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最初的“律”-對古“律”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_第1頁
尋找最初的“律”-對古“律”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_第2頁
尋找最初的“律”-對古“律”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_第3頁
尋找最初的“律”-對古“律”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_第4頁
尋找最初的“律”-對古“律”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尋找最初的“律”——對古“律”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

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中,對典型古漢字的研究別具一番意義。這是因為,中國的漢文字是象形文字。“中國文化能如此歷久不變,足以讓后人追根溯源,或許就是由于使用了表意文字”;“表意文字自然要比表音文字更能顯示優(yōu)越性”。[1]它們象一尊尊活著的化石,凝結了真實而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蘊含著一幀幀古代社會生活的真實畫卷。我們不應忘記,在文字誕生之前,口耳相傳的歷史對后人的影響也許異乎尋常地強烈。況且,對部落長老來說,“記住過去的事情是他們的份內(nèi)工作?!碑斘拿鞯男袢丈鹬H,當某一特定的文字誕生的那一刻,它已經(jīng)遠不是造字者個人主觀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了。因為它已具備了非如此刻劃、如此構造、如此表現(xiàn)的內(nèi)在必然性。換言之,某一文字所期標識的某一社會現(xiàn)象、事物或行為,已經(jīng)歷過多少代先民的口耳相傳,形成共識和具象,姑稱之為約定俗成的“群體印象”,一旦有機會將它付諸刀尖筆端,便非如此表示不可了。符合這一共同規(guī)律的文字便長久地活了下來。反之,便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這樣,深究某些典型漢字的字形定義,前可探其源頭,后可跡其流軌。況且,其字義之中正沉淀了先民的思想意識、風俗習慣。這些內(nèi)容無不與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深層價值觀緊密相聯(lián)、水乳交融。正是出于這一見解,筆者曾經(jīng)試著寫出諸如《尋找最初的法——對古“法”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尋找最初的德——對先秦德觀念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易經(jīng)與我國古代法制》等文。今仍不揣冒昧,連綴此文,以乞教大方。

一、關于古“律”字字義的通說

“來自考釋‘法’字者多,而探究‘律’字者少。”在與古代法律實踐活動有關的古文字中,“律”字的歷史可能比“刑”字、“法”字更久遠,其產(chǎn)生和沿革的途徑也更豐富而復雜。因此,探索“律”字的原始本義及其衍生軌跡,不僅對于研究中國法律的起源,而且對于詮釋戰(zhàn)國時代秦國“改法為律”的真義,都顯得十分必要。

當我們讀到“律”字時,不應忘記,古代的文字學家們已經(jīng)為它作出許多注釋。這些看似紛雜的注解,為當今學人的研究提供了諸多方便。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律,均布也,從彳聿聲”。

刊行于康熙五十五年的官修《康熙字典》這樣注釋:“律,《玉篇》:六律也?!稄V韻》:律呂也。《說文》:均布也。十二律均布節(jié)氣,故有六律六均。《爾雅·釋器》:律謂之分。注:律管所以分氣。《前漢·律歷志》:律有十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黃帝之所作也。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jié)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后漢·律歷志》: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靈臺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妒酚洝ぢ蓵纷ⅲ汗怕捎弥瘢钟糜?。漢末以銅為之?!稌に吹洹罚和啥攘亢狻!抖Y·王制》:考時月定日同律。又《爾雅·釋沽》:法也。又常也。注:謂常法?!墩崱罚郝蓞稳f法所出。故法令謂之律?!豆茏印て叱计咧髌罚郝烧撸远ǚ种範幰?。《釋名》: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蹲髠鳌せ腹辍罚喊俟儆谑呛跷窇侄桓曳讣o律。又軍法曰律?!兑住熦浴罚簬煶鲆月?。又刑書曰律?!肚皾h·刑法志》:蕭何攟摭秦法,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稌x書·刑法志》:秦漢舊律,起自李悝,悝者著網(wǎng)捕二篇,雜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又爵命之等曰律?!抖Y·王制》:有公德于民者,加地進律。疏:律即上宮九命繅籍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游之等是也。又《爾雅·釋言》:述也。《禮·中庸》:上律天時。又《爾雅·釋言》:銓也,所以銓量輕重……。又《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注:蜀人呼筆為不律也?!?/p>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律,均布也,從彳,聿聲。均律雙聲,均古音同勻也?!兑住吩?師出以律。《尚書》:正日同律度量衡?!稜栄拧罚郝?,銓也。律者所以范天下不一而歸于一。故曰均布也?!?/p>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春秋元命苞》:律之為言率也,所以率氣令達也。注云:率猶導也?!吨芏Y》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黃鐘、太族、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鐘、小呂、夾鐘?!洞蟠鞫Y·曾子天圓篇》:圣人慎守日月之數(shù)?!芤圆彀艘糁舷虑鍧?,謂之律;均布也者,案義,當是均也,布也?!稑酚洝罚簶匪粤⒕!兑淖帧ご蟮榔罚阂月删鍧帷!逗止谧印罚何迓暡煌??!吨苷Z》:律所以立均出度也。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周禮》大司樂掌成均之法。先鄭云:均,調(diào)也。樂師主調(diào)其音?!逗鬂h·律歷志》:冬夏至,陳八音,聽五均。注云:均長七尺,系以絲,以節(jié)樂音?!端荚x》:考治亂于律均。舊注:律,十二律,均所均聲也。李善曰:《樂汁圖徵》曰:圣人往承天助,以立五均。均者,六律調(diào)五聲之均也。宋均曰:均長八尺,施弦以調(diào)六律五聲。文六年《左傳》:為之律度。杜云:鐘律度量,所以治歷明時。正義:《周語》云:先王之制鐘也,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大小器用,于是乎出。又曰: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鐘,百官軌儀。其義言度律之聲,以為鐘之均,于鐘律取法為度量衡也。《釋器》:律謂之分。郭云:律管可以分氣?!抖Y運》: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注云:五聲:宮、商、角、徵、羽。其管陽曰律,陰曰呂,布在十二辰?!端吹洹罚郝珊吐?。傳云:律謂六律六呂,述十二月之音氣。正義:既以出音,又以候氣,布十二律于十二月之位。氣至則律應,是六律六呂,述十二月之音氣也”。

通過以上注釋,我們可以看到,“律”字的含義被概括為以下幾種:

第一個含義是音律、樂律、聲律。古人按樂音的高低分為六律和六呂,合為十二律。《尚書·舜典》:“聲依永、律和聲”??讉鳎骸奥芍^六律六呂,……言當依聲律以和樂?!薄痘茨献印ぶ餍g》:“樂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風,此聲之宗也。”唐柳宗元《非國語上·律》:“律者,樂之本也?!?/p>

第二個含義是用來校正樂音的管狀器具,即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階。亦由六律、六呂組成,合為七十二律?!都崱ばg韻》:“陽管謂之律?!薄抖Y記·月令》:“律中大蔟?!辈嚏哒戮洌骸奥?,截竹為管謂之律。律者清濁之率法也,聲之清濁以律長短為制?!薄妒酚洝ぢ蓵罚骸耙急诹?。”司馬貞索隱:“古律用竹,又用玉,漢末以銅為之?!惫湃擞寐晒芎顨?,以十二律對應一年的十二個月,故又指節(jié)氣。

第三個含義是軍令、紀律、法律?!稜栄拧め尮痢罚骸奥桑R?。”邢昺疏:“律者,常法也?!薄稄V韻·術韻》:“律,律法也?!薄墩滞ā罚骸奥?,刑律?!薄兑捉?jīng)·師》:“師出以律。”孔穎達疏:“律,法也。……使師出之時,當須以其法制整齊之?!迸c此義相近的有遵守、效法?!稄V雅·釋言》:“律,率也。”王念孫疏證:“《太平御覽》引《春秋元命包》云:律之為言率也,所以率氣令達也。又引宋均注云:率,猶遵也?!墩滞ā罚郝?,法效也?!盾髯印し鞘印罚骸皠谥宦上韧?,謂之奸心?!睏顐娮ⅲ骸奥桑?。”還有治理、處治之義。《尚書·微子之命》:“弘乃烈祖,律乃有民?!笨讉鳎骸耙苑ǘ三R汝所有之人?!奔s束?!俄n非子·難四》:“五伯兼并,而以恒律人,則是皆無貞廉也?!迸c今言嚴于律已同義。

第四是與“率”同義,可互代也。率的本意是捕鳥的大網(wǎng)?!稜栄拧め屍鳌罚骸奥芍^之分?!蓖跻雎劊骸奥勺x為率?!墩f文》曰:率,捕鳥畢也,畢,田網(wǎng)也。畢或作罼,《廣雅》曰:罼,率也。是率亦羅網(wǎng)之屬,作律者,借字耳。”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率,假借為律?!薄墩滞ā罚骸奥?,法也?!薄睹献印けM心上》:“羿不為拙射變其骰率。”孫奭音義引陸善經(jīng)注:“率,法也”。焦循正義:“《淮南子·覽冥訓》云:以治日月之行律。高誘注云:律,度也。率與律同?!薄稘h書·李廣傳》:“諸將多中首虜率為侯者,而廣軍無功?!鳖亷煿抛ⅲ骸奥?,謂軍功封賞之科著在法令者也?!迸c此義相聯(lián)系的還有遵循。《爾雅·釋沽》:“率,循也?!惫弊ⅲ骸把小??!对姟ご笱拧ぞ偂罚骸奥饰魉疂G,至于岐下?!泵珎鳎骸奥剩?。”《詩·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编嵭{:“率,循也?!门f典之文章,謂周公之禮法?!闭驗椤奥伞迸c“率”通用,所以,“率”字是觀察“律”字沿革軌跡的一個標尺。

眾多文字學家為“律”字含義作出如此豐富的注解,為今天的學人免去太多的辛勞,不禁使人心生感激之情。這些成果,正是今人繼續(xù)從事研究的起點。數(shù)十年來,甲骨文字資料的發(fā)掘和研究,正為這種繼續(xù)研究提供新的營養(yǎng)。我們同樣應該對甲骨學者們懷有深深的敬意。

今人關于“律”字的研究仍取得一些成就。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吾師??偙笙壬某晒?。如《律字新釋》》1990年第二期)《關于我國古代的改法為律問題》》1992年第二期)。是關于“律”字之研究的姐妹篇。先生就“律”字的本義及戰(zhàn)國秦代“改法為律”等重大課題,都提出了新的見解。其次是吳建璠老師的《唐律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和《商鞅改法為律考》。第三是武樹臣等著《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第四是同仁李力,他寫了《“律”字的演變及其含義》,《發(fā)掘本土的法律觀:古文字資料中“禮”及“刑”“法”“律”字的法文化考察》和《甲骨文金文所反映的法律思想》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此外,梁啟超先生1904年所撰《中國法理學發(fā)達史論》》中華書局1989年)、陳顧遠先生《中國法制史概要》、蔡樞衡先生《中國刑法史》、同窗何勤華先生《中國法學史》一卷以及摯友田濤先生的《國學在法學中的運用——“刑”“法”“律”的另類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律”字之本義和沿革進行了論述。

上述研究成果,無疑為我們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啟示和幫助。綜觀上述成果,在深受啟發(fā)之余,我仍然覺得有兩個問題似乎并未說清楚:一是樂律之“律”究竟是怎樣演變成法律之“律”的?二是秦國“改法為律”的社會原因究竟是什么?本人自知學力不夠,但仍“知其不可而為之”。試圖運用古老傳說史料與甲骨文衍生途徑相印證和法律樣式的分析方法,對上述兩個問題闡發(fā)一己之見。希望能夠聊備一說,以期對千年之課題交出一份答卷。

二、甲骨文“律”字衍生的宏觀路徑

甲骨文的“律”字,最早的寫法是。相當今漢字“肀”。從又從丨。又即手形。丨蓋指細長之物,或為木杖,或為石杵,或為獸骨。此字形過于寬泛,缺乏特定性。爾后,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豐富,為了準確表達事物,該字便發(fā)生了分化,衍生出新的字。這種衍生是沿著三個方向發(fā)展的。

第一個發(fā)展方向是以職官為中心的。這就是即尹字。從又從丿。蓋指以手執(zhí)丿。丿又有二義:一曰鞭,即“秉鞭作牧”。[10]放牛放馬放羊用鞭,用鞭者為放牧者。如管理眾人,便成為官吏;二曰繩,即“結繩記事”。[11]專司記事者,就是史的前身。尹是地方首領,史是中央官職。爾后出現(xiàn)的“君”是最高長官,即國之君主。

第二個發(fā)展方向是以制度為中心的。首先出現(xiàn)的是[12]即字。蓋的簡寫,意為以手執(zhí)木。這里的木即指鼓槌。該字意為執(zhí)木擊鼓,擊鼓者,又指鼓音。用鼓之高低音和鼓點之疏密來指揮軍隊,即“師出以律”[13]之本義。其次出現(xiàn)的是[14]即聿字。學者多以兩字實為一字,此說可信。律字開始指軍令、軍紀、號令。至戰(zhàn)國時演變?yōu)榉芍伞?/p>

第三個發(fā)展方向是以器物為中心的。我推測,甲骨文中的、聿二字以手所執(zhí)者,蓋即廌尾。甲骨文廌字寫作[15]。其形狀與古法字灋中的廌字的形狀是一致的。廌是蚩尤部落的圖騰,讀為蚩尤。又稱為皋陶、咎繇。是一物而三音也??汕傻氖牵尢占仁欠ü俚姆Q號,又是戰(zhàn)鼓的名稱。用戰(zhàn)鼓來發(fā)布軍令,又依軍令進行賞罰,本來就是密切相聯(lián)的事情。而賞罰的標準就是“率”。執(zhí)廌尾的政治含義是向世人宣布蚩尤所創(chuàng)作的五刑,即“法”。[16]執(zhí)廌尾的生活含義是生產(chǎn)工具和繪畫工具。如在陶器上涂彩,在巖石上作畫之類。在這個意義上廌之尾與其他獸之尾并無不同。但是廌之尾具有政治上立法上的獨特意義。據(jù)說最早的筆是用廌之毛作材料的。[17]用這種筆畫出的廌圖騰或五刑圖,自然具有極大權威。

[18]字的產(chǎn)生標志著游牧民族的定居化,或者說軍事組織的行政化。這時的鼓聲除了指揮軍隊之外,更多地帶有地方行政號令的色彩,諸如派糧出丁之類。此刻,鼓之音律才具有了法律規(guī)范的含義。這種規(guī)范,配上五刑賞罰便是國之法律?!皣笫?,在祀與戎”。[19]諸史掌祭祀,祭之禮、祭之樂于是乎生;戰(zhàn)鼓掌軍事,軍之禮、軍之樂于是乎生。兩者的有機結合,便是國家之禮樂。國君之命,國之禮樂,國之法度,書之于典冊,便是國之典章。

甲骨文“律”字衍生圖示

執(zhí)鞭者執(zhí)繩者執(zhí)鼓槌執(zhí)廌尾

秉鞭作牧結繩紀事師出以律五刑圖畫

尹史戰(zhàn)鼓陶司寇陶

治事力尹執(zhí)中為史

諸尹諸史

地方首領中央職官軍事組織行政化

君祀戎所以書也以廌毛為柱

從尹發(fā)號祭祀軍禮生產(chǎn)工具

祭樂軍樂繪畫工具

國之君主國之禮樂國之法律國之典章

三、沿著職官的方向,肀→尹→史→君

古尹字和、聿字可能均源于肀。正如裘錫圭先生所說:“尹和聿應該是由一字分化的。在甲骨文卜辭中有不少證據(jù)表明二字同源?!盵20]??偙罄蠋熣f:“尹、聿出于一源,原為一字,并不難理解。”[21]高鴻縉也說:“金文與聿乃一形之變,非有二字。借為語詞,始作筆字?!盵22]

尹字應該是由肀字分化出來的。其本質(zhì)特征是以丿來區(qū)別丨。丿可能代表繩索一類長狀物。故“尹”字字形是以手執(zhí)丿之上端的,與肀字以手執(zhí)丨之中間是不同的。

丿的第一個含義可能是“結繩記事”之“繩”?!兑住は缔o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孔穎達正義引鄭玄云:“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墩f文解字》:“尹,治也。從又丿,握事者也”。手握之丿即“事”,當指政事、故事。治事者亦即執(zhí)掌政事者,當即職官。故尹為官名。

關于尹字兼有動詞治和名詞官名的字義,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說:“治也者,本書伊下云:殷圣人阿衡尹治天下者?!稌罚菏手C。鄭注:尹,正也。定四年左傳: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徐鍇曰:周公尹天下,治天下也。宣十二年傳:沈尹將中軍。正義:楚官多為尹。馥案:楚有令尹,箴尹?!稘h書》音義:臣瓚曰:諸侯之卿惟楚稱令尹,其余國稱相。楚邑大夫止稱尹。如:沈尹、戍芋尹無宇之類是也?!对娮V》: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正義引《地理志》:管叔尹庸,蔡叔尹衛(wèi)。《漢官儀》:河南尹。尹,正也?!对姟吩疲汉蘸諑熞??!兜乩碇尽罚簝?nèi)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武帝更名為京兆尹?!?/p>

甲骨卜辭中多見“尹”字,常與地名族名聯(lián)稱某尹。又有“多尹”、“族尹”。故有學者判定商代之“尹”始為氏族首長。張政烺先生認為:“族尹當是一族之長”,他們“為世代殷王所親信,他們曾經(jīng)擔任更多的職務,成了顯赫的世襲貴族”。[23]“尹、多尹、族尹都一樣,只是名稱不同。史記身份就是一族之長?!麄兪巧掏醭墓倮?,是本族人民的直接統(tǒng)治者。”[24]“尹字初義蓋為族長”;“尹字本義為族長,引申為長官之稱。但卜辭所見殷代朝廷長官稱尹者卻很少”;“及至周代,情況便又不同了。尹增加多了,權力地位也很高?!对姟贰ⅰ稌酚幸?、庶尹;這些尹都不見于卜辭,當是周代增設的。尹氏、令尹、作冊尹、內(nèi)史尹都承王命冊命大臣,必都是在周王左右,出納王命的?!对姟す?jié)南山》:尹氏大師,為周之氐,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也足以說明尹氏之重要。大保稱天尹,更可以想見其地位之高,權力之大了?!盵25]

綜上可知,在商代,尹是氏族、方國的首長。在中央王朝統(tǒng)治之下,“多尹”負責本領地之政事,并向朝廷承擔各種義務。

丿的第二含義可能是“秉鞭作牧”[26]的鞭。鞭是放牧的工具。牧即放牧牲畜。亦指放牧者?!墩f文解字》:“牧,養(yǎng)牛人也?!惫痧チx證:“牧者,畜養(yǎng)之總名,非止牛馬也?!蹦翉姆拍烈瓿鼋y(tǒng)治管理之義?!斗窖浴罚骸澳粒疽?;”“牧,察也。”最后引申為地方官?!蹲謪R》:“牧,古者州長謂之牧”?!稌ち⒄罚骸罢四痢?。孔穎達疏:《王制》云:“千里之外設方伯,八州八伯。然則牧、伯一也。”鄭玄云:“殷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曰牧。”牧又含有法度之義?!兑葜軙ぶ茏=狻罚骸盀樘煜抡哂媚痢?。孔晁注:“牧為法也?!庇煞ㄓ旨婕靶塘P?!渡袝虻洹罚骸凹仍履巳?,四岳群牧;”“咨,十有二牧;”“肇十有二州,……象以典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臧克和注:“鞭?!夺屛摹范鼗捅尽?315’作,注為古文鞭字,必綿反。按該本記載字形同《說文·革部》所錄古文,而《九年衛(wèi)鼎》銘文就作。古文形體主要是從手持物撲擊,其上部分有些相類于《說文》法字下所錄古文的上半部分。官、管、館、圈、豢等字群皆系同源。由此一關聯(lián)我們即可明了古時候的官何以稱做牧,例如《堯典》上文還有四岳群牧。官既然受名于牧,和牧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的工具自然就是鞭了。換句話說,這里講到的鞭作官刑,還揭示著鞭名的由來,作為工具的用途等諸般聯(lián)系?!盵27]

總之,執(zhí)事之尹和秉鞭之牧都給我們展示了地方官吏的形象。他們不僅兢兢業(yè)業(yè)完成中央朝廷下發(fā)之政務,而且還兼有管束臣民的職責。

《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惫痧チx證:“記事者也者?!稌ぞ普a》:太史友內(nèi)史友。鄭注:太史內(nèi)史掌記言記行。《周禮》冢宰:史十有二人。注云:鄭司農(nóng)云:志謂記也。春秋傳所謂周志,國語所謂鄭書之屬是也。史官主書。故韓宣子聘于魯,觀書太史氏。馥案:《通典》云:春秋國語引周志、鄭書,似當時記事各有其職。外史掌四方之志?!迨哪曜髠鳎菏窞闀?。注云:謂太史,君舉則書?!队裨濉罚簞觿t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妒辣尽纷ⅲ狐S帝之世,始立史官。蒼頡、沮誦居其職。至于夏商,乃分置左右。故曰: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言經(jīng)尚書,事經(jīng)春秋者也?!?/p>

尹字中的丿,與史字中的“中”是相通的。“中”字由口和丨組成。口代表書契的載體,如巖壁、墻面、皮革、竹簡、木牘之類;丨代表書契的工具,如刀筆之類?;蛘哒f,口代表盛顏料的器皿,丨代表毛筆。以筆醮汁以書者。古人將重要的事務刻劃、書寫在竹簡上,其中就包含著許多故事、判例。久而久之,“中”就成了正確行為準則的代名詞了。在古代典籍中,“中”常常指“法”和法律文件。如《尚書·堯典》:“允執(zhí)厥中?!薄秴涡獭罚骸拔┝颊郦z,罔非在中?!薄吨芏Y·秋官·司寇》:“斷庶民獄訟之中;”“求民情,斷民中;”“獄訟成,士師受中;”“凡官府多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背种兄放c握繩之尹都是職官,一方面處理著政事,另一方面又要把各類政事之原委、經(jīng)過及結果記載下來,以備查閱。故史與吏、事同源也。

胡淀咸先生說:“從卜辭、銅器銘辭、《尚書》和《詩經(jīng)》等最可信據(jù)的材料看,殷和西周時代史官只有史、御史、太史、鄉(xiāng)史和內(nèi)史;”“內(nèi)史是起草昭誥,掌策命的,是機要之官;”“在我國古代,有兩種學問由太史掌管:一是天文立法,一是歷史記載。這兩種學問都與它掌管祭祀有關。太史是掌祭祀的;”“殷王的活動和國家大事是由太史占卜,并由他們刻為卜辭。換句話說,殷王的活動和國家大事都有太史參加,由他們記載。”[28]

綜上,我們看到了掌管天文、立法、祭祀、占卜、歷史記載的中央職官之史的形象。他們參與了中央朝廷的一系列重大事務,成為王之左右。

《說文解字》:“君,尊也,從尹,發(fā)號,故從口?!惫痧チx證:“尊也者,君、尊聲近?!秲x禮·子夏傳》:君,至尊也?!瓘囊?,本書尹:治也。伊下云:尹,治天下者。發(fā)號故從口者,本書:令,發(fā)號也。后,繼體君也?!稌ご笥碇儭罚何拿笥谒暮!!墩f命》:王言惟作命?!吨u法》:慶賞刑威曰君?!?/p>

君字與尹字不僅存在著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而且在古文獻中兩字常常通用?!洞呵锝?jīng)·隱公二年》:“夏五月辛卯,君氏卒?!倍豆颉泛汀豆攘骸范甲鳌耙稀?,可證。在甲骨卜辭中,“多君”與“多尹”通用?!岸嗑@就是多尹,多君很清楚必是方國的君長,殷代方國的君長由此可知必就是氏族的族長。君原是氏族的族長,后世氏族發(fā)展成為國家,于是君也引申成為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29]

四、沿著制度的方向:肀→→聿→率→律

以肀字為起點,且與尹字并行的另一個方向便是制度。

字是既與肀相別又與尹字區(qū)分的第一個字。其甲骨文寫作。[30]該字左側之實為木字之一半,或省寫。如此,該字從木從又,即以手持木之義。該字中的木,即鼓槌,擊鼓的用具。故該字的本義為擊鼓、擊鼓者、擊鼓之聲。

在遠古時代,正如《左傳·成公十三年》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zhàn)爭是非常重大的事情。鼓聲成為指揮軍隊或溝通情報的重要手段?!兑捉?jīng)·師》:“師出以律”。甲骨文資料中有“師唯律用”。[31]“律”即鼓之音調(diào)和頻率?!妒酚洝ぢ蓵罚骸巴跽咧剖铝⒎?,物度軌則,壹秉于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敵知吉兇,聞聲效勝負,百王不易之道也?!边@里說的“聲”即“鼓聲”?!对娊?jīng)·小雅·采芑》:“征人伐鼓”。在古代傳說中,黃帝曾經(jīng)用夔的皮制作鼓,“聲聞五百里”。[32]黃帝打敗蚩尤后召開部落聯(lián)盟大會,“合符釜山”[33],統(tǒng)一兵符和量器,并“作為清角?!盵34]此舉與舜“同律度量衡”[35]性質(zhì)相同。當文字誕生之際,這些古人耳熟能詳?shù)墓适?,便自然成為文字?chuàng)作的素材,并具有了非如此表示不可的必然性。

古代戰(zhàn)爭得以取勝,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指揮等當。而最有效的指揮工具就是全天候的戰(zhàn)鼓?!秴窃酱呵铩す篡`伐吳外傳》載:越王勾踐欲伐吳,與八大夫謀畫。大夫臬如曰:“審聲則可戰(zhàn),審于聲音,以別清濁。”勾踐“乃坐露壇之上,列鼓而鳴之,軍成行陣。即斬有罪者三人,以徇于軍。令曰:不從吾令者,如斯矣。……有司、將軍大徇軍中,曰:隊各自令其部,部各自令其士:歸而不歸,處而不處,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不如令者,斬?!酵蹶幨棺?、右軍與吳望戰(zhàn),以大鼓相聞,潛伏其私卒六千人,銜枚不鼓攻吳,吳師大敗?!?/p>

戰(zhàn)鼓之音的作用有二:首先是統(tǒng)一眾人的行為?!赌印ぬ柫睢罚骸巴完?,恒外、衢、術、街皆為樓。高臨里中,樓一鼓。即有物故,鼓。吏至而止。夜以火指鼓所;”“卒有驚事,中軍疾擊鼓者三,城上、道路、里中、巷街皆無得行,行者斬;”“昏鼓鼓十,諸門亭皆閉之;”《備梯》:“令賁士主將皆聽城鼓之音而出,又聽城鼓之音而入”;其次是互通情報?!赌印涑情T》:“寇在城下,聞鼓音,燔苣,復鼓;”《號令》:“寇至,樓鼓五。有周鼓雜小鼓而應之;”《旗幟》:“各一鼓,中軍一三,每鼓三十擊之。諸有鼓之吏,謹以次應之。當應鼓而不應,不當應而應鼓,主者斬?!?/p>

古代戰(zhàn)鼓之聲之所以具有權威,是因為它與賞賜特別是刑罰密切聯(lián)系。諸葛亮《將苑·重型》:“吳起曰: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旗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苯鸸钠鞄弥跃哂袡嗤蚓驮谟谟行塘P做后盾。戰(zhàn)爭的銷煙和取勝時的歡呼,早已沒了蹤跡。但戰(zhàn)爭所締造的禁令刑罰,卻在先民叩響文明大門之際,扮演了無情而激進的角色。

古代的戰(zhàn)鼓之所以具有權威,還因為它本身就帶有神圣性?!侗阕印罚骸袄祝熘囊??!薄队[》十三引《河圖帝通紀》:“雷,天地之鼓?!薄墩f文解字》:“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薄吨芏Y·考工記·韋軍人》:“卂冒鼓,必以啟蜇之日。”注:“蜇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敝芮迦赋觯骸霸隗@蜇之日冒鼓,是本于原始巫術意識,欲人所作的鼓與始震的雷行神秘的互滲,鼓取象于雷,雷字所從的畾,也取象于鼓,是雷即鼓,鼓亦雷。”[36]《周禮·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賁鼓鼓軍事,以皋鼓鼓役事,以晉鼓鼓金奏?!笨梢?,周禮之六鼓,涉及祭祀、軍事、賦役、音樂諸領域,而祭祀居其半。實際上,鼓充當了司祭、司寇、司徒、司樂等指揮的角色。其中的軍鼓,因戰(zhàn)前對神祈宣誓,并且殺牲以涂鼓,便更具有神圣之威嚴。

古代的戰(zhàn)鼓或許像編鐘一樣是一組或一套的。最古老的戰(zhàn)鼓名字叫“皋陶”,而最古老的法官和司寇也叫“皋陶”,這也許不是簡單的巧合?!吨駮o年》:“咎陶作刑”;《風俗通義》:“咎陶謨,虞始造律”;《急就篇》說:“皋陶造獄法律存”;《后漢書·張敏傳》:“皋陶造法律”;《路史·后紀·少昊》:“立犴獄,造科律,……是皋陶”。可證,皋陶與律有著某種聯(lián)系。姑且稱其為“皋陶造律”。這些戰(zhàn)鼓是由不同長度、直徑的鼓木蒙以獸皮而制成的。古時已有專門制作鼓的工匠。鼓的規(guī)格不同,擊打時發(fā)出的聲調(diào)和傳播的距離也不同?!吨芏Y·冬官·考工記》載:“鼓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鼓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薄吨芏Y·春官·大師》說:“大師執(zhí)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兇”。這里說的“同律”即事先約定好的鼓點兒---鼓聲的高低和頻率?!芭怼弊郑墩f文解字》:“鼓聲也”。該字字義與其說是鼓聲,不如說是鼓之節(jié)奏。這也正是“”字的本義。這種鼓點兒就是指揮軍隊行動的號令,具有極大權威,任何人不得違反。否則將受到嚴懲。這些內(nèi)容在古代戰(zhàn)前的誓詞中并不少見。如《尚書·甘誓》:“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戰(zhàn)鼓皋陶的權威兼而受到刑官皋陶的拱衛(wèi)。而皋陶則由于嚴明賞罰而被后人歌頌:《詩經(jīng)·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淑問如皋陶,在泮獻囚”。獻即讞,獻聝、獻囚,即核實戰(zhàn)功依令賞賜之義。至此,古代的“律”字便由擊鼓者演變成戰(zhàn)鼓,進而演變成戰(zhàn)鼓發(fā)出的聲音,即軍令、軍紀。

聿字加上彳便演化為律。甲骨文寫作。[37]彳是行字的半邊,表示街道、路口、村落。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H诵?,蓋指三家之巷也。[38]當“聿”演變成“律”時,也許古老的社會生活已發(fā)生了巨大變革。古老氏族也許由游牧轉為定居。原先的軍事組織演變成半軍事半行政的村落。這時的戰(zhàn)鼓被固定安放在村中央的某處。而這時的鼓聲除了軍令之外,更多地是通知眾人開會、納糧、出丁之類,如同當年生產(chǎn)隊的鐘聲一樣。據(jù)史載,商人多遷?!渡袝けP庚》:“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弊詈笠淮芜w都是盤庚遷殷?!吨駮o年》:“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律”字之所以取代“聿”字,可能與長期穩(wěn)定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有關。《周禮·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jié)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當時鼓聲的功能也從“和軍旅”變成“正田役”了。

戰(zhàn)鼓發(fā)揮功能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鼓點兒要一致,其包含的內(nèi)容須統(tǒng)一而明確;二是鼓的設置地點要合理,太近了沒有必要,太遠了聽不到。由中央領袖發(fā)出的鼓點兒像波紋一樣一波一波地傳出去,又一波一波地反饋回來。這也許就是“均布”的本義。許慎的解釋必有所本,但其古義當時或已失傳。

鼓之音律的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軍事活動中,還體現(xiàn)在日程生活中。《說文解字》:“,夜戒守鼓也。從蚤聲。禮:昏鼓四通為大鼓,夜半三通為戒晨,旦明五通為發(fā)明。”這種功能又反映在古文字上。古人聞晨鼓而起作,故有“”字?!墩f文解字》:“,始開也、從戶從聿”。聞昏鼓而熄火,以防火災,故有“”字?!墩f文解字》:“,火余也,從火聿聲”。更不必說表現(xiàn)“日之出入,與夜為界”的“晝”字了。在沒有鐘表的古代,人們判斷時間是靠著耳聞鐘鼓的。

“律”通“率”。兩個字是同義字。??偙罄蠋熤赋觯郝实姆珊x產(chǎn)生得比律字還要早些。[39]率就是標準、尺度。商鞅變法,規(guī)定:“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這些政策必然會通過立法渠道變成更為詳細的規(guī)定。如:殺敵若干、晉爵何級、授田幾許,這就是率?!抖Y記·王制》:“有公德于民者,加地進律?!甭逝c律字義已十分接近了。及至漢代,仍沿用了此義?!稘h書·李廣傳》:“諸將多中首虜率為侯者,而廣軍無功”。顏師古注:“率,謂軍功封賞之科著在法令者也”。此“首虜率”與商鞅的“軍功率”[40]也許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青川木牘載:“二年修為田律”。其中“二年”,系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年。[41]這是律字以法律字義出現(xiàn)的首例。立功受賞之率變成授受田土之律,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在這里,我們依稀嗅到了秦人“改法為律”的文化氣息。

《左傳·定公四年》:“魯衛(wèi)之封,啟以商政,疆以周索”;“晉國之封,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如果說“禮”是家法,是組織同族人群對祖先神進行祭祀的儀式規(guī)則,那么,“律”則是軍法,是組織眾人進行狩獵和戰(zhàn)爭的號令?!岸Y”是宗法的產(chǎn)物,“周索”也;“律”是游牧生活的產(chǎn)物,“戎索”也。不管是中原農(nóng)耕民族之“禮”,還是西北游牧民族之“律”,它們都在西周初期周公所總結的“禮樂”文化中占有各自的席位:禮者,中原之法也;樂者,西北之法也。這兩者的二重奏,便是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主旋律。

五、沿著器物的方向:肀→→聿→筆

古代的“律”字可能與筆字有著不解之緣。

《說文解字》:“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從聿一聲”。桂馥義證:“所以書也者,《釋名》: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急就篇》:筆研籌筭膏火燭。顏注:筆所以書也。一名不律,亦謂之聿。徐廣《車服雜注》:古者貴賤皆執(zhí)笏,有事則書之,常簪筆。《說苑》:王滿生說:周公藉草牘書之。《殷代家傳》:殷泰善書記:上嘆曰:非惟秋兔之毫,乃是鷹鹯之爪。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者,《釋器》:不律謂之筆。郭注:蜀人呼筆為不律也。語之變轉。馥案:不律,猶令丁為鈴,終葵為椎,俾倪為陴,不疑為丕是也?!?/p>

《說文解字》:“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惫痧チx證:“秦謂之筆者,《趙策》:臣少為秦刀筆。《史記》:蒙恬筑長城,取中山兔毛造筆?!豆沤褡ⅰ?牛亨問曰:自古有書契已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蒙恬始造筆,即秦筆也。古以枯木為管,廌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稄V志》:漢諸郡獻兔毫。書鴻門題,惟趙國毫中用。蔡邕《筆賦》:惟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性精亟以摽悍,體遄迅而騁步。削文竹以為管,加漆系之繩束,形調(diào)博以直端,染元墨以定色?!?/p>

今見西晉崔豹《古今注》謂“鹿毛為柱?!盵42]唐蘇鶚《蘇氏演義》引《古今注》亦為“鹿毛為柱?!盵43]然而桂馥義證獨為“廌毛為柱”。蓋“鹿”為常見字,“廌”為罕見字。從傳寫之誤而言,將罕見字誤寫為常見字則易,而將常見字誤寫為罕見字則難。古本《古今注》早佚。或許桂馥獨見另一版本之《古今注》?或許桂馥于某古籍中抄錄《古今注》佚文?無論如何,將廌與筆聯(lián)系起來絕非偶然。

的另一種解讀就是執(zhí)廌尾。其證據(jù)有三:一是、聿,二字以手所執(zhí)之形,與甲骨文廌和金文灋字中廌的尾部均一致;二是遠古社會有執(zhí)獸尾而舞的習俗。如《呂氏春秋·古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蓋即周禮六舞中的旄舞?!墩f文解字》:“旄,幢也,從方從毛”。段注:“以牦牛尾注旗竿,故謂此旗為旄”?!队衿罚骸办?,旄牛尾,舞者持”;三是以“隸”字作佐證?!墩f文解字》:“隸,及也。從又從尾省。又,持尾者,從后及之也”。段注:“此與逮音義皆同。逮專行而隸廢也”。章炳麟《新方言·釋言》:“從后持尾,謂追及禽獲之”。故“隸”為以手持獸尾之義。在古文字中,“隸”與“聿”通。如通肆,通肄,通,隸通,可證。故聿字古義即以手持獸尾。而執(zhí)廌尾是其特殊含義。

廌,獨角獸,是蚩尤部落的圖騰。蚩尤又讀作皋陶,咎繇。蚩尤部落建樹頗多。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其一為造冶作兵?!秴问洗呵铩な幈罚骸膀坑茸鞅??!薄妒辣尽罚骸膀坑茸魑灞??!薄妒印罚骸霸煲闭唑坑??!北幢?,據(jù)傳是用火山爆發(fā)形成的金屬鍛造而成的?!豆茏印さ財?shù)》載:“葛盧之山發(fā)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從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fā)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二?!庇谑牵坑瘸闪藨?zhàn)無不勝的神人?!洱堲~河圖》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乃仰天而嘆?!?/p>

其二為創(chuàng)造五刑且名之為法?!渡袝涡獭罚骸膀坑任┦甲鱽y,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愛始淫為劓刵椓黥?!眮y,治也。用,成效。靈,令,使。此段古文大意為:蚩尤擴大了領地,受到原著民的反抗。蚩尤命嫡系苗民平叛,沒有效果。故蚩尤令苗民以刑罰無情鎮(zhèn)壓。才創(chuàng)制五種刑罰。并稱之為法。對待敵對氏族,原先只有殺刑,恐誅及無辜,故增加四種肉刑,合為五刑,名為法。古法字寫作“灋”。其中的廌即一角圣獸,亦即法官皋陶?!吧瘾F的產(chǎn)生正是古代第一法官產(chǎn)生的時代,其巧合不是無因的?!盵44]

法的產(chǎn)生無疑是一大進步。但是,背叛古老的傳統(tǒng)是不能不受到抵制的。黃帝趁著蚩尤部落內(nèi)部分歧,大舉進攻?!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命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秉S帝戰(zhàn)勝蚩尤,選少昊作蚩尤舊部的新首領?!兑葜軙L麥》:“執(zhí)蚩尤,殺之于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于大帝,用命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zhì)。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亂?!?/p>

新的更大規(guī)模的部落聯(lián)盟出現(xiàn)了。黃帝在泰山召開部落聯(lián)盟大會?!俄n非子·十過》:“昔者黃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并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彬坑人懒?,但他的法仍活著?!洱堲~河圖》:“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歿后,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伏。”蚩尤形象,與其說是獨角獸,勿寧說就是五刑和法。然而涂畫蚩尤或五刑形象的工具,蓋即廌之尾。

蚩尤雖然戰(zhàn)敗了,但因為他能征善戰(zhàn)而被尊為戰(zhàn)神。《周禮·春官·肆師》:“肆師之職,掌立國祀之禮?!菜臅r之大甸獵,祭表貉,則為位”。鄭注:“貉,師祭也,讀為十百之百,于所立表之處,為師祭祭造軍法者,禱氣勢之增倍也。其神蓋蚩尤,或曰黃帝”。因為蚩尤為戰(zhàn)神,師祭祭蚩尤是很自然的事。肆師之肆,中有聿字,其與戰(zhàn)鼓、軍法或許暗中相聯(lián)系。

在遠古社會,在巖壁上作畫,在陶器上繪圖的工具,蓋即獸之尾或獸之毛,用它們醮顏料并涂抹之。這種生產(chǎn)活動或藝術創(chuàng)造可能與狩獵有關。普列漢諾夫曾指出:“原始狩獵者幾乎總是具有獨特風格的、聰明的、有時是熱情的畫家和雕刻家。……原始人只要一天還是獵人,他的摹仿的沖動順便就使他成為畫家和雕刻家”。[45]《韓非子·十過》:“禹作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nèi)”。上漆作畫沒有相應的工具是不可想象的。與此不同,以廌之尾涂抹五刑之象,是一種公布法律和秩序的政治行為,因其威力巨大,使人們經(jīng)久不忘。當廌之尾成為筆的初形----聿的時候,用聿在村頭街口的建筑物上涂抹五刑之象時,不正是在向人們展示律字問世的一幅最古老最原始最直觀的圖畫嗎?

這種在固定建筑物上涂抹法令、刑罰之象的辦法一直流傳到后世。如《周禮·天官·大宰》:“縣治象之法于象魏”。鄭玄注:“大宰以正月朔日,布王治之事于天下,至正歲,又書而縣于象魏,振木鐸以徇之,使萬民觀焉?!薄兜毓佟ご笏就健罚骸翱h教象之法于象魏”,《夏官·大司馬》:“縣政象之法于象魏”;《秋官·大司寇》:“縣刑象之法于象魏”。象魏是諸侯國君宮前一對高的對稱的建筑物。定期把形象之法令公布其上,又定期收而藏之?!蹲髠鳌ぐЧ辍罚呼攲m失火,“季桓子至,御公立于象魏之外?!叵笪?,曰:舊章不可亡也”??梢娺@些有形象或文字內(nèi)容的“舊章”,可以張貼懸掛或書寫在象魏上面,又可以取下來收藏。

以圖畫形式公布法律是古老民族常用的方法。日本著名法學家穗積陳重指出:“以圖畫形法規(guī)曉諭人民,是蓋文字未興或已興而未通行于世之際,對于不識字人民,示法以緊,而警誡之之最有效方法也”;“以繪畫發(fā)布,正與成文法之以文書發(fā)布者相同”。[46]

遠古戰(zhàn)爭之際,出征之前,常常誓師,公布賞罰之令。如殺敵一人,賞馬一匹;逃亡者,刖其一足之類。誓師,又殺牲涂鼓,以乞神助。于是,鼓聲便是軍令,不可違犯。擊鼓者具有至高無尚之權威。且賞罰之率,又可以用簡單的圖畫來表現(xiàn)。如五刑之畫象。至此,我們似乎看到了鼓槌“聿”與畫筆“聿”之間神奇的暗通之處!

試看《說文解字》對晝和畫兩字的解釋:“晝,日之出入,與夜為界”;“畫,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當以暮鼓晨鐘之音響劃分日夜之際——晝時,當以聿刻劃標志以區(qū)分疆界----畫時,我們不禁為古人用鼓劃分時間,又用筆劃分空間的高超智慧而深深折服!

鐘鼓之聲是可以記錄的?!俄n非子·十過》載:衛(wèi)靈公“夜分,而聞鼓新聲而說之,……子為我聽而寫之。”《淮南子·本經(jīng)》:“雷震之聲,可以鐘鼓寫也?!睉?zhàn)鼓的鼓點兒也是可以“寫”的,以此傳布全軍上下。寫字古作寫。其中的字,上部為臼,是搗制和配制顏料的器皿,下部即廌之尾。該字表示以廌尾醮顏料書寫之義。聽而錄之是寫,讀而錄之也是寫。古人就是靠著這種摹寫的方法,把最古老的法律,從鼓音之律乃至成文法典,從中央傳布至全國。

綜上所述,我們從官職、制度、器物三個方向勾畫出古律字形成的輪廓。主要論點有二:一是以戰(zhàn)鼓之音為軍令,配以軍功賞罰之率,最終演變成法律之律。這一過程留給我們許多遐想之處:古云“皋陶造律”。而皋陶又是戰(zhàn)鼓之名。故皋陶之“律”即戰(zhàn)鼓之音律,亦即軍律、軍令。但是,因皋陶又是法官,自然是軍令的執(zhí)行者和監(jiān)督者。故而古人又云:“皋陶作刑”。于是,我們似乎感覺到,“皋陶造律”和“蚩尤作法”一樣異曲同工,而皋陶戰(zhàn)鼓之音與蚩尤所作“五兵”則殊途同歸;二是以廌尾為筆繪畫五刑之形象,此亦遠古“象刑”之初義,其工具就是聿。這一過程同樣留給我們許多遐思:甲骨文的舞字,寫作[47]有如一人兩手各執(zhí)一廌尾而舞。這也許是原始部落頒布古老“法令”的儀式。而遠古社會最重大的立法活動就是蚩尤創(chuàng)制法。更為奇異的是,蚩尤與皋陶都是廌的代表。于是,在口耳相傳的紛繁的史影中,一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碎片神奇地嵌合在一起,而且天衣無縫。此刻,我們終于有機會透過數(shù)千年的塵霧,去直面我們的先民----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鼓之聿與畫筆之聿的重迭,便是法律之律。

余論:秦國“改法為律”的本質(zhì)原因

秦國“改法為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開其先河者就是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又長于兵法。曾在魏作官,熟悉李悝、吳起在魏國變法的實踐。秦孝公時攜帶《法經(jīng)》入秦。公元前359年任大良造,主持秦國變法二十余載。以《法經(jīng)》為依據(jù),增連坐、墾草、分戶、軍爵等新令,形成秦國獨特的法律。故《晉書·刑法志》謂“商君受之以相秦”,《唐律疏議》說:“商鞅傳授,改法為律”?!渡叹龝?zhàn)法》:“兵大律在謹”;《徠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秦四境之內(nèi),……不起十年征,著于律也”;[48]《算地》:“此先王之正律也”,“此所謂任地待役之律也”?!渡叹龝范嘌浴奥伞保渌^“律”已非樂律,乃兵律、法律也。《商君書》“律”字六見,與土地相關者居其五,非偶然也?!渡叹龝ぞ硟?nèi)》:“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薄耙詰?zhàn)故,暴首三日,乃校三日,將軍以不疑至士大夫勞爵”,“能攻城圍邑,所斬首八千以上,則盈論。野戰(zhàn),斬首二千,則盈論。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將盡賞?!示艄?,就為五大夫,則稅邑三百家?!杂惺苜p。大獎、御、參皆賜爵三級?!边@些內(nèi)容,正是對《史記·商君列傳》“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之“軍功率”的具體描述。而“軍功率”一旦涉及田宅,便自然會產(chǎn)生“為田律”。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齊威王時,鄒忌答淳于髡曰:“請謹修法律而督奸吏?!笔恰胺伞币辉~的最早記錄。

秦武王二年“修為田律”?!盀樘锫伞碑斣诖饲邦C布,行之既久,故修訂之。

《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抄錄《魏戶律》律文,《魏奔命律》律文。兩律頒行于魏安厘王二十五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涉及秦律律名如《田律》、《倉律》、《金布律》、《效律》等三十余種,展現(xiàn)了戰(zhàn)國晚期至秦始皇時期秦律之概觀。

以上是秦“改法為律”的粗略軌跡。

關于秦國“改法為律”的原因,古代學者曾有論述。明代邱濬在《大學衍義補·慎刑憲·定律令之制》中說到“改法為律”的原因:“李悝所著者,謂之法經(jīng),未以律名也。律之言昉于虞書,蓋度量衡受法于律,積黍以盈,無錙銖爽。凡度之長短,衡之輕重,量之多寡,莫不以此取正。律以著法,所以裁判群情,斷定諸罪,亦猶六律正度量衡也。故制刑之書以律名焉?!苯枷氪蠹伊簡⒊赋觯骸吧w吾國科學發(fā)達最古者莫如樂律?!瓡酝啥攘亢?,而度量衡又皆出于律?!蚨攘亢庾詾橐磺行钨|(zhì)量之標準,而律又為度量衡之標準。然則律也者,可謂一切事物之總標準也?!粍t律也者,平均正確,固定不動,而可以為一切事物之標準者也。……其后展轉假借,凡平均正確可為食物標準者,皆得錫以律名?!兑住吩唬簬煶鲆月?,孔疏云,律法也。是法律通名之始也。自漢以還,而法遂以律名。”[49]老一輩法律史學者陳顧遠先生在《中國法制史概要》中指出商鞅“改法為律”的三個原因:借用音律之律,以示罪之輕重;借用竹器之名,以竹書于簡上之刑法;移軍法之律作刑典之稱。又說:“商鞅為避免法刑用語之混雜,遂以軍法之律,移刑典之稱?!盵50]??偙罄蠋熢凇蛾P于我國古代的改法為律問題》一文中總結出“改法為律”的三個原因:一是戰(zhàn)國時期音樂的社會地位逐漸被強調(diào),突出了“律”的地位;二是戰(zhàn)果時期度量衡的統(tǒng)一,促進了“律”的規(guī)范意義;三是“律”與“率”同義,從而促成“律”字逐漸具有法律的含義。這種著眼于社會文化的宏觀視野和研究方法,讀罷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武樹臣等《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指出:“律本鐘鼎之聲調(diào),軍隊以金鼓之聲及節(jié)奏指揮戰(zhàn)斗。擊鼓進軍,鳴金收兵。故《易·師》曰:師出以律。律成了軍令、軍法的代名詞。違律者必遭嚴懲。晉、秦居戎狄之邦,習游牧,善征討,尚軍法。故秦、趙、魏以律名其法,其所由來者上矣!”[51]吳建璠老師在《唐律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說:“改法為律的意義何在?……律本來是音樂的術語。是調(diào)整音量的標準。后來把律用到軍事上,有軍律的意思。……改法為律,就正式借用軍事上的律以強調(diào)法律的重要性和權威性,強調(diào)它的必須遵守;”[52]在《商鞅改法為律考》一文中又說:“商鞅看中了軍隊中習用的律字,……借用軍律的極大權威性來強化成文法的地位與作用,使之成為人人必須遵守的準則,以利于貫徹執(zhí)行他提出的變法措施,這就是商鞅改法為律用意之所在?!盵53]

戰(zhàn)國時代是社會大變革、大動蕩、大改組的時代。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諸侯國內(nèi)部變法圖強的政治運作,構成了戰(zhàn)國社會生活的主旋律。戰(zhàn)爭使政治權力日益集中,使軍事藝術和軍法、軍令發(fā)達起來了。而政治變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擴充國力以贏得戰(zhàn)爭。這就使國家法律得到空前發(fā)展。在上述活動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就是秦國。秦國從一個被“夷狄遇之”的偏遠小國,一躍而成擁有“虎狼之師”的強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內(nèi)“獎耕戰(zhàn),富國強兵”的立法,和對外無往不克的戰(zhàn)爭。對有軍功者的賞賜,對脫逃者的懲罰,以及對其連帶者的處分等,都促成著更為廣泛、更為精確的行為規(guī)范的誕生,這就是秦律。而商鞅以論功行賞為內(nèi)容的“軍功率”,與秦國以授田土為內(nèi)容的“為田律”之間僅有一步之遙。

從民族傳統(tǒng)來說,秦國“改法為律”與秦人的游牧習俗有關。秦為后起之諸侯國,“辟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54]秦本為夏族的一支?!秶Z·魯語上》:“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與禹平水土。”“秦之先為贏姓,其后分封,以國為姓。”周幽王時,犬戎、申戎南下寇周,秦人贊周“將兵救周,戰(zhàn)甚力,有功。”平王東遷,秦護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山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襄公于是始國?!敝燎刂嚬珪r,“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逐霸西戎?!?/p>

秦人始為游牧部落,又以戰(zhàn)爭立國,故素有尚武之風?!对娊?jīng)·秦風·無衣》:“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司馬遷說:西北地區(qū),“地邊胡,數(shù)被寇。其民好氣任俠?!盵55]班固云:“山西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處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戰(zhàn)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皆行。其風聲氣俗,自古以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耳?!盵56]因此,秦人崇尚軍律軍法,是十分自然的事。

秦人習慣于用“律”,與秦軍隊中原本熟悉軍律的司法官吏,轉業(yè)到地方后仍執(zhí)掌司法工作,這一社會現(xiàn)象是有聯(lián)系的。近代思想大家章炳麟在《文錄·古官制發(fā)源于法吏說》一文中指出:“法吏未置以前,已先有戰(zhàn)爭矣。軍容國容,既不理,則以將校分部其民,其遺跡存于周世者,傳曰官之師旅,……及軍事既解,將校各歸其部,法吏獨不廢,名曰士師,征之《春秋》,凡言尉者,皆軍官也,及秦而國家司法之吏,亦曰廷尉,比因軍尉而移之國中者也”。[57]其言何其中肯!

秦國強大之后,自然要向諸國宣揚自己的軟實力。這個軟實力就包括上層建筑諸領域。如同秦相呂不韋以秦文化落后“羞不如”而集賓客撰《呂氏春秋》[58]一樣,秦國同樣標榜自己的“律”來與諸國之“法”相區(qū)別,以標新立異。

秦國崇尚自己的“律”,正是適應當時的國內(nèi)政治和“國際”形勢需要。一方面,秦國以秦律打擊守舊貴族勢力,鞏固和加強君主權力,維持官僚機器正常運轉;另一方面,以秦“律”為手段,“獎耕戰(zhàn)”、“富國強兵”,以期獲取兼并戰(zhàn)爭的勝利。同時,隨著秦國軍隊的不斷壯大,官僚隊伍的不斷擴充,特別是新的領土和臣民的迅速增加,為了保證統(tǒng)治集團的意志在更廣闊的地域內(nèi)統(tǒng)一實施,包括度量衡和文字的統(tǒng)一,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法律。秦律就成了統(tǒng)一吏民言論行為的最高標準。拜占庭帝國皇帝優(yōu)士丁尼敕編《法學階梯》前言說:“帝國之君不單應當佩戴武器,還要佩戴法律。”[59]這一高論正是對中國秦始皇的總結。

以上是秦國“改法為律”的一般原因,但非本質(zhì)原因。至于本質(zhì)原因,我試圖從“法律樣式”的角度論述之。所謂法律樣式,是指立法、司法活動的宏觀工作方式,如判例法,成文法,和兩者組合的混合法。法律樣式集中反映在法律文件編纂方式上面。先秦時代的法律樣式主要經(jīng)歷了西周春秋的判例法,和秦朝的成文法兩個階段。而在兩者之間又有一個過渡形態(tài)。過渡時期法律樣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判例、故事作為主要法律淵源不斷地被邊緣化,這是因為判例、故事所維系的社會關系本身已時過境遷;第二,各諸侯國臨時發(fā)布的法令在量的積累的同時還出現(xiàn)了粗略的分類。李悝的《法經(jīng)》六篇便是這種分類的產(chǎn)物。秦國由于國內(nèi)政治和“國際”軍事之需要,大力發(fā)展新式法律,即諸項合一的成文法。秦朝繼承而發(fā)揚之,而后世歷朝相沿不改。

三代之法:以刑統(tǒng)例

夏商周三代之法常以刑為名。如《左傳·昭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其時立法為“單項立法”。所謂“單項立法”是國家單獨制定頒布三種內(nèi)容的法律規(guī)范:A項:穩(wěn)定的刑罰制度;B項:半穩(wěn)定的司法原則;C項:不穩(wěn)定的禁與令。三項內(nèi)容相互孤立存在,不合于一典。A項指五刑;B項如《左傳·昭公七年》的“有亡荒閱”,《尚書·呂刑》的“刑罰世輕世重”,《左傳·昭公元年》的“直鈞則幼賤有罪”,《易經(jīng)》的“不富以其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迷逋復歸”,《左傳·文公六年》的“董逋逃,由質(zhì)要”等;C項是關于禁止和提倡某種行為,但不涉及后果及責任。如《尚書·費誓》:“無敢寇攘、逾垣墻、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刑?!敝劣诤螢椤翱苋痢?,又處以何種刑罰,是不明示的。在諸侯國,被分立的三項內(nèi)容統(tǒng)稱為刑或法?!皢雾椓⒎ā钡慕Y果是使判例故事成為最重要的法律規(guī)范,而法官則居于十分優(yōu)越的主導地位。當時的審判方法是《左傳·昭公六年》所謂“議事以制,不以刑辟”。孔穎達疏:“臨事制刑,不豫設法”。“議事以制”,議,選擇;事,判例;制,裁斷。意謂選擇適當?shù)呐欣适乱詾橐罁?jù)來裁判,不預先制定包括何種行為為違法犯罪,又當處以何種刑罰這些內(nèi)容的成文法律。當時的法律文獻主要是判例。判例整理和編纂的方式是在五種刑罰后面分別列出處以該種刑罰的判例。這種方法即“五刑之屬三千?!碑敃r不講究罪名之制,故某一刑罰后面囊括各種犯罪之判例。舉例

墨刑:判例甲、判例乙、盤列丙……

劓刑:判例甲、判例乙、盤列丙……

剕刑:判例甲、判例乙、盤列丙……

宮刑:判例甲、判例乙、盤列丙……

大辟:判例甲、判例乙、盤列丙……

法官審判案件,就從這些文獻中去尋找最為合適的先例故事,作為審判的依據(jù),即《周禮·秋官·司寇》所謂“司寇斷獄弊訟,則以五刑之法詔刑罰以辨罪之輕重”;《周禮·地官司徒·遂師》所謂“比舒其事而賞罰”;《禮記·王制》所謂“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當時法官的標準是“直”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60]只有熟知歷史典章故事者,才能正確定罪科刑。

戰(zhàn)國之法:以法統(tǒng)令

戰(zhàn)國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又是變法的時代。法家作為新興的階級的政治團體,把新興的主階級的“法”說成是“公”的體觀。當時的“法”是作為傳統(tǒng)宗法社會的“禮”的對立物而出現(xiàn)的?!胺ā闭钦味窢幍墓ぞ撸亲兎ǖ漠a(chǎn)物。變法以除舊更新為特征,以不斷頒布新法令為方式。法會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顯得難于把握了。為了讓官僚群體全面掌握法令,最好的方法就是分類編篡。對法令進行分類這種做法,春秋末期即已開始了。鄭國子產(chǎn)之“刑書”蓋有三篇之格局;晉國趙鞅之“刑鼎”著趙盾“夷蒐之法”,蓋有四篇之格局。[61]子產(chǎn)的“刑書”可能包含了諸項合一的色彩,具有反傳統(tǒng)精神。故叔向從政治角度出發(fā)批評之,而鄧析則“以非為是,以是為非”,從司法角度批評之。從魯昭公二十九年晉國“鑄刑鼎”,至李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jīng),”大約過了一個世紀。李悝總結各諸侯國立法司法的經(jīng)驗編篡了《法經(jīng)》。《法經(jīng)》有六篇: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在各篇之下應編集該類法令。其可貴之處是出現(xiàn)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區(qū)分。由于史料缺乏,對當時法令的具體情況已無法詳知。我主觀推測,當時的令恐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宣布應當做什么或不應該什么,但不規(guī)定其法律責任;另一種是同時宣布其法律責任。當時,在沒有公布法律或法條過于寬泛之際,也許允許法官自由裁量。而當著到了秦律規(guī)定不許法官自由裁量的時候,那時的法律已制定得十分詳盡了。當時的法官援引法條判案有如作加減法一般簡潔而準確。

秦國之法:以律統(tǒng)刑

從李悝《法經(jīng)》到云夢《秦律》,約有兩個世紀。這正是封建社會由諸侯稱雄向統(tǒng)一王朝轉變的時期,也是成文法從確立到成熟的過渡時期??v觀睡虎地秦墓竹簡,可知秦律比同時代其他諸侯國之法,已有了很大的進步。秦人文化水平不太高,官僚群體的文化水平也有限。況且,秦人不斷擴張自己的領土,不斷擴大自己的軍隊和官僚隊伍。為了實現(xiàn)國家政權對秦人,并通過官僚機器對諸侯國新領土的統(tǒng)治,除了武力之外,法律是最為有效的手段。秦人是一手執(zhí)著戈,一手執(zhí)著法典橫行天下的。

為了充分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最有效的辦法是把法律制定得越具體、細致、精確越好。這種一來,秦律便完成了諸項合一,即把A何種行為是違法、犯罪;B應當承擔何種刑罰或責任;C法律原則或政策,這三項內(nèi)容合為一處。這種法律是公開頒布的,又被廣為宣傳。這就做到了使法律“明白易知”,“婦孺皆知”。這種法律便成了確切意義上的成文法或制定法。

這種諸項合一的法令或行為規(guī)范,早在遠古時代的戰(zhàn)爭誓命中就已初見端霓了?!渡袝じ适摹罚骸白蟛还ビ谧?,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戳于社。予則孥戳汝。”該誓詞立足于罰,將“不恭”的三種表現(xiàn)及其后果,說得十分具體?!蹲髠鳌ぐЧ辍份d晉趙鞅“鐵之誓”:“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該誓詞立足于賞,將不同身份之賞格開列得明明白白。誓是在廣眾之中面對神靈發(fā)出的,其語言通俗易懂,使人入耳而難忘,便于大眾傳播。

戰(zhàn)國時的學者們,曾經(jīng)對這種諸項合一的新式法令進行概括。如《墨子·非命》:“發(fā)憲出令,設為賞罰,以勸善沮暴”;《管子·立政》:“凡將舉事,令必先出,曰:事將為,其賞罰之數(shù),必先明之。立誓者慎守令以行賞罰,記事致令,復賞罰之所加。有不合于令之所謂者,雖有功力,則謂之專制,罪死不赦。”這種嚴格“緣法而治”的辦法,極大地提高了法律的權威。

在秦國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中,主要有法、律、令、事四種表現(xiàn)形式。正如《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所謂“凡良吏明法律令事”,可證。“法”是戰(zhàn)國變法革新運動中既新起同時又被虛擬化的一個字眼兒,蓋泛指國家制度,或特指《法經(jīng)》之六法;“令”是臨時發(fā)布的命令,具有不穩(wěn)定性。如《語書》謂:“法律未足,民多詐巧,故后有間令下者?!笨梢?,令是法律的補充。“事”指“廷行事”,判例故事,是經(jīng)一定程序被確認的規(guī)范,也是制定法的補充?!奥伞笔钦降?,比較穩(wěn)定的,占絕大比重的,也是最重要的法律規(guī)范形式。以“某某律”為形式的如《田律》《效律》《軍爵律》者,是其所調(diào)整的該社會生活領域的法律條文的集約化,因此帶有后世單項法規(guī)的色彩?!澳衬陈伞庇械氖侵T項合一的規(guī)定,故言“如律”、“以律”、“以律論之”;有的則不包含刑罰,或處分,但大都明示“以某律論之”,“比某律論之”,“以某律責之”。從而依然保持了諸項合一的特征。

秦國統(tǒng)治集團在兩個方向上做得十分出色:一是詳定律文。秦律文字精細,一望便知。如:“其以牛田,牛減契,笞主者寸十”。用牛耕田,飼養(yǎng)不善,牛腰圍每減瘦一寸,鞭打主者十下。再如:“城旦春折互器、鐵器、木器,為大車折輮,輒笞之。值一錢,笞十。值廿錢以上,熟笞之,出其器。弗輒笞,吏主者負其半。又如:“五人盜,臟一錢以上,斬左止,又黥以為城旦;不盈五人,盜過六百六十錢,黥以為城旦;不盈六百六十至二百廿錢,黥為城旦;不盈二百廿錢以下至一錢,遷之”;二是司法解釋。即通過經(jīng)常性的司法解釋,及時有效地指導司法。如:對律文“擅殺子,黥為城旦春”的解釋是:“今生子,……直以多子故,不欲其生,即弗舉而殺之”。又如:“何為家罪?家罪者,父殺傷人及奴妾,父死而告之,勿治”。再如:“盜采人桑葉,臟不盈一錢,何論?貲徭三旬”;“父盜子,不為盜,今假父盜假子,何論?當為盜;”“毆大父母,黥為城旦春。今毆高大父母,何論?比大父母。”[62]這兩種手段有效地克服了成文法難以包攬無遺且不便隨時立法的弱點,極大地提高了統(tǒng)治效率。

秦人尚律,是因為律適應了對內(nèi)消弱貴族勢力,鼓勵人民勇于耕戰(zhàn),對外防止復辟,有效擴張等政治需要;

秦人尚律,是因為律源于戰(zhàn)爭之誓辭,其辭通俗易懂,明白易知,且?guī)в猩裰糁钊藠^進而無畏;

秦人尚律,是因為律源于軍令,擊鼓而進,鳴金而止,勝者進爵富且貴,敗者無容身之地,足以使壯士一往無前;

秦人尚律,是因為律精于定分,寸鐵必校,分私分明,得者當?shù)?,損者當損,足以使民眾循規(guī)守矩;

秦人尚律,是因為律為天下公開之物,官吏權重,亦不敢違法以侵百姓。賢人墨客,亦不敢非議法律以自寵。

秦人尚律,是因為律可以并吞各國遲滯不全之舊法,足以為大一統(tǒng)之帝國奠定基業(yè),并可傳留后世。

結束語

本文從戰(zhàn)鼓和筆兩個方向,對律字的本義及沿革提出了新的見解。本文的價值并不在于提出了新的觀點,更在于同時使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視角。這包括:其一,將甲骨文由簡到繁的衍生軌跡,同職官、制度、器物的發(fā)生發(fā)展軌跡嵌合起來,形成一幅二維的圖象,再將口耳相傳的豐富多彩的史料夾雜其中,誘導出三維圖像,以期再現(xiàn)立體的歷史畫卷;其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