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具有社會功能探析_第1頁
法具有社會功能探析_第2頁
法具有社會功能探析_第3頁
法具有社會功能探析_第4頁
法具有社會功能探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法具有社會功能探析法的社會功能是什么?對此可以從不同的學科角度來探討:從哲學上說,作為上層建筑的法既可以促進或延緩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發(fā)展,也可以對上層建筑的各領域起強化和消解作用;從政治學上說,法既可以促進政權的鞏固和發(fā)展,也可以阻礙政權的鞏固和發(fā)展,等等。本文從法與人類社會行為關系角度入手,指出法的社會功能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社會認識功能,二是社會評價功能,三是社會設計功能,四是社會控制功能,五是社會改造功能。全面認識這些功能,不僅有利于揭示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而且有利于我們今天更好地貫徹依法治國的大政方針,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目標。

一、法的社會認識功能

法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體系,毋庸置疑是具有指導人們社會行為功能的,但不僅如此,法還具有指導人們認識活動的功能。法的這一社會認識功能主要來源于法反映了統(tǒng)治階級經濟政治需要,是由統(tǒng)治階級制定出來的并強制人們遵守的規(guī)范體系,因而人們通過法律規(guī)范體系就可以認識統(tǒng)治階級的社會需要是什么,社會禁忌有哪些;什么樣的社會行為是合理的,應該加以發(fā)揚,什么樣的社會行為是不合理的,應該加以制止。人們也只有在對這些內容有了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在行為上加以遵守。具體而言,法的這種社會認識功能主要表現在如下三點:第一,指導人們認識社會秩序。如封建社會的法就使人認識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違反了這種秩序就會受到法律的懲治;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則使人認識到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質以及平等交往的市場秩序,違反了這種秩序則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二,指導人們認識社會行為的屬性。在階級社會里,對人們社會行為的是非判斷是認識的重要使命,而這一使命的完成只能以法律為準繩:如果一種社會行為是合法的,便是對的,應該加以維護,反之則是不對的,應該加以制止。第三,指導人們認識社會行為的結果。人們的社會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結果。

如何預先認識到這一結果?從而決定是否采取某一行為?除了各門具體科學知識可為其提供指導外,法律法規(guī)乃是不可或缺的依據。例如,我國刑法第一百零二條(背叛國家罪)規(guī)定:“勾結外國,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處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從此條規(guī)定中,人們就可以認識背叛國家行為的結果。

這里應該指出:在發(fā)揮法的社會認識功能時,應該注意“導”和“禁”兩個方面,即不僅要認識法的導向方面內容,也要認識法的禁止方面內容。實際上,任何法的認識功能都是由“導”和“禁”兩個方面構成的,我們應該把法的“導”與法的“禁”兩項認識統(tǒng)一起來,防止片面性。此外還應注意防止把法的認識功能絕對化,現在有所謂“法無禁止則可為”的提法,就是把法的認識功能絕對化了。實際上人們在認識“是否可為”問題的時候,不能只考慮“法”,還應考慮“德”的要求,如果一個行為雖然“合法”,但卻“缺德”,同樣是不可為的。所以,我們不能把法的認識功能絕對化,要注意法的要求與德的要求的統(tǒng)一。

法作為一種社會認識方法論體系是由統(tǒng)治階級根據自身的物質精神利益需求建立起來的,其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則是統(tǒng)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社會實踐。如果沒有法對人們認識的指導作用,人們的行為就會失序并導致社會動亂。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中,由于法是黨領導人民群眾共同制定的,反映了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其對人民群眾的認識指導作用更為突出,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1.指導人民群眾認識我國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質、國家的運行體制和機制、國家的根本任務。2.指導人民群眾認識各種社會行為的是與非。3.指導人民群眾認識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途徑。4.指導人民群眾認識自己的行為及其社會后果,等等。事實說明,充分了解并發(fā)揮社會主義法的認識方法論功能,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水平,調動人民群眾依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依法治國打下堅實的認識論基礎。我國目前在群眾中普遍存在的違法違紀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缺少法律知識的指導而行為無所遵循所致。

我們應該采取有力措施,在人民群眾中廣泛開展法治教育和宣傳工作,促使其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學會依法認識各種社會現象并支配自己行為,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先決條件。

二、法的社會評價功能

人們的社會行為是需要評價的,否則人們就會無所遵循而致社會混亂。社會評價的標準很多,而法律則是根本的社會評價標準系統(tǒng):凡是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就是正當和可行的,凡是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就是不正當因而應予禁止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近代以來法治國家所奉行的基本原則。在作為評價標準的法的體系中,憲法占有最高的地位,它是評價人們社會行為是與非的最高標準,而各種各樣的部門法則是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評價標準體系。

法律評價的主體是社會統(tǒng)治階級:在封建社會中,法的評價功能主要由各級官吏審判案件表現出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法的評價功能則主要通過檢察官、法官、律師以及陪審人員參加的審判活動來體現。

但由于“任何一個時代的統(tǒng)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1],因而廣大人民群眾也往往接受統(tǒng)治階級的評價規(guī)則,并成為法的評價主體而發(fā)揮作用。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中,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是法律評價功能的自覺主體,各級司法人員則是法律評價主體的核心部分。法律評價的對象主要有以下內容:1.社會主體(個體和群體)的行為是否合法;2.社會主體行為違法的程度;3.對社會主體行為違法結果的處理(法律適用).除此之外,憲法對部門法也有評價功能,違反憲法原則的部門法會被宣布為無效,所以部門法立法應接受憲法的審查。

法對社會的評價有兩種根本不同的類型:其一是對社會主體行為過程及其結果進行評價,確定其是否違法和違法的程度;其二是對導致事實結果的行為程序進行評價,確定其程序是否違法和違法的程度。應該說,這兩種法律評價同等重要,不可偏廢。但由于事實往往是執(zhí)

行某種行為程序的結果,因而對辦事程序的法律評價往往在行為結果的法律評價之前進行,特別是在西方法治國家,對辦事程序的法律評價往往更受司法人員的重視。在我國現階段,法的評價功能發(fā)揮得并不充分:一是各級政府在制訂決策方案時往往缺乏法律審視的機制,經常形成“三拍”(拍腦瓜、拍胸脯、拍屁股)決策的模式,結果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嚴重損失;二是在司法實踐中法官的法律評價功能(審判職能)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盛行多年的所謂“偵查中心論”就反映了這種情況;三是法庭審判經常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因而難以正常進行;四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評價主體地位尚未充分顯現,并且未得到應有的尊重,例如,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尚不健全,其功能更未得到充分發(fā)揮;五是各種法律評價主體的關系尚未理順,審判結構尚欠合理,例如,律師作為法律評價的重要主體之一,其地位至今比較薄弱,這是造成冤假錯案的重要原因之一;六是重結果輕程序的法律評價傾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七是對司法過程的監(jiān)督(這也是法律評價職能的表現)尚未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傊?我們要貫徹依法治國的大政方針,必須充分發(fā)揮法的社會評價體系功能,使法律真正成為全體人民評價各種社會主體行為是非和功過的根本準則。

在司法實踐中,則要真正建立和完善“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體系并認真加以貫徹。

三、法的社會設計功能

自階級社會以來,任何政治統(tǒng)治者都需要借助法律來對社會發(fā)展進行規(guī)劃和設計。古代希臘和羅馬法典的制定以及中國古代各種律令條文的頒布都起著這種作用。近代資產階級對社會發(fā)展的設計則集中通過憲法和法的形式體現出來。法的設計是對社會發(fā)展進行“頂層設計”的重要內容?!蛾P于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完善立法體制”,“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加強重點領域立法”,這也都是強化法的社會發(fā)展設計功能的重要措施。同時,法本身也是一種社會發(fā)展設計的規(guī)則系統(tǒng),具有指導社會發(fā)展具體設計的功能。法的設計功能主要是在社會制度設計、發(fā)展規(guī)劃設計以及社會群體和個體的行為規(guī)劃設計中體現出來的。例如,現代西方各國的社會制度就都是由其憲法規(guī)定和設計出來的結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種社會制度及相應的體制機制也需要改變和完善,而這種改變和完善也需要由憲法修正案來完成。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以及相應的體制機制也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各種部門法規(guī)定和設計出來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對憲法進行了多次修訂和完善,這實際上也是對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和設計不斷調整和完善的過程。從根本上說,我國的現行憲法就是對我國社會制度及其未來發(fā)展的一種總體設計,而部門法則是對各個領域社會主體行為規(guī)劃的設計。

總書記曾經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xié)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2]

這里所說的“于法有據”和“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就體現了法的規(guī)劃設計功能。事實說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制訂的諸多改革和發(fā)展方案都是遵循了憲法和法律的設計規(guī)范的,這是其獲得成功的根本保證,而脫離了憲法和法律的設計要求去搞什么社會改革和發(fā)展方案則必然失敗。實際上,所謂依法治國的本質就是依照憲法的總體設計來治國,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則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法制體系設計功能的進一步強調和肯定。當然,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有時社會實踐會突破原有法規(guī)的限制,尤其是在革命和改革時期更是如此,例如我國在改革過程中就是突破了諸多計劃經濟時期法律條文限制的,由于這種“違法”行為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因而人們通常認為這是一種“良性違法”.但需指出這只是一種非常態(tài)的情形,當革命和改革基本完成后,其成果就會被統(tǒng)治階級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這時社會的發(fā)展就離不開法的設計方案指導了,依照憲法和法律進行各種社會建設就應成為一種社會發(fā)展的常態(tài)。

四、法的社會控制功能

人類社會發(fā)展是需要控制的,缺乏控制機制的1要的社會控制手段和機制??刂普搶W家維納曾說:“法律可以定義為對通訊和對作為一種通訊形式的語言在道德上的控制,特別當法律準則處于某種強有力的權威控制之下,法律的決定能充分得到社會的有效承認時,這個定義就更切合了。法律是對聯系各個人行為的‘紐帶’進行調整的過程,它使我們所說的公正能夠實現,爭執(zhí)可以避免或至少可以得到裁決。因此,法律的理論和實踐包括兩類問題:一是關于法律的一般目的和公正的觀念,以及為了使這些公正的觀念能發(fā)生效用而采取的手段?!盵3]

法的社會控制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法規(guī)定著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發(fā)展目標,這是法控制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前提;二是法提供保障社會發(fā)展的制度、體制、機制手段,例如,我國《憲法》第三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憲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都是關于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體制規(guī)定;三是法對社會運行以及社會主體行為過程具有監(jiān)測作用,一旦社會運行或社會主體行為偏離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目標,立法和司法機關便會發(fā)出報警信號;四是當社會出現震蕩和失控時國家可以采取法治手段(如動用警察和軍隊等)加以糾正,使社會秩序恢復常態(tài),這在社會動亂發(fā)生時特別明顯。

應該指出,在我國加強法的社會控制作用,應堅持好黨領導下的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也是實施法律控制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必須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法管控國家事務,管控經濟文化事業(yè),管控社會事務。為此,應該鼓勵和支持群眾建立各種社會法治機構,如社會法治宣傳機構、社會法治檢查機構、社會法治監(jiān)督機構、社會法治調節(jié)機構等等。只有涉及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法治社會組織充分建立起來,整個社會生活才能依法有序進行,并可極大減輕政府方面的負擔。

目前,我國各種社會法治組織尚未普遍建立起來,我們應當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促進各種社會法治組織不斷建立和發(fā)展,并使其走上健康運作的軌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使官員“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實現黨領導人民群眾有效控制國家運行的目標。

根據控制論,任何一種控制過程都是由多重控制手段來完成的。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也不能只靠法來控制和維護,政治、德治甚至思治(思想引導)的控制作用也都很重要,因此,法治應該與政治、德治以及思治相輔相成,共同完成社會治理。正如《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說:“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fā)揮作用?!笨傊?法可以用來維持社會穩(wěn)定并保障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的實施。實際情況表明,我國的改革開放實踐總體上都是在社會主義法的控制下進行的,但也有諸多失去法律控制之處的教訓應該吸取,比如,官員腐敗、環(huán)境污染等失控現象的發(fā)生就大多與有法不依和執(zhí)法不嚴有關,

而這又都與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不夠有聯系。我們要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穩(wěn)步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就一定要強化社會主義法的控制功能,防止各種法治失控情況的發(fā)生。五、法的社會改造功能

無論什么社會都需要改造,社會改造的途徑有質和量兩個方面:對社會整體質的改造只能通過革命的方法來進行,舍此不能完成社會發(fā)展飛躍。例如,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就是改造的結果,由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則是無產階級革命改造的產物。但對社會整體質的改造完成之后,就要對社會進行局部質和總體量的改造了,舍此社會也難以繼續(xù)進步。而法乃是階級社會中實現社會改造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系統(tǒng)。

例如,我國封建社會就經歷了多次法的變革,只是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了而已。戰(zhàn)國時期秦國實行的商鞅變法就極大地推進了秦國社會的發(fā)展,并促進其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宋朝的王安石變法雖然未獲成功,但對推進宋朝的政治經濟改革也起到積極作用;近代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則搞了,力圖改良封建的社會制度,由于資產階級勢單力薄也未獲成功,但在號召有識之士改造封建社會方面也是有啟示作用的;中國共產黨近年推行的依法治國方略更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改造的強大動力。

歷史表明,法對社會的改造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為改造社會的實踐提供方向性指導。

例如我國《憲法》序言中規(guī)定:“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边@就為我國社會發(fā)展提供了總的指導方針。二是為改造社會的實踐提供制度保障。例如,我國《憲法》第一條規(guī)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這就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三是為改造社會的實踐提供設施保障。例如,我國《憲法》中規(guī)定的各種國家機構以及社會管理部門和軍隊、警察、監(jiān)獄等就都是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設施保障。我國目前正在實施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工程,我們要保證這一改造工程的順利實現,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時時處處按法的要求辦事,特別是按憲法要求辦事,并充分用好法的保障手段。

實際情況說明,法既對改造社會關系有保障功能,對改造自然界也有著保障作用。例如,環(huán)保法的制定和實施就對生態(tài)平衡起著重要作用,而生態(tài)平衡乃是保障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外部保障。法的社會改造作用最終通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表現出來。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指人交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主要包括人與自然交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人與社會交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個人之間交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人的全面發(fā)展不是任意的,他需要以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為基礎,同時也需要法的發(fā)展為條件。就社會主義法而言,其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給人的全面發(fā)展規(guī)定范圍并提供保障。

社會實踐表明,人的自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