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防風的功效與作用_第1頁
中-防風的功效與作用_第2頁
中-防風的功效與作用_第3頁
中-防風的功效與作用_第4頁
中-防風的功效與作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防風的功效與作用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防風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的功效,防風有治療外感風寒;風濕痹痛作用,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瀉炒用,止血炒炭用。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

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防風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的功效,防風有治療外感風寒;風濕痹痛;骨節(jié)*痛;腹痛泄瀉;頭痛身痛;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的作用。

1、防風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緩,通利五臟關(guān)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2、防風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jié)疼痹,煩滿。

3、防風治風通用,升發(fā)而能散,故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周身骨節(jié)疼痹,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下乳,金瘡因傷于風內(nèi)痙。

4、防風殺附子毒。

5、防風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邪。

6、防風行經(jīng)絡(luò),逐濕淫,通關(guān)節(jié),止痛苦,舒筋脈,伸急孿,活肢節(jié),起癱瘓,斂自汗、盜汗,斷漏下、崩中。

防風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瀉炒用,止血炒炭用。

禁忌:*血虧虛、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防風,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防風。

防風散*方1

功效:主治妊娠中風卒倒,口噤肢強,或痰氣上升。

組成:防風,桑寄生,葛根,各五分;家菊花,細*,防己,秦艽,羚羊角(鎊),當歸,桂心,茯神,甘草,各三分。

用法:水煎,入竹瀝半合服。

功效:祛風解痙,化痰通竅。

來源:卷十四。

防風散*方2

功效:主治熱毒風痰壅,頭目暈悶,心神不寧。

組成:防風(去叉。三分)、枳殼(麩炒。三分)、沙參(半兩)、秦艽(去苗。一兩半)、犀角屑(一兩)、升麻(一兩)、木通(一兩)、羌活(一兩)、甘草(炙。一兩)、茯神(去木。一兩)、龍齒(一兩)、前胡(一兩)

用法: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更煎一二沸,不拘時溫服。

來源:明:方賢著。

防風散*方3

功效:主治小兒五臟積熱、驚風,頭面赤熱,口舌生瘡,好飲冷。

組成:防風(去蘆頭)、甘草(炙草)、柴胡(去苗)、連翹、山梔子各等分。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五分,煎三分,去渣溫服。一歲兒一服可分四次;三歲兒可作二服飲之。

來源:引李琬方(見卷十九)。

防風散*方4

功效:主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涕不止,日久必成衄血。

組成:黃芩人參甘草川芎麥門冬(去心)各30克防風(去蘆)45克

用法:上*為末。每服6克,食后沸水調(diào)服,每日三次。

來源:卷一。

防風散*方5

功效:主治眼泡內(nèi)生毒如菌。

組成:防風、荊芥、黃芩、石膏、梔仁、薄荷、赤芍、連翹、生地黃、甘草。

用法:水煎服。

來源:卷十一。

防風散*方6

功效:主治傷寒時氣,頭痛壯熱,惡風,百節(jié)痠疼,肩背拘急,面赤虛煩,聲重咳嗽,寒熱不除。

組成:厚樸2兩(去皮,姜汁制),陳皮2兩(去白),甘草2兩(炙),藁本2兩,獨活3兩,防風3兩(去蘆),桔梗(微炒)3兩,蒼術(shù)(于木臼內(nèi)略杵去皮,卻入布袋內(nèi)打,凈稱)2兩。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加生姜三片,大棗二個,水一大盞,煎七分,溫服;沸湯點亦得。

來源:卷一。

防風散*方7

功效:主治中風不語,兩目不開,手足抽掣,發(fā)歇往來,昏塞涎潮。

組成:防風1兩(去蘆頭),羚羊角屑1兩,獨活1兩,赤箭1兩,當歸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秦艽半兩(去苗),麻黃2兩(去根節(jié)),桂心1兩,前胡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來源:卷十九。

防風散*方8

功效:主治外感風熱,頭痛掣動。

組成:防風30克(去蘆頭)川升麻30克黃芩30克赤芍*30克蔓荊子30克石膏30克葛根30克(銼)甘草15克(炙微赤,銼)

用法:上*搗粗羅為散。每服12克,以水17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人淡竹瀝30毫升,再煎一二沸,溫服,不計時候。

禁忌:忌羊肉、飴糖。

來源:卷二十。

防風散*方9

功效:主治風虛多汗惡風。

組成:防風(去叉)1兩1分,澤瀉3分,牡蠣3分(煅赤),桂(去粗皮)3分。

用法:上為細散,每服3錢*,空心溫酒調(diào)下,日2次。

來源:卷十三。

防風散*方10

功效:主治腲退風,肌肉虛滿,肢節(jié)緩弱,皮膚不仁,骨節(jié)痛苦。

組成:防風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芎?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麻黃1兩(去根節(jié)),桂心1兩,海桐皮1兩(銼),當歸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術(shù)1兩半,獨活1兩,細*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渣,食前稍熱服。

來源:卷二十三。

防風散*方11

功效:主治風頭眩,旋運欲倒。

組成:防風3分(去叉),芎?3分,山芋3分,人參3分,白術(shù)3分,遠志3分(去心),獨活3分(去蘆頭),桂3分(去粗皮),茯神(去木)3分,莽草半兩(去根,酒灑,焙),天雄(*裂,去皮臍)半兩。

用法:上為細散,每服一錢半*至二錢*,食前浸菊花酒調(diào)下,日再夜一。

來源:卷十六。

白術(shù)防風湯

功能與主治:若服[羌活防風湯"有自汗者。

處方:白術(shù)(四錢)防風(八錢)黃蓍(四錢)

用法與用量:上分二貼,每貼水二盞,煎至八分,食后服。

來源:明·方賢著

防風敗毒飲

功效:主治痘發(fā)癮疹及麻疹發(fā)熱。

組成:升麻、葛根、防風、赤芍、甘草。

用法:水煎服。外用活蜆子不拘多少,以水養(yǎng)5-7日,旋取其水洗,用天水散拭之。

來源:卷六。

解毒防風湯

功效:主治痘痂落后,熱毒未盡,而瘡瘢復起成凸者。

組成:金銀花5錢,甘草1錢,木通1錢,防風1錢,荊芥1錢,連翹1錢,牛蒡子1錢。

用法用量:同紫草煎湯服。外用蜆子水摩之。

來源:卷十七。

防風枳實湯

功效:主治風頭眩欲倒,眼旋屋轉(zhuǎn),頭腦痛。

處方:防風3兩,枳實3兩(炙),茯神4兩,麻黃4兩(去節(jié)),細*2兩,芎3兩,前胡4兩,生姜4兩,半夏4兩(洗),杏仁3兩,竹瀝3升。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防風湯(卷十三)、防風枳實散(卷四十七)。

防風酒

功效:主治肉苛。

處方:防風(去叉)2兩,白術(shù)1兩半,山茱萸(并子用)1兩半,山芋(干者)1兩半,附子(*裂,去皮臍)1兩半,天雄(*裂,去皮臍)1兩半,細*(去須葉,輕炒)1兩半,獨活(去蘆頭)1兩半,秦艽(去土)1兩半,茵芋(去粗莖)1兩半,杏仁(湯浸,退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紫巴戟(去心)2兩,桂(去粗皮)2兩,麻黃(去節(jié),先煎去沫,焙干用)2兩,生姜(切,焙)2兩,磁石(生,捶碎如大豆粒,浸去赤汁)半斤,薏苡仁(炒)3兩,生地黃(凈洗,細切,焙)2兩半。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生絹囊盛,以無灰清酒3斗,浸6-7日。

用法用量:空心溫飲4-5合,以知為度。

來源:卷九

防風薏米煎

功效:散風除濕。主治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

*:薏米30克,防風10克。

制法:薏米洗凈,與防風共煎,取*汁約200毫升。

用法:每日1劑,1次服完,連用1周,停3日后可再用。

防風當歸丸

方劑主治:肝經(jīng)有風,血得風而流散不歸經(jīng),以致妊娠下血。

*物組成:防風、當歸(去尾)各等分。

制備方法:上*為丸。

用法用量:每服1錢,白湯送下。

處方來源:卷十七。

防風丸1

功效:主治熱痹。

組成:防風(去叉)羌活(去蘆頭)茯神去木)牛膝(酒浸,切,焙)桂(去粗皮)人參枳殼(去瓤,麩炒)五加皮(銼)芍*丹參薏苡仁玄參麥門冬(去心,焙)生干地黃(焙)各30克磁石(煅,醋淬)120克檳榔(銼)60克松子仁大黃(銼,炒)木香各15克

用法:上十九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空腹時用溫酒下。

來源:卷二十

防風丸2

功效:主治小兒瘰疬結(jié)核,寒熱。

組成:防風(去蘆頭)1兩,連翹1兩,桑根白皮(炙,銼)1兩,牡丹皮1兩,白頭翁1兩,黃柏(去粗皮,微炙)1兩,豉(炒令黃)1兩,獨活(去蘆頭)1兩,秦艽(去苗土)1兩,海藻(洗去咸,焙)3兩。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米飲送下,早晨、日晚各1服。

來源:卷一八二

防風丸3

功效:主治心臟中風,驚悸,言語混濁,煩熱恍惚,心神擔心。

組成:防風3分(去蘆頭),茯神1兩,人參3分(去蘆頭),麥門冬1分(去心,焙),天麻3分,白鮮皮1兩,薏苡仁3分,小草3分,犀角屑1兩,天竺黃3分,牛黃1分(研入)。

用法:上為末,加研了牛黃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以糯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來源:卷四

防風丸4

功效;主治風氣,肢節(jié)痛苦,四肢少力,頭痛郁悶。

組成:防風(去叉)2兩,桔梗(銼,炒)2兩,丹砂(研)2兩,天麻1兩,細*(去苗葉)1兩,獨活(去蘆頭)1兩,秦艽(去苗土)1兩,芎?1兩,木香1兩,天南星(用牛膽制者)1兩半,由跋(*)1兩半,甘草(炙,銼)半兩,茯苓(去黑皮)半兩,藿香葉3分。

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用量:每服1丸,食后、臨臥荊芥湯嚼下。

來源:卷十二

防風丸5

功效;主治五臟風熱毒氣攻目,或赤或*,或昏或痛,翳障不明者。

組成:防風(去叉)1兩,玄參1兩,決明子(炒)1兩,車前子1兩,茯神(去木)1兩,地骨皮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龍齒1兩,甘菊花1兩,苦參1兩,大黃(銼,炒)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

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量:每服20丸,食后溫漿水送下,臨臥再服。

來源:卷一七

防風薏米粥

功效:清熱祛風行痹,適用于濕熱痹阻型痛風。

材料:防風10克、薏苡仁30克。

用法:水煮至米熟,每日1劑,連服1周。

防風敗毒散1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小兒麻痘發(fā)熱。

組成:生地、防風、連翹、升麻、荊芥穗、牛蒡子、玄參、酒柏、人參、桔梗、甘草。

用法:水煎服。

來源:卷五。

防風敗毒散2

功效:風寒霍亂。

組成: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枳殼、陳皮、葛根、甘草。

來源:卷四。

川芎防風散

方劑主治:積年腦瀉。

*物組成:川芎1兩,防風1兩,羌活1兩,干姜1兩,荊芥1兩,甘草3錢,甘松3錢,白芷半兩。

制備方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食后酒服;不能飲酒,茶清湯服。

處方來源:卷五十七。

當歸防風散

方劑主治:傷寒汗多亡血發(fā)痓。

*物組成:當歸、防風、川芎、生地、白芷、羌活、人參。

加減:惡寒自汗,加桂枝、白術(shù)。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處方來源:卷四。

地榆防風散

功效:主治破傷風,邪在半表半里之間,頭微汗,身無汗者。

組成:地榆、防風、地丁香、馬齒莧各30克。

用法:上*研為細末。

用法:每服9克,熱米湯送服。

防風當歸湯

方劑主治:血痹,皮膚不仁。

*物組成:防風1錢5分,當歸1錢5分,赤茯苓1錢,獨活1錢,秦艽1錢,赤芍*1錢,黃芩1錢,杏仁、甘草5分,桂心4分,生姜5片。

用法用量:水2鐘,煎至1鐘,食前溫服。

處方來源:卷五。

竹葉防風湯

功效:治婦人產(chǎn)后傷風,發(fā)熱面赤,喘而頭痛。宜服竹葉防風湯。

材料:淡竹葉(半把)防風人參桂枝苦梗甘草(各半兩)葛根(一兩半)

用法: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使汗出。頸項強,用附子*去皮臍,銼如豆大,抄一錢同煎。嘔者,加半夏煎服。

防風白芷茶

功用:祛風,燥濕,鎮(zhèn)痛。

主治:頭痛起于感受風寒之后,其痛或連項背,或痛連眼眶、頰部,惡風寒,喜裹頭戴帽。舌淡苔薄白,*屬風寒頭痛者。

組成:防風、白芷各120克。

制法:上*共研細末混勻。每服用茶葉6克,加水3o0毫升煮沸,取汁置保溫瓶中,兌入*末12--18克,蓋悶15分鐘后搖勻,代茶分次服用。每日1劑。

宜忌:*虛血熱者忌服。

出處:

羌活防風湯

處方:羌活、防風、川芎、藁本、當歸、芍*、炙甘草,各二錢,地榆、細*,各一錢。

功能:治破傷風,初得在表。

用法與用量:上分作二貼,每貼水二盞,煎至八分。熱服。若大便閉,加大黃,緩緩令過,加黃芩。

來源:明·方賢著

羌活防風湯

*物組成:羌活(去蘆頭)3兩,防風(去叉)4兩,桔梗3兩,柴胡(去苗)1兩半,敗醬3兩,桂(去粗皮)1兩半,大黃(銼)2兩,羚羊角(鎊屑)1兩。

處方來源:卷一六一。

方劑主治:產(chǎn)后腹中堅硬,兩脅滿脹,手足厥冷,心中煩熱,引飲干嘔,關(guān)節(jié)勞痙中風。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腹溫服,相次再服之。

防風羌活湯

功效:祛風散寒。

*物組成:防風、川羌活、姜半夏、黃芩(酒洗)、白術(shù)(土炒)、炙甘草、川芎各10克,姜南星4。5克,北細*3克

*方用法:水煎服(*常用劑量:5劑)

防風蒼術(shù)湯

方劑功效:散風邪,健脾疏壅。

方劑主治:風壅肝木,損傷脾土,不能輸布水濕,飧泄身熱,脈弦腰重,微汗頭疼。

*物組成:麻黃8分,防風1錢,蒼術(shù)2錢,白術(shù)3錢。

用法用量:水煎熟,熱服。取汗。

處方來源:卷四。

防風黃芩丸

功能主治:主妊娠肝經(jīng)有風熱,血崩,便血,尿血。

處方:條芩(炒焦)防風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米湯或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備注:婦人妊娠,風熱之邪侵入血室,胎孕因此擔心,導致血崩、便血,治宜清熱祛風。方中黃芩清熱于里,防風疏風于外,二味相合,使風熱兩解,經(jīng)脈清和,出血得愈,胎孕得安。

來源:卷十二

天麻防風丸1

功效:主治一切驚風,身體壯熱,多睡驚悸,手足抽掣,精神昏聵,痰涎不利。

組成:白僵蠶(去絲、嘴,炒)干蝎(炒)各15克天麻(去苗)防風(去苗)人參各30克朱砂(研飛)雄黃(研)麝香(研)甘草(炙)各7。5克牛黃3克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2丸,薄荷煎湯化下,不拘時服。

來源:卷十。

天麻防風丸2

方劑主治:風濕麻痹,肢節(jié)走痛、注痛,中風偏枯,或內(nèi)外風熱壅滯,昏眩。

組成:防風5錢,天麻5錢,川芎5錢,羌活5錢,白芷5錢,草烏頭5錢,白附子5錢,荊芥5錢,當歸5錢,甘草(炙)5錢,白滑石2兩。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用法用量:酒送下。

處方來源:卷五。

防風二仁飲

功效:祛風,勝濕,止痛。慢*肝炎兼風寒濕痹患者食用。

*:防風9克桃仁6克苡仁20克白糖20克

做法:

1、把桃仁去皮、心、尖,洗凈;防風潤透切片;苡仁去雜質(zhì),洗凈。

2、把苡仁、防風、桃仁同放燉鍋內(nèi),加水250毫升。

3、把燉鍋置武火上燒沸,用文火煎煮50分鐘即成。

食法:代茶飲用。

防風藿香粥

功效:散寒燥濕、治舌苔薄白、肢體*痛。

材料:防風12克,藿香6克,白蔻3克,蔥白3莖,粳米100克。

做法:將防風、藿香、白蔻、蔥白加水適量,煎煮10分鐘,去渣取汁備用。另將粳米加水煮至近熟,加入*汁,煮成稀粥。

附子防風散

主治:傷寒*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組成:白術(shù)30克白茯苓23克柴胡45克(去苗)五味子30克干姜23克(*裂,切)甘草23克(炙微赤,切)附子23克(*裂,去皮、臍)桂心15克防風23克(去蘆頭)

用法:上*搗碎,研為粗末。每服9克,以水150毫升,人生姜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