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三學士”就義沈陽的啟示_第1頁
朝鮮“三學士”就義沈陽的啟示_第2頁
朝鮮“三學士”就義沈陽的啟示_第3頁
朝鮮“三學士”就義沈陽的啟示_第4頁
朝鮮“三學士”就義沈陽的啟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朝鮮“三學士”就義沈陽的啟示

距今367年前的后金天聰十年四月十一日,后金汗皇太極于沈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事先,遣使通報朝鮮國王,要其斷絕與明朝之友好關系,并參與擁戴行列,被斷然拒絕。從而導致了一場戰(zhàn)爭,隨之出現(xiàn)了動人心魄的三學士事件。

原來,該年二月,皇太極派出由后金大臣率領并有蒙古上層首領人物參加,以數(shù)百人組成的異乎尋常的龐大使團前往朝鮮。該使團攜帶兩份以滿洲八和碩貝勒、十七固山大臣和蒙古四十九貝勒名義的致朝鮮國王之書。書中通報說,現(xiàn)眾大臣已會同集議,共舉大汗稱皇帝,王應“親來稱賀”,“勸進尊號”。并應立即背棄“歷數(shù)將盡”的明朝,以轉事“滿洲國皇帝”?!巴拼髦\,諒王素有同心也”[1]。當朝鮮君臣得悉皇太極準備稱帝及使團所攜二書中要求朝鮮背棄明朝而向后金稱臣的內容后,舉國憤慨。國王朝會群臣時,大臣們紛紛譴責這一舉動。他們慷慨陳詞,指出朝鮮同明朝的傳統(tǒng)友好關系,是“列圣相承,事大一心,恪且勤矣”,不可改變。而后金此舉實為“竊偽號”的不義行為,“于天朝有新犯叛逆之罪”,必須嚴加拒絕。甚至提出斬來使以上奏明廷。國王于是下令:拒見來使、拒受來書。后金使者忿然徒勞而返。

皇太極對使團被拒十分惱怒,遂于稱帝后,便親自出馬致書朝鮮國王,嚴責其不通權達變,乃強加其罪名是“聽書生之言,敗和好之誼,以起兵端”。并威逼其就范說,“若自知悔罪,當送子弟為質”。不然,將“舉大兵以臨爾境”。仍然被拒絕?;侍珮O乃于當年十二月,親自率領八旗兵征伐朝鮮。朝鮮雖然舉國奮起,各路出擊抵抗,然終不敵攻勢兇猛的八旗軍,而節(jié)節(jié)潰敗。第二年正月下旬,朝鮮被迫同清簽訂屈辱和約,并向清交出堅決主張忠明抗清的三位文臣:司憲府掌令洪翼漢、弘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三人,世稱三學士。

三學士先后落入敵手后,凜然不屈,拒絕了清人的誘降。當清兵撤回時,乃被挾至沈陽。他們面對清人的一再威脅利誘毫無所動。不論在囚所里、在清廷之上,面對勸降者、皇太極及眾大臣,侃侃而言。義正詞嚴地指斥清叛逆明朝、征伐朝鮮之非禮悖義,表示了寧死不屈的堅定態(tài)度。清廷招降失敗,乃以“倡議袒明,敗盟構兵”之罪名,于三月初五日及四月十九日先后將其殺害。三學士喋血沈陽,多少年來一直震撼著人們的心靈,留給人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三學士之就義,表現(xiàn)了崇高的愛國主義和偉大的獻身精神。他們面對強敵,為捍衛(wèi)國家主權、民族尊嚴,沒有絲毫軟弱與奴顏婢膝,堅決與之斗爭。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當國王被侵略者所逼仍不愿交出所謂“首謀敗盟之臣”,即忠明抗清的愛國者,極力請求矜恕,而清人堅持不許,處于危險的僵局之時。他們主動承擔責任,挺身而出,為國赴難。其于生死關頭,毫無懼色。洪翼漢說:此去“雖萬被誅戮,實為甘心。血一釁鼓,魂去飛天,歸游故國,快哉快哉!”尹集說:“當此之時,茍有利于國家,縱萬死而無惜?!眳沁_濟說:“臣為國就死,少無所恨?!?/p>

三學士之就義,更使人們看到了堅持正義,為理想而獻身的崇高精神。當年在朝鮮君臣的反清思想中,其核心是捍衛(wèi)與明朝早已形成的特殊友好關系,即崇明、擁明的“事大”思想。這是由他們衷心認可并堅奉不移的義理,即所謂春秋大義所決定的。他們堅持尊王攘夷,嚴明夷夏之防。他們認為明朝是天朝大國,是獨一無二的天下共主。自“墮地之初,只聞有大明天子”必須全力維護。尊周事大即是真理,是“窮天地亙古今之大義”。所以,他們“以不背中朝為第一義”。以“臣事中朝”為“禮之當然”。這是舉國共識。于是認準真理,即堅決捍衛(wèi),生死以之,無怨無悔。三學士正是為堅持真理、捍衛(wèi)大義而死,表現(xiàn)了一個偉大民族不可侮的崇高風范。

三學士之就義,反映了歷史上朝鮮民族崇尚禮義、尊重歷史、不忘人德的偉大品格。朝鮮之所以堅決拒絕清廷背叛明朝轉而向其稱臣之要求,堅持忠明原則,既有傳統(tǒng)理性之認識,亦是從現(xiàn)實政治生活出發(fā)的正確選擇,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明朝雖為朝鮮宗主之國,但從未以大欺小,以強凌弱。而是一貫尊重朝鮮,實行薄來厚往之政策。朝鮮對此感受極深。其國王仁祖大王在復皇太極書中,曾一再說明這一情況,“中朝之于我國至尊也。然且待以殊禮,辭命之間未嘗加以慢詞峻責。我國貢獻至薄,而中朝賜賚極厚,此乃遼沈人所明知”[10]。正因如此,朝鮮以“三百年血誠事大,受恩深重”[11],而感念不忘。尤當壬辰倭亂時,即日本豐臣秀吉統(tǒng)兵侵略朝鮮時,明朝應朝鮮之請發(fā)兵,傾全國之力援朝逐倭,苦戰(zhàn)七年,終獲全勝。明朝盡管付出了重大犧牲,然而事后,不僅不向朝鮮提出任何補償之要求,且應朝鮮之請留下相當多的人員與物資,任朝鮮支配,幫助朝鮮重建。對此,朝鮮舉國上下更是感戴不盡。仁祖大王在復皇太極書中明確說:朝鮮“世受皇明厚恩,名分素定。曾在壬辰之難,小邦朝夕且亡,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拯救生靈于水火之中,小邦之人,至今銘鏤心骨。寧獲過于大國,不忍負皇明。此無他,其樹恩厚而感人深也?!盵12]這是尊重歷史,不忘人德的崇高真情之由衷剖白。三學士不可動搖的忠明事大信念并為之獻身,正是這種民族品質的完美體現(xiàn)。

三學士事件充分反映了歷史上中朝友誼的牢不可破。明朝與朝鮮的深厚友誼可謂親密無間,水乳交融。同仇敵愾的壬辰抗倭之役,更加深了這種關系。此役明朝為朝鮮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然而事后卻不要任何回報,不居功,無德色;而朝鮮君臣則銘記于心無限感戴,達到真誠友誼的極致。雙方為維護這種友誼關系,都竭盡全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學士正是為捍衛(wèi)中國與朝鮮之友誼而獻身的。他們的主要行動是忠明抗清。因為明朝是中國統(tǒng)一的中央王朝,是正統(tǒng)中國的代表。清政權則是脫明鬧獨立,或者說是叛明的地方割據(jù)勢力,在當時來說這是破壞中國統(tǒng)一而僻處一隅必須予以取締的非法武裝集團。所以抗清正是捍衛(wèi)與熱愛中國。中朝的歷史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

當然,我們討論的是三百多年前發(fā)生過的事情,三學士畢竟是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思想與行動不可避免地具有時代與歷史的局限性。而尊周事大、崇明忠明之思想,正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弊端與偏頗,產(chǎn)生了沉重的教訓,是一種歷史的積淀。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當年以三學士為代表的朝鮮堅持這種思想,無可指責,它反映了該民族堂堂正正的精神風貌。我們必須以歷史的態(tài)度客觀具體地去分析、去看待這一問題,以得出正確的歷史結論和有益于今天的歷史經(jīng)驗與教訓。而不能無視客觀歷史的存在,超越時空,用今天的標尺去苛求古人、前人。

[1]《清太宗實錄》卷二七,天聰十年二月丁丑。

參見[朝鮮]《尊周匯編》卷十,《洪翼漢傳》;[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十四十年二月丙申。

[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十四年二月丙申、丁酉。

《清太宗實錄》卷二八,崇德元年四月己酉。

《清太宗實錄》卷三四,崇德二年三月甲辰。

參見[朝鮮]羅萬甲:《丙子錄》,《記斥和死義諸公事》;[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十五年三月甲辰;[朝鮮]黃景源:《明陪臣考》卷二。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