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中物理九年級全冊蘇科版練習題十八_第1頁
2019年初中物理九年級全冊蘇科版練習題十八_第2頁
2019年初中物理九年級全冊蘇科版練習題十八_第3頁
2019年初中物理九年級全冊蘇科版練習題十八_第4頁
2019年初中物理九年級全冊蘇科版練習題十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19年精選初中物理九年級全冊蘇科版練習題十八

4第1題【單選題】

如圖用大小相等的拉力F,沿不同的方向拉同一物體運動相同的路程S,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甲圖中的拉力F做功最快

B、乙圖中的拉力F做功最慢

C、丙圖中的拉力做功最多

D、甲、乙、丙三種情況拉力F做功不相等

【答案】:

A

【解析】:

【解答】解:由題知:F^=F3=Fpg;s甲=s乙二s丙;

由功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W甲二W乙二川丙,即三種情況下拉力FB功相等,故CD錯誤;

由圖甲水平面光滑,乙水平面粗糙,丙斜面粗糙且物體在H乍用下向上運動,所以甲中物體拉動時速度最快,時間最少,由P二

牛可知甲圖中拉力F>功最快,故A正確、B錯。

故選A。

【分析】功的大小是物體所受的力與在力的方向上通過距離的乘積,因為在甲、乙、丙三種情況下受力相同,并且在力的方向

上通過的距離也相等,由此可得三種情況下拉力做功的多少;由不同表面的粗糙程度判斷物體運動速度,可得物體運動的時

間,從而比較做功的快慢。

4第2題【單選題】

如圖是探究利用斜面提升物體是否省力、是否省功的實驗,下列操作中正確的是(

A、不需要使用刻度尺

B、必須保持斜面的傾斜角度不變

C、不可以將小車車輪朝上放在斜面上進行探究

D、先用彈簧測力計沿豎直方向勻速提升小車至高度h處,再沿著斜面勻速拉動小車至高度h處,記

下兩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答案】:

D

【解析】:

【解答】解:A、根據(jù)W有用=Gh,W,恿=Fs,需用刻度尺測量斜面的長sffl高h,故A錯誤;B、為了多次測量找普遍規(guī)律,需要

多次改變斜面的傾斜角度,故B錯誤;

C、為了改變斜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將〃中車輪朝上放在斜面上進行探究,故C錯誤;

D、為了比較是否受力和省功,先用彈簧測力計沿豎直方向勻速提升,J陣至高度h處,再沿著斜面勻速拉動〃陣至高度h處,記

下兩次彈簧測力計,故D正確.

蠟D.

【分析】(1)根據(jù)W有用=Gh,W,e=Fs,需用刻度尺測薊面的長和高;(2)為了多次測量找普遍規(guī)律,需要改變斜面的傾

斜角度;(3)可以將小車車輪朝上放在斜面上進行探究;(4)為了比較是否受力和省功,先用彈簧測力計沿豎直方向勻速提

升小車至高度h處,再沿著斜面勻速拉珈J陣至盲度h處,記下兩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4第3題【單選題】

下列常用工具屬于費力杠桿的是()

A、吃飯用的筷子

B、撬瓶蓋的起子

C、剪斷鋼絲的鉗子

D、擰螺帽的扳手

【答案】:

A

【解析】:

【解答】解:A、吃飯用的筷子屬于強力杠桿,所以選項A符合題意;B、翩腌的起子屬于省力杠桿,所以選項B不符合題

意;

C、剪斷鋼絲的鉗子屬于省力杠桿,所以選項C不符合題意;

D、擰螺帽的扳手屬于省力杠桿,所以選項D不符合題意;

SBSA.

【分析】本邈主要考專對杠桿分類方法的了解與記憶: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桿為省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桿為費力

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桿為等臂杠桿.

4第4題【單選題】

下列情況中人對物體做功的是()

A、提著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勻速前進

B、舉著杠鈴原地不動

C、用力搬石頭但沒有搬動

D、推著小車前進

【答案】:

D

【解析】:

【解答】解:A、提著水桶勻速前進,施加的力豎直向上,在力的方向上沒有移動距離,所以人對桶沒有做功,故A錯誤;

B,舉著杠鈴原地不動,運動員對杠鈴有向上的力,但沒有距離,所以沒有做功,故B錯誤;

C,用力搬石頭但;殳有搬動,雖然有力,但沒有距離,所以沒有做功,故C錯誤;

D、推著〃中前進,對小車有向前的推力,且在推力的方向上有距離,所以做功,故D正確;

雌D.

【分析】判斷人是否做功的依據(jù)就是看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同時具備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②物體在力

的方向上通過了距離.

4第5題【單選題】

如圖所示,用甲乙兩種裝置勻速提升同一重物,若每個滑輪重相同,不計摩擦及繩重,則下列說法正

確的是()

A、甲較省力,機械效率較低

B、乙較省力,機械效率較低

C、甲較省力,機械效率較高

D、乙較省力,機械效率較高

【答案】:

B

【解析】:

【償】

由國甲中使用的是定涓輪,圖乙中使用的是動滑輪.根據(jù)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甲不首力,乙可以省力;

勻速提升的是質(zhì)量相等的物體,若提升高度相同時,所做的有用功相同.由1=——更一可知,不計摩擦,使用甲圖的定滑輪不

W有+W額

用對滑輪做額外功,故機械效率高;

使用乙圖的動滑輪要對涓輪做額外功,故機械效率低.由上分析知,ACD錯誤,B正確.

峭B.

【分析】定涓輪實質(zhì)是等臂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但可以改變作用力方向;

動滑輪實質(zhì)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省力但要差距離;

機械效率是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在有用功相同時,利用滑輪時產(chǎn)生的額外功越少,機械效率越高?

4第6題【單選題】

如圖,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將重60N的物體在10s內(nèi)勻速提升了3m,已知動滑輪重為10N(不計繩

重和摩擦),則提升重物的過程中正確的是()

A、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60%

B、繩子自由端拉力F的大小為30N

C、提升物體的過程中所做額外功為60J

D、繩子自由端拉力F的功率為21W

【答案】:

D

【解析】:

【解答】解:由圖可知,n=3.A.不計繩重和摩擦,滑輪組的機械效率n=霜=k先=

(G+G動)萬G+G■動60N+1QV

xlOO%=85.7%,ffifA^;

B.不tmW和蛔,繩子自由湍研F=1(G+G動)=g(60N+10N)=23.3N,故;

C.不和期,Wg5=Ga)h=10Nx3m=30J,故(:哂;

D.拉力做的總功川總=(G+G動)h=(60N+10N)x3m=210J,拉力的功率P=匕=斗彩=21W,故D正確.

雌D.

【分析】(1)由圖可知滑輪組繩子的有效股數(shù),不計繩重和摩擦,克服物體重力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動滑輪重力和物體重力

郎Gh「

做的功為總功,根據(jù)。=-=<=7——T=7z^~求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2)不計繩重和摩擦,根據(jù)F=1(G+G動)

%(G+G動)hGG動?

求出繩子自由瑞拉力F的大小;(3)不計繩重和摩擦,克服就骨輪重力做的功為額外功,根據(jù)W=Gh求出其大??;(4)根據(jù)

W=Gh求出拉力做的總功,根據(jù)P=Z求出拉力F的功率.

4第7題【單選題】

如圖所示,滑輪組的每個滑輪質(zhì)量相同,用它們將重為Gl、G2的貨物提高相同的高度(不計繩重和

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同一個滑輪組提起不同的重物,機械效率不變

B、若G1=G2則甲的機械效率大于乙的機械效率

C、若G1=G2則拉力F1與F2所做的總功相等

D、若G1=G2則甲、乙滑輪組所做的額外功相等

【答案】:

B

【解析】:

【解答】解:A.用同一個滑輪組提起不同的重物時,額外功不變,但有用功不同,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不同,則滑輪組的機械

效率不同,懷符合題意;

BC.若Gi=Gz,且貨物被提升的高度相同,根據(jù)W有=GQ可知,兩滑輪組所做的有用功相等;

不計繩重和摩擦,拉力所做的總功為克服物體重力和動滑輪重力所做的功,因甲滑輪組只有1個動滑輪(即動滑輪重更?。?所

卬'有

以由Ww=(G物+G動)h可知,甲滑輪組做的總功小于乙滑輪組做的總功,由n=—^,可知,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高,B符

印總

合題意,C不符合題意;

D.兩物體被提升的高度相同,動滑輪的重力不同,根據(jù)W=G動h可知r甲、乙滑輪組所做的額外功不相等r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同一滑輪組提起重物不同時,所做的額外功相同,有用功不同,根據(jù)機械效率為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判斷滑輪組機械

效率是否變化;

滑輪組所做的總功為克服物體的重力和動涓輪重力所做的功,根據(jù)W二Gh比較兩者所做總功之間的關(guān)系;

滑輪組所做的有用功為克服物體重力所做的功,根據(jù)W二Gh比較兩者的大小,再根據(jù)機械效率為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比較兩者

機儂率之間的關(guān)系;

根據(jù)W=Gh比較有用功的大小.

4第8題【單選題】

如圖所示,在用滑輪將同一物體沿相同水平地面勻速移動時,拉力分別為F甲、F乙、F丙、F丁,比

較它們的大小(不計滑輪重及滑輪與細繩間的摩擦),正確的是()

二F

A、F甲>F乙

B、F乙=5丙

C、F丙<FT

D、一樣大

【答案】:

B

【解析】:

【解答】由圖示可知,甲圖中的拉力等于摩擦力的二分之一;乙圖中的拉力等摩擦力;丙圖中的拉力等于摩擦力;丁圖中的拉

力大于摩擦力的二分之一;故答案為:B.

【分析】定涓輪特點: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實質(zhì)是個等臂杠桿),動滑輪特點: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動力方向,

要差距離.(實質(zhì)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

4第9題【單選題】

利用如圖所示的杠桿將重為3N的物體緩慢勻速提高10cm,手的拉力F為2N,手移動的距離s為

30cm.則杠桿的機械效率為()

A、22%

B、33%

C、50%

D、67%

【答案】:

C

【解析】:

【解答】解:有用功為W有用二Gh=3Nx0.1m=0.3J

拉力所做的功為\A^=Fs=2NxO.3m=0.6J;

杠桿的機械效率為

n―?有用*1oo%=^-3JLxioo%=5o%.

w總0.6J

【分析】已知拉力的大<J廂拉力移動的距離,根據(jù)公式W=FS可求拉力所做的功;還知道物體的重力和物體升高的高度,根據(jù)

公式W=Gh可求有用功;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就是機械效率.

4第10題【單選題】

下圖所示的幾種情況中,人對物體做了功的是()

A、靜止的小車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前運動

D、運動員將杠鈴舉起后停留了3秒

【答案】:

A

【解析】:

【解答】A、靜止的小車硒力的作用下向前運動,力的方向和距離的方向一致,故人對物體做了功;B、搬石頭沒有搬起,只

有力,但沒有距離,故人對物體沒有做功;C、提著〃姬在水平路上勻速行駛,力的方向豎直向上,距離的方向水平向前,兩者

方向不一致,故人對物體沒有做功;D、運動員將杠鈴舉起后停留3秒鐘,只有力沒有距離,故人對物體沒有做功;

故答案為:A.

【分析】三種情況不做功:一是有力無距離(例如:推而未動),二是有距離無力(靠慣性運動),三是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

垂直.

4第11題【單選題】

某人用20N的力將重為15N的球推出去后,球在地面上滾動了10m后停下來,球在地面上滾動的過程

中,手對球所做的功為()

A、OJ

B、2OOJ

C、15OJ

D、35OJ

【答案】:

A

【解析】:

3死7判斷手在此過程中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多少,就要從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及其功的計算去入手解決.

【解答】球在地面上滾動的過程中,手沒有給球作用力,球的滾動是由于慣性造成的,根據(jù)做功的條件可以判定,在這種情況

下,手沒有對球做功.

【點評】抓住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解決此題的關(guān)鍵,要排除一些條件的干擾.

4第12題【單選題】

“電動葫蘆”普遍使用的起重設(shè)備(如圖),它通過電動機和一個動滑輪將物體提高,如圖"電動葫蘆"

將0.9t的鋼材勻速吊起1m高,鋼繩的拉力為5000N,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不計摩擦和鋼繩的重力)()

A、有用功為900J

B、動滑輪的機械效率為85%

C、動滑輪重2000N

D、若用此"電動葫蘆”將It的鋼材提高1m,鋼繩的拉力所做的功為11000J

【答案】:

D

【解析】:

【解答J解:A,Wffl5bW^=Gh=0.9*103kgxl0N/kgxlm=9000J;故AR;

B,F2h=5000Nx2xIm=10000J,貝勵滑輪的機械效率r)="x100%=勰黑xl00%=90%;故B錯誤;

71OOOOJ

C、就骨輪的3tt)G動=2F-mg=2x5000N-0.9*103kgxi0N/kg=1000N;故C喻;

D、若提升It的確,則帥F=*(G'+G蘇(lxl03kgxl0N/kg+1000N)=5500N;則血的功W,=F

'2h=5500Nx2xlm=11000J;故D正確;

SSd^D.

【分析】所做的有用功等于將物體舉高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總功為拉力所做的功;則可求得動滑輪的機械效率;由動滑輪及物

體勻速上升,則由力的合成可知動涓輪的重力;由鋼材的重力及動涓輪的重力根據(jù)動滑輪的特點可求得拉力大小,則由功的計

算公式可求的功.

4第13題【單選題】

下列有關(guān)廚房里的物理知識,說法正確的是()

A、擰開醋瓶蓋,醋味撲鼻一一空氣在流動

B、做飯使用高壓鍋一一氣壓越大,水的沸點越高

C、炒菜時用的菜鏟一一省力杠桿

D、廚刀刀口磨得很鋒利一一為了增大壓力

【答案】:

B

【解析】:

【解答】A.擰開醋瓶蓋,醋味撲鼻——為擴散現(xiàn)象,是分子運動的結(jié)果,壞符合題急;

B.做飯使用高壓鍋一~利用了沸點與氣壓的關(guān)系,即氣壓越大,水的沸點越高,B符合題意;

C.炒菜時用的菜鏟——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費力杠桿,C不符合題意;

D.廚刀刀口磨得很鋒利——是通過減小受力面積的方法來增大壓強的,D不符合題意;

故答賓為:B.

【分析】A、物質(zhì)是由分子組成的,一切物質(zhì)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B、水的沸點在標準大氣壓下是100℃,隨大氣壓的增大,水的沸點越高.

C、省力杠桿是指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動力小于阻力;斐力杠桿是指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動力大于阻力;等臂杠桿是指動力臂等

于B肋野.

D、壓強的大小受壓力大〃聞受力面積的大小的影響.要增大壓強,可以增大壓力或者減小受力面積.

4第14題【填空題】

人的心臟每跳動一次大約輸送8X1QA-八5mA3的血液,正常人的血壓(可看作是心臟壓送血液的壓強)

平均約為1.5xl(P4Pa,心跳約每分鐘70次。由此可以估算出心臟工作時的平均功率為W?

【答案】:

【第1空】1.4

【解析】:

【解答】設(shè)血管截面積為S,則產(chǎn)生的壓力大小是:F=pS;每次血移動的距離是:L=V/S;每跳一次做的功是:

W=FL=pSL=pV;當心跳每分鐘70次時,人的心臟工作的平均功率是:Pi

=W/t=70pV/t=70xl.5xl04Pax8xl0-5m3/60s=1.4W.故答室為:1.4.

【分析】根據(jù)公式F=ps可求心臟壓送血液時作用在血管橫截面血液上產(chǎn)生壓力的大??;根據(jù)公式W=FS求出每跳一次所做的

功,最后根據(jù)公式求出人的心臟工作的平均功率.

4第15題【填空題】

人體就像一部復雜的機器,包含許多物理知識。⑴人體是______體(導

/半導/絕緣),人體的安全電壓______V;(2)人的前臂如圖甲所示,是一個(省力/費力/等臂)杠桿,

這個杠桿的好處是;(3)正常人的心臟推動血液流動的功率約為1.5W,那么在3s內(nèi)心臟做的功是

J.這些功可把一個0.5N的雞蛋勻速舉高m.

【答案】:

【第1空】

【第2空】不高于36V

【第3空】斐力

【第4空】省距離

【第5空】4.5

【第謝9

【解析】:

【解答】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安全電壓是不高于36V的電壓;杠桿分為省力杠桿,等皆杠桿,荽力杠桿三種,人的前臂是

費力杠桿,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省距離;在3s內(nèi)心臟做的功W=Pt=1.5Wx3s=4.5J,?.?W=Fs.,.這些功可把TO.5N的雞蛋勻速舉

高5=W/F=4.5J/0.5N=9m

【分析】根據(jù)本題考查了導體的概念,安全電壓的數(shù)值,杠桿的分類,功的計算.記清各個相關(guān)概念是解題的關(guān)鍵.

4第16題【填空題】

小金將長為0.6m、質(zhì)量可忽略不計的木棒擱在肩上,棒的后端A掛一個重40N的物體,肩上支點O離

后端A的距離為0.2m,他用手沿豎直方向壓住前端B使木棒保持水平平衡,如圖所示,小金的質(zhì)量為50kg,則

此時手壓木棒的壓力大小為No

B

【答案】:

【第1空】20

【解析】:

【解答】Q)以O(shè)為支點,動力為手對木棒B端的壓力F,阻力為物重G,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有:FxOB=GxOA,即:Fx(0.6m

-0.2m)=40Nx0.2m,所以:F=20N;即手壓木棒的壓力大小為20N.

故答案為:20.

【分析】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計算力的大小.

4第17題【填空題】

如圖所示,工人用240N的拉力,在15s的時間內(nèi),將重576N的建筑材料提升到6m高的樓頂上,繩

子自由端移動了m,拉力做的功是J,此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

A、18

B、4320

C、80%

【答案】:

【第1空】18

【第2空】4320

【第3空】80%

【解析】:

【薛答】薛:(1)由國知,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shù)n=3,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3h=3x6m=18m;(2)拉力做功:W總

=Fs=240Nxl8m=4320J;(3)用功:W有用=Gh=576Nx6m=3456Jr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n=xioo%=80%.

故答案為:18;4320;80%.

【分析】(1)知道物體上升高度,利用s=nh求繩的自由端移動的距離;(2)利用W二F詡拉力所做的總功;(3)利用

W二Gh計算出有用功f利用效率公式n;髭坦計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

4第18題【填空題】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15kg的物體A,在大小為15N的拉力F作用下以lm/s的速度做水平勻速直線運動,

已知滑輪組機械效率為80%,則拉力在10秒內(nèi)所做的功是_____焦.物體A所受的摩擦力是牛.

Z/1

\

V

A

\

V

C

\

A、450

B、36

【答案】:

【第1空】450

【第2空】36

【解析】:

【解答】解:(1)由圖可知,n=3,則繩子自由端移動的速度為:v^=3v^j=3xlm/s=3m/s;繩子自由端通過的距離為:耀

=v^t=3m/sxlOs=3Om;的為:W總=F魂=15Nx30m=450J;(2)fflq=髭可的用功:W有二W總

q=450Jx80%=360J;物體通過的距離為:卻)=v物t=lm/sxl0s=10m;由W肓=f訥可得,物體A所受的摩擦力:f==

s物

號”=36N;故答案為:450;36.

10,”

【分析】明確與動滑輪相連的繩子段數(shù),得出繩子速度與物體速度的關(guān)系,再根據(jù)s=vt,得出物體和繩子通過的距離;再利用

W=Fs,求出總功;運用機喇率的變形公式得出有用功,再根據(jù)川有=£5,變形后得出摩擦力大小.

4第19題【填空題】

如圖所示,物體A所受重力為200N,繩重和摩擦力不計,當分別沿力F1和F2的方向勻速提起物體A

時,則F1F2(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若10s內(nèi)A物體被勻速提升4m,則拉力Fl所做的

功為J,功率為W,如果把這個滑輪改成動滑輪勻速豎直提升同樣的重物,則機械效率將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

【答案】:

【第1空】等于

【第2空】800

【第3空】80

【第4空】減小

【解析】:

【解答】解:(1)提升物體A時,滑輪的軸固定不動,是定滑輪;因為定滑輪相當于一等臂杠桿,只能改變力的方向,而不省

力,故走滑輪拉同一WKA,沿不同方向用的拉力大〃曲等,所以FI=F2.(2)?.物體被勻速提升,定滑輪不省力,且滑輪重

力和摩擦不計,

??蜘酶:W=Gh=200Nx4m=800Jf

拉力F的功率:

p=互二攀2=80W;(3)把這個滑輪改成動滑輪使用時,在提升重物的同時,也要把動滑輪提起,故增大了額外功;由

t10s

n=3更xioo%=?有用*ioo%可知,將fi骨輪改為動涓輪使用時,機械效率減小.

W總W有用+W額

故答案為:等于;800;80;減小.

【分忻】(1)使用時涓輪的軸固定不動的是定滑輪,滑輪和物體T移動的滑輪是動滑輪.定滑輪實質(zhì)上是一等臂杠桿,只改

變力的方向,而不省力.(2)使用定滑輪時不省力,不考慮動滑輪重和摩擦,F(xiàn)=G物,拉力做的功等于拉力與繩自由湍移動

距離的乘積,功率等于功除以時間.(3)機儂率的方法:額外功相同時,增大有用功;有用功相同時,減額外功.

4第20題【填空題】

某班級組織了一次物理課外實踐活動,試比較全班同學中從一樓爬上三樓過程中誰的爬樓功率最大.為

了簡便獲得比賽結(jié)果,則活動中至少測量的物理量是:人體的體重和.實驗結(jié)束后,有位質(zhì)量

為50kg同學進行爬桿訓練,當他沿豎直桿勻速上爬時,人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N(g=10N/kg).

【答案】:

【第1空】爬到三樓所需的時間

【第2空】500

【解析】:

【解答】解:上樓是克服自身重力做功,功等于自身重力和樓高的乘積,功率等于功和時間的比值;

要比較全班同學誰的爬樓功率最大時,由于都是從一樓爬上三樓,所以上升的高度相同,由p=f=??芍?,需要測量人體

的重力和爬到三樓所需的時間.

質(zhì)量為50kg同學勻速爬郴I練時: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摩擦力作用,并且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因此摩擦力大<1痢他的重力相等,方向和重力的方向相反,gpf=G=mg=50kgxlON/kg=500N,方向豎直向下.

故答案為:爬到三樓所需的時間;500.

【分析】比較全班同學中從一樓爬上三樓過程中誰的爬樓功率最大,可以用臺秤測自身的質(zhì)量根i§G=mg求出重力,根據(jù)

W=Gh求出上樓時所做的功,再用秒表測出上樓的時間,即可根據(jù)P=與比K上樓的功率大小關(guān)系;

先根據(jù)G=mg求出,J與的重力,然后對〃導進行受力分析,再根據(jù)4寸勻速下滑,受到平衡力作用,根據(jù)二力平衡的條件求出

摩擦力的大小.

4第21題【解答題】

小明和同學們一起研究杠桿平衡條件,如圖所示,此時杠桿水平平衡,由此他認為“杠桿平衡時,動

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請你利用圖中所示器材設(shè)計一個實驗,證明他的觀點是錯誤的。

^5

t-.-is—

IKs

【答案】:

答:小明同學只通過一組特殊的數(shù)據(jù)就得出結(jié)論,過于片面;實驗應該至少在三次以上,且數(shù)據(jù)不要是幾個特殊的數(shù)字,這樣

才能分析確定出實驗現(xiàn)象中的普遍規(guī)律

將A點的兩個鉤碼向左移動兩個格,將B點的鉤碼向右移動一個格,這時杠桿平衡.此時發(fā)現(xiàn)動力+動力臂根于阻力+阻力

臂,所以小明的說法是錯誤的.

【解析】:

【分析】此題對杠桿的平衡條件進行了探究,初中物理實驗進行多次測量有些是為了求平均值,使測得的數(shù)據(jù)更準確,有些是

為了尋找普遍規(guī)律,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就是為了尋找普遍規(guī)律.同時注意測得的數(shù)據(jù)應具有普遍性,不同的物理量之間不能

相加減.

4第22題【實驗探究題】

小明同學對"斜面的機械效率跟什么因素有關(guān)”這一課題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究的猜想,斜面的機械效率

跟:A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guān);B.斜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C.物體受的重力有關(guān)。小剛同學為了證實其中的

部分猜想是否正確,設(shè)計方案并進行了探究,下表反映了他的探究過程。(參看圖7,表中①、③兩次實

驗所用斜面是相同的,設(shè)物體在斜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請你替小剛在上表中的空格處填上適當?shù)臄?shù)據(jù)。

70.6|1.4

通過對比實驗①、②數(shù)據(jù),可驗證猜想(填寫字母)。

【第1空】B

通過對比實驗①、③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的探究結(jié)論是:當斜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

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值越。

【第1空】大

若要驗證猜想C,應控制斜面的傾斜程度和不改變。

【第1空】粗糙程度

【答案】:無

【解析】:

【解答】解:(1)在實驗①中,斜面的機械效率為r)=黑直=J靠=70.6%;在實驗②中,W總=Fs=1.4Nxlm=

W,總1.7J

1.4J;(2)觀察表格可知:斜面的幅程度相同(都是37°),斜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斜面的機械效率也不同;根據(jù)控制變量

法的思想,可看出實驗①?是在研究斜面機械效率與粗糙長度的關(guān)系.(3)對照實驗①③可看出,當斜面的傾斜程度增大時

(由37°增大到45°),斜面的機械效率在增大;故的結(jié)論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大;(4)根據(jù)此實驗的研究方法-

-控制變量法,在驗證猜想C時,應控制斜面的傾斜程度和粗糙程度不變,只改變物體的重力.

故答案為:(1)70.6、1.4;(2)B;(3)大;(4)粗糙程度.

【分析】(1)利用n=-S.求得斜面的機械效率,利用w=Fs求得總功.

(2)結(jié)合表格數(shù)據(jù),利用控制變量法(把多變量的問題變成多個單變量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變量,而控制其余

幾個變量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變量對事物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進行分解.

4第23題【實驗探究題】

小芳同學設(shè)計了一個高度可調(diào)節(jié)的斜面來探究斜面的省力情況、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之

間的關(guān)系,如下圖所示.她首先測出小車重力,然后用彈簧測力計沿斜面拉動小車,調(diào)節(jié)斜面傾斜角有誤的

大小多次測量,得到下表所示的數(shù)據(jù).

斜面傾小車重斜面高斜面長拉力有用功總功機械效

斜角JG/Nh/mS/mF/N卬有“率〃

12°50.212.112.148%

30°50.513.62.53.669%

45°50.714.33.54.381.4%

實驗過程中拉力的方向應.

【第1空】平行于斜面向上

分析上表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的探究結(jié)論是.斜面傾斜角。越,斜面越省力,斜面的機械效率越

【第1空】小

【第2空】低

若想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與物重的關(guān)系,則要保持、不變,只改變.

【第1空】粗尚Ug

【第2空】

【第3空】物體的物

【答案】:無

【解析】:

【解答】(1)為了使拉力方向必須與摩擦力方向保持在同fMSLt,所以應與斜面平行向上.(2)比較數(shù)據(jù):。3>。2>比時,則拉

力F3>F2>FI,機麻漱率ri3>n2>ni;即:斜面傾斜度e越小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