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官僚體系中的爵系統(tǒng)_第1頁
秦漢官僚體系中的爵系統(tǒng)_第2頁
秦漢官僚體系中的爵系統(tǒng)_第3頁
秦漢官僚體系中的爵系統(tǒng)_第4頁
秦漢官僚體系中的爵系統(tǒ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秦漢官僚體系中的爵系統(tǒng)

一、秦漢官僚體系中的公約罪秦漢時期,人們常把公務(wù)員、大臣、醫(yī)生和學者視為“官”。最典型的是《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和《續(xù)漢書·百官志》,都明確記載了某些職官的“位”。如《百官表》說御史大夫“位上卿”,前后左右將軍“位上卿”以上現(xiàn)象表明,秦漢官僚體系中除了以石數(shù)排列的祿秩系統(tǒng)之外,還存在著以“公卿大夫士”序列排列的“位”的系統(tǒng)眾所周知,公卿大夫士的說法起源于先秦?!蹲髠鳌は骞拍辍芬延小肮浯蠓蛳嗬^于朝”的記載然而,在經(jīng)歷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巨變和秦始皇建立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quán)官僚體制之后,秦漢官僚體系中的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統(tǒng)到底還具有怎樣的意義呢?筆者認為:秦及西漢時期的官僚體系是由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統(tǒng)和以石數(shù)標稱秩級的祿秩系統(tǒng)共同構(gòu)成的,它們又與二十等爵系統(tǒng)共同組成支撐秦漢官僚政治社會的三個支架。其中,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統(tǒng)是核心和基準系統(tǒng),其他兩個系統(tǒng)均是從這一系統(tǒng)衍生發(fā)展演變而來,三者之間有一定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秦漢時期,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統(tǒng)仍處在不斷完善過程中,并不斷調(diào)整與其他兩個系統(tǒng)的關(guān)系,漢代幾次大的官制改革都因此而起。二、秦漢的公務(wù)、卿位正如前文所揭,《百官表》和《百官志》明確記載了漢代的公卿,因此,對于秦漢時存在公、卿位應(yīng)當不存在太大疑問。成問題的倒是大夫、士位。士位問題較為復(fù)雜,須專文討論。本文著重討論大夫位(一)在罪刑中,須先請,和載其賢材。至西漢后期又至東漢初,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中有一問答:可(何)謂“宦者顯大夫?”·宦及智(知)于王,及六百石吏以上,皆為“顯大夫”。整理小組《注釋》說:《漢書·惠帝紀》:“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系?!迸c本條可參看。簡文中的“大夫”與二十等爵的大夫爵或五大夫爵沒有關(guān)系,而是指公卿大夫士的大夫位。此簡出于秦簡《法律答問》,因此它對“顯大夫”的界說應(yīng)當視為秦代的法律規(guī)定,大夫即“宦及智(知)于王,及六百石吏以上”,大夫的起始祿秩為六百石。我們在漢代文獻中尚未發(fā)現(xiàn)像上述秦簡那樣直接的法律規(guī)定,而《漢書·律歷志上》的下列記載:元鳳三年,太史令張壽王上書欲改歷,六年“詔劾壽王吏八百石,古之大夫,服儒衣,誦不詳之辭,作祅言欲亂制度,不道?!?21似乎意味著大夫位在漢代已經(jīng)成為古代制度的遺存,人們只是習慣于將某些官秩與古代的大夫位相對照而已。然而,若仔細爬梳史籍,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西漢時期大夫位仍是具有明確內(nèi)涵和指向的切實存在,試舉典型事例以證之:前揭《漢書·宣帝紀》載宣帝在黃龍元年詔中說:舉廉吏,誠欲得其真也。吏六百石位大夫,有罪先請,秩祿上通,足以效其賢材,自今以來毋得舉。(8宣帝在詔書中明確說“吏六百石位大夫”,這一說法與前揭秦簡一脈相承。在古代,詔書即是法律。此詔表明,直至宣帝時“吏六百石位大夫”的法律規(guī)定仍在發(fā)揮作用。居延新簡中有這樣一枚簡:君吏六百石大夫位當有E.P.T52:164居延新簡所出簡的年代為武帝末至東漢初。此簡在邊境地區(qū)發(fā)現(xiàn),可以進一步證明它是確實施行的法令。根據(jù)宣帝詔,我們還了解到位大夫者,享有“有罪先請,秩祿上通”的特權(quán)?!坝凶锵日垺敝敢欢ㄉ矸种擞凶锉叵日堊h而后論罪,不得直接劾之有司《漢書·朱博傳》載成帝時大司空何武與丞相翟方進奏言:古選諸侯賢者以為州伯……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統(tǒng),選第大吏,所薦位高至九卿,所惡立退,任重職大?!洞呵铩分x,用貴治賤,不以卑臨尊。刺史位下大夫,而臨二千石,輕重不相準,失位次之序。臣請罷刺史,更置州牧,以應(yīng)古制。(83奏言稱“刺史位下大夫”。刺史秩為六百石《漢書·司馬遷傳》載司馬遷報任安書,其中有曰:鄉(xiāng)者,仆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62司馬遷受腐刑前任太史令。顏師古注引韋昭曰:“《周官》太史位下大夫也?!背辑懺?“漢太史令千石,故比下大夫?!薄稘h書補注》引沈欽韓說:“百官志太史令六百石。宣帝黃龍元年詔曰:吏六百石位大夫,有罪先請。瓚以太史令為千石非也。”《漢書·禮樂志》:至成帝時,謁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間樂,能說其義,其弟子宋曄等上書言之,下大夫博士平當?shù)瓤荚嚒?22《漢書·龔勝傳》載御史中丞劾奏龔勝說:勝吏二千石,(夏侯)常位大夫,皆幸得給事中,與論議……。(72時夏侯常為博士(72《史記·太史公自序》載有“上大夫壺遂”。司馬貞《索隱》案:遂為詹事,秩二千石,故為上大夫也。(130壺遂任詹事之事見于《史記·韓長孺列傳》:“壺遂官至詹事,天子方倚以為漢相,會遂卒?!?108《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頗著文焉。(14據(jù)《漢書·董仲舒?zhèn)鳌?董仲舒因?qū)Σ叩梦涞圪p識,“對既畢,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事易王”。因言災(zāi)異,“中廢為中大夫”,后又啟用為膠西王相(56前揭《漢書·翟方進傳》:丞相、御史請遣掾史與司隸校尉、部刺史并力逐捕,察無狀者,奏可。司隸校尉涓勛奏言:“《春秋》之義,王人微者序乎諸侯之上,尊王命也。臣幸得奉使,以督察公卿以下為職,今丞相宣請遣掾史,以宰士督察天子奉使命大夫,甚顏師古注曰:謂丞相掾史為宰士者,言其宰相之屬官,而位為士也。奉使命大夫,謂司隸也。(84司隸校尉涓勛對丞相、御史大夫掾史監(jiān)督司隸校尉和部刺史逐捕一事不滿,故對皇上上奏發(fā)牢騷,說這是“以宰士督察天子奉使命大夫”,違背尊卑之禮。據(jù)《百官表》,司隸校尉秩二千石(19上《漢舊注》東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蛟?漢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其后皆自辟除,故通為百石云。(志24將太尉東西曹掾比二百石至比四百石比之古元士,或?qū)⒂兄缺茸髅??!氨取钡恼f法表明當時可能并沒有對“士”的范疇做出明確規(guī)定,故存在幾種不同說法?!妒酚洝とf石張叔列傳》:孝景帝季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于家,以歲時為朝臣。(103(御史大夫張歐)老病篤,請免。于是天子亦策罷,以上大夫祿歸老于家。(103《漢書·百官公卿表下》:(元光四年)九月,中尉張歐為御史大夫,五年老病免,食上大夫祿。(19下萬石君和張歐以老病免時,均破例賜食上大夫祿。假如上大夫不是切實的位階,享有固定俸祿的話,這樣的表述就難以理解。以上數(shù)例表明,西漢時期不僅存在切實的大夫位,而且秩二千石和六百石、比六百石分別對應(yīng)上大夫位和下大夫位然而,秦漢時在二千石和六百石之間還存在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等秩級。這些秩級與“位”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是怎樣的呢?文獻中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根據(jù)以下記載或許可以作些推測?!栋俟俟浔怼?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光祿大夫無。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大夫、博士、御史、謁者、郎無。其仆射、御史治書尚符璽者,有印綬。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19上秦漢印綬分三個等級:秩比二千石以上銀印青綬,秩比六百石以上銅印黑綬,比二百石以上銅印黃綬。漢代自景帝中六年規(guī)定六百石以上者享有乘車的特權(quán),車制分兩個等級:二千石以上和千石至六百石?!稘h書·景帝紀》景帝中六年五月詔曰:夫吏者,民之師也,車駕衣服宜稱。吏六百石以上,皆長吏也,亡度者或不吏服,出入閭里,與民亡異。令長吏二千石車朱兩而《續(xù)漢書·輿服志上》“皁蓋車”條: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皁蓋,朱兩結(jié)合前揭《漢書·司馬遷傳》顏師古注引臣瓚說“漢太史令千石,故比下大夫”,雖然臣瓚說太史令千石有誤,但是,千石位下大夫應(yīng)該有據(jù)。因此,可推測:比二千石位隨二千石,也為上大夫,千石以下至比六百石位下大夫需要指出兩點:第一,秦漢時期的公卿大夫士專指士人官僚,宦官不在此列。司馬遷事跡可證明這一點。司馬遷原為太史令,秩六百石,后因李陵事受宮刑,“為中書令,尊寵任職”第二,秦及西漢時期狹義的公卿大夫?qū)V钢醒胫睂俑骷壒偈鹆偈陨祥L官,即所謂外朝官(二)惠帝及帝帝時期的“禮議政部”上文已揭示,秩六百石位大夫以上吏具有某些特權(quán),如“有罪先請,秩祿上通”、“陪外廷末議”。事實上,吏六百石以上的特權(quán)遠不止于此。以往一些學者對此已有論述前揭《漢書·景帝紀》景帝中六年詔表明,吏六百石以上者在漢代被稱作長吏秩六百石是有資格參加賀正、大喪特別是朝議等朝廷活動的最低一級官吏?!妒酚洝⒕词鍖O通列傳》載漢高帝七年叔孫通制定賀正朝儀:“于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zhí)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99正因為如此,漢代的外朝是由六百石以上至丞相構(gòu)成的。由于秩六百石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故漢代這一級官職設(shè)置最多,一般部門的長官均定為六百石秩(參見表1),其目的應(yīng)是為了讓朝廷與這些部門能夠建立直接聯(lián)系。六百石以上吏在司法、賦稅、徭役上享有很多特權(quán)。如前揭例1《漢書·宣帝紀》表明,吏六百石位大夫者享有“有罪先請”的特權(quán)制詔御史曰: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趨,犯罪耐以上毋二尺告劾,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建始二年九月甲辰下。詔書規(guī)定年七十受王杖者待遇比照六百石吏《漢書·惠帝紀》載,惠帝即位后向天下施恩惠,其中兩項是針對六百石以上吏的: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系……今吏六百石以上父母妻子與同居,及故吏嘗佩將軍都尉印將兵及佩二千石官印者,家唯給軍賦,他無有所與。(2其一,六百石以上吏和爵五大夫者、宦皇帝而知名者,犯罪后應(yīng)帶刑具的,特批有不帶刑具的優(yōu)待權(quán)六百石以上長吏在職秩的遷轉(zhuǎn)上也較少吏有更多的特權(quán)和機遇。下面的例子雖然是東漢的,但其精神主干大致可視為西漢的延續(xù)。《后漢書·質(zhì)帝本紀》載,質(zhì)帝本初元年令“千石、六百石、四府掾?qū)?、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jīng)者,各令隨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當以次賞進”(6時尚書有缺,詔將大夫六百石以上試對政事、天文、道術(shù),以高第者補之。酺自恃能高,而忌故太史令孫懿,恐其先用,乃往候懿。既坐,言無所及,唯涕泣流連。懿怪而問之,酺曰:“圖書有漢賊孫登,將以才智為中官所害。觀君表相,似當應(yīng)之。酺受恩接,凄愴君之禍耳!”懿憂懼,移病不試。由是酺對第一,拜尚書。(48它表明重要官職空缺時,通常是在六百石以上長吏中進行選拔。漢代還多次對六百石以上吏賜五大夫或以上爵,而且五大夫以上爵對秩六百石的吏方始賜予六百石以上吏之子則享有接受國家正式教育、優(yōu)先入仕的特權(quán)?!逗鬂h書·質(zhì)帝本紀》載,質(zhì)帝本初元年夏四月,“令郡國舉明經(jīng),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詣太學。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yè),歲滿課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6以上關(guān)于秩六百石以上者地位和權(quán)益的考察,可能只是現(xiàn)實中的一部分。但是僅依靠這些考察,我們已能得出如下結(jié)論:以秩六百石為界,漢代的官僚分為兩個大的階層,居于六百石以上的長吏,官高祿厚,具備參加朝廷議政的資格,并因此成為統(tǒng)治集團的核心成員,享有各種特權(quán),這種特權(quán)不僅惠及己身,還延及家庭成員特別是子嗣;居于六百石以下的少吏則官卑祿薄,不能享受長吏所有的特權(quán)。秩六百石之于漢代官僚體系的分層地位就仿佛五大夫爵之于二十等爵。秩六百石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分層作用,絕非偶然,正如宣帝黃龍元年詔所表明的,是因為“吏六百石位大夫”,國家將秩六百石確定為大夫的最低一級——下大夫,從而使其具有了重要的分層界標意義。秩六百石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是通過“位大夫”而獲得的。為什么不是秩決定位,而是位決定秩?因為從本源上來說,位的出現(xiàn)早于秩。西周初期大概已經(jīng)建立了卿大夫士系列的雛形秦漢時期大夫位的存在,以及其所享有的各種特權(quán),表明這一時期祿秩系統(tǒng)雖然已經(jīng)發(fā)展得相當成熟,但是,位系統(tǒng)并沒有因此消失,它仍然作為祿秩系統(tǒng)的坐標體系而存在,是構(gòu)架當時官僚政治社會的基本制度系統(tǒng)。不僅如此,位系統(tǒng)在秦漢時期還獲得了新的發(fā)展,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公卿位的確立和完善上。三、《二年律令秩律》解決的切入點從上一節(jié)的考察可以看到,秩六百石位大夫的位新出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可能,我們就以此作為切入點。(一)景帝在二千石上的秩級《秩律》所反映的西漢初期呂后二年的官秩情況,與《百官公卿表》記載的成帝綏和元年時的官秩序列有很大不同●御史大夫,廷尉,內(nèi)史,典客,中尉,車騎尉,大(太)仆,長信詹事,少府令,備塞都尉,郡守、尉,中二千石:御史大夫二千石:內(nèi)史、詹事、郡守比二千石:郡尉這一差異表明漢王朝在呂后二年至成帝綏和元年間的某一個時點曾經(jīng)對官秩系統(tǒng)進行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改革,而關(guān)于這次改革的情況以及改革前的官秩對應(yīng)狀況,《百官公卿表》完全失載。如上所述,《秩律》中沒有秩中二千石,御史大夫、廷尉等秩皆為二千石,由于文獻中關(guān)于中二千石和二千石官的記載較多,因此也成為我們探討此問題的重要突破口其一,《史記·孝文本紀》: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詔御史:“……其為孝文皇帝廟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萬世,永永無窮,朕甚嘉之。其與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禮官具為禮儀奏。”(10這是文獻中秩中二千石出現(xiàn)的最早時間,由此可知景帝即位時已經(jīng)存在中二千石秩級了,那么,在二千石之上增設(shè)中二千石的秩級應(yīng)發(fā)生在景帝即位之前。其二,《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文帝六年,淮南王謀反,文帝令丞相張倉等審理此案,張倉等議:“丞相臣張倉、典客臣馮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賀、備盜賊中尉臣福昧死言:……長當棄市,臣請論如法?!敝圃?“朕不忍致法于王,其與列侯二千石議?!薄俺紓}、臣敬、臣逸、臣福、臣賀昧死言:臣謹與列侯吏二千石臣嬰等四十三人議,皆曰‘長不奉法度,不聽天子詔,乃陰聚徒黨及謀反者,厚養(yǎng)亡命,欲以有為’。臣等議論如法?!?118大臣第二次上疏中提到“吏二千石臣嬰”?!栋俟俟浔硐隆肺牡郯四陾l,有“太仆嬰薨”。此“太仆嬰”即汝陰侯夏侯嬰?!妒酚洝は暮顙肓袀鳌份d:“嬰自上初起沛,常為太仆”,“高后崩,代王之來,嬰以太仆與東牟侯入清宮,廢少帝,以天子法駕迎代王代邸,與大臣共立為孝文皇帝,復(fù)為太仆。八歲卒,謚為文侯?!?95賈誼《新書·等齊》的下段文字不僅可以證明上述判斷,而且揭示文帝時的官秩改革是在賈誼建議下實施的:天子之相,號為丞相,黃金之印;諸侯之相,號為丞相,黃金之印,而尊無異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諸侯列卿秩二千石,則臣已同矣。人主登臣而尊,今臣既同,則法惡得不齊?天子衛(wèi)御,號為大仆,銀印,秩二千石;諸侯之御,號曰大仆,銀印,秩二千石,則御已齊矣。御既已齊,則車飾具惡得不齊?賈誼說,漢列卿(包括太仆)和諸侯列卿文帝官秩改革時,對郡守的秩級仍維持二千石不變?!妒酚洝た崂袅袀鳌?“濟南瞯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為濟南太守。至則族滅瞯氏首惡,余皆股栗。居歲余,郡中不拾遺。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122前文已揭,《秩律》中秩二千石的職官在《百官表》中被分解為三個秩級,那么,這一格局是否是在文帝改革時一次完成的呢?前文已對天子諸卿、諸侯列卿和郡守進行了考察,下面將對其余職官情況展開討論首先,關(guān)于內(nèi)部歷史《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載景帝即位,以晁錯為內(nèi)史,“寵幸傾九卿”(101《茂陵書》不《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引臣瓚曰:“《茂陵書》詹事秩真二千石?!薄妒酚洝ば⒕氨炯o》司馬貞《集解》引瓚曰:“《茂陵書》詹事秩二千石?!?11對第四階段的考察結(jié)果(建昭)三年夏,令三輔都尉、大郡都尉秩皆二千石。(9由此可反證,此詔出臺前,郡無論大小,其都尉秩都相同。既然元帝時令三輔和大郡都尉秩為二千石,那么普通郡都尉秩應(yīng)當?shù)陀诙?因此,《百官公卿表》中郡尉秩比二千石至少在元帝建昭三年前已確定。將以上考察結(jié)果歸納如下:西漢前期官僚系統(tǒng)最高一級為未標稱石數(shù)的丞相、太尉,其次為二千石,御史大夫與中央諸卿、諸侯列卿、地方郡守尉均為秩二千石。文帝時,年輕有為的政治家賈誼對于這樣一種中央與諸侯國、地方郡長官地位無別的現(xiàn)狀十分憂慮,遂建議文帝進行改革。文帝采納賈誼建議,對官秩系統(tǒng)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調(diào)整,提高中央列卿的秩級,以此樹立中央王朝的權(quán)威和地位。改革主要針對官僚系統(tǒng)的上部,將原來秩二千石官分為三個秩級:第一,在秩二千石之上增設(shè)中二千石一級,以安排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列卿。當時內(nèi)史沿襲先秦舊制,地位仍十分重要,屬卿之列,因此在這次改革中也升為秩中二千石,大約在成帝時由內(nèi)史轉(zhuǎn)化的三輔被降秩為二千石,與一般郡守秩級同。第二,諸侯列卿、郡守、詹事的秩級保持不變,仍為二千石。第三,郡尉的秩級很可能也在此次改革中降為比二千石。(二)子治的意義上一節(jié)的考察表明,漢初列卿秩為二千石,文帝改革時才將其增秩為中二千石。而本文第二部分則通過傳世文獻證明漢代上大夫秩為二千石,文獻中未見到例外的例子。假如以上兩者均為事實,那么,勢必導(dǎo)出如下結(jié)論:即直至文帝改革,秦漢王朝的卿與上大夫秩均為二千石。這一情況并非沒有可能。先秦時期諸侯國的“卿”即不是獨立的位階,卿指大夫之執(zhí)政者,就其位來說則屬上大夫,故有“上大夫卿”的說法?!抖Y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睂O希旦《集解》:“上大夫卿者,言上大夫即卿也?!币辉?孟獻伯拜上卿,叔向往賀,門有御,馬不食禾。向曰:“子無二馬二輿何也?”獻伯曰:“吾觀國人尚有饑色,是以不秣馬;班白者不徒行,故不二輿?!毕蛟?“吾始賀子之拜卿,今賀子之儉也?!毕虺?語苗賁皇曰:“助吾賀獻伯之儉也?!泵缱釉?“何賀焉!夫爵祿旂章,所以異功伐,別賢不肖也。故晉國之法,上大夫二輿二乘,中大夫二輿一乘,下大夫?qū)3?此明等級也。且夫卿必有軍事,是故循車馬,比卒乘,以備戎事。有難則以備不虞,平夷則以給朝事。今亂晉國之政,乏不虞之備,以成節(jié),以絜私名,獻伯之儉也可與?又何賀!”從三人的對話可以看出,孟獻伯雖拜為上卿,但是其位仍為上大夫,享受上大夫的車馬規(guī)格——二馬二輿。因此,西漢初期卿與上大夫同秩很可能沿襲的是戰(zhàn)國秦的體制,亦即諸侯國制。兩周時,無論是在現(xiàn)實中還是在觀念上,都存在天子之制與諸侯國制的等級差別。如《周禮·春官·典命》載周天子和諸侯百官命數(shù):“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亦如之。凡諸侯之嫡子,誓于天子,攝其君,則下其君之禮一等;未誓,則以皮帛繼子男。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視小國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各視其命之數(shù)。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各視其命之數(shù)?!薄秶Z》中已有天子三公九卿的說法:“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師尹維旅、牧、相宣序民事……諸侯朝修天子之業(yè)命,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yè),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贝呵飸?zhàn)國以來發(fā)展起來的天子之制理論,對戰(zhàn)國后期的現(xiàn)實政治產(chǎn)生了相當?shù)挠绊?當然這一理論在戰(zhàn)國后期的迅速發(fā)展本就是現(xiàn)實政治的產(chǎn)物?!妒酚洝ぐ灼鹜豸辶袀鳌份d:(秦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復(fù)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yīng)侯曰:“武安君禽馬服子乎?”曰:“然?!庇衷?“即圍邯鄲乎?”曰:“然?!薄摆w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所為秦戰(zhàn)勝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庇谑菓?yīng)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蓖趼犞?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yīng)侯有隙。(73蘇代說“秦王王,武安君必為三公”,當時秦王已僭越制度,自稱王,因此蘇代所說“王”應(yīng)當是指秦王統(tǒng)一天下為天子。三公則顯然指天子之相。秦統(tǒng)一天下、建立帝國后,則出現(xiàn)了將丞相稱三公的事例?!妒酚洝だ钏沽袀鳌?“李斯子由為三川守,群盜吳廣等西略地,過去弗能禁。章邯以破逐廣等兵,使者覆案三川相屬,誚讓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盜如此?!?87但是,從呂后二年時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列卿與郡守、郡尉、詹事等上大夫一樣同為秩二千石可以窺知,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雖然“建皇帝之號”從賈誼《新書》說“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shè)刑而天下治”有跡象表明文帝在即位前就已經(jīng)是王制(天子之制)理論的信奉者和追隨者。文帝即位元年三月詔中有“九卿”之語:上從代來,初即位,施德惠天下,填撫諸侯四夷皆洽歡,乃循從代來功臣。上曰:“方大臣之誅諸呂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勸朕,朕以得保奉宗廟。已尊昌為衛(wèi)將軍,其封昌為壯武侯。諸從朕六人,官皆至九卿?!倍饲暗臐h帝詔中未見到“三公九卿”的提法,因此,將御史大夫稱三公大概也始自文帝時。前揭《漢書·枚乘傳》,枚乘即稱御史大夫晁錯為三公。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稱御史大夫為三公的例子以往學者已經(jīng)注意到,關(guān)于三公,傳世文獻存在兩種不同的說法?!栋俟俟浔怼吩陂_篇時即說:周官則備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為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于百事。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tǒng),故不以一職為官名。又立三少為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記曰三公無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舜之于堯,伊尹于湯,周公、召公于周,是也?;蛘f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19上兩種說法在現(xiàn)存?zhèn)魇牢墨I中均能見到,筆者將其做成表2,以便瀏覽。由此可以看到,三公為天子之相說是與九卿相配伍的,它又在《韓詩外傳》中與三公為司馬、司徒、司空說(三司說)構(gòu)成一個體系(早期未必如此)。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說(三太說)則與六卿相配和。大體上,今文經(jīng)持天子之相、三司說,而古文經(jīng)持三太說至此,我們可以大致梳理一下天子三公九卿說的演化過程以及與戰(zhàn)國以來現(xiàn)實政治之間的關(guān)系脈絡(luò):從戰(zhàn)國時期各國普遍實行宰相和卿大夫制度,可以推測三公為天子之相理論是天子三公九卿說與現(xiàn)實制度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正如《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和《李斯列傳》所反映的,這一理論反過來也對現(xiàn)實政治產(chǎn)生著影響。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將丞相稱三公、立于百官之上、而不排在祿秩序列之中就是很好的證明以三公九卿為核心的王制理論,在戰(zhàn)國后期直至西漢末經(jīng)歷了各家之說在激烈論爭中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大約從西漢文、景時起今文經(jīng)家提倡的三司說和古文經(jīng)家倡導(dǎo)的三太說開始興起。兩說中,無論是從其學說流行的程度,還是與現(xiàn)實的契合度來說,今文經(jīng)都占了上風。其結(jié)果除了今文經(jīng)家很多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