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做學問、做人_第1頁
讀書、做學問、做人_第2頁
讀書、做學問、做人_第3頁
讀書、做學問、做人_第4頁
讀書、做學問、做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v.讀書、做學問與做人〔2002-02-12初稿,2005-10-16四稿,2007-01-11五稿,2009-02-18六稿〕一、人為什么要讀書、做學問人之所以要讀書、做學問,簡單地說就是為了生存和開展。對一個民族、國家而言是如此,對個人而言也是如此。因為人類要生存開展,不但要把前人積累的知識學過來、傳下去,而且還必須去探索前人未知的領域,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創(chuàng)造新的技術,這就必須讀書、做學問。具體說來,主要原因有三個:首先,讀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開展的需要。歷史證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振興開展,都有很多原因和條件,但是,文化教育科學的開展是其中最根底最重要的原因和條件。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證明,開展教育和科技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社會成員中讀書人越多,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社會文明層次就越高,生存、開展和創(chuàng)造能力就越強。其次,讀書是人生存開展的需要。讀書能使人獲取知識、開闊視野、認識社會、了解自然、領悟人生、增加智慧,從而獲得生存開展的本領。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讀書做學問是滿足人的需要尤其是第三到第五種需要的重要條件。滿足需要就是實現利益,維護和實現自身的物質和精神利益又是人類奮斗開展的最原初、最根本、最恒久的動力。人一生中的大局部知識是通過讀書得到的,另一局部是從實踐中得到的。為了生存開展,人的一生中需要不斷地充實、更新知識。但是,知識無限,生命有限,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后,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要解決這個矛盾,就要把讀書作為終生的習慣和事業(yè)。其三,讀書能給人帶來快樂,是人生活消遣的一種方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局部。它是幾乎所有識字的人都會干的一種事情,也是人類的一項專利。人類與其它動物相比,一個重要的類標志就是創(chuàng)造了文字、書籍,用來傳承知識、積累文化,日久天長,川流不息,使新一代的知識起點承接在上一代的知識終點上,不斷開展,走向輝煌。書是上下幾千年、遠近數萬里的人寫成的,讀書可以超越時空界限,與人類文明進展無障礙對話,只有人才能體驗其中的快樂。有的人是由于客觀條件限制而不能讀書,有的人那么是客觀條件允許但不讀書,后一種人實際只生活在“自然人生〞階段,還沒有上升到“文化人生〞的階段,還稱不上完整意義上的人,在知識經濟時代尤其是如此。所謂“學問〞,簡單地說就是知識、學識;復雜一點說就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系統(tǒng)知識。所謂做學問,就是鉆研學問、科學研究,即深入研究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系統(tǒng)知識。狹義地說,它主要是知識分子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較高層次的知識分子的一項重要工作;廣義地說,它是所有探索未知領域、創(chuàng)造新知識、創(chuàng)造新技術的人的工作。對教師而言,教學與科研密切聯系、相互促進,但是兩者又有區(qū)別,教學主要是闡述傳授的知識;科研主要是探索未知的知識。比方,教師研究如何科學地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是做學問,工人改良和創(chuàng)造新技術是做學問,管理人員研究科學的管理方法也是做學問??梢?,傳授的知識其中也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但相對少一些、簡單一些;做學問不但要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更要探索前人未知的領域,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其中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更多一些,因而困難和風險也就更大一些。世界各國之所以都給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技術工人以較高的工資待遇,原因就在這里。隨著知識經濟的開展,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還會逐步提高。二、怎樣讀書、做學問這個問題是上一個問題的符合邏輯的延伸。怎樣讀書、做學問?古往今來,國內外許多大學者、大思想家都從不同的方面總結過讀書、做學問的方法,要把這些方法比擬全面準確地歸納出來很不容易,即使能全面歸納出來,在這個演講中也不可能都講到。因此,我們只能結合同學們的實際情況,對讀書、做學問的方法進展歸類,擇要而述。我認為讀書、做學問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類:讀書方法、記憶方法和思維方法。讀書的方法可以分瀏覽、泛讀、精讀三類;記憶的方法包括很多內容,比方重復記憶、聯想記憶和理解記憶等等;思維方法中也包括很多內容,比方辯正的方法、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方法、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形而上學的方法、實證的方法、歸納和演繹的方法等等。總之,讀書、做學問的科學方法是翻開知識寶庫大門的鑰匙,掌握這些方法是承受高等教育階段的頭等重要的大事;由于每個同學的個體情況不同,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運用這些方法?,F代著名的史學家、20世紀12位國學大師之一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古今成就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敝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骋病!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娎飳にО俣?,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说谌骋?。〞第一句是宋朝晏殊?蝶戀花?中句子。第二句是宋朝柳永?鳳棲梧?中的句子。第三句是宋朝辛棄疾?青玉案?中的句子。“昨夜西風凋敝樹〞寫的是周圍景物的蕭條、冷瑟和愁苦?!蔼毶细邩迁晫懙氖遣辉概c眾同流的堅持和孤獨?!巴M天涯路〞這一句寫面對遠方,對遠XX想的向往和追尋。王國維用第一句來比喻第一境,意在說明,要成就大事業(yè)、大學問,首先必須有遠XX想和自信心,面對遼闊的天涯路,必須飽嘗追求中的寂寞與孤獨?!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言情的詞句,寫有情人對意中人的專一和癡情,為思念伊人而弄得形容憔悴,本來合身的衣服因過度思念而漸漸變寬,但是無怨無悔,執(zhí)著依舊,盼望著伊人的到來。王國維用此句來比喻第二境,意在說明,要有實現理想的執(zhí)著堅決精神,雖飽經挫折煎熬,仍此心不改的決心。“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也有寫成“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其意思是在茫茫人海中尋他〔她〕千百次,總是不見他〔她〕的蹤影,百般焦急中突然回首一看,原來他〔她〕正在燈火稀疏幽暗的地方。王國維用此句來比喻第三境,意在說明,經過千辛萬苦的追尋,日思夜想的意中情人終于出現在眼前——理想終于實現——的喜悅和歡樂。這里我結合王國維先生的“三境界說〞,談幾點粗淺體會,供大家參考。第一,要立志。這是讀書、做學問的動力。就是要樹立“昨夜西風凋敝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樣的遠大、正確的志向。它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首先,從大的方面說,就是要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在有限的人生中立志為國家、民族的生存開展作一份奉獻、盡一份責任。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必須有這種意識。其次,要有堅決的信仰和獨立的人格尊嚴。陳寅恪說:“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他所說的“自由的意志〞就是堅決的信仰,“獨立的精神〞就是獨立的人格尊嚴。還說“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死力爭。〞正如他給王國維撰寫的碑文中所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陸健東著:?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再次,從小的方面說,就是要有明確的人生奮斗目標〔它是隨著形勢的開展而不斷變化的〕,通過老實勞動和不懈努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爭取更美好的生活。這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學者的生命在于學術,喪失其學術,必然喪失其學者身份,乃至喪失其學者生命。對一個以讀書、教書、做學問為職業(yè)的人來說,所謂立志,就是把多讀書、教好書、做真學問、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即使困難困苦,也矢志不移;把實現個人利益與為國家、為民族作奉獻統(tǒng)一起來。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為知識分子設計的人生道路就是以“修身〞為根底和手段,以“治國平天下〞為目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兩千多年來,這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道路,被中國廣闊知識分子遵奉不疑。其核心思想就是通過“修身〞——不斷加強自己的知識、道德、意志、體能等修養(yǎng),實現治國平天下的鴻鵠之志。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有宏大志向和理想的人,區(qū)別在于志向和理想的正確與否。判斷個人志向和理想正確與否的標準,應該是看一個人的志向、理想是否與國家、民族、人類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如果志向正確,成就越大,對國家、民族、人類開展的奉獻就越大;反之,危害就越大。這里僅以我國歷史上幾個從青少年時代就樹立宏大志向、最終成就一番大事業(yè)、大學問的人為例??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墨子認為:“仁人之所以為事者,比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子?兼愛〔中〕?〕北宋哲學家X載對人生的目的、價值作了這樣的宏偉表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X載?語錄卷中?〕清朝的黃宗羲認為,讀書人應該“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黃宗羲?原君?〕梁啟超在?清代史學概論?中對學者的價值取向提出如下見解:“凡學者之態(tài)度,皆當為學問而學問。〞“而一切新學家者,其所以失敗,更有一總根源,曰不以學問為目的,而以為手段。〞雖然我們今天不能片面提倡為學問而學問,但是梁啟超的觀點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即學者、知識分子應該以研究學問作為目的和價值追求,而不能僅僅把它作為手段——敲門磚。魯迅1904年在日本弘文學院畢業(yè)后,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學醫(yī)。此間,他發(fā)現學醫(yī)雖然能治愈國民的身體疾患,但卻不能拯救其麻木的靈魂,因此他毅然棄醫(yī)從文,開場了他以筆為槍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其目的就是為了救國救民。少年時代經歷了勞動——讀書——勞動——讀書的反復過程。1910年秋,17歲的在舅舅、表兄、同族長輩和教師的幫助下,終于說服父親改變了讓他去XX縣城一家米店當學徒的主X,同意他到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臨行前,他改寫了日本人的一首詩留贈父親:“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沙先貴:?詩詞文化解讀?〕可見,他們都是從立志開場成就一番事業(yè)的??赡苡腥藭f,前人立志的標準太高,尤其是X載的標準太高,難以企及,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這樣去對待:“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第二,要有恒心。這是讀書、做學問的根底。就是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為了實現理想,鍥而不舍、持之以恒,雖歷經困難頓挫,仍矢志不渝。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同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魯迅說:“多有‘不恥最后’的人的民族,無論什么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yōu)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魯迅全集?,第三卷,143頁?!尺@些話都是說有恒心才能志不倒,成大業(yè)。有志是有恒的動力和根底,有恒是有志的表達和條件。古今中外成就大業(yè)的人,都至少具備有志、有恒、勤奮三個條件。要做到有恒心,就要能經得起各種誘惑和挫折的干擾,就要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和工作兢兢業(yè)業(yè),有“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自信,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zhí)著。第三,要勤奮。這是讀書、做學問的條件。就是要勤懇勤勉、踏踏實實,不游戲人生,不懈怠、放縱自己。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做人有三條原那么:“一曰勤,二曰儉,三曰不為天下先。〞他首先強調的是勤奮。所以后人又有“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之說。對知識分子而言,勤奮主要包括勤奮讀書、勤奮實踐、勤奮思考者幾個方面。其中勤奮思考是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貫穿在讀書、生活、工作、做學問的全過程。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字面上看,這句話只講了讀書與寫文章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沒有講它們之間的中介——思考。但在我看來,仔細分析“破〞字,里面就包括思考?!捌屁曌种辽儆腥龑雍x:一是把書讀破,比喻讀書之勤奮;二是破解,即打破沙鍋問到底,破解其意,比喻讀書后的勤思深思;三是原書的根底上突破,比喻讀書后的創(chuàng)新??鬃拥摹皩W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學那么殆〞,講的就是思考的重要性。對大學生和教師而言,只勤奮讀書,而沒有勤奮思考,難以寫出“有神之筆〞,難以做出真學問。思考的任務主要是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fā)現新材料、使用新方法、提出新觀點等。思考不出這些新東西,就做不出真學問,就會陷入“述而不作〞的窠臼。第四,要安貧。這是讀書、做學問應必備的心態(tài)。就是要安貧樂道——安于清貧、樂于求道。安貧就是安于清貧和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求道就是把追求真理、人格的完善、精神生活的富有作為人生的主要目標,而不是把金錢美色、吃喝玩樂作為主要生活目標。讀書、做學問是一件很辛苦、很清貧、很寂寞的工作,需要的是淡泊和寧靜。一心向往燈紅酒綠、追求紙醉金迷生活的人,不可能安下心來讀書、做學問。許多學術大家把“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作為座右銘,原因也在這里??鬃诱f:“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對孔子的這個觀點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否認。其中有輕視體力勞動的錯誤成分,也有主X知識分子追求真理、正義的合理成分。魯迅先生說過,中國沒有肯下死工夫的人。無論什么事,如果繼續(xù)搜集材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即如最簡便而微小的花紙之搜集,也可以觀得風氣習慣,和社會情形的一般。他的意思是,勤奮、安貧、持之以恒,對于做學問至關重要。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認為,要想做學問,就別想做官;要想做官,就不要做學問。他的治學格言是:做學問要坐得住冷板凳,要言之有物,不要空發(fā)議論。我上大學時最尊敬的一位教師,曾經是范文瀾的學生,他把范老的這些話編成對聯,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第一句話就是提倡安貧,第二句話講的就是求真、樂道?,F在,這兩句話已經成為國內學界很多人的治學格言。總之,做學問、寫文章,必須耐得住清貧,坐得住冷板凳,在這個根底上,努力發(fā)現真理,寫出能提醒客觀規(guī)律的、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成理、有自己獨立見解、有益于社會和人民的文章。如果沒有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和心態(tài),而又想博得有學問的雅號和名分,那是不可能的。那些沽名釣譽、玩弄學術之輩,投機取巧、抄襲剽竊之徒,歷來為學術界所不恥,也為法律所不容當然,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追求金錢、物質利益,這是生存的物質前提。馬克思說人們只有首先解決衣食住行問題,才能創(chuàng)造歷史。況且,人都有七情六欲,即使偉大的歷史人物如、孫XX也不例外〔孫自認為他一生有三大愛好:愛讀書,愛革命,愛女人〕。但是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在擁有了群眾化的物質生活條件之后,應該重在人文精神的修養(yǎng)和凝煉,把名利看得淡泊一些,把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創(chuàng)造文化價值、豐富精神生活作為主要追求目標,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物質利益〔目前我國幾乎所有高校都實行校內崗位津貼制,其精神實質就是引導廣闊教師通過創(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價值,獲得較高的福利待遇〕,否那么,就很難說是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因為知識分子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按美籍華裔學者杜維明的觀點,知識分子就是社會的良心,就是文化道德水準比擬高、獨立的人格意識比擬濃厚、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比擬強、無恒產而有恒心的人。從古到今,真正名垂青史的人大多都是人文精神比擬濃厚、文化含量比擬高、表達了人間正義的人。相反,如果僅僅是帝王將相、富商大賈,可以轟轟烈烈一世,但難以轟轟烈烈長久。當今的一些高科技巨子,大都在努力實現人文精神和商業(yè)精神的統(tǒng)一。他們的道路大都是先安貧,后樂道;先求人文價值〔創(chuàng)造新知識、新技術〕,后求商業(yè)價值〔賺取金錢、實現富有〕。否那么,他很難成為商業(yè)巨子?,F在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是多元化的,在很多人身上,價值取向表達為物欲橫流。安貧樂道的人生價值追求,不能強求每一個人都承受,但是,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應該有這種價值追求。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民法?所界定的不動產是否真的是一個人的不動產?仔細想想,其實人生只有三大不動產:安康的身心、真才實學和子女。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功名利祿都是動產,即別人隨時可以拿走或者一朝可得、一朝可失的東西,包括妻子和丈夫。?紅樓夢?中的“好了歌〞雖然把看破紅塵的“空〞字推向了極端,但它想說明的是淡泊名利這個道理。真正把這個問題看透了,淡泊名利、安貧樂道就比擬容易做到了。第五,要有科學XX精神。這是讀書做學問的原那么。這種精神的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四層:一是尊重事實和科學,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唯真。二是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是在學術爭鳴中要尊重別人的意見、權利和人格,平等地對待批評和反批評。人類政治文明開展到今天,真正的XX觀念應該是“我堅決反對你的觀點,但我堅決維護你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四是自信但不自傲,就是既相信自己的認識能力,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但又不惟我獨尊、夜郎自大、固執(zhí)偏見。我們之所以需要科學XX精神,主要要是因為,客觀世界的開展是無限的,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永遠沒有止境,人類不可能窮盡真理。每個人的精力、時間和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在學問上的見解往往難以都盡善盡美。由于知識構造、閱歷、立場、方法、占有材料的多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同一問題的認識就可能不同,這就必然會有爭鳴。而且不同的觀點、學派之間的爭鳴是人類科學文化開展的重要條件和途徑。因此必須有科學XX的精神。根據這種精神,一個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與別人交流,善于發(fā)現別人的優(yōu)點,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善于請教。說過:“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的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老實和謙遜的態(tài)度。〞特別是對于與自己相反的意見,更要認真聽取,其中往往包含著糾正自己偏誤的科學成分,或許真理就在別人那邊。因此,學術爭鳴中的批評與反批評同等重要,必須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XX態(tài)度和海納百川的胸懷。第六,要博覽群書。這是做學問的儲藏。博覽群書的目的在于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比擬全面地了解學術界對某一問題的研究狀況。博覽群書不是漫無目的地讀書,而是根據自己的專業(yè)和職業(yè)有選擇地讀書。任何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知識構造也是有限的。如果對知識構造作平面的而不是立體的劃分,可以分為兩大塊:“根據地知識〞——專業(yè)根底知識和“游擊區(qū)知識〞——外圍的相關知識。這兩塊知識缺一不可。比方,研究歷史必須學習一些經濟學、政治學、文學等方面的根本知識;研究、,更需要學習這些知識,不理解的詩詞,很難全面地理解。正是因為時間精力有限,所以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對應該讀的書,要劃分三個層次、運用三種方法:瀏覽、泛讀、精讀。①瀏覽就是概要地看看作者、、序、跋、前言、后記、目錄或摘要等,對它有一個大概的了解。②泛讀就是泛泛地、粗略地、跳躍式地閱讀一本書或文章,了解其大致的內容,或只閱讀其中的一局部,除了了解“瀏覽〞中所說的內容外,還要了解其體例、構造或者你感興趣的內容等。③精讀就是要深入、細致甚至反復地閱讀必讀的書或文章。精讀時必須“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是精讀的第一步,就是要深入鉆研進去,力求讀懂,而不能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俺龊跗渫猕暰褪且谧x完一篇文章、一本書以后,從中跳出來,對文本進展宏觀的梳理,力求比擬準確完整地歸納概括其主要思想觀點〔結論〕、論據或方法、體系和邏輯構造,最好能夠把此書〔文〕與同類其它的書〔文〕的觀點、論據或方法、體系和邏輯構造進展比擬,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從中發(fā)現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精讀必須寫讀書筆記,包括資料、知識摘錄和讀書隨感兩大類。因為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讀書多了容易出現知識混雜或知識遺忘;況且在不同的時間或不用的年齡階段,讀同一本書的感悟會有所不同,有時對某一個問題偶有感悟,應該隨時記下,否那么一些思想火花會稍縱即逝,讀書的隨感也會遺忘。所以,著名史學家X晗和著名中國文學史專家唐弢等大學者,都強調要做好學問、做大學問,必須在讀書過程中作筆記。入乎其內不容易,出乎其外更難,出乎其外的功夫就是精練的功夫。要把別人文章、著作中的思想觀點用精練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做出自己的評價很不容易,需要較長時間的反復訓練。訓練的過程,就是提高思維能力的過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有用的為人、處事、工作甚至戀愛的方法。第七,要循序漸進。這是讀書做學問的路徑。就是要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此及彼。讀書、做學問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能奢望一口吃個胖子或者像炒股票那樣一夜暴富。讀書、做學問與建樓房既有一樣之處,又有不同之處。一樣之處是都必須重視質量;不同之處是建立速度不可同日而語。如果給一個人幾百萬元,要求他一年內建起一棟樓房,他完全可以辦到;但是,如果給他同樣的錢,要求他一年內成為知名學者、院士,恐怕辦不到。所以說讀書、做學問必須由點到面、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從“游擊戰(zhàn)〞到“陣地戰(zhàn)〞“運動戰(zhàn)〞。剛開場讀書、做學問時,一般都沒有一個明確固定的方向,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但是,應該根據自己的專業(yè)、未來職業(yè)設計和興趣去選擇讀什么書。做學問到了一定階段、有了一定積累以后,就必須選擇研究方向和切入點,就像登陸戰(zhàn)選擇灘頭陣地一樣,從這個點逐漸向縱深方向扇型展開——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第八,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是做學問的一個重要方法。這個方法是胡適提出來的,他說“讀書當于不疑處有疑;做人當于有疑處不疑。〞“于不疑處有疑〞主要就是指“大膽假設〞,我理解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要善于思考、敢于想象;二是要敢于對別人的觀點、結論、方法等提出疑問,敢于創(chuàng)新。“小心求證〞就是要對自己的想象和疑問進展慎重的證明,看它們可是否行,是否成立。這是科學創(chuàng)新開展的重要條件之一。牛頓力學、愛迪生的創(chuàng)造、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都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結果,都是善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的結果。很好地運用這個方法,就必須學習邏輯學,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比方辯證的、歸納的、演繹的、橫斷的、縱剖的、逆向的、發(fā)散的思維方法等。因為科學研究首先要有事實、要有概念,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必須邏輯嚴密。以上所說的幾點,既是讀書做學問的條件,也是讀書古做學問的途徑和方法。最終目的還是力求做出較大的學問,在本職工作中成就一番事業(yè),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為社會做出較大的奉獻,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具備了這些條件、掌握了這些方法,我們才有可能到達王國維所言的第三境界,去體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快樂。三、好好做人,正確對待人生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好好做人。這是干好其他事情的根底。好好做人的人,不一定必須好好做學問,還可以干其他職業(yè),但是,要好好做學問的人必須首先好好做人。一般來說,一個不好好做人的人,不可能去好好做學問。所謂好好做人,簡單地說就是要做有堂堂正正的人格品行的人,做“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奮自強、敬業(yè)奉獻〞的人,做有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和家庭美德的人,做有愛心、有正義感和責任心、自尊自愛、愛憎清楚、公正正派、光明磊落的人。反之,就是決不做那種崇洋媚外、自私自利、見利忘義、沽名釣譽、趨炎附勢、賣身求榮、兩面三刀、以怨報德、投機取巧、茍且偷生甚至總想用別人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帶花翎的人。但是,社會和人生非常復雜,堂堂正正做人的人未必就一定有好的結果,這就給我們提出了正確對待人生、注意做人方法的問題。第一,要做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的人。這三條都是我國公民應遵循的社會道德根本準那么。在家庭、私有制、階級和國家還存在的歷史條件下,由于不同的國家其性質不同,愛國守法的內容也會有別,但是任何國家都要求自己的公民愛國守法。因為國泰才能家安、國強才能家富;在世界舞臺上,一個國家有國格,其公民才會有人格;國家安定有序,經濟社會才能開展。所謂愛國主義,簡單地說,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在階級社會里,祖國總是與具體的國家政權相聯系,愛國主義也因此具有愛祖國和愛國家兩方面的含義。在我國目前階段,愛國首先是要愛祖國——中華民族的中國,主要表現為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主權和獨立,促進祖國的文明富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其次是要愛社會主義的中國。前一條是根底,后一條是核心和靈魂,沒有前一條,就不可能有后一條;但是如果沒有后一條,前一條也要落空,如果一個人反對、顛覆、分裂社會主義的中國,那么他自稱愛祖國就是空的甚至是假的。對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我們不能要求他們都贊成、擁護社會主義,但是只要他愛祖國,不顛覆、分裂社會主義的中國,我們就可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合作。明禮誠信、團結友善既是社會道德根本準那么,也是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善于與人合作共事的根底。沒有這一條,一個人很難或很少有真正的朋友,就可能成為孤家寡人,而孤家寡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儒家“厚德載物〞的格言,說的就是只有加強道德修養(yǎng),才能承載萬物。所以他們把“立德〞、“立功〞、“立言〞視為三種不朽的事業(yè),其中又把“立德〞放在首位?,F代人們又常說,在事業(yè)成功的要素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而情商上下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看一個人是否明禮誠信、是否善于和不同的人交往合作。第二,要做有道德、有責任心、上進心和事業(yè)心的人。早在70年前,就在?紀念白求恩?中號召革命者做一個有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和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天和今后,這仍然是我們做人的方向。所謂有道德,最根本的道德是要有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有了這三種道德,才可能有責任心,對可能對社會、國家、工作和家庭負責,才可能在工作中不斷進取。我理解,有責任心還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在此根底上還應該有進取心和事業(yè)心,這是三個不同的層次或境界。之所以說責任心是最根本的層次和道德要求,就是因為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家庭、工作、社會和國家不負責任,其上進新、事業(yè)心就無從談起。上進心是在責任心的根底上追求進步,努力把工作干得更好、把家庭經營得更好,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自己的價值,為單位、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奉獻。在這個層次上往往還有個人功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上升到事業(yè)心的層次,個人功利的因素會很少或者沒有功利因素,能夠把工作當作終生的事業(yè),為事業(yè)而奮斗甚至為之獻身。彪炳史冊、光照后人的科學家、哲學家、教育家、革命家等等都屬于有事業(yè)心的人。第三,要做勤奮敬業(yè)、自強不息的人。這個問題是從上一個問題派生出來的。我們都懂得“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這個道理。任何好的生活或工作結局都是人們不斷努力的結果,所以做人應該盡人事,聽天命,或者叫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人事,聽天命〞這六個字應該是正確對待人生的一條原那么。所謂“盡人事〞,就是無論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逢事都要勤奮努力,去爭取好的結果,這就叫謀事在人。所謂“聽天命〞,就是努力后成功與否、結果如何,那要受很多復雜的社會因素的影響,不是個人主觀意志所能左右的,所以還要豁達坦然地面對努力的結果,這就叫“成事在天〞。每一個人都可能遇到這種情況:有時你非常勤奮努力甚至付出了很大代價,結果卻不如愿,甚至會帶來很大痛苦。遇到這種情況時,可取的態(tài)度是坦然面對、無怨無悔、總結經歷、自強不息。古印度有一個寓言:一位年邁的大師,身邊有一位總是抱怨的弟子。一天,大師吩咐弟子去買鹽。弟子回來后,大師讓總是讓不快樂的弟子抓把一鹽放進杯里,然后把水喝了。大師問道:“味道如何?〞弟子呲牙咧嘴地吐了出來:“苦。〞大師又讓弟子把剩下的鹽放進附近的湖里,再嘗嘗湖水。弟子捧了一口湖水嘗了嘗……大師:“什么味道?〞弟子:“很新鮮。〞大師:“你嘗到鹽味了嗎?〞弟子:“沒有。〞這時大師對弟子說:“生命中的痛苦就像鹽,不多也不少。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這么多,我們體驗到的痛苦卻取決于我們把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里。〞這個寓言說明了一個道理:生活中的痛苦〔包括挫折、煩惱〕像鹽,痛苦的大小取決于盛鹽的容器,而這個容器就是我們的胸懷。第四,要做有明確人生目標、善于選擇道路和藹于抓機遇的人。其實,人生好比走馬路。這個命題有兩層意思:一是人生的路在于選擇。人生之路好比馬路,其中有許多路供你選擇,你選擇的路〔包括職業(yè)等〕是否符合你自己的實際,即是否更有利于你的開展,主要看你自己對社會開展趨勢的認識、判斷,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愛好等的認識、判斷,看社會、家庭能給你提供什么樣的條件和時機。路選對了,人的一生就可能比擬順利,事業(yè)上就可能有更大的成就,對社會和國家的奉獻就可能大一些。路選錯了,人的一生就可能有比擬多的困難和挫折,事業(yè)上就可能成就小一些甚至難以有所成就,對社會和國家的奉獻就可能小一些。每一次選擇,對一個人來說往往就是一次轉折,有時的選擇甚至決定你一生的命運。人的一生中,這種轉折并不多,所以每一次選擇都應該慎重考慮。當然,有時的選擇往往是不經意的,非理性的,是在沒有任何考慮的情況下做出的,特別在青年時期這種情況比擬多,因為青年人滿腔熱血,敢想敢干,對社會和人生充滿了理想和希望,考慮問題時沒有那么多的顧慮。但是,總的說來,人的一生不能主要靠非理性的熱血沖動的選擇去生活,選擇人生道路時應該盡可能是理性的,盡可能考慮得周全一些,盡可能把目標和起點定得高一些,這對人一生的開展非常重要。二是趕路要有提前量。在人生之路上行進,很像在馬路上行進,其中有許多非正常的因素影響你的行程。有時你走得不順,每過一個路口都是紅燈,你的前進速度就必然慢一些;有時你走順了,每到一個路口都是綠燈,你的前進速度就必然快一些。人的一生中遇到的紅燈多還是綠燈多,除了與自己的選擇和努力有關外,還與機遇、環(huán)境等等因素有關。這里的主觀與客觀兩種因素總是交織在一起,可以稱為“命運〞。用恩格斯的話說,人的歷史命運是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等各種力量交互作用的合力的結果。比方,有時候你已經看到了前面的路口是綠燈,可以順利通過這個路口,但這時卻突然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擋住了你的去路;或者是突然出現其他幾個“程咬金〞互相撞車的局面,擋住了你的去路。在關鍵的時候阻擋你一次,可能影響你一生的命運??赡苡腥藭?,這是不是說“人生由命,富貴在天〞呢?不是。應該說人生在于努力,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非正常因素如何,總的說來,都應該盡可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盡可能提高自己預測未來道路的科學性,明確目標、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勤肯勤勉、抓住機遇,盡可能走得快一些,盡可能在行動和目標之間安排提前量。第五,要做一個謙虛自信、榮辱不驚的人。人生中都有順境和逆境,既有柳暗花明的春天,又有風雪交加的寒冬。怎樣正確地對待順境和逆境是人生中的一大問題,總的原那么應該是:切忌在順境時得意忘形、在逆境時萬念俱灰。人們在通過不懈努力,實現了愿望和目標,處在順境的時候,往往容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往往容易躊躇滿志、驕傲自大、忘乎所以,也往往容易夸張自己的優(yōu)勢和優(yōu)點,而無視自己的弱勢和缺點。其實,這時候最需要的是謙虛、冷靜、低調。因為在你成功、出眾、得意、“木秀于林〞的時候,往往也是最容易暴露缺點、留下把柄的時候,最受關注、議論甚至妒忌的時候。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實證明,一個人得意忘形之時,往往就是其災難萌生之日。遠自古希臘的寓言故事——?狼和獅子?,近到一些紅極一時的達官顯貴的倒臺,都警示我們切忌在順境中得意忘形。?后漢書?黃瓊傳?說:“堯堯者易缺,皎皎者易污〞,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在“文化大革命〞之初的1966年曾用此言告誡江青。人們在付出了極大努力而不能如愿,“命運不濟〞、身處逆境的時候,往往容易垂頭喪氣、心灰意冷、怨天尤人、玩世不恭,甚至萬念俱灰、一蹶不振。其實,這時候最需要的是自信、冷靜、豁達。因為一個人只有不喪失自信心才有未來和希望,才有可能在逆境中奮起。遇到挫折就萬念俱灰的人是生活中的弱者,不但不能正確總結經歷、笑對人生,甚至會把從前的一切努力都付諸東流。所以,“笑對人生〞主要不是指能夠笑對勝利和順境,關鍵是能夠笑對挫折和逆境;自信、堅強、韌性、毅力等等,主要不是在順境中顯示出來的,而主要是在逆境中顯示出來的。看一個人是否生活的強者,主要看他能否在逆境中奮斗不息、勇往直前。孟子說:“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達那么兼善天下,窮那么獨善其身。〞“達〞就是富貴、顯達、順境的時候,要為社會、為天下人做好事、謀利益;“窮〞就是貧困、挫折、逆境的時候,要能夠心志不跨,努力修養(yǎng)、完善自己的意志、品德、知識、身心等等,準備重新“見于世〞——到社會舞臺上再建功立業(yè)。生活中,有人把逆境比喻為“小鞋〞,把身處逆境的人比喻為“腳〞,認為“小鞋〞固然會影響“腳〞的行動和生長,但是,只要不懈努力,“腳〞長大了,“小鞋〞自然就穿不上了。這個比喻富有人生哲理。第六,要做勇于奉獻、善于吃虧的人。奉獻既是一種道德理想,又是做人的一種態(tài)度。人生在世時時需要不計個人得失、為他人為集體為國家奉獻,需要在奉獻中索取,而奉獻就要吃虧。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淡泊名利、包容、謙讓和糊涂。在現實社會中,人都追求功名利祿;在目前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要真正淡泊名利更加不易。仔細想想,其實人生只有三大不動產——子女、才能和安康,所謂“不動〞,就是別人不能剝奪的,不會一朝可得一朝可失的。這個不動產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而是生活意義上的。其它的如權力、金錢、車子、房子、妻子、丈夫等等都是動產,就是別人可以剝奪走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比擬容易做大淡泊名利,就應該從?紅樓夢?的“好了歌〞中吸取其合理的成分,拋棄其消極的內容。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比擬容易做到包容、謙讓和糊涂,就比擬容易理解“舍得〞一詞——有舍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