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書筆記摘抄_第1頁
我們仨讀書筆記摘抄_第2頁
我們仨讀書筆記摘抄_第3頁
我們仨讀書筆記摘抄_第4頁
我們仨讀書筆記摘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我們仨讀書筆記摘抄

《我們仨》是一部回憶錄。記載了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的相聚相守相失的人生旅途。沒有悲痛欲絕的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有的只是無法斷絕的深深思念。以下是xx整理的。

1、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2、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

3、他發(fā)愿說:“從今以后,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4、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5、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于是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6、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7、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8、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9、我喊他,沒人應。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

10、“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十百年之后。鐘書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蔽覀兿M袔讉€知已,不求有名有聲。

11、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傷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會慟哭,哭個沒完。鐘書百計勸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悲苦。但是我沒有意識到,悲苦能任情啼哭,還有鐘書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么幸福。

12、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

13、神仙煮白石,吃了久遠不餓,多沒趣呀,他不羨慕。但他作詩卻說“憂卿煙火熏顏色,欲覓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詩里說:“鵝求四足鱉雙裙”,我們卻是從未吃過鵝和鱉。鐘書笑我死心眼兒,作詩只是作詩而已。

14、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墒且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

15、是的,這類的夢我又做過多次,夢境不同而情味總相似。往往是我們兩人從一個地方出來,他一晃眼不見了。我到處問詢,無人理我。我或是來回尋找,走入一連串的死胡同,或獨在昏暗的車站等車,等那末一班車,車也總不來。夢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16、我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

17、我和圓圓走在路上,一定攙著手;上了電車,總讓她坐在我身上。圓圓已三四歲了,總說沒坐過電車,我以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電車,坐下了,我說:“這不是電車嗎?”她坐在我身上,勾著我脖子在我耳邊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彼约嘿N身坐在車座上,那樣才是坐電車。我這才明白她為什么從沒坐過電車。

18、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19、兩年不見,她好像已經不認識了。她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jiān)視著,晚飯后,圓圓對爸爸發(fā)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鐘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p>

【拓展延伸】

《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鐘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在這本書中我們又可以見到那個在圍城里把女人描述成醬肉鋪子,局部真理的他;那個在《說笑》中將笑闡述得淋漓盡致的他;那個添補韋氏大字典的他――錢鐘書。這次是直面鐘書,生活中的他。他可以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楊絳面前;他也可以因為一個法文單詞的發(fā)音與楊絳爭吵不休;他可以為父親的顏面,偷偷刪去父親文章中的部分??傊?,讓人見到了一個立體的錢鐘書。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楊絳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讀者的心,激起了讀者閱讀的興趣。楊絳的寫作風格和許多作家不一樣,她注重細節(jié),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我們仨”――父、母、子(女)是天下家庭中最常見的人物組合,也是天下最平淡無奇的組合,但具體到錢鐘書先生的家,卻如楊絳女士說“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的生和死、喜與悲、離與和等等,都充滿了尋常人家所不易見到、富貴人家所不能見到的至真至純和溫馨通達。楊絳女士在貌似平靜甚或平淡的敘述里,寫他們在牛津、巴黎、上海、北京的日子,寫錢瑗的兒時趣事和成年后的經歷,寫歷次運動給他們家庭帶來的沖擊,寫他們仨的聚散無常,生離死別,真實可信得令我仿佛能親身體驗到他們三人的天倫之樂和未泯童心。這一家人的足跡橫跨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歷經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然,不論如何暴風驟雨,他們卻始終相濡以沫;盡管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以割斷摯情真愛,家的意義在這本書中得到了最最盡情的闡釋。

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滿足、物質上的需求,它更能給予我們心靈的慰藉。當我們身心疲憊的時候,家里有一盞期待的燈火;當我們遠行時候,家里有一份長長的牽掛,無論離家多遠,我們回首遙望的是它,期待回歸的也是它。

作者介紹

楊絳,本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生于北京。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1932年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1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