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鄭、晉通道交通線路考_第1頁
楚、鄭、晉通道交通線路考_第2頁
楚、鄭、晉通道交通線路考_第3頁
楚、鄭、晉通道交通線路考_第4頁
楚、鄭、晉通道交通線路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楚、鄭、晉通道交通線路考

東國是春秋時期和武士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地理區(qū)域。它的范圍大致是從南陽盆地東緣的方城一線,以淮水為中心,向兩側(cè)延伸。北部約有淮北平原,西北部延伸至豫西山,東北部連接秦山西南部。南部穿過長江和淮河之間,南部連接大河和東南麗江湖。大體相當于今蘇、皖全境及豫東南和魯南、浙江一帶①1。楚東國的道路,見于文獻、古文字資料記載,或借有關(guān)記載大體可考者,極其繁復。一般說來,它們屬于楚國內(nèi)部的交通系統(tǒng);但又往往向外延伸,成為聯(lián)系黃河中下游以及長江下游各國的紐帶。今依北上和東出這兩個方向,敘其大略于次。春秋之時,楚師多次伐鄭。其軍行之地,《左傳》多有記述。如:莊公十六年,“楚伐鄭,及櫟”。宣公十一年同?!洞呵铩坊腹迥辍班嵅蝗胗跈怠本湎露抛⒃?“櫟,鄭別都也,今河南陽翟縣?!奔s在今河南禹縣城關(guān)。文公九年,“楚子師于狼淵以伐鄭”。杜注云:“潁川潁陰縣西有狼陂。”約在今許昌市西。成公六年,“楚子重伐鄭?!瓡x欒書救鄭,與楚師遇于繞角”。依唐人之說,約在今魯山縣東南②2。成公七年,“楚子重伐鄭,師于氾?!倍抛⒃?“氾,鄭地,在襄城(郡襄城)縣南?!奔s在今襄城城關(guān)。又襄公二十六年,楚伐鄭,“涉于氾而歸?!倍抛?“于氾城下涉汝水南歸。”襄公十八年,“楚師伐鄭,次于魚陵(杜注:“魚陵,魚齒山也。在南陽犨縣北,鄭地?!奔s在今郟縣南)。右?guī)煶巧霞?遂涉潁(據(jù)《水經(jīng)·潁水注》,上棘約在陽翟,即今禹縣西北)……子庚門于純門,信于城下而還,涉于魚齒之下”(杜注:“魚齒山之下有滍水,故言涉?!?。以上各地大致位于由今河南方城、葉縣之間的方城缺口北至鄭都新鄭一線,宣公十二年邲之戰(zhàn)前夕,楚少宰對晉師說:“寡君少遭閔兇,不能文。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將鄭是訓定。”“行”訓道,“此行”即指這條楚、鄭之道。沿著這條楚、鄭之道繼續(xù)北行,渡過黃河便是晉人南下的門戶南陽之地。因此,春秋時期楚、晉之間交兵或者通好,也大多道乎此途。西周以來,豐、鎬東至洛邑,以迄齊魯,存在一條東西貫通的交通干線③3。上述南北展開的楚鄭及楚晉通道,適與這條干線垂直相交。這樣,楚與鄭國以東的黃河下游各國,也就是當時所謂“東諸侯”的交往,也大多取乎此道。如《左傳》記僖公二十二年楚、宋泓之戰(zhàn)后,楚經(jīng)鄭地還師,“楚子入享于鄭”。僖公二十四年,“宋成公如楚。還,入于鄭”。襄公二十八年如楚。“公過鄭,鄭伯不在,伯有勞于黃崖,不敬?!币蓝抛?黃崖約在鄭都之北。昭公七年如楚,“鄭伯勞于師之梁?!倍抛?“鄭城門?!庇仲夜暧洉x公子重耳歷經(jīng)齊、曹、宋、鄭、楚、秦而返國,也是這條路上的過客。這條道路還有一些伸向西北的支線,大約是在與汝、潁二水的相交溯流而上,深入豫西山地,并且可以翻越淮水水系與黃河水系之間的分水嶺,進入伊水河谷,抵至周京。《左傳》昭公十六年和哀公四年楚兩征蠻氏,即進至今臨汝、汝陽一帶。在此以西不遠,就是居于伊川的陸渾之戎,其間并無太大險阻。宣公三年莊王討伐陸渾之戎,并問鼎周室,似即經(jīng)由此途。襄公十四年,晉欒盈出逃,過周,周“使侯出諸轅”而至楚。杜注:“轅,關(guān),在緱氏縣東南?!奔s在今偃師東南。欒盈所循,應是潁水上游的支線。在這條道路以東,還有一條大致平行的路線?!蹲髠鳌肤敵晒?晉伐鄭,楚救之,雙方在鄢陵(約在今鄢陵西北)遭遇,引發(fā)一場大戰(zhàn)。魯襄公三十一年,衛(wèi)襄公如楚,“過鄭,印段廷勞于棐林”。依宣公元年《經(jīng)》注,其地約在尉氏縣西。魯昭公五年,楚令尹子蕩、莫敖屈生如晉迎女?!班嵅畡谧邮幱跉?勞屈生于菟氏?!睋?jù)《水經(jīng)·渠水注》(卷22)菟氏約在今尉氏西北。《左傳》僖公三十年“秦軍氾南”句下杜注云:“此東氾也,在滎陽中牟縣南?!奔s在今中牟縣南,正當菟氏之北,應即鄭伯勞屈生之地。魯定公四年三月,晉會諸侯于召陵。“五月,公及諸侯盟于皋鼬。”杜注:“繁昌縣東南有城皋亭。”約在今臨潁縣南,召陵西北。以上各地,也略成南北一線。《左傳》僖公四年召陵之盟后,陳轅濤涂對鄭申侯說:“師出于陳、鄭之間,國必甚病。若出于東方,循海而歸,其可也?!编嵣旰町斆鎽?背后卻到齊桓公那里極言出于東方的不利,主張還師陳、鄭之間。他們所說的“陳、鄭之間”應該就是指由召陵北上的這條道路。上述楚通中原的兩條路線,偏西一道在春秋時使用頻率較高,顯得較為重要?!蹲髠鳌氛压拍?費無極提議“大城城父(杜注:“今襄城父城縣?!奔s在今平頂山市北④4)而置大子焉,以通北方”。這個加害太子的陰謀之所以能夠提出并施行,也充分顯示出偏西一線具有突出的戰(zhàn)略地位。究其緣由,大概是有三:一、它幾乎是楚出方城缺口后北上鄭都的一條直線,行程最短。二、它大致沿著豫西山地(伏牛、外方、嵩山等)東麓展開,穿行在汝、潁諸水的上游,地勢較高卻不算險夷,河床較窄而水流偏小,跋涉起來比較容易。三、楚與鄭于此直接交界,過境通行的周折(如假道)最少。楚在春秋時爭取中原各國,對鄭用力尤勤,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打通這條大道。春秋時期,陳、宋之間也有一條道路?!蹲髠鳌非f公十二年載宋亂,“南宮萬奔陳。以乘車輦其母,一日而至”。襄公二十七年弭兵之盟前夕,晉趙武在宋,楚子木在陳,宋向戌則穿梭其間,協(xié)調(diào)雙方立場。據(jù)此,足以考見這條道路的存在。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齊,曰:“無假道于宋,亦使公子馮聘于晉,不假道于鄭?!鄙曛蹜墙?jīng)陳過宋,所以不存在同時向鄭假道的問題。成公二十六年,“楚客聘于晉,過宋?!碑敃r楚、鄭交惡,楚使因而繞道陳、宋而至晉。又成公十八年,“鄭伯侵宋,及曹門外。遂會楚子伐宋?!辈荛T,杜注說是宋城門。楚、鄭于此會師,進軍路線自應不同。其中鄭師自鄭東行,楚師則似當由陳北上。成公九年楚子重自陳伐莒,蓋亦經(jīng)由此途。不過,就這些事例來看,作為楚通中原諸侯的國際性道路,陳、宋間的這條路線并不象前兩條路線那樣多地得到利用;并且一般只見楚人出入,而罕有晉或黃河下游各國的行蹤。自陳到楚往往還要路過其他幾個小國(如頓、沈、蔡)和錯出其間的一些楚邑,假道通行較為不便,大概是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戰(zhàn)國時期黃淮平原的政治版圖急劇變化,關(guān)于交通方面的資料又比較缺少。但一般說來,在楚都東遷之前,上述幾條路線,至少是偏西一線,仍應在楚與中原各國的交往中發(fā)揮作用?!妒酚洝ぴ绞兰摇吩啤绊n之攻楚,覆其軍,殺其將,則葉、陽翟?!?所說二城正當韓都(原鄭都)南下的大道。懷王時楚師一再進圍韓雍氏⑤5,也當是循著當年伐鄭的故道⑥6。東遷都陳之后,陳與魏都大梁、韓都新鄭等地之間都應有道路相通,則是可以想見的。楚國東出之途的干道,大致是從南陽盆地,經(jīng)過方城山南段的隘口沿淮河北岸行進?!蹲髠鳌氛压迥?“楚子以諸侯及東夷伐吳,以報棘、櫟、麻之役。薳射以繁揚之師會于夏汭”。夏汭為夏肥水(今西淝河)入淮處,約在今安徽鳳臺縣西。靈王率領的楚軍主力應是沿淮而東,才與東南開進的繁揚之師在此會合⑦7。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楚子次于乾溪,以為之援?!睋?jù)杜注,潁尾為潁水末段,約在今安徽潁上縣境。靈王自此北上乾溪,伐徐之師應是徑直東行。次年,“楚師還自徐,吳人敗諸豫章”。豫章約是指淮水中游兩岸的沼澤地帶⑧8。楚師的撤返也應是循著淮水北岸進行,因而在這里遭到吳人襲擊。僖公四年召陵之盟后,陳轅濤涂對鄭申侯提出的軍行路線,自應是從召陵南下,繞過陳地再折轉(zhuǎn)東出。其實際所指可能就是沿淮一道。與沿岸陸路相依傍,淮水航道至遲于春秋晚期,也已在軍事方面得到大規(guī)模利用?!蹲髠鳌氛压吣?吳人圍潛,楚師分頭馳救,“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據(jù)《水經(jīng)·渠水注》沙汭即沙水注淮處,約在今安徽懷遠縣境。楚舟師的這次行動顯然是沿淮上下。又定公四年,“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杜注:“吳乘舟從淮來,過蔡而舍之?!蹦耸沁@方面最為突出的例證。沿淮大道在南北方向都有較多分支。其中大體可考者有:1.息一蔡。《左傳》莊公十年,“蔡哀侯娶于陳,息侯亦娶焉。息媯將歸,過蔡?!标惻?jīng)蔡適息,其間自應有路相通。西周宣王時銅器《駒父》銘云:“唯王十又八年正月,南仲邦父命駒父即南諸侯帥高父見南淮夷……我乃至于淮,小大邦亡敢不□具逆王命。四月還,至于蔡。”⑨9由此可見,蔡作為西周經(jīng)營南淮夷的前線基地很早就有了通連淮水一線的道路。這或許就是息—蔡之路的基礎,沿著這條道路繼續(xù)向前,則可與前述自召陵北上的路線相接。2.下蔡(州來)—繁陽?!蹲髠鳌氛压迥?靈王伐吳,薳射以繁揚之師會于夏汭?!抖蹙龁⒐?jié)·車節(jié)》則有“庚繁陽,庚高丘,庚下蔡”一程。繁揚應即繁陽,夏汭緊靠下蔡,高丘則當在繁陽、下蔡之間。見于這兩處記載的道路,應為一條?!蹲髠鳌废骞哪暝?“楚師為陳叛故,猶在繁揚?!笨芍@條道路還繼續(xù)向西北通至陳城。值得注意的是,《鄂君啟節(jié)·車節(jié)》規(guī)定了幾種禁運物資,其中首先提到的是“金”即銅料;而在另外幾件金文資料中,則透露出繁湯這個地方與銅料不同尋常的關(guān)系。它們是:約作于春秋初年的《晉姜鼎》銘云:“征繁湯□,取厥吉金?!?《金文通釋》201)約作于春秋早中期的《曾伯簠》銘云:“克狄淮夷,印燮繁湯,金道錫行,具既卑方?!?《金文通釋》226)出于洛陽戰(zhàn)國墓的一件銅劍銘云:“繁湯之金?!?洛陽博物館《河南洛陽出土“繁陽之金”劍》,《考古》1980.6)本文隨后談到,從下蔡渡淮而南,還有一條路線,一直指向安徽蕪湖一帶。而在蕪湖西南的銅陵、南陵一帶,從西周以來就是一處重要的銅產(chǎn)地⑩10。有鑒于此,上述幾則金文提到的“繁湯”也許就是這一處繁陽(揚)。因為它與銅陵一帶的銅產(chǎn)地遙相通連,位于《曾伯簠》所說的“金道錫行”之上。是先秦一處重要的銅料聚散地。3.泗水一線。春秋后期吳通中原,多沿泗水上下?!蹲髠鳌废骞迥?魯、衛(wèi)大夫會吳的善道,約在今江蘇盱眙東北。襄公十年晉及其盟國、哀公六年魯大夫會吳的,約在今江蘇邳縣西北。昭公十三年晉侯欲會吳王的良,約在今邳縣東,又《史記·吳世家》(卷31)載“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毙旃食羌s在今江蘇泗洪東南,地當泗水下游西岸(11)。《左傳》成公十八年楚取彭城而戍之,宋人說是“以塞夷庚”,“毒諸侯而懼吳、晉”。杜注指出:“夷庚,吳、晉往來之要道。楚封魚石于彭城,欲以絕吳、晉之道?!迸沓窃诮裥熘菔?位于魯中南低山丘陵的南端、泗水南岸,乃是吳出中原的咽喉之地?!秶Z·吳語》記吳王夫差曾稱:“余沿江沂淮,闕溝深水,出于商、魯之間,以徹于兄弟之國。”商即宋,徹訓通,夫差提到的正應是這條路線。徐立國較早。吳國興起之前,沿泗而上的路線,當已為徐人開啟。淮、泗一帶入楚之后,這條故道也自然得到沿用。以上講的是淮北一側(cè)的支線。位于淮南一側(cè)的則有:4.邗溝一線?!蹲髠鳌钒Ч拍?“吳城邗,溝通江淮。”杜注云:“于邗江筑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糧道也,今廣陵韓江是?!壁鯗涎匕?地勢低洼,湖泊眾多,邗溝就是利用這種地形鑿成的。在邗溝開通之前,吳人可能是沿著邗溝所在的澤地以西、張八嶺東麓向北行進的,上述魯、衛(wèi)大夫在善道會吳,季札出使而路經(jīng)徐都,大概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但即使如此,若逢豪雨水盛,通行也沒有保證?!蹲髠鳌废骞?“晉侯使荀會逆吳子于淮上,吳子不至?!倍抛?“道遠多難?!闭压昵?“晉侯會吳子于良。水,道不可,吳子辭?!?12)應屬于這方面的例證。而在邗溝鑿通之后,江淮之間就有了一條便捷的水道。在吳國之后,越人、楚人相繼沿用。5.下蔡—居巢。居巢即春秋巢邑,約在今安徽壽縣南境或六安以東一帶。此程見載于《鄂君啟節(jié)·車節(jié)》,是繁陽—下蔡之路在淮南的繼續(xù)。另有跡象顯示,這條道路并未在居巢終結(jié),而是逶迤而南,約在淝水、施水間穿過江淮丘陵,沿巢湖東岸,進抵今安徽無為、和縣間的長江北岸。《左傳》昭公五年記云:冬十月,楚子以諸侯及東夷伐吳,以報棘、櫟、麻之役。薳射以繁揚之師會于夏汭。越大夫常壽過帥師會楚子于瑣,聞吳師出,薳啟疆帥師從之,遽不設備,吳人敗諸鵲岸,·楚子以驲至于羅內(nèi)。……楚師濟于羅汭,沈尹赤會楚子,次于萊山,薳射帥繁揚之師先入南懷,楚師從之,及汝清。吳不可入。楚子遂觀兵于坻箕之山。夏汭在下蔡稍西,前已提及,坻箕山,據(jù)顧野王《輿地志》約在今巢湖市南(13)。鵲岸,約在今無為縣南(14)14。其他各地多難詳考,但就以上三地而論,當時楚師主力沿淮行至夏油后。即應渡淮而南,抵達長江北岸。楚師對吳的軍事行動,多次在無為、和縣間的長江北岸展開;吳人伐楚,巢與州來往往首當其沖,均應與此通道有關(guān)。如果上文關(guān)于繁陽實為先秦銅料重要集散地的推測不誤的話,那么江淮間的這條道路就當在楚、吳興起之前即已形成。楚國末年遷都壽春,這條北通陳城,南達江東的大道的存在,應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下至魏晉南北朝,南北兵爭,還極頻繁地出入此途,更為人們所熟知。6.大別山—霍山山北麓一線?!蹲髠鳌废骞?“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遂侵鄭。”昭公五年靈王伐吳,無功而還。“楚子懼吳,使沈尹射待命于巢,薳啟疆待命于雩婁?!宾淇h,約在今安徽金寨縣北。其地必當楚、吳之間的一條要道,因而對楚人來說,無論進攻還是防御,都有重要的意義。又昭公二十七年吳師圍潛,楚兵分頭馳救。正面開進的楚師與吳師遭遇于窮;郤宛等人率別師繞道至潛,切斷了吳人退路。這里,潛(約在今霍山東北)連著吳人的來路,窮(約在今金寨東北)則當于楚師的來路,兩地都位于大別山——霍山北麓,窮又與雩婁相近。由此推測,雩婁至潛,當是這條道路的一段。潛邑以下的部分,大致也應沿著霍山北麓逶迤東南,經(jīng)過群舒之地,也通向無為一帶的長江北岸?!蹲髠鳌沸四暧浽?“楚為眾舒叛故,伐舒蓼,滅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吳越而還?!背瑓恰⒃降恼铰?lián)系,也許就是通過這條路線達成的。雩婁以上的走向尚不明朗。從襄公二十六年楚、秦之師自雩婁折返轉(zhuǎn)而侵鄭的情況分析,這條道路可能在息城左右與沿淮大道相交。上述分支往往與淮水支流相伴。如息—蔡一道大致沿汝水上下,繁陽—下蔡一道大致在潁水、夏肥水之間展開,下蔡—居巢一道及其向南延伸的部分,則又可能與肥水、施水有關(guān)?;此妮^大支流還有一些,這些支流的沿岸,一般都應有道路上下,成為沿淮大道的其他分支。在淮北平原上,還有一些與沿淮大道大致平行的復線?!蹲髠鳌非f公十年記陳女經(jīng)蔡適息,表明陳、蔡間當有大道相通。《鄂君啟節(jié)·車節(jié)》東出路線,大致是從宛城(今河南南陽)之北的鄂君封邑出發(fā),在方城缺口附近向南折至象禾(今河南泌陽縣北象河關(guān)),再轉(zhuǎn)而東行,直至繁陽,最后由繁陽南下,經(jīng)下蔡而到居巢。其中象禾至繁陽一程,即是在沿淮大道與陳、蔡之道之間的另一條東西大道。我們曾經(jīng)推測,《鄂君啟節(jié)》規(guī)定的免稅路線盡量避開了那些最為繁榮,贏利較豐的地方(如淮北平原上的葉、蔡、陳、平輿、息、白等當時最重要的一些城邑(15))。正是因為淮北平原上的道路至遲在戰(zhàn)國后期已經(jīng)縱橫交織,相當繁密,這種安排才具有可能。這里還應指出的是,上述內(nèi)容顯示,沿淮干道及其南支,在楚、吳交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在實際上,楚、吳之間的正式接觸,可能自始至終都經(jīng)由江、淮之間及沿淮一線進行,而未曾沿著長江上下。為了進一步說明問題,需要對大致發(fā)生在長江沿線的戰(zhàn)例作些分析:《左傳》襄公三年,子重伐吳,克鳩茲。約在今蕪湖市東。哀公十五年,子西、子期伐吳,及桐汭。約在鳩茲東的今江蘇高淳縣境。前述江、淮間的中、西兩條路線,大約都指向今無為、和縣一帶的長江北岸。鳩茲正在對岸,桐油亦去之未遠。由此推測,這兩次行動均應是楚人由江淮間南下渡江而致?;蛞詾轼F茲為當時橫渡大江的要津,似可從(16)。襄公十四年,“子囊?guī)熡谔囊苑?吳不出而還。子囊殿,以吳為不能而弗儆。吳人自皋舟之隘要而擊之,楚人不能相救?!碧?約在今江蘇六合縣北。度之地形,楚師較有可能是從下蔡—州來一線東折,沿滁水河谷運動。楚師至棠,吳師不肯渡江應戰(zhàn)。而當楚師撤返時,吳人則渡江而北邀擊于滁水河谷的險要之處。昭公四年,楚伐吳,克朱方。朱方舊說在今江蘇鎮(zhèn)江市東。由于楚師隨即出至淮北,攻打今河南鹿邑境內(nèi)的賴國,進伐朱方時也當是沿淮東出再南下渡江而至。昭公十七年,“吳伐楚。陽匄為令尹,卜戰(zhàn),不吉。司馬子魚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且楚故,司馬令龜,我請改卜?!瓚?zhàn)于長岸,子魚先死,楚師繼之,大敗吳師,獲其乘舟余皇。使隨人與后至者守之,環(huán)而塹之,及泉,盈其隧炭,陳以待命?!睋?jù)《太平寰宇記》引《郡國志》,長岸約在今安徽和縣南。雖然子魚說是“我得上流”,但從戰(zhàn)場名曰“長岸”以及楚人對余皇的處理方式看,這場戰(zhàn)斗恐怕至多只是雙方舟師在沿江北岸的較小范圍內(nèi)進行。楚師的來路,似仍在江淮之間。昭公二十四年,“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杜注:“略,行也,行吳界,將侵之。”)……王及圉陽而還。吳人踵楚,而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鐘離而還”。當時楚舟師可能在長江下游河道有過較長一段航行。但當楚師撤返時,吳人尾隨其后,乘機攻滅巢及鐘離,這就表明楚師往返還是取道江淮之間。需要說明的是,《左傳》昭公四年,“吳伐楚,入棘、櫟、麻,以報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油,葴尹宜咎城鐘離,薳啟疆城巢,然丹城州來?!倍抛⒄f:“夏汭,漢水曲入江,今夏口也。吳兵在東北,楚盛兵在東南,以絕其后?!彼坪跎蛞鋽M欲沿江而下。其實,夏油應為夏肥水入淮之處,約在今安徽鳳臺縣西,其地與州來、鐘離相近,南去巢邑亦不甚遠,杜預此注是不能憑信的。又哀公四年,楚興師北征蠻氏,卻佯稱“吳將泝江入郢,將奔命焉?!庇捎诠糯此嗫煞Q“江”,對照定公四年吳師入郢的路線,并考慮到當時征發(fā)兵員的地區(qū)(方城之外和蔡),可知這里的“江”實指淮水,而非長江(17)。總之,在春秋時期還看不到任何大規(guī)模利用長江中下游水道進行遠程航行的確切記載。今存這方面的最早資料,當推作于楚懷王六年(前323)的《鄂君啟節(jié)·舟節(jié)》。在這篇銘文里,鄂君商船可以沿著夏水入江東下,最遠進至約在今蕪湖一帶匯入長江的“瀘江”。將長江中下游航道大規(guī)模使用的時間斷在戰(zhàn)國以后,恐怕問題不大。連貫長江中下游沿岸陸路交通的情形,想來亦應如此。我們知道,座落在江淮之間的大別山—霍山山脈和座落在大江南岸的幕阜山脈、九華山脈及黃山山脈等等,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陸路交通的主要方面形成天然障礙。長江沿岸狹長的平原或丘陵地帶,雖然就自然情況說來,可以充當連接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重要走廊,但相關(guān)的社會條件卻遲遲不能形成,大約自今武漢至安慶沿江一帶,在春秋以前,沒有重要方國、都邑興起的任何跡象,社會形態(tài)應比較落后,而由原始氏族、部落或形成未久的小型酋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