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職語文主講老師:第一單元人生?正氣第二單元生命?敬畏第三單元為政?愛國第四單元社會?民生第五單元愛情?家庭第六單元讀書?品味第七單元文字?修辭第八單元夢想?實踐目錄文字修辭壹基礎知識貳經(jīng)典作品叁知識鞏固目錄肆課后提高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倉頡造字記事起,漢字見證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壯大、衰落、復興。可以說,漢字是中華民族豐富想象力的產(chǎn)物,我們常驚嘆于漢字結(jié)構(gòu)的復雜多變、漢字形態(tài)的美妙精巧,那一筆一畫間,變化無常,一個個形態(tài)各異的漢字如同翩躚而出的彩蝶,散發(fā)著生命的氣息和文化的魅力。借助漢字,我們可以宣泄自己的喜怒哀樂,抒發(fā)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負。漢字發(fā)而為言,著之為文,綿延不絕地流淌成為中國的文化長河。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里,漢字已經(jīng)不單單是一個字、一個符號,而是一種民族精神,一種永恒不變的記憶。單元導引從筆尖流動出的文字生發(fā)出一篇篇、一部部文學作品,修辭穿梭其中,讓文字靈動起來:比喻給深奧的文字換上通俗的外衣,擬人將表物的文字人格化,夸張給文字加以超乎尋常的渲染,等等。文字和修辭早已在遣詞造句時融為一體。我們既然為擁有世界上音形義結(jié)合最完美的文字而感到自豪,就更要珍惜和規(guī)范使用祖國的文字;我們還要從前人的鮮活文字中學會修辭方式的運用,把祖先留給我們的這筆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下去。單元導引(1)加強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責任擔當。(2) 提高文化素質(zhì),致力于提升語言文字表達水平。思政目標(1)理解漢字的概念,熟悉漢字的造字法與漢字的發(fā)展。(2)理解古代修辭的概念,了解古代修辭的發(fā)展,熟悉古代的主要修辭方式知識目標基礎知識古代修辭漢字第壹部分一、漢字(一)漢字的概念文字是指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是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如漢字、拉丁字母等。漢字是記錄漢語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在中國亦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是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fā)展的語素文字。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xù)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犊滴踝值洹肥兆炙娜f多個,《漢語大字典》收字六萬多個,現(xiàn)行《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收字8105個。幾千年來,漢字在維護民族和國家的統(tǒng)一,記錄和保存文化遺產(chǎn)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同時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字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F(xiàn)代漢字已實現(xiàn)部分簡化,目前是中國各民族和國際社會通用的正式文字之一?;A知識漢字基本知識提示語素文字又稱表意文字,是表示詞或語素(語言中最小的語義單位)的文字。歷史上發(fā)展成熟而且代表高度文化的語素文字有蘇美爾楔形文字和漢字?;A知識一、漢字(二)漢字的發(fā)展?jié)h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由記事符號和圖畫演變而成。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現(xiàn)了符號和圖畫。此外,早在上古時期,人們就開始結(jié)繩記事,后又發(fā)展到用刀在木、竹上刻符號記事。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用結(jié)繩和刻符號的方法記事,已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從而產(chǎn)生了創(chuàng)造文字的迫切需求。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jié)繩”。倉頡通過觀察天上星宿的分布、地上山川的脈絡、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然后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定下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漢字主要經(jīng)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的演變發(fā)展?;A知識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一、漢字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前14世紀—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qū)懀┰邶敿缀瞳F骨上的文字。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有大約15萬片甲骨,約4500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nèi)容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nèi)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yī)藥等科學技術(shù)。從已識別的約1700個單字來看,在甲骨文中就已應用了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和假借等造字法,展現(xiàn)了漢字的獨特魅力?;A知識甲骨文一、漢字2.金文金文是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始于殷商時期。商周屬于青銅器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成了青銅器的代名詞。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鐘鼎上的字數(shù)最多,所以又叫作“鐘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年。根據(jù)《金文編》記載,金文的字數(shù)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青銅器上的銘文,字數(shù)多少不等,所記內(nèi)容也有很大差異,其主要內(nèi)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例如,著名的毛公鼎上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A知識毛公鼎一、漢字3.大篆大篆相傳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故又名籀文或籀書,秦時稱為大篆,與小篆相區(qū)別。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行于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gòu)形多重疊。大篆的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總計十塊)外形似鼓而得名,總字數(shù)為718個。石鼓文是流傳最早的石刻文字,為石刻之祖?;A知識石鼓文一、漢字4.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秦代李斯受命統(tǒng)一的文字,通行于秦代。小篆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一直沿用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小篆字體優(yōu)美,一直被書法家所贊美和推崇,尤其是古代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小篆,直到封建王朝覆滅。今存的《瑯琊臺刻石》和《泰山刻石》殘石,就是小篆的代表作。今存秦權(quán)上刻制的文字也是小篆的代表,據(jù)說是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車同軌”政策時,由宰相李斯負責刻制的?;A知識《瑯琊臺刻石》一、漢字5.隸書隸書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相傳為秦末小吏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畫改曲為直。隸書由連筆改為斷筆,由線條改為筆畫,更便于書寫。隸書強化了漢字的記號功能,削弱了象形功能,對漢字的改變很大,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6.楷書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始于東漢,自魏晉通用至今。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jié)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鐘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jīng)》等都是楷書的代表作。到唐代,楷書發(fā)展達到高峰,出現(xiàn)了很多名家,如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quán)等。到宋代,出現(xiàn)了“宋體”,“宋體”成為楷書的代表?;A知識一、漢字7.草書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chǎn)生的一種字體,始于漢初,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后逐漸發(fā)展成一種具有藝術(shù)價值的章草。至漢末,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點畫與上下字之間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偏旁省減或相互假借,成為今草。到唐代,張旭、懷素將今草寫得更加放縱,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成為狂草??癫莩蔀橥耆珱]有實用價值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從此只供書法家臨摹。8.行書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chǎn)生的,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難于辨認的缺陷而產(chǎn)生的。行書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像楷書那樣端正??ǘ嘤诓莘ǖ慕行锌?,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A知識各抒己見你擅長哪幾種字體?請向大家展示一下?;A知識一、漢字(三)漢字的造字法漢字的造字法是古人根據(jù)漢字的結(jié)構(gòu)和造字規(guī)律歸納總結(jié)出來的。漢字的造字法有六種,又稱“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和假借。“六書”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中,只是《周禮》沒有說明其具體內(nèi)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對“六書”進行了完善。近現(xiàn)代學者在《說文解字》的基礎上進行了很多改進,有“三書說”“四書說”等,但“六書”依然是目前被廣泛認可的造字法。1.指事指事是指以象征性的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指事字可分為兩種:一是純符號的,如“上”“下”“一”“二”等;二是在象形字上增加指事符號的,如“刃”(刀鋒的那邊加一點)、“本”(樹根加一點)、“甘”(舌頭加一點)。2.象形象形是指描摹實物形狀的造字法。例如,“日”“月”“山”“水”“人”“火”“口”“目”等,就是人們通過描繪其形狀來造的字,后來逐漸演化成如今的造型。象形造字法是人類最本能的造字法。基礎知識一、漢字3.形聲形聲是指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并用的造字法。形旁是漢字對事物進行歸類的表義部件,聲旁表示該字的讀音。左形右聲的字有“證”“抖”“城”“構(gòu)”“偉”,右形左聲的字有“戰(zhàn)”“勵”“剛”“瓴”“鳩”,上形下聲的字有“芳”“崗”“晨”“籠”“霧”,下形上聲的字有“想”“熬”“袋”“劈”“汞”,外形內(nèi)聲的字有“圓”“厘”“匪”“閨”“匈”。例如,“鳩”字的形旁是“鳥”,聲旁“九”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4.會意會意是指利用已有的字,依據(jù)事理加以組合,表示新的意義的造字法。例如,“日”和“月”組成“明”字,“人”和“木”組成“休”字。有些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重疊組成的。例如,兩個“人”組成“從”,三個“人”組成“眾”;兩個“木”組成“林”,三個“木”組成“森”;兩個“口”組成“呂”,三個“口”組成“品”。基礎知識一、漢字5.轉(zhuǎn)注轉(zhuǎn)注就是互訓,即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互引解釋?!墩f文解字·序》中記載:“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奔匆活愐饬x相同的字,應屬于“一首”之下。后來各家解釋不同,大致有“形轉(zhuǎn)”“音轉(zhuǎn)”“義轉(zhuǎn)”三說。“形轉(zhuǎn)”即以一首指字形上同一部首,如“考”和“老”同屬“老”部;“音轉(zhuǎn)”即以一首指詞源上同韻或同聲,如“考”和“老”同屬一韻,“顛”和“頂”同屬一聲;“義轉(zhuǎn)”即以一首指同一主要意義,如“考”和“老”主要意義相同。6.假借假借是指借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表所想表達的字或意的造字法。例如,“來”的本義是小麥,借作來往的“來”;“求”(即“裘”字)的本義是皮衣,借作請求的“求”。轉(zhuǎn)注與假借的不同之處在于:轉(zhuǎn)注是“一義數(shù)文”,也就是“異字同義”;假借是“一字數(shù)用”,也就是“異義同字”?;A知識各抒己見請分析下列漢字分別采用了哪種造字法:①末;②木;③彰;④淼;⑤田;⑥信;⑦莫?;A知識中華瑰寶用漢字講好中國故事2021年10月19—21日,2021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隆重舉行。本屆大會采取線上線下相結(jié)合的方式,觀看直播的網(wǎng)友達七八萬人。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如此受關(guān)注、受追捧,正是漢字的魅力使然。漢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延續(xù)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自源性文字和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正是通過漢字媒介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符號。如今,漢字不僅在中華大地上被研究、使用,還已輻射到周邊國家,形成了漢字文化圈。中華瑰寶在2021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上,有一個特殊的環(huán)節(jié),就是邀請全國9所高校的國際學生與安陽市各縣(市)區(qū)結(jié)對,深入企業(yè)、社區(qū)、學校、鄉(xiāng)村開展調(diào)研,圍繞漢字之“鄉(xiāng)”,講述漢字里的中華文化和中原大地的漢字故事。國際學生來安陽“走基層”,講述漢字之“鄉(xiāng)”背后的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新穎而又意義深遠。作為甲骨文發(fā)源地的古都安陽,有著豐富的文字寶庫,潛藏著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以漢字為媒介講好漢字故事,在故事中傳遞豐富的漢字知識,不僅有利于喚醒大眾對漢字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熱愛,還打開了一個向世界展示漢字魅力的“窗口”,有利于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學習漢字文化。二、古代修辭(一)古代修辭的概念修辭即文辭或修飾文辭?!靶蕖笔切揎椀囊馑迹稗o”的本來意思是辯論的言辭,后引申為一切言詞。修辭本義就是修飾言論,也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依據(jù)題旨情境,運用各種語文材料、表現(xiàn)手法,恰當?shù)乇憩F(xiàn)所要表達的情意內(nèi)容,以達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語言活動。古代修辭即古人運用各種語言手段和方式來強化語言表達效果的語言活動。(二)古代修辭的發(fā)展古人非常重視修辭,早在先秦古籍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修辭”一詞。《周易·乾·文言》說:“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惫糯揶o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個時期?;A知識二、古代修辭1.先秦時期先秦時期是古代修辭學思想的萌芽期。此時,中國文學已經(jīng)得到了初步發(fā)展,但明確的修辭學思想與修辭學研究還未出現(xiàn)。雖然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說,孔子有“辭達而已矣”“言之不文,行之不遠”等觀點,孟子有“言近而旨遠”的說法,但仔細推敲其辭,皆不是明確的為修辭學而闡發(fā)的觀點,其修辭學思想還不明朗。對于修辭意義的看法,雖然《墨子》《荀子》《易經(jīng)·系辭下》中都有強調(diào),但是還無人提出明確的修辭觀點。至于具體的辭格研究,更是難以見到。2.兩漢時期兩漢時期是古代修辭學思想的成熟期。隨著中國封建制度的成熟與哲學、文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修辭學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劉向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辭不可不修,說不可不善”的主張,充分強調(diào)了修辭的作用與意義。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對用辭的深究,賈誼在《陳政事疏》中對避諱修辭手法的論述,王逸在《離騷經(jīng)序》與王符在《潛夫論》中對譬喻的論述,還有王充在《論衡》中對夸飾的論述,雖然并不系統(tǒng)、完整,但也表示了此時的漢語辭格研究已初具規(guī)模?;A知識二、古代修辭但是,這一時期的修辭學家還沒有解決更多的修辭學理論問題,對漢語修辭的語體、風格等各方面皆未有深入研究。因此,這一時期只能說是修辭學思想的成熟期,而不是修辭學發(fā)展的成熟期。3.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古代修辭學的發(fā)展期。這一時期,形式主義文風盛熾,雖然有悖于中國文學“文以載道”“文以明道”的傳統(tǒng),受到了許多文學批評家的嚴厲批判,但是在客觀上促進了漢語修辭學的繁榮發(fā)展。在宏觀修辭學理論方面,陸機《文賦》所論及的“意”與“文”、“新”與“陳”、“庸”與“雋”等關(guān)系問題的見解,葛洪、蕭統(tǒng)、沈約等人對“文”“質(zhì)”等內(nèi)容與形式關(guān)系的論述,顏之推對“理致”“氣調(diào)”“事義”和“華麗”之間關(guān)系的觀點,都值得注意。在微觀修辭學研究方面,這一時期的成就更加可觀。例如,鐘嶸論賦比興、用事等,陸機論警策,顏之推論用事、避諱、仿擬、歇后等辭格,其廣度與深度遠非先秦、兩漢時期所能企及。又如,陸機、摯虞等人的文體風格論,陸機、沈約、鐘嶸的論聲律修辭,皆是前所未有的?;A知識二、古代修辭特別是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文心雕龍》,不僅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比喻、麗辭、夸飾、事類、諧隱、隱秀等多種辭格,以及修辭與聲律的關(guān)系、文體風格等內(nèi)容,而且還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諸如“為情而造文”“變通適會”等修辭的根本原則。4.隋唐時期隋唐時期是古代修辭學發(fā)展的延續(xù)期,也是中國文學大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伴隨著文學的發(fā)展,隋唐時期中國修辭學的發(fā)展也有了巨大進步。韓愈的“辭事相稱”論、柳宗元的“文道并重”論、杜牧的“以意為主”論、皇甫湜(sh!)的“文奇而理正”論、李翱的“創(chuàng)意造言,皆不相師”論、李德裕的“光景常新”論等,皆頗有創(chuàng)見,值得重視。在辭格研究方面,唐人對于對偶、比喻、仿擬、婉曲、用事、雙關(guān)、回文、離合、鑲嵌、倒辭、疊語、夸張等十余種辭格皆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在廣度與深度上較前代均有所進步。特別是對詩論修辭的研究,成就更大,如白居易、皎然、徐寅、司空圖等人的詩論修辭學說,皆是中國修辭學史上有名的學說。此外,劉知幾的史論修辭也自備一格,在中國修辭學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基礎知識二、古代修辭5.宋金元時期宋金元時期是古代修辭學發(fā)展的延續(xù)期。這一時期,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說、蘇軾的“辭達”說、王安石與司馬光的“適用”說、黃庭堅的“以俗為雅,以故為新”說、葉夢得的“意與言會,言隨意遣”說、梅堯臣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說、王若虛的“以意為主,字語為之役”說等,皆頗有特色,各成一家之言。有關(guān)字、句、篇章修辭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辭格創(chuàng)新的成就更引人注目,如“比擬”“錯綜”“設問”“飛白”“轉(zhuǎn)品”等新辭格的論述,都發(fā)生在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中國修辭學史上第一部修辭學專著——南宋陳睽的《文則》?!段膭t》不僅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的各種手法,研究了各種文體風格的特點,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修辭的原則。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較法、歸納法,近于現(xiàn)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從而將修辭學的研究推到了一個比《文心雕龍》更高的科學層次。?;A知識二、古代修辭6.明清時期明清時期是古代修辭學的復古期。除了詩文修辭論得到了大發(fā)展外,戲曲、小說修辭論的研究異軍突起,推動了這一時期修辭學的發(fā)展。這一時期,修辭學發(fā)展的總體水平較宋金元時期有了進步,但是重文辭而輕語辭的現(xiàn)象很嚴重。(三)古代的主要修辭方式1.引用引用是指借助典籍中的言論、定型的熟語、傳說故事、歷史事實等說明自己觀點的修辭方式,如“《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引用可使論據(jù)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而且可使行文達到語言精練、內(nèi)容含蓄典雅的效果。引用可分為三種:①引言,引用不見于書面的熟語,如格言、俗語、諺語、歌謠等;②引事,引用傳說故事、歷史事實等;③引文,引用見于典籍的書面文字?;A知識二、古代修辭2.譬喻譬喻又稱比喻,是指用一種事物或情境來比方另一種事物或情境的修辭方式,如“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譬喻可以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譬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3.代稱代稱是指借用與該事物有某種關(guān)系的詞語來稱謂該事物的修辭方式,如“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代稱可以達到突出事物特征、引發(fā)讀者聯(lián)想、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與幽默感的修辭效果。代稱可分為以下六種:①用事物的性狀、特征指代該事物;②用泛稱指代特稱;③用特稱指代泛稱;④用工具指代本體;⑤用部分指代全體;⑥用具體指代抽象。4.并提并提又稱合敘,是指把兩件相關(guān)的事情合并在一個句子中表達的修辭方式,如“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孫子為列侯”。并提可以達到句子緊湊、文辭簡練的修辭效果。基礎知識二、古代修辭5.互文互文又稱互文見義、互見,是指上下文義相互呼應、補充的修辭方式,如“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ノ目梢赃_到行文簡約、豐富文義、形成對仗的修辭效果?;ノ目梢允菃尉浠ノ模部梢允请p句互文,還有互用同義詞的互文(變文)。6.夸飾夸飾又稱夸張,分為夸大和夸小??浯笫前咽挛锛捌涮卣魍筇幷f,如“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夸小是把事物及其特征往小處說,如“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滹椏梢赃_到突出特點、加深印象的修辭效果。7.倒置倒置又稱倒文,是指將句中的詞語顛倒順序的修辭方式。例如,江淹《恨賦》中“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應作“孤臣墜涕,孽子危心”。倒置可以達到新穎別致、強調(diào)突出、平仄合轍的修辭效果?;A知識二、古代修辭8.委婉委婉是指不直言其事,而是用委曲婉轉(zhuǎn)的語言來表達本意的修辭方式。委婉的作用有:①避粗俗,如“即陽為病狂,臥便利”,其中“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說法;②避忌諱,如“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其中“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說法;③避冒犯,如“陛下富于春秋”,其中“富于春秋”是皇帝年輕的委婉說法,因為直接說年輕意味著不懂事、閱歷淺;④交際辭令,如“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為”,明為謙卑,實則暗嘲。9.省略省略是指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辭方式。可以省略的句子成分有主語、賓語、兼語和述語等,如在“射其左,越于車下;射其右,斃于車中”句中,省略了主語?;A知識學有所思請分析下列句子分別采用了哪種修辭方式,達到了什么樣的表達效果:(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2)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使臣下犒執(zhí)事。(3)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誰謂河廣,曾不容刀?;A知識學有所思(6)諺所謂“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謂矣。(7)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基礎知識經(jīng)典作品略論語言形式美(節(jié)選)愛的三種寫法洛神賦說文解字·序第貳部分作品導讀《說文解字》是我國最早的系統(tǒng)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語文辭書,也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說文解字》共有十五卷,前十四卷為文字解說,逐字解釋字的來源;第十五卷為敘目,記錄漢字的產(chǎn)生、發(fā)展、功用、結(jié)構(gòu)等方面的問題,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的目的。本文選自第十五卷的敘目。說文解字·序作品精讀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1]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2],近取諸[3]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4]。及神農(nóng)氏結(jié)繩為治而統(tǒng)[5]其事,庶業(yè)其繁[6],飾偽[7]萌生。黃帝之史[8]倉頡見鳥獸蹏迒[9]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10]。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11]。“夬,揚于王庭[12]?!毖晕恼咝堂骰谕跽叱13],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14]。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15],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16]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7]。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18]。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19],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作品精讀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20],武信是也。五曰轉(zhuǎn)注。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21]。至孔子書《六經(jīng)》、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22]。其后諸侯力政[23],不統(tǒng)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涂異軌[24],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25],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26],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jīng)書,滌除舊典,大發(fā)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27],而古文由此絕矣。作品精讀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28],八曰隸書。漢興有草書?!段韭伞罚簩W僮十七已上,始試。諷[29]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并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30]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31]。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yè)、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征禮等百余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已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32],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作品精讀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jīng)》。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嗤谏酱ǖ枚σ停溷慬33]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34]。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xiāng)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于世[35]。諸生競說字解經(jīng)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蟲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于《史籀》。俗儒啚夫,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36]。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37]。作品精讀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號“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仙之術(shù)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鬃釉唬骸拔岐q及史之闕文[38],今亡也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蓋文字者,經(jīng)藝之本[39],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40]。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湔f,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旨。分別部居[41],不相雜廁。萬物咸睹,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喻。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jīng)》: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蓋闕如也。——選自《說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學有所思結(jié)合本文,思考漢字是怎樣產(chǎn)生的。詞語釋義[1]法:法象,現(xiàn)象。[2]文:紋理。宜:猶言“儀”,謂形狀。[3]諸:之于。[4]垂:表示。憲象:法定的圖像。[5]統(tǒng):紀。相傳,神農(nóng)時代用結(jié)繩來記事。[6]庶:眾。其:同“綦(q!)”,極,程度副詞。[7]飾偽:巧飾偽詐?!凹吧褶r(nóng)氏”三句說的是:神農(nóng)時代以結(jié)繩記事,因無文字可憑而且事情又很繁雜,所以有巧飾偽詐之事發(fā)生。[8]史:史官,記事之官。倉:或作“蒼”。[9]蹏(t!):同“蹄”。迒(h1ng):野獸足跡。[10]書契:指文字。[11]百工以乂(y#),萬品以察,蓋取諸夬(gu3i):見于《周易·系辭》。工:官。乂:治。萬品:萬物。察:明。夬:分決。這句的意思是:百官因此治理,萬物因此明白,大概取之于分別。詞語釋義[12]夬,揚于王庭:見于《周易·夬卦》卦辭。[13]文:文字。宣教明化:宣明教化。這句的意思是:這就是說文字是國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14]君子:王臣百官。下:下層庶民。居德:蓄德。這句的意思是:王臣百官憑它來施加恩惠于庶民;增修其德,明白禁忌。[15]蓋:發(fā)語詞。類:物類。[16]孳(z~)乳:滋生。浸:一作“寖”,逐漸。[17]迄:同“訖”,止。五帝:指黃帝、帝顓頊(zhu`nx&)高陽、帝嚳(k&)高辛、帝堯、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武。易:變。殊:異。封:祭天地。有:又。靡:無。[18]禮:制度。保氏:官名,掌管教育。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19]詰詘(j!q$):彎曲。[20]誼:同“義”。指撝(h$i):所指,意向。[21]太史:官名。詞語釋義[22]《六經(jīng)》:指《易》《書》《詩》《禮》《樂》《春秋》。以:用。厥意:文字構(gòu)成之義。厥:其,指示代詞。[23]其后:孔丘左氏之后,即東周后期戰(zhàn)國時期。力政:以武力相征伐。政:借為“征”。[24]田疇:近義復合詞,田地。涂:同“途”。軌:車轍。[25]同:統(tǒng)一。之:指代天下之文字。[26]中車府令:秦官名,執(zhí)掌乘輿路車。[27]以趣約易:以求簡便。[28]殳(sh$)書:刻于兵器上的文體。殳:兵器。[29]諷:背誦。[30]劾:批評。[31]小學不修:不研究文字學。達:明白。其說:文字構(gòu)形之說。[32]亡新:指王莽。攝:攝政,指王莽代漢自立。大司空:官名。[33]銘:鐘鼎上的文字。[34]叵(p6):不可。這句是說:雖不可再見遠古文字之流變。詞語釋義[35]非訾(z@):非議。詭:變。鄉(xiāng):面向,面對著。常行:通行之書,指隸書。耀:夸耀。[36]啚(b@):同“鄙”。翫(w1n):同“玩”,玩弄。所習:指隸書。蔽:不明。希:同“稀”。字例之條:構(gòu)字的條例。[37]埶(y#):同“藝”。究:窮盡。洞:通達。[38]闕文:原指有疑暫缺的字,后亦指有意存疑而未寫出的文句。亡:無。[39]經(jīng)藝:經(jīng)傳子史。本:基本。[40]嘖(z9):深遠。亂:錯亂,違背。[41]分別部居:依照部類,區(qū)分排列。認識作者許慎(約58—約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區(qū))人,東漢時期的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他編撰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系統(tǒng)分析字形、解釋字義的字典,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體以及漢代和漢以前的文字訓詁,反映了上古漢語詞匯的面貌,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論。許慎被后人尊稱為“文宗字祖”,《說文解字》被譽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字典。許慎介紹認識作者許慎幼年就博覽群書,13歲已熟讀《五經(jīng)》、先秦諸子百家學說、天文、數(shù)學、醫(yī)學、史學等方面的書。公元75年,許慎被汝南郡守選拔為郡功曹,協(xié)助郡守辦理全郡公務。公元79年,許慎因為品德高尚被推舉為孝廉之士。公元83年,許慎被召入京城,分配到太尉府,任職南閣祭酒,從事文書類的工作。公元100年,許慎完成《說文解字》初稿。公元119年,許慎受命任洨縣(今安徽固鎮(zhèn)縣)縣令,后以年老體弱多病為由,回歸故鄉(xiāng)。公元121年,許慎耗費30余年的心血,經(jīng)過反復推敲、校正,終于完成《說文解字》一書,遣子許沖獻于朝廷。許慎作品要義本文可分為五個部分:①闡述周代以前文字的源流;②介紹自周代到秦代文字的演變;③介紹漢以后文字的概況及其研究;④指出后漢尊崇隸書反對古文的錯誤,對古今文字之爭表明態(tài)度;⑤說明作者耗費幾十年心血作書的態(tài)度、意義和該書的體例。本文的要義是闡述漢代書體與古文的聯(lián)系,分析傳統(tǒng)六書,討論文字與象形的聯(lián)系,希望人們不要忘記古文,不要忘記文字象形的特點。唯有如此,才能正確理解文字的內(nèi)涵,懂得作書的意義。作品要義《說文解字·序》既是對《說文解字》提綱挈領(lǐng)的概述,也是對書法和傳統(tǒng)文字學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許慎秉持嚴謹?shù)膽B(tài)度,采用步步推進的邏輯論證方式,將文字的發(fā)展歷史清晰明了地展現(xiàn)給讀者。同時,許慎又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文字的發(fā)展,認為文字也是在變化的。對無法確定的東西,許慎并未以一家之言做出判斷,使后人更加認同《說文解字》的價值。作品導讀《洛神賦》是曹植從洛陽返回封地鄄城途中經(jīng)過洛水時,聯(lián)想到洛神宓妃(伏羲氏女)的傳說,有感于宋玉《神女賦》,從而創(chuàng)作的一篇有關(guān)人神相戀的美麗而凄婉的情賦。當時,曹丕剛即帝位不久,就殺了曹植的密友丁儀、丁廙(y#)二人。曹植本人則因“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被貶為安鄉(xiāng)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為鄄城王。這些對決心“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yè),流金石之功”的曹植來說,無疑是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其心情之抑郁與苦悶,是可想而知的。洛神賦洛神宓妃作品精讀黃初[1]三年,余朝京師[2],還濟洛川[3]。古人有言,斯水[4]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5],遂作斯賦。其辭曰:余從京域[6],言歸東藩[7]。背伊闕[8],越轅[9]。經(jīng)通谷[10],陵景山[11]。日既西傾,車殆馬煩[12],爾乃稅駕乎蘅皋[13],秣駟乎芝田[14]。容與乎陽林[15],流眄[16]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駭[17],忽焉思散[18]。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巖之畔。乃援御者[19]而告之曰:“爾有覿[20]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愿聞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21]。榮曜秋菊,華茂春松[22]。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23]。作品精讀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24];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25]。纖得衷,修短合度[26]。肩若削成,腰如束素[27]。延頸秀項,皓質(zhì)呈露[28]。芳澤無加,鉛華弗御[29]。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30]。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31]。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32]。瑰姿艷逸,儀靜體閑[33]。柔情綽[34]態(tài),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35]。披羅衣之璀粲[36]兮,珥瑤碧之華琚[37]。戴金翠之首飾[38],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39],曳霧綃之輕裾[40]。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41]。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42]。左倚采旄[43],右蔭桂旗[44]。攘皓腕于神滸兮[45],采湍瀨之玄芝[46]。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47]。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48]。愿誠素[49]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50]之。嗟佳人之信修[51],羌習禮而明詩[52]??弓偒熞院陀噘鈁53],指潛淵而為期[54]。執(zhí)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55]。感交甫之棄言兮[56],悵猶豫而狐疑[57]。作品精讀于是洛靈感焉,徙倚[60]徬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61]。竦輕軀以鶴立[62],若將飛而未翔。踐椒涂[63]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64]。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65]。爾乃眾靈雜遝,命儔嘯侶[66]?;驊蚯辶?,或翔神渚[67],或采明珠,或拾翠羽[68]。從南湘之二妃[69],攜漢濱之游女[70]。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71]。揚輕袿之猗靡兮[72],翳修袖以延佇[73]。體迅飛鳧[74],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75]。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76],若往若還。轉(zhuǎn)眄流精[77],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78]。華容婀娜,令我忘餐。于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79]。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80]。六龍儼其齊首[81],載云車之容裔[82]。鯨鯢踴而夾轂[83],水禽翔而為衛(wèi)。作品精讀于是越北沚[84],過南岡;紆素領(lǐng),回清陽[85]。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86]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87]??沽_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88]。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xiāng)[89]。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90]。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91]。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92]。于是背下陵高[93],足往神留。遺情想像[94],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95]。浮長川[96]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97]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98]。——選自《漢魏六朝賦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名句積累(1)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2)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詞語釋義[1]黃初:魏文帝曹丕年號,公元220—226年。[2]京師:京城,指魏都洛陽。[3]濟:渡。洛川:指洛水,源出陜西,東南入河南,流經(jīng)洛陽。[4]斯水:此水,指洛川。[5]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傳為宋玉所作的《高唐賦》和《神女賦》,都記載了宋玉與楚襄王對答夢遇巫山神女的事。[6]京域:京都地區(qū),指洛陽。[7]言:語助詞。東藩:東方藩國,指曹植的封地。黃初三年,曹植被立為鄄(ju3n)城(今山東鄄城縣)王,鄄城在洛陽東北方向,故稱東藩。[8]伊闕:山名,又稱闕塞山、龍門山,在河南洛陽南。[9](hu1n)轅:山名,在今河南偃師縣東南。詞語釋義[10]通谷:山谷名,在洛陽城南。[11]陵:登。景山:山名,在今偃師縣南。[12]殆:同“怠”,懈怠,一說指危險。煩:疲乏。[13]爾乃:承接連詞,于是就。稅駕:停車。稅:舍、置。駕:車乘總稱。蘅皋:生著杜蘅的河岸。蘅:杜蘅,香草名。皋:岸。[14]秣駟:喂馬。駟:一車四馬,此處泛指駕車之馬。芝田:種著靈芝草的田地,此處指野草繁茂之地。一說為地名,指河南鞏縣(今鞏義市)西南的芝田鎮(zhèn)。[15]容與:悠然安閑。陽林:地名。[16]流眄(mi3n):縱目四望。眄:斜視。一作“流盼”,目光流轉(zhuǎn)顧盼。[17]精移神駭:神情恍惚。駭:散。[18]忽焉:急速。思散:思緒分散,精神不集中。詞語釋義[19]援:以手牽引。御者:車夫。[20]覿(d!):看見。[21]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翩然若驚飛的鴻雁,蜿蜒如游動的蛟龍。翩:鳥疾飛的樣子,此處指飄忽搖曳的樣子。驚鴻:驚飛的鴻雁。婉:蜿蜒曲折。這兩句是寫洛神的體態(tài)輕盈宛轉(zhuǎn)。[22]榮曜(y3o)秋菊,華茂春松:容光煥發(fā)如秋日下的菊花,體態(tài)豐茂如春風中的松樹。榮:豐盛。曜:日光照耀。華茂:華美茂盛。這兩句是寫洛神容光煥發(fā),充滿生氣。[23]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y1o)兮若流風之回雪:時隱時現(xiàn)像輕云遮住月亮,浮動飄忽似回風旋舞雪花。仿佛:若隱若現(xiàn)的樣子。飄飖:飛翔?;兀夯匦?,旋轉(zhuǎn)。這兩句是寫洛神體態(tài)婀娜。詞語釋義[24]皎:潔白光亮。太陽升朝霞:太陽升起于朝霞之中。[25]迫:靠近。灼:鮮明,鮮艷。芙蕖:一作“芙蓉”,荷花。淥(l&):水清貌。以上兩句是說,不論遠遠凝望還是靠近觀看,洛神都是姿容絕艷。[26]:花木繁盛,此處指人體豐腴。纖:細小,此處指人體苗條。修短:長短,高矮。以上兩句是說,洛神的高矮胖瘦都恰到好處。[27]肩若削成,腰如束素:肩窄如削,腰細如束。削成:形容兩肩瘦削下垂的樣子。束素:一束白絹。這兩句是寫洛神的肩膀和腰肢線條圓美。[28]延、秀:均指長。頸:脖子的前部。項:脖子的后部。皓:潔白。呈露:顯現(xiàn),外露。[29]芳澤無加,鉛華弗御:既不施脂,也不敷粉。澤,潤膚的油脂。鉛華,粉。古代燒鉛成粉,故稱鉛華。弗御:不施。御:用。詞語釋義[30]云髻:發(fā)髻如云。峨峨:高聳。聯(lián)娟:細長而彎曲。[31]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紅唇鮮潤,牙齒潔白。朗:明潤。鮮:光潔。[32]睞(l3i):顧盼。靨(y-):酒窩。輔:面頰。承權(quán):在顴骨之下。權(quán):顴骨。[33]瑰:奇妙。艷逸:艷麗飄逸。儀:儀態(tài)。閑:同“嫻”,嫻雅。[34]綽:綽約,美好。[35]奇服:奇麗的服飾。曠世:舉世唯有。骨像:骨骼形貌。應圖:與畫中人相當。[36]璀粲:鮮明。一說為衣動的聲音。[37]珥:珠玉耳飾,此處用作動詞,指佩戴?,帯⒈蹋壕鶠槊烙?。華琚:刻有花紋的佩玉。琚:佩玉名。[38]翠:翡翠。首飾:釵簪一類的飾物。[39]踐:穿,著。遠游:鞋名。文履:飾有花紋圖案的鞋。詞語釋義[40]曳:拖。霧綃:輕薄如霧的綃。綃:生絲。裾:裙邊。[41]微:輕微。芳藹:香氣。踟躕:徘徊。隅:角。[42]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忽然又飄然輕舉,且行且戲。縱體:身體輕舉。[43]采旄(m1o):彩旗。采:同“彩”。旄:旗桿上的旄牛尾飾物,此處指旗。[44]桂旗:以桂木做旗桿的旗,形容旗的華美。[45]攘:此處指挽袖伸出。神滸:神所經(jīng)過的岸邊。[46]湍瀨(l3i):石上急流。玄芝:黑色芝草,相傳為神草。[47]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我喜歡她的淑美,又擔心不被接受,不覺心旌搖曳而不安。振蕩:形容心動蕩不安。怡:悅。[48]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沒有合適的媒人去通接歡情,就只能借助微波來傳遞話語。微波:一說指目光。詞語釋義[49]誠素:真誠的情意。素:同“愫”,情愫。[50]要:同“邀”,邀請。[51]信修:確實美好。[52]羌:發(fā)語詞。習禮:懂得禮法。明:善于言辭,意指有很好的文化教養(yǎng)。[53]抗:舉起。瓊珶(d#):美玉。和:應答。[54]指潛淵而為期:指著深淵發(fā)誓,約期相會。潛淵:深淵,一說指洛神所居之地。期:會。[55]眷眷:依戀??顚崳赫\實。斯靈:此神,指宓妃。我欺:賓語前置,即欺我。[56]交甫:鄭交甫?!段倪x》李善注引《神仙傳》:“切仙一出,游于江濱,逢鄭交甫。交甫不知何人也,目而挑之,女遂解佩與之。交甫行數(shù)步,空懷無佩,女亦不見?!睏壯裕罕硹壋兄Z。詞語釋義[57]狐疑:疑慮不定。因為想到鄭交甫曾經(jīng)被仙女遺棄,故此內(nèi)心產(chǎn)生了疑慮。[58]收和顏:收起和悅的容顏。靜志:鎮(zhèn)定情志。[59]申:施展。禮防:禮法,禮能防亂,故稱“禮防”。自持:自我約束。[60]徙倚:流連徘徊。[61]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洛神身上放出的光彩忽聚忽散,忽明忽暗。[62]竦(s6ng):聳。鶴立:形容身軀輕盈飄舉。[63]椒途:涂有椒泥的道路,一說指長滿香椒的道路。椒:花椒,有濃香。[64]蘅?。憾呸繀采亍A鞣迹荷l(fā)香氣。[65]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悵然長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聲音哀婉而悠長。超:惆悵。永慕:長久思慕。厲:疾。彌:久。[66]眾靈:眾仙。雜遝(t3):紛紜,多而亂的樣子。詞語釋義[67]渚:水中高地。[68]翠羽:翠鳥的羽毛。[69]南湘之二妃:指娥皇和女英。據(jù)劉向《列女傳》載,堯以長女娥皇和次女女英嫁舜,后舜南巡,死于蒼梧。二妃往尋,自投湘水而死,為湘水之神。[70]漢濱之游女:漢水的女神,即前注中鄭交甫所遇的神女。[71]嘆匏(p1o)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為匏瓜星的無偶而嘆息,為牽牛星的獨處而哀詠。匏瓜:星名,在河鼓星東。無匹:無偶。牽牛:星名,又名天鼓,與織女星各處天河之旁,相傳每年七月七日才得一會。[72]袿(gu~):婦女的上衣。猗(y~)靡:隨風飄動貌。[73]翳(y#):遮蔽。延佇:久立。[74]鳧(f%):野鴨。詞語釋義[75]陵波微步,羅襪生塵:在水波上細步行走,濺起的水沫附在羅襪上如同塵埃。陵:同“凌”,踏。塵:指細微四散的水沫。[76]難期:難料。[77]轉(zhuǎn)眄流精:轉(zhuǎn)眼顧盼之間流露出奕奕神采。流精,形容目光流轉(zhuǎn)而有光彩。[78]氣若幽蘭:形容氣息香馨如蘭。[79]屏翳:傳說中的眾神之一,司職說法不一,在此篇中被曹植視作風神。川后:傳說中的河神。馮(p!ng)夷:傳說中的水神。女媧:女神名,相傳笙簧是她所造,所以這里說“女媧清歌”。[80]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飛騰的文魚護衛(wèi)著洛神的車乘,眾神隨著叮當作響的玉鸞一齊離去。騰:升。文魚:神話中一種能飛的魚。玉鸞:鸞鳥形的玉制車鈴,動則發(fā)聲。偕逝:俱往。詞語釋義[81]六龍:相傳神出游多駕六龍。儼:莊嚴的樣子。齊首:六龍齊頭并進。[82]云車:相傳神以云為車。容裔:同“容與”,舒緩安詳。[83]鯨鯢(n!):鯨魚,水棲哺乳動物,雄者稱鯨,雌者稱鯢。轂(g^):車輪中用以貫軸的圓木,這里指車。[84]沚:水中的陸地。[85]紆(y$)素領(lǐng),回清陽:洛神不斷回首顧盼。紆:回。素領(lǐng):白皙的頸項。清揚:形容女性清秀的眉目。[86]交接:結(jié)交往來。[87]盛年:少壯之年。莫當:無匹,無偶,即兩人不能結(jié)合。[88]抗羅袂(m-i)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舉起羅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淚水漣漣,沾濕了衣襟??梗号e。袂:衣袖。浪浪:水流不斷貌。詞語釋義[89]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xiāng):痛惜這樣美好的相會永不再有,哀嘆長別從此身處兩地。[90]效愛:致愛慕之意。明珰(d`ng):以明珠制的耳珰。[91]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雖然幽居于神仙之所,但將永遠懷念著君王。潛處:深處,幽居。太陰:眾神所居之處。[92]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洛神說畢忽然不知去處,我為眾靈一時消失隱去光彩而深感惆悵。不悟:不見,未察覺。所舍:停留、止息之處。宵:同“消”,消失。蔽光:隱去光彩。[93]背下:離開低地。陵高:登上高處。[94]遺情:留情,情思流連。想象:指思念洛神的美好形象。[95]靈體:指洛神。上溯:逆流而上。詞語釋義[96]長川:指洛水。[97]耿耿:心神不安的樣子。[98]攬(f8i)轡(p-i)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當手執(zhí)馬韁,舉鞭欲策之時,卻又悵然若失,徘徊依戀,無法離去。:車轅旁的馬,此處泛指駕車之馬。轡:馬韁繩??共撸邯q舉鞭。盤桓:徘徊不進。認識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陳王,死后謚“思”,世稱“陳思王”。他是建安時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對后代影響最大的一位文學家,是當時文壇的主要領(lǐng)袖之一。曹植天資聰穎,文思敏捷,才華出眾。10余歲就能誦《詩》《論》及辭賦,擅長寫文章。曹操曾一度想立他為太子,但曹植行為放蕩,不拘小節(jié),被工于心計的曹丕算計,漸漸失寵于曹操。曹操死后,曹丕、曹睿相繼為帝,曹植備受猜忌和迫害,最終抑郁而死。曹植介紹認識作者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他因才華出眾而深得曹操的賞識與寵愛,志滿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先后做了皇帝,對他深懷猜忌,橫加迫害。這種生活遭遇,對他的前后期創(chuàng)作有著深刻影響。他的作品數(shù)量很多,現(xiàn)存詩歌90余篇,賦45篇,還有章、表、書、論、頌、碑、贊、銘等各種文體的著述。前期作品除了描寫華貴生活之外,有些詩還抒發(fā)了他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后期作品集中反映其受壓迫的苦悶和對人生悲觀失望的心情。作品要義《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的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熔鑄神話題材,通過夢幻境界,描寫了一個人神戀愛的悲劇。歷代對《洛神賦》的思想和藝術(shù)成就都予以極高的評價,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賦》相提并論。這篇賦想象豐富,描寫細膩,詞采流麗,抒情意味和神話色彩很濃,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性?!堵迳褓x》有三個突出特點:①想象豐富。對洛神宓妃的想象,從容貌到體態(tài),從傳意到定情,從愛慕到悵別,絢爛浪漫的想象令人感嘆。②辭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令人神爽。講究排偶、對仗、音律,語言整飭凝練、生動優(yōu)美。作品要義③傳神的描寫刻畫,兼之與比喻、烘托共用,錯綜變化,巧妙得宜,給人一種浩而不煩、美而不驚之感,使人感到如同在看一幅絕妙丹青,個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虛無之感?!堵迳褓x》既吸收了楚辭的浪漫主義寫作手法,又受到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影響,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和很高的美學價值,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名句積累這篇賦中,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辭方式?請舉例說明。作品導讀《愛的三種寫法》選自張文江的《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此書是作者早年的文集,是作者從事文字工作的記錄。在《愛的三種寫法》中,作者通過解釋“愛”的三種寫法,將愛同社會倫理和社會責任緊密結(jié)合起來,雖然是解釋文字的學術(shù)文章,卻涵蓋了深刻的社會意義,使文章又翻出新意。愛的三種寫法作品精讀愛有三種寫法,從不同側(cè)面反映其內(nèi)涵。古今關(guān)于愛的理論,三種寫法足以相應之。一、?,《說文》:“惠也。從心,無聲?!弊中慰山庾鳠o心,此即戀愛,其隱秘聯(lián)系的產(chǎn)生,尚可能在本人明確意識到之前。無心者,不知道如何才好,只是說不出來的喜歡?;菔且恍南雽λㄋ┖?,只求奉獻而不考慮其他,在特殊情況下,甚至不要求對方接受。此男女間的自然吸引,超越一切定義。二、,即?下加夂,《說文》:“行貌也。”即?的轉(zhuǎn)寫,因經(jīng)傳皆用,行而?廢。為行走之象,此即婚姻,“攜手共度人生”是也。電影《大話西游》有一段辯論:“愛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需要嗎?作品精讀不需要嗎?”此似千古之疑,其實迎刃可解,即?是不需要理由的,而是需要理由的。?純情而理想化,必須考慮家庭、經(jīng)濟、身體、性格等狀況。然而考慮其他是為了承負?,而絕非為了其他放棄?。若僅為?,有激情不能持久,或僅開花而不結(jié)果。若僅為,或一切視物質(zhì)為尚,婚姻亦將苦不堪言。然而中包含?,在人生長途中互相滋養(yǎng),《詩》所謂“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擊鼓》),實為夫婦之最善境界。中仍有?,是?的自然延伸,也是?的不同階段,柴米夫妻,與浪漫感情不二不一[1]。承載著?,供養(yǎng)著?,在王冠上閃閃發(fā)光。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鼻】僧敗对娊?jīng)》的現(xiàn)代解釋。錢鍾書早年詩作《和季康玉泉山聽鈴》,結(jié)句云:“顛風明日渡,珍取此時心。”晚年《槐聚詩存》改成:“明朝即長路,惜取此時心?!背醺逑鄳X、楊初談戀愛,次年成婚,乃同船赴英,亦即?。定稿則相應夫婦相互扶持六十余年。作品精讀三、憮,為?之變體,《說文》:“?也?!庇姓磧煞矫嬉饬x。正面義為撫愛,憮,撫同根,《爾雅·釋詁》:“憮,撫也。”遇見真愛之人,連眼光都是柔和的。反面義為失意貌(現(xiàn)僅用此義),似若有所失,然轉(zhuǎn)念亦可消釋,或為失戀之泛化。西人或謂愛包括三種不同形式:1、激情;2、承諾;3、親密關(guān)系。恰可相應此三種寫法,?相應激情,相應承諾,憮相應親密關(guān)系。于義理而言,于愛見心有其是,然不如無心之純。于愛刪心或有失,乃成物質(zhì)主義之泛濫。然改夂[2]為友仍有得,若落實于夫妻,則尚存古義。因夫妻之間彼此托付,尚有義氣的維系,所謂婚姻乃神圣之承諾(sacredcommitment)。作品精讀夫者,扶也,妻者,齊也,《詩》云:“宴爾新婚,如兄如弟[3]”(《邶風·谷風》),古詩云:“結(jié)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是矣。如不論性別,泛化為人際關(guān)系之愛,《論語·顏淵》子夏曰“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則有普世性質(zhì),與基督教文化可通?!x自《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詞語釋義[1]不二不一:不是一也不是二,意指感情不像“一”“二”那樣簡單。[2]夂:夂(zh@),從后至;夂(zh4ng),古同“終”。[3]宴爾新婚,如兄如弟:你們快樂地結(jié)婚,就如同親兄弟一般。宴:快樂。認識作者張文江(1956—),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師從施蟄存先生,上海人。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現(xiàn)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其主要著作有《管錐編讀解》《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古典學術(shù)講要》《〈莊子〉內(nèi)七篇析義》《潘雨廷先生談話錄》等,整理、校點《周易表解》《易與佛教·易與老莊》《易學史發(fā)微》《讀易提要》等多部著作。張文江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解說中國古典學術(shù)。在他看來,保藏并闡釋中國古典學術(shù),既是中華民族應盡的責任,也是中華學術(shù)的向上之路。作品要義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是巧妙地將“?”和“”對應于戀愛與婚姻。一方面,兩者有區(qū)別,戀愛不需要理由,而婚姻需要理由;另一方面,兩者又有聯(lián)系,戀愛需要婚姻來承負,而婚姻也需要戀愛來滋潤,既不能過于理想化,又不能過于物質(zhì)化。然后又引出愛的第三種寫法“憮”,使“愛”一下子便從感情化為行動,對應了后面的“親密關(guān)系”。漢字形、音、義結(jié)合,象形是基礎。很多字是直接象形的,還有很多字是從直接象形的字中滋生出來的,從字的形狀可以猜測字的意思。漢字的這種特征,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考與想象,有著深刻的影響。字的寫法蘊藏著多少信息,蘊藏著什么樣的信息,從《愛的三種寫法》就可見一斑。關(guān)于愛的文章,不計其數(shù),但從“愛”字的寫法入手來探討的,恐怕僅此一篇,這也是我們嘆服于此文的奇妙、細密與深邃的原因所在。各抒己見作者將“愛”的三種寫法與戀愛、婚姻、親密關(guān)系相對應,你是怎樣理解的?作品導讀怎樣運用語言來描寫事物,是文學的重大課題。王力對語言進行了一生的研究,《略論語言形式美》寫于1962年,是其語言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王力認為,詩文的語言形式美即在于聲音的美、音樂性的美。本文行文舒緩、信息量大、條理清楚,具有較高的學術(shù)性和趣味性。略論語言形式美(節(jié)選)作品精讀語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為它有整齊的美、抑揚的美、回環(huán)的美。這些美都是音樂所具備的,所以語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說是語言的音樂美。在音樂理論中,有所謂音樂的語言;在語言形式美的理論中,也應該有所謂語言的音樂。音樂和語言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音樂和語言都是靠聲音來表現(xiàn)的,聲音和諧了就美,不和諧就不美。整齊、抑揚、回環(huán),都是為了達到和諧的美。在這一點上,語言和音樂是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的。語言形式的美不限于詩的語言;散文里同樣可以有整齊的美、抑揚的美和回環(huán)的美。從前有人說,詩是從聲律最優(yōu)美的散文中洗煉出來的;也有人意識到,具有語言形式美的散文卻又正是從詩脫胎出來的。其實在這個問題上討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沒有意義的;只要是語言,就可能有語言形式美存在,而詩不過是語言形式美的集中表現(xiàn)罷了。作品精讀一、整齊的美在音樂上,兩個樂句構(gòu)成一個樂段。最整齊勻稱的樂段是由長短相等的兩個樂句配合而成的,當樂段成為平行結(jié)構(gòu)的時候,兩個樂句的旋律基本上相同,只是以不同的終止來結(jié)束。這樣就形成了整齊的美。同樣的道理應用在語言上,就形成了語言的對偶和排比。對偶是平行的、長短相等的兩句話;排比則是平行的、但是長短不相等的兩句話,或者是兩句以上的、平行的、長短相等的或不相等的話。遠在第二世紀,希臘著名歷史學家普魯塔克就以善用排比的語句為人們所稱道。直到現(xiàn)在,語言的排比仍然被認為是修辭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排比作為修辭手段雖然是人類所共有的,對偶作為修辭手段卻是漢語的特點所決定的。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F(xiàn)代漢語雖然雙音詞頗多,但是這些雙音詞大多數(shù)都是以古代單音詞作為詞素的,各個詞素仍舊有它的獨立性。這樣就很適宜于構(gòu)成音節(jié)數(shù)量相等的對偶。作品精讀駢偶的來源很古?!兑住で浴の难浴氛f:“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薄蹲髠鳌べ夜辍氛f:“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詩·召南·草蟲》說:“喓喓草蟲,趯趯阜螽[1]。”《邶風·柏舟》說:“覯閔[2]既多,受侮不少?!薄缎⊙拧げ赊薄氛f:“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边@種例子可以舉得很多。六朝的駢體文并不是突然產(chǎn)生的,也不是由誰規(guī)定的,而是歷代文人的藝術(shù)經(jīng)驗的積累。秦漢以后,文章逐漸向駢儷的方向發(fā)展,例如曹丕《與朝歌令吳質(zhì)書》說:“高談娛心,哀箏順耳。馳騁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庇终f:“節(jié)同時異,物是人非。”這是正向著駢體文過渡的一個證據(jù)。從駢散兼行到全部駢儷,就變成了正式的駢體文。作品精讀對偶既然是藝術(shù)經(jīng)驗的積累,為什么駢體文又受韓愈等人排斥呢?駢體文自從變成一種文體以后,就成為一種僵化的形式,缺乏靈活性,從而損害了語言的自然。駢體文的致命傷還在于缺乏內(nèi)容,言之無物。作者只知道堆砌陳詞濫調(diào),立論時既沒有精辟的見解,抒情時也沒有真實的感情。韓愈所反對的也只是這些,而不是對偶和排比。他在《答李翊書》里說“唯陳言之務去?!庇衷凇赌详柗B述墓志銘》里說“唯古于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彼]有反對語言中的整齊的美。沒有人比他更善于用排比了;他能從錯綜中求整齊,從變化中求勻稱。他在《原道》里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庇终f:“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這樣錯綜變化,就能使文氣更暢。盡管是這樣,他也還不肯放棄對偶這一個重要的修辭手段。他的對偶之美,比之庾信、徐陵,簡直是有過之無不及。作品精讀試看他在《送李愿歸盤谷序》所寫的“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在《進學解》所寫的“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在《答李翊書》所寫的“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哪一處不是文質(zhì)彬彬、情采兼?zhèn)涞哪??總之,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整齊而不雷同,勻稱而不呆板,語言中的對偶和排比,的確可以構(gòu)成形式的美。在對偶這個修辭手段上,漢語可以說是“得天獨厚”,這一藝術(shù)經(jīng)驗是值得我們繼承的。二、抑揚的美在音樂中,節(jié)奏是強音和弱音的周期性的交替,而拍子則是衡量節(jié)奏的手段。譬如你跳狐步舞,那是四拍子,第一拍是強拍,第三拍是次強拍,第二、四兩拍都是弱拍;又譬如你跳華爾茲舞,那是三拍子,第一拍是強拍,第二、三兩拍都是弱拍。作品精讀節(jié)奏不但音樂里有,語言里也有。對于可以衡量的語音單位,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讓它們在一定時隙中成為有規(guī)律的重復,這樣就構(gòu)成了語言中的節(jié)奏。詩人常常運用語言中的節(jié)奏來造成詩中的抑揚的美。西洋的詩論家常常拿詩的節(jié)奏和音樂的節(jié)奏相比,來說明詩的音樂性。在這一點上說,詩和音樂簡直是孿生兄弟了。由于語言具有民族特點,詩的節(jié)奏也具有民族特點。音樂的節(jié)奏只是強弱的交替,而語言的節(jié)奏卻不一定是強弱的交替;除了強弱的交替之外,還可以有長短的交替和高低的交替。譬如說,在希臘語和拉丁語中,長短音的區(qū)別很重要,希臘詩和拉丁詩的節(jié)奏就用的是長短律;在英語和俄語中,輕重音的區(qū)別很重要,英國詩和俄國詩的節(jié)奏就用的是輕重律。因此,希臘、羅馬詩人的抑揚概念跟英、俄詩人的抑揚概念不同。盡管用的是同樣的名稱,希臘、羅馬詩人所謂抑揚格指的是一短一長,英、俄詩人指的是一輕一重;作品精讀希臘、羅馬詩人所謂揚抑格指的是一長一短,英、俄詩人指的是一重一輕;希臘、羅馬詩人所謂抑抑揚格指的是兩短一長,英、俄詩人指的是兩輕一重;希臘、羅馬詩人所謂揚抑抑格指的是一長兩短,英、俄詩人指的是一重兩輕。漢語和西洋語言更不相同了。西洋語言的復音詞很多,每一個復音詞都是長短音相間或者是輕重音相間的,便于構(gòu)成長短律或輕重律;漢語的特點不容許有跟西洋語言一樣的節(jié)奏。那么,漢語的詩是否也有節(jié)奏呢?從傳統(tǒng)的漢語詩律學上說,平仄的格式就是漢語詩的節(jié)奏。這種節(jié)奏,不但應用在詩上,而且還應用在后期的駢體文上,甚至某些散文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也靈活地用上了它。平仄格式到底是高低律呢,還是長短律呢?我傾向于承認它是一種長短律。漢語的聲調(diào)和語音的高低、長短都有關(guān)系,而古人把四聲分為平仄兩類,作品精讀,區(qū)別平仄的標準似乎是長短,而不是高低。但也可能既是長短的關(guān)系,又是高低的關(guān)系。由于古代漢語中的單音詞占優(yōu)勢,漢語詩的長短律不可能跟希臘詩、拉丁詩一樣。它有它自己的形式。這是中國詩人們長期摸索出來的一條寶貴的經(jīng)驗。漢語詩的節(jié)奏的基本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這是四言詩的兩句。上句是兩揚兩抑格,下句是兩抑兩揚格。平聲長,所以是揚;仄聲短,所以是抑。上下兩句抑揚相反,才能曲盡變化之妙?!对姟ぶ苣稀りP(guān)雎》詩中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就是合乎這種節(jié)奏的。每兩個字構(gòu)成一個單位,而以下字為重點,所以第一字和第三字的平仄可以不拘?!对姟ばl(wèi)風·伯兮》詩中的“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同樣是合乎這種節(jié)奏的。在《詩經(jīng)》時代,詩人用這種節(jié)奏,可以說是偶合的,不自覺的,但是后來就漸漸變?yōu)樽杂X的了。曹操《短歌行》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土不同》的“心常嘆怨,戚戚多悲”;《龜雖壽》的“神龜雖壽,猶有竟作品精讀有了平仄的節(jié)奏,這就是格律詩的萌芽。這種句子可以稱為律句。五言律句是四言律句的擴展;七言律句是五言律句的擴展。由此類推,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沒有不是以四字句的節(jié)奏為基礎的。五字句比四字句多一個字,也就是多一個音節(jié)。這一個音節(jié)可以加在原來四字句的后面,叫做加尾;也可以插入原來四字句的中間,叫做插腰。加尾要和前一個字的平仄相反,所以平平仄仄加尾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加尾成為仄仄平平仄;插腰要和前一個字的平仄相同,所以平平仄仄插腰成為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插腰成為仄仄仄平平。五言律詩經(jīng)過了一個很長的逐漸形成的過程。曹植的《箜篌引》有“謙謙君子德,磬折[3]欲何求”?!栋遵R篇》有“邊城多警急,胡虜數(shù)遷移”。《贈白馬王彪》有“孤魂翔故域,靈樞寄京師”?!肚樵姟酚小坝昔~潛綠水,翔鳥薄天飛”。作品精讀這些已經(jīng)是很完美的五言律句了,但是這種上下平仄相反的格式還沒有定型化。曹植還寫了一些平仄相同(后人叫做失對)的句子,例如《美女篇》的“明珠交[4]玉體,珊瑚間木難[5]”。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里說:“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jié)[6]?!庇终f:“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7]。一簡[8]之內(nèi),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到了這個時候,詩的平仄逐漸有了定格。但是齊梁的詩仍有不對、不粘的律句。沈約自己的詩《直學省愁臥》:“秋風吹廣陌,蕭瑟入南闈。愁人掩軒臥,高窗時動扉。虛館清陰滿,神宇暖微微。網(wǎng)蟲垂戶織,夕鳥傍檐飛。纓佩空為忝[9],江海事多違。山中有桂樹,歲暮可言歸。”分開來看,句句都是律句;合起來看,卻未能做到多樣化的妙處,因為不粘、不對的地方還有很多。到了盛唐,律詩的整個格式才算定型化了。作品精讀從五言律詩到七言律詩,問題很簡單;只消在每句前面加上平仄相反的兩個字就成了。從此以后,由唐詩到宋詞,由宋詞到元曲,萬變不離其宗,總不外是平仄交替這個調(diào)調(diào)兒。七減四成為三字句,二加四成為六字句,三加五成為八字句,四加五或二加七成為九字句,如此等等,可以變出許多花樣來。甚至語言發(fā)展了,聲調(diào)的種類起了變化,而平仄格式仍舊不變。試看馬致遠的《秋思》:“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墻頭缺。更那堪竹籬茅舍!”這個曲調(diào)是《撥不斷》,頭兩句都要求收音于平聲,第五句要求收音于仄聲,按《中原音韻》,“竭”和“絕”在當時正是讀平聲,“缺”字在當時正是讀仄聲(去聲)。當時的入聲字已經(jīng)歸到平上去三聲去了,但是按照當代的讀音仍舊可以譜曲。直到今天,不少的民歌,不少的地方戲曲,仍舊保存著這一個具有民族特點的、具有抑揚的美的詩歌節(jié)奏。作品精讀……不但詩賦駢體文能有抑揚的美,散文也能有抑揚的美,不過作家們在散文中把平仄的交替運用得稍為靈活一些罷了。我從前曾經(jīng)分析過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認為其中的腔調(diào)抑揚頓挫,極盡聲音之美,例如“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這兩句話的平仄交替是那樣均衡,決不是偶合的。前輩誦讀古文,搖頭擺腦,一唱三嘆,逐漸領(lǐng)略到文章抑揚頓挫的妙處,自己寫起文章來不知不覺地也就學會了古文的腔調(diào)。我們今天自然應該多作一些科學分析,但是如果能夠背誦一些現(xiàn)代典范白話文,涵泳其中,抑揚頓挫的筆調(diào),也會是不召自來的。、回環(huán)的美回環(huán),大致說來就是重復和再現(xiàn)。在音樂上,再現(xiàn)是很重要的作曲手段。再現(xiàn)可以是重復,也可以是模進。重復是把一個音群原封不動地重復一次,模進則是把一個音作品精讀群移高或移低若干度然后再現(xiàn)。不管是重復或者是模進,所得的效果都是回環(huán)的美。詩歌中的韻,和音樂中的再現(xiàn)頗有幾分相像。同一個音(一般是元音,或者是元音后面再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浙江省A9協(xié)作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聯(lián)考試題 政治 含答案
- 2025湖南長沙振望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招聘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彈性及其應用》課件:深入了解材料的變形與恢復能力
- 2025 房地產(chǎn)銷售合同
- 2025至2031年中國數(shù)顯小負荷布氏硬度計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鋼筋工程作業(yè)活動隱患排查清單
- 企業(yè)文化建設的行動計劃
-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2024屆高三下學期2月教學質(zhì)量檢測二(二模)政治 含解析
- 重慶市長壽區(qū)八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聯(lián)考物理含解析
-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課程設計計劃
- 《電力設備典型消防規(guī)程》知識培訓
- 四川省成都東部新區(qū)龍云學校2024-2025學年五年級下冊半期測試題(含答案)
- 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25版)解讀課件
- 倉管員安全培訓課件
- 紅藍黃光治療皮膚病臨床應用專家共識解讀
- 區(qū)域健康醫(yī)療大數(shù)據(jù)中心建設方案
- 易制毒基礎知識試題及答案
- 人教版(PEP)五年級下冊英語期中測試卷 (含答案無聽力試題)
- 七下9《木蘭詩》一輪復習檢測小卷(附答案)
- 綜采工作面乳化液泵檢修工技能理論考試題庫150題(含答案)
- 26 跨學科實踐“制作能升空的飛機模型”(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初中物理項目化課程案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