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_第1頁
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_第2頁
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_第3頁
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_第4頁
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第一單元:植物第1課:我們知道的植物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識別植物,能簡單描述植物的特征??茖W探究目標:通過植物和塑料花的對比觀察,學習用證據支持自己的看法;嘗試種植一棵植物,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茖W態(tài)度目標:意識到植物具有生命體的特征,產生認識植物的濃厚興趣??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環(huán)境,能給我們帶來美的感受。教學準備:塑料花、植物、種子、花盆、泥土、小鏟子、小蔥、大蒜、胡蘿卜、學生活動手冊等。教學過程:1.說說我們知道的植物教師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頁的大圖或提供一段有關植物的視頻,向學生提問:“圖中哪些是植物?”學生會說樹、草等。緊接著讓學生“說說你知道的植物”。教師要注意組織和引導學生描述他們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樣的。例如,“這棵植物會不會開花?葉子是什么樣子的?生長在哪里?”等。在學生說完后,教師還可以出示事先準備好的植物,讓學生描述一下它的樣子,以使學生認識更多的植物。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記錄全班學生的看法,將信息匯總并保存下來,形成班級記錄表,張貼在班級中,并在后續(xù)的學習活動中,不斷豐富記錄內容,補充學生對植物的認識。2.找找大圖中哪些是植物教師出示教科書第2頁的圖片,讓學生找找大圖中哪些是植物,重點讓學生辨識植物,同時發(fā)現(xiàn)陸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當學生表達出“長葉子的是植物;開粉色、紅色花的是植物;池塘邊長在石頭縫里的也是植物”時,教師應予以鼓勵。如果學生描述不清,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大圖上指認。對于水中的植物,學生容易忽視,教師要注意提醒。教師也可以問:“圖上有多少種植物?”考考學生的眼力,同時促使學生對植物的尋找更加全面。最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交流“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點”,以利于學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葉子,都是綠的,會開花,會長大”等。這個問題的交流結果教師也需要及時記錄在班級記錄表中。在圖中有一只蝴蝶,教師可以提問:“蝴蝶是植物嗎?”學生肯定會說“不是”,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來說說判斷的理由。學生可能會說:“植物不會動,蝴蝶會飛;蝴蝶是動物”等。這一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初步認識植物與動物的不同。3.塑料花不是植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塑料花是否是植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可以提供植物和塑料花的實物進行對比,讓學生進行小組觀察和交流,然后再組織全班討論。重點討論的是“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學生可能會說塑料花不是“活”的,沒有生長、繁殖、死亡等特征,同時也不需要水、空氣、陽光等環(huán)境支持。對于初學者,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允許多種不同的表述和看法。4.種植植物教師可以出示一些植物,如胡蘿卜、小蔥、綠蘿枝條、大蒜、多肉植物的葉片、小苗和種子等,并介紹這些植物適合種在土里還是種在水里。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植物的選擇和培育方式可以多樣化,推薦采用教師演示的植物種植方法。同時,教師還可以提供相應的種植材料,如花盆、土、小鏟子等園藝工具,讓學生自主選擇植物并回家種植。選擇的植物可以讓學生在學生活動手冊的“第1周”中畫好,這樣便于指導。教學反思:第2課:觀察一棵植物時間:(一)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了解植物的根、莖、葉等結構。【科學探究目標】在教師指導下,能夠使用多種感官觀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并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能夠畫一棵植物的簡圖。【科學態(tài)度目標】對常見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認真觀察和記錄?!究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體會植物是有生命的,要愛護植物。(二)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植物、學生活動手冊。為教師準備:植物、課件等。(三)教學過程:1.聚焦:教師選擇教科書上的菊花,出示一盆菊花,問問學生“誰認識它?”在菊花沒有開放的情況下,不少學生可能不認識。2.觀察:教師帶領學生使用多種感官觀察菊花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如花瓣、花蕊、葉子等,讓學生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并畫出一棵簡圖。3.總結: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觀察到的信息,讓學生認識到植物的根、莖、葉等結構,以及植物的生長和繁殖過程。4.拓展:教師出示一些其他的植物,讓學生觀察和比較它們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并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同時,教師介紹這些植物適合種在土里還是種在水里,讓學生了解植物的多樣性和培育方式。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植物并回家種植,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和理解。以上是對原文的修改和改寫,僅供參考。察一棵樹。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里尋找一棵大樹,讓學生觀察樹的整體結構,包括樹干、樹枝、樹葉等。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樹的高度、樹冠的形狀等特征。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觀察樹的局部結構,包括樹皮、樹葉、花朵等。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畫一棵樹,并用語言描述它的特征。7.總結:提高觀察能力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內容,并強調提高觀察能力的重要性。觀察是科學探究的基礎,只有通過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規(guī)律和特征。同時,觀察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觀察,并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好和奇妙之處。片觀察葉的形態(tài)特征,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葉的大小、形狀、顏色、紋理等方面的特征,并讓學生比較不同葉子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不同的植物會有不同形態(tài)的葉子,這與它們的生長環(huán)境、功能有什么關系。3.實踐:畫一片葉在觀察完各種葉子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紙上畫出一片葉子,并標注出葉片、葉脈和葉柄等部分。這不僅可以鞏固學生對葉子結構的認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繪畫能力。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畫的葉子,并讓其他同學猜測是哪種植物的葉子。4.拓展:探究葉子的生命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植物的葉子會變化,有的葉子會枯萎掉落,有的葉子會變色、脫落,有的葉子會長出新的嫩葉。通過這樣的探究,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植物的葉子也有生命,會經歷生長、變化和死亡的過程。(四)教學反思本課通過觀察各種葉子的形態(tài)特征,讓學生認識到植物的葉子具有相同和不同之處,并能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同時,通過畫一片葉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繪畫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拓展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探究了葉子的生命,加深了對植物的認識??傊?本課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在思考中成長。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不同種類的葉子來幫助學生認識它們的名稱。選擇典型的葉子數量不必太多,但要符合校園實際情況。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圖片和實物來判斷葉子的名稱,這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和比較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和比較不同種類葉子的不同之處,例如顏色、大小、硬度、形狀、厚度和氣味等方面。在觀察之前,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如何觀察,例如通過看、摸、聞等方法進行比較。在觀察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分享他們的觀察結果并進行總結和整理。交流過程可以圍繞葉子的顏色、大小、形狀等問題展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按照大小給葉子排序。通過比較和描述,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葉子的顏色、大小和形狀都是多樣的。教師可以組織“猜葉子”的游戲,讓學生通過描述葉子的特點來猜測它們的名稱。游戲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總結,幫助他們更充分地認識葉子的形狀和其他方面的不同之處。在探索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展示同一根植物枝條上的嫩葉和老葉,讓學生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通過這樣的觀察,學生可以認識到葉子的生長過程,從葉芽開始,到長大和死亡。在選擇枝條時,教師可以選擇教科書上的植物,也可以選擇其他植物,例如常青藤。只要枝條上有各個生長時期的葉子就可以進行觀察和比較。:探索: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需要畫一片葉并描述它的不同部分。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討論需要畫出哪些部分,然后指導他們如何畫葉片、葉柄和葉脈。在示范時,教師可以手持一片葉,邊觀察邊畫,讓學生跟隨模仿。學生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交流,讓其他同學猜猜畫的是哪一片葉。研討:在這個部分,學生將討論葉的特點和變化??梢越Y合課堂活動進行討論,也可以在總結階段稍作整理。需要突出葉的不同點,呈現(xiàn)出葉的多樣性,如葉的大小、形狀、顏色、厚薄、軟硬等不同。同時,需要突出葉子是有生命的,葉片會長大、生長、死亡??梢宰寣W生用葉芽、嫩葉、老葉、枯葉等術語來描述,但不要求學生掌握這些術語。拓展:這個部分是讓學生繪制葉畫。由于時間原因,可能無法在課堂上完成,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后進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幾幅葉畫圖片,最好是實物作品。作品內容要簡單、形象、生動,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不會因為太難而嚇退學生。當然,教師要在下一節(jié)課或者課后其他時間對學生的作品做交流、反饋,這樣才能將這個拓展活動落到實處。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活動設計合理,能夠提高學生對植物的認識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植物的多樣性,同時也要注意時間的控制,確保學生能夠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任務。思考,哪些植物可能會有這些葉子。然后再分組到校園里去找,看看能否找到相應的植物。在尋找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植物的生長環(huán)境、生長習性等方面的特點,并讓學生嘗試用這些特點來判斷是否是目標植物。同時,教師也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不要隨意摘取樹葉,保護校園內的植物資源。在找到目標植物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這些植物的葉子,并與之前收集的葉子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些植物的特點和區(qū)別,并且也可以加深對葉子的認識和理解。3.應用:利用葉子進行分類學習在學生對葉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葉子的分類??梢酝ㄟ^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植物的葉子,并讓學生根據葉子的形態(tài)、大小、顏色等特點進行分類。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植物分類的基本原理,如按照植物的形態(tài)、生長習性等方面進行分類。在分類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對植物進行分類,分類有什么作用等問題。通過這樣的引導,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植物分類的重要性和意義。總之,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葉子的特點和分類,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植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5分鐘)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一些植物的圖片或者實物,引導學生思考植物是否有生命,是否和人類、動物一樣需要水分、陽光等維持生存和生長。2.探究:觀察植物的特征及其變化(20分鐘)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種養(yǎng)的植物,比較它們的葉子、花朵、莖等特征,并記錄下它們的變化。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如觸摸、聞味、聽聲等方式觀察植物。3.探究:證明植物是“活”的(20分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有關植物是“活”的證據,如它們可以生長、變化、和其他生物互動等。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對植物的認識和觀點,以此證明植物是“活”的。4.達成共識:珍愛生命,愛護植物(10分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珍愛生命、愛護植物的重要性,同時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對植物的保護和利用的看法和建議。5.反思:教學反思(5分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思考自己的收獲和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的建議。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兔和蝴蝶的視頻,并提出“兔和蝴蝶是‘活’的嗎?”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動物的活動能力方面進行解釋。同時,教師還可以展示一盆植物,并詢問學生“這盆植物不會動,它是活的嗎?”教師應及時記錄學生的回答,如有葉、有根、有莖、會開花、會結果、會長大、會生病、會枯萎、會死亡等。在探索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安排兩項活動,幫助學生收集植物是“活”的證據。第一項活動中,學生需要把自己種養(yǎng)的植物帶到課堂上,并結合一個月左右的觀察記錄,找出植物是“活”的證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植物一個月中的變化,并組內交流哪些現(xiàn)象說明植物是“活”的。第二項活動中,教師可以用課件展示四季櫻花的變化圖片,讓學生觀察同一棵櫻花在不同季節(jié)的變化,并認識到植物會生長變化,這說明它是“活”的。在研討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前面的觀察和討論,說出哪些證據可以說明植物是“活”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起討論,明晰并鞏固認識。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生活動手冊上圈一圈認為植物是“活”的的理由。引導學生觀察并認識植物。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你們在校園里看到過哪些植物?它們有什么特征?”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2.實地觀察:帶領學生到校園中進行實地觀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形態(tài)、顏色、葉子、花朵等特征,并記錄下來。3.討論交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和感受,互相交流和學習。同時,教師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4.細節(jié)講解: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實物等方式詳細講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和養(yǎng)護方法,如胡蘿卜盆栽的種植方法等。5.展開辯論:教師可以出示塑料花,引導學生從相反的角度討論塑料花不是“活”的理由,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辯論能力。(四)教學反思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不僅認識了校園中的植物,還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過程和養(yǎng)護方法,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和交流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還應該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探究中來。在觀察中比較在這節(jié)課中,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物體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來進行比較,并了解不同的觀察和比較方法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首先,教師會問學生是否見過某種植物,然后介紹植物的名稱和各個部分的特征。這樣做可以啟發(fā)學生在室外觀察和描述植物,給出可供模仿的范本。接著,教師會引導學生討論在校園里觀察植物時應該做的準備和注意事項,如不能邊走邊畫,要注意安全等。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分組,并要求小組一起行動,不到有危險的地方去,聽到老師的集合聲及時回來,注意不拔起、采摘或傷害植物。在室外,教師會帶領學生圍在一起觀察一棵確定的植物,明確觀察和記錄方法,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開展觀察和記錄活動。教師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導,答疑解惑。觀察和記錄活動結束后,教師會組織學生有序回到教室,邀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畫下來的植物的特征,說一說這棵植物的名稱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還有哪些新的發(fā)現(xiàn)。教師會不斷追問、引導學生,記錄學生的回答,并補充在班級記錄表中。最后,教師會設疑,激發(fā)學生繼續(xù)觀察和探索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從多種角度觀察和比較物體,還能夠嘗試用排序的方式來描述和記錄觀察的結果,并與同學討論、交流。同時,學生也會具有對探究過程與方法進行反思的意識,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樂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1)明確任務。學生分組進行紙蛙跳遠比賽,每組記錄每只紙蛙的起跳點和落地點。(2)探究要求。學生需要確定起點和終點的位置,并用紙帶標記。同時,每組需要記錄比賽結果并整理成表格。(3)比賽過程。學生進行比賽,教師觀察并提醒學生記錄比賽結果。(4)整理成表格。學生將比賽結果整理成表格,并在學生活動手冊中記錄。3.研:匯報每組介紹比賽結果和記錄方式,并討論如何更好地記錄和展示比賽結果。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通過紙蛙跳遠比賽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了測量的基本要素——起點和終點,并學習了如何以圖表的形式記錄和組織信息。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表達能力。體驗紙蛙跳遠的方法,每個學生都發(fā)一只紙蛙。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如何知道紙蛙跳了多遠,即在紙蛙起跳點和落地點分別畫一條線表示起點和終點,起點到終點的距離就是紙蛙跳的距離。確定紙蛙跳遠的公平比賽規(guī)則。教師指出,為了方便比較紙蛙跳遠的距離,可以在紙帶上記錄紙蛙跳遠的距離,并剪下來與別人的進行比較。教師展示起跳線和終點線的標準,要求全班統(tǒng)一標準,并在紙帶上寫上姓名和日期。進行紙蛙跳遠比賽,分小組活動。教師需指導學生對起點線和終點線的確定,提醒養(yǎng)成記錄的好習慣。比較自己紙蛙三次跳遠的距離,確定最遠的一次作為自己紙蛙的跳遠距離。比較小組成員的紙蛙,確定哪只紙蛙跳得最遠。張貼各小組的紙帶,評出全班跳得最遠的紙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基于實驗的關鍵步驟,有根據地說出自己的結論,并提問觀察張貼在黑板上的紙帶提供了什么信息,是否有其他可以確定跳遠距離的方法。教師需反復提醒對齊起點和確定終點。讓學生把紙帶粘貼在學生活動手冊上。教學目標包括科學概念目標、科學探究目標和科學態(tài)度目標。其中,學生需要掌握測量可以量化比較結果,人體可以作為測量工具,以及“拃”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同時,學生需要能夠預測桌子的高度,用手來測量并標記測量過程,以及觀察比較紙帶上的標記。最后,學生需要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測量的認同感,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以及意識到細致的測量可以使結果更準確?!究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認識到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學準備:為每位學生準備一條紙帶、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筆、一個膠棒。教學過程:1.聚焦問題引入:教師可以從生活入手,說明我們不僅要比較,有時還需要測量。測量有許多工具,我們的身體也可以作為測量工具。教師可以追問:“我們身體的什么部位能當作測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測量的?”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進行回答。2.探索:測量桌子的高度(1)預測桌子高度相當于多少。讓學生觀察桌子的高度,再觀察手指一的長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當于多少的預測。(2)請幾位學生演示測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向學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最大距離來測量;一的指尖與下一的指尖必須緊緊相連;在一與一相連處要畫線作為記號。隨后請學生談談測量的體會。(3)匹配一條測量紙帶。向學生說明為了便于在測量中做記號,我們要用一條紙帶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學生確定起點和終點,桌子的高度要一致。(4)測量紙帶的長度。教師要講解探究步驟,發(fā)材料。當學生測量紙帶的長度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操作,提醒學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測量;②一的指尖與下一的指尖必須緊緊相連;③在紙帶上寫上姓名、日期。(5)展示紙帶,觀察測量結果。需要選擇幾條有代表性的紙帶,把紙帶對齊黑板的紅線(代表地面)粘貼好。3.研討:請學生先觀察一會兒紙帶。教師可以提問:“我們的測量結果一樣嗎?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一樣的呢?”“比較紙帶上的標記,它們有什么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實驗的每一個步驟去反思。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學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紙帶匹配桌子高度時可能出現(xiàn)誤差;沒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測量;不能很準確地做到一緊連著一;很難做到每一的長度都相同;每個人的手指長度不一樣,有些同學手指長,有些同學手指短。教學反思:通過這節(jié)課的實驗活動,學生們了解了測量的基本方法和應用,掌握了用手指測量長度的技巧,同時也意識到了測量中可能出現(xiàn)的誤差和不確定性。察結果包括:不同測量單位導致的數字不同、不同測量工具導致的數字不同等等。(3)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數據,讓學生發(fā)現(xiàn):同一種測量單位的結果比較準確,不同測量單位的結果不太一致。(4)討論:“為什么使用標準單位測量比非標準單位更為準確?”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認識到標準單位的測量結果更加一致和可比較,便于信息的交流。4.總結(1)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測量需要用標準單位,需要讓測量單位首尾相連,需要統(tǒng)一起點和終點。(2)教師提出問題:“你們還有什么疑問或者需要進一步了解的?”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解決疑惑。(3)教師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鼓勵學生繼續(xù)努力,并提出改進建議。5.作業(yè)要求學生復習本節(jié)課的內容,并完成學生活動手冊上的練習題。同時,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加練習,提高測量的技能。學生分組,每組給一塊橡皮,讓他們測量出橡皮的長度,并記錄下來。然后讓他們比較不同組測量的結果,發(fā)現(xiàn)使用相同的物體測量,結果非常接近。2.探究(1)使用相同的物體測量不同物體。讓學生將小立方體組合成一根長的工具,用來測量不同物體的長度。讓他們記錄下測量結果,并比較不同物體的長度。發(fā)現(xiàn)使用同一個物體作為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測量結果能比較出不同物體的長短。(2)使用不同的物體測量同一個物體。讓學生使用回形針、小棒等不同物體來測量橡皮的長度,記錄下測量結果。然后讓他們比較不同物體測量的結果,發(fā)現(xiàn)使用不同物體作為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測量結果不能比較出物體的長短。3.總結引導學生對比紙帶正面和反面用物體測量與用手測量的結果,得出結論。學生可能的觀點有:物體的長度不變,用物體測量,測量結果更準確;不同的人用同一種物體測量,結果基本相同,與用手測量相比,測量結果更準確;不同的人手的長度不同,一的長度不同,測量結果不夠準確。4.拓展讓學生使用小立方體組合成不同長度的工具,測量教室中的一些物體的長度,并記錄下測量結果。然后讓他們比較不同組測量的結果,發(fā)現(xiàn)使用更長的工具測量,測量結果更準確。(四)教學反思本課程通過讓學生使用相同的物體測量不同物體和使用不同的物體測量同一個物體,引導學生認識到使用標準單位的測量比非標準單位的測量能產生更為一致和可比較的結果,便于信息的交流。同時,讓學生使用小立方體組合成較長的工具,測量長的物體時便于測量和計數,也更準確。通過實踐探究,學生能夠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并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同時,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并主動關注他人的測量結果,并有分析結果的意識。最后,讓學生使用小立方體組合成不同長度的工具,測量教室中的一些物體的長度,拓展了學生的測量能力和思維能力。【科學過程目標】1.觀察標準物并選擇合適的標準物進行測量。2.了解小立方體作為測量工具的優(yōu)缺點,并能夠正確使用。3.掌握測量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首尾相連、重復測量等。4.能夠用小立方體測量物體長度,并能夠用紙帶替代小立方體進行測量。【科學態(tài)度目標】1.培養(yǎng)學生客觀分析問題、合作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2.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二)教學重點1.選擇合適的標準物進行測量。2.掌握小立方體作為測量工具的優(yōu)缺點,并能夠正確使用。3.能夠用小立方體測量物體長度,并能夠用紙帶替代小立方體進行測量。(三)教學難點1.掌握測量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首尾相連、重復測量等。2.能夠用小立方體測量物體長度,并能夠用紙帶替代小立方體進行測量。(四)教學方法1.展示法:用課件展示供選擇的標準物,介紹標準物。2.討論法:鼓勵學生客觀地分析幾種標準物的優(yōu)缺點。3.實驗法:讓學生用小立方體測量桌面和講臺的長度,并用紙帶進行替代測量。(五)教學過程1.引入教師用課件展示供選擇的標準物,并介紹標準物的特點。然后提問:“我們應該選擇哪一個作為標準物呢?”讓學生觀察標準物后,進行討論,并選擇合適的標準物進行測量。2.探索(1)預測桌面和講臺的長度。學生觀察桌面、講臺和小立方體,然后做出預測并記錄到學生活動手冊的表格中。(2)教師提出用一個小立方體測量會很慢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并提出解決辦法。學生可以上臺演示十個小立方體一組,用透明膠帶連接起來。(3)教師提出講臺只有一張,大家擠在一起測量是不行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并提出替代物。(4)學生分小組動手測量桌面和講臺面的長度。教師觀察學生測量,提醒注意事項。用小立方體制作更長的測量工具時,小立方體之間要緊緊挨著,不能有縫隙;測量過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連;重復測量三次;把數據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5)匯總數據。在黑板上展示班級記錄表,學生上臺填寫數據,或學生匯報后由教師填寫。3.研討(1)觀察黑板上記錄的全班同學測量的講臺長度的結果。讓學生說出數據的特點(很接近,準確度高)。(2)全班對比教師講臺的長度和學生桌面的長度,哪一個更長一些?讓學生體會到全班統(tǒng)一標準物測量物體長度的意義,它使得測量的長度可以進行量化比較。(3)討論用小立方體測量,怎樣做又快又準確。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應再次總結小立方體作為測量工具的特點。4.布置課外活動讓學生用小立方體或紙帶測量家里的沙發(fā)、床或學校的黑板、窗臺的長度,并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六)教學反思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了解了不同的標準物,并能夠選擇合適的標準物進行測量。同時,學生掌握了小立方體作為測量工具的優(yōu)缺點,并能夠正確使用。在實踐中,學生也能夠用小立方體或紙帶進行測量,并記錄測量數據。教學方法上,采用了展示法、討論法和實驗法,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實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提醒學生注意事項,確保測量數據的準確性。教學準備:尺子、測量紙帶、各種物體(如書、筆、水杯等)、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1.聚焦教師通過展示尺子和測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