國。故以常理揣度,鄭和下西洋使團成員存在挈私謀利的現(xiàn)象亦屬應有之義,但傳世文獻對此則鮮有觸及。其實,早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行駛至爪哇期間,就有官軍私自“登岸市易”。不過,由于發(fā)生登岸一百七十名官軍被殺的惡性事件,原本屬于私人間的貿(mào)易行為,立即升格為國際沖突的大事件。明成祖憤懣之馀,不僅以訴諸武力恐嚇爪哇王,還為被殺的大明官軍提出巨額賠償?shù)囊?這就很容易讓人誤會為下西洋使團成員的私自貿(mào)易,也可能是鄭和下西洋的活動內(nèi)容之一,并不一定是非法行為。此外,景泰四年(1453)七月,還發(fā)生過廣東三司差人在給事中潘本愚等奉使占城回還船內(nèi)搜出下番官軍二百四十二人私自稍帶象牙、烏木、錫、蠟等制品共一千九百三十三斤,并奏請充公之事。僅僅奉使占城一地,隨行官軍私匿寶貨已如許之多,不免讓人感到驚詫。不過,潘本愚等奉使占城發(fā)生在景泰年間,其時如鄭和下西洋這樣的大型出洋通番活動已經(jīng)罷廢,循此推想經(jīng)行數(shù)十國的鄭和下西洋使團成員的走私行為,畢竟還缺乏足夠的說服力,但陳賢墓志“數(shù)歲間三往,涉萬里外,來返無恙。無私挈貨貝……”這寥寥數(shù)語,不啻確證了鄭和下西洋使團成員中普遍存在的走私、販私現(xiàn)象。在今時看來,這種行為無非是個體對于朝廷獨占與壟斷海外貿(mào)易的一種抗爭形式,但在當時而言,卻顯然違犯了相關(guān)的律例,至于傳主陳賢,也以明顯不屑一顧的姿態(tài)對同儕的這一行為做出了無言的評判。值得一提的是,若僅將鄭和下西洋使團成員中普遍存在的“私挈貨貝”現(xiàn)象,歸結(jié)為馭下無方,未免蒼白而難有說服力,從上行下效的一般規(guī)律來看,下西洋使團諸首腦是否也得益于這種近乎半公開化的走私行為,就非常值得玩味了。這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明宣宗甫登基對鄭和妄意為南京工匠請賞而浮費公帑一事的不滿。此事的起因是宣宗先遣“工部郎中馮春往南京修理宮殿,工匠各給賞賜”,但馮春繼而又奏請“南京國師等所造寺宇工匠,亦宜加賞?!倍陔匪径Y監(jiān)移文曉諭鄭和道:“佛寺僧所自造,何預朝廷事!(馮)春之奏必(鄭)和等所使,(馮)春不足責,其遣人諭(鄭)和謹守禮法,毋窺伺朝廷。一切非理之事,不可妄有陳請?!钡饲暗泥嵑脱芯空咂毡檎J為,鄭和勤慎穩(wěn)健,卻反而招惹宣宗無端猜疑,即“如上述事端,本是馮春所為,與鄭和沒有什么關(guān)系,皇帝卻硬把責任強加在鄭和頭上?!钡嵑推鋾r既守備南京,且寄銜內(nèi)官監(jiān),而內(nèi)官監(jiān)的重要職責即“掌木、石、瓦、土、塔材、東行、西行、油漆……凡國家營造宮室、陵墓并銅錫妝奩、器用暨冰窨諸事”。值得一提的是,其時任工部尚書的吳中尚且不惜甘冒“論法當斬”的風險,而以官廠的木、瓦、石等建材賄賂私置廣屋大第的鄭和同僚、都知監(jiān)太監(jiān)楊慶,則僅為工部副貳、尚需直接聽命于鄭和的馮春又何以敢越級向宣宗擅奏“南京國師等所造寺宇工匠,亦宜加賞”?故雖不能說宣宗內(nèi)心深處一定沒有對鄭和這位前朝元老的成見,但咬定“(馮)春之奏必(鄭)和等所使”,可謂一針見血。由于太過注重現(xiàn)實意義,中國大陸地區(qū)近數(shù)十年來的鄭和研究,仍然脫不了以論代史的窠臼,對于鄭和其人不無美化稱頌,藉陳賢墓志的發(fā)現(xiàn),無疑有助于檢討、反思對鄭和的過分藻飾。志文“會中官奉使將航海通西域,選壯士江南,時行伍士卒百方避,君不避,遂從在麾下,最見親信不舍”中的“中官”,無疑是指鄭和,至于陳賢“遂從在麾下,最見親信不舍”云云,則透露出陳賢與鄭和不尋常的密切關(guān)系,值得留意,惟陳賢何以見寵于鄭和,因缺乏足夠的資料,不便做進一步的揣度。值得一提的是,陳賢對于學識的渴求可謂非同尋常,如志文稱其下西洋道經(jīng)閩中,曾購取書籍若干卷而歸,與同行人員的逐利營私形成鮮明對比,故為有識之士所贊許。在這一方面,陳賢與中書盧儒的交往亦值得留意,史載,“中書舍人盧儒字為幾,號重齋,昆山人,博學能文,善筆札,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