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杜荀鶴的蟾宮折桂_第1頁
論杜荀鶴的蟾宮折桂_第2頁
論杜荀鶴的蟾宮折桂_第3頁
論杜荀鶴的蟾宮折桂_第4頁
論杜荀鶴的蟾宮折桂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論杜荀鶴的蟾宮折桂

杜如鶴生活在唐朝末期,也是唐朝衰落和滅亡的時期?!顿Y治通鑒·唐紀》六○中這樣描述當時的社會狀況:“于斯之時,閽寺專權(quán),脅君于內(nèi),弗能達也;藩鎮(zhèn)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逐殺主帥,拒命自立,弗能詰也;軍旅歲興,賦斂日急,骨肉縱橫于原野,杼柚空竭于里閭。”階級矛盾已經(jīng)達到了不可調(diào)和的尖銳程度,唐王朝已經(jīng)為自己奏響了喪歌。身處末世,局勢動蕩不安(他一生經(jīng)歷了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五朝)。統(tǒng)治階級連自己的生死存亡都無從顧及,何論科場腐敗!杜荀鶴出生于普通的庶族地主家庭,無權(quán)無勢:“三族不當路,長年猶布衣”(《寄從叔》),“空有篇章存海內(nèi),更無親族在朝中”(《投從叔補闕》)。光靠自己的才學和苦讀是無由登第的,這就導致了杜荀鶴奔波于科場內(nèi)外,到處干謁、請托,受盡屈辱,嘗盡了一次又一次落第的打擊。一、行卷與進士教育自隋朝實施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以來,歷代無數(shù)文人士子便在這條路上艱辛跋涉前行。唐代此風尤盛。這是因為,科舉是一般文人士子致仕的主要途徑,而“進士”又是當時社會最崇尚的科目,所謂“位極人臣,不由進士,終不為美”(《唐扼言·散敘進士》)。所以,考進士,由科舉之路踏上仕途,是唐代讀書人的奮斗目標,也是最重要的價值取向與人生定位?!叭厦鹘?jīng),五十少進士”,這句唐代流行的俗語生動形象地反映出有多少人為科舉功名奮斗一生而不悔。行卷是唐代科舉的一個特有的衍生物,由于“唐代科舉考試的試卷是不糊名的?!边@就給行卷帶來了可能,所以唐代科舉考試的錄取并不一定由考生在考場中的試卷的優(yōu)劣而定,而與考生的詩名以及得到位高權(quán)重者的賞識和推薦關(guān)系密切。有的時候甚至在試前就已決定。如洪邁《容齋四筆》卷五,《韓文公薦士》條云:“唐世科舉之柄,專付之主司,仍不糊名……若賢者臨之則不然,未引試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蹦懿荒艿玫轿桓邫?quán)重者的賞識,對于能否考中起到異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士子們在投遞行卷方面殫精竭慮、苦心經(jīng)營,就不足為奇?!吧w自唐以來,主司重素望,故文場一啟,而投遞紛然,舉子之升黜固自有定議矣,雖禁挾書傳義奚為哉”(《韻語陽秋》宋葛立方)。杜荀鶴想借自己的詩名得到權(quán)貴的賞識,當然也只能不斷地寫詩投遞,以期遇到知音,有朝一日能“蟾宮折桂”。但是晚唐科場腐敗,投遞行卷之風其實已經(jīng)演變?yōu)楣毁V賂,進士科的考試大都被公卿子弟把持,“故大中進士多膏梁子弟,平進歲不及三數(shù)人。”“時風侈靡,居要位者,尤納賄賂,遂成俗?!焙T出身的杜荀鶴注定要在這條路上顛躓奔波,含辛茹苦。二、詩人及其他科學思想杜荀鶴在科場蹭蹬了將近三十年,一次次的落第,又一次次地寫詩干謁、投遞,嘗盡了科舉路上的辛酸,終于在他接近知命之年的四十六歲得中一第。至于他及第的具體時間及名次,各種文獻記載不一,其中頗有值得商榷之處。以下淺愚見,就正方家。(一)關(guān)于杜劉安全,大順三年、大中中的進士1.認為杜荀鶴及第時間是在大順初或大順二年。如計有功《唐詩紀事》:“荀鶴有詩名,號九華山人。大順初擢第,尋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錢易《南部新書》辛集:“大順二年正月十日裴贄下第八人,其年放榜日即荀鶴生日,故王希羽贈詩云:‘金榜曉懸生世日,玉書潛記上升時,九華山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薄岸跑鼹Q,字彥之,自稱九華山人,大順中登進士第”(《唐百家詩選》卷一九)。清人徐松的《登科記考》“唐昭宗大順二年辛亥,進士二十七人:崔昭矩、陳鼎、黃珪、杜荀鶴……”除此之外,記載他于大順初或大順二年及第的還有《全唐詩》(清彭定求等編)、《全五代詞》(清李調(diào)元編)、《十國春秋·杜荀鶴傳》(清吳任臣)、《康熙江南通志》中的《人物志·文苑三·池州府》以及《藝苑雌黃·杜荀鶴詩》(宋嚴有翼)《全唐詩話·杜荀鶴》章(宋尤袤)、《郡齋讀書志·別集類中》里的有關(guān)記載。另宋人錢易的《洞微志》:“杜荀鶴字彥之,遇知于朱梁高祖,送名于春官,于裴贄侍郎下第八人登科,乃大順三年正月十日,荀鶴生日也……”此為阮閱編《詩話總龜》卷五《投獻門》引《洞微志》中的有關(guān)記載,與錢易的《南部新書》不一致,這里的大順三年當為大順二年之誤,錢易認為杜荀鶴登第當在大順二年。另唐昭宗大順僅有二年(公元890—891),上述所記載的大順初或大順中不知確指何年,因大順初、大順中與大順二年差距不大,未另列出。2.認為杜荀鶴及第當在大中中?!短圃姽拇怠?元郝天挺)卷四:“杜荀鶴,字彥之,早有詩名,累舉不第。大中中登科,后遷主客員外郎,天祐初卒。自號九華山人,有詩集行于世。”《唐詩品匯》也記為大中間進士。這些記載者認為杜荀鶴及第當在大中中,大中為唐宣宗年號(公元847—859),此大中中不知確指何年,宣宗大中共有十三年,如在大中中,則應在大中六、七年之間,即公元852、853這兩年,比大順中及第的記載足足早了三十七八年,相差太多,據(jù)“杜荀鶴年譜系詩”定杜荀鶴的生年為公元846年,如此年譜所定生年為正確的話,那么大中中時杜荀鶴才六七歲,不可能這么早得第。即使此年譜系詩所定生年有出入的話,筆者認為,以杜荀鶴蹭蹬科場這么多年的經(jīng)歷來看,也不可能少年及第。大中中進士即第,恐非。3.認為杜荀鶴及第當在景福二年?!都尉赋刂莞尽と宋锲泛汀都螒c清一統(tǒng)志》中的《池州府二·人物》都記為景福進士。景福是唐宣宗的年號,共兩年(892—893),這里的記載比大順二年要遲二到三年。根據(jù)以上記載,筆者認為杜荀鶴進士及第當在大順二年,因為《登科記考》的記載較為具體、可信度較高。而錢易的《南部新書》還引了王希羽的賀詩為證,切實可信。另顧云在《杜荀鶴文集序》一文中說:“大順初,帝命小宗伯河東裴公掌邦貢。次二年,遙者來,隱者出,異人俊士始大集都下,于群進士中得九華山人杜荀鶴,拔居上第……”這里的次二年當指大順二年,顧云與杜荀鶴既為同時人,又是摯友,其序內(nèi)容的真實性較大,因此杜荀鶴進士及第當在大順二年。(二)關(guān)于第八人地位關(guān)于杜及第名次問題,也有幾種不同的看法,認為是第八人及第的有錢易的《南部新書》,此書認為是裴贄下第八人及第,《唐才子傳》也持同樣看法。另外,《全唐詩》《全五代詩》《康熙池州府志》皆認為是第一人擢第,(《嘉靖池州府志·人物篇》)認為是第二人及第。今從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中云:“《紀事》并不言荀鶴擢第名在第幾,《南部新書》辛卷云:‘荀鶴,大順二年正月十日裴贄下第八人。’則非第一也?!比⒏芍]之風盛行杜荀鶴集中干謁詩之多,是不容置疑的,數(shù)量如些之大的干謁投遞詩是詩人在科舉路上辛酸的折射,有許多人對他一生醉心科場,對科舉癡心不改、屢試屢敗寄于了深切的同情,認為唐代行卷之風之盛,就是大詩人也難免受其影響,李白也于開元十八年寫了《上安州裴長吏書》、于開元二十二年寫了《上韓荊州書》。他們這么做也是希望得到高官的賞識,以期達官貴胄能為自己制造聲譽,求得仕途通達??婆e中的請托之風在開元中年以后就更加盛行起來,何況在晚唐,科場更加腐敗,杜荀鶴又是“三族不當路,長年猶布衣”。相反,許多人對此提出了批評或指責。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嚴厲地批評道:“杜荀鶴老而未第,求知己甚切?!锻杜崾汤伞吩?‘只望至公將卷讀,不求朝士致書論,’《投李給事》云:‘相知不相薦,何以自謀身?!锻端吩?‘知己雖然切,春官未必私。寧教讀書眼,不有看花期。’《投崔尚書》云:‘閉戶十年專筆硯,仰天無處認梯媒?!绱说鹊?幾于哀鳴也……則杜荀鶴之哀鳴,猶為可憐也。”杜荀鶴干謁過池州、明州、江州、潭州、衡州等州刺史,也干謁過朝官,寫了大量的干謁詩,這些詩都是訴說自己的貧困,稱贊對方的才德,提出自己的希望,要求對方推薦自己。詩人詩集中用于干謁的詩將近三十首,占了他詩集的十分之一,數(shù)量之大無可非議,這些詩中,折射出詩人對科舉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干謁的心酸。這種干謁請托之風在整個唐代都十分盛行,我們不應該對杜荀鶴有過高的要求,杜荀鶴的這些詩文向我們揭露出他的心態(tài),對我們理解作者的這一段生活頗有意義!杜荀鶴的干謁詩大部分都是寫在他及第前的,很明顯,他寫這些干謁詩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得到權(quán)貴的賞識,以期能得到他們的推薦,完成自己及第的心愿,我們可據(jù)這類詩的內(nèi)容分類為:1.對自己詩名遠播期的態(tài)度“空有篇章傳海內(nèi),更無親族在朝中”(《投從叔補闕》)、“自小僻于詩,篇篇恨不奇”(《投李大夫》)這些詩對自己詩名遠播海內(nèi)較為自信。還有一類詩,是否用于干謁已不可考,但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應出杜荀鶴“苦吟”不輟,頗有詩名,“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苦吟》)從這些詩句中我們明顯得感受到最初詩人對自已通過科舉求取功名充滿自信。2.“骨肉結(jié)構(gòu)”型如“三族不當路,長年猶布衣”(《寄從叔》),“空有篇章傳海內(nèi),更無親族在朝中”(《投從叔補闕》),“花前不獨垂鄉(xiāng)淚,曾是朱門寄食身”(《春日行次錢塘卻寄臺州姚中堂》)表達自己曾經(jīng)寄食朱門的辛酸苦楚?!翱蠈⒐侨廨p離別?未遇人知未得歸”(《書事投所知》)。落第后本該回家和親人團聚,但是為了找到知已,找到能夠相知又相薦的人只能滯留京城或到處游歷干謁,忍受骨肉離別之苦。甚至經(jīng)常在游途中生病、無人照顧,如《旅中臥病》?!断碌谕端?、《辭楊侍郎》、《維揚春日再遇孫侍卿》等詩也折射出了作者落第后的苦悶、無助又無耐的心情。3.《下第投原理》“仰天無處認梯媒”(《投江上崔尚書》),“四海欲行遍,不知終遇誰”,“寧教讀書眼,不有看花期”(《下第投所知》)等等,近于血淚的控訴。4.詩人不愿放棄科舉,按份試學這類詩篇雖有吹捧,諂媚貴人之嫌,是杜荀鶴干謁詩的主體部分,也最能體現(xiàn)出作者言不由衷,干謁的血淚辛酸?!皬膩頍o舊分,臨去望何恩”(《別衡州牧》),看似作者不奢望衡州牧能給予自己多大的幫助,對這次干謁也未抱什么希望,然而仔細閱讀該詩,我們立即就能發(fā)現(xiàn)作者實際上是非常希望衡州牧能向主考官推薦自己或為自己延譽,從而達到正話反說,欲擒故縱的效果。至于“相知不相薦,何以自謀身”(《郊居即事投李給事》)是對那些取得官位,而又不懂憐才者的指責和控訴,不滿之情溢于言表,他指責李給事忘了知已的推薦之恩,現(xiàn)官居要位,可以幫助朋友與后進時卻不相薦,對于晚唐時科舉的腐敗,以及時人趨炎附勢,公卿子弟把持科舉,真正有才學之士卻得不到賞識這種極其不合理的現(xiàn)象的清醒的認識和辛辣的指責?!案飞钪?將來擬薦誰”(《下第出關(guān)投鄭拾遺》),詩人直截了當?shù)貑査芍]的對象,近于聲淚俱下的懇求,可以看出經(jīng)過多次赴考下第的折騰,詩人已經(jīng)對自己能否得到公卿貴胄的賞識推薦,能否有一朝一日實現(xiàn)自己及第的愿望不抱多大的希望了,“朱門只見朱門事,獨把孤寒問阿誰”(《冬末自長沙游桂嶺留獻所知》)。但素有遠大志向,一直以儒自居的詩人,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他還是沒有放棄求取功名的初衷,雖然他知道在“公卿得見面,懷抱細難言”(《旅寓書事》),“居要位者尤納賄賂,遂成風俗”的晚唐,是沒有達官貴人賞識、關(guān)心他這樣的孤寒之士的?!霸搁_言重口,薦于分深人”(《辭九江李郎中入關(guān)》),“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只望至公將卷讀,不求朝士致書論”(《投長沙裴侍郎》)等等也可看出詩人不愿放棄科舉這條,也是惟一的一條能實現(xiàn)自己兼濟天下愿望的道路,雖然充滿辛酸和曲折,但是詩人還是決定走到底。并不是作者不懂得進退,而是在晚唐這特定的背景下,知識份子的惟一的出路就是科舉,這就為我們提出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出路問題,有一定的認識作用。5.詩人干謁之風盛行,不可市場在唐代主考官與被錄取進士形成座主和門生的關(guān)系,門生對座主報恩在唐朝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雖然這種報恩帶有明顯的政治意圖,有些官員在知貢舉時也注意提拔一些與自己政治見解相同之人,以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有沒有報恩的想法也是影響士子的及第的一個重要的條件,所以在《唐風集》的干謁詩中也有這類的詩篇。“終身事知已,此外復何為”(《近試投所知》),“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投長沙裴侍郎》),“男兒仗劍酬恩在,未肯徒然過一生”(《亂后宿南陵廢寺寄沈明府》),“匣中長劍未酬恩,不遇男兒不合論”(《投鄭先輩》)。詩人的干謁權(quán)貴可謂是歷時之久,歷經(jīng)磨難了,“自別家來生白發(fā),為侵星起謁朱門”,然而干謁朱門并未給作者的科舉夢帶來任何好處,因在這個“朱門只見朱門事,猶把孤寒問阿誰”的畸形的社會里,杜荀鶴也只有轉(zhuǎn)謁孔門、上才、清賢。在這樣的生活中,詩人感到心力交瘁痛不欲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