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訟與不可勝數(shù)賤訟中國古代法觀念中的一個有趣邏輯_第1頁
滋訟與不可勝數(shù)賤訟中國古代法觀念中的一個有趣邏輯_第2頁
滋訟與不可勝數(shù)賤訟中國古代法觀念中的一個有趣邏輯_第3頁
滋訟與不可勝數(shù)賤訟中國古代法觀念中的一個有趣邏輯_第4頁
滋訟與不可勝數(shù)賤訟中國古代法觀念中的一個有趣邏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滋訟與不可勝數(shù)賤訟中國古代法觀念中的一個有趣邏輯

清朝崔子石說:“自生者以來,就沒有訴訟?!?。訟也者,事勢所必趨也,人情之所斷不能免也。傳曰飲食必有訟;”“兩爭者,必至之勢也,圣人者其然,故不責人之爭,而但論其曲直?!?這是古代中國人對訴訟現(xiàn)象極為難得的冷靜的客觀的認識或評價之一例。絕大多數(shù)古代中國人對訴訟的態(tài)度并沒有這般豁達、公正。鄙視、厭惡訴訟活動,一直是古代中國文化觀念的典型特征之一。作為社會發(fā)言人的士大夫們的言論,典型地反映了這一事實。對于古代中國士人來說,訴訟是道德敗壞的結果或表現(xiàn)。據(jù)說在遠古圣王的時代,即“王者之世”,人們道德高尚,“耕者皆讓畔(田界),民俗皆讓長(利益沖突時讓利于長者),”2“天下晏然”、“刑措不用”,簡直沒有什么爭訟。后來,不知何故,“世道衰微”,“禮崩樂壞”,“樸以(而)厚”的民眾變得“巧以偽”3了。這才有了可惡的愈演愈熾的爭訟。因此,在古代中國人眼中,“訟”特別是打官司就成了不光彩的同義語。古人在說到訴訟行為及其參與者時,常常要加上明顯含有貶義的前綴或后綴詞,以示鄙棄。如“滋訟”、“興訟”,“聚訟”、“訟棍”等等便是。特別是“滋訟”之“滋”尤為刺眼:“滋”就是“故意挑起事端”、“惹事生非”之意。一字之綴,厭惡之情溢于言表。正因如此,“訟師”、“訟棍”、“好訟之徒”等簡直可以譯為“道德敗壞之徒”;“訟學”、“訟術”、“訟辭”等簡直可以譯為“卑鄙伎倆”、“害人之術”;而“滋訟”、“興訟”、“聚訟”、“健訟”、“好訟”、“包攬詞訟”等等幾乎成了“干壞事”的同義語。正因如此,古人才一再倡導“止訟”、“息訟”、“賤訟”、“去訟”、“無訟”;官吏們才會把“辨訟”、“決訟”、“斷訟”不僅僅看成是日常公務,而且看成是維護道德的大事業(yè)?!百v訟”觀念在中國始自何時,不得而知。春秋時期的鄧析事件,大約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賤訟證據(jù)之一。鄧析,這位中國最早的“律師”,就是被視為卑鄙可惡的小人而遭殺害的,其主要“罪行”,就是幫助老百姓打官司并收取一定報酬。據(jù)說,鄧析“好治怪說,玩奇辭,……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欺愚惑眾”,“民之獻衣襦褲(獻衣服作學費)而學訟者,不可勝數(shù)?!彼粓?zhí)政者處死了,其實犯的就是“可惡罪”。他還被視為“訟棍”的祖師爺,被當作“小人之尤”(盡管他出身士大夫階層)而遭千古唾罵。東漢人陳寵在一次上疏中列舉了當時西州地方的三大腐敗現(xiàn)象而要求治理,即:“西州豪右并兼,吏多奸貪,訴訟日百數(shù)”,這里明確地把訴訟多視為腐敗現(xiàn)象。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時,為培育司法專門人才,曾設“明法科”(相當于今之法學考試),要求士子們學習了當時的法律知識后前來應試。此事遭到了當時保守派首領司馬光的強烈反對。他說:“禮之所去,刑之所取,使為士者果能知道義,自與法律冥合;若其不知,但日誦徒流絞斬之書、習鍛煉文致之事,為士已成刻薄,從政豈有循良?(此)非所以長育人才,敦厚風俗也?!痹谒抉R先生看來,法律知識或司法、訴訟知識,只不過是講怎樣施刑、怎樣逼供、怎樣陷人于法網(wǎng)或怎樣狡辨以逃脫罪責的“學問”,不是好東西,它只會使人道德敗壞。南宋人陸游更以“紛然爭訟”為“門戶之羞”或“門戶之辱”。宋代大詩人蘇東坡聲稱“讀書萬卷不讀律”,也正是賤訟。因為“讀律”之人(司法官除外)必定是想打官司。明人呂介儒也說:“兩家詞訟,……是大損陰(陰德)事”,因為訴訟就不免要“仰人鼻息,看人面孔,候人詞氣,與穿窬之心何異?”他認為,參與訴訟就象做賊一樣羞恥,所以有損陰德。明人王士晉更為明確地列出了訴訟之所以應該被鄙賤的理由:“訟事有害無利:要盤纏,要奔走;若造機關(絞盡腦汁),又壞心術”,還被衙役、訟師欺負,在大堂眾目睽睽被人瞧不起。清大詩人袁枚為知縣時,有兄弟三人在父死剛滿七天(舊禮稱“終七”或“滿七”,最嚴重的喪意期)就投狀縣衙,爭奪遺產(chǎn)。袁枚見狀大怒,揮毫批道:“父尸未寒,揮戈涉訟,何顏以對父祖于地下,何顏以對宗族于人間?”并立即治此三兄弟以“不孝罪”。袁知縣所為之震怒的,不是此三兄弟中竟有人想獨占或多占遺產(chǎn)的不道德或非法行為,而是“涉訟”行為本身。在他看來,訴訟本來就不光彩,而父喪之際訴訟尤為可恥。正是在這種“賤訟”觀念的影響下,中國古代的家譜才不會象西方人的家族傳說那樣炫耀本宗族何時曾與別的家族發(fā)生訴訟并大獲全勝,而是反反復復地炫耀本宗族“十年無訟”乃至“百年無訟”;正是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為民父母行政”的地方官們才不會象西方古代地方司法官們那樣以受理案件多、結案率高相標榜以顯示自己的“政績”,而是千方百計地宣揚自己治理的地方“囹圄空虛”、“歷久無訟”、“刑措不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顯示自已的“道德教化之功”,這才被視為真正的“政績”。清朝的《欽頒州縣事宜》(即朝廷給地方官的訓令)就明確指出息訟止訟是官吏的根本職責:“州縣官為民父母,上之宣朝廷德化,以移風易俗;次之奉朝廷法令,以勸善懲惡?!陕犜A以馴至無訟,法令行而德化亦與之俱行矣?!笨梢?在古時政治哲學里,聽獄斷訟只有作為德教的手段之一時才有意義。是為了息訟、無訟方才聽訟斷訟;如為斷獄而聽訟(即僅為解決眼下問題),則是末流“父母官”之所為,為人不恥。所以,清人劉禮松總結說:“聽訟而使民惕然內訟(使人道德內省)以致于無訟,此守土者(地方官吏)之責也?!?古代典籍記載了許多許多官吏的政績,大多離不了善于教化、善于息訟止訟這一條。如東漢人吳祜為膠東相時,凡“民有爭訟者,必先閉合自責,然后斷訟,以道譬(訓喻)之,或親到閭里重相和解。自是爭訟省息,吏人懷而不欺?!?又如西漢人韓延壽“為東郡太守,以德為治”,民間有訟,他自己就“閉閣思過”,弄得爭訟雙方都“深自責讓”,“郡內二十四縣莫復以辭訟自言者。”6就是說老百姓都以談論訴訟為恥了。北宋人趙清獻為監(jiān)察御史時,就“以獄囚之多少定有司之賢否”,7以獄囚多為官吏不賢的標志而予以罷免。這的確是一種很有意思的考績。明人王陽明為地方官時,以息訟著名。他推行《十家牌法》的“鄉(xiāng)約制度”:“十家之內有爭訟等事,同甲即時勸解和釋”,勸解無效才許見官?!白越窀骷覄找复茸有⑿謵鄣芫捶蚝推揠S長惠幼順,……謙和以處鄉(xiāng)里。心要平恕,毋得輕意忿爭;事要含忍,毋得輒興詞訟?!?清人裕謙任巡撫時曾專作《戒頌說》文告曉諭百姓。在該文告中,他列舉了訴訟的十大壞處,如“壞心地”、“耗資財”、“傷天倫”、“結怨毒”、“損品望”、“招侮辱”、“失家教”等等,以此勸民止訟。該文告認為訟違背了“五?!?“人既好訟,則居心刻薄,非仁也;事理失宜,非義也;挾怨忿爭,非禮也;傾資破產(chǎn),非智也;欺詐百出,非信也?!边@算是從封建道德的根本理論上說明了訟之所以應被輕賤的理由,算是“上綱上線”了。地方官以息訟無訟為責,這是古代中國的明顯特征之一。因為“訟”之可輕可賤,所以才要動員一切力量千方百計地息訟、止訟,力求無訟。這與西方自古希臘羅馬以來的“健訟”(好訟)傳統(tǒng)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這一巨大差別是怎么緣起的,至今還沒有比較令人信服的解釋。我以為這跟各個民族的早期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有關。在一個成員經(jīng)常流動的工商業(yè)發(fā)達的社會里,貿易或商品交換的平等屬性也勢必影響到人際關系,使得人們在別的任何場合都能象在交換場合一樣,理直氣壯地為自己的權益而斗爭,包括訴諸制度化的爭議程序(即訴訟)。商品交換的平等性與訴訟程序上的平等性息息相關:只要上了法庭,這就至少從名義上平等了,不管你在法庭之外是什么身分什么地位。也許,這種社會里的成員們把在法庭上的爭辯、對質、攻訐只當成交易場合討價還價的延伸吧。既然在交易場合他們都只相互把對方看成是純粹的買主或賣主(而不管對方是什么身分、地位),那么當然也不必要擔心打官司會得罪什么不該得罪的人物了(即不必注意對方的職銜、地位了)。因為社會是流動的,所以也不必擔心“低頭不見抬頭見”,官司打完后各奔東西。所以,出于上述兩方面原因,古希臘羅馬社會的成員不必擔心訴訟會給自己帶來多大麻煩,故不害怕訴訟,當然就不必輕之賤之。相反,在成員極難流動的農(nóng)業(yè)社會里,所有成員在所有場合都不能不帶上等級高低、身份優(yōu)劣的影子。哪怕在偶爾的商品交換場合,諸候、領主、族長、豪門還是那么氣粗如牛、強賈強買,經(jīng)??梢曰ê苌俚腻X買到常人花很多錢都買不到的東西。固態(tài)的社會里的身分不平等強烈地影響到了市場上,當然也影響到了法庭上。所以,中國古代“命夫命婦(貴族)不躬坐獄訟”的傳統(tǒng)比其他許多民族都要強烈。貴族如與平民對質公堂,勢必被認為是自貶了身價。因此,法庭在中國不過是家族的延伸。法庭的作用有如族長家長教訓不孝子孫,因而審理民事訴訟不是法庭的主要任務(因為民事訴訟有至少名義上地位平等的原被告雙方,而刑事審判沒有原告,只有“權威”在懲治“小人”)。正因為社會是固態(tài)的,在所有成員的心目中,尊貴者有權勢者永遠是尊貴者,卑賤者永遠是卑賤者,“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尊貴控訴卑賤,就是自輕自賤、把自己等同于卑賤者了,自傷顏面,喪失尊嚴,當然不成體統(tǒng);卑賤者控訴尊貴,就是“犯上作亂”,“心存不敬”,更是“大逆不道”。且會引來更大的報復、壓迫,大禍臨頭。所以,沒有起碼的名義平等,就不可能有“訟”(《周禮》云:“爭財曰訟”,故訟主要指民事訴訟)。在這種固態(tài)的等級格局下,人們才會格外擔心“一場官司十年仇”,才會格外擔心“低頭不見抬頭見”。出于此兩方面原因,所以自古迄今,中國人才格外地害怕訴訟,才要輕之賤之,才要止之息之,才格外盼望“無訟”。由此說來,中國人之“賤訟”,其實并非真正鄙視訴訟,而是害怕訴訟。故“賤訟”實為“恐訟”。賤,是一種道德評價;恐,是一種利害反應。前文所列舉的“賤訟”言論,絕大多數(shù)正是一種利害反應。即是說,并非真正地把訟看成是一件不道德的事,而只是因為它不會帶來什么好的結果而鄙視之。甚至可以說人們所真正討厭的是它的客觀后果。因為后果之不良才“恨烏及屋”地“賤”視“訟”本身了。如果沒有這些不良后果,中國人就不會賤訟。因為“恐訟”、“惡訟”而“賤訟”,這就是中國古代法觀念的一個有趣的邏輯。這當然不是憑空推測。明人王士晉手撰的勸誡本族子弟止息訴訟的《宗祠條規(guī)》早已把這一心態(tài)不自覺地表達得淋漓盡致:“太平百姓,完賦役,無訟事,便是天堂世界。蓋訟事有害無利:要盤纏,要奔走;若造機關,又壞心術;且無論官府如何廉明,到城市便被歇家(旅店主)攝弄,到衙門便受胥皂(師爺、衙役)呵叱;伺候幾朝夕方得見官。理直猶可,理曲到底吃虧;受笞杖,受罪罰,甚至破家,忘身辱親(忘記了羞恥,又使父祖蒙羞),冤冤相報害及子孫……?!边@里列舉了訴訟應輕應賤的一系列理由,除了“壞心術”一點有些主觀自省外,兒乎都是講客觀不良后果或危害。甚至,“壞心術”也只是講訴訟行為或過程會使人變得狡詐,而不是講這個行為本身就是罪惡,即是說仍是關注客觀結果而不是從道德或價值上否定訴訟行為本身(就象否定盜竊、強奸行為一樣)。明人呂介儒說賤訟的理由是因為訴訟不得不“仰人鼻息,看人面孔,候人詞氣,與穿窬之心何異”,也是這個意思,就是說訴訟必會帶來如此不體面的境況或結果。至于他說“詞訟”是“大損陰騭(德)事”,其實與王士晉說的“壞心術”出發(fā)點相同,仍然強調的是利害而不是道德或絕對價值上的是非。宋時有人作《戒訟詩》云:“些小言辭莫若休,不須經(jīng)縣與經(jīng)州,衙頭府底陪茶酒,贏得貓兒賣了?!?。9明人朱柏廬《治家格言》亦反反復復勸告人們“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這都是從客觀結果上去講的。如果不會“陪茶酒”、“贏貓賣牛(因小失大),如果不是“終兇”而是“終吉”,那么就不必“賤訟”,這是它們的自然推論。清人裕謙的《戒訟說》雖認為“訟”違背了“五常”,但仍然不是以道德上的否定為主?!熬有目瘫 倍胺侨省彪m有道德上的否定之意(如否定殺人行為,視其為“非仁”一樣);但其它四點,都是從客觀后果的利害著眼:“事理失宜”是指訴訟會使尊卑貴賤秩序紊亂,故而“非義”;“挾怨忿爭”而“非禮”意略同于此;“傾資破產(chǎn)”是指訴訟的后果。不顧這種后果的人當然“非智”(不明智);“欺詐百出”仍不過是與“壞心術”同意,說的是“訟”的手段或過程的特征“非信”。甚至有專門捉刀代筆靠訴訟吃飯的“訟師”也撰文說明訴訟的客觀危害,勸人止訟,這倒的確是中國賤訟文化的特產(chǎn)。如《刀筆精華》載乾隆四十三年江蘇吳縣訟師諸軾作《解鈴人語》中說:“在涉訟者亦宜得休便休,不可固執(zhí)不化?!瓪v閱古今智士,豈能萬舉萬全?如有無為(謂?)之爭,悉憑親友勸諭;即有些微委曲,務宜容忍,則亦臨崖勒馬、江心補楫之一道也。這就是說,一般的人,既非智士,必然在訴訟中做不到“萬舉萬全”,故必然會帶來很多麻煩或危害。所以要“得休便休”,不一定要把官司打到底。即便還有些冤曲沒有伸,也可罷了,總算避免了更大的危害的到來,這就象到了江心補船一樣,雖然有些遲了,但總還有一線希望。如不然,則大禍必至。有一些案例特別是法官的批語更能反映這一邏輯。清光緒年間,陜西秦中其地有一剛去世的文官之遺孀投狀官府,告亡夫前妻之子不孝,要求分家析產(chǎn)。被告亦呈詞申辯。知縣樊增祥在被告的呈詞上批道:“士族涉訟,且系男女涉訟,男女而又系母子涉訟,此等官司,本縣所不忍問也。”因為如果依常規(guī)“過堂”,就“致傷顏面”,特別是“孀婦跪堂,大不好看。伊(指原告)即(使)不為現(xiàn)在之(繼)子顧聲名,·亦當為已故之夫留體面?!痹谠娴某薁钌?他又批道:“況翁氏(死者家族)又系體面人家,兩造到堂,母子對訐,成何事體?,”10這就是說,公堂跪質之類的訴訟程序使人體面掃地,只有不要臉的人才干。又是這位樊知縣,在另一兩舉人互訟的案卷中批道:“爾與宋繼唐,文武兩舉人,平日名聲俱好,……,構成訟案,本縣深為不悅。公庭跪質,有何體面?……試思同科同鄉(xiāng),俱為人望,一時挾忿,構訟成仇,何以為后來相見之地乎?”。11這里說的再也清楚不過了:不斷傷顏面,還危害到將來的和平共處,低頭不見抬頭見,”,得罪不起。正因為參與訴訟就如此丟人現(xiàn)眼、喪失尊嚴,所以,哪個家族有人涉訟,當然就成了“門戶之羞”、“門戶之辱”因為古時家族之內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簡而言之,因為訴訟的形式及后果令人害怕,令人厭惡,故而要輕之賤之?;蛘哒f,人們厭惡的主要是它的形式而不是,內容或實質。就是說,人們賤訟并不是象“賤偷”、“賤奸”一樣。這的確是很有趣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甚至可以說人們大多基本上傾向于承認訴訟在內容實質上的合理性,合法性或合乎道德性,哪怕是不自覺的默認。既然如此,為何不努力去改變那些人為的不體面程序或方式呢?為何不努力去消除那些不良后果(而是不合理沒想去消除那些并不算罪惡的原因本身)呢?我想這兩個問題,中國古代法學家們肯定思考過了。對于第二個問題,他們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只要穩(wěn)態(tài)的、不流動的等級制的農(nóng)業(yè)社會組織形式或生活方式?jīng)]有改變,那些不良后果是無法消除的。對于第一個問題,他們倒是或多或少地可以做點事。自漢文帝廢肉刑開始的所有司法改革都體現(xiàn)著這一努力的成果:不體面、不人道的程序手段愈來愈少了。至于“被歇家攝弄”、“受胥皂呵叱”或受訟師敲榨之類的問題,包括“仰人鼻息,看人面孔,候人詞氣”的問題,則屬于此二者之外的另一個問題,這是真正的民主與法治實現(xiàn)之前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古人當然更無辦法。但這在古人賤訟的三大類理由中是最次要的一類?!霸A”不會給自己帶來多少好的結果,故而賤訟;“訟”使人體面掃地,故而而賤訟;“訟”使人可能被人捉弄、欺負,故而賤訟??偠灾?古代中國人是以自己的利害為出發(fā)點,而不是以對訟本身的道德或價值評價為出發(fā)點去賤訟的。這就是說,人們并不是認為訟對他人、對社會有害而輕賤之,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害是不在古代中國人的主要考慮范圍之內的。訴訟如無這三類不良后果,那么即使它對別人、對社會有害,我想古代這中國人是在所不惜的。這當然不是厚誣古人。這只是事實上存在于古人潛意識中的一個行為邏輯;這個邏輯在孔孟那里就有了??鬃淤澇伞白訛楦鸽[、父為子隱,”,12認為那告父親偷羊人是壞蛋。這實際上是只顧保全自己的親人的名譽,只顧使親人不受刑戮,而不管“疏人”的財產(chǎn)乃至生命的喪失,更不管受害人所受痛苦的彌平。孟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桃應假設的那個“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叟殺人,則如之何?”的問題時,更為充分地體現(xiàn)了這一邏輯。他要舜從監(jiān)獄里把他那作為殺人犯的父親(瞽叟)“竊負”出來,父子倆逃到海邊躲起來,在那里快快樂樂地過一輩子。13這里的邏輯是:自己父親的名譽、安全和生命遠比被害者(死者)重要,自己保護自己親屬的要求比別人為他的親屬(死者)報仇雪恨申冤的要求更為重要、更為正當。所以只顧了自己,哪里管受害者一方的痛苦!懲治罪犯(如偷羊之盜竊犯及殺人犯)的法律及法律程序是為保護社會正義而制定出來的,懲罰犯罪實施法律正所以體現(xiàn)正義和公平。但是,根據(jù)孔子和孟子的邏輯,維護自己家族和親人的利益遠比社會正義或公平更重要,所以可以違法去隱匿作為盜竊犯的親屬,可以踐踏法律的尊嚴去把作為殺人犯的父親“竊”出來,這些犧牲都在所不惜。可見從他們那時開始,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就退居其次了。古時有所謂“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問題,根據(jù)上述邏輯,對于為子為孫者來說,顯然寧要一路哭,不要一家哭。如自己父祖為官某州縣,欺侮一方百姓,罪惡累累,事發(fā)被通輯,逃回老家,為子為孫者當然應該隱匿父祖,不讓官府逮捕他,這是孔孟圣訓的要求。至于那一州縣千萬百姓因罪犯未懲冤仇未報而痛哭,我們不管。只要我們一家子不為父祖被捕受刑戮而痛哭就夠了。又如在反對斗毆、反對殺人的問題上,古圣賢們同樣表露了他們的這一邏輯。孟子反對殺人,其理由不是說你殺了別人的親人,別人就會象你自已失去親人一樣十分悲痛,而是說:“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也,一間耳?!?4殺這段話的意思是:殺人是殺不得的啊!你殺別人的父親,別人反過殺來你的父親;你殺別人的兄弟,別人也會殺你的兄弟。這樣實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