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與傳統(tǒng)文化的知行合一課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eda8571adf6fd90d144f53afc2c6366/beda8571adf6fd90d144f53afc2c63661.gif)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與傳統(tǒng)文化的知行合一課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eda8571adf6fd90d144f53afc2c6366/beda8571adf6fd90d144f53afc2c63662.gif)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與傳統(tǒng)文化的知行合一課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eda8571adf6fd90d144f53afc2c6366/beda8571adf6fd90d144f53afc2c63663.gif)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與傳統(tǒng)文化的知行合一課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eda8571adf6fd90d144f53afc2c6366/beda8571adf6fd90d144f53afc2c63664.gif)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與傳統(tǒng)文化的知行合一課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eda8571adf6fd90d144f53afc2c6366/beda8571adf6fd90d144f53afc2c6366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與傳統(tǒng)文化的知行合一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與傳統(tǒng)文化的知行合一1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和基本的觀點,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最基本的活動。馬克思主義不但揭示了客觀世界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而且在批判繼承前人認識論成果的基礎上,把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把辯證法運用于反映論,創(chuàng)立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科學地解決了認識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問題。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和基本的觀點,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2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本命題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3、認識運動的規(guī)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復過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本命題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guī)定:認識與實踐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xiàn):一切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目的:將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相結合,這也是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guī)定:4中國哲學里的知行觀最早提到知行觀的文獻:《左傳·昭公十年》:時鄭國大夫子皮要去參加晉平公的葬禮,準備帶厚禮獻給晉國新君。子產(chǎn)告誡他,參加葬禮不用帶厚禮見新君。子皮不聽,后果然沒見到新君,但禮物卻要不回來了。事后總結到:“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薄渡袝ふf命中》:傅說向高宗武丁進治國方略,方略雖好,但傅說理性地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敝嘘P系的一種:知易行難。(知行關系被不自覺地認識到。)中國哲學里的知行觀最早提到知行觀的文獻:5老子:知行觀的自覺地提出其一:“知?!?、“玄覽”?!胺蛭锸|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老子》十六章)“?!保褪呛愠5牡?。通過保持極度虛空,高度安靜的方法,從而看到萬物所呈現(xiàn)出來的本然狀態(tài),老子又稱之為“玄覽”。其二:“不行而知”。一種排斥感性認識的直覺認識方法,“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保ㄋ氖哒拢┓磳ξ迳⑽逡?、五味,主張通過直覺體認天道。其三:“無知”、“無欲”,“絕圣棄智,民利百倍?!保ㄊ耪拢懊裰y治,以其多智?!保逭拢盀閷W日益,為道日損?!保ㄋ氖苏拢χ?、欲的否定,也是對感官認識的否定。所以,老子的行是一種不需要感性知識的行,是一種順應自然的不自主的行為。老子:知行觀的自覺地提出其一:“知常”、“玄覽”。“夫物蕓蕓6莊子:對認識能力的否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保ā洱R物論》)莊子主張排斥感官知識,是因為人的認識能力有限?!盁o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知北游》)承認知識的無限性的同時,進一步否定人的認識能力?!安恢?,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nèi)矣;知之,外矣?!保ā吨庇巍罚?。和老子不同,莊子甚至不講對道的認識,反對一切認識。莊子:對認識能力的否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7孔子:“生而知之”與“學而知之”兩種矛盾的認識方式:“生而知之”屬先驗論,“學而知之”主張知識需要積累,屬于樸素唯物論,是孔子比較提倡的,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ā妒龆罚W思結合:孔子不僅重視學,還重視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W思結合以積累知識是正確的態(tài)度。行重于知:因為重視學與思,所以重視知識的獲得過程,也就是“行”?!暗茏?,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秾W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保ā妒龆罚熬用乜裳砸玻灾乜尚幸?。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子路》)孔子:“生而知之”與“學而知之”兩種矛盾的認識方式:“生而知8孟子:良知、良能良知良能的先驗性:孟子繼承了孔子“生而知之”的思想,提出了“良能”、“良知”說?!叭酥粚W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良知、良能指的是道德意識與行善的能力,孟子認為這是與生俱來的。突出心而貶低耳目:他還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闹賱t思,思則得之?!保ā陡孀由稀罚┻@是貶低了耳目等感官,突出了作為思維器官的心的地位,從而否定了認識的一般規(guī)律。孟子:良知、良能良知良能的先驗性:孟子繼承了孔子“生而知之”9荀子:先秦的樸素唯物認識論認識是人的本性:“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認識客觀事物的能力是人的本性。主客統(tǒng)一:“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保ā墩罚┻@種認識能力必須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即“能有所合謂之能”。因此,這是對“生而知之”的觀點的否定,也是對莊子對認識能力懷疑的否定?!爸蝗粜兄保骸安宦劜蝗袈勚勚蝗粢娭?,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毫厘,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保ā度逍А罚┸髯硬粌H強調(diào)行的重要性,更提出了聞、見、知、行的認識規(guī)律,強調(diào)后一個范疇是前一個范疇的升華。其中,把行作為認識過程的最高階段,是荀子對知行學說的一個重要貢獻。荀子:先秦的樸素唯物認識論認識是人的本性:“凡以知,人之性也10董仲舒:神學目的論的認識方法對天意的認識:其一為“謹按災異以見天意”(《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其二為“察身以知天”(《郊語》)。通過觀察鳳凰、麒麟、日食等災異現(xiàn)象來判斷天意,或者通過內(nèi)省得失來體會天意。當然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所以說“圣人者,見人之所不見者也。”(《郊語》)知先行后:“凡人欲舍行為,皆以其知先規(guī)而后為之。其規(guī)是者,其所為得,其所事當,其行遂,其名榮,其身故利而無患,福及子孫,德加萬民,湯、武是也?!保ā侗厝是抑恰罚┮?guī)就是謀劃,意思是知的是非對錯對于行動的成敗、名聲的榮辱,以及子孫的禍福與國家的興亡都有決定性的作用。但董仲舒的知是對天意的知,是行的決定因素。董仲舒:神學目的論的認識方法對天意的認識:其一為“謹按災異以11王充:漢代的樸素唯物認識論反對“生而知之”說:強調(diào)感性知識必須同時對實際事物的接觸才能獲得?!叭鐭o聞見,則無所狀。”(《實知》)“圣賢不能生知,須任耳目以定情實。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輒決;不可知之事,待問乃解。”(同上)事物必須通過耳目官能來認識,所以“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保ㄍ希┥a(chǎn)實踐也能形成認識:“齊部世刺繡,恒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日見之,日為之,手狎之。”(《程材》)齊部的女子個個都會刺繡,襄邑的鈍婦也善織錦,這就是孰能生巧的結果,都是后天習得的能力。實踐決定認識,否定先驗的認識論。從根本上批判了漢代圣人“前知千歲,后知萬世”流行看法。王充:漢代的樸素唯物認識論反對“生而知之”說:強調(diào)感性知識必12李翱:感覺和思維都要排除超越感官與思維的認識:“知本無有思,動靜皆離,寂然不動者,是至誠也?!保ā稄托詴分校┤说恼J識本不需出于思慮,要想達到圣人的至誠境界,就必須使內(nèi)心脫離感官、動靜的活動狀態(tài)。這種知“弗慮弗思,情則不生;情既不生,乃為正思?!保ㄍ希┟撾x思慮感官的知,摒棄了一切情感,然后“視聽昭昭而不起于見聞者,斯可矣。無不知也,無弗為也,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誠之明也。”(同上)簡言之,李翱復性論的知排除了一切客觀的感覺經(jīng)驗與主觀的思慮情感,當然,最終獲得的至誠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我們很難知道。李翱:感覺和思維都要排除超越感官與思維的認識:“知本無有思,13張載: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見聞之知”:屬于樸素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人謂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內(nèi)外之合也。”(《大心篇》)這種認識方式依賴于對客觀事物的接觸以獲得感性知識,他強調(diào)了主體與客體相結合而產(chǎn)生認識,屬于唯物主義的反映論?!暗滦灾保簩俜歉行灾R,“誠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聞見小知而已?!保ā墩\明篇》)屬于性與天道的知識,“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強也。”“非思勉之能強”。(《神化篇》)德性之知是先驗的,是神秘的。張載認為見聞之知不如德性所知,因為見聞之知是會妨礙人的德性修養(yǎng)的。而張載的貢獻在于區(qū)分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并區(qū)分了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之后由王夫之、王廷相的出現(xiàn)才得到繼續(xù)發(fā)展。張載: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見聞之知”:屬于樸素唯物主義的認識14程頤:知都是先驗的聞見之知與德性之知都是先驗的天賦觀念:必須通過格物窮理來獲得。尤其是德性之知,就是理學家所謂的理,屬于普遍知識,是天地萬物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他說:“格物窮理,非是要盡窮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窮盡,其他可以類推?!保ā哆z書》十五卷)格物的方法:“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論古今人物,別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皆窮理也?!保ā哆z書》十八卷)從這個角度講,這是通過實踐直接獲得理性知識。知先行后:主張“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強行得,安能持久?”(《遺書》十八卷)重視知是對的,但貶低了行就不對了。行難知亦難:強調(diào)知比行更難。程頤:知都是先驗的聞見之知與德性之知都是先驗的天賦觀念:必須15朱熹:格物致知論只是一樣的知:“問:知有聞見之知否?曰:知只是一樣知,但有真與不真,爭這些子,不是后來又別有一項知,所知亦只是這個事。”(《語類》卷三十四)德性修養(yǎng)要通過持敬的實踐獲得,探求事物的道理要通過致知的方式獲得。格物致知:其一是探究天地萬物之理,以達到“眾物表里精粗無不到”;其二是通過對萬物之理的認識達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的精神境界。所以格物致知既是求知方法也是修養(yǎng)方法,是認識論與道德論的統(tǒng)一。知行相須:“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保ň硎模┲惺窍嗷ヒ蕾嚨?,不能偏廢。朱熹:格物致知論只是一樣的知:“問:知有聞見之知否?曰:知只16“知為先”:“孩提之童,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知敬其兄,以至饑則知求食,渴則知求飲,是莫不有知也?!保ň硎澹┧眠@種人類本能的道德心理來證明知在先,這在認識論上當然是唯心的,先驗論的。知所以行:他認為“既知則自然行得”(卷十八),就是說知得道理就必然能實踐,換言之,那些做得不好的人,其實是對理的無知。行比知重,“書固不可不讀,但比之行,實差緩耳?!保ā洞饏巫蛹s》,《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八)行才是真知,不能行的知不是真知,這種力行觀念是非常正確的?!爸獮橄取保骸昂⑻嶂?,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知敬其兄,以至饑17王守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作兩截傭工,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保ā秱髁曚浿小罚┮驗椤啊痢撸?;‘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為一也?!保ā杜c陸元靜》)知指道德良知,認識良知的同時即將良知顯露出來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構成:知行交滲、行先知后、以知為行?!爸徽f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傳習錄》上)且“不行不足謂之知”(《答顧東橋書》),這就是說知與行始終是融合在一起的?!耙荒畎l(fā)動處便是行了”:“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答友人問》)這就是以知為行。王守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18王夫子:中國古代唯物論哲學的巔峰王夫之對知行合一論的批評:“其所謂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尚書引義》卷三《說命中二》)知行畢竟是兩件事,若以知為行了,其實是“以不行為行”?!澳鼙馗彼保和醴蛑紫却_定了人有認識能力,以及認識必有客觀對象,前者稱為“能知”,后者稱為“所知”。能與所的關系是,主觀認識作用于客體,必須符合客觀實際,“體用一依其實,不背其故,而名實各相稱矣?!保ā墩僬a無逸》)這就叫做“能必副所”,是認識的基本原則。王夫子:中國古代唯物論哲學的巔峰王夫之對知行合一論的批評:“19關于認識的途徑與方法:“格物”:“博取之象數(shù),遠證之古今,以求盡乎理,所謂格物也。”屬于歸納總結的經(jīng)驗知識;“致知”:“虛以生其明,思以窮其隱,所謂致知也?!保ā墩f命中二》)這是指通過思維推導,獲得普遍知識,既指智慧也包括道德知識。兩者的關系是相互支撐的,“非致知,則物無所裁而玩物喪志;非格物,則知非所用而蕩智以入邪?!保ㄍ希└裎锸鞘谷藢W到豐富的知識避免學到壞的東西,致知則通過反思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智慧,避免沉湎于表面的現(xiàn)象。關于認識的途徑與方法:20知行統(tǒng)一:王夫之既反對“知行合一”,也反對知行分離。他說:“繇知而知所行,繇行而行所知之,亦可云并進而有功。”(《論語·為政》,《讀四書大全說》卷四)知就是知道要干什么,行就是實踐自己所知道。不僅如此,“知者,知禮者也;禮者,履其知也。履其知而禮皆中節(jié),知禮則精義入神,日進高明而不窮。”(《思問錄·內(nèi)篇》)即在實踐知的過程中,深化認識,獲得精進?!靶锌杉嬷?,知不可兼行”:行是知的來源,“力行而后知之真”(《四書訓義》卷十三);行可以發(fā)揮知的實際作用,“且夫知也者,固以行為功者也?!保ā墩f命中二》);行是知的目的,“知之盡,則實踐之而已。實踐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順?!保ā稄堊诱勺ⅰふ斊罚恍懈哂谥?,“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則無不知……行必統(tǒng)知也?!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讀四書大全說》卷六)。因為行的重要性,所以行也比知難,王夫之主張難者為先,所以也主張行先知后。知行統(tǒng)一:王夫之既反對“知行合一”,也反對知行分離。他說:“21中國古代知行觀的三個基本問題
1、知行先后問題:知先行后:代表人物以程朱學派為主,主張“格物致知”,也就是先獲得知識(道德知識),再進行涵養(yǎng)。所以這一派強調(diào)人心的作用,主張人心的靈明覺知,認為心具有強大的認識功能,行則是后一位的事。行先知后:代表人物以王夫之、顏元為主。他們從認識的基本過程來考察,認為行然后有知,這就比較接近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了。知行合一:代表人物首先是孟子,孟子最早提出的“良知”是不學而能的,是一種先驗的認識,包涵了一種行動的能力。此后由王守仁發(fā)展到高峰,提出了“一念知便是行”的論斷,將知行不加區(qū)分的融合了起來。中國古代知行觀的三個基本問題1、知行先后問題:222、知行輕重問題:知重行輕:如程頤的“以知為本”說。行重知輕:孔子、墨家、朱熹、王夫之、顏元為代表,值得注意的是,主張行重知輕的既有所謂唯物主義者,也有所謂唯心主義者。知行并重:王廷相的“知行并舉”,是典型的唯物主義知行觀。2、知行輕重問題:233、知行難易問題:凡是重行的學者,多認為行難知易,如朱熹與王夫之都認同《尚書·說命》的“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命題。而程頤則主張知行都難。其實孰易孰難,都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有意義,脫離實際情況討論難易,并不正確。3、知行難易問題:凡是重行的學者,多認為行難知易,如朱熹與王24中國古代知行觀的主要缺陷一,沒有真正了解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實踐的概念在中國主要指個人的道德實踐,是中國哲學中理想人格養(yǎng)成的重要方式。然而,只有個別學者如王夫之才提出了生產(chǎn)活動與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活動的實踐內(nèi)涵,比如他說:“以天治人而知者不憂,以人造天而仁者能愛,而后為功于天地之事畢也?!保ā吨芤淄鈧鳌肪砦澹┮馑际?,人的實踐活動既是要通過努力改造客觀世界,也要受到客觀世界的制約?!熬嗫梢栽烀?,“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讀通鑒論》卷二十四)就是說,不僅帝王將相,即使普通人也是可以參與創(chuàng)造歷史活動的。當然,實踐概念的外延很大,今天的科學實驗也屬于實踐的范疇。二,除王夫之等少數(shù)學者對知行的辯證關系有一定的認識外,大多數(shù)學者并不懂得知行關系的辯證法。知行關系的辯證就是由行而知,再知而后行,也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復過程,以及從感性到理性,從認識到實踐的兩次飛躍。中國古代知行觀的主要缺陷一,沒有真正了解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25總結一、知行哲學是貫穿于哲學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知行觀主要解決人的認識問題,包括人的認識能力、認識對象,以及認識方法。列寧講:“哲學史就是認識史”,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西方哲學追求一種普遍知識的獲得,所以必先考察人是否有認識這種普遍知識的能力。而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陵園墓地維修方案
- 銅陵靜態(tài)爆破施工方案
- 住房安全合同范例
- 醫(yī)美機構轉讓合同范例
- 全屋定制意向合同范本
- 淄博機組聲屏障施工方案
- 面磚鋪貼施工方案
- 坑塘光伏板施工方案
- 助教兼職合同范例
- 產(chǎn)品贈與合同范例
- 幼兒園小班下學期期末家長會PPT模板
- 礦山安全培訓課件-地下礦山開采安全技術
- 著衣母嬰臥像教學設計
- 【課件】DNA片段的擴增及電泳鑒定課件高二下學期生物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
- GB/T 6417.1-2005金屬熔化焊接頭缺欠分類及說明
- 2023年湖北成人學位英語考試真題及答案
- 《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理論(第三版)》第七章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則論
- 《腰椎間盤突出》課件
- 漢聲數(shù)學圖畫電子版4冊含媽媽手冊文本不加密可版本-29.統(tǒng)計2500g早教
- simotion輪切解決方案與應用手冊
- 柴油發(fā)電機運行檢查記錄表格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