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學概論第一章
緒論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類:1.側重于以社會整體為研究對象
代表人物:孔德、斯賓賽、涂爾干等2.側重以個人及其社會行為為研究對象代表人物:韋伯、齊美爾等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社會學是關于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fā)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社會學定義:簡稱“社會運行論”二、社會學的學科地位
把社會學家對社會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的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五種:
綜合論:強調社會學是將各門社會科學的成果,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加以綜合得出的,如圖1.2。
總和論:把社會學與各門社會科學的關系看成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如圖1.1。··
平等論:認為社會學與其它各門社會科學處于平等的位置上,如圖1.5。
普適論:認為社會學原理具有普遍性,適于一切社會生活,因而把社會學與其它各門社會科學的關系看作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如圖1.3。
中心論:認為社會學居于各門社會科學的中心,既對其它社會科學有指導作用,又吸收其它社會科學的成果,如圖1.4?!ぁぁと?、社會學的社會功能(一)科學理性功能(二)人文價值功能(三)服務建設功能(一)科學理性功能提供科學的社會學知識:描述、解釋、預測
提供社會學的視角和方法,幫助人們認識新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獲得新的社會知識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研究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二)人文價值功能增促社會進步、減縮社會代價增促社會進步:增加和促進社會的協調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社會成員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減縮社會代價: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維護社會弱者的基本權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千方百計地讓他們共享社會發(fā)展、社會進步的成果(三)服務建設功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和諧提供學理支撐·我國社會學界:(1)理論社會學
學科概念研究對象理論視角結構功能社會沖突一般學科理論學科特征社會交換符號互動馬克思唯物史觀歷史發(fā)展現狀趨勢理論綜合四、社會學的框架
個人家庭群體組織社會結構階層社區(qū)民族制度
社會互動社會變遷社會過程社會流動社會問題社會控制方法論:關于如何進行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理論(立場、方位、視角、基本觀點和原則、邏輯程序)研究方式:研究類型、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具體方法與技術: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測量、調查、整理等技術;基本工具和設備研究方法(2)應用社會學
運用理論社會學所提供的基本理論,對具體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做專門的社會學研究。
如環(huán)境社會學、災害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體育社會學、農村社會學、城市社會學、組織社會學、法律社會學、青年社會學、語言社會學等五、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一)社會學的方法論
社會學研究的指導原則,邏輯基礎,研究模式,操作程序,調查技術和手段等的總稱1.實證主義方法論:
肯定社會現象的客觀性,重視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致力于搜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科學性研究2.非實證主義方法論
強調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區(qū)別,突出社會現象的特殊性、不可重復性,突出社會行動者的主體性、意識性和創(chuàng)造性3.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二)社會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個案法、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歷史法、比較法等(三)社會學研究的具體技術和工具研究組織技術、社會測量技術、資料搜集技術、資料整理技術和資料分析技術等技術:工具語言文書性工具:問卷、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分析表、圖示表等器具性工具:錄音機、計算器、攝像機、電腦、電視、照相機等六、社會學學科發(fā)展的基本歷程(一)社會學的誕生及其背景1838年,法國學者奧古斯特·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正式采用“社會學”的名稱,標志著社會學作為一門專門學科的正式誕生。1.誕生:被認為是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重視分析社會秩序的基礎。盡管他強調應該把科學方法運用到社會研究中,但他自己卻沒有做到這一點。2.背景(1)歐洲的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要科學認識社會領域的時代要求(2)啟蒙運動中的思想家們?yōu)槿藗兩钊搿嵶C的研究社會現象創(chuàng)造了思想氛圍(3)早期社會調查研究為社會學的產生提供了學術基礎(二)社會學學科的發(fā)展階段1.社會學的創(chuàng)立或發(fā)端階段
(19世紀30年代到19世紀末)主要代表人物:孔德和斯賓賽孔德: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會學”的名稱,并力圖把其建成一門研究社會的實證科學,把社會學分為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斯賓賽:社會有機體論和社會進化論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有時被稱為社會學的第二創(chuàng)始人。他首創(chuàng)了“適者生存”這一術語。斯賓塞認為幫助窮人是錯誤的,這只會幫助那些“不適應”的人生存下去。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觀被稱為
“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Darwinism)2.社會學的形成或經典階段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代表人物:埃米爾·迪爾克姆、馬克斯·韋伯、喬治·齊美爾等代表學派:美國的芝加哥學派現代社會學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之一
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他所謂的“社會事實”(socialfacts,即一個社會群體特有的行為方式),這些事實在人們以外,但卻對人們有強制性的影響埃米爾·涂爾干(1858-1917)他對幾個國家的自殺率所做的系統(tǒng)比較研究揭示了一個潛在的社會規(guī)律:如果人們與其社區(qū)里其他成員的關系紐帶較弱,則他們更有可能自殺。涂爾干認為社會整合(socialintegration,即人們與其社會群體結合的程度)是社會生活的關鍵所在。直到今天,這仍是社會學的主要觀點。馬克斯·韋伯(1864-1920)跟迪爾克姆一起被公認為西方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人
從廣泛的歷史和世界的角度對社會組織和社會制度加以研究,對社會分層、政治社會學和宗教社會學都有重要的貢獻他運用跨文化方法和歷史資料去尋找社會變遷的緣由,以及社會群體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活取向資本主義精神(spiritofcapitalism):積極進行資本投資以賺取更多金錢的意愿七、社會學在中國(一)社會學在中國的傳入與傳播
傳入時期:19世紀末到1919年傳播時期:20世紀20年代189118961903康有為在萬木草堂中設立“群學”科目,標志著社會學在中國的出現譚嗣同在《仁學》中首先提出了“社會學”的名稱嚴復根據斯賓賽的《社會學研究》編譯的《群學肄言》正式出版,這是引入中國的第一部西方社會學原著一些全國性的社會學團體成立社會調查活動廣泛展開理論研究取得了較大發(fā)展社會實踐活動廣泛開展1243(二)社會學在中國的成長與建設成長時期:1928年到1937年建設時期:1938年到1951年鄉(xiāng)村建設學派綜合學派社區(qū)學派馬克思主義學派四個影響比較大的學派:19521979年3月198019801982(三)中國大陸社會學的恢復與重建從1952年開始,我國社會學的研究中斷了近30年“中國社會學研究會”成立,標志著中國社會學學科地位的重新確立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先成立了社會學研究所上海大學成立了社會學恢復之后的第一個社會學系南開大學成立社會學系并開始招收研究生第二章
社會第一節(jié)社會概述一、社會的概念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在本質上是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互相聯系的人們的有機總體。“社”與“會”
西方社會學家對社會的闡釋比較有影響的兩大派別:社會唯名論:·代表人物:韋伯、吉丁斯
認為社會只是代表具有同樣特征的許多人的單純的名稱,唯有個人才是真實的存在。把個人行為及其細節(jié)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唯實論:·代表人物:斯賓賽、迪爾克姆、齊美爾
認為社會是超越人類個體的客觀存在物,是真實存在的實體,它先于個人而存在,并且事先規(guī)定了個人的存在。強調要從實體出發(fā),把社會作為一個具體事物來描述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指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笨枴ゑR克思(1818-1883)相信人類苦難的根源在于階級沖突,即那些擁有生產資料的人剝削工人階級。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社會革命不可避免。盡管馬克思不認為自己是社會學家,但他的觀點深深的影響了許多社會學家,尤其是沖突理論家們。二、社會的主要特征1.社會是由人群組成的2.社會以人與人的交往為紐帶3.社會是有文化、有組織的系統(tǒng)6.社會系統(tǒng)是一個具有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機體4.社會是以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5.社會系統(tǒng)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聯系三、社會的類型1.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類型的觀點
馬克思以物質生產方式為依據,把社會基本形態(tài)劃分為五種: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2.社會學家對社會類型的區(qū)分(1)按照社會賴以生存方式,可以把社會劃分為:
①狩獵和采集社會(huntingandgatheringsocieties)特征:人們靠狩獵和采集果實維持生存,社會群體比較小,生活區(qū)域變動不定,幾乎沒有專門的勞動分工,這種社會建立在血緣和親屬的聯系的基礎之上。最古老、最簡單的社會②游牧社會(pastoralsocieties):特征:這種社會中開始出現剩余產品、私有財產,以及等級、階級、群體間的沖突和戰(zhàn)爭,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制度開始形成。③園藝社會(horticulturesocieties):也稱為初民社會特征:主要生存方式是種植農作物,出現了較大規(guī)模定居的社會群體,同游牧社會一樣,社會不平等和階級分化開始出現。④農業(yè)社會(agriculturesocieties):也稱為“前工業(yè)社會”特征:隨著社會剩余產品的大量出現,社會階級體系和分層體系更加鞏固,官僚制度、官僚階層有了很大發(fā)展,最初的城市也開始出現并得到發(fā)展,社會文化也更加多樣化。⑤工業(yè)社會(industrialsociety):也稱為現代社會特征: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體系開始形成,出現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和有復雜的勞動分工體系的專業(yè)化,形成了現代的官僚制度,以及教育、醫(yī)療、保險、服務等現代社會的機構和制度。不具人格的社會關系逐漸取代了血緣的、親屬的社會關系。⑥后工業(yè)社會(postindustrialsociety):也稱為信息社會特征:從生產產品性經濟轉變?yōu)榉招越洕粚I(yè)與技術人員居于主導地位;理論知識處在中心地位,成為社會革新和制訂政策的源泉等等。(2)按照社會整體結構,可以把社會分為:①公社社會(communalsociety):也稱為禮俗社會,傳統(tǒng)社會,習慣上是指前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特征:規(guī)模小,社會分工和角色分化比較少,家庭是社會最重要的單元,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個人之間的或者是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級關系,人的行為主要受到習俗以及傳統(tǒng)所控制,社會的同質性很強,變化緩慢等②社團社會(associationalsociety):也稱為法理社會,現代社會,一般是指資本主義產業(yè)革命以來的社會基本特征:規(guī)模大,有大量而復雜的勞動分工和角色分化,經濟的、政治的、教育的等社會組織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在人際交往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非個人的、不具感情色彩的次級關系,人的行為主要受到法律以及正式規(guī)章的控制,社會的異質性很強,變化迅速等等四、社會的功能繼承和發(fā)展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導向功能····第二節(jié)社會的構成要素
一、人口特定時間、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這樣一種集合呈現出一定的數量、質量和構成特征,并由此對社會運行和發(fā)展產生基礎性影響
(一)人口規(guī)模與人口結構1.人口規(guī)模一定時間和地域內的人口總數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一年內出生的活嬰兒與總人口的比例一年內的死亡人數與該年平均人口或年中人口的比例一年中出生的活嬰兒人數減去死亡人數差與總人口的比例2.人口結構一定地域、一定時點人口的有意義的生物和社會特征(1)人口的自然構成:是人口的自然屬性的反映包括年齡構成和性別構成人口的年齡構成與一個社會的經濟和政策等因素直接相關人口的年齡構成對人口自身的發(fā)展以及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也有多方面的影響年齡構成:·性別構成:
全世界人口的性別構成大體上是平衡的,但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性別比例差別很大。
一般來看,在發(fā)達國家中,婦女的人數高于男子,而在發(fā)展中國家,男性人數高于女性。(2)人口的社會構成
主要包括人口的階級構成,民族構成,職業(yè)構成,家庭構成,宗教構成,文化水平構成等。人口的社會屬性的反映(3)人口的地域構成人口的自然地理構成
人口的行政區(qū)域結構
人口的城鄉(xiāng)構成
居住在不同自然地域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及其相互關系在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中各行政區(qū)人口占該國或該地區(qū)總人口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在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中,城鎮(zhèn)人口與鄉(xiāng)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二)人口分布與人口遷移指一定時點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狀態(tài)。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標,就是特定時點上單位土地面積所居住的人口數,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數來表示,可以用來評估人口規(guī)模與資源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1.人口分布2.人口遷移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變,包括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徙
現代社會人口遷移的原因:主要是經濟變動和人對經濟環(huán)境的感應。另外,政治變革、政治動亂、戰(zhàn)爭以及某些文化、教育因素等也會對人口遷移產生影響。(三)人口轉變與老齡化人口轉變論是闡述在相關的社會經濟因素影響下,人口發(fā)展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轉變?yōu)榈统錾?、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過程的一種理論老齡化,即總人口中老齡人口的比重,相對于年輕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續(xù)增長人口老齡化的影響:老年撫養(yǎng)系數提高,影響到勞動就業(yè)和社會福利制度安排帶動與高齡老人相關的社會服務業(yè)發(fā)展可能導致社會經濟活力不足、創(chuàng)新不足帶來人口不可持續(xù)的危機(四)人口健康
可以用嬰兒死亡率、兒童青少年發(fā)育成長水平、人口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指標來進行衡量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綜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標,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數居住地供應站廢物庫外框表示全球承載能力環(huán)境的三種功能:二、環(huán)境面對工業(yè)社會中的環(huán)境問題,出現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人類例外范式”
(HumanExceptionalismParadigm,簡稱HEP)“新生態(tài)范式”(NewEnvironmentalParadigm,簡稱NEP)第一,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他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他有文化;第二,文化的發(fā)展與變遷是無限的,文化的變遷相對于生物特征的變化更為迅速;第三,因此,人群的差異是由有文化的社會引起的,并非從來就有,而且這種差異可以通過社會加以改變,甚至被消除;第四,文化的積累意味著進步可以無限制繼續(xù)下去,并使所有的社會問題最終得到解決。這些認識導致一種錯誤的觀念,即認為環(huán)境的負荷能力可以無限增長,予取予求,從而否定匱乏的可能性?!叭祟惱夥妒健钡谝?,社會生活是由許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構成的,人類只是眾多物種中的一種;第二,復雜的因果關系及自然之網中的復雜反饋,常常使有目的的社會行動產生預料不到的后果;第三,世界是有限度的,因此,經濟增長、社會進步以及其他社會現象,都存在自然的和生物學上的潛在限制。這種范式揭示了工業(yè)社會中人類認識的偏差,而且實際上為開創(chuàng)環(huán)境社會學這門分支學科奠定了基礎?!靶律鷳B(tài)范式”三、文化
一種與自然狀態(tài)相區(qū)別的社會要素,既包括精神因素,也包括物質要素。第三節(jié)社會學考察社會的幾種角度一、宏觀社會和微觀社會的角度宏觀社會(macrosociety):社會的整體結構微觀社會(microsociety):社會的個體結構二、個人關系、群體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角度從社會關系的水平和層次上進行劃分:
個人關系:日常發(fā)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聯系或互動
群體關系:在社會群體或組織層次上所發(fā)生的社會關系
社會制度: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系及與之相聯系的社會活動的規(guī)范體系三、血緣、地緣和業(yè)緣的角度從聯結人際關系的紐帶上進行劃分:血緣關系:以血統(tǒng)的或生理的聯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地緣關系:以人類社會的區(qū)位結構關系或空間與地理位置關系業(yè)緣關系:以人們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復雜的社會關系第三章
文化第一節(jié)文化的含義與特征一、文化的定義“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碧├眨何幕亩x:
是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東西
“凡經人‘耕耘’過的一切均為文化”二、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個人性2.文化的復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4.文化的整體性5.文化的傳遞性6.文化的變遷性第二節(jié)文化的內容、結構和區(qū)分一、文化的內容1.符號:文化中有意義的姿勢和象征物2.語言:一個高度復雜的、口頭的、象征的信息交流系統(tǒng)3.價值觀:一個社會集團評價事物善惡的標準4.規(guī)范:社會集團潛在的約束機制5.行為模式:文化關于個人行為的具體的限定二、文化的結構1.文化特質: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單位2.文化叢:因功能上相互聯系而組合成的一組文化特質3.文化模式:一個社會中所有文化內容(包括文化特質和文化叢)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結構三、文化的區(qū)分1.按照文化形態(tài)的屬性,可分為: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表現為有形的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如住宅文化、衣服、橋梁、機械、器具等亦稱精神文化,指制度、規(guī)范、觀念等如宗教、科學、藝術、語言、風俗等2.根據文化在整個文化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為:主文化:
社會多數成員共享的,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文化·亞文化(subculture):
一個社會中部分社會成員共享的不占社會主導地位的文化·反文化
(counterculture):對現存的主導文化采取否定、背離的基本態(tài)度3.根據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較,可分為:評比性文化:有好壞、高下之分的文化非評比性文化:在文化比較中沒有明顯的優(yōu)劣、高下之分的文化第三節(jié)文化的功能一、文化的功能認同功能規(guī)范功能整合功能教育與教化的功能二、文化評價的幾種態(tài)度1.文化中心主義:完全用自己的文化作為準則來評判其他文化的一種態(tài)度2.文化理想主義:把其他的文化理想化,用其他文化的準則來評判自己所處的文化的一種態(tài)度3.文化相對主義:用客觀方式來看待一種文化的態(tài)度三、文化震驚與文化邊際1.文化震驚:cultureshock
生活在某一種文化中的人,當他初次接觸到另一種文化模式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與心理上的壓力2.邊際文化:marginalculture
文化的邊緣地帶,或兩種文化的交界地帶第四章
人的社會化第一節(jié)社會化概述一、社會化的含義社會化研究的三種角度:·1.文化的角度:文化傳遞和延續(xù)的過程社會化的實質是社會文化(核心是價值標準)的內化2.人格發(fā)展的角度:人的個性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3.社會結構的角度:使人變得更具有社會性角色學習過程·
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并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社會化的含義:二、社會化的類型1.初始社會化:primarysocialization
向兒童傳授語言和其他的認知本領,使其內化社會文化規(guī)范和價值標準,能夠正確理解社會關于各種角色的期望和要求主要任務:2.預期社會化:
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學習的不是現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將來要扮演的角色3.發(fā)展社會化:成年人為了適應新形勢提出的角色要求而進行的學習過程4.逆向社會化:晚輩傳授文化規(guī)范和知識給長輩5.再社會化:
全面放棄原已習得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重新確立新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三、社會化的理論視角(一)自我意識和人格發(fā)展理論人格:特殊的思想、感覺和自我關照的模式
由認知(思想、知識水平、知覺和記憶)、行為(技能、天賦和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感覺與感情)三部分組成自我意識:個體關于“我是誰”的看法和判斷,是人格的核心組成部分··1.庫利的“鏡中我”(looking-glassself)理論最早提出自我發(fā)展理論的社會學家之一庫利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我們設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式;在做出行為之后,我們設想或理解他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我們根據自己對他人的評價的想象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并據此做出下一步反應;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論
自我意識是隨著符號使用能力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
自我“主我”:“客我”:自發(fā)的、能動的,為自我和人格的發(fā)展提供動力;內化了的社會要求和期待,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
社會化的實質是“角色扮演”即學會理解他人對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這種期待從事角色行為的能力
社會化過程三階段:模仿階段(imitationstage)、嬉戲階段(playstage)、博弈階段(gamestage)3.弗洛伊德的人格發(fā)展理論人格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無意識”驅動人格本我超我自我最原始、最隱秘的部分遵循快樂原則從本我中分化出來遵循現實原則從自我中分離出來遵循完美原則4.埃里克森的“八階段”理論“新弗洛伊德主義者”埃里克森把社會化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1)信任與不信任(嬰兒期);(2)自主與羞怯、懷疑(幼兒時期)(3)主動與內疚(學前時期)(4)勤奮與自卑感(學齡時期)(5)認同與角色混淆(青少年期)(6)親密與孤獨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7)關注后代與關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8)完善與絕望(成熟期或老年期)(二)生命歷程理論起源于美國芝加哥學派關于移民問題的研究基本分析范式:把個體的生命歷程理解為一個由多個生命事件構成的序列研究的基本主題:生命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間的過渡關系同樣一組生命事件,如果排列順序不同,對人生的影響也會大不相同生命事件之間的相互影響使得研究事件之間的過渡關系非常重要···
生命歷程理論在考察宏觀的社會結構和個體的生命歷程的關系時的四個要點:·(1)生命發(fā)生的時間和空間(2)生命的相關性(3)生命的時間安排(4)人的能動性四、社會化的內容1.生活技能的社會化生活自理能力職業(yè)技能2.行為規(guī)范的社會化行為規(guī)范:一套完整的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3.政治社會化
社會個體通過接觸和學習某種政治文化,培養(yǎng)政治立場(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態(tài)度等)和政治參與能力的過程4.性別角色社會化
人們根據自己的性特征而獲得特定文化中性別角色特征的過程第二節(jié)社會化的條件和主體一、社會化的生物基礎1.語言能力2.思維能力3.學習能力4.較長的生活依賴期二、社會化的客觀條件1.家庭2.學校3.同齡群體4.工作單位5.大眾傳播媒介1.家庭人出生之后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個社會環(huán)境家庭對未成年個體社會化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父母來實現的兩種方式子女對父母的模仿父母對子女的教育2.學校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和職業(yè)生涯是進行社會選擇的一種工具3.同齡群體
由年齡、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較接近的人們所自發(fā)結成的社會群體與其他主體對兒童社會化的作用不同:大多數活動并不是由某種權威事先安排好的,是無意之中進行的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安排活動內容有自己的亞文化和價值標準4.工作單位個體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所具有的技能以及創(chuàng)造力積極外化出來,檢驗家庭和學校社會化的成果個體進行自身的職業(yè)社會化5.大眾傳播媒介
指社會組織為在廣大社會成員之間傳遞信息、互通情報所采用的各種通訊手段第三節(jié)社會化過程中的問題一、早期社會化的困境二、社會化的偏差和失敗無效的文化傳遞使人處于不利地位的社會化
“周末,讀大學的GG回來,給我?guī)Я撕芏嗪脰|西,都系‘偶’非?!★垺摹>汀u紫’?!比?、代差
社會的不同世代之間在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方面出現的差異、隔閡,甚至沖突第五章
社會互動第一節(jié)社會互動概述一、社會互動的含義社會主體之間為了滿足各種需要而發(fā)生的、以信息傳播為基礎而形成的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從而在經濟、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產生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賴的社會行動過程。1.發(fā)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2.只有發(fā)生了相互依賴性的行為時才存在互動3.社會互動以信息交流為基礎4.社會互動可以是面對面的,也可以是非面對面的5.在特定的情境下進行,同一行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意義6.對互動雙方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產生一定的影響,并對社會環(huán)境形成一定作用7.遵循一定的行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動結構·對含義的理解二、社會互動的類型
(一)合作1.含義:社會互動中,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達到對互動各方都有某種益處的共同目標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2.原因:由人類社會生活的根本性質和需要所決定3.條件:目標一致、取得共識、行為配合、講信用(二)競爭1.含義: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對于一個共同目標的爭奪2.特點:相同的目標目標的稀缺性獲得目標物不必直接接觸3.方法:破壞法、賄賂法、宣揚法、專業(yè)化法(三)沖突
1.含義:人與人或群體與群體之間為了某種目標或價值觀念而互相斗爭的方式與過程2.特點:直接以對方為攻擊目標直接的、公開的、面對面的接觸目標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形式激烈3.方式:戰(zhàn)爭、械斗、決斗、毆斗、口角、爭吵、訴訟(四)強制1.含義:個體或群體將其意志強加于其他個人或社會群體的互動過程2.特點:力量不對等較弱的一方感受到某種壓力力量較弱的一方無法退出強制互動模式(五)順從與順應1.含義:互動中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動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即一方服從另一方2.類型:妥協、和解、調解、仲裁、容忍3.順應與沖突的關系:順應是沖突的自然結果順應起源于沖突順應是消除沖突的一種有效方法順從:第二節(jié)集合行為一、定義和特征1.定義:集體行為、大眾行為指一種人數眾多的自發(fā)的無組織行為2.特征:人數眾多無組織性行為者相互依賴二、幾種典型的集合行為1.恐慌人們在面臨某種直接威脅時,所出現的緊張心態(tài)及違反常規(guī)的行為2.謠言從不知名的來源發(fā)生、通過非正式的途徑而傳播的信息3.流行一個時期內在社會上流傳很廣、盛行一時的外表和行為的風格,是一段時間內為人們廣為崇尚的生活模式第三節(jié)社會互動的理論一、符號互動論
(1)符號在人們的社會互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2)人的行為是有意義的行為(3)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4)在互動過程中,人們往往通過扮演他人的角色,從他人的角度來解釋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為根據來指導自己的行為(5)在互動過程中,人們往往從自己所認識到的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看法之中來認識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二、擬劇論“印象管理理論”或“印象整飾理論”
互動的一方總想控制對方的行為,使對方通過對自己行為的理解,作出符合自己計劃中的行為反應前臺:后臺:人們正在進行表演的地方為前臺表演作準備的、不想讓觀眾看到的地方三、本土方法論
民俗方法論或日常生活方法論
專門分析人們日常社會相互作用所遵循的規(guī)則的社會學方法
研究人們在日?;又腥绾谓⒑凸餐褂脤ΜF實的定義,詳細考察社會成員在建構和解釋他們的社會現實并對其賦予意義時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驟四、參照群體理論
參照群體:規(guī)范作用比較作用個體在心理上所從屬的群體,是個人認同的為其樹立和維持各種標準、提供比較框架的群體五、社會交換理論
重點研究人際關系中的交換現象,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看作是一種計算得失的理性行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都是圍繞著行動者之間的資源交換來展開的,社會關系也是一種資源交換關系,人們之間的交往都是以自己的物質或非物質資源去交換對方的資源。認為所有社會關系的變化和穩(wěn)定都可以通過行為者之間的資源交換的平衡和失調得到解釋。代表人物:喬治·霍曼斯、彼得·布勞
提出了一組對人的行為進行解釋的理論命題:成功命題、刺激命題、價值命題、剝奪——滿足命題、攻擊——贊同命題、理性命題霍曼斯:
認為利己主義、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實質上就是一種交換的過程,這種交換包括情感、報酬、資源、公正性期待等。(1)成功命題,一個人的某種特定行為越是經常受到獎勵,那他就越有可能采取這種行動;(2)刺激命題,如果過去某個特定刺激的出現,總是伴隨著對某人行為的獎勵,現在的刺激與過去的刺激越相似,這個人就越可能采取該種行為或相似的行為;(3)價值命題,一個人的某種行為的結果對其越有價值,則這個人越有可能采取該行為;(4)剝奪——滿足命題,一個人在近期越是經常得到某一特定報酬,該報酬的追加對這個人來說就越來越沒有價值;(5)攻擊——贊同命題,當一個人的行動沒有得到他期望的報酬,或得到他沒有預料的懲罰時,他會感到氣憤,并可能采取攻擊行為,這種行為的結果會對他更有價值。當一個人的行動得到了他期望的報酬,特別是得到比他期望的報酬還多時,或者沒有受到意料中的懲罰時,他會感到高興,并越有可能采取贊同行為,該行為的結果對他來說變得更有價值;(6)理性命題,一個人在選擇采取何種行動時,會選擇當時他所認識到的結果乘以獲得此結果的概率之積比較大的一種行為。第六章
社會角色第一節(jié)社會角色的概念和分類一、社會角色的概念(一)社會角色的理論來源美國芝加哥學派;林頓的角色理論;“完形主義心理學”;社會戲劇論;(二)社會角色的概念
一般: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guī)范與行為模式,是人們對具有某種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構成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具體:社會角色四個方面的含義:1.社會地位的外在表現2.人們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3.人們對于處在特定地位上的人們行為的期待4.構成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的基礎教授老師角色同事角色角色叢地位群母親研究者妻子母性角色公民角色作者角色田野工作者角色婚姻角色家庭角色地位群包含了一個人在特定時期所擁有的所有地位。一個女性同時擁有的四種地位屬性,及其各自衍生的一系列角色叢:(三)角色集一組互相聯系、互相依存、互相補充的角色多種角色集于一個人身上一組相互依存的角色二、社會角色的類型1.根據人們獲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先賦角色:自致角色:建立在血緣、遺傳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礎上的社會角色個體在社會中必須經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的角色2.根據人們承擔社會角色時的心理狀態(tài):自覺的角色:不自覺的角色:人們在承擔某種角色時,明確意識到了自己正擔負著一定的權利、義務,意識到周圍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觀眾,努力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周圍的觀眾人們在承擔某一角色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充當這一角色,而只是按習慣性行為去做3.從社會角色規(guī)范化的程度上:規(guī)定性角色:開放性角色:有比較嚴格和明確規(guī)定的角色沒有嚴格、明確規(guī)定的社會角色4.從社會角色追求的目標上:功利性角色:表現性角色:以追求效益和實際利益為目標的社會角色不以獲得經濟上的效益或報酬為目的,而以表現社會制度與秩序、表現社會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等為目的的社會角色第二節(jié)社會角色的扮演一、社會角色的確定回答“我是誰”角色確定不當:不能勝任角色未能承擔合適的角色··選擇了不適當的角色二、社會角色的表現社會角色的表現需要一系列手段:1.布景與道具2.衣著、儀表與言談舉止3.臺前、臺后的表現與社會角色表現上的配合角色的扮演者對角色規(guī)范和角色要求的認識和理解社會對某一角色行為模式的期望與要求角色扮演的實際過程或活動對角色的期望
(角色期待)對角色的領悟(角色認知)對角色的實踐
(角色行為)三、社會角色的建構四、角色距離
一個人自身的素質、能力、水平與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間的差異現象
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第三節(jié)社會角色的失調一、角色沖突
社會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間或角色內部發(fā)生了矛盾、對立和抵觸,妨礙了角色扮演的順利進行角色間的沖突角色內的沖突二、角色不清
社會大眾或角色的扮演者對于某一角色的行為標準不清楚,不知道這一角色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去做三、角色中斷一個人前后相繼所承擔的兩種角色之間發(fā)生了矛盾的現象
由于多種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無法進行成功的表演,從而出現的嚴重的角色失調現象四、角色失敗角色扮演者不得不中途退出角色角色扮演者雖還處在某種角色的位置上,但實踐證明他的角色扮演已經失敗第七章
社會網絡與社會群體第一節(jié)社會網絡一、什么是社會網絡行動者在互動中形成的社會聯系
二、社會網絡的特征彌漫性多重性隱蔽性三、社會網絡的功能社會資源獲取功能組織管理輔助功能日常生活聯系功能四、差序格局——中國式的人際關系模式
“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在他社會影響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p>
特點:以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為基礎和坐標
講求的是特殊主義倫理
人治社會的特點第二節(jié)社會群體概述
一、社會群體的定義定義:廣義:狹義:泛指一切通過持續(xù)的社會互動或社會關系結合起來進行共同活動,并有著共同利益的人類集合體由持續(xù)的直接的交往聯系起來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特征:
比較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
持續(xù)的相互交往
一致的群體意識和規(guī)范
較一致的活動目標二、社會群體的類型1.依據群體成員間關系的親密程度:初級群體:次級群體:直接群體、基本群體或首屬群體其成員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為基礎結成親密關系的社會群體間接群體或次屬群體其成員為了某種特定的目標集合在一起,通過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結成正規(guī)關系的社會群體2.依據群體的正規(guī)化程度及其成員間的互動方式:正式群體:正規(guī)化程度高,其成員間的互動采取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方式,成員的權利、義務及彼此間的關系有明確的、且常常是書面形式的規(guī)定非正式群體:正規(guī)化程度低,其成員間的互動采取隨意的、常規(guī)的方式,成員的權利、義務及彼此間的關系并沒有明確的,尤其是成文的規(guī)定3.依據成員對群體的心理歸屬:內群體:我群體成員對其有團結、忠心、親密及合作感覺的群體外群體:他群體內群體成員之外的其他任何“別人”的結合用道德的標準衡量內群體,用罪惡的標準衡量外群體。
--默頓4.依據成員的身份歸屬:所屬群體:成員身份所屬的群體即人們實際生活在其中的群體,規(guī)定著成員的身份及其日?;顒訁⒄杖后w:不是某一(些)成員身份所屬的群體人們對自身進行評價時進行比照、參考的群體,是人們渴望加入的群體,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有較大的影響5.依據群體內人際關系發(fā)生的緣由及其性質:血緣群體:基于成員間血統(tǒng)或生理聯系而形成的群體地緣群體:基于成員間空間或地理位置關系而形成的群體業(yè)緣群體:基于成員間勞動與職業(yè)間的聯系而形成的群體趣緣群體:基于成員興趣和愛好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體志緣群體:基于成員志向、信仰相同而結合成的群體6.依據群體的規(guī)模:大群體:小群體:有一定規(guī)模的社會組織成員人數之少足以使他們成為能夠作為個人直接發(fā)生相互作用的群體第三節(jié)社會群體的結構及作用過程
一、群體凝聚力含義:又稱群體內聚力群體吸引其成員,把成員聚集于群體中并整合為一體的力量·影響因素:
群體自身是否對其成員具有吸引力和成員個人是否感受到這種吸引力
個人和群體間的利益能否保持一致
成員在群體中的關系結構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則和互補性原則
群體成員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領導的才能,以及領導資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領導個人是否具有魅力
面臨環(huán)境的巨大壓力與威脅二、群體的規(guī)模群體結構中最外在、最明顯的要素二人互動群體:最小的群體三人群體:第三人扮演的角色中間人仲裁者漁利者分裂者和征服者··群體成員數與群體人際關系的公式:X=(N2-N)/2
·三、群體規(guī)范群體成員的行動準則,具有明確的價值判斷涵義由于群體中人與人的相互作用而逐漸形成作為一種亞文化規(guī)范,只在群體的范圍內被認可并發(fā)揮作用群體中的人有從眾心理····四、群體領導與決策在群體內部關系網絡中處于中心位置,并能對群體其他成員進行引導和施加影響的角色群體領導:領導形式工具性領導表意性領導指引群體追求最終目標力求造成群體團結和諧的氣氛在群體活動中,群體針對遇到的問題而做出判斷和決定的過程群體決策:··第四節(jié)初級社會群體一、初級社會群體的涵義和特征(一)涵義primarygroup基本群體或首屬群體
人數不多的、成員間進行直接的、面對面交往的并具有密切人際關系的社會群體一個人最早加入、最先歸屬的群體(二)特征1.規(guī)模小,成員有限2.持久的直接交往3.個性的全面投入4.濃厚的感情色彩5.成員的難以替代6.群體整合程度高7.非正式的群體控制手段二、初級社會群體的形成條件
1.活動空間接近2.接觸時間長3.相互交往比較自由,不受過多的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間的社會差異較小三、初級社會群體的功能(一)正功能1.承擔著社會化的任務2.滿足人們的各種基本需求滿足安全需求滿足情感需求滿足人的歸屬感的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高低馬斯洛:3.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二)負功能1.壓抑個性的形成和個人積極性的發(fā)揮,限制個人的社會發(fā)展2.干擾正式組織關系,破壞組織結構,妨礙組織效率的提高和組織目標的實現四、初級社會群體的發(fā)展趨勢
初級群體的發(fā)展趨勢逐漸衰落
初級社會群體的功能開始外移
初級關系日趨淡化
一些初級群體名存實亡··初級社會群體發(fā)展趨勢的意義:
標志著人們從依賴感情和私人關系來處理問題轉變?yōu)橐揽可鐣止?、?guī)章制度來處理問題
人在社會中的自由獨立性增強
減弱了初級群體的封閉性、排它性的影響,可以促進更大范圍的整合,使社會充分一體化
人們的感情生活質量下降,社會的非正式控制減弱第五節(jié)初級社會群體的典型
——家庭一、家庭的含義
建立在婚姻、血緣關系或收養(yǎng)關系基礎上的親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體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是社會的細胞··判斷家庭是否成立的標準:
家庭是群體,不是個體,至少由兩人以上組成
婚姻是家庭的起點、基礎和根據
以父母子女關系、兄弟姐妹關系為主要內容的血緣關系
婚姻關系和血緣關系的合理延伸
以共同生活、有較密切的經濟交往為條件二、家庭的類型(一)依據婚姻方式摩爾根模式1.血緣家庭:人類的第一個家庭形式群婚制的早期階段2.普納路亞家庭:群婚制的最高發(fā)展階段3.對偶家庭:從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的過渡4.一夫一妻制家庭:人類有史以來最后一種家庭形式(二)根據家庭結構的形式1.核心家庭:最穩(wěn)定的一種形式由一對夫妻及其未婚子女兩代人組成2.主干家庭:一般有三代人,一對或兩對配偶我國大量存在3.聯合家庭:多代多偶家庭4.其他家庭:單身家庭、空巢家庭、隔代家庭三、家庭的功能1.社會化的功能2.生育功能3.情感需要4.經濟的職能5.性愛功能6.社會保障功能四、家庭的未來趨勢1.家庭關系:注重愛和關心2.家庭形式:小型化和核心化3.婦女在家庭中地位的變化4.高離婚率,低結婚率5.單親家庭和繼父母家庭的增長6.生育率的下降7.未婚同居者增加第八章
社會組織第一節(jié)社會組織概述一、社會組織的含義與構成要素(一)含義廣義:泛指一切人類共同活動的群體狹義:人們?yōu)榱藢崿F某種共同目標,將其行為彼此協調與聯合起來所形成的社會團體(二)特征1.非人格化2.整體合理性與個體非合理性3.道德與非道德性的兩重性(三)社會組織的構成要素1.一定數量的人員2.特定的目標3.正式的規(guī)范4.權威5.一定的物質技術設施二、社會組織的類型
(一)一般國際上的組織分類1.按照組織的功能和目標劃分:(1)經濟生產組織:制造物品或進行生產的組織(2)政治目標組織:保證整體社會目標實現(3)整合組織:從社會層次上提供功能的組織形式(4)模式維持組織:具有“文化”、“教育”和“價值承載”功能2.根據組織的目標和受益者的關系劃分:(1)互惠組織:使組織所有的參加者都受益,獲得好處(2)服務組織:以服務為主的組織(3)經營性組織:可以用貨幣形式衡量活動價值的組織(4)大眾福利組織:為社會和一般公眾謀利益的組織3.根據組織謀求人們順從的方式進行劃分:(1)疏遠型組織:利用職權指導個人或群體活動的組織(2)功利型組織:以實際性獎勵和非實際性獎勵為基礎的組織(3)道德型組織:以勸導和感召把人們的行為引導到被認為是正確的軌道上的組織(二)我國的組織分類1.根據產業(yè)標準分類:(1)第一產業(yè)組織:(2)第二產業(yè)組織:(3)第三產業(yè)組織:流通部門生產和生活服務部門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2.以組織機構編制為標準進行分類:(1)國家機關編制的組織(2)國家事業(yè)編制組織(3)國家企業(yè)編制組織第二節(jié)社會組織的目標和結構
一、社會組織的目標(一)組織目標的含義
每個組織都必須通過自身的活動去達到的某種有待實現的未來狀態(tài)組織開展活動的依據和動力代表著一個組織的未來和發(fā)展方向(二)組織目標實現評估1.有效性:組織實現各種目標的能力2.效率標準:消耗的資源與產出的結果之間的比例關系3.人道主義標準:注重人的需要和要求二、社會組織的結構(一)組織結構的含義組織內部正式規(guī)定的、比較穩(wěn)定的相互關系形式1.正式結構:組織內部各個職位、部門之間正式確定的、比較穩(wěn)定的相互關系形式職位:部門:按照分工的原則在組織內部正式規(guī)定的位置以目標為導向,以組織規(guī)范為前提,以組織內部分工為依據,把若干相關職位正式聯結起來的一種固定組合2.非正式結構:
組織系統(tǒng)中未經正式組織籌劃、未經明確規(guī)定,而由組織成員在相互交往中自發(fā)產生的潛在結構積極作用:一般員工減輕工作中的單調、厭煩和疲勞提供獲得非正式地位的機會情緒反映的充分表露提供獨立的機會增強個人的安全感,培養(yǎng)成員的群體歸屬感·管理者完成工作任務減輕管理者的工作負擔提供工作滿意感消極影響:
抵制變革
目標沖突
遵從行為問題
謠言問題3.正式結構與非正式結構的關系相互作用,各自發(fā)揮不同的功能·第三節(jié)社會組織的管理一、組織管理的含義
運用權威來協調組織內部的人力、物力以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提高組織活動效率二、組織管理方式按照管理權力是否高度集中于一人手中為標準(一)家長制的管理方式
權力集中分工不明,責任不清任人唯親,因人設位辦事無章可循、無法可依終身制以人為管理主體管理權力集中在家長一人手中特征:(二)科層制
以正式規(guī)則為主體明確的分工明確的職權等級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體系私人關系和公務關系的分離量才用人管理權力依附于職位,而不是依附于個人特征:官僚主義:
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組織活動偏離目標的現象第九章社區(qū)一、社區(qū)的含義(一)含義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社會學形成時期的著名社會學家,德國的現代社會學的締造者之一。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首先提出。
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系和共同文化維系力的人類群體及其活動區(qū)域。社區(qū):社區(qū)與其它社會實體的區(qū)別:社區(qū)以一定的地域為基礎第一節(jié)社區(qū)概述(二)社區(qū)的構成要素1.一定數量的人口:2.一定的地域:3.一定的生活服務體系:4.特有的文化:社區(qū)活動的主體
存在的第一個前提存在的基本自然環(huán)境條件保證人們生存的必要手段社區(qū)存在和發(fā)展的內在要素(一)從縱向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依據標準:主要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高低1.傳統(tǒng)社區(qū):尚未受到或很少受到現代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的社區(qū)2.發(fā)展中社區(qū):傳統(tǒng)社區(qū)向現代社區(qū)轉型中的社區(qū)形式3.現代社區(qū)或發(fā)達社區(qū):工業(yè)化所帶來的新型社區(qū)現代城鄉(xiāng)融為一體二、社區(qū)的類型(二)從橫向的角度進行考察1.按照社區(qū)形成和維持的途徑不同劃分:(1)法定社區(qū):地方行政區(qū)是由國家行政力量劃定邊界的社區(qū)(2)自然社區(qū):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3)專能社區(qū):自然社區(qū)中最主要的是村落、集鎮(zhèn)和城市人們從事某些專門活動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間上的聚集區(qū)(二)從橫向的角度進行考察2.按照經濟結構、人口特征等綜合特征的不同劃分:(1)農村社區(qū)(2)城市社區(qū)(3)小城鎮(zhèn)社區(qū)
人口密度大于農村、小于城市,人口素質相對比較高,居民大多來自輻射區(qū)內的農村社區(qū)
產業(yè)結構以非農業(yè)為主,專業(yè)分工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生產力以適用技術為主,呈多層次并存狀態(tài)
居民間的血緣關系比較少,業(yè)緣關系較多,活動空間逐漸從家庭走向社會,行為主要受行政、法律規(guī)范的制約
政治組織和管理機構比較健全(4)城鄉(xiāng)聯合社區(qū):城市和鄉(xiāng)村社區(qū)的結合市帶縣的法定社區(qū)1.經濟生活的功能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功能社區(qū)的首要功能表現:社區(qū)通過生產或進口,為其成員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務主要是社區(qū)的各個經濟組織擔負此功能三、社區(qū)的功能
能就地密切協調各種組織的活動,使社區(qū)的社會化活動形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在功能上達到最大的效果2.社會化的功能專門作為教育單位的學校最能體現社區(qū)的社會化功能3.社會控制的功能具有使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任務落實到基層的重大意義
在社區(qū)各種社會控制的力量中,當地政府是國家政權的體現,擁有最大的強制性權力4.社會參與的功能
社區(qū)是居民就地直接參與社會事務和活動的地方,并往往會通過參與社區(qū)事務來參與更大的社會的事務
各個社區(qū)的交往結構不同,為其成員所提供的社會參與機會也不一樣5.社會福利的功能包括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社會服務、公共福利等等提供就地直接及時的幫助最早可追溯到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的《社區(qū)與社會》1915年葛爾賓發(fā)表《一個農業(yè)社區(qū)的社會解剖》,是第一次對農村社區(qū)進行科學的、系統(tǒng)的社會學分析20世紀20-30年代,芝加哥學派開創(chuàng)對城市社區(qū)的研究,形成了系統(tǒng)的理論學說——人文區(qū)位理論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的社區(qū)研究中,又發(fā)展了關于社區(qū)權力、社區(qū)內部沖突、社區(qū)行動等問題的研究60年代,社區(qū)研究的勢頭開始減弱70年代開始,社區(qū)研究復興四、關于社區(qū)的理論研究(一)西方社會學對社區(qū)的研究(二)中國社會學對社區(qū)的研究社區(qū)研究的早期倡導者:吳文藻
20世紀30、40年代:費孝通:《江村經濟》、《祿村農田》、《鄉(xiāng)土中國》張之毅:《易村手工業(yè)》史國衡:《昆廠勞工:內地新工業(yè)中人的因素》蔣旨昂:《戰(zhàn)時的鄉(xiāng)村社區(qū)政治》林耀華:《涼山夷家》李景漢:《擺夷人民的生活程度與社會組織》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第二節(jié)農村社區(qū)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社區(qū)形式一、農村社區(qū)的含義
以農業(yè)生產為基礎的規(guī)模較小、社會結構比較簡單、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域性生活共同體。(一)定義(二)農村社區(qū)的形成途徑:
自然起源:一個農業(yè)家族由自然進化過程而擴大為一個村落
社會組合:由若干個獨立的農業(yè)家庭聯合起來而組成的村落
農村建設:在原來空曠的地域上,用人為力量建設一個新的農村社區(qū)1、人口密度小,經濟活動單一,對自然力的依賴強2、社會分工不發(fā)達,社會組織結構簡單,人口同質性強3、家庭在生活中起重要作用,血緣關系濃厚,人際關系密切4、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居民教育程度低,思想有一定的保守性和愚昧性5、活動空間狹小,社會流動性差,生活節(jié)奏緩慢二、農村社區(qū)的基本特征第一,產業(yè)結構的變化。在種植業(yè)得到發(fā)展的同時,林、牧、副、漁和第二、第三產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第二,勞動力就業(yè)結構的變化。農村社區(qū)的勞動力就業(yè)結構出現了農業(yè)勞動力就業(yè)的比重下降、非農就業(yè)外出務工的比重迅速增加的趨勢。第三,家庭的變化。主干家庭仍是農村家庭的穩(wěn)定的家庭結構形式;聯合家庭的比重減少;在家庭的代際關系中,由于老人權威地位的喪失和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的弱化第四,人際關系的變化。農村社區(qū)的人口流動和經濟發(fā)展使人際交往范圍在逐步擴大;農村人際關系越來越理性化、功利化。三、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區(qū)的變化
新農村建設是指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huán)境優(yōu)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四、新農村建設
“新”主要在于:以前關于加快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多是側重于從某一領域、某一方面進行突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從宏觀層面、從戰(zhàn)略高度,從多方面著手,通過綜合措施全面推進農村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第三節(jié)城市社區(qū)城市產生的前提條件:剩余產品和剩余勞動力的獲得
一、城市社區(qū)的含義在特定的區(qū)域內,由從事各種非農業(yè)勞動的密集人口所組成的地域生活共同體
城市社區(qū)的人口密度高,人口聚居規(guī)模大
經濟活動復雜,職業(yè)門類眾多
組織程度高,社會結構復雜
社區(qū)居民異質化程度高,生活方式多樣化
人際關系以業(yè)緣為主,人際交往感情色彩淡薄二、城市社區(qū)的特點
“城中村”是改革開放以來迅速城市化過程中突生的社會現象,廣義而言,城中村是指已劃入城市總體規(guī)劃發(fā)展區(qū)內的、農業(yè)用地已經很少或沒有、居民也基本上非農化的村落;狹義而言,特指那些農地與居民早已非農化,村莊也已經轉制為城市建制、只是習慣上仍稱為“村”的社區(qū)聚落。三、城中村產生原因:1.工業(yè)化和城市迅速擴張---------直接原因2.制度差異----------------------根本原因四、城市社區(qū)建設1.社區(qū)建設的涵義及提出:建設社區(qū),是指人們按照理想的模式有意識地去建構和發(fā)展社區(qū)的活動及過程社區(qū)建設:
在政府的主導下,開發(fā)民間多種資源,發(fā)展社區(qū)自治,形成政府、基層組織與居民通力合作的局面實質:政府能力有限和社會資本的下降和喪失的雙重背景下出現的國家民政部在1991年7月首次提出2.社區(qū)建設的模式:社區(qū)重建:
重建在工業(yè)化、城市化過程中遭到破壞的社區(qū)內部的人際之間、群際之間的有機聯系,再造社區(qū)自身的活力和價值人際關系重建、組織重建、能力重建和機制重建等政府授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物理試題(無答案)
-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2
- 21課太陽ttp梁潤興解析
- Windows Server網絡管理項目教程(Windows Server 2022)(微課版)2.5 任務1 創(chuàng)建網絡中第一臺域控制器
- 拼音漢字的導航-科學方法助力家校共育
- 蜜蜂飼養(yǎng)藝術解析-從入門到精通的全面指導
- 2024年河南省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地理試題含答案
- 2011-2013年超級電容汽車市場研究及企業(yè)競爭力分析報告
- 2024至2030年中國多媒體錄放器數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護士家長進課堂
- 王遠方故意殺人案庭審筆錄解讀
- 機械設計答辯常見問題及對策
- MOOC 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管理-南京師范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植物營養(yǎng)學課件
- 新建低空經濟產業(yè)園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計算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 華潤認知能力測評題
- 體育教育生涯發(fā)展報告
- (高清版)TDT 1057-2020 國土調查數據庫標準
- 2023年10月自考00018計算機應用基礎試題及答案含評分標準
- (高清版)TDT 1074-2023 城鄉(xiāng)公共衛(wèi)生應急空間規(guī)劃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