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兩次世界大戰(zhàn)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綜合訓練 新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兩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兩次世界大戰(zhàn)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綜合訓練 新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兩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兩次世界大戰(zhàn)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綜合訓練 新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兩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兩次世界大戰(zhàn)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綜合訓練 新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兩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兩次世界大戰(zhàn)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綜合訓練 新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單選題1、1916年7月10日,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說:“我們對全世界提供相當大的款項,應當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并且要全憑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管理這個世界。”1917年,美國參加一戰(zhàn)。由此可知,美國參戰(zhàn)的主要動因是()A.加強與世界的經濟聯系 B.攫取戰(zhàn)后世界的領導權C.維護美國的海外利益 D.幫助協(xié)約國贏得戰(zhàn)爭2、作為《凡爾賽和約》第一部分、也是構建凡爾賽秩序國際法基礎的《國際聯盟盟約》制定得非常倉促,在制定過程中根本顧及不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盟約初稿僅在11天之內突擊完成,相繼被列入對德、奧、保、匈多國和約內,并分別成為其中的第一部分。這反映了()A.西方大國的協(xié)調機制取得顯著成效 B.巴黎和會工作效率極大提高C.列強在國際法運用中實行雙重標準 D.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3、下表所示為華盛頓會議期間簽訂的主要條約及內容(部分)。據此可知,華盛頓會議()條約名稱條約內容(部分)《四國條約》締約國相互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qū)域內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從條約生效之日起,英日同盟即宣布解散《限制海軍軍備力量條約》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為5:5:3:1.75:1.75《九國公約》“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肯定了美國提出的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并賦予了它國際協(xié)定的性質A.確立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B.構筑了亞太地區(qū)新秩序C.強化了歐洲國家的海洋權益 D.滿足了中國的利益訴求4、1917年二月革命后,關于是否繼續(xù)革命的問題,布爾什維克黨內爭論不休。列寧指出:“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不是一種跳躍,而是一條擺脫業(yè)已造成的經濟破壞的實際出路”“既然資產階級不能擺脫現狀,革命就要繼續(xù)前進”。列寧的話主要說明了()A.俄國社會革命的時機不成熟 B.二月革命適應俄國社會發(fā)展C.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 D.布爾什維克內部已形成分裂5、蘇俄國內戰(zhàn)爭時期,在察里津和卡盧加一帶,當地蘇維埃政權沒有禁止糧食的自由貿易,而是向販糧者征稅,用于支援戰(zhàn)爭和救濟饑民。這一史實可用來說明,當時蘇俄()A.糧食短缺問題得到解決 B.自由貿易成為經濟活動常態(tài)C.戰(zhàn)時經濟措施存在弊端 D.糧食稅已經代替余糧收集制6、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對農產品采取低價收購的政策,價格甚至低于生產成本。斯大林之后,蘇聯歷任領導人不斷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農民的收入。但是,整個蘇聯時期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物價始終保持在低廉的水平。這一現象()A.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 B.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C.導致了蘇聯改革失敗 D.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7、1916年12月,甘地說:“我們在經濟和工業(yè)生活中嚴重地背離了經濟自給自足。假如我們不曾引進外國的產品,那么今天,印度將滿地流淌著牛奶和蜂蜜?!鞣矫癖娬谖ㄎ铮ㄎ镔|)主義這個魔鬼和怪物的鐵蹄下呻吟。他們道德的發(fā)展已經落后。今天,他們用英鎊、先令和便士來衡量他們的進步?!睋丝芍实?)A.認為印度特產豐盈 B.發(fā)現印度道德淪喪C.主張印度經濟獨立 D.宣揚抵制金錢至上8、從20世紀20年代中葉至二戰(zhàn)爆發(fā)前,作為埃及政壇上強大的政黨力量,華夫脫黨常將國家事務訴諸全民支持,反對未經人民授權或民選議會批準而組建政府、制定憲法及對外協(xié)商。華夫脫黨的做法()A.促使英國在埃及的特權被廢除 B.反映了埃及民族意識的覺醒C.抑制了外國資本在埃及的擴張 D.使埃及最終獲得了民族獨立9、墨西哥1938年土地改革的主要內容有:政府沒收本國和外國人擁有的大地產,分配給農民,同時設立國家農貸銀行幫助農民,并鼓勵和扶持農民組織合作農場。這反映了墨西哥()A.積極應對經濟危機影響 B.民族民主運動的發(fā)展C.擺脫了歐美資本的控制 D.實現了土地的國有化10、1960年,英國首相麥克米倫訪問非洲,他不無感慨地說:“變革之風已經吹遍這個大陸,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我們大家都必須承認這是事實,并且在制定國家政策時把它考慮進去?!睋丝芍?)A.世界殖民體系已徹底崩潰 B.非洲地區(qū)民族民主運動高漲C.英國國際地位恢復與提升 D.世界格局呈現出多極化趨勢11、1938年11月,羅斯福私下里告訴他的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世界滑入戰(zhàn)爭泥潭這件事情,總體而言可能對美國很有利。羅斯福說:“這些海外軍火訂單將為這個國家?guī)矸睒s?!边@主要表明美國意在()A.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B.主導制定世界市場規(guī)則C.竭力避免卷入世界大戰(zhàn) D.利用世界大戰(zhàn)擺脫危機12、1943年元且時任偽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wèi)發(fā)表演講,指出:“渝(重慶)方的將士已完全失掉了東亞人的靈魂,只剩了一個供英美人指揮的軀殼,拿著英美人所給予的武器來做大東亞戰(zhàn)爭的叛逆者。說到這里,可痛可恨?!边@反映出當時()

A.南京政府抗日到底的決心 B.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成效顯著

C.英美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 D.日本“以華制華”徹底失敗13、羅斯福戰(zhàn)后世界秩序的構想是“世界安全必須建立在通過國際體系行駛的美國權力之上”,為讓這一構想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對世界上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民族有吸引力,必須建立一個不如國際貨幣體系復雜但也不比軍事聯盟簡單的機構。上述構想的核心意圖是()A.依托聯合國操控世界秩序 B.推動民族解放運動的發(fā)展C.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歐洲 D.確立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14、1945年,紐倫堡法庭美方首席起訴人羅伯特·杰克遜指出:“對全世界來說,紐倫堡法庭判決的重要性并不在刻畫它怎樣忠實地解釋過去,它的價值在于怎樣認真地警戒未來?!边@一觀點建立在()A.對法西斯仇恨的基礎之上 B.對世界大戰(zhàn)深刻反思的基礎之上C.美國是世界主宰基礎之上 D.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勝利的基礎之上15、從1937年到1941年,中國的國際援助主要來自蘇聯,蘇聯三次向中國提供了總額約為2.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從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成為援助中國的主要國家,到戰(zhàn)爭結束,美國援助的總額有13億元左右。這說明()A.蘇聯模式導致蘇聯經濟萎靡不振 B.中國成為太平洋戰(zhàn)場的主力C.各國通力合作是二戰(zhàn)勝利重要保障 D.美國希望拉攏中國對抗蘇聯二、材料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上,日本外交代表埴原正直與中國外交代表顧維鈞就“中國收回旅順大連在內的所有租借地的要求”展開了爭論,中日雙方各就自已對租借地統(tǒng)治權的合理性表達了觀點。這一爭論很快傳回中國國內。對此,梁啟超在一次演講中強調:“日本人的用意,不外是要把東三省收作自己囊中物,還借此送一個秋波給英國,叫他去打西藏的主意。我們中華民國現在的疆域,都是多年來從歷史上傳下來,這些歷史事實,都是天下共見,也不必我逐個地方來背履歷。但對于日本人眈眈垂涎的東三省,我卻要把歷史上證據搬出來,請全世界人評一評?!比毡緦W者內藤湖南專門撰文與梁啟超爭辯,內藤湖南提出:“從來中國人的地志記載中交聘國與朝貢國、朝貢國與真正的領屬地之間的區(qū)別都不明確,因此歷史上被認為是領土的事實,在今天的國際關系和學問上是不可能被認可的從今天的國際關系上思考,在政治上沒有對該地進行統(tǒng)治,在經濟上沒有對該地進行開發(fā),只是主張名義上的領土權,不僅毫無益處,而且實際上可以說是妨礙世界文明的進步的行動。因此,對于如滿洲這樣依靠日本的資本和日本人的經濟能力而得以開發(fā),而對世界文化做出了貢獻的地方,僅僅憑著名義上的領土權,就想無視日本人的特殊利益,世界列國能認可嗎?——摘編自劉岳兵《近代中日關于東北問題的論爭》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梁啟超與內藤湖南的爭議進行評述。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們在為所有民族的自由、自治政府以及不受限制的發(fā)展而戰(zhàn),因此,結束戰(zhàn)爭的安排的每一點都應為了這一考慮之故而設計與執(zhí)行。錯誤首先必須被更正,然后要建立必要的保護措施,以防那些錯誤會再次被犯下……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應該在其不愿接受的主權之下生活。任何土地,除了為生活于其上的人民的平等的生命與自由權之故,都不應改變主人。除了對明顯的錯誤行為而進行的賠償之外,不應要求任何賠款。除了為保證世界未來的和平以及世界人民未來的福利與幸福計,不應對權力進行任何重新調整。然后,世界上的自由人民將會共同訂立一個盟約,進行真誠的、實際的合作,這將能夠結合起各個民族的力量,以在其彼此之間的行為中保證和平與正義?!?jié)選自伍德羅·威爾遜1917年5月26日演講材料二戰(zhàn)爭與和平,對比明顯,卻在一個共同的背景下變化著。對l914年的大災難,德國負有責任。只有一個職業(yè)騙子才會否認這一點……我有時會深入到德國文化的神圣洞穴當中去,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啤酒館。一條大走廊上聚集著一大群人,在煙霧和啤酒之中,是流行的民族主義叫器,震耳的鋼號聲帶著這德國最高的聲音直上云霄:“德意志高于一切!”男人、女人、孩子,每個人都在這神圣的泥菩薩面前帶著收意地喪失了思考能力,眉毛以抑制不住的力量擰在一起,眼神迷失在無限的幻夢之中,嘴巴因頑強的般力而扭曲,在虛幻的期望之中,陶醉于不切實際的希望。這些都是不久即將實現的,只要命運之神所選定的首領發(fā)布命令。你在這里看到的只是一個古老然而幼稚的民族的基本框架?!獑讨巍た死酌纤蟆秳倮叩墓鈽s與痛苦》(1)依據材料,概括指出威爾遜與克里蒙梭的和平目標的分歧,分析其出現的原因。(2)這種分歧對未來國際局勢產生了怎樣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社會發(fā)展的全過程,首先是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深度和廣度所造就的競賽的蓬勃發(fā)展給予群眾創(chuàng)造性的增長以前所未見的推動。在1937—1940年間,蘇聯軍工產品的增長速度是工業(yè)產品平均增長速度的3倍。正是工業(yè)化進程使蘇聯遏制住了法西斯的侵略,對蘇聯的命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據列利丘克(蘇)《蘇聯的工業(yè)化:歷史、經驗、問題》等材料二:中國工業(yè)化進程的國際比較表輕紡工業(yè)發(fā)展階段(工業(yè)化初期)重化工業(yè)發(fā)展階段(工業(yè)化中期)技術密集工業(yè)發(fā)展階段(工業(yè)化后期)美國71年(1790—1860)66年(1860—1925)31年(1925—1955)日本40年(1880—1919)36年(1920—1955)24年(1956—1979)中國18年(1978—1995)16年(1995—2010)11年(2010—2020)——摘編自徐建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yè)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與未來展望》材料三:二戰(zhàn)后出現了若干引人注目的新趨勢:一是西方工業(yè)資本主義國家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經濟持續(xù)增長;二是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一系列國家變成或正在變成“新興工業(yè)化國家”,西方工業(yè)國的發(fā)展模式被打破;三是新科技革命引起新的世界性工業(yè)革命;四是兩個對立的社會體系的形成和競賽,使國家的發(fā)展格局變得異常復雜化?!幾粤_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蘇工業(yè)化發(fā)展的相同之處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zhàn)后世界工業(yè)化發(fā)展的特點。(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式工業(yè)化的意義。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美蘇戰(zhàn)后支配世界,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不愿舊的殖民體系繼續(xù)存在。為了爭霸世界,蘇聯時常以支持民族解放運動來擴大自己的影響,抗衡美國和西方。美國也想爭取新獨立國家站在美國和西方陣營一邊。二戰(zhàn)中,原先占有廣大殖民地的英、法、日等國遭到打擊。盡管丘吉爾揚言“不愿成為為英帝國敲喪鐘的首相”,但大英帝國還是崩潰了。宗主國的統(tǒng)治者看到,繼續(xù)維持殖民統(tǒng)治既不可能,也成本太高,不如采用合作的方式更為有利。因此,一些殖民地通過和平交權的方式獲得獨立。這種方式被稱為“非殖民化”?!胺侵趁窕笔敲褡褰夥胚\動的力量壯大但尚未足夠強大,殖民主義力量削弱但又非完全衰弱這一特定條件下的產物。當然,有相當多的國家與地區(qū)的獨立是經過武裝斗爭獲得的,因為這些國家與地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者不愿意放棄殖民統(tǒng)治?!幾酝跫t生《二十世紀世界史》(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評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2)結合所學,簡要說明新中國的成立和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亞非民族解放運動做的貢獻。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的嗎?美國學者小約瑟夫·奈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起源時,探討了如下幾個問題,對我們理解二戰(zhàn)的爆發(fā)或許有很好的啟示。材料一國際體系和原因層次肯尼思·N·華爾茲在《人、國家與戰(zhàn)爭——一種理論分析》中把戰(zhàn)爭原因分為三個層次,即個人、國家和國際體系。小約瑟夫·奈據此構筑了如下的關系示意圖。材料二反事實推理反事實推理就是設定與事實相反的條件,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它們看作探討因果關系的思維實驗。我們在研究國際政治的時候不可能擁有一個真實和有形的實驗室,只能靠自己想象出一些情勢,并假定在這些情勢中只有一件事情發(fā)生變化,其他事情是不變的,然后依此建構一個世界景象。材料三綏靖政策的教訓有人認為20世紀30年代最大的教訓就是,綏靖是邪惡的政策。然而,綏靖本身并不壞,它是傳統(tǒng)的外交手段。它是一種允許均勢發(fā)生變化的政策選擇,有利于競爭對手。一個國家可能認為,與其遏制對手的侵略行為,還不如讓對手得到一點好處。綏靖政策在1815年的時候被運用得十分成功,當時的戰(zhàn)勝國對戰(zhàn)敗但依然強大的法國采取了綏靖政策。英國在19世紀90年代,對正在崛起的美國也采取了綏靖政策。甚至綏靖政策也可能是西方盟國在20世紀20年代對德國政策的正確選擇。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一個具有極大諷刺意義的事情是,西方國家在20世紀20年代應該對德國采取綏靖政策,但是實際上卻采取了對抗政策,在20世紀30年代應該對德國采取對抗政策,但是實際上卻采取了綏靖政策?!陨喜牧暇?美)小約瑟夫?奈《理解國際沖突:理論與歷史》(1)材料一所展示的原因層次能解釋二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嗎?說明你的理由。(2)依據材料二中的反事實推理探討材料三,假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應該如何避免?(3)就如何避免國家間的沖突與戰(zhàn)爭,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美國參加一戰(zhàn)是為了“管理這個世界”,意圖攫取戰(zhàn)后世界的領導權,故選B項;題干要求回答“主要動因”,即主觀目的,A、D都不是主觀目的,故排除;題干信息顯示了美國“管理這個世界”的企圖,而不僅僅是維護海外利益的動機,故排除C項。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作為《凡爾賽和約》第一部分、也是構建凡爾賽秩序國際法基礎的《國際聯盟盟約》制定得非常倉促,在制定過程中根本顧及不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盟約初稿僅在11天之內突擊完成?!笨梢姟斗矤栙惡图s》體現大國意志,是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的體現,并不能保持國際秩序的長期穩(wěn)定,D項正確;《凡爾賽和約》中犧牲了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并未取得顯著成效,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并非是巴黎和會工作效率極大提高,排除B項;西方一些國家在國際法適用上采取雙重標準,合則用,不合則棄,打造一個又一個違法“樣板”,材料所述未體現列強在國際法運用中實行雙重標準,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B解析:華盛頓會議通過條約體系解決了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在亞太地區(qū)的矛盾,構筑了亞太地區(qū)新秩序,B項正確;美國在當時還不是世界霸主,排除A項;華盛頓會議強化了美英的海洋權益,排除C項;《九國公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排除D項。4、答案:C解析:選擇C: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沒有滿足民眾的要求,置工人、農民的性命于不顧,繼續(xù)進行帝國主義戰(zhàn)爭,即俄國面臨的現實困境只有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才能解決。排除A:俄國社會革命的時機不成熟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所作所為不適應俄國社會發(fā)展。排除D:材料強調俄國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必然性,布爾什維克黨內爭論不能說明內部的分裂。5、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蘇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俄國內戰(zhàn)爭時期,為了支援前線戰(zhàn)爭,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規(guī)定禁止自由貿易,材料中部分地區(qū)“沒有禁止糧食的自由貿易,而是向販糧者征稅,用于支援戰(zhàn)爭和救濟饑民”說明戰(zhàn)時經濟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央政府的指令并未完全得到地方政府的推行,而是采取了相應的變通,故C項正確;此時的糧食短缺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排除A項;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下不允許自由貿易,排除B項;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是在新經濟政策時期,排除D項。6、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蘇聯計劃經濟體制。選擇B:根據“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對農產品采取低價收購的政策,價格甚至低于生產成本”和“蘇聯歷任領導人不斷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農民的收入……物價始終保持在低廉的水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農產品收購價格由政府調控,體現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排除A:根據“蘇聯歷任領導人不斷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農民的收入”可知,“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與材料不符。排除C蘇聯改革是多方面的,僅憑蘇聯領導人對農產品的措施無法說明導致了蘇聯改革失敗。排除D不斷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不利于減輕國家財政負擔。7、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甘地認為西方的經濟侵略破壞了印度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傳統(tǒng)道德喪失。因此,甘地主張經濟獨立,以抵制外國的侵略,故選C項。8、答案:B解析:“華夫脫黨常將國家事務訴諸全民支持”說明華夫脫黨認為埃及的事務應該由埃及人民來決定,這是埃及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故B項正確;華夫脫黨曾經要求英國放棄在埃及的特權,但是未獲完全成功,故A項錯誤;華夫脫黨的做法并沒有抑制外國資本在埃及的擴張,故C項錯誤;埃及最終獲得民族獨立是在二戰(zhàn)之后,故D項錯誤。9、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8年墨西哥。據材料可知,1938年墨西哥土地改革從外國人手中收回土地,這體現了維護墨西哥國家利益,體現了“民族性”,土改中將國家掌握的土地分給農民使用,并采取措施幫助農民致富,這與1938年墨西哥土地改革以前,農民遭受沉重的剝削相比,這是對生產關系重大調整的結果,體現新政府的“民主性”,B項正確;據材料無法推知,墨西哥政府采取的土地改革措施是為了應對經濟大危機,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20世紀30年代,墨西哥政府雖然打擊外國勢力,但是歐美資本并未完全退出墨西哥,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20世紀30年代墨西哥政府的土地改革只是對土地進行再分配,改變了少數人占有大量土地的狀況,并沒有實行土地國有化,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非洲民族民主運動。據材料并聯系所學可知,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非洲民族民主運動高漲,推動英國對非洲的政策有所改變,故選B項;20世紀90年代,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崩潰,排除A項;材料旨在說明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促使英國對非洲的政策有所改變,與英國國際地位的恢復和提升沒有關系,排除C項;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美蘇冷戰(zhàn)結束,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fā)展,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選擇D:根據材料可知美國對世界爆發(fā)戰(zhàn)爭持比較興奮的態(tài)度,急切盼望軍火訂單能夠推動美國經濟走向繁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在1929年到1933年爆發(fā)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希望通過戰(zhàn)爭擺脫危機,使美國經濟復蘇。排除A:美國想通過售賣軍火給交戰(zhàn)國恢復經濟,不能反映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排除B:“主導制定世界市場規(guī)則”的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竭力避免卷入世界大戰(zhàn)并不是材料主旨。12、答案:B解析:材料引用的是南京偽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wèi)的講話,顯示出重慶國民政府與英美的緊密合作,1942年元旦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一年來中國抗日得到英類大力支持,成果顯著,故答案選B.材料顯示的時空界定是南京汪偽政權,抗日的政府是重慶國民政府,排除A;侵略中國的是日本,英美是抗日盟友,排除C:汪偽政權是日本“以華制華”的工具,當時尚未到御底失敗的程度,排除D。13、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二戰(zhàn)后世界國際關系格局。根據材料推測,“機構”應為聯合國,這是美國戰(zhàn)后世界秩序維系的重要載體,故A項正確。B項史實錯誤,C項局限于歐洲,D項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目標。14、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材料中的“紐倫堡法庭判決的重要性并不在刻畫它怎樣忠實地解釋過去,它的價值在于怎樣認真地警戒未來?!北砻鞑牧献髡咭庠趶娬{該審判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對過去的史實的解釋,更重要的是對后來國際關系的一種警示,這正是建立在對世界大戰(zhàn)災難的反思上,所以B項正確。15、答案:C解析:選擇C:依據題干可知,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中國先后得到蘇聯和美國的援助,由此可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各國通力合作是二戰(zhàn)勝利的重要保障。排除A:題干反映了蘇聯對華提供國際援助,沒有體現蘇聯模式的弊端。排除B:太平洋戰(zhàn)場的主要敵對雙方是美國與日本,中國并沒有成為太平洋戰(zhàn)場的主力。排除D:二戰(zhàn)時期,美國援助中國是希望支持中國抗戰(zhàn)牽制日本以減輕自身的壓力,并不是為了對抗蘇聯。16、答案:爭論:梁啟超認為日本是在覬覦中國領土,強調東三省等領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內藤湖南認為中國對東三省等地只擁有名義上的領土權。目前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qū)進行了治理開發(fā),中國收回這些領土侵犯了日本的利益,不會為世界各國所認可;背景:日本對華侵略日益加深;一戰(zhàn)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客觀上削弱了日本在華特權;中國的民族國家意識的發(fā)展;評價:梁啟超的觀點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維護,而內藤湖南的觀點則是為日本的殖民擴張做辯護。梁啟超從歷史的角度,論證中國對這些領土的治理有歷史依據。但梁啟超寄希望于國際關注和同情,其觀點實際上很難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梁啟超的主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難以實現。內藤湖南的觀點反映了近代西方的強權政治。近代西方國家對外殖民擴張,將大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領土納入統(tǒng)治,并進行治理開發(fā)。因此內藤湖南的觀點更容易得到西方列強的認可,但內藤湖南的主張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推手,給中國和亞洲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最終害人害己。這啟示我們:在國際交往上,應當積極努力地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尊重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在國家治理上,注重對偏遠地區(qū)的管理開發(fā),推動國家的均衡發(fā)展。解析:本題要求評述梁啟超和內藤湖南在中國領土問題上的爭論。評述爭論首先要分析該爭論出現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其對應的時代是中華民國初期,西方列強對華的侵略在不斷加剛。因此需要從三個視角:中國、日本和其他列強來回答時代背景即可。接著是要表明爭論各方的基本觀點,并對其觀點進行簡要分析,根據材料可得梁啟超強調中國在歷史上就擁有這些領土的主權,而內藤湖南認為當今世界更看重領土的實際控制與開發(fā)。最后是要對爭論進行一個簡要評價,評價時可以首先對該爭論進行整體評價,兩者都是在努力維護本國的利益,但各自有一些缺陷。最后以通過對爭論所能得到的啟示作為結尾,完成評述題的作答。

17、(1)答案:分歧:威爾遜認為和平要建立在正義與和解基礎之上;克里蒙梭充滿對德國的厭惡與不信任。原因:美國方面①19世紀末,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②美國希望借重構國際格局的時機削弱英法殖民霸權,謀求未來世界格局中的領導地位;③威爾遜的理想主義政治理念。法國方面①普法戰(zhàn)爭之后,法德積怨頗深,德國是法國實現歐洲霸權、對外殖民擴張的重要障礙;②一戰(zhàn)期間,法國是主戰(zhàn)場,遭受嚴重損失;③法國力主肢解德國,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以便法國稱霸歐洲大陸。解析:分歧:依據材料“世界上的自由人民將會共同訂立一個盟約,進行真誠的、實際的合作,這將能夠結合起各個民族的力量,以在其彼此之間的行為中保證和平與正義”可知,威爾遜認為和平要建立在正義與和解基礎之上;依據“對1914年的大災難,德國負有責任。只有一個職業(yè)騙子才會否認這一點”、“這些都是不久即將實現的,只要命運之神所選定的首領發(fā)布命令。你在這里看到的只是一個古老然而幼稚的民族的基本框架”可知,克里蒙梭充滿對德國的厭惡與不信任。原因:結合第一問的分歧和一戰(zhàn)后美國、法國的國家利益和意圖解答,美國方面從19世紀末,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希望借重構國際格局的時機削弱英法殖民霸權,謀求未來世界格局中的領導地位;威爾遜的理想主義政治理念等角度分析;法國方面從普法戰(zhàn)爭之后,法德積怨頗深,德國是法國實現歐洲霸權、對外殖民擴張的重要障礙;一戰(zhàn)期間,法國是主戰(zhàn)場,遭受嚴重損失;法國力主肢解德國,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以便法國稱霸歐洲大陸等角度分析。(2)答案:①英法繼續(xù)操縱巴黎和會與戰(zhàn)后世界秩序,繼續(xù)擴展自己的殖民勢力。②美國因為沒有得到滿意結果,選擇孤立主義路線。③德國等戰(zhàn)敗國受到不平等對待,對凡爾賽體系極為不滿,為后續(xù)二戰(zhàn)的發(fā)生埋下伏筆。解析:影響:結合巴黎和會上英國、美國的意圖和對德國的影響分析,即英法繼續(xù)操縱巴黎和會與戰(zhàn)后世界秩序,繼續(xù)擴展自己的殖民勢力;美國因為沒有得到滿意結果,選擇孤立主義路線;德國等戰(zhàn)敗國受到不平等對待,對凡爾賽體系極為不滿,為后續(xù)二戰(zhàn)的發(fā)生埋下伏筆。18、答案:(1)相同之處:政府作用突出;階段性特征明顯。原因:工業(yè)基礎薄弱;中蘇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政府的重視;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國際環(huán)境影響。(2)特點:東西方工業(yè)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工業(yè)化模式呈現多樣性;科技革命引領工業(yè)化發(fā)展;世界政治格局變動影響著工業(yè)化進程。(3)意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為其他國家工業(yè)化發(fā)展提供借鑒。解析:(1)相同之處:根據材料“在1937—1940年間,蘇聯軍工產品的增長速度是工業(yè)產品平均增長速度的3倍。正是工業(yè)化進程使蘇聯遏制住了法西斯的侵略,對蘇聯的命運起到了決”、“中國工業(yè)化進程的國際比較表”及所學知識可得,中蘇工業(yè)化發(fā)展的相同之處是政府作用突出,同時階段性特征明顯,進行工業(yè)計劃。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得,中蘇工業(yè)基礎相對較為薄弱,重點發(fā)展重工業(yè);中蘇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政府的重視;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國際環(huán)境影響。(2)特點:根據材料“西方工業(yè)資本主義國家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經濟持續(xù)增長”可得,東西方工業(yè)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根據材料“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可得,工業(yè)化模式呈現多樣性;根據材料“三是新科技革命引起新的世界性工業(yè)革命”可得,科技革命引領工業(yè)化發(fā)展;根據材料“四是兩個對立的社會體系的形成和競賽,使國家的發(fā)展格局變得異常復雜化”可得,世界政治格局變動影響著工業(yè)化進程。(3)本小題相對較為靈活,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中國式工業(yè)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為其他國家工業(yè)化發(fā)展提供借鑒。19、答案:(1)從有利于民族獨立運動的因素來看:第一,二戰(zhàn)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