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液池的歷史變遷_第1頁
太液池的歷史變遷_第2頁
太液池的歷史變遷_第3頁
太液池的歷史變遷_第4頁
太液池的歷史變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太液池的歷史變遷

皇家別墅位于北海和中南海。一水相連的北海、中南海,是元、明皇城內的西苑太液池。問其始于何年?可上溯至唐,唐代在幽州城東北郊建造了大片園庭,統(tǒng)稱海子園。遼時,再行修葺,建為瑤嶼行宮。金遷都后,在中都城東北郊,挖湖筑島,建成一座華麗的離宮(大寧宮)。1264年忽必烈遷都,喜愛瓊華島,以此為中心修建大都城。明遷都北京后,繼續(xù)修建殿宇,在太液池南端開鑿南海。清順治年間又在瓊華島上建藏式白塔,山也易名白塔山。1764~1770年經乾隆連年營建,越發(fā)雄偉秀美。北海、中海、南海(圖1)的水、山、石、磴道、樓殿亭閣,從初坯到定型,經過十個世紀的經營、雕琢,才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流連忘返的游覽勝地。1925年、1928年先后辟為公園,結束了它作為皇家御園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起大規(guī)模疏浚“三?!?清淤、護岸、建閘,整建萬字廊水道,修建北海——筒子河連通管道,改建南海流水音,修建新華閘,增加排水出路,改善水系環(huán)境,三海水面面積擴展到87.5公頃,水深約2米。三海水源遼金以前與古高梁河相連,金代始導玉泉諸水匯入高梁河。元代擴浚,又另挖金水河自和義門南入城,直達太液池。明清時期金水河匯入南長河,經什剎前海西壓閘流入北海后門內左側“三角湖”,這是一灣很小無名僻靜的水域。每當游人走進北海后門,都順路右拐或過橋沿東岸直去瓊華島;或沿北岸向西去往五龍亭,幾乎無人在“三角湖”旁駐足,“三角湖”雖小,但關系至大。它不僅是聯(lián)接“后三?!迸c“前三海”的梯級水面,還是紫禁城水系的“分水樞紐”。三角湖樞紐包括有“三海閘”、“蠶壇閘”和“靜心齋進水口”,來水分西、東、南三路流經北海?!叭il”(2孔,每孔寬2.0米)平時墩板壅水,與什剎前海同一水位。向西經暗渠流入北海北岸的“靜心齋”,是北海公園的園中之園,建于明代,1759年乾隆擴建,內有蓮池(分北、西、中、東池),池周假山堆疊,細流回繞,格局精巧。向東經蠶壇閘沿東園墻南流,穿過一座自成體系、風格獨特的小型園林,即藏在北海東岸土山后面的畫舫齋和濠濮間,其景致與外界隔離,水道暗地里與北海相通。十分可惜的是,1956年,在北海東南隅與西北筒子河之間,修建了雙排輸水“連通管”(2孔直徑1.25米,長162米,設計流量3.6立方米每秒),從此不再經蠶壇(閘)明渠向筒子河輸水。畫舫齋、濠濮間沒有流水穿行,日漸淤塞,早已成為又淺又臟的死水坑,“園中園”已名不符實。古人精心設計建造的內城河湖水系——紫禁城水系是有科學道理的。修建蠶壇筒子河進水渠,寬闊的花崗巖條石結構,兼有向沿途畫舫齋、濠濮間湖輸水的用意。三海閘溢流瀑泄(高約2.0米)是內城河湖水體中惟有的垂直動流景觀,且常年不斷,水清綠,淙淙有聲。主流經三海閘流入北海,寬闊的水面一平如鏡,白塔山腳的“臨水游廊”,宛如一條彩帶。以瓊島為中心,湖光塔影,波及西北岸和東岸,構成獨特景群。瓊華島位于北海水域的東南隅,島上綠樹成蔭,把瓊華島點綴的像一把綠傘覆蓋在浩淼的水面上。島的東面山腳下,山石、花樹、亭角掩映簇擁著乾隆親筆題名的“瓊島春陰”碑,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瓊華島上的亭臺樓閣,被蔥籠的濃陰遮住,偶爾才露出一檐一角,那白色梵塔卻仿佛從天外飛來,凌空矗立,高踞頂巔,構成北海公園的景物中心。曲折的蹬道,天梯似的盤旋而上,在白塔上居高臨下俯視京華,氣象萬千,故宮、中南海、人大會堂,金碧流暉,歷歷在目。在北海后湖上,天光云影,游船如織,西山黛色,起伏于氤氳的輕靄之間。新建的簇簇樓群與古老的雄偉建筑渾然一體,把北京妝點的分外壯觀。北海與中海連接處的東岸,是一座圓城,多稱團城。團城是北京較早的園林建筑,它在金代是一個小島,三面臨水。元代開拓成一座圓臺,建有儀天殿。明永樂年間,因營建宮殿,團城被圈在圍墻外,中海與北海也隨之分開。1745年,城周圍砌以臨青磚,才建成今天這種形狀。它像座古城堡,四周有環(huán)形城堞圍繞,北半城嵌入北海公園。從白塔山望去,猶如一座盆景擺在水中央,山光水氣養(yǎng)潤著它。在團城腳下,有一座白色石橋,這座橋的兩端原有兩座牌坊,西叫“金鰲”,東稱“玉,是我國古老提棧式石拱橋的典型。解放后,車輛過往頻繁,橋面過窄阻塞交通。1954年,保留團城,把中南海國務院的圍墻南移,使馬路往南展寬。站在團城上往南看,一座水中涼亭展現在眼前,這就是中海的水云榭。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波”石碣一方,立在亭中,這里云光映水,小亭如出水之蓮,披波之燕。過了蜈蚣橋就是南海。南海建筑大多集中于瀛臺(圖2),主要建筑有涵元殿,戊戌政變后,光緒帝被慈禧囚禁在這里。南海的正門,在清代是故宮西華門外坐西朝東的“西苑門”。1915年,袁世凱竊取大總統(tǒng)后,把中南海作為他的總統(tǒng)府,大興土木,將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寶月樓改建為總統(tǒng)府大門,改名新華門,從此,新華門成了中南海的正門。在南海的東北角有一片假山石環(huán)繞的水庭院,路邊的亭子叫“流水音”。該亭立于水中,亭內有流水九曲,系沿古時“曲水流觴”的習俗而建,取名“流杯亭”。當年這里曾有飛泉瀑布下注池中,風欞水檻,濺玉飛瓊,曲流水響,不絕于耳,乾隆親題匾額為“流水音”。在東邊山石上有一座小屋,名叫“日知閣”,今內有水閘,是南海的出水口,經織女河(已建成暗溝)、織女橋(已拆除)、中山公園水榭湖注入天安門前玉帶河,經菖蒲河匯入御河、前三門護城河和通惠河。京城六海,這片景色絢麗的園林,后三海以其天然樸素的風采與前三海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皇家園林形成強烈對比,一水相連的六片水面首尾相接,蜿蜒曲折,和莊嚴雄偉的中軸線相輔相成,這不僅在中國七大古都中所罕見,在世界古都名城中也屬難得。宮廷水道——紫禁城水系紫禁城水系是玉泉水系的系中之系。玉泉水系中有內城河湖水系,內城河湖水系中有紫禁城水系。紫禁城水系包括:筒子河、內金水河、宮院暗溝、文化河、外金水河(織女河、玉帶河、菖蒲河)。紫禁城是皇帝處理朝政,皇室居住的地方,這里的河湖水體與宮廷花園——西苑(北海、中南海)不同,有著特殊的功能作用。如皇宮四周筒子河,主要用于防衛(wèi);內金水河主要用于宮院排水及消防用水;太和門前內金水河、太廟文化河及天安門前玉帶河,已成為古代皇室寺廟“橫橋南渡”的建筑模式。紫禁城水系水源經北海后門西壓橋、蠶殿南流,過濠濮間出苑墻,經西板橋大街東側明渠過鴛鴦橋流入筒子河。古代都城一向城池并重,即所謂“金城湯池”?!俺亍本褪亲o城河,歷代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首都的護城河建設。為確保安全,明代在宮城四周建第二道護城河——筒子河(圖2)。筒子河以午門、神武門為南北軸線,東華門、西華門為東西軸線,劃分為西北、東北、西南、東南四個部分,在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路面下各有涵洞(均寬0.47米、高0.5米)聯(lián)通,條石護岸,水面寬52米,全長3.5公里。清粼、寬闊、規(guī)整的湖面,映襯著高大的宮墻及精巧的角樓,顯得皇宮更加宏偉威嚴,無以倫比。紫禁城建成的初期,宮內并無金水河,宮殿剛建好半年就發(fā)生了火災。為防火排水,調節(jié)皇宮里的小氣候,又修建內金水河,水從西北筒子河(圖3)角樓東水關入城,沿西側宮墻南流,向東經武英殿前,過太和門、文華殿西向北向東過古今通集庫(舊清史館),向南出宮墻水關流入東南筒子河,全長2185米。這條石砌渠道,是紫禁城的排水總干渠。紫禁城內共有90余座院落,各院落布置有縱橫通達的暗溝。以神武門內石板道下橫貫東西的暗溝最重要,西起城隍廟東,向東至東北城角南折,至東華門內入金水河。在三大殿建筑區(qū),沿殿基布設溝渠,過殿階處均開有券洞,使雨水通暢地流入金水河。院內共有9個排水出口,明暗溝長約8333米(圖4),自建成后,經歷代經心維護至今完好,五百多年來幾乎不見暴雨積水記載。暗溝的水排入內金水河,內金水河的水排入筒子河,筒子河的水主要通過兩條暗渠分別經中山公園退水暗渠(西南筒子河至織女河)和文化宮退水暗渠(東南筒子河至菖蒲河)排入外金水河。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于西南筒子河東岸墻開一暗渠,自午門右側西闕門下經午門前至東闕門外,循太廟(文化宮)西墻向南,折向東流入太廟戟門外明河,長214.5米。向東流入文化宮退水暗渠,即“文化河”。織女河、玉帶河、菖蒲河統(tǒng)稱外金水河。織女河是南海退水河道,起自南海東岸日知閣閘,向東流穿過南長街石橋進入中山公園院內,順西墻內側南流,經水榭湖至玉帶河過金水橋向東流,入菖蒲河。在文化宮東南角有東南筒子河退水渠(長522米)匯入,向東過南池子石橋入御河,排入前三門護城河。明清時代,天安門前廣場(即天街)是皇朝禁地,南長街與南池子東西相距約3里,雖然地上沒有王母娘娘畫下的天河,但“天街”是絕對不能穿行的,如若冒犯就是死罪。住在南池子石橋邊的小伙子要想會見住在南長街石橋邊的姑娘,只有兩條路好走,一條是從南北河沿往北向西繞皇城一圈再拐到南長街,另一條是從南池子往南繞到前門外,從宣武門入城再拐到南長街,為了一次難得的相會要走很遠的路,所以人們把南池子那座過河橋叫牛郎橋,把南長街那座過河橋叫織女橋??椗畼蚴冀ㄓ诿鞔?1918年6月改建,為3孔石拱橋,橋長17.2米,橋寬17.66米,1951年織女河改暗溝時被埋入地下,1970年拆除。牛郎橋也被埋入地下,上面修成馬路。新中國成立后,為改善紫禁城供排水系統(tǒng),于1956年在北海與西北筒子河之間修建筒子河連通管道。為使四處筒子河之間輸水通暢,1968年又增建了神武門過水涵洞(寬1.2米、高1.6米)、西華門涵洞(寬1.6米、高1.6米)、東華門涵洞(寬1.2米、高1.6米),過水斷面增加了近8倍。造成的后果是,原西北、東南筒子河之間因相距較遠過水涵洞窄小,流水不暢形成的水面落差沒有了,幾百年來,回環(huán)流動的內金水河,水不流動了,變成一溝死水。1958年,將天安門玉帶河(圖5)東西兩端各延長65米,總長達500米。1970年改建西南筒子河(中山公園)暗水渠。2002年5月重新復建菖蒲河(圖6),雖建成優(yōu)美秀麗的街心公園,作為內城河湖水系尾閭的菖蒲河的排水泄洪能力受到影響。回顧歷代首都供水,都是以發(fā)展漕運的供水為先導,同時綜合考慮規(guī)劃城市園林水域及護城河的布置。我國古代城市建設中,尤其是帝王所在的都城,更十分重視宮庭苑囿的水環(huán)境建設,根據不同的工程及其所形成的水體,又有著不同的特點和布局,以與周圍的環(huán)境相配置。值得思考的是,古代雖然沒有提出明確的環(huán)境保護概念,經歷代精心經營,水建設對美化都城環(huán)境,調節(jié)城市氣候,保持水質清潔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當說,古代北京城市建設中對水域的重視及其所應擁有的地位,甚至超過現代。研究和總結古代水建設在美化城市環(huán)境方面的作用,對指導我們今天的城市水利、生態(tài)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歷經滄桑的御河御河原是元代開鑿的通惠河位于“宮城”東側的一段河道。城內積水潭是通惠河漕運終點碼頭。白浮泉水從積水潭向東南經澄清閘、萬寧橋(地安橋,俗稱后門橋)、東不壓橋、北河沿、南河沿出皇城,過北御河橋(今貴賓樓西),沿臺基廠二條、船板胡同、泡子河入通惠河。元末明初白浮甕山河斷流,通惠河只剩下玉泉山諸泉、西湖(昆明湖)為水源后,城內不能通航。到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擴南城皇城后,將通惠河圈入城內。據《明清北京城圖》所繪:從什剎海來的水,經東不壓橋流入皇城,向南出皇城后,不向東南流,而直向南經今正義路過中御河橋、南御河橋入南濠(前三門護城河),即明代御河,又名玉河,全長4.8公里。它是積水潭、什剎海排水的尾閭,進德勝門水關之水,可由御河排泄,是城區(qū)中部、北部的排水主干渠,最受重視,直至清代。御河起自什剎(前)海澄清閘,是積水潭下游出口控制閘。據《水部備考》:“澄清閘在鼓樓南,海子東岸,萬寧橋西,至元二十九年建,名海子閘”。這是一座經歷元、明、清各代一直起重要作用的水閘。元時大批船只都從這里經過,是積水潭水陸碼頭的咽喉要津?!度障屡f聞考》記楊載詩“金溝河上始通流,海子橋邊系客舟。此去江南春水漲,拍天波浪泛輕鷗?!碑敃r這里也是送客的地方。不僅如此,它還有灌溉作用。據《金史》記載,早在金代這里已有閘,用以灌溉附近稻田,這大概是澄清閘前身。明清時期,這里成了游覽之地。御河上萬寧橋(圖7)是北京城內最早的(建于元代)石橋。老北京人常說:“北京在后門橋(萬寧橋)底下”。人云亦云,可是誰也說不出是怎么一回事。1950年,清挖什剎海,疏通御河時,在后門橋底下淤泥中,挖出一根四方的清石樁子。長一丈,寬七八寸,在石樁子一面上刻有一只三寸多長的老鼠,下邊刻有“北京”兩個字,楷體直書,每個字約有五寸大。這大概是明永樂年間修建北京城時,在此處立的子午線石樁(十二個地支,子的屬相是鼠)。工程完工被扔在橋下,日久年深,石樁沉入河泥之中。據說,午線的石樁在“天橋”底下,橋早已拆除,無遺跡可尋。御河往南流就是東不壓橋。這座橋原稱東步量(梁)橋,位于今地安門東大街東吉祥胡同北口和東不壓橋胡同南口,原為單孔(6.85米)石拱橋,始建于元代,橋長28.8米,寬7.95米,石橋面,石砌橋臺,現橋已無存(1965年拆除)。橋北胡同即以此橋得名,橋北、橋南這兩條胡同,都是原御河的河道。為何東步量橋改為東不壓橋?這是相對它西邊的西壓橋來說的,西壓橋位于北海后門與什剎前海之間,原稱西步量(梁)橋,始建于元代,為單孔(5.2米)石拱橋,橋長18.4米,寬28.25米,石砌橋面橋臺(1970年拆除),因明朝擴建皇城時,皇城北墻壓在了西步量橋上,所以叫西壓橋。而皇城到東步量橋其實也壓在橋上,后來因為皇城逐漸被拆除,此橋這段先被拆除的,所以傳成了東不壓橋了。俗說“西壓東不壓?!庇由弦苍ㄓ幸蛔?亭橋是橋與建筑的組合,造型別致,備受世人喜愛,史書上稱之為“騎河樓橋”,即今騎河樓胡同的位置。御河不是很寬,水流也不是很急,但還是在北河沿中段西岸沖出一片沙灘,因而有了“沙灘后街、沙灘巷”等地名。在沙灘東南,有“銀閘胡同”,這里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