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考察報告_第1頁
西北考察報告_第2頁
西北考察報告_第3頁
西北考察報告_第4頁
西北考察報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行歸來,帶著一身的疲憊,心中充溢著太多的情緒。我們這一路走得太多,走得太快,多的應接不暇,快的無法消化。這一路太過厚重,我不敢在此妄言,厚重之前只會顯得我更加淺薄。只需像只老牛,不斷反芻,這一路夠我咀嚼一生。蘭州臨行之前帶上兩條黑蘭州,這出自隴西大地的煙草,燃燒出娉娉裊裊青煙。此行的厚重我?guī)Р蛔?,只希冀著能帶走些許幻若浮生的氣息。西風未變,絲綢之路上的駝印卻依然清晰;喧聲未落,駝鈴聲還在耳際回響,又把我的思緒逆著這現(xiàn)代機車的速度拉回了飛天的故鄉(xiāng),車窗玻璃上映出的是手電光中讓人近乎窒息的壁畫、殘缺近乎難以看清的經(jīng)書。。。敦煌學,卻不止這些。。。111年前,在中國甘肅敦煌地區(qū),發(fā)生了一件人類文化史上的大事,這就是莫高窟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由于這一發(fā)現(xiàn),在世界范圍內(nèi)形成了一門新的國際顯學---敦煌學。斗轉(zhuǎn)星移,歲月流逝,莫高窟被時光侵蝕的光華似乎都賦予了敦煌學的研究。敦煌,古絲綢之路的咽喉,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通道。季羨林先生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這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對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意義自不待言。敦煌文獻中的科技史料,則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支奇葩,它不僅使我們體會到古代中國科學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且敦煌文獻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紙譜,標志著中國造紙術的發(fā)展歷程。敦煌文獻還保存了一些音樂、舞蹈資料,如琴譜、樂譜、曲譜、舞譜等,它不僅使我們有可能恢復唐代音樂與舞蹈的本來面目,而且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音樂史、舞蹈史的研究。敦煌文獻始于十六國,終于五代宋初,歷時近七個世紀,因此,敦煌寫本也是研究中國書法的活資料。敦煌文獻中除大量漢文外,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非漢文文獻,如古藏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龜茲文、梵文、突厥文等,這些多民族語言文獻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古代西域中亞歷史和中西文化交流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汽車把海拔越拉越低,我們在青藏高原上明珠-藏學的照耀下走向平原,從神秘走向厚重,卻忍不住去回望,高原上禿鷲的影子還在盤旋,轉(zhuǎn)經(jīng)筒還在漠視時光的婆婆手里讓我不能旁顧。藏學,讓世人忘卻死亡去朝拜。。。語的源流與變革、藏語的語音語法,藏語方言(分藏、康、安多3種)、書面藏語、南語、象雄語、多續(xù)語、漢藏語文比較、藏語辭典編纂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課題。2藏族歷史研究。包括史料整理和學術研究兩個方面。西藏史料的基本構成有藏文資料、穆斯林資料、漢文資料、馬可·波羅以后西方進藏旅行家記錄資料、蒙文資料等。將這些史料進行合理的分類、編目、整理出版是藏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學術研究要求以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理清藏族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軌跡,總結分析藏族社會的根本性質(zhì)和特征等。3藏族宗教研究。藏族古代崇信本教,8世紀中葉佛教傳入,逐漸形成各種喇嘛教派,并長期實行政教合一體制。對宗教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分析藏族宗教各派的源流和發(fā)展,各派教義的基本內(nèi)容,藏族佛教與印度佛教、漢族禪宗的關系等都是重要課題。4青藏高原考古研究。陸續(xù)在西藏進行考古發(fā)掘,采集到大批遠古石器,發(fā)現(xiàn)一些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和大批古墓葬群、摩崖石刻、巖畫石碑等??脊虐l(fā)現(xiàn)證明4~5萬年前青藏高原上已有人類活動。5藏族文藝研究。藏族具有悠久的文藝傳統(tǒng),有大量的民間文藝作品和文人創(chuàng)作?!墩f不完的故事》、《薩迦格言》、《米拉日巴傳》等是藏族文學的重要作品。6藏醫(yī)、科技研究。包括藏醫(yī)經(jīng)典整理、醫(yī)理研究。西藏歷算研究、西藏建筑研究等內(nèi)容。難忍困乏,朦朧中發(fā)現(xiàn)自己站在粉墻黛瓦中,見一群幼童在小巷里赤腳嬉戲,涓涓清流沒有駐足去聽他們天籟般的笑聲,婉婉經(jīng)過幾處深宅前的門樓,流向了更遠處的夕陽中,高宅,深井,祠堂,牌坊,我回到了故鄉(xiāng)徽州?;罩葑顫饽夭实谋闶潜粶焓幥甑幕瘴幕=ㄖ?、醫(yī)學等諸學科,凡與徽州社會歷史發(fā)展有關的內(nèi)容,都屬徽州文化范疇,通常我們用"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來加以概括。湘南學院藝術設計系專業(yè)考察報告年級:2010級專業(yè):視覺傳達姓名:趙媛學號:200914190319帶隊老師:陸嵐老師考察時間:2013.6.17-2013.6.27此次考察,僅僅半個月不到,我們就游走了西安、敦煌、夏河。我們通過親身體驗和觀察得到了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審美、拓展知識面。從自然景觀中收到啟示,學習古人的傳統(tǒng)智慧;觀察這些地方的經(jīng)濟,旅游方面的做法。下面我就以這次旅程的所見所聞做一個總結。第一站西安17日下午,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踏上了征途。經(jīng)過一天的旅途,全體考察師生于次日到達西安,也開始了我們的考察生活。來到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深刻的去感受了我國輝煌的歷史和藝術成就。出了站,延綿不絕的城墻圍繞著整個城市。的確彰顯了西安古城的霸氣,古城如同歷史教科書,一磚一瓦都記刻著引人入勝的故事,"玄武門之變"、"大明宮詞"都深深地積淀在這座古城里。晚上我們?nèi)チ艘粋€西安小吃街,其實那是個回族聚集的地方。由于去晚了回民街好多家關門了不過外面還是有一些美食如:羊肉泡饃、灌湯包、燒烤、酸梅湯味道都很美味。也給這次考察增添許多樂趣。村民抗旱打井時在發(fā)現(xiàn)的大型從葬坑-秦兵馬俑坑轟動全國,震撼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隨后1976年又發(fā)現(xiàn)了二號坑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俑坑布局嚴整,結構奇特,陶馬與真馬大小相似,與今天的相比有些小,兵俑依據(jù)真人燒制,容貌不一,神態(tài)各異。這些兵俑的共同特征是:中分發(fā)型,留須。陶俑和陶馬是彩陶因長期埋于地下,發(fā)掘出土后顏料很快會氧化脫落。兵馬俑的數(shù)量之多,所以人們感覺到壯觀,我倒是感覺這又點像是秦朝的波普藝術啊!兵馬俑的典型代表有跪射俑,頭飾向左偏以保持平衡,單膝撐地,戴有護膝,著士兵鞋,"左腳搓,右腳橫,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兒"--被譽為兵馬俑的鎮(zhèn)館之寶;還有軍吏俑,又叫板立俑,是文職,身穿布袍,無鎧甲;再有是將軍俑,兩層戰(zhàn)袍,下午參觀西安的大雁塔。篇三:西北藝術考察報告西北藝術考察報告新學期伊始,2011年5月上旬,我們接受了新的考察任務--中國古代藝術之西北藝術內(nèi)容與形式的考察與探究。于是我們西北方向的列車,顛顛簸簸、晃晃悠悠了十四個時辰,于次日清晨六時左右抵達古都西安,總有種朦朧的面紗浮在眼前的感覺,懷著神秘與好奇的目光四處觀望。此時的天空已蒙蒙亮,使我更加感到朦朧與神秘。邊走邊望,我們城墻的北門,這就是外城門,按照古代的習俗,我們現(xiàn)在還是一直在西安城外,只有進入了城門才算是真正到了西安城,映入眼簾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的高樓大廈,在一塊塊霓虹燈的映照下更具現(xiàn)代的魅力;一條條筆直方正的現(xiàn)代城市公路格外清潔,而這些全是些摩登的元素、現(xiàn)代的感覺,原來這就是西安--摩登城。而最能展現(xiàn)中國古代歷史輝煌文化的要數(shù)秦兵馬俑了。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軍事規(guī)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軍事、雕塑、手工藝水平,使后人驚嘆不已。秦兵馬俑坑位于秦陵東側約一公里半外,先后發(fā)現(xiàn)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錄》。在我個人看來,西安之所以是中華民族誕生、繁衍、生息、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戈王朝都曾在此建都;之所以七十三位皇帝都在此設陵,擁有七十二座皇陵(其中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是合葬陵),及大量各朝的將軍、大臣考察報告--領略大西北的風采2010年5月17日的早晨,對于我們07美術學專業(yè)的同學來說是個讓人激動不已的時刻,早上6:3029名學生集合在宿舍樓下,整裝待發(fā),踏上了西北敦煌的考察之旅。沿途路上風景各異,從綠樹叢生,到寸草不生到戈壁沙灘。本次考察路線較長,所到的地方也很多,先是到陜西的西安而后轉(zhuǎn)到甘肅,不同的地域給我留下了不同的感受。秦始皇兵馬俑--世界第八大奇跡西安碑林--書法藝術寶庫大雁塔--古都西安的象征第三天的一大早,我們來到了慈恩寺的大雁塔,塔高七層。西天取經(jīng)回來的唐僧就是在此譯經(jīng)的,因此聞名。我們沒有進入里面只是在外面逛逛。看看周圍的環(huán)境,拍拍照。塔外綠樹成蔭,環(huán)境優(yōu)美。同樣吸引了很多游客。據(jù)說登塔后可以從四個方向俯瞰市容,其中包括號稱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塔內(nèi)記載了唐僧同志的主要事跡及其與唐皇的往來函件等,里面有一些與大雁塔有關的字畫。西安城墻--觸摸歷史的地方匆匆的游完大雁塔,下午我們來到了古城墻。西安城墻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御"戰(zhàn)略體系,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穩(wěn)固如山,墻頂可以跑車和操練?,F(xiàn)存城墻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世紀后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站在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和戰(zhàn)火的洗禮依然不倒的城墻上,內(nèi)心有說不出的激動。站在城墻之上,俯瞰西安一覽無余,由于時間的短暫,對西安雖有留戀,但不得不離開繼續(xù)我們的西北之行。茂陵--中國的金字塔第四天一大早我們離開了西安,經(jīng)過一個上午的車程,我們終于來到了咸陽。在歷史課本中見到過霍去病墓的石刻"馬踏匈奴",那時那刻我們真真切切的就站在了它的面前,用眼用心用手去感受霍去病墓石刻的魅力。麥積山石窟--東方雕塑館我們離開了陜西離開了西安,進入到了甘肅省,來到了天水,來朝覲麥積山。我第一次知道有天水這個地方,還了解到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的傳說,是歷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于此;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氏族在此創(chuàng)造了中國最古老的新陶文明;秦朝的先祖非子在此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賜姓為嬴,封地為秦,天水成了秦國的開業(yè)基地,后遂有"秦州"之稱,漢武帝時建置天水郡,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沿著天水城區(qū)向東南行進大約三十五公里,便到麥積山風景區(qū)入口了。一拔地而起的形如場院中的麥垛的孤峰在蒼松翠柏、野花茂草中猶如鶴立雞群,內(nèi)心不禁一陣激動,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中外聞名的麥積山石窟的腳下了。麥積山,因其形狀像堆積起來的麥垛而得名。遠遠的便可看到那鑿在石壁上的佛像和半山腰回廊上小如黑豆的人影。到得近前,更是生動宏偉,不得不嘆先人手藝的精湛。所有的石像、石窟均開鑿在一座形如麥垛的山頭上,因為這座山,也便有了好多好多美好的民間傳說故事和文人騷客的千古佳句,所以自古以來,這兒的人文之氣就很濃厚。東崖三大摩崖佛像是麥積山的標志,中間為佛,高16米,兩邊各有菩薩像一尊略小于大佛。麥積山大佛,肅穆莊嚴,當你在他腳下仰視的時候,震撼你的不僅是他的高大。麥積山是沉積巖的山體,并不適合雕鑿佛像,但古人的聰明才智不是我們可以企及的,在一個條件并不好的山體上開鑿了數(shù)千座佛像??吹搅司醚龅乃囆g品,北魏的刀槍鐵騎,隋唐的溫婉笑容,兩宋的衣袂飄飛,似乎歷史一下子倒轉(zhuǎn)。麥積山高142米,石窟多凌空鑿于20-80米的懸崖峭壁上,由崖閣、摩崖龕、山樓、走廊、小洞組成,棧道"凌空穿云",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洞窟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高142米,石窟多凌空鑿于20-80米的懸崖峭壁上,由崖閣、摩崖龕、山樓、走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