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爾沁草原生態(tài)的變遷_第1頁
清代科爾沁草原生態(tài)的變遷_第2頁
清代科爾沁草原生態(tài)的變遷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代科爾沁草原生態(tài)的變遷寶音朝克圖內蒙古四大草原之一的科爾沁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撒爾后裔領地,又是清孝莊文皇后生長的故鄉(xiāng)。直到清初,科爾沁仍為水清草美的茫茫草原,牧人依然過著逐水草遷徙的游牧生活,而有清一代,這里的植被逐漸遭到破壞,荒漠現(xiàn)象日趨加重,最終變?yōu)闄M跨清代哲里木、昭烏達二盟轄境的科爾沁沙地。清代,稱爾沁草原為哲里木盟十旗,即科爾沁左右兩翼各前、中、后三旗及郭爾羅斯前、后二旗和扎賚特、杜爾伯特旗牧地,當時的哲盟由西向南分別與昭烏達、卓索圖盟接壤,統(tǒng)稱東三盟。清初,科爾沁地區(qū)雖有零星的農(nóng)業(yè),但仍以畜牧業(yè)為主,正如乾隆帝稱“蒙古舊俗,擇水草地游牧,以孳牲畜,非若內地民人,倚賴種地”[《清高宗實錄》乾隆十四年九月丁未條。],這里依然保留著遼闊的天然草場,而且?guī)缀跷词苋藶榈母脑?,載畜量亦未超過負荷[王玉海:《發(fā)展與變革》]。土地的沙化不外由自然和人為的雙重因素所致,可就清代科爾沁草原而言,其沙化過程中盲目開墾所導致的人為因素卻占主導地位。歷史見證,清朝政府的對蒙政策及其演變伴隨科爾沁走過由草原變?yōu)樯衬恼麄€歷程。清朝政府為了分散蒙古的力量,維持安定的后方,早在天聰年間就在蒙古地區(qū)編旗劃界,實行了封禁政策。清廷禁止蒙古各旗超界游牧和相互往來,對蒙漢族之間的交往更加防范,內地漢人到蒙古地區(qū)開墾種植亦在封禁之列,早在順治十二年(1655年)就已規(guī)定,內地農(nóng)民“不得往口外開墾牧地”,并一直推行到光緒二十八年的清末新政時期。但封禁期間,哲里木等三盟地區(qū)的禁墾卻始終未能嚴格執(zhí)行,一直處于禁中有墾,日趨擴展的狀態(tài),最終導致科爾沁草原的沙化。清代科爾沁草原的開墾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清初到乾隆五十六年的私墾時期。據(jù)《東三省政略》記載,早在順治朝就有內地流民到哲里木私墾,蒙古王公亦租典土地或招民開墾。清前期,隨著內地人口日益增多和封建剝削的不斷加重,該地私墾現(xiàn)象日益擴大。對此,清廷為緩和社會矛盾,采取半放任的態(tài)度,甚至,鼓勵移民開墾,以便解決軍隊和蒙民的糧食問題??滴醯壅J為,此處“田地甚佳,百谷可種。如種谷多獲,則興安等處不能耕種之人,就近貿易販糴,均有裨益,不須入邊買內地糧米,而米價不至騰貴也”[《清圣祖實錄》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丁巳條。],便派員“前往教養(yǎng)蒙古”。雍正時期也曾推行“借地養(yǎng)民”政策,令內地貧民到蒙古地區(qū)墾荒謀生,“樂于就移”者,“免其田賦”,蒙旗王公“歡迎入殖”者,“特許其吃租”,必要時密令喜峰口、古北口、山海關等關口官弁“如有貧民出口者,門上不必攔阻,即時放出”《清高宗實錄》乾隆八年六月丁丑。]。該階段哲里木等地移民人數(shù)和開墾面積急增,乾隆帝深感移民開墾蒙地,致使牧地狹窄,影響蒙民游牧,應嚴禁出典開墾[《清高宗實錄》乾隆十四年九月丁未條。],于是乾隆十三年,朝廷下達典地回贖令,實行嚴格的禁墾,并規(guī)定將招墾的札薩克王、貝勒、貝子、公、閑散王及失察之盟長處以罰俸、罰牲畜、革職[《光緒會典事例》卷九七八“理藩院”。]。但由于自然災害或戰(zhàn)亂,清廷的禁墾政策還是無法貫徹,反之采取漸次松弛或默認態(tài)度,每遇荒年即酌開邊門,令災民出口謀生。乾隆年間,哲里木盟開始遭受更大規(guī)模的開墾,已出現(xiàn)大片農(nóng)區(qū),據(jù)統(tǒng)計,此時郭爾羅斯前旗的流民達六千余人,由流民開墾定居的村落中科左中旗有74個,科左前旗有7個,科左后旗等處也出現(xiàn)了不少較大的農(nóng)場,清廷設鐵嶺、開原等州縣分別管理種地移民[《光緒會典事例》卷978“理藩院”。]。經(jīng)過開墾,哲里木等三盟地區(qū)農(nóng)業(yè)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形成純農(nóng)區(qū)或“漸見牛羊牧,仍欣禾黍豐”的半農(nóng)半牧區(qū),同時,受草場開墾影響,當?shù)夭糠置晒拍撩駸o奈“漸罷游牧”,“專習農(nóng)圃”[《熱河志》卷九十二。],由牧民向農(nóng)民轉變。二、 乾隆五十六年到光緒二十八年的奏準開墾時期。隨著流民人口的增多,為解決禁墾與私墾之間的矛盾,東北三省將軍及蒙古王公便采取報請朝廷奏準開墾的作法。這一階哲盟地區(qū)開墾面積急劇擴大,比如,嘉慶四年,吉林將軍奏準在郭爾羅斯前旗“借地安民”,到喜慶十一年,該旗流民增至7000余人,次年又查出3010戶,十五年又新增流民6953戶。到咸豐朝,該旗共開墾土地已達50-60萬晌[《東三省政略》“蒙務”上“籌蒙篇”。]。再如,道光二年,清廷在科左中旗和前旗查出種地移民200余戶,墾地2000余晌[《清宣宗實錄》道光二年七月庚辰。],三年又查出科左中旗招留民人255戶,共墾地3184晌,科左前旗招留民人103戶,耕種熟地1546晌[《清宣宗實錄》道光三年九月庚午。],六年上述二旗又有新招流民765戶[《清宣宗實錄》道光六年七月癸未。]。鴉片戰(zhàn)爭后,由于內憂外患,清廷禁墾蒙地的政策較前放寬,哲里木盟的農(nóng)墾速度隨之加快,科左前旗和科左后旗的可墾土地在光緒二十八年以前就已開墾殆盡。三、 光緒二十八年到宣統(tǒng)三年的官墾時期。由于邊疆危機的日益加重,在清末新政期間,清廷徹底廢弛對蒙各項禁令,光緒二十八年起卻采取“移民實邊”政策,企圖放墾蒙地,籌餉練兵,鞏固邊疆。從此蒙地開墾由私墾轉向官墾,清廷令東三省將軍、熱河都統(tǒng)等督辦東三盟墾務,掀起前所未有的開墾高峰,也引起了大規(guī)模的蒙地抗墾斗爭。在哲里木盟,郭爾羅斯后旗自光緒二十七年至三十四年,先后丈放三次,共放63萬余晌,到清末該旗共放墾土地90萬余坰。扎賚特旗自光緒二十八年至宣統(tǒng)三年先后丈放兩次,共放五十七萬余晌;科爾沁右翼前旗自光緒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先后丈放三次,共放77萬余晌;科爾沁右翼后旗自光緒三十年至宣統(tǒng)三年丈放兩次,共放59萬余晌;杜爾伯特旗自光緒三十年至三十四丈放兩次,共放50,400余晌;科右中旗自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tǒng)三年一次丈放28萬余坰??谱笾衅熳怨饩w三十四至宣統(tǒng)三年丈放三次,共放33萬余晌;郭爾羅斯前旗自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tǒng)二年丈放兩次,共放30萬余晌。綜上所述,經(jīng)過清代的開墾,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前、中、后三旗牧場已開墾殆盡,其余各旗開墾面積也占土地總面積的60%以上,甚至超過80%,而尚未墾種者也多為山川、湖泊或墓地、村落、寺廟等設施所占土地,此時的牧場可謂“殘山剩水”,科爾沁已失去昔日的草原風光。清代的開墾大大加快了三盟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嚴重地破壞了當?shù)氐纳鷳B(tài)系統(tǒng),導致形成占據(jù)中國四大沙地之首的科爾沁沙地,覆蓋西拉木倫河至老哈河之間的5萬余平方公里土地。這歸根于人們對當?shù)厣鷳B(tài)系統(tǒng)缺乏了解,忽視資源開發(fā)與生態(tài)保護兩者之間的矛盾問題,導致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破壞。清代東三盟境內北部為松嫩平原,中部為遼河平原,南部則多為河谷平原和山間谷地,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適宜耕種或游牧。但是從草原地帶的土質來說多為黃土或疏松的沙質沉積物,地面植被覆蓋層較薄,表層植被若遭破壞,下層沙質立刻活化,將出現(xiàn)地表風蝕和水土流失的惡果。清代,對生態(tài)毫無保護的前提下,進行盲目的開墾,正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