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安保人中穆斯林的分布與分布_第1頁
清代安保人中穆斯林的分布與分布_第2頁
清代安保人中穆斯林的分布與分布_第3頁
清代安保人中穆斯林的分布與分布_第4頁
清代安保人中穆斯林的分布與分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代安保人中穆斯林的分布與分布

一、保安族的形成寶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省積石山市寶安族東鄉(xiāng)撒拉族自治區(qū)大河市大墩村、梅班村和干灘村,俗稱“安全三村”。他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2002年人口約1.2萬人。關于保安族的形成由于缺乏歷史記載,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定論,1963年出版的《保安族簡史簡志合編》載:關于保安族的形成大體有這樣幾種觀點:1.保安族來源于今東鄉(xiāng)族自治縣妥家溝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2.保安族來源于新疆遷來的蒙古人中的一支;3.保安族原是東鄉(xiāng)楊妥家人,明朝初年去青海同仁一帶經(jīng)商,娶藏族女為妻,在當?shù)匕布伊I(yè),日后子孫繁衍,便成了今天的保安族;4.保安族原是從四川保寧府(今四川閬中縣)遷去的回族,或從陜西、甘肅河州大河家等地派去青海的營武(吃糧當兵)人;5.保安族原是臨夏大河家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因長期到青海同仁縣經(jīng)商和戍守保安城,在同仁縣保安城、下莊和尕沙一帶落戶。1984年出版的《保安族簡史》謂:關于保安族的來源,民間主要有兩種傳說,一種認為和蒙古人的早年活動有關;另一種人為和回民的活動有關。而群眾中的多數(shù)則傾向于前一種看法。1986年出版的《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概況》稱:根據(jù)在保安族地區(qū)進行的民間調查訪問,并與保安族干部座談討論,按本民族意愿,可以就此歸納為:保安族的族源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后來與回、藏、漢、土(青海同仁土族)等民族長期交往,自然融合,形成了今日的保安族。上述說法雖然觀點不一,但均將保安族的形成確定在明朝,有的甚至提前到元朝。本文認為,在青海同仁的“保安四寨”遷居到甘肅積石山大河家的“保安三莊”之前,保安族的先民僅僅是居住在青海同仁地區(qū)隆務河畔保安人的一部分。明代隆務河畔的保安地區(qū)居住著藏族、蒙古族、土族、漢族、穆斯林等眾多民族,他們統(tǒng)統(tǒng)被稱作“保安人”。穆斯林是眾多民族之一。清咸同年間,保安人中的穆斯林陸續(xù)遷往甘肅積石山的大河家,最終形成了今日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保安族。所以“保安人”與“保安族”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統(tǒng)稱,后者是族稱。作為中國56個民族之一的保安族,其形成的時間應當在清朝咸同年間以后,而不是明代。具體論述如下:二、“安全站”和“安全人員”(一)安全站和安全堡壘1.風教所見南疆族及河州衛(wèi)、川藏“保安”一名的最早記載是作為驛站名出現(xiàn)在明初洪武年間?!睹魈鎸嶄洝肪?22洪武十一年十一月丙申載:“陜西土魯干保安驛丞宗失加及剌哥、美吉站黑韃靼叛,掠驛馬而去。守御千戶李德率兵追及,斬之”。土魯干在何處?《明興野記》載:(洪武三年六月),(鄧)愈遣參政朱亮祖等領兵追襲鎮(zhèn)西武靖王卜納剌、院使馬迷,行至乞臺山,亮祖謂(俞)正曰:“我以邊兵至銳,負荷衣糧,如此沉重,安能遠征,終不如腹裹士卒輕健?!贝酥镣留敻珊印睹魈鎸嶄洝肪?39洪武十四年九月壬戌載:“命涼州衛(wèi)遣兵屯金塔寺山口及土魯干口”,可見土魯干在涼州衛(wèi)與西寧衛(wèi)交界處?!睹髋d野記》又載:(洪武四年)二月,以西安衛(wèi)指揮使司改為陜西都指揮使司。遣本司使濮英詣各衛(wèi)及沿邊衛(wèi)所歸并軍士。是月,韋正遣人招撫山后好來、阿仁、剌哥、美吉、朵的、云都、亦思麻因等七站人民。并下缺軍總旗仲與等七人,委監(jiān)站掌印,以土官為副,共牧人民。以歸德州土官王倫奴為千戶,設西番、達達二百戶所,具奏。上準設,給以誥敕。這里的“好來、阿仁、剌哥、美吉、朵的、云都、亦思麻因等”山后七站應當為元代所設,屬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管轄。按照元代習慣,這些站名大多為人名或部落名。《讀史方輿紀要》卷16《陜西九》“洮州衛(wèi)”載:“朵的河,衛(wèi)西三百里。源出川撒兒朵的族,南流入洮河”。明朝建立后,“山后七站”變?yōu)榧{鄰七站。納鄰乃蒙古語,意為崎嶇山路?!睹魈鎸嶄洝肪?22洪武十二年二月丙寅載:征西將軍沐英等兵至洮州故城,番寇三副使阿卜商、河汪順、朵羅只等率眾遁去,我軍追擊之,獲積石州叛逃土官阿昌,七站土官失那等,斬之。嘉靖《河州志》卷1《地理志·七站》記載:歸德州,州西鄙七百里,七站方至,即古歸德州。洪武初年,征西將軍沐英平納鄰七站……七站:三岔、討來、邊多、保安、清水,每站馬八匹,軍五名,具在積石關外,長寧、銀川在關內(nèi)。歸德地方多水田,花果蔬禾、鳥獸魚畜,不異中華?!哆呎肌肪?《邊圖》中亦標有保安、清水、討來、三岔、長寧、銀川等站名?!睹魈鎸嶄洝肪?7洪武四年七月乙未載:“遣工部主事王伯彥往河州賜山后七驛世襲土官勞哥等文綺、銀椀”。這與上引《明興野記》所載大體吻合。“勞哥”即“哥”,乃剌哥站的土官,剌哥站即以剌哥命名?!睹髋d野記》載:(洪武十一年)六月,歸德州西番、土人汝奴叛遁亦咂地方。宋國公馮勝遣人于韋正處索馬,正不與,勝憾之,于上前譖曰:“韋正不以國法為重,不善治西番,致有叛”。敕遣中書舍人徐光祖賚御剳諭正,赦其死,降為歸德州守御千戶,以陜西都指揮葉升代鎮(zhèn)河州……十一月,刺哥站土官剌哥率合族酋長,以牛、羊、馬匹、羊毛至河州易糧。升見頭畜無數(shù),欲盡得之,詭文密奏西番侵河州。上允其奏,悉收誅之。升拘番貨牛、羊、馬匹,盡入私家,其余六站番民,聞之皆遁去,朵甘思、烏思藏之路自此亦梗,不復通往來矣?!睹魈趯嶄洝肪?5永樂五年三月丁卯載:“川卜千戶所、必里、朵甘、隴達王(三)衛(wèi)、川藏等族,復置驛站,以通西域之使。令洮州、河州、西寧三衛(wèi),以官軍馬匹給之”,這說明明初在河州、洮州、西寧等衛(wèi)所范圍內(nèi)曾反復設有多個驛站。所以《明興野記》中山后七驛的站名有的被保留下來,有的可能被撤裁,如“好來”應當即嘉靖《河州志》中的“討來”,“云都”疑為嘉靖《河州志》中的“邊多”,邊多即邊都?!堆尽肪?《堡寨工屯》載:邊都溝世襲土百戶一員鎖南,管理西鄉(xiāng)七寨,戶七百九十六戶……此土司承襲最久,前明永樂年間奉有敕書一道,銅牌一面,象牙圖記一顆:奉天承運皇帝敕曰:俺漢人地面西邊千里草地里,與俺每好生進么道。我父皇太祖高皇帝時,那漢每好意思,多曾到有。俺即了大位子,恁河州衛(wèi)邊多站頭目賞思,故不忘俺父皇太祖高皇帝恩德,知天道,自來進貢,十分至誠。俺見恁這好意思,與了名分。中書舍人便將俺的言語敕里面寫的仔細,教他回去做昭信校尉、河州衛(wèi)邊多站百戶,世世子孫作勾當者。本族西番聽管領著。若有不聽管束的,將大法度治他。你兵曹,如敕毋怠。永樂元年五月初五日張雨《邊政考》卷9《西羌族口》中亦有“邊多族:男婦八千名口,納馬”的記載。有的在《明太祖實錄》中尚有保留,如“剌哥、美吉”,但在嘉靖《河州志》中已不見蹤影。明初洪武九年四月時,朝廷曾“改驛傳俗名二百三十二,如揚州驛曰廣陵,鎮(zhèn)江驛曰京口等。皆翰林訂定”?!睹髋d野記》中沒有保留下來的站名,或許在這次更俗命中被改為漢式名稱,或許被罷設后又重新設置。保安站究竟是從山后七驛中翻譯過來的,還是明初新設,尚不得而知,但在洪武十一年時保安站卻是無可爭議地存在著。明初驛站的規(guī)模如何,不一而定,就陜西而言,《明太祖實錄》卷221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壬午載:上以鞏昌至甘肅馬驛相去甚遠,馬乏而人易困。乃命兵部同右軍都督府遣官相度,凡百二十里以上者,中增一驛。以秦、河二州所市馬分給之。其驛夫則籍于有司附近者,于是自鞏昌、涼州達于甘肅,增置延來等二十九驛。驛置馬三十匹。按照這一記載,從鞏昌到河西走廊諸衛(wèi)間的驛站的規(guī)模,每驛至少有軍士近百名,這與《循化志》所載一個驛站即為一個百戶正相吻合。而根據(jù)《明興野記》的記載,山后七驛的管理方式為:委旗軍七人,監(jiān)站掌印,以土官為副,共牧人民。保安站亦應如此。明初少數(shù)民族驛站并不納糧?!睹饔⒆趯嶄洝肪?2正統(tǒng)元年九月丁未載:免西寧衛(wèi)達民稅糧。先是鎮(zhèn)守西寧署都指揮僉事金玉奏:“洪武、永樂中,達民止當馬牛,站鋪耕種自食。其后設立里甲,徵收稅糧,以致逃竄。今又選充土軍操調。今年嚴霜早降,秋田無收,乞照舊例止當馬牛,站鋪免其稅糧”。事下行在戶部覆奏。從之。2.西漢后期諸朝都指揮知縣劉昭從其官任、子軍民,收歸德于西漢延安市河州衛(wèi)明初保安站歸河州衛(wèi)管轄,是河州衛(wèi)至歸德守御千戶所間的七個驛站之一。洪武四年,明廷為加強歸德地區(qū)的防御,“指揮寧正撥官軍二百名備御”。洪武八年,明廷“置陜西歸德守御千戶所一,罕東等百戶所五。以故元宣政院同知端竹星吉、萬戶玉倫、管卜答兒三人為千戶”。此玉倫即上引《明興野記》中的“歸德州土官王倫奴”。嘉靖《河州志》卷2《祠祀》載:“三清觀,在州西南玉倫溝”。《邊政考》卷3《洮岷河圖》中有玉倫溝寨。洪武十一年,“胡兵寇陜西歸德之三岔口,河州右衛(wèi)指揮徐景等率兵擊敗,殲之。得馬牛羊以萬數(shù)”。十三年,修筑歸德土城功竣?!坝罉匪哪?都指揮使劉釗(亦為劉昭——引者注,下同)奏調(河州衛(wèi))中左千戶一所歸德居住守備,仍隸河州衛(wèi),委指揮一員守備”?!睹魑渥趯嶄洝肪?29正德十年九月丁酉載:“守備歸德指揮同知朱瀾乞加署職以便統(tǒng)屬州、縣兵。兵部議,軍職非有功不授,且守備例不節(jié)制。有司得旨,升瀾為署都指揮僉事”。調往貴德居住守備的河州衛(wèi)中左千戶所轄有十個屯寨,其中四個屯寨在保安站周邊屯戍,稱為“保安四屯”,所謂“貴德守御共十屯,而保安有其四”1。它們是季(計)屯(藏語稱年都乎,意為霹靂降魔)、吳屯(藏語稱森格潯,意為獅子灘,因其地形像獅子,有上、下兩個寨子)、脫屯(藏語稱脫加或脫嘉,意為漢人住的房子或住在高處的漢人,也有說是指脫姓村莊)、李屯(后來分為上李屯與下李屯,上李屯,藏語稱郭麻日,意為紅色大門,寨東門系由紅土筑成;下李屯,藏語稱尕沙日,意為新修之渠)。周邊藏族群眾稱“保安四屯”為“加冊子玉”(意為漢四寨子)?!哆呎肌肪?《洮岷河圖》在河州衛(wèi)與歸德守御千戶所之間標有“缺(脫)百戶寨”、“楊百戶寨”、“杜百戶寨”、“孫百戶寨”、“李百戶寨”、“吳百戶寨”、“周百戶寨”、“計(季)百戶寨”、“王百戶寨”、“史家寨”、“居家寨”等,其中就包括中左千戶所十屯寨中的部分百戶所。河州衛(wèi)中左千戶所調往歸德居住守備是促成保安人形成的重大事件,但值得一提的是河州衛(wèi)中左千戶所調往歸德居住守備的時間不應為永樂四年,應當在永樂九年,且永樂九年時劉昭的職務并不是鎮(zhèn)守河州衛(wèi)都指揮使,而是陜西都指揮同知。《明太宗實錄》卷120永樂九年冬十月辛卯載:鎮(zhèn)守河州衛(wèi)都指揮劉昭言:“河州歸德千戶所去衛(wèi)七百余里,東距川卜千戶所,西距必里衛(wèi)番族,南距朵土、川藏,北距黃河罕東衛(wèi)界。舊于河州衛(wèi)七所撥軍二百守御。浮食寓居,不敷調遣。宜全調一所。選精銳二百守城,八百屯種及運,入番買馬茶”,從之?!睹魈趯嶄洝肪?61永樂十三年二月丁亥載:升陜西都指揮同知劉昭等官。先是昭等七十七人奉使烏思藏,還至靈臧莽站,遇番賊。昭等與戰(zhàn),敗之,賊死傷甚眾,遂奔北。至是,上嘉其功,以昭為陜西都指揮使,河州衛(wèi)指揮同知朱芾為本衛(wèi)指揮使,洮州衛(wèi)指揮僉事丁黻為本衛(wèi)指揮同知,羽林前衛(wèi)正千戶呂敬,洮州衛(wèi)正千戶房旺各為本衛(wèi)指揮僉事,其千戶張健,百戶旗軍李雄等七十余人升授有差。依《明太祖實錄》所載,劉昭在永樂十三年時才被擢升為陜西都指揮使一職,永樂九年時僅為陜西都指揮同知。這與嘉靖《河州志》所載略有出入。洪武八年設置的陜西歸德守御千戶所是一個以少數(shù)民族為首領的流官千戶所,永樂九年河州衛(wèi)中左千戶所調撥歸德后,中左千戶所成為歸德守御千戶的一部分,實行“土流參治”。中左千戶所為流官,如《邊政考》卷3《洮岷河圖》在記述河州衛(wèi)官軍與馬匹時云:“歸德中左所二百四十八員名,見在……歸德中左所(馬)五十五匹,見在”。在記述歸德守御千戶所時亦云:“官軍二百四十八員名,馬五十五匹”。可見,出現(xiàn)在同一段記載中的歸德守御千戶所與中左千戶所雖然分列在各自名下,但在記述官軍與馬匹時,兩者是一致的,即歸德守御千戶所中的官軍就是指中左千戶所,但歸德守御千戶所還管轄著土民,其土官事宜與中左千戶所無涉。歸德守御千戶所建立后,即與周邊的藏族保持著密切的往來。《明英宗實錄》卷88正統(tǒng)七年正月庚午載:敕鎮(zhèn)守陜西都督同知鄭銘、右僉都御使王翱及陜司都、布、按三司:近得鎮(zhèn)守河州都指揮劉永奏,往歲冬,阿爾官等六族番人三千余到營歸德城下,聲云交易,后卻抄掠屯軍,殺傷番民,毀其居室,奪其什器。其著亦咂族番人又累于暖泉亭處潛為寇盜。及張瑀擒獲二人,止責償所盜馬,縱之使去。朕惟張瑀、脫讓為守御官,劉永為鎮(zhèn)守官,平日即不嚴飭提備,臨期又復失誤事機,在法皆當究問。今姑從寬貸,令戴罪理事。敕至,爾銘與翱即選才干官,同三司堂上官,躬謁番寨體勘是實。諭以利害,令還歸所掠,許其自新。如更不悛,敢肆侵擾,量調附近官軍剿捕之?!氨0菜耐汀焙螘r在脫屯的基礎上修建了保安堡,史載闕如?!堆尽肪?《城池》在談到保安建城時云:“按城之建不知何時,聞其初乃脫屯之堡也”,明初“于河州邊外地,立保安、起臺二堡”,“保安堡在河州西三百五十里”。1958年在拆除保安城南門時,發(fā)現(xiàn)城門上方有磚刻一方,刻有“重建保安”四字,記時為“萬歷二年吉月(1574年7月)”,同時還發(fā)現(xiàn)載有筑墻時各負責人姓名的木牌,均書寫漢式姓名。這一發(fā)現(xiàn)不僅驗證了保安堡的確是在脫屯基礎上修建的,而且也證明在萬歷二年前保安堡就已存在,萬歷二年乃重建?!睹魃褡趯嶄洝肪?41萬歷十九年(1591年)十月己未載:兵部覆尚書鄭雒、巡撫葉夢熊修內(nèi)安邊條議:“一置將官。洮州當虜沖要地,宜于臨洮適中處設參將一員,景古城設守備一員,歸德、保安站復添守備、防御二員。庶緩急有資,唇齒自固。一留班軍。舊例臨、河之卒往戍甘涼,今洮、河危急,視甘涼殆甚。合將臨、蘭、河、岷四衛(wèi)共兵三千二百二十五名,議留本地戍守。一募沖鋒,一增年例,一修器械,一嚴番族,一議援兵”。上令如議,著實舉行。按照鄭雒的奏議,明廷在歸德、保安站復添設守備、防御二員,以加強這一地區(qū)的防御?!睹魃褡趯嶄洝肪?06萬歷二十五年正月乙巳載:巡撫陜西侍郎賈待問條上洮、河防御事宜:“一修筑沖邊。謂洮河、地方打爾加山等處城堡低塌,宜修筑以資防御。一鼓舞屬番。謂哈六束、哈六卜傾心內(nèi)附,欲各加職御以昭激勸。一議改將領。謂歸德孤懸,將輕兵寡,欲改守備為游擊以重事權,增募兵馬以壯聲勢。一議復將銜。謂洮州原設副總兵,統(tǒng)制階州參將及文縣、舊洮、岷州、西固四守備,后改協(xié)守為參將,與階、文將官頡頏,威令不行,欲仍改協(xié)守以資彈壓”。部覆如議,惟歸德改將增兵一事自萬歷十九年建議已經(jīng)停寢。今復議改增設募,宜行該鎮(zhèn)督、撫、熟計長便。后督撫復言改設增募事,不可已,從之?!睹魃褡趯嶄洝肪?45萬歷二十八年三月庚申載:“升蘭州衛(wèi)指輝僉事周祿為守備,以都指揮體統(tǒng)行事,管歸德堡游擊事”。今青海同仁縣年都乎古城保存著一通明代萬歷二十八年八月立的殘碑2。該碑是為紀念“保安四屯”屯首王廷儀在駐防保安堡期間撫番有功而立。故也稱《王廷儀碑》。該碑雖然年久代遠,風雨剝蝕,字跡漫漶,但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其殘文如下:隴西郡屬河州衛(wèi)境外,保安建堡設官增兵餉,得彼人王廷儀撫番立功授官實跡,特以碑志拜祭云:蓋聞西域之土羌戎之地,乃唐世以來開創(chuàng),故得恢復中夏,而遂遐慶矣。自我太祖高皇帝龍飛,遣衛(wèi)國公謚寧河武順王鄧公征昆侖,以達河海。撫夷以邊馬,忠靡□不貢□□□服。以是□□豢養(yǎng)之恩,而番族從茲孚信者何可勝計也。夫保安者為三秦之咽喉,挾九邊之鼎峙,□地東□邊多□□,西接討來、歸德,南鄰捏工、莽剌,北抵果木黃河。然而番部□□□□□□□□□□杰恣無時□□,以故是地無官守防,無軍所恃。如彼中廷儀,向為屯首,即心懷赤忠,漢番皆并推譽。以是倡議率眾,并咨各部院道,筑堡曰保安,設官曰防御,并于計、吳、脫、李四寨選士五百名,均之以月餉。河營協(xié)防兵一百名,加之以口糧。在斯地比昔稱雖更□□往時有加焉。繼而招中愆期,荷參臺李公以廷儀撫番□□,創(chuàng)始□□□□□□□蒙協(xié)守河州副總兵周公□□□□□□□委之以該堡中軍,則鈐制漢番,而地方頗為得人。至如□□逼臨虎穴,無資戰(zhàn)守,遂捐集□□□□□□□頌戴如此。在廷儀恩□馭之于番,□□□□□□功之不可盡述,勞之不可盡泯?!酢酢酢酢酢酢酢跬x高士愿隱逸不復所出,□番□□□□□俱接踵而至,再三懇求,欲為廷儀□□□□□□□其地,向時廷儀勤于王事,□□□□□□□來求,雖不能文,傳以述其往跡,以示□□□□其功耶。故立石纂記云。欽差總督陜?nèi)呠妱毡孔笫汤扇~欽差巡撫陜西都察院兼左副都御史賈欽差巡按陜西川湖等處監(jiān)察御史李欽差整飭臨鞏兵備道兼陜西按察使劉欽差協(xié)守陜西臨河等處地方副總兵周欽依保安筑堡防御蘭州衛(wèi)指揮僉事張繼武欽依保安堡防御守備蘭州衛(wèi)指揮僉事夏光裕欽依保安堡防御守備河州衛(wèi)指揮僉事脫九勒鐫河州副將營把總河州衛(wèi)實授百戶晚生何尚德頓首拜撰本堡臨造刊篆糧房薛英邵?!跬跆煸6焦し儡娝蜗榭傂∑靹ⅰ酢躐R□□馬□□□□□□□□郭□關□□□□□劉□□何七巴張大牙俞棠劉□□馬□□馬□□□□□□□□□□□□□□張且把上李寨總旗馬束李章他李棠李□口南土木匠巴不如牙石匠馬巴落馬六禾鐵匠吳屯王□加保李屯□□□(萬歷二十)八年八月朔日立石畫匠梁大智在《王廷儀碑》中出現(xiàn)有“欽依保安筑堡防御蘭州衛(wèi)指揮僉事張繼武;欽依保安堡防御守備蘭州衛(wèi)指揮僉事夏光裕;欽依保安堡防御守備河州衛(wèi)指揮僉事脫九”的署名,這恰恰印證了《明神宗實錄》的記載記載?!睹魃褡趯嶄洝啡f歷三十六年四月癸酉載:“錄陜西竹巴朵川等處地方三十年九月獲功,千總夏光裕等死事,中傷軍丁蘇官等各升賞、優(yōu)恤有差”。這些均可證明在萬歷十九年后,明廷為加強歸德保安地區(qū)的防御,的確在保安地區(qū)添設了防御、守備二職官。又《明神宗實錄》卷242萬歷十九年十一月庚辰載:“經(jīng)略尚書鄭雒題稱:‘甘肅為清海門戶,歸德為兩川咽喉,而歸德宜添設守備防守’。部覆,上著督撫官勘議奏”?!睹魃褡趯嶄洝肪?07萬歷三十三年三月乙未:“準陜西總督李汶奏標下把總王彪升起臺守備”?!睹魃褡趯嶄洝啡f歷三十三年還有一條記載也與此有關,其云:先是,陜西河州境外屬番挫哈、郎家二族構釁仇殺,因而率眾截路,搶奪公差。保安堡防御夏光裕差通官王遷(廷)儀,歸德守備宋希堯差千總史載功講喻,不伏。聲言搶掠河州。參將姚德明匿不以報。及希堯被告緣事該道右布政荊州俊,議委指揮李朝棟署管載功同千總馬助國、中軍張燧領兵迎接,路經(jīng)挫哈,各番邀載功講事,且肆陰載,因而互相射打,射死中軍張燧,及殺傷官軍,擄去軍馬、器械破眾。繼而德明調兵議剿,各番乃悔罪認罰,獻首惡板麻束等三名,并送還原擄軍馬、器械等物。督撫李汶等前后疏聞,下兵部覆議,州俊、德明姑免究,希堯、載功、助國、光裕及該管通官畢希進通行提問。板麻束等審實處決,游示番巢。殺傷官軍張燧等,勘覆議恤。詔從之。上述兩條記載在多方面與《王廷儀碑》吻合,并進一步補正了王廷儀的身份,即通官王廷儀,而不是中軍。《王廷儀碑》雖殘破漫漶,但仍可窺見一些史實:1.由于保安地處關外極邊之地,明廷對其管理至少在明中期以后已是鞭長莫及,所謂“無官守防,無軍所恃”雖有所夸張,但也反映了基本事實。2.明廷在保安地區(qū)添設防御、守備二職官以及王廷儀承襲屯首后,“保安四屯”的建設出現(xiàn)了新氣象,首先,擴建了保安堡,設置了新的駐防機構,“筑堡曰保安,設官曰防御”;其次,整頓了四屯軍隊,“于計、吳、脫、李四寨選士五百名,均之以月餉”;再次,增加了兵餉,“河營協(xié)防兵一百名,加之以口糧”。3.為修筑保安堡,王廷儀“以是倡議率眾并咨各部院道”,最終獲得朝廷的批準,這表明在鄭雒、葉夢熊等人的建議下,經(jīng)過王廷儀的努力,明朝對于保安堡的管理得以恢復,保安堡與朝廷的聯(lián)系也日趨緊密。萬歷三十三年,受保安堡防御夏光裕差遣,王廷儀以通事身份前往挫哈、郎家二族講喻。4.保安堡的民族成分較多,除漢族外,還有番族。王廷儀就曾受“漢番皆并推譽”的。這里的番不僅指周邊的藏族,而且也包括保安堡內(nèi)的土族與穆斯林等。5.“保安堡”是明初為屯戍軍士修建的城堡,它與“保安站”并存。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嘉靖朝以來西海蒙古屢屢犯境,《國榷》卷75神宗萬歷十六年六月丁亥載:順義王奢力克為西虜火落赤所購,以三千騎渡河,至臨洮。聲欲東寇保安、撒拉,西犯洮、岷、松、茂諸邊。遂屯莽剌、涅工二川。為此,明廷多次向保安加派官員兵士,萬歷二年,在鐵城山北麓易地擴建保安城堡,“內(nèi)設守備,專司操守,不兼屯政”,仍隸河州衛(wèi),萬歷十九年十月,兵部尚書鄭雒和巡撫葉夢熊在“修內(nèi)安邊條議”中提出:“一置將官……貴德、保安站復添守備、防御兩員,應防御有資而唇齒自固也”。在這一記載中保安站依然存在,然萬歷年間續(xù)修的《大明會典》中保安站已不存在。《大明會典》卷146《驛傳二?水馬驛下》“天下見設水馬驛”載河州驛站有:“長寧驛、鳳林驛、銀川驛、和政驛、定羌驛”,唯獨不見保安驛,不知是漏記了,還是萬歷末年已裁革。擴建后的保安堡遺址在今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鎮(zhèn)以北約7.5千米處。(二)周璽、保安站族保安人是由“保安站”及“保安四屯”為核心發(fā)展而來的。根據(jù)前引《明太祖實錄》卷122洪武十一年十一月丙申條所載,以及《明興野記》的記載表明,明初保安站一帶除土番外,還居住有黑韃靼等部。土番自唐朝安史之亂后就已大量居住在此地,黑韃靼應當是元代以來駐守在此地的蒙古軍后裔,張雨《邊政考》卷9《西羌族口》載嘉靖年間河州46族中有“黑達子族,男婦一千名口,納馬”。黑達子族即今天同仁縣隆務鎮(zhèn)的黃乃亥部,黃乃亥意為黑蒙古。今日黃乃亥部已全部藏化。前引洪武十一年時的保安驛丞宗失加,從名字推斷是蒙古人的可能性較大,如《明史》卷330《西域二》“西番諸衛(wèi)”的安定衛(wèi)中有撒兒只失加,曲先衛(wèi)中有且旺失加,均為蒙古貴族后裔。《明太祖實錄》卷122洪武十二年二月丙寅有“獲積石州叛逃土官阿昌,七站土官失那等斬之”的記載,但此中的阿昌在《明太祖實錄》卷160洪武十七年三月戊戌中為阿里。從行文看,阿昌的可能性較大,阿昌、失那很可能也是蒙古人。至于山后七驛中的“亦思麻因”站,有可能是以穆斯林人名命名的,但不排除存是蒙古人的可能。明代蒙古人中也有叫亦思馬因的。《明史》卷14《憲宗本紀》載:“成化十六年春正月……保國公朱永為平虜將軍,充總兵官,王越提督軍務,汪直監(jiān)軍,御亦思馬因”?!睹餍⒆趯嶄洝肪?2弘治四年六月己丑載:鎮(zhèn)守寧夏總兵官都督僉事周璽卒。璽字廷玉,直隸遷安縣人。初襲世職開平衛(wèi)指揮使,從征北虜有功,升都指揮僉事,管五軍營右掖。尋充左參郎,分守陽和。以威寧海子功進同知,轉大同副總兵,再進署都指揮僉事。虜囚亦思馬因入寇,璽御之,臂中流矢,督戰(zhàn)益力。賊退,實授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鎮(zhèn)守代州兼督雁門三關。移鎮(zhèn)陜西未幾,佩征西將軍印,充總兵官,鎮(zhèn)守寧夏。以疾卒,賜祭葬如例。《讀史方輿紀要》卷45《山西七》“外夷附考”載:十一年,加思蘭攻滿魯都,并孛羅忽之眾,滿魯都部酋脫羅干、亦思馬因復攻殺。加思蘭,亦思馬因自稱太師。十六年,督臣王越襲敗套寇于威寧海子,自是而屢犯延、綏,大同已東,迄無寧歲。時滿魯都衰弱,入寇者復稱小王子,或稱把禿猛可王,即故小王子,復與亦思馬因相攻。二十三年,亦思馬因死。上述“亦思馬因”均為蒙古人,因此“亦思馬因”站中的亦思馬因,究竟是穆斯林,還是蒙古人,尚無法斷定。如果是穆斯林人名的話,則“亦思麻因”站不大可能是保安站,若是蒙古人的話,則“亦思麻因”站有可能是保安站。在現(xiàn)代學者的調查中,季屯(年都乎)和李屯的老人都說自己祖先是“霍爾”3。“霍爾”是吐蕃人對于元代駐守于甘青地區(qū)蒙古人的稱呼。年都乎人還說他們的祖先是成吉思汗手下多爾達拉汗四軍團中多爾美赤褲勇猛者的后裔。這里的多爾達拉汗很可能為“道爾達答剌罕”4。《元史》卷6《世祖本紀》載:1239年秋,闊端派部將道爾達答剌罕帶軍隊進入烏斯藏?!肚剡吋o略》卷1《河州衛(wèi)》記載:衛(wèi),今設副戎一。又起臺堡、保安堡、歸德堡守備三。土人或云:其先世夷人,居中土已久,服食男女與中國無別,且久與漢人連姻,與漢人言則操漢音,又能通羌夷語,其實心為漢,非羌夷所可及云……保安堡守備一員,馬步兵一百二十八名。其地產(chǎn)金、褐子、氆氌。堡皆土人。據(jù)捏工川一百五十里。今其兵皆土人,無一漢人者,餉則眾共分之,糧即所應輸者抵之。《秦邊紀略》成書于康熙年間,此時保安一帶的土人稱先世為“夷人”,即蒙古人。這是關于“保安站族”源于蒙古人的最早記載。建國后民族識別時保安族老人們說:保安人中有的根子是早年從循化東鄉(xiāng)楊、妥家一帶遷到保安地區(qū)的蒙古軍人,有的是早年從新疆口外遷來的蒙古人,兩者都證明保安人具有明顯的蒙古族族源。明初“保安四屯”中的戍邊將士同樣是“保安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保安人”最初的核心部分,但“保安四屯”的民族構成相當復雜?!堆尽肪?《族寨工屯》對于“保安四屯”有載:屯兵之初,皆自內(nèi)地發(fā)往,非番人也,故今有曰吳屯者,其先蓋江南人也,余亦有河州人,歷年既久,衣服、言語漸染夷風,其人自認為土人,而官亦目為之番民矣。這段記載表明,“保安四屯”中有從江南來的移民,如吳屯;有蒙古人或回鶻人,如脫屯中的脫姓之人;也有從河州調撥過去的官兵,至于這些官兵的民族成分如何,《循化志》云“非番人也”,“其人自認為土人”,而官方則視這些土人為番民,這恰恰與《邊政考》將“保安站族”列為河州番族極為吻合。至今為止,還沒有確切的史料可以證明,明初“保安四屯”中有穆斯林?!氨0踩恕敝械哪滤沽殖艘恍〔糠钟锌赡軄碓从凇耙嗨悸橐颉闭就?大多是隨著“保安堡”的建成以及茶馬貿(mào)易興旺后遷居而來的。根據(jù)對今同仁地區(qū)群眾的調查,該地區(qū)的藏族先民一開春就灑下種子,之后便繼續(xù)進行放牧,直到八、九月份時再回來收割糧食。土族、回回人遷來后,替藏族管理莊稼,開墾這一地區(qū)。上世紀60年代有關專家調查保安族來源時,土族阿爺色楞姆才郎講述了保安下莊早年遷入民的情況,他說除了調的兵外,“與我們青海官廳三川巴(人)只隔一條黃河的大河家人,在我們(土族)定居此地之后,才逐漸由大河家遷居到這一帶的。他們初次來也是行商,都是回回,但他們不認為自己是回民,所以藏族人把他們叫‘鎖乎家’,不叫回回。他們和我們(土族)先民就隔一條巷道,后來來的回回就多了,形成了‘四方頭’馬家,藏話叫‘德郎馬家’,意為‘四個馬姓家族’,講的話和我們保安土話差不多?!爆F(xiàn)代學者針對“保安站族”來源進行的大規(guī)模實地調查共有兩次,第一次于1958年至1961年,主要有青海黃南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所進行的社會調查;甘肅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臨夏第一分組所進行的社會調查。由于這些調查主要是針對保安族早期的歷史而進行的,因此對于“保安站族”的歷史并沒有展開過細的調查,只是在對年都乎等地的歷史調查中涉及到一些問題,歸納起來可以有這樣幾點:1.四寨子居民對于自己的歷史大多只能追溯到500年前,即明末清初。他們對于萬歷年間修筑保安城一事有較詳細的記憶,再往前則集體失憶。2.早年的四寨子是一個多民族的群體,有土、漢、穆斯林、藏等各民族,他們大多來自周邊,也有說來自四川、陜西、山西、北京的。3.當?shù)赝磷迦罕妼τ谧约旱膩須v很具體,如吳屯人大部分自稱來自內(nèi)地,其中有說來自四川保寧府的;又如年都乎土族有說來自互助的,來自民和三川的,來自東方“尖卜落”的,來自東方“卡隴”的,但久遠一點的歷史又很模糊,如吳屯人對于《循化志》所說來自江南一事,很少有人知道;對于自己的祖先是蒙古人的說法,大多數(shù)并不了解,尤其是穆斯林最不認可,一些人連蒙古人來此地的傳說都沒有聽說過5。針對“保安站族”來源所進行的第二次大規(guī)模實地調查大體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主要由青海著名學者羋一之等主持,其調查報告《同仁土族考察報告——四寨子(五屯)的民族歷史》發(fā)表在《青海民族研究》第2輯(1985年)。該調查報告對于同仁土族的歷史分“從史籍查閱”、“從《王廷儀碑》看”、“從口碑材料看”三方面進行了探討。在列舉了口碑材料后,羋先生說:綜合上述材料,可以歸納為:①來自互助或者民和三川,但人數(shù)不是太多有八個家庭。②來自東方,即來自內(nèi)地,來此守邊的。此與文獻記載可相印證,而且是過去傳說的“六月會”上的訓詞內(nèi)容之一。對此,不應忽視。③來自蒙古。這種說法中矛盾較多,且非本族人士所說。但也應注意參考。④根子在霍爾。至于霍爾系指何族,尚須進一步研究。⑤至于與蒙古人打過仗,可能系明代明軍與蒙古人作戰(zhàn)之事。對照兩次實地調查的結果以及文獻記載可以發(fā)現(xiàn),“保安站族”來源于蒙古或霍爾的說法在清代初年出現(xiàn),建國初期的四寨子人已模糊不清或干脆記不得了,但在第二次調查中又集中出現(xiàn)了。在上世紀80年代后,這一觀點又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說季屯與李屯的人們都自稱祖先是霍爾;李屯人說澤庫縣霍爾瓦加保存著他們的歷史,季屯人還說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