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

考生注意: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當人類向著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標前進時,他已寫下了令人痛心的破壞大自然的記錄——在西部平原對野牛的屠殺,獵商對海鳥的殘害?,F在我們正在增加一種新型的破壞——由于化學殺蟲劑不加區(qū)別地向大地噴灑,致使鳥類、哺乳動物、魚類,事實上使各種類型的野生物直接受害。現場的野生物專家當然最有資格發(fā)現和解釋野生物的損失,而專門研究昆蟲的昆蟲學家卻看不清這一問題,他們并不期望看到他們的控制計劃所造成的不好的影響。

形成我們自己見解的最好方法是查閱一些主要的控制計劃,并向那些對使用化學藥物沒有偏見的見證人請教,當毒藥水像雨一樣從天空進入到野生物界后究竟發(fā)生了些什么情況。對于養(yǎng)鳥人,對于為自己花園里的鳥兒感到歡樂的郊外居民、漁夫來說,對一個地區(qū)的野生物造成破壞的任何因素都必將剝奪他們享受歡樂的合法權利。雖然一些鳥類、哺乳動物和魚類在一次噴藥之后仍能重新發(fā)展起來,不過,這樣的重新發(fā)展并非那么容易。噴藥一般都是反復進行的,在這種噴藥中很難會留下漏洞以便野生物得到恢復的機會。噴藥的結果毒化了環(huán)境,這是一個致死的陷阱,在這個陷阱中不僅僅原來的生物死去了,而且那些移居進來的也遭到同樣的下場。噴灑的面積愈大,危險性就愈嚴重,因為安全的綠洲已不復存在了。

1959年的秋天,密執(zhí)安州東南部的兩萬七千多英畝的土地接受了空中的化學藥物的高劑量噴灑。此計劃是由密執(zhí)安州的農業(yè)部和美國國家農業(yè)部聯合進行的,它所宣稱的目的是控制日本甲蟲。

日本甲蟲是一種意外進口到美國來的昆蟲。在甲蟲定居時間最長的東部地區(qū),一直在努力實行自然控制,正如許多記錄所證實的那樣,甲蟲已被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數量內。但中西部各州卻已掀起了一場攻擊,由于使用了最危險的化學藥物,結果使大批人群、家禽和所有野生物中毒。

當化學藥物滲入土壤后,中毒甲蟲的幼蛆爬到地面后死去,這對于吃昆蟲的鳥兒是很有吸引力的。在灑藥后兩個星期內,鳥類在數量上明顯受到影響,褐色長尾鯊鳥、燕八哥、白頭翁和雉實際上全部被消滅了。在哺乳動物中,田鼠實際上已絕滅,發(fā)現它們的殘體呈現出中毒暴死的特征。在薩爾頓,連家禽都在撲滅昆蟲的運動中被殺死了。

東部各州的運氣好,它們在人工合成殺蟲劑發(fā)明之前遭到甲蟲的入侵,它們采用了對其他生物沒有危害的手段控制住了日本甲蟲。在甲蟲進入美國的最初十多年時間內,甲蟲由于失去了在它的故鄉(xiāng)約束它增長的限制因素而迅速地發(fā)展起來。但是到了1945年,在甲蟲蔓延所及的大部分區(qū)域,它已變成一種不大重要的害蟲了,這主要是由于從遠東進口而來的寄生蟲和使甲蟲機體致命的疾病作用的結果。

在1920到1933年間,在對日本甲蟲的出生地進行了廣泛辛勤調查后,從東方國家進口了34種捕食性昆蟲和寄生性昆蟲,其中有五種已在美國東部定居,最有效和分布最廣的是來自朝鮮和中國的一種寄生性黃蜂。在大約25年期間,此種蜂群按照州與聯邦機構的聯合計劃被引進到東部14個州。黃蜂在這個區(qū)域已廣泛地定居下來。

一種細菌性疾病發(fā)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這種疾病影響到甲蟲科,而日本甲蟲就屬于此科——金龜子科。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菌——它不侵害其他類型的昆蟲,對于蚯蚓、溫血動物和植物均無害。這種疾病的孢子存在于土壤中。當孢子被覓食的甲蟲幼蛆吞食后,它們就會在幼蛆的血液里驚人地繁殖起來,致使蟲蛆變成變態(tài)白色,因此俗稱為“牛奶病"。

為什么東部的這些經驗不能在目前正狂熱地對甲蟲進行化學之戰(zhàn)的中西部各州試行呢有人告訴我們,用牛奶病孢子進行接種“太昂貴”了。這一“太昂貴"的評價是根據什么計算方法而得到的呢顯然不是根據如同薩爾頓的噴灑計劃所造成的那種全面毀滅的真正代價估計的。這個評價同樣未考慮這一事實——用孢子接種僅需一次就行,第一次費用也是唯一的費用。

也有人告訴我們,牛奶病孢子不能在甲蟲分布較少的區(qū)域使用,因為只有在土壤中已經有大量甲蟲幼蛆存在的地方,牛奶病孢子才能定居。這種說法也值得打個問號,已發(fā)現引起牛奶病的細菌至少可以對40種甲蟲起作用。這些甲蟲分布很廣泛,即使在日本甲蟲數量很少或完全不存在的地方,該細菌也完全可能傳播甲蟲疾病。而且,由于孢子在土壤中有長期生存的能力,它們甚至可以在蟲蛆完全不存在的情況下繼續(xù)存在,等待時機發(fā)展。

那些不計代價而希望立即取到結果的人將毫無疑問地繼續(xù)使用化學藥物來消滅甲蟲,他們愿意反復操作和花錢,以便化學藥物控制昆蟲的工作長存。而那些愿意等待一兩個季度而獲得一個完滿結果的人將轉向牛奶病,他們將會得到一個對甲蟲的徹底控制,這個控制將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失效。

像伊利諾斯州東部噴灑農藥這樣的事情提出了一個不僅是科學上的,而且也是道義上的問題。這個問題即是,任何文明是否能夠對生命發(fā)動一場無情的戰(zhàn)爭而不毀掉自己,同時也不失卻文明的應有尊嚴。由于竟能默認對活生生的生命采取這樣使其受害的行動,作為人類,我們中間有哪一個不曾降低我們做人的身份呢

(摘編自雷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人類對野牛、海鳥等動物的大肆捕殺,與使用化學殺蟲劑不加區(qū)分地噴灑,本質上都屬于破壞大自然的惡劣行為。

B.“大面積”和“反復"進行化學藥物噴灑是鳥類、魚類和哺乳動物失去恢復機會、難以重新發(fā)展起來的重要因素。

C.美國大部分區(qū)域早在1945年時就有效控制了日本甲蟲,然而密執(zhí)安州東南部卻并未吸取經驗,反而改用化學藥物治理蟲害。

D.引起“牛奶病”的細菌在對甲蟲科昆蟲起作用時,并不侵害更廣泛的生物,因此在防治日本甲蟲方面既有效又安全。

2.依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野生物專家能夠認識到化學殺蟲劑對野生物造成的傷害,而昆蟲學家卻由于受到專業(yè)知識的限制,對此很難看清。

B.化學藥物毒化了環(huán)境,這使得區(qū)域內許多原生生物遭受滅絕性傷害,即使是移居進來的生物也不能幸免。

C.作為外來物種,日本甲蟲在進入美國的最初階段曾迅速發(fā)展,如果人類不加干預,這一物種可能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很大損害。

D.在美國東部地區(qū)使用自然控制法治理日本甲蟲時,化學殺蟲劑尚未發(fā)明,否則這些地區(qū)也可能會使用化學藥劑來治理蟲害。

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為了客觀了解噴灑毒藥水對養(yǎng)鳥人、漁夫等人群的影響,作者表示應向“沒有偏見的見證人"請教,這體現出作者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B.在控制日本甲蟲上,相比于密執(zhí)安州的化學藥物高劑量噴灑,美國東部地區(qū)引進寄生性黃蜂的做法滅蟲速度更快,效果更徹底。

C.文章由科學講到道義,并使用了“戰(zhàn)爭"一詞,意在表明人類濫用化學藥劑造成的影響已不單是科學上的事,更是生命道義問題。

D.雷切爾·卡遜寫作本書,旨在否定化學藥物對消滅甲蟲的作用,希望人們走出認知誤區(qū),采用能夠真正控制住甲蟲的自然控制法。

4.在控制日本甲蟲的方法上,美國中西部地區(qū)沒有采用牛奶病孢子接種法,請簡要概括其主要考慮的因素。(4分)

5.某中學“自然衛(wèi)士”社團擬向同學們推薦此文,請從內容、寫作特點和閱讀價值三個方面,幫助該社團寫出推薦理由。(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父親買新皮鞋回來的時候

巴金

月接連著月,年跟隨著年,像打秋千一樣地翻過去,就這樣經過了許多個年頭。那個時候我還是一個孩子,如今我是中年人了。

從那時到現在我已經忘記了許多的事情,只有一張面孔還留下來,這是父親的面孔。那是一張溫和的瘦臉,有一頭濃黑的短發(fā)。父親是愛我的,他從沒有對我發(fā)過脾氣。那個時候在我們家里日子過得相當愉快。

可漸漸地父親變得憂郁、陰沉了。他每天晚上都會出去,常?;貋淼煤苓t。父親為什么每天晚上都要出去我不知道。我只看見父親的顴骨漸漸高起來,臉色漸漸黑起來;母親也是。

一天晚上,父親回來得比較早,臉上閃著一對血紅的眼睛。他對母親說:“你馬上打發(fā)林兒去睡罷。"母親順從地答應。

外面響起叩門聲。母親躲在房門內看外面,我也把臉緊貼在板壁上。

父親開了門引進來兩個人:一個是穿舊西裝的瘦漢子;一個是紫色面膛、身材高大的人,手里提個大藤包。

父親關上門問:“沒有遇見別的人吧"

“沒有,我們在路上很小心?!贝┪餮b的說。

“重要的東西都在這里。"紫面膛把藤包放在桌子下面,鄭重地說。

三個人俯在桌上低聲談論著什么事情。父親送走客人,母親馬上走出去,膽怯地問:“他們是什么人”

“公司的同事,談生意上的事情。"

“我知道你們干的是什么事情。你不為你自己打算,你也應當愛惜林兒……”母親差不多要哭了。

“輕聲點,輕聲點!"父親受窘似的接連說。過了半晌,父親抬起頭來對母親說:“我希望你理解我,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的一個,公道是要實現的……”他站起來替母親揩了眼淚。

父親依舊早晚出去,母親依舊做著針線等候他回家。母親允許了我一件事情:在我八歲的生日,給我買一雙新皮鞋。

一個傍晚,有人來找父親。我認識那個客人,高大的身材和紫色的面膛。他站在門角在父親耳邊說了幾句話,父親的臉色就變了。

晚上我在被窩里聽見父親和母親搬東西的聲音,說是要搬家。好好的為什么突然要搬家呢

第二天父親早早地押了行李去了。后來我同母親也坐上黃包車走了。車子在一條窄巷里停了下來,母親去敲那兩扇油漆的大門。母親告訴我,這是父親一位同事的家。

母親比從前更瘦了,我時??匆娝粋€人在房里流淚。過了好幾天,一個晚上父親忽然回來了,濕得像一只落湯雞?!澳隳闩闪诉@個樣子"母親放下針線吃驚地說。

“這幾天外面狗咬得厲害,我簡直不敢回家,怕連累你們。”父親那樣大的人會怕狗真想不到!

母親起初不說話,默默垂淚,忽然迸出哭聲說:“你從此就都改了罷,這幾個月來我每天每夜都替你擔著心。"母親的聲音很低,但是我知道她哭了。

“為了眾人就顧不得我自己,我做的全是為了公道?!备赣H嘆一口氣,望著母親,“我對不起你們,請你原諒我……"

父親這個晚上沒有走,此后他一連在家里住了幾天,我覺得我又找回那個愛我的父親了。于是我的生日就到了。

那天早晨父親出去的時候,母親囑咐他,要他一定把新皮鞋給我買來。他回答說不會忘記。

一個下午過去了,父親的影子也沒有看見。吃完晚飯,父親依舊不回來。母親安慰我說明天早早起來就有新皮鞋穿。

我剛剛睡好,就被一陣打門聲驚醒。我看見母親去開了門,那個紫面膛走進來,低聲對母親說了幾句話。母親就匆忙掩上門跟著他出去了。我心里跳得很厲害,不知道外面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我要的新皮鞋始終沒有買來,而且以后我也永遠沒有看見父親的面孔了。母親也不再提起父親的事情。

是母親把我養(yǎng)育成人的。為了我,母親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辛苦。我剛結婚,母親就永遠離開了我。在她的遺物里面我無意間發(fā)現一張舊報紙,上面登著父親的消息和照片,從那里我才知道父親的最后歸宿。

以上的話是寫給你看的,祥,我的孩子,今天是你的八歲生日,我沒有給你買回來許你的一雙新皮鞋。

祥,孩子,你今天失望了,你不曾得到你夢想的新皮鞋。想見你含了眼淚糾纏著母親的樣子,我差不多也要流淚了。二十多年前的情景就突然在我的眼前出現了。

祥,孩子,你絕不會知道,二十多年前在這個家里也有一個八歲的孩子寂寞地度過他的生日,那個孩子就是你的父親。那一天,我也曾像你今天這樣焦急地盼望新皮鞋。不幸的是,新皮鞋不來,我的父親也就在那天消失了。

這也許是一個悲劇罷:當我寫上面的文章,也就是在回憶里找尋我父親的面影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是借用你的筆來寫我自己。

我的父親說過:“為了公道,把最寶貴的東西也貢獻了出來。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的一個。"現在又輪到我來重說他的話了。這“為了公道"就像是一種遺傳病,我祖父為了這個病死了,我父親為了這個病死了。孩子,我也許還要把它傳給你,而且你也許還會傳下去。

祥,孩子,我不知道你到什么時候才能夠了解我,像我如今了解我父親那樣,但是我擔心我已經沒有充分的時間等待了。我現在寫下這些話,希望將來你可以從我的遺物里面找到它,它會作為我的遺言,告訴你關于我的一切。

現在我的話快寫完了。周圍是靜悄悄的,你也許在夢里會看見父親買了新皮鞋回來罷。歷史似乎是循環(huán)的,但是,孩子,我們應該把歷史改造了。

孩子,去罷,你長大起來,你去,去把歷史改造過來。用你曾祖的血,用你祖父的血,用你父親的血,用你自己的血去改造歷史罷。

1933年秋在北平(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為了讓孩子祥能更快地理解自己,減輕孩子感情上的痛苦,鼓勵他走上革命道路,所以給他留下這篇回憶和遺書。

B.當有革命同志要到家來談事情時,父親便讓母親打發(fā)“我"去睡覺,這既出于父親不想讓兒子擔驚受怕,也出于革命的秘密性質。

C.對于父親所從事的革命工作,“我”的母親時而順從配合,時而哭泣反對,真實表現出一個普通家庭婦女對待革命動搖不定的態(tài)度。

D.“我"的父親與《黨費》中的黃新有相似之處,父親為"公道"而獻身和黃新為掩護同志而犧牲,都是堅定革命信仰的體現。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段以"打秋千"比喻年月的流逝,接著交代"我"已由孩子成長為中年人,這樣的開篇使后文的故事講述具有回憶特征。

B.父親的神情變得憂郁、陰沉,母親時常偷偷地流淚,以及無緣無故地搬家,側面體現了當時革命斗爭形勢的復雜與危險。

C.兩代革命人都答應自己孩子八歲生日時給孩子買一雙皮鞋,并且都沒有買成,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用以強化故事的內涵。

D.文本第一部分是以孩子的眼睛看父親,第二部分則是以父親的眼光看孩子,敘述視角由有限轉為全知,增強了小說的內在張力和深度。

8.文本第一部分在故事的講述中大量穿插“我”的心理活動,這樣安排有什么用意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4分)

9.文本第二部分是“我"給兒子祥留下的遺書,有人評價它“詩情與理性相交融”,請聯系文本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孟郊,字東野,洛陽人。初隱嵩少,稱處士。性介,不諧合。韓愈一見為忘形交,與唱和于詩酒間。貞元十二年李程榜進士,時年五十矣。調溧陽尉。縣有投金瀨、平陵城,林薄蓊翳,下有積水。郊間往坐水傍,命酒揮琴,裴回賦詩終日,而曹務多廢??h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辭官家居。李翱分司洛中日與談宴薦于興元節(jié)度使鄭余慶遂奏為參謀。卒,余慶給錢數萬營葬,仍贍其妻子者累年。張籍謚為貞曜先生,門人遠赴心喪。郊拙于生事,一貧徹骨,裘褐懸結,未嘗俯眉為可憐之色,然好義者更遺之。工詩,大有理致,韓吏部極稱之。其詩多傷不遇,年邁家空,思苦奇澀,讀之每令人不歡。其初登第,吟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當時議者亦見其氣度窘促,卒漂淪薄宦,詩讖信有之矣。有《咸池集》十卷,行于世。

(節(jié)選自《唐才子傳》)

材料二:

茲有平昌孟郊,貞士也,伏聞執(zhí)事舊知之。郊為五言詩,自前漢李都尉、蘇屬國及建安諸子、南朝二謝,郊能兼其體而有之。李觀薦郊于梁肅補闕書曰:“郊之五言,其有高處,在古無上,其有平處,下顧二謝。"韓愈送郊詩曰:“作詩三百首,窗默咸池音?!北硕咏灾哉?,豈欺天下之人哉郊窮餓不得安養(yǎng)其親,周天下無所遇。作詩曰:“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出門即有閡,誰謂天地寬"其窮也甚矣。凡賢人奇士,皆自有所負,不茍合于世。是以雖見之,難得而知也。故見賢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盡其才,而不容讒人之所間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節(jié)選自李翱《薦所知于徐州張仆射書》)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李翱分司A洛中B日C與談D宴E薦于興元F節(jié)度使G鄭余慶H遂奏為參謀。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可憐,指值得憐憫,與《孔雀東南飛》“可憐體無比”中的“可憐"詞義不相同。

B.韓吏部,此處是以官職名指稱韓愈,材料二中"蘇屬國"的稱謂方式與此相同。

C."漂淪薄宦"的“薄”,與《陳情表》中“但以劉日薄西山"中的“薄”意思相同。

D.執(zhí)事,指辦事官員,代指對方,以示尊敬,與“敢以煩執(zhí)事"的“執(zhí)事”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郊曾經隱居嵩山一帶,以處士自稱;韓愈對孟郊的詩才十分贊賞,二人關系很好,常一起飲酒賦詩,相互唱和,不拘形跡。

B.孟郊仕途不暢,又不擅長謀劃生計,一生貧窮潦倒;孟郊去世后,節(jié)度使鄭余慶出資辦理喪事,還供養(yǎng)其妻子兒女數年之久。

C.孟郊的五言詩兼有漢代及南朝一些作品的風格并自成特色,而他那些感傷自己遭遇的詩歌藝術價值卻不高,讀后令人不歡暢。

D.李翱極力舉薦孟郊,在給張仆射的舉薦信中,他贊揚孟郊的詩歌成就,介紹其品性與處境,希望張仆射能加以任用,以盡其才。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縣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

(2)郊窮餓不得安養(yǎng)其親,周天下無所遇。

14.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順的原因。(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杏花(節(jié)選)①

韓愈

居鄰北郭古寺空,杏花兩株能白紅。曲江②滿園不可到,看此寧避雨與風。浮花浪蕊鎮(zhèn)長有,才開還落瘴霧中。豈如此樹一來玩,若在京國情何窮今旦胡為忽惆悵,萬片飄泊隨西東。明年更發(fā)應更好,道人莫忘鄰家翁。

【注】①此詩約于元和元年(806),韓愈在江陵貶居之時所作。②曲江:長安勝地。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點出了杏花所處之地,次句“能白紅"寫出了杏花紅白相間、鮮艷明媚的色彩。

B.詩人明知滿園杏花的曲江因路途遙遠而難以到達,但仍表示要不避風雨前去觀賞。

C.本詩以“浮花浪蕊”襯杏花,《琵琶行》中以“山歌村笛"襯琵琶曲,二者都是以賓襯主的手法。

D.詩歌最后兩句,詩人遙想來年杏花應該盛開,叮囑寺中的人一定不要忘記相告。

16.古寺中的兩株杏花是本詩的核心意象,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從“,”兩句可以看出王安石對變法招來怨恨和非議早有預料。

(2)黃庭堅《登快閣》中,“,"兩句寫詩人登快閣亭所覽的闊大幽遠的景色,也是詩人胸襟懷抱的寫照。

(3)語文課上,徐老師向同學們講解了借代手法,然后他從高中教材的唐宋詩詞中舉例來解釋,他舉道:“,”。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我愛花,所以也愛養(yǎng)花。我只把養(yǎng)花當做一種樂趣,花開得大小好壞都不計較,只要開花,我就高興。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m然多,但是沒有①___。珍貴的花草不易養(yǎng)活,我只養(yǎng)些好種易活、自己會奮斗的花草。盡管花草自己會奮斗,我若是②___,任其自生自滅,大半還是會死的。我得天天照管它們,像好朋友似的關心它們。花草養(yǎng)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著、開花,多么有意思啊!

我不是有腿病嗎,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們受我的照顧,是否會感謝我;我可得感謝它們。在我工作的時候,我總是寫幾十個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寫一點,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環(huán)。要是趕上狂風暴雨或天氣突變,就得全家動員,搶救花草,十分緊張。幾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搶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熱汗直流??墒牵@多么有意思呀!不勞動,連棵花也養(yǎng)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

趕到曇花一現的時候,約幾位朋友來看看,更有秉燭夜游的味道——曇花總在夜里開放?;ǚ指?,一棵分為幾棵,就贈給朋友們一些;看著友人拿走自己的勞動果實,心里自然特別歡喜。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

19.請圍繞第一段中“我只把養(yǎng)花當做一種樂趣",分別用一個偏正短語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內容。(4分)

2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改成“每逢夏日,小院則繁花似錦,芳草蔓延,小貓則遠離地面,悠游屋上",表達效果不如原句,請簡要分析。(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羅非魚,俗稱非洲鯽魚、南洋鯽魚等。羅非魚雖然體型與鯽魚相似,食性和鯽魚一樣,屬,因為羅非魚屬于鱸形目魚類,而鯽魚則屬于鯉形目于雜食性魚類,A魚類。

羅非魚的適應能力很強。它們雖然是一種淡水魚,卻可以在低鹽的水域中生存,因此可以成為鹽堿地綜合種養(yǎng)的養(yǎng)殖對象,讓“農業(yè)荒漠”變成“魚米之鄉(xiāng)"。羅非魚能夠適應低氧的環(huán)境,適合規(guī)模化養(yǎng)殖。B_,在人工飼養(yǎng)下很少生病。飼養(yǎng)成本低、生長速度快、食用方便等特點,讓其成為非常受歡迎的經濟魚類。羅非魚引入我國后,逐漸成為我國養(yǎng)殖量最大的外來魚類,按產量計算排在鰱、鳙、鯉、鯽、草魚之后,位居外來淡水養(yǎng)殖魚類的第一名。1990年以來,①我國已成為羅非魚養(yǎng)殖產量世界上最多的國家,②近年來產量維持在每年160萬噸以上,③在國際水產品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④帶動了大量相關從業(yè)人員致富和行業(yè)發(fā)展。⑤羅非魚等外來水生動物對于我國漁業(yè)增產、漁民增收和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⑥由此可見,我們應該科學看待外來生物,⑦不必談“外”色變,⑧不應否定外來生物的積極作用。

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4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6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參考答案僅供參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

考生注意: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當人類向著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標前進時,他已寫下了令人痛心的破壞大自然的記錄——在西部平原對野牛的屠殺,獵商對海鳥的殘害?,F在我們正在增加一種新型的破壞——由于化學殺蟲劑不加區(qū)別地向大地噴灑,致使鳥類、哺乳動物、魚類,事實上使各種類型的野生物直接受害?,F場的野生物專家當然最有資格發(fā)現和解釋野生物的損失,而專門研究昆蟲的昆蟲學家卻看不清這一問題,他們并不期望看到他們的控制計劃所造成的不好的影響。

形成我們自己見解的最好方法是查閱一些主要的控制計劃,并向那些對使用化學藥物沒有偏見的見證人請教,當毒藥水像雨一樣從天空進入到野生物界后究竟發(fā)生了些什么情況。對于養(yǎng)鳥人,對于為自己花園里的鳥兒感到歡樂的郊外居民、漁夫來說,對一個地區(qū)的野生物造成破壞的任何因素都必將剝奪他們享受歡樂的合法權利。雖然一些鳥類、哺乳動物和魚類在一次噴藥之后仍能重新發(fā)展起來,不過,這樣的重新發(fā)展并非那么容易。噴藥一般都是反復進行的,在這種噴藥中很難會留下漏洞以便野生物得到恢復的機會。噴藥的結果毒化了環(huán)境,這是一個致死的陷阱,在這個陷阱中不僅僅原來的生物死去了,而且那些移居進來的也遭到同樣的下場。噴灑的面積愈大,危險性就愈嚴重,因為安全的綠洲已不復存在了。

1959年的秋天,密執(zhí)安州東南部的兩萬七千多英畝的土地接受了空中的化學藥物的高劑量噴灑。此計劃是由密執(zhí)安州的農業(yè)部和美國國家農業(yè)部聯合進行的,它所宣稱的目的是控制日本甲蟲。

日本甲蟲是一種意外進口到美國來的昆蟲。在甲蟲定居時間最長的東部地區(qū),一直在努力實行自然控制,正如許多記錄所證實的那樣,甲蟲已被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數量內。但中西部各州卻已掀起了一場攻擊,由于使用了最危險的化學藥物,結果使大批人群、家禽和所有野生物中毒。

當化學藥物滲入土壤后,中毒甲蟲的幼蛆爬到地面后死去,這對于吃昆蟲的鳥兒是很有吸引力的。在灑藥后兩個星期內,鳥類在數量上明顯受到影響,褐色長尾鯊鳥、燕八哥、白頭翁和雉實際上全部被消滅了。在哺乳動物中,田鼠實際上已絕滅,發(fā)現它們的殘體呈現出中毒暴死的特征。在薩爾頓,連家禽都在撲滅昆蟲的運動中被殺死了。

東部各州的運氣好,它們在人工合成殺蟲劑發(fā)明之前遭到甲蟲的入侵,它們采用了對其他生物沒有危害的手段控制住了日本甲蟲。在甲蟲進入美國的最初十多年時間內,甲蟲由于失去了在它的故鄉(xiāng)約束它增長的限制因素而迅速地發(fā)展起來。但是到了1945年,在甲蟲蔓延所及的大部分區(qū)域,它已變成一種不大重要的害蟲了,這主要是由于從遠東進口而來的寄生蟲和使甲蟲機體致命的疾病作用的結果。

在1920到1933年間,在對日本甲蟲的出生地進行了廣泛辛勤調查后,從東方國家進口了34種捕食性昆蟲和寄生性昆蟲,其中有五種已在美國東部定居,最有效和分布最廣的是來自朝鮮和中國的一種寄生性黃蜂。在大約25年期間,此種蜂群按照州與聯邦機構的聯合計劃被引進到東部14個州。黃蜂在這個區(qū)域已廣泛地定居下來。

一種細菌性疾病發(fā)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這種疾病影響到甲蟲科,而日本甲蟲就屬于此科——金龜子科。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菌——它不侵害其他類型的昆蟲,對于蚯蚓、溫血動物和植物均無害。這種疾病的孢子存在于土壤中。當孢子被覓食的甲蟲幼蛆吞食后,它們就會在幼蛆的血液里驚人地繁殖起來,致使蟲蛆變成變態(tài)白色,因此俗稱為“牛奶病"。

為什么東部的這些經驗不能在目前正狂熱地對甲蟲進行化學之戰(zhàn)的中西部各州試行呢有人告訴我們,用牛奶病孢子進行接種“太昂貴”了。這一“太昂貴"的評價是根據什么計算方法而得到的呢顯然不是根據如同薩爾頓的噴灑計劃所造成的那種全面毀滅的真正代價估計的。這個評價同樣未考慮這一事實——用孢子接種僅需一次就行,第一次費用也是唯一的費用。

也有人告訴我們,牛奶病孢子不能在甲蟲分布較少的區(qū)域使用,因為只有在土壤中已經有大量甲蟲幼蛆存在的地方,牛奶病孢子才能定居。這種說法也值得打個問號,已發(fā)現引起牛奶病的細菌至少可以對40種甲蟲起作用。這些甲蟲分布很廣泛,即使在日本甲蟲數量很少或完全不存在的地方,該細菌也完全可能傳播甲蟲疾病。而且,由于孢子在土壤中有長期生存的能力,它們甚至可以在蟲蛆完全不存在的情況下繼續(xù)存在,等待時機發(fā)展。

那些不計代價而希望立即取到結果的人將毫無疑問地繼續(xù)使用化學藥物來消滅甲蟲,他們愿意反復操作和花錢,以便化學藥物控制昆蟲的工作長存。而那些愿意等待一兩個季度而獲得一個完滿結果的人將轉向牛奶病,他們將會得到一個對甲蟲的徹底控制,這個控制將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失效。

像伊利諾斯州東部噴灑農藥這樣的事情提出了一個不僅是科學上的,而且也是道義上的問題。這個問題即是,任何文明是否能夠對生命發(fā)動一場無情的戰(zhàn)爭而不毀掉自己,同時也不失卻文明的應有尊嚴。由于竟能默認對活生生的生命采取這樣使其受害的行動,作為人類,我們中間有哪一個不曾降低我們做人的身份呢

(摘編自雷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人類對野牛、海鳥等動物的大肆捕殺,與使用化學殺蟲劑不加區(qū)分地噴灑,本質上都屬于破壞大自然的惡劣行為。

B.“大面積”和“反復"進行化學藥物噴灑是鳥類、魚類和哺乳動物失去恢復機會、難以重新發(fā)展起來的重要因素。

C.美國大部分區(qū)域早在1945年時就有效控制了日本甲蟲,然而密執(zhí)安州東南部卻并未吸取經驗,反而改用化學藥物治理蟲害。

D.引起“牛奶病”的細菌在對甲蟲科昆蟲起作用時,并不侵害更廣泛的生物,因此在防治日本甲蟲方面既有效又安全。

2.依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野生物專家能夠認識到化學殺蟲劑對野生物造成的傷害,而昆蟲學家卻由于受到專業(yè)知識的限制,對此很難看清。

B.化學藥物毒化了環(huán)境,這使得區(qū)域內許多原生生物遭受滅絕性傷害,即使是移居進來的生物也不能幸免。

C.作為外來物種,日本甲蟲在進入美國的最初階段曾迅速發(fā)展,如果人類不加干預,這一物種可能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很大損害。

D.在美國東部地區(qū)使用自然控制法治理日本甲蟲時,化學殺蟲劑尚未發(fā)明,否則這些地區(qū)也可能會使用化學藥劑來治理蟲害。

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為了客觀了解噴灑毒藥水對養(yǎng)鳥人、漁夫等人群的影響,作者表示應向“沒有偏見的見證人"請教,這體現出作者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B.在控制日本甲蟲上,相比于密執(zhí)安州的化學藥物高劑量噴灑,美國東部地區(qū)引進寄生性黃蜂的做法滅蟲速度更快,效果更徹底。

C.文章由科學講到道義,并使用了“戰(zhàn)爭"一詞,意在表明人類濫用化學藥劑造成的影響已不單是科學上的事,更是生命道義問題。

D.雷切爾·卡遜寫作本書,旨在否定化學藥物對消滅甲蟲的作用,希望人們走出認知誤區(qū),采用能夠真正控制住甲蟲的自然控制法。

4.在控制日本甲蟲的方法上,美國中西部地區(qū)沒有采用牛奶病孢子接種法,請簡要概括其主要考慮的因素。(4分)

5.某中學“自然衛(wèi)士”社團擬向同學們推薦此文,請從內容、寫作特點和閱讀價值三個方面,幫助該社團寫出推薦理由。(6分)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材料內容,結合相關語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說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內容,選擇一處,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5)本題考查學生對寫推薦理由的能力。解答時,要審準題意,鎖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區(qū)間篩選關鍵詞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條歸納作答。

【解答】(1)C.“美國大部分區(qū)域早在1945年時就有效控制了日本甲蟲"錯誤,原文說“但是到了1945年,在甲蟲蔓延所及的大部分區(qū)域,它已變成一種不大重要的害蟲了”,“大部分區(qū)域"是就“甲蟲蔓延所及”而言的,不是“美國大部分區(qū)域"。

故選C。

(2)A.“昆蟲學家卻由于受到專業(yè)知識的限制,對此很難看清”錯誤,由第一段“他們并不期望看到他們的控制計劃所造成的不好的影響"可知,昆蟲學家們是主觀上回避這一問題,而非專業(yè)知識水平限制。

故選A。

(3)A.“為了客觀了解噴灑毒藥水對養(yǎng)鳥人、漁夫等人群的影響”錯誤,向“沒有偏見的見證人"請教,是為了客觀地了解噴灑毒藥水給野生物的危害。

B.“滅蟲速度更快”說法于文無據,文中沒有對二者的滅蟲速度進行比較。

C.正確。

D.“旨在否定化學藥物對消滅甲蟲的作用"錯誤,作者并非否定化學藥物的殺蟲作用,而是指出這種做法對環(huán)境的危害;此項所說只是針對本文這單篇文章,而不是《寂靜的春天》整本書要表達的內容。

故選C。

(4)由“有人告訴我們,用牛奶病孢子進行接種‘太昂貴’了”可知,考慮經濟成本,認為這種方法成本過高。

由“也有人告訴我們,牛奶病孢子不能在甲蟲分布較少的區(qū)域使用,因為只有在土壤中已經有大量甲蟲幼蛆存在的地方,牛奶病孢子才能定居"可知,考慮適用范圍,認為牛奶病孢子適用區(qū)域有限。

由“那些不計代價而希望立即取到結果的人將毫無疑問地繼續(xù)使用化學藥物來消滅甲蟲,他們愿意反復操作和花錢,以便化學藥物控制昆蟲的工作長存。而那些愿意等待一兩個季度而獲得一個完滿結果的人將轉向牛奶病,他們將會得到一個對甲蟲的徹底控制,這個控制將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失效”可知,考慮時效性,認為這種方法不能立即見效。

(5)內容方面:由“現在我們正在增加一種新型的破壞——由于化學殺蟲劑不加區(qū)別地向大地噴灑,致使鳥類、哺乳動物、魚類,事實上使各種類型的野生物直接受害"可知,此文主要講述了化學殺蟲劑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嚴重危害。

寫作特點方面:由“在甲蟲進入美國的最初十多年時間內,甲蟲由于失去了在它的故鄉(xiāng)約束它增長的限制因素而迅速地發(fā)展起來。但是到了1945年,在甲蟲蔓延所及的大部分區(qū)域,它已變成一種不大重要的害蟲了,這主要是由于從遠東進口而來的寄生蟲和使甲蟲機體致命的疾病作用的結果”“在1920到1933年間,在對日本甲蟲的出生地進行了廣泛辛勤調查后,……在大約25年期間,此種蜂群按照州與聯邦機構的聯合計劃被引進到東部14個州。黃蜂在這個區(qū)域已廣泛地定居下來"等可知,文章以科學觀察和事實為基礎,對比鮮明,見解犀利,文筆生動而嚴肅。

閱讀價值方面:由“噴藥的結果毒化了環(huán)境,這是一個致死的陷阱,在這個陷阱中不僅僅原來的生物死去了,而且那些移居進來的也遭到同樣的下場。噴灑的面積愈大,危險性就愈嚴重,因為安全的綠洲已不復存在了”“像伊利諾斯州東部噴灑農藥這樣的事情提出了一個不僅是科學上的……由于竟能默認對活生生的生命采取這樣使其受害的行動,作為人類,我們中間有哪一個不曾降低我們做人的身份呢"等可知,全文貫穿著嚴謹求實的科學理性精神,充溢著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懷,能夠喚起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使讀者深刻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界的責任與道義。

答案:

(1)C

(2)A

(3)C

(4)①考慮經濟成本,認為這種方法成本過高。②考慮適用范圍,認為牛奶病孢子適用區(qū)域有限。③考慮時效性,認為這種方法不能立即見效。

(5)①內容:此文主要講述了化學殺蟲劑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嚴重危害。

②寫作特點:文章以科學觀察和事實為基礎,對比鮮明,見解犀利,文筆生動而嚴肅。

③閱讀價值:全文貫穿著嚴謹求實的科學理性精神,充溢著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懷,能夠喚起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使讀者深刻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界的責任與道義。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父親買新皮鞋回來的時候

巴金

月接連著月,年跟隨著年,像打秋千一樣地翻過去,就這樣經過了許多個年頭。那個時候我還是一個孩子,如今我是中年人了。

從那時到現在我已經忘記了許多的事情,只有一張面孔還留下來,這是父親的面孔。那是一張溫和的瘦臉,有一頭濃黑的短發(fā)。父親是愛我的,他從沒有對我發(fā)過脾氣。那個時候在我們家里日子過得相當愉快。

可漸漸地父親變得憂郁、陰沉了。他每天晚上都會出去,常常回來得很遲。父親為什么每天晚上都要出去我不知道。我只看見父親的顴骨漸漸高起來,臉色漸漸黑起來;母親也是。

一天晚上,父親回來得比較早,臉上閃著一對血紅的眼睛。他對母親說:“你馬上打發(fā)林兒去睡罷。"母親順從地答應。

外面響起叩門聲。母親躲在房門內看外面,我也把臉緊貼在板壁上。

父親開了門引進來兩個人:一個是穿舊西裝的瘦漢子;一個是紫色面膛、身材高大的人,手里提個大藤包。

父親關上門問:“沒有遇見別的人吧”

“沒有,我們在路上很小心。"穿西裝的說。

“重要的東西都在這里?!弊厦嫣虐烟侔旁谧雷酉旅妫嵵氐卣f。

三個人俯在桌上低聲談論著什么事情。父親送走客人,母親馬上走出去,膽怯地問:“他們是什么人"

“公司的同事,談生意上的事情?!?/p>

“我知道你們干的是什么事情。你不為你自己打算,你也應當愛惜林兒……"母親差不多要哭了。

“輕聲點,輕聲點!”父親受窘似的接連說。過了半晌,父親抬起頭來對母親說:“我希望你理解我,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的一個,公道是要實現的……"他站起來替母親揩了眼淚。

父親依舊早晚出去,母親依舊做著針線等候他回家。母親允許了我一件事情:在我八歲的生日,給我買一雙新皮鞋。

一個傍晚,有人來找父親。我認識那個客人,高大的身材和紫色的面膛。他站在門角在父親耳邊說了幾句話,父親的臉色就變了。

晚上我在被窩里聽見父親和母親搬東西的聲音,說是要搬家。好好的為什么突然要搬家呢

第二天父親早早地押了行李去了。后來我同母親也坐上黃包車走了。車子在一條窄巷里停了下來,母親去敲那兩扇油漆的大門。母親告訴我,這是父親一位同事的家。

母親比從前更瘦了,我時??匆娝粋€人在房里流淚。過了好幾天,一個晚上父親忽然回來了,濕得像一只落湯雞?!澳隳闩闪诉@個樣子”母親放下針線吃驚地說。

“這幾天外面狗咬得厲害,我簡直不敢回家,怕連累你們。"父親那樣大的人會怕狗真想不到!

母親起初不說話,默默垂淚,忽然迸出哭聲說:“你從此就都改了罷,這幾個月來我每天每夜都替你擔著心?!蹦赣H的聲音很低,但是我知道她哭了。

“為了眾人就顧不得我自己,我做的全是為了公道。"父親嘆一口氣,望著母親,“我對不起你們,請你原諒我……”

父親這個晚上沒有走,此后他一連在家里住了幾天,我覺得我又找回那個愛我的父親了。于是我的生日就到了。

那天早晨父親出去的時候,母親囑咐他,要他一定把新皮鞋給我買來。他回答說不會忘記。

一個下午過去了,父親的影子也沒有看見。吃完晚飯,父親依舊不回來。母親安慰我說明天早早起來就有新皮鞋穿。

我剛剛睡好,就被一陣打門聲驚醒。我看見母親去開了門,那個紫面膛走進來,低聲對母親說了幾句話。母親就匆忙掩上門跟著他出去了。我心里跳得很厲害,不知道外面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我要的新皮鞋始終沒有買來,而且以后我也永遠沒有看見父親的面孔了。母親也不再提起父親的事情。

是母親把我養(yǎng)育成人的。為了我,母親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辛苦。我剛結婚,母親就永遠離開了我。在她的遺物里面我無意間發(fā)現一張舊報紙,上面登著父親的消息和照片,從那里我才知道父親的最后歸宿。

以上的話是寫給你看的,祥,我的孩子,今天是你的八歲生日,我沒有給你買回來許你的一雙新皮鞋。

祥,孩子,你今天失望了,你不曾得到你夢想的新皮鞋。想見你含了眼淚糾纏著母親的樣子,我差不多也要流淚了。二十多年前的情景就突然在我的眼前出現了。

祥,孩子,你絕不會知道,二十多年前在這個家里也有一個八歲的孩子寂寞地度過他的生日,那個孩子就是你的父親。那一天,我也曾像你今天這樣焦急地盼望新皮鞋。不幸的是,新皮鞋不來,我的父親也就在那天消失了。

這也許是一個悲劇罷:當我寫上面的文章,也就是在回憶里找尋我父親的面影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是借用你的筆來寫我自己。

我的父親說過:“為了公道,把最寶貴的東西也貢獻了出來。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的一個。"現在又輪到我來重說他的話了。這“為了公道"就像是一種遺傳病,我祖父為了這個病死了,我父親為了這個病死了。孩子,我也許還要把它傳給你,而且你也許還會傳下去。

祥,孩子,我不知道你到什么時候才能夠了解我,像我如今了解我父親那樣,但是我擔心我已經沒有充分的時間等待了。我現在寫下這些話,希望將來你可以從我的遺物里面找到它,它會作為我的遺言,告訴你關于我的一切。

現在我的話快寫完了。周圍是靜悄悄的,你也許在夢里會看見父親買了新皮鞋回來罷。歷史似乎是循環(huán)的,但是,孩子,我們應該把歷史改造了。

孩子,去罷,你長大起來,你去,去把歷史改造過來。用你曾祖的血,用你祖父的血,用你父親的血,用你自己的血去改造歷史罷。

1933年秋在北平(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為了讓孩子祥能更快地理解自己,減輕孩子感情上的痛苦,鼓勵他走上革命道路,所以給他留下這篇回憶和遺書。

B.當有革命同志要到家來談事情時,父親便讓母親打發(fā)“我”去睡覺,這既出于父親不想讓兒子擔驚受怕,也出于革命的秘密性質。

C.對于父親所從事的革命工作,“我"的母親時而順從配合,時而哭泣反對,真實表現出一個普通家庭婦女對待革命動搖不定的態(tài)度。

D.“我”的父親與《黨費》中的黃新有相似之處,父親為"公道"而獻身和黃新為掩護同志而犧牲,都是堅定革命信仰的體現。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段以"打秋千"比喻年月的流逝,接著交代"我"已由孩子成長為中年人,這樣的開篇使后文的故事講述具有回憶特征。

B.父親的神情變得憂郁、陰沉,母親時常偷偷地流淚,以及無緣無故地搬家,側面體現了當時革命斗爭形勢的復雜與危險。

C.兩代革命人都答應自己孩子八歲生日時給孩子買一雙皮鞋,并且都沒有買成,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用以強化故事的內涵。

D.文本第一部分是以孩子的眼睛看父親,第二部分則是以父親的眼光看孩子,敘述視角由有限轉為全知,增強了小說的內在張力和深度。

8.文本第一部分在故事的講述中大量穿插“我"的心理活動,這樣安排有什么用意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4分)

9.文本第二部分是“我”給兒子祥留下的遺書,有人評價它“詩情與理性相交融",請聯系文本簡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中的問題,在文中找到相應的內容,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2)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抓準題干中的問題,要結合文章相應的內容,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3)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中人物心理的作用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全文,找出關于人物心理的描寫,并結合具體內容進行作用分析。

(4)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抓準題干中的問題,要結合文章相應的內容,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解答】(1)C.“對待革命動搖不定的態(tài)度”錯誤,母親的態(tài)度是擔驚受怕,是對親人的擔心牽掛,而不是“動搖不定"。

故選:C。

(2)D.“敘述視角由有限轉為全知”錯誤,雖然隨著“我"人到中年,了解了當年父親的革命事業(yè),并把革命的事情以遺書的方式告訴了孩子祥,但這并不意味著小說的敘述視角變?yōu)槿麄€小說一直是以有限視角在進行敘述,沒有發(fā)生變化。

故選:D。

(3)①如開頭寫“可漸漸地父親變得憂郁、陰沉了。他每天晚上都會出去,常常回來得很遲。父親為什么每天晚上都要出去?我不知道。我只看見父親的顴骨漸漸高起來,臉色漸漸黑起來;母親也是”“晚上我在被窩里聽見父親和母親搬東西的聲音,說是要搬家。好好的為什么突然要搬家呢?"用兒童的困惑和不理解來反襯成人世界,強化父母親為革命而付出的艱辛。

②再如“‘為了眾人就顧不得我自己,我做的全是為了公道?!赣H嘆一口氣,望著母親,‘對不起你們,請你原諒我……’”“父親這個晚上沒有走,此后他一連在家里住了幾天,我覺得我又找回那個愛我的父親了。于是我的生日就到了"“過了半晌,父親抬起頭來對母親說:‘我希望你理解我,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的一個,公道是要實現的……’他站起來替母親揩了眼淚”,刻畫了父親豐富立體的形象。父親既是一個愛“我"的人,也是一個勇于為革命獻出生命的人。

(4)①“現在我的話快寫完了。周圍是靜悄悄的,你也許在夢里會看見父親買了新皮鞋回來罷。歷史似乎是循環(huán)的,但是,孩子,我們應該把歷史改造了”“孩子,去罷,你長大起來,你去,去把歷史改造過來。用你曾祖的血,用你祖父的血,用你父親的血,用你自己的血去改造歷史罷"這一部分既表達了深沉婉轉的愛子之情,又含有一個革命者英勇無畏、獻身革命的精神,充滿著悲壯的詩情。

②“我的父親說過:‘為了公道,把最寶貴的東西也貢獻了出來。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的一個?!F在又輪到我來重說他的話了。這‘為了公道’就像是一種遺傳病,我祖父為了這個病死了,我父親為了這個病死了。孩子,我也許還要把它傳給你,而且你也許還會傳下去”,遺書向兒子傳達了自己對革命的思考,表明中國歷史必須改造的革命歷史觀,閃耀著理性的光芒。

③“祥,孩子,你今天失望了,你不曾得到你夢想的新皮鞋。想見你含了眼淚糾纏著母親的樣子,我差不多也要流淚了。二十多年前的情景就突然在我的眼前出現了"“祥,孩子,你絕不會知道,二十多年前在這個家里也有一個八歲的孩子寂寞地度過他的生日,那個孩子就是你的父親。那一天,我也曾像你今天這樣焦急地盼望新皮鞋。不幸的是,新皮鞋不來,我的父親也就在那天消失了”,愛子深情的表達和對革命事業(yè)的理性思考相結合,使得這篇遺書既充滿感情的力量,又展示出思想的深度,呈現出獨特美感。

答案:

(1)C

(2)D

(3)①用兒童的困惑和不理解來反襯成人世界,強化父母親為革命而付出的艱辛。②刻畫了父親豐富立體的形象。父親既是一個愛“我"的人,也是一個勇于為革命獻出生命的人。

(4)①這一部分既表達了深沉婉轉的愛子之情,又含有一個革命者英勇無畏、獻身革命的精神,充滿著悲壯的詩情。②遺書向兒子傳達了自己對革命的思考,表明中國歷史必須改造的革命歷史觀,閃耀著理性的光芒。③愛子深情的表達和對革命事業(yè)的理性思考相結合,使得這篇遺書既充滿感情的力量,又展示出思想的深度,呈現出獨特美感。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孟郊,字東野,洛陽人。初隱嵩少,稱處士。性介,不諧合。韓愈一見為忘形交,與唱和于詩酒間。貞元十二年李程榜進士,時年五十矣。調溧陽尉??h有投金瀨、平陵城,林薄蓊翳,下有積水。郊間往坐水傍,命酒揮琴,裴回賦詩終日,而曹務多廢??h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辭官家居。李翱分司洛中日與談宴薦于興元節(jié)度使鄭余慶遂奏為參謀。卒,余慶給錢數萬營葬,仍贍其妻子者累年。張籍謚為貞曜先生,門人遠赴心喪。郊拙于生事,一貧徹骨,裘褐懸結,未嘗俯眉為可憐之色,然好義者更遺之。工詩,大有理致,韓吏部極稱之。其詩多傷不遇,年邁家空,思苦奇澀,讀之每令人不歡。其初登第,吟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當時議者亦見其氣度窘促,卒漂淪薄宦,詩讖信有之矣。有《咸池集》十卷,行于世。

(節(jié)選自《唐才子傳》)

材料二:

茲有平昌孟郊,貞士也,伏聞執(zhí)事舊知之。郊為五言詩,自前漢李都尉、蘇屬國及建安諸子、南朝二謝,郊能兼其體而有之。李觀薦郊于梁肅補闕書曰:“郊之五言,其有高處,在古無上,其有平處,下顧二謝?!表n愈送郊詩曰:“作詩三百首,窗默咸池音。"彼二子皆知言者,豈欺天下之人哉郊窮餓不得安養(yǎng)其親,周天下無所遇。作詩曰:“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出門即有閡,誰謂天地寬”其窮也甚矣。凡賢人奇士,皆自有所負,不茍合于世。是以雖見之,難得而知也。故見賢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盡其才,而不容讒人之所間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節(jié)選自李翱《薦所知于徐州張仆射書》)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李翱分司A洛中B日C與談D宴E薦于興元F節(jié)度使G鄭余慶H遂奏為參謀。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可憐,指值得憐憫,與《孔雀東南飛》“可憐體無比"中的“可憐”詞義不相同。

B.韓吏部,此處是以官職名指稱韓愈,材料二中"蘇屬國"的稱謂方式與此相同。

C."漂淪薄宦"的“薄",與《陳情表》中“但以劉日薄西山”中的“薄"意思相同。

D.執(zhí)事,指辦事官員,代指對方,以示尊敬,與“敢以煩執(zhí)事”的“執(zhí)事"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郊曾經隱居嵩山一帶,以處士自稱;韓愈對孟郊的詩才十分贊賞,二人關系很好,常一起飲酒賦詩,相互唱和,不拘形跡。

B.孟郊仕途不暢,又不擅長謀劃生計,一生貧窮潦倒;孟郊去世后,節(jié)度使鄭余慶出資辦理喪事,還供養(yǎng)其妻子兒女數年之久。

C.孟郊的五言詩兼有漢代及南朝一些作品的風格并自成特色,而他那些感傷自己遭遇的詩歌藝術價值卻不高,讀后令人不歡暢。

D.李翱極力舉薦孟郊,在給張仆射的舉薦信中,他贊揚孟郊的詩歌成就,介紹其品性與處境,希望張仆射能加以任用,以盡其才。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縣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

(2)郊窮餓不得安養(yǎng)其親,周天下無所遇。

14.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順的原因。(3分)

【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句意、虛詞和結構判斷。

(2)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以及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識題的作答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文言實詞題的作答,考生要根據課內的積累并結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

(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5)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時明確題目要求,篩選正確信息,用簡明的語言概括。

【解答】(1)“洛中"為地名,前面省略介詞“于”,構成介詞短語,后置,其后斷句;“談宴"為“喝酒聊天”的意思,作謂語,其后斷句;“鄭余慶"為人名,作主語,其前斷句。故在BEH三處斷句。句子翻譯為:李翱在東都洛陽任分司官,天天與孟郊喝酒聊天,把孟郊推薦給興元節(jié)度使鄭余慶,于是鄭余慶表奏孟郊為幕府參謀。

(2)C.“意思相同”錯。漂泊淪落,官職卑微。?。罕拔?太陽已經接近西邊的山。?。浩冉?。

故選:C。

(3)C.“他那些感傷自己遭遇的詩歌藝術價值卻不高"錯誤,原文為“其詩多傷不遇,年邁家空,思苦奇澀,讀之每令人不歡”,意思是指孟郊自抒感傷情懷的詩作由于情感悲涼,讓人讀后心情沉悶,這與其詩的藝術價值大小無關。

故選:C。

(4)①白:報告;假:代理。句子翻譯為:縣令報告州府長官,州府派一位代理縣尉來代替他任職,分取孟郊一半的俸祿。

②窮:處境困厄;親:父母。句子翻譯為:孟郊因處境困厄遭受饑餓而無法安頓贍養(yǎng)他的父母,周游天下卻沒有際遇(機會)。

(5)根據原文“性介,不諧合"可知,其性格耿直,不合于世。

根據原文“郊間往坐水傍,命酒揮琴,裴回賦詩終日,而曹務多廢”可知,其寄情山水,耽于詩酒,公務多有荒廢。

根據原文“當時議者亦見其氣度窘促"可知,時人認為他心胸狹小,氣度迫促。

答案:

(1)BEH

(2)C

(3)C

(4)①縣令報告州府長官,州府派一位代理縣尉來代替他任職,分取孟郊一半的俸祿。

②孟郊因處境困厄遭受饑餓而無法安頓贍養(yǎng)他的父母,周游天下卻沒有際遇(機會)。

(5)①性格耿直,不合于世;②寄情山水,耽于詩酒,公務多有荒廢;③時人認為他心胸狹小,氣度迫促。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孟郊,字東野,洛陽人。最初隱居于嵩山少室山,自稱處士。他性格耿直,不合群。韓愈一見到他,二人就結為忘形之友,在飲酒吟詩時互相唱和。孟郊在貞元十二年與狀元李程同榜登上進士第,當時他已五十歲了。授職溧陽縣尉。溧陽縣有投金瀨、平陵城兩個地方,草木叢生,茂密濃郁,城下有一潭積水。孟郊間或前去坐在水邊,令人擺酒,揮袖彈琴,往來徘徊整天吟詩,而衙門公務多荒廢??h令報告州府長官,州府派一位代理縣尉來代替他任職,分取孟郊一半的俸祿。孟郊于是辭職回家。李翱在東都洛陽任分司官,天天與孟郊喝酒聊天,把孟郊推薦給興元節(jié)度使鄭余慶,于是鄭余慶表奏孟郊為幕府參謀。孟郊去世后,鄭余慶給他家數萬錢辦理喪事,還供養(yǎng)孟郊的妻子兒女數年之久。張籍給孟郊加謚號為“貞曜先生”,孟郊的門生弟子在遠方為老師悼念。孟郊不善于謀劃生計,家貧如洗,衣衫襤褸,卻從不俯首低眉作出可憐的樣子,然而好義的人更要贈送他財物。孟郊擅長寫詩,其詩富于理趣,韓愈極力稱贊他的詩。他的詩大多感傷自己命運不濟,年邁家貧,思路苦澀奇特,讀了總是讓人不歡暢。孟郊考中進士之初,吟詩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當時的評論者也覺得他心胸狹小氣度迫促,孟郊最終漂泊淪落,官職卑微,詩讖這種東西的確是有的啊。孟郊著有《咸池集》十卷,流傳于世。

材料二:

現在有平昌人孟郊,是一位志節(jié)堅定的人士,我聽說您以前了解他。孟郊以五言詩而聞名,早在前漢時期的李都尉、典屬國蘇武,以及建安諸子、南朝的謝靈運和謝朓,孟郊都能兼容他們的風格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李觀曾在推薦孟郊給梁肅補闕的書信中寫道:“孟郊的五言詩,高險之處,前無古人;平和之處,俯視謝靈運和謝朓。”韓愈送給孟郊的詩中寫道:“作詩三百首,窅默咸池音。"這兩個人都是懂得詩歌的人,難道會欺騙天下之人嗎?孟郊因處境困厄遭受饑餓而無法安頓贍養(yǎng)他的父母,周游天下卻沒有際遇(機會)。他在詩中寫道:“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出門即有閡,誰謂天地寬?”他處境的困頓也太嚴重了。大凡賢人和奇士,都自負其才,不會無原則地附和世俗。因此即使見到他們,也很難真正了解他們。因此,見到賢人時能夠了解他們,了解后進而能夠任用,任用時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才干,而且能不被讒言離間,這樣的人天下只有一個。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杏花(節(jié)選)①

韓愈

居鄰北郭古寺空,杏花兩株能白紅。曲江②滿園不可到,看此寧避雨與風。浮花浪蕊鎮(zhèn)長有,才開還落瘴霧中。豈如此樹一來玩,若在京國情何窮今旦胡為忽惆悵,萬片飄泊隨西東。明年更發(fā)應更好,道人莫忘鄰家翁。

【注】①此詩約于元和元年(806),韓愈在江陵貶居之時所作。②曲江:長安勝地。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點出了杏花所處之地,次句“能白紅"寫出了杏花紅白相間、鮮艷明媚的色彩。

B.詩人明知滿園杏花的曲江因路途遙遠而難以到達,但仍表示要不避風雨前去觀賞。

C.本詩以“浮花浪蕊”襯杏花,《琵琶行》中以“山歌村笛"襯琵琶曲,二者都是以賓襯主的手法。

D.詩歌最后兩句,詩人遙想來年杏花應該盛開,叮囑寺中的人一定不要忘記相告。

16.古寺中的兩株杏花是本詩的核心意象,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6分)

【分析】(1)本題考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鑒賞詩歌的藝術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題時,需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逐句品讀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分析意象作用的能力。理解詩歌內容,要借助詩詞的字、詞、句來理解,還要結合詩歌的意象特征、詩歌的表現手法去分析;要從整體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在多角度分析意象內涵的基礎上結合作者情感來解答,特別要抓住“情語”“景語"來體驗作者的感情。

【解答】(1)B.“詩人明知滿園杏花的曲江因路途遙遠而難以到達,但仍表示要不避風雨前去觀賞”錯誤?!扒瓭M園不可到,看此寧避雨與風"意思是長安城中曲江池邊的滿園花樹,如今已不能再去了,在這兒欣賞這兩株杏花,怎能避開風雨呢?詩人由眼前古寺中的杏花自然聯想到長安曲江滿園的杏花,慨嘆自己置身荊蠻之鄉(xiāng),只能空自懷想而不能回到長安重睹滿園杏花之盛。對眼前這兩株鮮妍繁茂的杏花便特別傾注感情,不避風雨,時常前往觀賞了。

故選:B。

(2)分析意象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要先分析意象的內涵與作用。根據前四句可知,詩人在城北住所的隔壁,有一座荒涼的古寺,古寺中有兩棵紅白相間的杏樹。詩人由北郭古寺的杏花想到了長安勝地曲江滿園的杏花,慨嘆自己置身荊蠻之鄉(xiāng),只能空自懷想而不能回到長安重睹滿園杏花之盛,而對曲江滿園杏花的懷想便蘊含了對自己當年登龍虎榜、杏園游宴、意氣風發(fā)的青年時代的懷念追戀,不由地心生感慨與無奈。所以,杏花是作者生發(fā)情感的媒介,杏花是喚起對京城生活和歲月的美好回憶的事物。

結合“今旦胡為忽惆悵,萬片飄泊隨西東”可知,詩人觀賞古寺杏花,從“能白紅"之盛開至感慨“萬片飄泊”之凋零。往日觀杏花之盛,懷念京城而情何窮;今日觀杏花之凋,則忽生惆悵之情,因為看到“萬片飄泊隨西東"的杏花,就自然聯想起自己竄逐嶺外、流落荊蠻的命運。那么在這里,杏花已成了自己飄零凋傷身世命運的象征。杏花“萬片飄泊”,詩人漂泊異鄉(xiāng),欲歸不得,命運相似。

答案:

(1)B

(2)①是作者生發(fā)情感的媒介。詩人由眼前的杏花想到了長安的杏花,聯想到往日京城的生活,心生感慨與無奈。

②象征作者的身世命運。杏花“萬片飄泊",詩人漂泊異鄉(xiāng),欲歸不得,命運相似。

白話譯文:

在城北住所的隔壁,有一座荒涼的古寺,古寺中有兩棵紅白相間的杏樹。

長安城中曲江池邊的滿園花樹,如今已不能再去了,在這兒欣賞這兩株杏花,怎能避開風雨呢?

那種隨時隨地亂開的花,常年都有,但都是剛剛開了,又馬上凋謝在瘴霧當中。

這些都不如這兩棵杏花,當我來游賞時,就讓我感覺到如在京城里一樣引起無窮的情思。

今天晨起,我為什么會忽然惆悵起來了呢?都因為千萬片杏花到處飄飛,零落在各處。

等到明年花開的季節(jié),花一定會開得更美好吧?寺中的道人啊,你一定不要忘了來叫我這鄰居的老翁。

詩歌賞析:

這首詩一開始點出北郭古寺“杏花兩株能白紅”之外,全篇再無一字正面對杏花作具體的刻畫描繪、形容渲染。單看題目,好像是一首詠物詩,實際上在詩中杏花只是觸緒增慨的外物和媒介,詩中所要抒發(fā)的是由杏花觸發(fā)的貶竄南荒、漂泊異鄉(xiāng)之慨和懷念京國、欲歸不得之感。可以說,是一首因物抒感的抒情詞,而非通常意義上的詠物詩?!熬余彵惫潘驴?,杏花兩株能白紅。"首句凌空起勢,點出客居江陵北郭,傍近荒涼冷落的古寺,次句直入本題,“能白紅”以俗語入詩,句法新奇,意即竟如許之白紅。絢麗奪目之色與贊嘆欣賞之情均溢于言表?!肮潘?之“空”,益襯托出杏花之鮮妍明媚?!扒瓭M園不可到,看此寧避雨與風?"第三句由眼前古寺中的杏花自然聯想到京城曲江滿園的杏花,慨嘆自己置身荊蠻之鄉(xiāng),只能空自懷想而不能回到長安重睹滿園杏花之盛。曲江不但是京城勝游之地,杏園更是登第士子舉行探花宴的場所,因此對曲江滿園杏花的懷想便蘊含了對自己當年登龍虎榜、杏園游宴、意氣風發(fā)的青年時代的懷念追戀。正因為這樣,對眼前這兩株鮮妍繁茂的杏花便特別傾注感情,以致不避風雨,時常前往觀賞了。

以下句子,即承“不可到”之意,集中筆力描寫貶居嶺外不見杏花,唯見蠻荒之鄉(xiāng)的花木禽獸,觸景增悲的生活情景。一年四季隨時隨地開放的花雖然連續(xù)不斷,卻旋開即隕,墜落在蠻煙瘴霧之中。末了又以兩句作一總束,遙接“曲江滿園不可到"句,說今日到此古寺觀賞杏花,就像置身于京國,引起無窮的情思。可見,前面的句子寫嶺南風物之異,雖一字未及杏花,但詩人心中卻始終有“曲江滿園”杏花與古寺杏花作為參照物。寫嶺南風物之“異",正是為了反襯自已對曲江滿園杏花、對京國往昔生活的強烈懷念與向往,從這個角度說,這一段描寫不但不是喧賓奪主,而且恰恰是以賓托主?!敖竦┖鸀楹鲢皭?,萬片飄泊隨西東?!痹娙擞^賞古寺杏花,從“看此寧避雨與風"句看,當是時往觀賞,不避風雨,從“能白紅”之盛開至“萬片飄泊"之凋零。這兩句所寫,正是杏花凋謝引起的感慨。往日觀杏花之盛,懷念京城而情何窮;今日觀杏花之凋,則忽生惆悵之情,因為看到“萬片飄泊隨西東”的杏花,就自然聯想起自己竄逐嶺外、流落荊蠻的命運。如果說在前面的描寫中,杏花是喚起對京城生活和歲月的美好回憶的事物,那么在這里,杏花已成了自己飄零凋傷身世命運的象征。“明年更發(fā)應更好,道人莫忘鄰家翁。"結尾二句,從“今旦”杏花之凋零遙想“明年"杏花之“更發(fā)應更好”,并叮囑寺僧到時候別忘了自己這位“鄰家翁",語氣口吻中似透出一些樂觀的氣息和親切的情調,但細加體味,卻又分明包含著明年仍然滯留荊蠻異鄉(xiāng)的沉悲,一種無可奈何的難以主宰自己命運的感情正悄然流注句中。

此詩筆鋒恣肆,情思馳騁,突出詩旨,真是奇作。詩之寫法起句得勢,中間轉折自然,收筆落到明年,意味無窮。詩人滿肚子的怨氣在詩里和盤托出。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從“,”兩句可以看出王安石對變法招來怨恨和非議早有預料。

(2)黃庭堅《登快閣》中,“,"兩句寫詩人登快閣亭所覽的闊大幽遠的景色,也是詩人胸襟懷抱的寫照。

(3)語文課上,徐老師向同學們講解了借代手法,然后他從高中教材的唐宋詩詞中舉例來解釋,他舉道:“,”。

【分析】此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時,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