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權下的自我之宗教改革_第1頁
神權下的自我之宗教改革_第2頁
神權下的自我之宗教改革_第3頁
神權下的自我之宗教改革_第4頁
神權下的自我之宗教改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國家——梵蒂岡,盡管面積僅有0.44平方公里,卻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圖為圣彼得大教堂

基督教(誕生于公元一世紀的羅馬帝國)東正教(東派)公教(天主教)(西派)東正教天主教新教第一次分裂1054年第二次分裂16世紀基督教的發(fā)展演變以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會有怎樣的權威?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羅馬教皇的斗爭中失利,被教皇開除教籍,國內諸侯乘機反叛。1075年1月,年僅26歲的亨利四世帶著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站在滿地白雪的卡諾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據慣例,年輕的德皇赤足披氈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懇請教皇接見,并原諒他這個認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兒子,硬是讓高貴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盡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來恩賜給這位懺悔者一個赦罪的吻。“卡諾莎之辱”

這個故事說明什么問題?歐洲中世紀王權屈從于教權。(教權強于王權)

材料一:此時教會內部的腐敗,已日益顯著;而自教皇以下,個人道德的喪落,亦差不多不能筆之于書。而教皇又專以一己的私生子及親戚去補充肥厚的教會官缺。此外賣官贖罪,舉凡一切弄錢之法是無所不用其極。教會的人格,至此既已完全喪失,人民對他的信仰,當然也就漸漸的變?yōu)樵骱蘖恕?/p>

——陳衡哲《西洋史》材料二:隨著文藝復興的發(fā)展,人文主義成為當時歐洲的新思想,人們開始改變中世紀以神為本位的人生價值,而開始認真思考以人為本位的新觀點。就在這樣的新思想下,基督教的人生觀也慢慢的受到民眾的懷疑。

閱讀材料總結宗教改革的背景宗教:天主教會腐敗,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思想:文藝復興宣傳人文主義,思想解放作用。材料三:隨著工商業(yè)的復興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新的階級──中產階級,大多由平民商人所組成的中產階級發(fā)展出了完善的商業(yè)組織如行會和銀行等中產階級主導的機構。但是民生問題也隨之而來,像貧富差距以及階級對立等等。人民除了要對政府納稅,教會的各項圣禮,儀式等等也都要付費。材料四:在中古世紀的時候,。教會也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斷的干涉政治,也引發(fā)了很多君主與教宗的沖突事件,如神圣羅馬帝國的腓特烈三世罷逐教宗,甚至出兵羅馬。還有英王亨利八世直接脫離羅馬教廷。

經濟: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新興資產階級成長起來

政治:羅馬天主教會與歐洲各主權國家的矛盾。(5)出售贖罪券-----德國宗教改革的導火線

1517年,通過行賄當上大主教的亞爾伯特為了償還行賄欠下的巨款,自愿充當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銷“贖罪券”。他宣揚道,只要支付金錢,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親屬的罪孽,死者的靈魂就能升入天堂。①經濟方面:②政治方面:③思想方面:④宗教方面:⑤導火線: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新興資產階級逐漸成長;羅馬天主教會與歐洲各主權國家的矛盾;天主教會腐敗,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文藝復興運動宣傳人文主義,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1、歷史背景羅馬教廷到德國出售贖罪券與上帝直接對話

——宗教改革

與上帝直接對話——宗教改革

1517年,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路德(1483—1546)針對教皇無恥地搜刮德國人民的行為,在維登堡大教堂門口貼出《九十五條論綱》,宗教改革運動就此開始。

馬丁·路德

2、宗教改革的興起:1517年,德國,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羅馬城內有架“圣梯”,凡人要爬上去才可贖罪。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贖罪。不需要圣梯。撤下梯子的人是誰?他的思想主張是什么?

材料一:

“當錢幣投入錢柜叮當響時,增加的只是貪婪愛財的欲望,而不是靈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禮,只有靠終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材料二:“教皇須讓我國不再受他們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須交還我們的自由、權利、財產……教皇須讓皇權成為名副其實的皇權.”

材料三教皇在德國的特使報告說“十分之九的德國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數高喊:‘羅馬教廷該死’!”請回答:(1)材料一的論述針對的是當時的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問題?

(3)材料三說明了什么問題?3、馬丁路德的主張:(1)“信仰即可得救”(因信得救);(2)人人都有權解讀和理解《圣經》,

人人都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與對話;(3)簡化宗教儀式,提倡世俗生活;(4)教會從屬于國家(教隨國定)。

天主教宣揚《圣經》的解釋權歸于教會,教會有權通過教會神職人員赦免世人的罪。教會由教皇、大主教、主教、教父等組成,教徒要按照教會要求舉行禱告、聚會等儀式,其最高負責人是教皇。羅馬天主教會高于各國權力。推翻對權威的信仰,建立了信仰的權威。思考

馬丁·路德的這些觀點對普通基督徒來說主要意味著什么?(1)教皇或教會不再是精神權威;否認了教皇的權威(2)人們獲得獨立思考的自由。

瑞士、英國等國,出現加爾文教、英國國教等新教。

4、運動擴展加爾文教改革措施

1)信奉“因信稱義”;

2)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和棄民;

3)主張徹底改組教會,建立民主教會。

4)主張簡化教會儀式,嚴禁偶像崇拜,精簡神職人員,反對鋪張浪費,建立更加廉儉的教會,規(guī)定神職人員全部由選舉產生,長老會負責監(jiān)督所有人的行為。

堅持《圣經》的權威,沖破了天主教會不可動搖的權威

為資產階級發(fā)家致富,進行資本原始積累作辯護,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引起了社會風氣的變化,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的色彩

153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至尊法案”,進行宗教改革。改革內容1)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擁有處理教會事務的最高權力,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和經濟上與羅馬教廷的關系;2)成立專門機構,對現行教規(guī)進行審查,凡與國家法律抵觸的一概廢除;3)沒收修道院一切財產,轉歸王室所有。5、性質: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fā)動的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神權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與上帝的直接對話——宗教改革

當路德將他的《九十五條論綱》張貼于北歐某教堂的壁外時,一千年來專制全歐思想,統(tǒng)一全歐信仰,干涉全歐政事的羅馬教會,便頓如破屋遭了風雨,飄搖分裂起來,后來終至釀成那個曠古絕今的宗教大革命。因為這個革命是普及于宗教、政治、經濟、社會、及智識各方面的,所以16、17兩世紀的歐洲,便亦完全籠罩于這個宗教革命的云霧之下了。

——陳衡哲《西洋史》

的確,路德戰(zhàn)勝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對權威的信仰,是因為他恢復了信仰的權威,他把僧侶變成了世俗人,是因為他把世俗人變成了僧侶。他把人從外在的宗教篤誠解放出來,是因為他把宗教篤誠變成了人的內在世界。他把肉體從鎖鏈中解放出來,是因為他給人的心靈套上了鎖鏈。馬克思論路德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政治: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tǒng)治,它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2)經濟:使大量教會財產轉到新興資產階級手中,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3)思想: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fā)展了人文主義。(4)客觀:傳播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6、宗教改革的歷史影響

根據今天所學知識,歸納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課堂小結

批判神權統(tǒng)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主要訴求。思考: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都反對宗教嗎?(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并不是無神論者,他們反對天主教會,卻不否認宗教和上帝,他們的思想觀點和作品還深受宗教的影響。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他(路德)破除了對權威的崇拜,卻恢復了信仰的權威。他把僧侶變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變成了僧侶。

——恩格斯小結:比較這兩次運動的異同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同異斗爭形式范圍作用都是西歐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結果;都是反封建斗爭;都波及到西歐廣大地區(qū);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借助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矛頭指向教會的神學世界觀披著宗教外衣,矛頭直指羅馬天主教會意大利開始;局限于上層知識分子德國開始;廣大民眾參與把人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天主教權威受到挑戰(zhàn)。教會對人們控制逐漸減弱;為以后資產階級革命開辟道路。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