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解蔽》篇虛一號而靜說新解_第1頁
《荀子解蔽》篇虛一號而靜說新解_第2頁
《荀子解蔽》篇虛一號而靜說新解_第3頁
《荀子解蔽》篇虛一號而靜說新解_第4頁
《荀子解蔽》篇虛一號而靜說新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荀子解蔽》篇虛一號而靜說新解

“虛一靜”論是荀子“解蓋”理論的代表,也是荀子認識論的基礎。這一段文字,各種版本多有捍格不通之處,前賢今人的理解也頗有出入。今試作探討,拋磚引玉,以期大家不吝指正。一、“心”須“知道”,而“心”則“知”而“知”《荀子·解蔽》篇“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一段,楊倞注:“既知道人在于知道,問知道之術如何也?”1王天海案:“上句當讀‘在于知道人’,由楊注可知。凡此句讀‘人何以知道’者皆非。”2這是說,楊倞“知道人”連讀,其斷句是作:“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王氏對楊倞斷句的理解是正確的,但以為“凡此句讀‘人何以知道’者皆非”則值得商榷。今天一般的《荀子》讀本,都以“故治之要在于知道”斷句,將“人”字歸下讀,作“人何以知道”。這一讀法,從《荀子》上文看,當是不二之選。我們先來看《荀子》上文:“何謂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可道之人論道人,亂之本也。夫何以知?曰:心知道,然后可道??傻?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何謂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是提出論點,“心”須“知道”,“不可以不”是否定之否定,“心”須“知道”的肯定語氣更加強烈?!靶牟恢?則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可道之人論道人,亂之本也”,講“心不知道”的危害,是從反面證明“心”須“知道”。而“曰:心知道,然后可道??傻?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則是從正面論證“心知道”的重要意義。“心不知道”,是“亂之本也”;“心知道”,則是“治之要也”,一反一正,對比鮮明,可知這一段討論的是“知道”的問題,而非“知道人”之事。所以,下文的結論應該是“故治之要在于知道”,楊倞注的理解顯然是錯誤的。我們從“夫何以知”、“何患不知”二句的討論也能得到支持。楊倞注:“問何道以知道人也?!薄靶钠堉?何患不知道人?”俞樾:“此注甚誤?!蚝我灾c下文‘何患不知’相對,蓋言‘心不知道’則將與不道人論道人,必至妬賢害善矣,‘夫何以知’!‘心知道’則與道人論非道,必能懲奸去惡矣,‘何患不知’!此兩‘知’字與‘知道’之‘知’不同,當讀為‘智’?!蚝我灾q言夫何能智也。楊注以為問辭,失之甚矣?!?陶鴻慶曰:“俞說是也。而讀‘知’為‘智’,則非。知,當讀如字。以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則終于不知道,故曰‘夫何以知’。讀‘知’為‘智’,義轉歧矣?!?目前的《荀子》注譯本,基本都采用了楊倞注和陶鴻慶說。如李滌生的《荀子集釋》、張覺的《荀子譯注》和《荀子校注》,取的都是楊倞注。而章詩同的《荀子簡注》、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的《荀子新注》、楊任之的《白話荀子》、鄧漢卿的《荀子繹評》,皆本于陶鴻慶說。只有蔣南華、羅書勤、楊寒清的《荀子全譯》暗襲了俞樾說。依筆者淺見,楊倞注和陶鴻慶說皆有誤,只有俞樾說可謂獨具慧眼。如上所述,“心不知道”段論證的是“心不知道”的危害,而非不知“道人”的問題?!靶闹馈倍握撟C的是“心知道”的重要意義,亦非知“道人”之事。楊倞注將“知道”的問題牽扯到“知道人”上,可以說是旁逸斜出,轉移了論題,顯不可從。陶鴻慶將兩“知”字都釋為“知道”,邏輯上也存在問題?!胺蚝我灾笔钦f明“心不知道”的危害性的,如釋為“夫何以知道”,也就是“終于不知道”,不但增字為訓,而且語義重復,說明不了問題;與上文的“亂之本也”也銜接不上。如讀為“夫何以智”,也就是“不智”,則說明“心不知道”糊涂而不明智,其否定之意十分清楚;與上文的“亂之本也”意義也能銜接?!昂位疾恢笔钦f明“心知道”的重要性的,如釋為“何患不知道”,也就是“不怕不知道”,意義并沒有深入,不存在說明關系;與上文的“治之要也”也不能呼應。如讀為“何患不智”,也就是肯定“心知道”為“智”,意思顯然有所深入,取舍十分清楚。與上文的“治之要也”意義也能相應。因此,這兩個“知”字都應該讀為“智”?!胺蚝我灾恰焙汀昂位疾恢恰倍际菑恼磧擅嬲f明論證“知道”的重要的。懂得了這一點,下文自然只能斷句為“故治之要在于知道”,而不能將“人”字屬上。二、《子部子》曰:“滿”“則知”,則“其人”“有知”《荀子·解蔽》的這一段話,有兩個字值得討論。第一是“滿”字。楊倞注:“滿,當為‘兩’。兩,謂同時兼知。”從下文“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說來看,與“一”相對的是“同時兼知之”之“兩”,所以楊倞注認為“心未嘗不滿也,然而有所謂一”中的“滿”“當為‘兩’”。目前的《荀子》讀本,一般都采用楊倞說,只有王天海訓“滿”為“實”5,實際是堅持“滿”字不誤。案:《荀子》這一段論“虛壹而靜”的話,都是兩兩相對的?!瓣啊迸c“虛”對,“動”與“靜”對,“滿”訓“實”,與“壹”不成反對,只有取“兩”才能相對。所以,楊倞注的理解是正確的。但“兩”為什么被寫作了“滿”?各注家都沒有深究。其實,從文字學的角度是很好解釋的。《說文·水部》:“滿,從水,聲?!被哿铡兑磺薪浺袅x》引《說文》:“,平也。從廿,凡五行之數(shù)廿;,平也,故從?!薄墩f文·部》:“兩,從一;,平分,亦聲。”又:“,再也?!兑住吩?‘參天地?!倍斡癫米?“今字‘兩’行而‘’廢矣?!薄队衿げ俊?“,今作兩。”林義光認為:“”,即“滿”之古文6。朱芳圃以為:“”省去其頭為“”7。而“”和“兩”原是一字,“”加上一橫即“兩”,這是文字增繁的現(xiàn)象,“猶作,作,作,非字有異也”8。因此,《荀子》原文當作“(兩)”,因形近而訛作“”,又轉寫為“滿”。這是文獻流傳中產生的問題。第二是“人生而有知”的“人”字。陶鴻慶曰:“‘人’,當為‘心’字之誤。下文云:‘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衷?‘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砸浴摹职l(fā)端。此文亦當一律?!摹砸蛔譃榫洹!?梁啟雄:“伯兄曰:下文‘心生而有知’,此文‘人’字疑亦當作‘心’。”10王天海:“人,當作‘心’,陶說是?!?1但冢田虎卻說:“言人有知而所記憶,乃是藏物于心也?!?2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的《荀子新注》說:“人生下來就會有認識,有認識就會有記憶?!?3李滌生則以為“‘人生’與下文‘心生’互文”14。他們實質都以為“人”字不誤。其實,我們只要細讀一下《荀子》這段話的原文,把握住其內在的理路,就會發(fā)現(xiàn)陶鴻慶說是顛撲不破的?!盾髯印飞衔挠懻摿恕靶牟豢梢圆恢馈眴栴},因此這里轉而討論“心”如何“知道”問題。“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這是提出論點,認為“心”“知道”的方法是“虛壹而靜”。下面分兩層分述?!靶奈磭L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這是第一層,用對比現(xiàn)義的方法,逐一闡述“虛壹而靜”的內涵。所謂“臧(藏)”、所謂“虛”,所謂“滿(兩)”、所謂“一”,所謂“動”、所謂“靜”,都是就“心”而言的,都是“心”的功能?!叭松兄?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已所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边@是第二層。雖然仍是對比現(xiàn)義,但論“虛”、論“壹”、論“靜”,意義都有推進,都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叭松兄?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已所臧害所將受謂之虛”,是論“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是論“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是論“靜”。它們是三個并列句,后兩個都以“‘心’字發(fā)端”,都是就“心”而言的,前面的“人生而有知”句亦應如此,“亦當一律”。所以“人生而有知”當作“心生而有知”15,道理非常明顯,改做“人”,不但與下兩句的主詞不協(xié),與上文的討論也不相應。三、“兩”不可兩,要善于選擇真理《荀子》直接論及“虛壹而靜”這段文字的內涵,頗值得探討?!叭?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藏)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已所臧(藏)害所將受謂之虛?!边@是說,心,天生就有認識的能力,獲得某種認識之后就能記憶下來,這種記憶就是“藏”。有了“藏”但是還要有所謂“虛”。何謂“虛”?就是“不以已所臧(藏)害所將受”。對此,前賢今人多有注解。楊倞注:“見善則遷,不滯于積習也?!北R文弨:“已所臧,元刻作‘所已臧’。”16王念孫:“‘所已臧’與‘所將受’對文,元刻是也。楊注‘積習’二字,正釋‘所已臧’三字。錢本、世德堂本并作‘所已臧’?!?7郝懿行:“將者,送也;受者,迎也。言不以己心有所藏而妨害于所將送、迎受者,則可謂中虛矣?!?6梁啟雄:“言不先入為主。所已藏,謂現(xiàn)在心識中的事物。所將受,謂將要學習的事物。虛,不是‘無藏’的‘虛’,而是‘舊藏不拒新受’的“虛”?!?8這些注解都是正確的?!安灰运巡睾λ鶎⑹堋?“不因已有的認識去妨礙將要接受的認識”19。為什么呢?因為“所已藏”既非全為正確的認識,亦非窮盡了所有的正確的認識。而“所將受”也不能排除沒有正確的認識。不“虛”,“所將受”就會少,“所將受”少,就很有可能將正確的認識排除在外,認識不到真理。所以,“虛”就是不滿足已有的知識,就是要敞開大門學習和接受真理,以保證真理不會失之交臂,確保不會有遺珠之憾?!靶?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心”,天生有同時“兼知”多種事物的能力,可以同時得到多種不同的認識,這就是“兩”。但另一方面,在“兼知”中,在“兩”中,要有“壹”。什么是“壹”呢?就是“不以夫一害此一”。我們可先看看各家的注解。楊倞注:“既不滯于一隅,物雖輻湊而至,盡可以一待之也?!蓖跸戎t:“夫,猶彼也。知雖有兩,不以彼一害此一?!?0久保愛:“夫一,所好也。此一,所憎也。言不以所好之非,害所憎之是,唯義所生?!?1梁啟雄:“譬如研究孟、荀二子的人,專壹《孟子》時,拿出全力來鉆研;專壹《荀子》時,也是一樣,絕不相亂?!?8“不以夫一害此一”,表面上看來,這是講“不因對那一種事物的認識而妨礙對這一種事物的認識”22,但實際上,這是講選擇的問題,講要“貞夫一”(《周易·系辭傳》),定于道。在“兼知”中,在“兩”中,選擇而專一于正確的認識。在“兼知”中,不因非正確的認識而妨礙對正確認識的接受,也就是說,在“兼知”中,要有鑒別,要有選擇,要鑒別出真知,要善于選擇真理。這才是荀子“壹”的真意?!盾髯印废挛恼f:“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類不可兩也,故知者擇一而壹焉。……故君子壹于道而以贊稽物?!薄靶闹Α?、“傾”、“貳”都是“兩”,其結果是“無知”、“不精”、“疑惑”,所以“類不可兩”,“知(智)者”要“擇一而壹”,要選擇正確的認識而“壹于道”。這里的“一”,就是上文“不以夫一害此一”的“此一”。這里講的“擇一而壹”,就是“虛壹而靜”之“壹”的本義。就是要在“兼知”中,選擇道(“擇一”),并且“壹于道”。由此可見,“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并非簡單地講“不因對那一種事物的認識而妨礙對這一種事物的認識”的問題,而是講“擇一而壹”、“壹于道”的問題?!靶?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薄办o”是對“心”“動”而言,其含義是“不以夢劇亂知”。為什么?因為“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偷”,從楊倞注起,就以本字為解,或訓為“松弛”、“松懈”、“懶散”,或訓為“茍且”,都不太合適。疑通“愉”,訓為安樂、愉悅。《集韻·虞韻》:“愉,或從女?!薄冻o·卜居》:“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王逸注:“身安樂也。”洪興祖補注:“偷,樂也?!薄稘h書·韋賢傳》:“烝民以匱,我王以偷。”顏師古注:“偷與愉同,樂也?!薄巴祫t自行”即“愉則自行”,是說“心”愉悅高興,就會自為放任。“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一句話,“心”用也好,不用也好,都會“動”?!安灰詨魟y知”,楊倞注:“夢,想象也。劇,囂煩也。言處心有常,不蔽于想象、囂煩,而介于胷中以亂其知,斯為靜也。此皆明不蔽于一端,虛受之義也。”李滌生:“‘夢劇’,胡思亂想之雜念也。雜念有自起他起之別。‘夢’是自起的雜念,故注釋為‘想象’。‘劇’是他起的雜念,故注釋為‘囂煩’。‘囂煩’,起自外界。禪宗六祖檀經云:‘本性自定自凈,只為見境,思境則亂?!季场?即此文所謂‘夢’;‘見境’,即此文所謂‘劇’?!?3“劇”本指岔路多?!稜栄拧め寣m》:“三達謂之劇旁?!毙蠒m疏引孫炎曰:“旁出歧多故曰劇?!币彩撬耐ò诉_之意。郭璞注:“今南陽冠軍、樂鄉(xiāng)數(shù)道交錯,俗呼之五劇鄉(xiāng)?!碧票R照臨《長安古意》詩:“南陌北堂連北里,五劇三條控三市?!薄端问贰さ乩碇舅摹?“潭州為湘嶺要劇,鄂岳處江湖之都會?!贝艘曛妇_思雜念。俗稱“暖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