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案鑒賞結(jié)構特點_第1頁
詩歌教案鑒賞結(jié)構特點_第2頁
詩歌教案鑒賞結(jié)構特點_第3頁
詩歌教案鑒賞結(jié)構特點_第4頁
詩歌教案鑒賞結(jié)構特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詩歌教案鑒賞結(jié)構特點

※1、把握詩歌所塑造的形象詩歌鑒賞是由感知文學形象開始的,然后才能進行審美判斷,詩歌鑒賞教案一。

而文學形象又是由語言來塑造的,那么正確地感知詩歌的形象就必須從語言的理解與分析人手,通過對語言的感悟,經(jīng)過形象思維,從形式到內(nèi)涵,由感知到評判,也即是說要判定一個審美判斷的正誤,必須從分析語言條件(語音、詞匯、語法、修辭、表現(xiàn)手法與表達技巧等)開始,由表及里來判定。

和小說、戲劇一樣,詩歌也塑造形象。

但詩歌的形象,與散文、小說中的形象不完全是一回事。

詩歌的形象以景物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的,都是詩中的形象。

如杜牧的《山行》,詩中寫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紅葉等景物,都構成了形象,且以楓林中經(jīng)霜的紅葉最具神韻。

詩歌中的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感情。

因而詩歌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義、泛化意義、諷喻意義,要注意理解。

詩歌的形象對語言的形象性要求很高。

我們不妨把語言中的詞匯分為兩類,一類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性,如“流水”“飛鳥”“白云”“青松”;另一類是不具形象性的詞語,如“思想”“定律”“法則”等等。

詩歌中的形象一般越具體越好。

說食物,可寫“紅糕”“金饌”“肴核”,說房子,也要寫成“白屋”“荊扉”“朱門”等等。

因為抽象、籠統(tǒng)的詞語,在篇幅短小的詩歌中,一般難以成為審美的對象。

詩歌中的藝術形象,主要有這么幾類:事象。

即在詩歌中不直接地描景寫物,而是直敘其事,或借助前人的作品或典故,使藝術形象蘊藏其后。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前一聯(lián)中的“巴山夜雨”,是詩人寫詩的當時之景,后一聯(lián)的“巴山夜雨”則是詩人懸想日后與所念之人相遇之后的情景,其中蘊涵著濃郁的情思。

物象。

即是具體事物鮮明的形象或景象。

摹寫物象不僅有外在的形似,更有內(nèi)在的神似。

例如李白的《渡荊門》: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一般來說,物象在作品中要與其他形式的形象結(jié)合起來才能形成篇章,因為物象與直接陳述的事象比,表現(xiàn)情思總是還隔了一層,需要讀者去揣摩、提煉。

故而以物象為主的作品就顯得含蓄曲折,特別是那些帶有某種思想寄托的作品更是如此。

意象。

事象與物象都溶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意,如果某種形象與特定的情意構成了固定的關系,比如說到“明月”,就與思鄉(xiāng)、思人相聯(lián)系,說到“清秋”,就與感傷、悲愁相聯(lián)系,那么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種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這種含有特定意味的藝術形象,就是詩歌中的意象。

意象一般不能獨立運用,它要與事象、物象結(jié)合在一起組成篇章,而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比如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一)》: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此詩的前三句在敘述中帶出事象。

我們可以想像:在邊關的軍營中,戰(zhàn)士們在秋日的夜晚,彈起琵琶跳起舞,以排遣心中的思鄉(xiāng)之情,然而曲子彈了一曲曲,音樂的主題卻總離不開《關山月》,這類表現(xiàn)思鄉(xiāng)的調(diào)子,這就足以看出戰(zhàn)士們思鄉(xiāng)之情的深切了。

第三句一轉(zhuǎn),說這樣的鄉(xiāng)情實在是彈不完的,語意也似說不盡,第四句忽然宕開,以一輪秋月的“靜”與撩亂心緒的“動”相呼應,將激越的情懷推向舒緩,是最佳意象的生動體現(xiàn)。

詩歌對藝術形象的處理與散文等敘事文學相比顯然是不同的。

它通過事象、物象、意象的融合,創(chuàng)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統(tǒng)一的詩歌意境,并以此激活讀者的想像和聯(lián)想,從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鑒賞詩歌,首先得把握詩歌塑造的形象,把握住了形象,就能把握詩人所抒發(fā)的感情;就能理解詩歌所營造的意境,就能體味詩中的相關哲理,就能對詩歌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對詩歌作出合乎情理鑒賞。

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對形象直接描寫,也可以間接描寫;可以粗線條白描,也可以濃墨重彩,精雕細刻;可以鋪墊、襯托,也可以借助想像、聯(lián)想。

詩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見方法有:(1)鋪陳手法。

多見于敘事詩中。

如杜甫的《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這里用鋪陳手法,直敘其事,勾勒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2)通過描寫語言、動作、神態(tài)來刻畫人物的形象,教案《詩歌鑒賞教案一》。

如崔顥《長干曲四首(其一、其二)》“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cè)。

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上首詩是女方問,下首詩是男子答。

問者問后不待回答,又自我介紹,表現(xiàn)出急切的心情;答者的解釋包含著歉意。

進一層想想,問答間又微露出彼此的歡悅之情。

詩人通過人物對話,就把人物形象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

再如李端的《拜新月》:“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古代有婦女拜月、傾聽心曲的古老風俗。

詩中的這位少女,見月下階便拜,急切切要將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話對月訴說。

但只能月聽到,所以只能“細語”了。

“細語人不聞”五個字,便刻畫出她那顆激動的不安的心,顯得多么生動傳神。

(3)以個別來反映一般。

詩歌的形象有個體和群體之分。

優(yōu)秀的詩歌,能透過獨具特點的個性,顯示出蘊含在內(nèi)中的共性。

如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

”詩歌極寫人世的滄桑巨變,對豪門權貴進行辛辣諷刺(這是一般)。

但它描繪的,卻只是南京城中烏衣巷的一段景色,而且只著力地刻畫了燕子這一細節(jié)(這是個別),巧妙地用燕子不識盛衰、不辨貴賤,仍在已經(jīng)換了主人堂前筑巢,抒發(fā)了作者獨具個性的感受(用個別來反映一般)。

(4)多側(cè)面描寫。

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詩中多側(cè)面描寫天門山:有高有低,錯落有致;青山、碧水、藍天、紅日,還有耀眼的白帆,這幾個景色,交相輝映,而且水是流動的,山卻巍然不動,靜的山屹立在動的波濤中,更加顯示了自然景象的雄偉氣勢。

(5)多種感覺綜合。

如柳宗元的《漁翁》:“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詩的第二句,寫漁翁清早從清清的湘江汲起水來又點燃起江邊的竹子,其中就包孕了手漾在綠水中的觸覺、視覺意象和人處在煙火中的嗅覺、視覺形象。

詩的第四句,棹歌一聲,青山頓時呈現(xiàn)出原貌——上半句是聽覺感受,下半句則是視覺感受。

眼前的景色,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綠了,好像這山水之美恰是剛才那“欸乃一聲”從仙境召喚降落到人間來的。

多種感覺綜合的形象描寫,把人們帶到一種飄逸超然得帶點神秘味道的審美境界之中。

(6)背景氛圍的交代。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描寫人物形象之前,先寫了赤壁的奇?zhèn)邀悾骸皝y石穿空”,是仰視所見山峰的奇峭高峻;“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