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廈門_第1頁
我的家鄉(xiāng)廈門_第2頁
我的家鄉(xiāng)廈門_第3頁
我的家鄉(xiāng)廈門_第4頁
我的家鄉(xiāng)廈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溫馨的城市----廈門

廈門市是福建省的一個副省級城市,是全國5個計劃單列市之一,同時也是全國首批實行對外開放的五個經濟特區(qū)之一,享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并擁有地方立法權。位于福建東南部,西部與漳州毗鄰,北接泉州,東南與金門島隔海相望,曾是國共雙方距離最短的前線陣地,在兩岸敵對期間曾經炮火連綿。著名景點有鼓浪嶼、集美歸來堂、萬石植物園、廈門大學、海滄大橋、同安影視城、集美園博苑、南普陀寺等。

廈門島也稱鷺島。廈門的主體--廈門島面積約132.5平方公里,南北長13.7公里,東西寬12.5公里,面積約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位于閩南九龍江口的廈門島上,以前為一海島,后來修建集美海堤和杏林海堤后,乃與大陸相連,成為一個半島。港區(qū)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qū)內群山四周環(huán)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一個條件優(yōu)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自古以來,廈門就是我國東南沿海的海防要地,原屬同安縣。元、明時期為防倭寇侵擾,在此設立防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島上筑城,名為廈門城,意取“大廈之門”,以顯其戰(zhàn)略地位之重要。清代設廈門廳,1933年設廈門市。

廈門是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溫差小,年均氣溫為20℃左右,十分宜人。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風力一般3至4級,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由于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臺風的影響,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最熱月7月份氣曙平均只有28℃,加上此時降水較多,東南風盛行,故絕無炎熱之感;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2℃左右,嚴冬寒冷之感似難以體驗到。因此,廈門是一個氣溫適宜,四季常青的海濱旅游城市。廈門附近魚類資源豐富,盛產帶魚、鯧魚、魷魚、鯊魚、墨魚、馬鮫魚、蟶子、海參、對蝦、龍蝦等,物產豐富。尤其是廈門文昌魚,馳名中外,是著名的美味佳肴。此外,廈門出產各種亞熱帶瓜果、餡餅、魚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廈門珠繡、漆線雕、廈門彩塑、廈門瓷塑、香菇肉醬、廈門藥酒、海產干貨香菇肉醬罐頭、花生酥、珠繡拖鞋等土特產品,無不受人喜愛。廈門一帶以花崗巖為主要巖石,故山體多呈渾圓形,山上多怪石奇巖,坡上多花草林木,降水豐沛,山中多流泉飛瀑,依山瀕海,山海之主兼有。廈門風景綺麗,名勝古跡多不勝數(shù),其中最具特色和著名折海濱風光點,要數(shù)南普陀寺、萬石植物園、胡里山炮臺、廈門古城遺址、鴻山、望高石、廈門大學等。

廈門民風民俗春節(jié)

廈門正月初三忌拜年

廈門傳統(tǒng)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么這個習俗是怎么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占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過年而疏于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zhàn)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疤旃币郧?,在農歷正月初九那天,廈門的家家戶戶會燒香掛燈、設案擺供,誠心虔意地敬“天公”。天公誕生是子虛烏有的,但這個節(jié)日的形成卻有一段有趣的故事。300多年前,清軍進攻閩南,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鄭成功放棄金、廈兩島,退守臺灣。傳說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兩道命令:一道是全國老百姓在正月初一要家家戶戶點燈結彩。一道是“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的“剃頭令”,要老百姓改變留全發(fā)的習慣。當時,全國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改變留全發(fā)習慣,認為剪頭發(fā)是叛國不孝的表現(xiàn)。于是,一場反剃發(fā)的斗爭迅速展開,由于人民的極力反對,正月初一點燈結彩的命令沒人執(zhí)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剃頭令”。廈門和鄰近各縣的老百姓聽到這一消息,非常高興,不約而同地在正月初九殺豬宰羊,點燈結彩,燒香放炮,慶祝反“剃頭令”斗爭的勝利。清朝官員知道后,便查問什么節(jié)日,于是人們巧妙地瞞騙他們,說這是天公生日。以后年年慶祝,連閩南的官府也不例外,于是正月初九便成為“天公生”。

除夕吃年夜飯,叫“吃廿九瞑”,大都愛吃火鍋(暖鍋),“圍爐”合家歡。火鍋有“一品鍋”(整鍋一格)、“鴛鴦鍋”(兩格)、“四色鍋”(四格)。從“一品鍋”而形成名菜“一品富貴”,湯是豬肉或雞鴨湯,主菜是金元寶(雞蛋)、銀元寶(鴿蛋)、整只蹄膀叫“一團和氣”,黑刺參與墨魚用海帶綁在一起叫“烏金墨玉”,雞鴨翅膀叫“鵬程萬里”,冬筍叫“節(jié)節(jié)高升”,粉絲叫“福壽綿長”,魚丸、肉丸和發(fā)菜叫“團圓發(fā)財”,雞頭雞尾、魚頭魚尾叫“有始有終”,加上火腿腳爪叫“平步青云”,末了吃長生果,意思是“長生不老”,吃柑橘,象征吉利。由于火鍋熱氣騰騰,食品翻滾不停,不斷續(xù)湯,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燒越旺”。廈門人特別重視海鮮,如鰱魚“年年有余”)、蠔仔、紅蝦、珠蚶、旺螺、海帶和發(fā)菜豆腐(“發(fā)財多?!保┑?,近年來又有啤酒火鍋、豆腐火鍋、丸子火鍋、什錦火鍋等應市。年夜飯吃了年糕,萬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興!又有敬祝長輩延年高壽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從“粘粘糕”同音演化而來。廈門人把年糕叫做“米果”,品種多樣,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米果、烏(紅)糖米果,并加冬瓜、紅棗、花生等;咸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頭(蘿卜)米果、番薯(地瓜)米果、芋頭米果,并加豬肉、蝦米、蠔干、香菇、油蔥等;此外,還有涼米果、發(fā)米果、碗糕米果……

年糕薄餅清代有詩人寫詩詠薄餅:“春到人間一卷之”,描寫薄餅皮是“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描寫薄餅餡是“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薄餅還是廈門人的一大發(fā)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將其女兒嫁給了金門蔡厝人蔡復一(那時,金門屬于同安縣管轄)。后來,蔡復一官至總督云貴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公務繁忙,日理萬機,經常廢寢忘食。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害怕長此以往,有損夫婿健康。于是,她就將一些魚、肉、蝦、菜、筍、豆等用微火燉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頭,讓他邊吃邊辦公,一舉兩得。這種菜便被稱為“婆餅”,廈門話“婆”“薄”同音,便又稱為“薄餅”。它從官府傳到民間,“夫人薄餅”又變成“美人薄餅”。廈門人對中秋節(jié)特別重視,除了全國共有的賞月、吃月餅以外,當?shù)赜幸环N玩會餅搏狀元的民俗活動。當年鄭成功率部駐扎在廈門,中秋節(jié)前后,士兵們開始思念家人。部將洪旭為了激勵士兵先國后家的斗志,便巧設“中秋會餅搏狀元”,用六個骰子和一只碗,讓士兵輪流擲骰子,根據(jù)骰子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六骰均為4,可囊括桌上全部,根據(jù)骰子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六骰均為4,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餅,六骰均為除4外的數(shù),要關燈,搶月餅。由于搏狀元活潑有趣,鄭成功批準從8月13日至18日,軍士按單雙日分批輪流賞月搏餅。這種中秋節(jié)玩會餅搏狀元的習俗,300多年來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會進行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廈門的餅店在中秋節(jié)前后大量生產會餅上市,有餡餅、廣東餅、餅干式或三者綜合。中秋博餅是廈門特有的習俗。相傳是明末清初鄭成功駐守廈門鼓浪嶼時為緩解將士們在中秋佳節(jié)思鄉(xiāng)之情而創(chuàng),是在中秋節(jié)時用于娛樂的一種游戲。相傳這種游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中秋節(jié)食物土筍凍,是廈門獨有的美味,廈門人列其為廈門第一美食小吃。土筍凍的主要材料是土筍,“土筍”是一種環(huán)節(jié)動物,學名叫“星蟲”,身長僅一二寸,卻五臟俱全。據(jù)明朝屠本駿《閩小記》中寫道:“其形如筍而小,生江中,形丑而甘,一名土筍?!鼻宄文觊g,任福建布政司的河南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寫道:“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甘鮮美,但聞其生在海濱,形類蚯吲?!睆B門沿海盛產“土筍”,熬制土筍歷史悠久,先得將土筍腹部壓破,再將肚內泥漿洗滌干凈,而后和清水熬煮。它身上的膠質溶化水中,冷卻后凝固成一塊塊玲瓏剔透的小圓塊,即為土筍凍。廈門人吃土筍凍是很講究配料的。要選用上等到醬油、北醋、甜醋、辣醬,還有芥辣粉、蒜茸、海蜇皮等,再加上翠綠的蕪荽、白雪般的酸蘿卜、猩紅色的辣椒、番茄片作佐料,五彩繽紛,風味獨特。土筍凍本身吃起來清脆鮮嫩,含有土筍津液的凍非常甘美。沙茶面閩菜,咸鮮香辣,有點甜,湯色紅亮,口味咸鮮香辣,營養(yǎng)搭配合理。將堿水油面放入沸水中大火汆5分鐘,取出控水放入大碗中備用;綠豆芽去頭去尾;韭菜洗凈,切長3厘米的段;鍋內放入沸水,大火沙茶面燒開后放入綠豆芽大火汆1分鐘,撈出過涼;韭菜段放入沸水中大火汆0.5分鐘,撈出過涼。豬大腸洗凈,放入鍋中加鹽5克、料酒大火煮30分鐘,撈出切成長2厘米的段。鍋內放入沙茶醬、高湯大火燒開,放入鹽2克、雞粉調味后下炸豆腐片、豬大腸、蝦仁、綠豆芽、韭菜段大火燒開,出鍋澆于堿水油面上即可。廈門餡餅分兩種。甜餅是以綠豆沙為餡,加豬油,白糖烘得。咸餅是以肉丁為餡,加豬油白糖所制。皮酥餡靚用來形容廈門餡餅,毫不夸張。而在南普陀寺,有一種素油餡餅,餡心除了綠豆白糖還有黃花木耳的。餡餅在廈門是一種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傳統(tǒng)食品,料精工細,系選用優(yōu)質面粉、豬油、上等綠豆制成。制作時,綠豆蒸酥去殼,研得精細,餅皮和餅酥下足油量,揉得恰到好處。烘制時,注意掌握火候,做到內熟外赤不走油。這樣做出來的餡餅餅皮香酥油潤,餡科冰涼清甜。以前物品比較稀缺,廈門的餡餅因料精工細,選用優(yōu)質精白面粉制成,里面裹有各種餡料,口感香甜酥細、濕潤冰涼、口味繁多,深受喜愛?!肮睦藥Z”餡餅便是隨著游客流向全國、流向世界,成為廈門旅游產品一大品牌的。餡餅麻糬的外皮是用圓糯米或糯米粉為主要材料,以澄粉+熱開水為黏著劑作成,所以基本上是白色的,也有使用食用色素或添加其它素材讓顏色有變化的麻糬。麻糬的內餡則相當多樣化,較常見的包括紅豆沙、綠豆沙、芝麻、芋泥等,所以一般是當作甜食,然而也有店家用咸口味的內餡(如肉松)作麻糬。依不同的地區(qū)、店家,做法和口味上也會有些許不同。剛制作完成的麻糬口感最佳,暴露在空氣一段時間后會開始變硬。手工制作的麻糬大多注明最遲要隔天食用,機器制作的則可以保存較久。近年來,有將麻糬放進火鍋內加熱的新吃法。這種麻糬,通常內餡為魚漿或起司或年糕。麻糬肉干的種類繁多,有豬肉干、牛肉干、羊肉干、馬肉干、兔肉干等,這類產品的水分活度很低,大多數(shù)細菌已經不能生長,故保質期較長,這類產品的蛋白質含量很高,屬于肉制品中的高檔產品??傮w來說都是采用精肉經過鹵制入味、烘干、調味等過程。包裝方式有散裝、精裝、糖果裝等多種樣式。肉干歌仔戲[1]

是福建及臺灣的漢族傳統(tǒng)戲曲之一。起源迄今約有百余年歷史,相傳歌仔戲是由福建漳州地區(qū)的“歌仔”(錦歌),結合車鼓小戲之身段與地方歌謠小調發(fā)展而成。“歌仔”原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于漳州地區(qū),錦歌為每首四句的漢族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后來才發(fā)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這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臺灣省和福建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語系地區(qū),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歌仔戲的形成與閩南人民開發(fā)臺灣及曲藝錦歌等漢族民間伎藝的傳入,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南普陀南普陀寺在廈門大學旁邊,寺中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共奉一佛,位置在南方,故稱“南普陀寺”。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后幾經滄桑易名,現(xiàn)存為清代康熙年間重建。寺廟背依五老峰,面瀕大海,具山海之景,風水極佳。南普陀寺殿宇宏偉。第一進天王殿中供彌勒佛坐像一尊,殿后有鐘、鼓二樓。第二進大雄寶殿是二層攢角式建筑,內奉“三世尊佛”及千手千眼觀音、釋迦牟尼阿難等神像。第三座殿為大悲殿,為一座八角亭式建筑,重檐三層,高10多米。內奉四尊觀音,掌中有眼,以示“法力無邊”。寺后還有藏經閣。南普陀寺周圍還有許多題刻,其中有抗倭名將俞大猷的詩章和抗荷將軍沈有容及由閩赴臺的第一個學者陳第的石刻。

萬石植物園萬石植物園位于萬石巖一帶而得名。這里早為名勝風景游覽區(qū),附近有聞名的廈門八大景之一“虎溪夜月”和小八景的“朝天笏”、“中巖玉笏”、“太平石笑”,景外景的“紫云得路”、“高讀琴洞”等。50年代,建了一個庫容15萬立方米的萬石巖水庫。60年代初,辟為植物園,建有標本大樓、花展館、茶室、仙人球培養(yǎng)場、蔭生植物棚,擁有熱帶、亞熱帶的花草樹木和各種植物品種4000多種?!八缮紙@”為園中之園,長年林木蔥郁,不知秋冬。園內山水秀美,一年四季,花香鳥語,潺潺水流,令人留連忘返。

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被毛澤東同志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于1921年創(chuàng)辦的,是中國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