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區(qū)居民游憩行為決策研究郊區(qū)居民游憩行為過程與個體決策基于北京回龍觀社區(qū)的調查_第1頁
郊區(qū)居民游憩行為決策研究郊區(qū)居民游憩行為過程與個體決策基于北京回龍觀社區(qū)的調查_第2頁
郊區(qū)居民游憩行為決策研究郊區(qū)居民游憩行為過程與個體決策基于北京回龍觀社區(qū)的調查_第3頁
郊區(qū)居民游憩行為決策研究郊區(qū)居民游憩行為過程與個體決策基于北京回龍觀社區(qū)的調查_第4頁
郊區(qū)居民游憩行為決策研究郊區(qū)居民游憩行為過程與個體決策基于北京回龍觀社區(qū)的調查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郊區(qū)居民游憩行為決策研究郊區(qū)居民游憩行為過程與個體決策基于北京回龍觀社區(qū)的調查

行為美學研究人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一直是地理學的中心主題之一。在地理學的行為革命以前,地理學者傾向于認為客觀環(huán)境會決定人的行為。行為革命以后,這種假設開始被打破,地理學者認識到行為結果不僅取決于區(qū)位機會而且取決于個人對空間的認知,因為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感知和認識程度等與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變化存在關系,人類行為中所產生的學習、感受、態(tài)度等認知過程可用于解釋地理現象及其成因。其理論基本假設是盡管人的行為會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但是仍具有相當的主觀能動性,研究對象涉及到諸多人類行為,而閑暇與娛樂行為是其中之一。行為地理學對行為的研究內容包括了行為產生的整個過程,形成了從感知、認知、決策,到行為的行為鏈。通過對人的行為深層次的理解,強調從個性因素而非傳統(tǒng)的客觀社會經濟屬性對人的空間選擇進行解釋。人在行為之前會對環(huán)境進行感知,感知到的信息被放到一個儲存不同方面信息的結構矩陣中,經過一定的評價過程會進行偏好處理。因此,在決策過程中,感知、偏好等起著一定的作用。西方學者對游憩行為空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最近的研究主題涉及到地方依賴感與居民偏好間的關系,居民生活方式對休閑選擇與偏好的影響,居民戶外游憩活動中態(tài)度和行為的關系以及游憩行為中不參與行為的發(fā)生特點等。近年來,國內學者也紛紛涉足這一研究領域,如對休閑出行的需求與城市機動性發(fā)展關系的研究,對城市職業(yè)女性日常休閑行為期望滿意度的調查,以及對城市居民游憩空間認知特征的研究等。然而,目前行為地理學研究還有一些方面有待加強,如,還未有實證研究證明個體的特性信息與個體客觀屬性具有獨立性;再如,西方學者關于客觀社會經濟變量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人的行為,而加入了個人感知、偏好等自變量對于解釋行為并沒有很大的提高的結論也有待進一步驗證;還有,以往研究多集中研究行為鏈中的某一環(huán),而缺乏以整體的視角看待整個行為過程,存在認知與決策過程研究相互分離等現象。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城市郊區(qū)化獲得發(fā)展,90年代以后郊區(qū)化有愈演愈烈之勢,而且經歷了由“被動”向“主動和被動并存”、由“政府領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在這種趨勢下,越來越多的人自愿或非自愿地選擇到郊區(qū)居住,可以想見,郊區(qū)居民產生了大量的游憩需求。但是在以往的游憩空間研究中,郊區(qū)居民游憩行為往往被忽略。本文基于北京回龍觀居住區(qū)的問卷調查,通過研究郊區(qū)居民游憩空間選擇的過程與決策,以中國的實例回應行為地理學中的若干理論問題,通過對游憩行為的地理學解讀,力爭為游憩空間規(guī)劃提供參考依據。1問卷與研究設計1.1南部地鐵5號線、13號線回龍觀社區(qū)(回龍觀文化居住區(qū))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東南部,緊鄰地鐵8號線和13號線。十幾年內,這里由農田變?yōu)槌笠?guī)模居住區(qū),目前居住了約40萬的人口,是典型的郊區(qū)大型居住區(qū),具有一定的研究代表性。1.2游憩行為的調查內容本調查于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在回龍觀社區(qū)總共發(fā)放調查問卷550份。主要采取隨機入戶調查與室外公共空間發(fā)放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問卷將游憩活動類型分為4類:第一類為“自然型”游憩活動,包括去花園、公園、綠地等;第二類為“娛樂型”游憩活動,包括逛街、看電影、唱卡拉OK等;第三類為“社交型”游憩活動,包括出門找朋友談心、喝茶、聊天等;第四類為“鍛煉型”游憩活動,包括打球、健身、運動等活動。調查內容既有居民的客觀社會經濟屬性,也有居民的主觀信息。其中,居民主觀信息包括:對回龍觀的感知、認知,游憩環(huán)境滿意度等;游憩行為結果包括:游憩地點、頻率、出行方式等。被調查者的社會經濟屬性情況詳見表1。1.3影響因素分析研究內容共分為三部分:游憩行為空間特征——行為結果,游憩行為影響因素——行為決策,游憩行為滿意度與個體決策——行為評價。其中,第一部分與第三部分的研究主要使用常規(guī)統(tǒng)計方法。第二部分中首先對個體的客觀社會經濟屬性與主觀個性信息做相關分析,觀察個體的特性能否獨立于其社會經濟特征而被體現。之后選用多項logit回歸模型對游憩行為地點選擇和頻率選擇進行影響因素分析(表2)。以自然型的游憩活動行為為例,將客觀社會經濟屬性和主觀個性信息作為自變量,分別以游憩空間地點和游憩頻率為因變量進行多項logit回歸建模。其中客觀社會經濟屬性包括收入、年齡、教育程度;個性信息的自變量包括入住前對社區(qū)的感知印象、入住后對社區(qū)的感知印象、社區(qū)依戀度、社區(qū)認同度和行為偏好。首先研究加入個性信息對模型擬合效果的提高,然后研究各系數的代表含義。多項logit模型是當因變量的類別為三類及以上,且不能確定因變量的類別之間是否存在序次關系時進行的一種回歸方法。由于不確定因變量一定為序次發(fā)生的,因此使用了假設條件最少的模型,而沒有選用累計logistic回歸模型。對于有j=1,2,…,J類的非序次因變量,多項logit模型可以通過以下logit形式描述:Ln(P(y=j|x)/P(y=J|x))=Aj+Bjx(1)Ln(Ρ(y=j|x)/Ρ(y=J|x))=Aj+Bjx(1)2分析的結果2.1不同類型的游憩活動在單次啟動時國內交通比較回龍觀居民的游憩地點選擇呈現出明顯的以社區(qū)為中心的圈層結構。各種游憩活動都是選擇在社區(qū)附近的人最多,其次是離家一定距離的地方,而在中心城區(qū)的較少(圖1a)。游憩活動的分布規(guī)律基本上為距離社區(qū)越遠,去的人越少,這種規(guī)律與以往文獻的研究結果相吻合。就各圈層的游憩活動類型比例而言。在最內層為自然型活動最多,交往活動最少;中間與最外一層都是交往型活動比例最高。自然型與鍛煉型娛樂活動越往外圍比例越少,娛樂型與交往型活動越往外圍所占比例越高(圖1b)。就游憩活動的選擇頻率而言。選擇進行自然型游憩活動的人數最多。如果將各活動選擇的人數疊加,會發(fā)現在每半年及以下一次進行游憩活動的人數占總人數的92.2%,每月及以下一次者占87.4%。因此,回龍觀居民的游憩活動相對比較頻繁,這說明郊區(qū)居民有充分的游憩需求。郊區(qū)居民游憩活動較多的狀況,也產生了對周圍游憩環(huán)境較高的要求。從不同類型的活動頻率來看,自然型游憩活動選擇最多的為每周一次,娛樂和社交型游憩活動都以每月一次為選擇最多的頻率,鍛煉型選擇頻率最高為每周多次,剩下的頻率選擇人數依次遞減(圖2a)。就游憩活動出行方式而言。自然型與鍛煉型活動以步行為主,娛樂型與交往型以公共交通為主(圖2b)。就所有游憩活動整體的交通方式而言,盡管公共交通使用率(29.5%)略高于私家車使用率(28.2%),但非常接近??梢?公共交通和私家車都是郊區(qū)居民游憩活動的重要出行方式。訪談材料還表明,郊區(qū)居民使用公共交通的比例雖然較高,但較高的使用率并不意味較高的滿意度,因為有很多居民抱怨地鐵擁擠等。2.2休閑行為的影響因素2.2.1文化氛圍與社區(qū)網8個主觀個性變量中有5個與客觀經濟變量弱相關(表3)。分別是入住前感知印象中的社區(qū)環(huán)境與教育程度相關,入住前感知印象中的文化氛圍與教育程度相關,入住前感知印象中的休閑環(huán)境與年齡相關;當前感知印象中文化氛圍與收入水平、年齡、教育相關;對社區(qū)依戀程度與年齡相關。由于這些相關系數中最大絕對值不超過0.17,相關程度較低。因此,可以認為個體主觀的個性信息與客觀社會經濟變量間是較為獨立的。2.2.2第二,回龍觀不同行為時的頻率首先,加入個性信息后,模型擬合度更好,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行為地理學的理論基礎?;貧w結果表明,加入個性信息作為自變量與只有客觀屬性作為自變量相比,游憩地點選擇與頻率選擇的模型擬合優(yōu)度有了較大提升,分別從0.3181上升到0.9782、從0.2942上升到0.9955,最終模型擬合程度良好??梢?無論是游憩地點選擇還是頻率選擇模型,客觀屬性和主觀因素都在其中起作用。其次,感知與偏好在行為過程中起作用。傳統(tǒng)理論假設個體先通過感知得到信息,再結合偏好做決策。因此行為應該與個體感知得到的信息和偏好均有關,模型結果的確顯示游憩行為地點與頻率的選擇與當前感知印象以及偏好呈正相關。具體如下:當前感知信息與行為有關。對回龍觀當前印象越好的居民越愿意在回龍觀周圍活動。在地點模型中,認為當前社區(qū)生活越豐富的居民越愿意到回龍觀地區(qū)活動。在行為頻率模型中,認為當前社區(qū)生活越豐富的居民在社區(qū)附近活動頻率越高。偏好與認同度也對行為結果有影響。在地點選擇模型中,偏愛郊區(qū)的居民在回龍觀附近活動多。在頻率選擇模型中,對社區(qū)認同度越高的居民在社區(qū)附近活動頻率越高。另外,在游憩行為這種經常性的活動中,感知印象與行為結果之前存在著調整過程。對回龍觀之前印象好的居民反而不愿意在回龍觀周邊活動,只有當前的印象才決定行為結果。在地點選擇模型中,入住前認為回龍觀休閑環(huán)境有吸引力的居民在入住后越愿意到非回龍觀地區(qū)活動。在頻率選擇模型中,入住前看重文化氛圍、休閑環(huán)境的居民在社區(qū)附近活動的頻率越低。地點與頻率選擇的多項Logit回歸模型系數如表4、表5所示。再有,盡管居民對社區(qū)當前的感知印象與行為相符合,這也不能說明居民對回龍觀印象好、活動多,因為還可能存在著對社區(qū)印象差、活動少的可能。由于部分居民的行為與入住前的感知印象不一致,這部分居民并沒有達到入住前的預期。2.3第二,回龍觀社區(qū)周邊的游憩環(huán)境尚需提高。在不同個體滿意度與居民在社區(qū)附近娛樂活動的頻率基本正相關?;佚堄^社區(qū)的游憩設施建設在近幾年有了一定的進展與效果,如新增的萬意商場、華聯(lián)影院、永旺等,回龍觀居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并且,回龍觀地區(qū)自發(fā)地形成了網絡社區(qū),力量不斷壯大。另外,遷入時間越長,居民對回龍觀滿意度越高。而高收入、高教育水平,入住前對社區(qū)文化氛圍期待較高的居民對社區(qū)周邊的游憩環(huán)境不滿意度較高,相關系數均在0.05水平上顯著。因此,回龍觀社區(qū)周邊的游憩環(huán)境水平仍有待加強。個體對策的研究表明,能力制約成為不滿意居民能否享受到更好游憩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在比例高達31.8%的不滿意人群中,只有16.2%的人通過選擇去其他場所進行游憩活動來彌補生活在回龍觀的不滿。這些人的特征是平均年齡低、汽車持有量高。而剩下的不滿意人群只能通過降低在回龍觀的游憩頻率來緩解自己的不滿。3居民的行為特征通過對北京市回龍觀社區(qū)居民游憩行為的研究發(fā)現,郊區(qū)居民的游憩地點選擇呈距離衰減規(guī)律,相對而言自然型與鍛煉型活動在內圈層比例較高,娛樂型與交往型活動在外圈層比例較高,居民活動頻率較高,游憩需求大,交通工具以步行、私家車和公共交通為主。個體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個性信息,并能對行為過程發(fā)生作用。研究發(fā)現,居民的主觀因素,如感知信息、偏好與客觀社會經濟屬性之間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共同對游憩的決策過程起重要影響,其中主觀信息對行為的影響不可忽略。對當前社區(qū)游憩環(huán)境感知好、認同高、偏好高的居民,更愿意選擇在社區(qū)附近活動并保持在社區(qū)附近活動的高頻率狀態(tài)。上述結論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行為地理學的某些基本假設。地理行為的決策過程可能比行為地理學者設想的更為復雜。研究發(fā)現,居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