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音樂中感受新春的歡快與喜悅,培養(yǎng)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和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結合音樂各要素(力度、速度、情緒等)聽賞音樂,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體驗(聽、打、唱、演)培養(yǎng)學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3、知識與技能:從音樂要素(速度、力度、情緒等)入手,通過多種方式參與表現音樂,多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感受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窘虒W重點與難點】通過聽、打、唱、演等形式,感受不同的速度、力度在樂曲中的不同表現作用;結合音樂各要素,初步分析作品的結構,并哼唱B部分主題旋律?!窘虒W過程】一、導入師:很高興和同學們一起度過快樂的音樂時光!首先讓我們來聽兩段音樂,把耳朵叫醒,聽聽它們的情緒是怎樣的?播放音頻,了解音樂基本要素包括的主要內容。播放視頻,師唱陜北民歌《鬧秧歌》,跳陜北秧歌。思考:剛才的這段表演把我們帶入了什么時候的什么情景之中呢?什么因素讓你產生了這樣的聯想呢?根據學生回答,揭示課題?!驹O計意圖】一上課,便以熟悉的背景音樂、歡快的歌曲、喜慶的秧歌展現春節(jié)喜氣洋洋的情景,讓學生的思緒一下子飛到愉快的春節(jié)之中,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從而也激起學生欣賞樂曲的熱情。二、新課教授1、簡介作曲家及創(chuàng)作背景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曲家——李煥之,是我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洞汗?jié)序曲》這首作品是他在1955~1956年間創(chuàng)作的《春節(jié)組曲》中的第一樂章,采用了我國民間秧歌音調及陜北民歌,已成為我國春晚必演曲目?!驹O計意圖】讓學生對作曲家有所了解,知道序曲是組曲的第一樂章。2、初聽全曲,初步感受樂曲思考:(1)全曲的情緒是怎樣的?(2)你能根據所聽到的音樂情緒為三幅圖片排序嗎?(每一張圖片代表一個部分,分別是游子盼歸鄉(xiāng)、團圓訴衷腸、歡慶幸福年)【設計意圖】整體感受樂曲的情緒,利用圖片中人們的心情對應樂曲的情緒,使學生梳理起來更容易。3、分段欣賞,深度感受作品(1)引子部分聽音樂,把打擊樂器——镲加在合適的位置,烘托氣氛?!驹O計意圖】加入打擊樂器——镲,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熱烈歡快熱鬧的場面。(2)A部分——第一幕:游子盼歸鄉(xiāng)第一主題:A、了解陜北秧歌中最紅火的彩門子秧歌,聽音樂,思考:什么音樂要素的不同讓我們感覺到一問一答呢?B、分問組和答組,問組力度弱用拍掌心或其他方式來表示,答組力度強用拍手或其他方式來表示。聽音樂,看老師指揮?!驹O計意圖】讓學生了解陜北秧歌彩門子的形式,在聽音樂時更加容易理解,分組體驗感受,在實踐中掌握一問一答這一特點。第二主題:A、聽音樂,思考情緒是怎樣的?B、旋律有什么特點?尾音相同嗎?能哼唱出尾音嗎?出示同頭換尾的特點。【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唱中感受同頭換尾這一特點。第三主題:A、聽音樂思考與第二主題相比有什么變化?【設計意圖】在對比中感受同一主題變奏后所帶來的變化。B、你能利用手中的道具表現兩個主題的情緒嗎?完整聽二三主題,生用彩帶表現?!驹O計意圖】通過對比,充分在實踐中感受情緒的變化。小結:多個主題的出現,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游子們回家過年的心情及人們歡度新春佳節(jié)時歡欣愉悅的心情和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3)B部分——第二幕:團圓訴衷腸A、說說B部分的速度、力度、情緒有什么變化。B、學唱主題。跟琴視唱,手劃拍;體會切分節(jié)奏強拍弱拍變化?!驹O計意圖】通過對比,讓學生更易感受切分節(jié)奏的特點。C、完整聆聽B部分,聽一聽主題一共出現了幾次?每一次的主奏樂器是什么?如果我們用人聲來表現該怎么設計?【設計意圖】利用三次演奏樂器的不同,設計人聲的演唱方式,更好地記憶這一主題旋律。D、跟微視頻自學幾個簡單的陜北秧歌動作【設計意圖】在實踐中體驗陜北秧歌。小結:采用秧歌的調子,優(yōu)美抒情,親切動人,表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4)A’部分——第三幕:歡慶幸福年聽音樂思考這段旋律與哪一幕有聯系?(力度、速度、情緒、演奏樂器)小結:這部分以極強的力度、更快的速度并加入了民族打擊樂器,最后形成了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的春節(jié)歌舞聯歡的場面,樂曲在歡樂沸騰的氣氛中結束。4、總結分析曲式結構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設計意圖】清晰地了解這首樂曲的曲式結構。三、鞏固練習拓展提升1、完成測試題(1)《春節(jié)序曲》是由()創(chuàng)作的?A、朱踐耳B、李煥之C、李叔同(2)該旋律運用了()創(chuàng)作手法?A、魚咬尾B、同頭換尾C、換頭合尾(3)本首樂曲的曲式結構是怎樣的?()A、單三部曲式B、復三部曲式C、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2、聽音樂辨主題四、小結《春節(jié)序曲》吹響了新年的號角,新學期讓我們踏著春天的腳步,乘著春天歌聲的翅膀,去放飛我們心中的夢想吧!【設計意圖】滲透德育,為學生打氣鼓勁!學情分析本首樂曲是初一下冊的欣賞曲目。這首樂曲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首作品,對它的旋律比較熟悉。但是學生對它要表達的情緒,和它的結構、節(jié)奏等都不是很了解。還是要通過每一段細致的分析去了解。在課堂設計中,主要通過聆聽導入、名曲賞析、活動體驗等多種環(huán)節(jié),熟悉優(yōu)美的民族音樂,從中領略民族音樂中的人文精神,文化特征,同時以節(jié)日音樂中的歡樂情緒感染學生,使學生具有熱愛生活,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良好品質。效果分析在本節(jié)課中,從音樂的基本要素入手,通過各種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教會學生如何欣賞樂曲。在課堂的檢測環(huán)節(jié)中,利用小測試題以及聽音樂辨主題的方式檢測學生對當堂課的掌握情況,從學生的反應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當堂學習目標,效果還是可以的。教材分析《春節(jié)序曲》是李煥之《春節(jié)組曲》中的第一樂章,作于1954年至1955年間,這一樂章廣受人們的喜愛,常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這首樂曲是采用我國民間的秧歌音調、節(jié)奏與陜北民歌為素材,通過熱烈歡快的大秧歌舞的場景描寫,生動體現了我國人民在春節(jié)時熱烈歡騰、同歌共舞的情緒?!洞汗?jié)序曲》采用C宮調式,2/4拍,其結構為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評測練習(1)《春節(jié)序曲》是由()創(chuàng)作的?A、朱踐耳B、李煥之C、李叔同(2)該旋律運用了()創(chuàng)作手法?A、魚咬尾B、同頭換尾C、換頭合尾(3)本首樂曲的曲式結構是怎樣的?()A、單三部曲式B、復三部曲式C、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節(jié)日歡歌》課后反思《春節(jié)序曲》是六年級下冊的一首欣賞曲目,基于音樂加入中考的大環(huán)境,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放在了分析作品曲式結構以及B段主題的記憶上,我從音樂的基本要素(速度、力度、節(jié)奏、音色等)入手,通過聽、打、唱、演等多種實踐活動,感受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多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B段主題音樂的學習中通過跟琴唱譜、聽主題音樂出現幾次用la模唱、根據主奏樂器音色的不同用人聲來表現等多種方式一遍遍的鞏固記憶;在欣賞完整首樂曲后進行了簡單的知識小測試,檢測學生當堂掌握情況。本節(jié)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在選擇素材的時候,要選擇與樂曲相融合的音頻視頻等;在使用輔助教具時怎樣才能更合理的運用它都值得我再進一步斟酌。課標分析1.以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沒有簽勞動合同補償協議
- 合同協議寫作
- 社團合作合同范本
- 工地合同解除協議
- 勞動合同和就業(yè)協議書
- 集裝箱碼頭服務協議合同
- 車有事故怎么寫合同協議
- 個體聯營協議合同
- 廣告協議委托合同范本
- 醫(yī)藥銷售合同協議
- 高中語文統編版必修上冊《致云雀》課件
- 杉篙架搭設安全技術交底
- DZ∕T 0258-2014 多目標區(qū)域地球化學調查規(guī)范(1:250000)(正式版)
- 家庭農場經營與管理-家庭農場生產管理
- 四年級下冊數學-口算題-(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1000題
- DB11/T 850-2011-建筑墻體用膩子應用技術規(guī)程
- 《電化學儲能電站監(jiān)控系統技術規(guī)范》
- 新型電力系統簡介
- 一、中國經典話劇藝術賞析(引言)
- 四年級英語 Lesson 14 Are You Short or Tall 全省一等獎
- 粉塵涉爆企業(yè)安全生產風險監(jiān)測預警系統技術指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