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課件_第1頁
《中國美術史》課件_第2頁
《中國美術史》課件_第3頁
《中國美術史》課件_第4頁
《中國美術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美術史》

學習用書: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

參考書目: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0年版

2、王遜著:《中國美術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版

3、王伯敏:《中國美術通史》,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版

4、《中國美術全集》(古代部分),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1985?1993年版

課程性質和學習目的:

本課程是藝術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理論基礎課程之一。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

學生了解中國美術的起源與演變發(fā)展過程,認識中國歷朝各代的美術現(xiàn)象,其目

的不僅在于讓學生獲得關于中國美術的知識,還在于引導學生在提高具有民族性

質特征的審美鑒賞能力的基礎上,加深中國文化的認識,建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與自信心,為以后專業(yè)學習和將來從事各類藝術活動的打下基礎。

題型舉例:

大約包括四種題型:填空題;單項選擇;簡答題與論述題。舉例如下:

1、填空:古人稱的繪畫線條''如春蠶吐絲”,“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2、單項選擇:1.中國第一個皇家繪畫機構成立于()o

A.秦代B.唐代C.宋代D.明代

3、簡答:簡述秦兵馬傭的藝術特征。

4、論述:論述中國文人繪畫的產生與演變。

第一章導論

學習目標:了解美術史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國美術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學習要點:美術史和文化史的關系。

一方面美術史是文化史的一部分,而且美術作品更直接的反映了其所產生時

代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文化史為認識美術史或作品提供了各種可靠的資料。

第二章史前美術

學習目標:主要從人類起源的角度,了解中國美術的起源,認識中國石器時代原

始美術的基本特征。

一般了解:南北建筑;早期巖畫。

重點掌握: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陶器藝術;玉器之美。

新石器時期陶器藝術部分應注意的方面是:陶器的起源和地域分布;彩陶藝

術的各種類型及其工藝特點和造型、紋飾特征。

新石器時期玉器藝術部分應注意的方面是:玉器的起源、地域分布;玉器的

材料特點;良渚玉器的型制和造型、紋飾特征;玉器的社會功能。

第一節(jié)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

一、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

1、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中國舊石器時代分為早、中、晚三期,目前發(fā)現(xiàn)的早期的文化遺址為山西芮

城西侯度遺址(距今約180萬年)、陜西藍田猿人遺址(距今約80—65萬年)和北

京猿人遺址(距今約57.8萬年);中期比較重要的遺址是陜西襄汾的丁村人、高

陽的許家窯人和陜西大荔的大荔人,都距今約20萬年;晚期遺址的主要代表是北

京的山頂洞人(距今約2—1萬年)和山西朔縣的峙峪人(距今約3—2.7萬年)。

2、打制石器的造型和類型

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遺存至今的唯一的造型物品,它是當時人們利用天然

礫石(鵝卵石)稍加打制而成的生產工具。從石料上打下來的叫石片,剩下的內

核叫石核,對它們在進行加工便分別形成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舊石器時代石器

的用途并不明確,往往是一器多用,因此,今人將工具因用途而命名為砍砸器、

刮削器、雕刻器等;也可以根據(jù)形狀而命名如尖狀器、斧形器、刀形器、球狀器

箋箋

一寸-vj-O

早期主要使用單向打擊法,偶爾也使用交互打擊法,所打制而成的石器只有

初步的類型分化。北京猿人制作的石器種類已經比較多了,有各種砍砸器、刮削

器、雕刻器以及尖狀器等。到了中期交互打擊法雖仍未廣泛采用,但器形開始對

稱,原有的器形也逐漸趨向穩(wěn)定。這?時期的代表器物是丁村人的三棱大尖狀器,

其尖刃部分對稱,加工也很精細。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的制作技術有了很大提高,

間接打擊法開始被采用,多種技術的交互使用,使石器的造型更為對稱,類型也

較以前更為豐富。

3、打制石器的特點

首先是原始人在生產中對材料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喜好。早期礫石的使用稍

多,舊石器時代中期隨著加工能力的提高,人們很快將眼光投向了其他更堅硬的

材料。水晶石和瑪瑙一類色彩美麗但難于加工的石料被越來越多地加工成小石片

石器。選材的變化是以適于使用為首要目的的,但是同樣無疑的是這些石材本身

的色澤和質料感也是對原始人頗有吸引力的,顯然這些堅韌工具的美麗色彩對原

始人審美意識的形成具有特別的意義。

其次是我國的打制石器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比如打制石器以石片石器為

主,石核石器次之。我國舊石器時代的石核石器以石球為主,最早的石球發(fā)現(xiàn)于

藍田人遺址,以后的發(fā)現(xiàn)日益增多,其中著名的是10萬年前的許家窯人遺址的發(fā)

現(xiàn)。顯然僅從工具使用性的角度是無法解釋的,我們可以認定在許家窯人花費如

此的精力去琢磨石器這一行為的背后有一利精神性的力量在起作用。由此可見在

中華民族的童年時期中確有一個以實用器物為載體的精神產品,與純粹的實用器

物相分離的過程。

另一特點是以石錘的直接打制兼以單向加工為主,種類以削器和尖狀器為

普遍,其中丁村人的大三棱尖狀器是中國北方舊石器的特有品種。

二、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器

1、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中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達7000余處,其中黃河流域比較重要

的早期有裴李崗文化。長江流域早期的是河姆渡文化與馬家窯文化,中期有大溪

文化,晚期有良渚文化和去家?guī)X文化。長城以北比較重要的是紅山文化,其時間

大致相當于新石器時代中期。各區(qū)域內的不同文化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交流和傳

承關系,比如現(xiàn)在能肯定的是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在青海、甘肅地區(qū)的發(fā)展類

型;而龍山文化承接大紋口文化晚期發(fā)展而來;良渚文化是馬家濱文化松澤類型

的發(fā)展。

新石器時代與舊石器時代相比在各個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定居生活的出

現(xiàn)使在同一個較大區(qū)域內生活的人具有了相近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宗教信仰

乃至相近的日常用具和裝飾紋樣等等。

2、磨制石器與玉器

新石器時代以磨制石器的使用為主要標志,其用途往往較為專一,所以我

們可以給予明確的命名如石斧、石刀等而不再用砍砸器、刮削器之類予以統(tǒng)稱。

石器的選材有石英黑耀石、碧玉甚至瑪瑙,其材質堅硬,但由于磨制和占孔技術

都很高,所以造型規(guī)整光滑,色澤美麗,有的還有精美的花紋,能引起強烈的美

感。山東泰安大紋口文化(公元前4300——前2500年)遺址中就出土有玉獸面紋

奔和玉鏟。紅山文化(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土于內蒙古翁牛特旗的玉龍是

紅山文化的杰出作品,也是迄今所知最早出現(xiàn)的玉龍的形象。浙江北部、上海和

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比紅文化稍晚(公元前2000年左右),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

玉琮是該文化大型墓葬中的常見器物,表面多雕刻簡化的變形獸面紋。

3、磨制石器與玉器的用途及社會功能

磨制石器無疑主要用于生產活動,但從現(xiàn)存許多磨制石器完全沒有使用過

的痕跡,以及刻有紋飾的情況看,應該和當時的巫術活動有關。尤其新石器時代

中晚期往往用玉質材料制成的非實用性的石器,很可能是與原始宗教有關并且象

征權利的器物。如良渚文化表面刻有簡化變形獸面紋的玉琮,可以肯定已經完全

作為禮器使用。

第二節(jié)南北建筑

建筑是農業(yè)文明和定居生活的產物。由于各地地理和氣候環(huán)境的不同,我

國建筑從一開始就出現(xiàn)了明顯的地域特征。

北方先后流行穴居、半穴居和地面建筑。半穴居的在這時的使用時間最長,

樣式也較多。一般的半穴居建筑平面呈方形或圓形;室內地面低于室外地表,有

2—4根內柱,靠近門口處有火塘;墻體為木骨夾泥,屋頂也已經有多種樣式了。

從各地的文化聚落遺址看,仰韶文化的村落都有中心廣場和供氏族集會的大房

子,村落外圍有壕溝;到了龍山文化中心廣場已不復見,但是單體建筑的技術卻

有大提高,這是已開始用白灰涂抹地面和墻圍,也已出現(xiàn)了夯土臺基。在遼寧喀

左東山嘴和建平與凌源交界的牛河梁還發(fā)現(xiàn)有用石塊堆砌的方壇和圓壇。

南方由于氣候潮濕,所以流行離地較高的干欄式建筑。這種建筑多用四列

平行的木樁柱作基礎,在離地約1米的高度鋪地板。從河姆渡的發(fā)現(xiàn)來看當時已

經有了完善的隼卯結構。

第三節(jié)陶器藝術

一、陶器的發(fā)明的意義、地域分布和總體類型

陶器和磨制石器一樣,都是新石器時代的標志。陶器是用泥土作為胚胎,

用火低溫燒制而成。所以,它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改變原材料性質的產品,在人

類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意義十分重大。

我國境內的陶器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從器物的質地、器型和工藝看,有

明顯的黃河流域與長江、淮河、珠江流域不同的地域特征;從器物的裝飾來劃分

可以分為彩陶、黑陶、素陶、印紋陶等類型。彩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藝術中,

最具的代表性的藝術形式。

二、彩陶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用天然的氧化鐵和氧化鎰作顏料進行描繪,

在攝氏一千多度的高溫中燒制而成的。它既是原始人類的日常生活用具,又是新

石器時代杰出的美術創(chuàng)造,是我們研究史前繪畫的重要依據(jù)。

1、仰韶文化的彩陶

我國較早的成熟的彩陶文化當推分布在今天陜西、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左右),首先發(fā)現(xiàn)于河南涌池仰韶村。其中以

陜西西安半坡類型、河南陜縣廟底溝類型最為杰出。

彩陶的器形有平底缽、直口尖底瓶、卷沿線腹圈底(或小平底)盆等。紋

樣一般分布在口沿、內壁或外壁的上半部,圖案多動物形象,最多見的是人面魚

紋、寫實魚紋、鹿紋、人面紋和由魚紋發(fā)展而來的三角紋、棱形紋、波折紋等。

代表作品有:人面魚紋彩陶盆、彩陶船形壺、彩繪五魚紋盆、鸛魚石斧彩陶缸、

花瓣紋彩陶盆等。

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類型的代表,在半坡遺址出土了不止

一件。人面魚紋彩陶盆總體上人面魚紋通常和大魚紋或者網(wǎng)紋搭配,人面造型奇

特,頭頂尖狀飾物,或口銜雙魚或耳飾雙魚,充滿神秘意味。半坡類型彩陶的紋

飾通常繪制在器物的內壁。

花瓣紋彩陶盆石仰韶文化河南陜縣廟底溝類型的代表。廟底溝類型的彩陶

器型的最大特點是曲腹形較多,繪制的部位多數(shù)集中在口沿和腹不外壁。除了鳥

紋、蛙紋等動物紋以外,豆莢、花瓣、花蕾等植物紋以及由之演化而來的圓點、

弧邊三角、渦紋都是這是的流行的花紋,而且多采用二方連續(xù)的方式。

2、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甘肅、青海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首先發(fā)

現(xiàn)于甘肅馬家窯,按照不同地域和時間可以劃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

四個類型。

石嶺下類型彩陶的繪彩部位多在器的口、頸、肩與上腹部位,紋樣以幾何圖

形圖案最多,動物和人物次之。兒何紋中一-類為斜線、豎線或平行線,一類為斜

方格、棋盤格和網(wǎng)紋,還有一類是葉狀紋樣,另外三角、鋸齒、流蘇也很常見。

動物紋中以蛙紋和鳥紋為主。這些幾何紋飾有的是從具有圖騰性質的自然物形象

演變而來,有的從物質生產的編織紋演變而來,總之是從實際的母題中來,有很

濃的生活氣息。

青海大通孫家寨出土的舞蹈彩紋盆是馬家窯文化的代表之-o以平涂的手

法,描繪5人一組共3組手拉手的舞蹈者,頭部正側,兩腿交叉,加上頭飾和尾飾

的擺向不同,形成了強烈的動感和韻律。

三、黑陶

黑陶是在陶器燒制結束時從窯頂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將炭滲

入陶器形成烏黑如漆的效果。與彩陶相比黑陶在制作工藝上是大大進步了:彩陶

采用泥條盤筑法或較慢的輪盤旋轉技術制胎,而黑陶則是用快速的輪盤旋轉技

術,胎料用純泥或摻沙,因此質地精純,有的器壁薄如蛋殼。

由于黑陶表面烏黑難以施彩,所以多以造型取勝,主要的裝飾手段是所謂胚

體裝飾即鏤刻、貼塑以及刻畫弦紋等方法。鏤刻是指花紋穿透胎體,弦紋則是在

輪制陶胎時用尖狀物接觸器表以形成平行的線紋。

黑陶作為龍山文化(公元前3000年—2000年)的典型器物最早發(fā)現(xiàn)于山東

章丘龍山鎮(zhèn)而且較多分布于山東境內。由于它的年代稍晚,與青銅器在造型上已

經有接近的地方,出現(xiàn)了鼎、盤、碗、鬲、豆等型制,所以可以把它視為青銅器

造型的先導。

第四節(jié)玉器之美

(見本章第一節(jié)之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器部分)

第五節(jié)早期巖畫

巖畫是原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我國古代巖畫遺跡極為豐富,全國半數(shù)

以上的省區(qū)都有巖畫遺跡的發(fā)現(xiàn)。這些遺跡有的屬于史前時代有的時間雖然較晚

已到了商周時期甚至更晚,但因其地處偏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性質上仍屬原始社會

遺跡。

著名的遺跡有分布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陰山巖畫,用鈍尖工具在巖面上鑿刻出

一些野生動物、狩獵、戰(zhàn)爭、舞蹈的圖像和場面,形象古拙生動。江蘇連云港將

軍崖巖畫,鑿刻出一些帶人面的植物紋樣,將農作物擬人化,說明當時人已經以

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這可能與古代東夷族的些原始宗教觀念有關。

第三章先秦美術

學習目標:主要從中國文明歷史開端的角度,了解漢字的起源和結構特征,

認識先秦青銅器造型和紋飾的藝術特征,及其所呈現(xiàn)的社會意義。

一般了解:中國文明的起源;城市觀念

學習重點:漢字藝術;商周青銅器藝術。

漢字藝術部分應注意的方面是:漢字的起源;甲骨文的特征及其功用;青銅

器銘文的特征及其功用。

商周青銅器藝術部分應注意的方面是:青銅器的起源;青銅器的功用;青銅

器器型和紋飾的特征及其演變過程;青銅器的制作工藝及發(fā)展。

第一節(jié)中國文明的起源

中國是人類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先秦(夏、商、周)社會的出現(xiàn),是人類

發(fā)展的一次飛躍。先秦文明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1、作為政治中心的都城的出

現(xiàn),象征著國家形式的出現(xiàn);2、青銅器的廣泛使用,不僅體現(xiàn)了當時技術水平

的高度,而且體現(xiàn)了了當時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完善。3、文字的發(fā)明,開始

了中國文字記載的新時代。

第二節(jié)城市的觀念

隨著奴隸社會的產生,在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的基礎上產生了保衛(wèi)奴隸主

的城堡,隨之加進了商品交易的內容,即為城市。河南淮陽平糧臺和登封王城崗

龍山文化城址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城址,前者距今約4300余年,后者距今約4000

年,可能屬于或相當于夏朝。已發(fā)掘的筑有城墻的商城有河南鄭州和湖北黃陂盤

龍城,它們都輪廓方正;盤龍城宮殿區(qū)在城內東北高亢處,軸線南對城門,顯然

已有了藝術上關于對位的考慮。西周的情況尚不清楚。春秋戰(zhàn)國城址已發(fā)掘較多,

較重要者如齊臨淄、燕下都、趙邯鄲等,它們都有城、郭之分,都有夯土城垣。

城在郭的一角,為王宮所在,占據(jù)高地,在夯土高臺上建造宮殿;郭內主要居住

平民,城市外廓不十分規(guī)整,體現(xiàn)了法家提出的因地制宜的規(guī)劃思想。據(jù)《考工

記》的記述,當時還有一種嚴格規(guī)整對稱,“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王城布局方

式,反映了儒家的城市觀念,但現(xiàn)尚未發(fā)現(xiàn)典型的例證。

第三節(jié)漢字藝術

先秦是漢字發(fā)展的初期,可分為商、西周時期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

1、商、西周時期的文字

商、西周時期的文字主要有甲骨文和銘文(又稱金文、鐘鼎文)。

甲骨文

商、西周的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其文字是記錄當時占卜的內容,故

又稱卜辭,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又是十分重要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是清光緒

二十五年(1899)由王懿榮發(fā)現(xiàn)的。至今出土已有15萬片以上,其文字屬于商代

后期。商、西周甲骨文是用尖利的工具契刻的,也有用類似毛筆所寫的墨書和朱

書文字。龜甲獸骨都很堅硬,上面契刻的文字,筆畫瘦硬方直,線條無論粗細,

都顯得遒勁和富有立體感。

銘文

商、西周的銘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字資料。在青銅器上鑄銘文(少數(shù)是刻),

始于商,盛行于西周。銘文的鑄作是先把文字書寫在軟坯上制成范模,然后用燒

熔的銅液澆鑄。在銘文刻范和鑄的過程中,對原來書寫的筆畫雖有所損益,但仍

能更多地保留和顯示書寫時的筆意,字畫豐腴,體勢凝重,有極高的藝術性。

商代中期,青銅器上就出現(xiàn)銘文,銘文很簡短,一般為二三個字,多為族徽。

這些族徽文字,圖畫性很強,比甲骨文保留著更為原始的因素。到商代晚期才出

現(xiàn)了兒十個字的銘文,但十分罕見。商代金文的字體與甲骨文相近。筆畫首尾尖

銳出鋒,中畫肥厚,收筆處時有波磔,直線條較多,圓轉的線條較少,行款錯落

參差,氣象雄奇瑰麗。如《戌嗣子鼎》、《宰甫鹵》、《小臣缶方鼎》等。

西周的銘文最有代表性。西周青銅器的種類和數(shù)量都大大超過了商代,銘文

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是字數(shù)逐漸增多。出現(xiàn)了長篇巨制的銘文,內容十分廣

泛,有冊命、賞賜、志功、征伐、訴訟及頌先揚祖等。西周金文大致可分為早中

晚三期。①早期,銘文仍很簡短,常為族徽和器主姓名,猶存殷商遺矩。后來銘

文逐漸加長,如武王時期的《天亡霞》、康王時期的《大盂鼎》等。②中期,自

穆王始不僅銘文更多長篇,筆畫已少波磔,粗細劃一,均勻圓潤,布局完滿,文

字十分規(guī)整。如穆王時期的《靜答》、恭王時期的《墻盤》、孝王時期的《大克鼎。

西周中期字形已有較大的簡化和線條化。③晚期,銘文已發(fā)展到高峰,呈現(xiàn)出多

姿多采的局面。厲王時期的《散氏盤》字畫草率,字形扁平,體勢口側,奇古生

動,已開草篆之端。宣王時期的《毛公鼎》用筆純熟,字跡秀勁,銘文多達490

字,皇皇巨制,為西周金文之冠。這一時期的銘文,較之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早

期的銘文已進一步穩(wěn)定、規(guī)范,簡化、象形的筆意減少。筆畫分布講究均勻對稱,

波磔已消失,多用粗細一致,首尾不露鋒芒的玉箸線條。行款已橫有列,豎有行,

字形多為縱勢,與后來的小篆相比,結構仍未完全定型。?些字的筆畫增減,偏

旁部首排列的位置,依然還有一定的隨意性,有的字結構上顯得更為繁復。所以

《毛公鼎》、《虢季子白盤》被認為有可能是籀書。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字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權力衰落,列國的青銅器物增多,器物制作與西周

相比,已趨簡率。銅器上有銘文的較少,無銘文的很多,銘文一般都很簡短。春

秋初期列國的銘文與西周晚期銘文很相近。春秋末和戰(zhàn)國時,齊、晉、秦、楚等

國的銘文最有特色,并帶有地域的色彩。北方的晉國出現(xiàn)了尖頭肥腹的筆形,如

《智君子鑒》,很像后世所說的蝌蚪文。南方江淮一帶吳、越、蔡、楚等國的文

字,有的筆畫多加曲折,或以鳥形和點子作為附加裝飾,這種近于圖案的文字,

多見于兵器上,應是所謂的鳥書。

刻石文字

中國古代刻石文字始于何時,尚待考證。雖然夏、商、周三代都有刻石傳

世,但都系后代偽造,如《峋峻碑》、《壇山刻石》等。目前可信者唯有商代《小

臣系德》斷耳銘文、《婦好墓石磬刻文》。著名的石鼓文的年代,仍有很多爭議,

現(xiàn)在一般傾向于是戰(zhàn)國時物。此外在河北平山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刻石《河光刻石》有2

行19字,是研究戰(zhàn)國刻石書法的珍貴資料。石鼓文是秦國的石刻文字,內容主要

是歌頌田原之美和游獵之盛的四言詩,分別刻在10個鼓形碣石上。石鼓文的字

體被認為是屬于籀書系統(tǒng),是周代銘文向秦代小篆過渡的形體。

墨跡

墨跡是研究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盟書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為豐

富和完整的墨跡,如《沁陽玉簡》即是盟書。1966年在山西侯馬,1979年在河

南溫縣又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盟書。盟誓是春秋時盛行的一種政治活動,是諸侯或卿大

夫通過盟誓儀式,來締結具有一定制約作用的聯(lián)盟。盟書是用朱色或墨色寫在玉

片和石片上的,玉石片多呈圭形。盟書上的字,筆畫起筆見方,中肥末銳,筆鋒

顯露,用筆粗細有致,率意自然。商代甲骨、玉石和陶片上留下的筆寫字跡,都

表明中國很早就有了毛筆。然而迄今所見到的最早的毛筆實物是戰(zhàn)國中期在河南

信陽、湖南長沙的楚墓中出土的。毛筆的彈性能夠表現(xiàn)出線條輕重頓曳的變化,

提供了漢字無比豐富的造型,是漢字書寫轉化為藝術的重要因素。

簡冊

據(jù)文獻記載商代就已經有了簡冊。西周和春秋時期也應有竹木簡上記事的方

式,因竹木簡易于腐朽,商、西周和春秋時期的簡冊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而戰(zhàn)國時期

的竹簡發(fā)現(xiàn)很多。1941年以后在湖北隨縣和江陵、湖南長沙、河南信陽等地的

楚墓中出土了不少戰(zhàn)國中晚期的竹簡,內容為遣冊、古書和卜筮記錄。近年來在

四川青川縣郝家坪和湖北云夢縣睡虎地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的秦木牘和秦簡,使得小

篆產生前的秦人書寫的隸書墨跡展現(xiàn)于世。青川木牘和云夢秦簡上的隸書字形正

方、長方、扁方不拘,筆畫肥、瘦、剛、柔,極盡變化。點面有明顯的起伏和波

勢,用筆有輕、重、疾、徐的區(qū)別,是考證隸書發(fā)展的極為珍貴的資料??梢娫?/p>

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隸書在流行。篆書從線條轉化為隸書的點畫,

不僅豐富了書法的用筆,而且這種新的體勢和風格對以后的漢字和書法的進一步

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帛書

戰(zhàn)國時期還有一種記事書寫材料是帛書,帛是白色的絲織品,漢代總稱絲織

品為帛或緡,或合稱緡帛,所以帛書也名縉書。20世紀30年代在湖南長沙子彈

庫…座楚墓中曾有人盜掘出一件帛書,年代約為戰(zhàn)國中晚期,是中國目前最早的

帛書。帛書上繪有神怪圖和寫有900多字,是一種數(shù)術性質的書(楚帛書)。春秋

時期帛書就已經出現(xiàn),《國語?越語》有“越王以冊書帛”的話,可見帛書和簡

冊在當時是并行使用的。

第四節(jié)商周青銅藝術

青銅,是指紅銅與錫、鉛等其他化學元素的合金,因顏色呈青灰色而得名。

據(jù)文獻記載,夏代已開始鑄鼎。已知的最早的青銅容器殘片發(fā)現(xiàn)于河南省登封縣

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灰坑,含有銅和鉛、錫成分,屬于青銅。據(jù)放射性碳素斷代,

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年,相當于夏代初期。在其后的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

有青銅禮器的爵和覦,鑲嵌綠松石獸面的銅牌飾鈴和工具、兵器等。爵和覦為多

范合鑄,造型、紋飾粗簡,具有明顯的早期青銅器特征。在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有鑄銅、

制陶、琢玉、制骨的各類作坊,說明手工業(yè)已有專業(yè)分工。

商后期青銅工藝十分繁榮,青銅器作品表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商代青銅藝

術的主導的審美傾向是追求莊嚴、華美,到西周中期以后,占據(jù)上風的則是典雅、

樸素的風格。

1、青銅器的造型

商、西周時期,青銅器已形成獨特的造型系列,主要器類有:1.容器類:①炊

食器:主要有鼎、鬲、熊、豆;②酒器:有尊、飄、鹵、壺、爵、角、覦、斛等;

③水器:盤、盂等。2.樂器:銃、鈴、鼓、編鐘。3.兵器:鉞、戈、矛、鏈等。

4.車馬器、工具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炊食器和酒器,均屬于禮器。商代酒器種

類數(shù)量很多,到西周以后,炊食器發(fā)展,酒器逐漸減少。炊食器中的鼎是禮器中

最主要的代表器類,具有重要的宗教、政治意義,在造型上也力求莊嚴、厚重,

強調體量感。大型鼎被視為貴族權勢的象征之物,著名的如商代王室祭器司母戊

鼎,重875公斤,為已知商、西周時期最重的巨型青銅器。用觥和各種鳥獸尊為

模仿鳥獸形體制作的盛酒器,表現(xiàn)出古代藝術工匠善于觀察自然物象和按照工藝

美術造型原則加以提煉變形的能力。有的生動傳神,有的將鳥獸局部形體與器皿

造型巧妙結合達到和諧完美。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商代的四羊尊、龍虎尊、雙羊尊、

象尊、豕尊等;西周的鴨尊、駒尊、虎尊等。此外,四川廣漢出土的商代大型青

銅人像、人頭像、面具等。

2、青銅器的紋飾

商、西周青銅工藝還創(chuàng)造了富于時代特征的多種紋飾。早期種類較少,紋飾

的構成也比較簡單,商代中期以后,發(fā)展為三層花紋。即在浮雕的主體紋飾上輔

以陰線刻文,其余空白部位又刻成細密的云雷紋作為襯底。以此造成多層次的裝

飾效果。在裝飾手法上,注意主從關系和虛實變化。器物體積感最強的部位大多

以饕餐紋為主,構成大面積的裝飾面,而在次要部位則裝飾有彼此呼應的裝飾帶。

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紋飾主要有饕餐紋(或稱獸面紋)、夔紋、鳥紋等。饕餐

紋為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突出的獸頭,有的有角、爪、尾,其生活原型為牛、虎、

羊等動物。夔紋為側身、有角、一足、卷尾的龍形紋飾,多用于裝飾帶。兩個相

對的夔紋也可構成一個饕餐紋飾。鳥紋初出現(xiàn)于商代中期,到西周以后更為盛行,

有小鳥、長尾鳥和華冠大尾鳥等不同樣式。止匕外,比較流行的還有象紋、虎紋、

蟬紋、蠶紋及龜、魚、蛇等動物紋飾以及鉤連雷紋、乳釘紋、渦紋等各種幾何形

紋飾。西周時期出現(xiàn)別具特色的卷身夔紋。西周中期以后,饕餐紋、夔紋等逐漸

為竊曲紋、重環(huán)紋、波紋等所代替。商周青銅器還多在器蓋、耳等部位附加立體

的動物形裝飾,并在器體交接、轉折部位(一般是合范處)飾以突起的覦棱,以

增強器物的裝飾效果。

第四章秦漢美術

學習目標:主要從秦漢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社會統(tǒng)一、文化統(tǒng)一的角度,了

解此時期美術的發(fā)展狀況,認識其雕塑和漢畫的藝術特征。

一般了解:--統(tǒng)山河;藝術市場與地域風俗。

重點掌握:秦漢雕塑;漢畫藝術源流。

秦漢雕塑部分應注意的方面是:秦始皇兵馬俑的布局;秦始皇兵馬俑的藝

術風格及藝術手法;漢青銅雕塑藝術風格及藝術手法;漢石雕藝術的藝術風格及

藝術手法。

漢畫藝術源流部分應注意的方面是:漢畫的藝術風格形成與當時社會風尚

的關系;漢帛畫、壁畫、漆畫的藝術風格及藝術手法;漢畫像石、畫像磚的藝術

風格及藝術手法。

第一節(jié)一統(tǒng)山河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統(tǒng)一中國,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tǒng)一的,

多民族的封建專制國家。秦王朝的統(tǒng)治時間雖然僅有短短的十幾年,但由于國家

的統(tǒng)一,人力物力的集中,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為美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裕的條件。

統(tǒng)治階級重視宣揚統(tǒng)一功業(yè),顯示王權威嚴,追求奢豪的生活享受,并希望死后

仍能和生前一樣的安富尊容,于是大規(guī)模興建宮苑、陵墓,這些建筑成為這一時

期美術發(fā)揮作用的重要場合。今秦始皇陵出土的大型兵馬俑,以空前的規(guī)模、數(shù)

量和驚人的寫實風格,展示了秦代美術高超的藝術水平。

兩漢歷時長達400多年,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鞏固發(fā)展時期。

從歷史文化上看,漢代文化的形成,正是由戰(zhàn)國以來的南方楚地文化與先秦的北

國文化匯合形成而發(fā)展的。隨著政局的相對穩(wěn)定、經濟的富庶和國力的強盛,農

業(yè)、手工業(y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和發(fā)展,繪畫、雕塑、

建筑、工藝等各個門類都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

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西漢初期統(tǒng)治者鑒于秦朝速亡的教訓,改變了秦代統(tǒng)治者

實行思想禁錮的方針,使戰(zhàn)國以來的百家之學復活起來。道家“無為而治”的黃

老思想成了漢初主要的統(tǒng)治思想。到漢武帝時,西漢進入全盛時期。統(tǒng)治者為維

護大一統(tǒng)的封建秩序,特別提倡儒學以加強統(tǒng)治,采納董仲舒的提議“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并為適應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對儒學進行改造,雜糅了陰陽、五行等

學說,用“人天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钡葌惱順淞⒎饨ńy(tǒng)治者的絕對

權威。東漢時期,這種儒學竟同神仙方術、讖緯迷信完全混合在一起,發(fā)展為更

加神秘的宗教儒學。

漢代統(tǒng)治階級重視利用美術推行政教,為標榜忠、孝、節(jié)、義的封建倫理道

德,神話傳說、襁緯迷信以及宣揚功德、表彰功臣等內容,在美術各個門類中廣

為流行。漢代統(tǒng)治階級提倡孝道,盛行厚葬,特別是實行“察舉孝廉”的制度,

這成為士大夫進仕的主要途徑,因此更助長了厚葬陋習的愈演愈烈,遂使墓室壁

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各種明器以及墓前雕塑等的制作非常流行。

第二節(jié)秦漢雕塑

一、秦代雕塑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即利用雕塑藝術為宣揚統(tǒng)一功業(yè)、顯示王權威嚴的政

治目的服務,在建筑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

劃時代的輝煌成就。

1、建筑裝飾雕塑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憑借高度集中的人力與物力,大興土木。首先,在

都城咸陽北坂上營造六國宮殿;其次,加固擴建了跨越渭河的橫橋,并在渭河南

岸營建新朝宮——阿房前殿;最后,又在驪山北麓修建規(guī)模宏大的陵園。這些巨

大的建筑工程,均用雕塑作品進行裝飾美化。

秦國有悠久的石刻藝術傳統(tǒng),在鳳翔西村春秋時代的秦宮陵園中,曾出土兩

件高約22厘米的石俑;戰(zhàn)國時代,秦昭王在咸陽興建橫橋,曾雕刻忖留神石像;

此外,在蜀郡都江堰乂雕刻鎮(zhèn)水石牛。秦始皇時期,玉石雕刻有了顯著的進步,

據(jù)晉王嘉《拾遺記》記載,秦代的刻玉善畫工烈裔,”刻玉為百獸之形,毛發(fā)宛

若真矣?!绷頁?jù)《三輔黃圖》記載,秦代加固擴建橫橋時,曾雕刻古代力士孟賁

的石像;營建驪山陵園時,雕刻一對頭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開啟了后代在陵墓

前雕造石獸、石獅或石辟邪之先河。

2、青銅紀念雕塑

據(jù)《漢書?五行志》、《西京賦》、《水經?河水注》及《三輔舊事》等文獻記

載,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曾鑄造12個“各重二十四萬斤”的“金狄”,即12

個身著“夷狄服”的大銅人,配列在阿房殿前,銅像胸前刻有李斯撰寫的贊頌秦

始皇統(tǒng)一功業(yè)的銘文,其政治作用不可低估。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出土兩乘大型銅車馬,每乘包括四馬、一車、

-馭手,車馬形體相當實物的1/2,每乘總重量達1200公斤以上,鑄造工藝十

分精良,形象極為生動。一號帶傘蓋的銅車,馭手作立姿,其性質當為導車;二

號作篷蓋的銅車,馭手呈坐姿,其金屬轡繩末端刻有“安車”等字銘。據(jù)考證,

此車系仿照秦始皇巡視全國時的御乘而鑄造,旨在紀念秦始皇“平一宇內”的不

朽功業(yè)。

3、墓葬明器雕塑

墓葬明器雕塑,即供隨葬用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各種材質的偶人車馬。秦

代有大型的陶塑兵馬俑及圉師俑、小型的木雕侍者俑等兩種。前者集中發(fā)現(xiàn)于陜

西臨潼縣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園附近;后者于1978年發(fā)現(xiàn)于河南泌陽縣官莊村秦

代末年的墓葬中,共有木俑4件,身高11?16厘米,面形渾圓豐滿,俑表施彩

繪,作拱手侍立狀,造型甚古樸。

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就著手穿治驪山;在他去世前,

陵區(qū)內已是“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從20世紀40年代起,在秦始皇

陵園東北隅的臨潼縣焦家村附近,曾陸續(xù)出土一種高約70厘米的圉師俑,作踞

坐姿態(tài),造型質樸優(yōu)美。

4、秦始皇陵兵馬俑群

1974?1976年,在陵園東垣外的臨潼縣西楊村南,地處東陵道之北側,先后

發(fā)現(xiàn)3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馬俑的從葬坑,出土數(shù)千件與真人真馬等高的兵馬俑,

其軀體采用泥條盤筑法塑造,頭像則運用模制加手塑的方法制作。這批兵馬俑標

志著秦代雕塑藝術的卓越成就,再現(xiàn)了秦軍奮擊百萬、戰(zhàn)車千乘、勇于公戰(zhàn)、怯

于私斗的精神風陜西臨潼出土)。其主要藝術特點是:形體高大,崇尚寫實,手

法嚴謹;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形象生動;在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

的重復,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令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二、漢代雕塑

西漢和東漢雕塑,主要包括石刻、玉跳、陶塑、木雕和鑄銅等品種。當時,

雕塑藝術應用范圍非常廣泛,表現(xiàn)技巧迅速提高,舉凡大型紀念性石刻、園林裝

飾雕塑、各種明器雕塑及實用裝飾雕塑等方面,均有顯著發(fā)展,留存至今的漢代

雕塑遺物極為豐富。

1、石刻

漢代雕塑藝術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現(xiàn)在大型石刻作品上。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

早的1對大型石刻,是原存陜西省長安縣常家莊的牽牛石像和斗門鎮(zhèn)內的織女石

像,兩者東西相隔約3公里。牽牛石像高258厘米,作踞坐狀;織女石像高228

厘米,作籠袖姿態(tài)。這組石刻取材于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均用花崗巖雕成,是中

國早期園林裝飾雕塑的代表。

著名的西漢大型石刻,是陜西省興平縣道常村的漢騾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

作者運用循石造型方法,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于一體,使作品兼有寫實

與寫意的風格?,F(xiàn)存作品有立馬、臥馬、躍馬、臥虎、臥象、石蛙、石魚、石蟾、

臥牛、野豬、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舔犢等14件,另有題銘刻石2塊。其中立

馬石刻,亦稱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體。作者采用寓意手法,以

戰(zhàn)馬將侵擾者踏翻在地的情節(jié),贊頌霍去病反擊匈奴侵擾所建樹的赫赫戰(zhàn)功,是

漢代紀念碑雕刻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現(xiàn)存西漢大型石刻,尚有陜西省城固縣饒家營漢博望侯張騫墓前的1對石

虎(或稱石辟邪)、咸陽石橋鄉(xiāng)出土的石蹲虎、山西安邑出土的石走虎、青海海

宴出土的石虎座等。

東漢大型石刻,以四川省灌縣都江堰出土建寧元年(168)雕刻的李冰石像最

為重要,石像高290厘米,形貌雍容大度。安帝元初(114?120)年間雕刻的河南

登封中岳廟前1對石人,作夾道而立、拱手拄劍狀,用方柱形石材雕成,形貌樸

拙。原存山東曲阜張曲村、今存曲阜孔廟的2件石人,高約254厘米,雕造于桓

帝時期(147?167),胸襟前分別有“漢故樂安太守口君亭長”和“府門之卒”篆

書刻銘,神態(tài)肅穆恭謹。江蘇東海昌梨水庫1號墓的婦女抱嬰蜀柱、山東安丘

董家莊畫像石墓的多人物高浮雕蜀柱,其形體雖略小于上述石刻人像,而生動活

潑程度過之。

東漢石俑以河北望都2號墓出土光和五年(182)雕刻的騎馬石俑最為出色,

通高79厘米,刻畫一位買魚沽酒、騎馬而歸者怡然自得的神態(tài),馬腹與基座之

間已作鏤空處理,顯示圓雕技藝益趨成熟。四川省出土東漢石俑較多,其中重慶

江北區(qū)鵝石堡東漢墓出土3件伎樂石俑,姿態(tài)或坐或立,刀法簡潔、形象生動;

峨眉雙福鄉(xiāng)出土農夫、部曲、伎樂等石俑,形象豐滿、神態(tài)淳樸;蘆山石馬壩出

土2件鎮(zhèn)墓石俑,或持鋪執(zhí)箕,或執(zhí)斧捉蛇,形貌獰猛。

2、玉雕

漢代玉雕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fā)展。1983年廣東廣州象崗山南

越王墓出土不少高浮雕的西漢前期玉雕精品,如玉劍具上雕飾的龍虎紋,通過高

低起伏、回環(huán)口側的形式處理,產生忽隱忽現(xiàn)、變幻無窮的藝術效果。透雕雙龍

鳳紋玉環(huán),虛實相生,繁而不亂。風格與此相近者,有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圓

雕玉人與浮雕玉劍具、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出土的透雕玉舞人與螭虎紋玉佩等。

西漢后期的玉雕作品,首推陜西咸陽北郊漢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圓雕玉奔

馬,質料晶瑩潤澤,雕琢精美,此作品包含仙人盜藥、天馬行空的情節(jié)構思,寄

寓著西漢貴族祈求長生、幻想升仙的思想。該處還出土玉熊、玉鷹、玉辟邪等小

型圓雕作品,造型渾厚古樸。傳世的西漢玉雕如藏于美國薩克勒氏手中的灰綠玉

辟邪,亦呈昂首奮進狀,背上踞坐羽人,藝術構思和咸陽出土玉奔馬相仿。

東漢玉雕,有河北定縣北陵43號墓出土透雕加線刻的西王母玉座屏、臺北

故宮博物院所藏圓雕玉辟邪等。

3、陶塑

漢承秦制,西漢前期,某些軍功顯赫的將領及受封的諸侯王,也使用陶塑

兵馬俑隨葬,以炫耀其生前地位及權力。其大宗者,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3批:①1965年秋

出土于陜西咸陽楊家灣漢墓的11個從葬坑中,計有騎兵俑500多件,步兵俑1800

多件。墓主人可能是文、景時期某位高級將領。騎兵俑高50?68厘米左右,步

兵俑高約44?48厘米,多數(shù)敷彩,制作精美,神態(tài)威武。②出自咸陽東郊狼家

溝漢惠帝安陵第11號陪葬墓的從葬溝中。已清理出陶俑84件,多為步兵俑和射

擊俑。其中作舉臂投射狀的射擊俑,姿態(tài)極生動。③1984年冬在江蘇徐州獅子

山麓發(fā)現(xiàn)2個從葬坑,出土數(shù)以千計的陶塑兵馬俑,皆作四路縱隊排列,面朝西方,

氣勢森嚴。

西漢侍女俑,在陜西西安姜村、臨潼均有出土,具有體態(tài)端莊、形象俊美

的特點。西安白家口和江蘇銅山出土的西漢舞女俑,長袖飄拂,舞步輕盈。山東

濟南無影山出土樂舞雜伎陶俑盤,注重人物不同身份體態(tài)的刻畫,場而歡快熱烈,

整體效果頗佳。

東漢陶塑品種增多。反映農業(yè)生產的作品,有廣東佛山出土的插秧運肥陶

水田模型、四川宜賓出土持錨執(zhí)箕俑等;反映莊園經濟及階級關系的,如河南陜

縣及淅川出土由部曲家兵守衛(wèi)的陶水榭、四川新津出土佩刀執(zhí)錨的部曲俑;刻畫

農婦繁重勞作的,有四川新津出土的背兒捧箕俑等;反映家內勞作的,有山東高

唐、河北石家莊及四川重慶出土的庖廚俑、河北內丘出土的舂米俑;反映醫(yī)療衛(wèi)

生的,有河南南陽出土的針灸陶人;反映娛樂生活的,有河南洛陽出土的各種樂

舞雜伎俑、靈寶張灣出土的綠釉六博俑等。

木雕

漢代木雕繼承了楚、秦藝術傳統(tǒng)。遺留至今者多屬圓雕的偶人車馬,木版

浮雕僅在江蘇吁哈東陽及祁江胡場西漢墓中有少量發(fā)現(xiàn)。西漢前期的木俑,以云

夢大墳頭、長沙馬王堆、江陵鳳凰山出土者為代表。云夢大墳頭1號墓出土木俑,

輪廓鮮明,臉面保留著刻削的棱線,尚存戰(zhàn)國木雕之古樸遺風。馬王堆漢墓出土

木俑,分著衣和彩繪兩大類,頭像雕刻精致,較戰(zhàn)國木俑更為寫實傳神。江陵鳳

凰山167號漢墓出土的車仗奴婢木俑群24件,生活氣息濃,人物身材頑長,軀

體曲線極富變化,衣紋質感強,彩繪鮮麗。

西漢后期木俑,以江蘇連云港云臺高高頂、高郵縣天山、葉胎縣東陽、儀征

縣煙袋山、邛江縣胡場、湖南長沙楊家灣劉驕墓出土者為代表。其中,連云港出

土高51厘米的抄手侍俑體態(tài)豐盈,持盾木俑表情莊重,刀法明快。儀征與邢江

出土的踞坐說唱木俑或伎樂木俑,手勢生動,五官清晰幽默,標志著西漢后期木

雕藝術有了長足進步。廣東廣州皇帝崗出土西漢晚期木船模型,附有5名作片狀

造型的舉槳劃船木俑,側面姿態(tài)頗生動。

東漢木雕在河西走廊出土較多,著名的如武威東漢墓出土的木雕舞俑與侍

俑、木雕鎮(zhèn)墓獨角獸、木狗、木猴、木牛、木馬、木雞、木鵝等,刀法明快、造

型簡潔。

青銅雕塑

漢代青銅雕塑以善于刻畫特定人物的表情動態(tài)見稱。首先值得注意的,是

兩廣地區(qū)西漢初期墓出土的幾組銅俑。廣西貴縣風流嶺31號墓出土的1件身著

盔甲的踞坐銅俑,高39厘米;伴出1匹青銅馬,高約115厘米,姿態(tài)雄健威武,

是繼秦代銅車馬之后,西漢前期的大型青銅雕塑杰作。廣西西林縣普馱糧站銅鼓

墓,出土1件青銅騎馬俑和一組青銅4人六博俑,造型亦甚生動,六博俑外形洗

練,著重刻畫因勝負而引起的得意或沮喪神態(tài)。廣州動物園漢初辛偃墓出土2

件鎏金侍女俑,出色地刻畫了地位卑微而善良聰慧的侍女形象。

西漢中、后期,銅俑種類增加,優(yōu)秀遺例如陜西西安玉豐村出土的銅羽人,

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銅說唱俑,以及甘肅靈臺、西安東郊、四川資陽等地出土

的銅六博俑。其中,銅羽人長臉尖鼻、額骨隆起,大耳過頂、肩臂生翼,作舉手

微笑狀,反映了當時封建貴族祈求“羽化登仙”的社會風尚。此外,陜西興平茂

陵東側陪葬坑出土的鎏金銅馬,高62厘米,長76厘米,筋骨勁健,金光熠熠,

顯示了西漢后期雕塑與冶鑄的卓越技藝。

東漢青銅雕塑,有甘肅武威雷臺出土的青銅車馬儀仗俑群、湖南衡陽道子坪

出土銅牽馬俑、貴州清平壩出土的青銅車馬、河北徐水防陵出土的2匹青銅大馬

(高約116厘米)、河南偃師李家村出土的鎏金銅奔羊、小銅牛和小銅馬等。造型

格外精美、構思特別奇巧的是武威雷臺的銅奔馬,亦稱馬踏飛燕,通高34.5厘

米,作者運用浪漫主義手法,設計一匹飛馳電掣的駿馬,三足騰空,一足踩在展

翅疾飛的鳥背上,側視的基本輪廓呈倒三角形,具有強烈的運動感,被譽為漢代

青銅雕塑的奇葩。

漢代青銅裝飾雕塑的藝術成就亦頗足稱道。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錯金博山

爐,爐蓋為重巒疊嶂,山巒間綴以獵人和奔獸,雕飾華麗,鑄工精致。造型別致

的青銅燈具,也是漢代封建貴族鐘愛的室內裝飾雕塑品。其中杰出的有廣州象崗

山南越王墓出土一批龍形、朱雀形、獸面形銅支燈;河北滿城竇露墓出土的鎏金

長信宮燈,跪地捧燈的宮女,形貌文靜端莊,設計精巧。

第三節(jié)繪畫藝術

秦漢時期重要的繪畫,大多數(shù)為統(tǒng)治階級用以推行政教,為其鞏固政權服

務,他們利用各種美術形式夸示威嚴,紀功頌德,表彰功臣,宣傳封建道德規(guī)范,

滿足其奢侈享樂的生活等,于是在當時的政治生活中占顯著地位的各種宮殿、衙

署、府地、學校、祠廟和墳墓等都大量制作壁畫。秦漢繪畫在題材內容和表現(xiàn)形

式及技法方面,均較戰(zhàn)國繪畫有了巨大的豐富、提高和拓展,呈現(xiàn)出一派充滿生

機與活力的繁榮景象。而且,統(tǒng)治階級直接利用繪畫為政治服務的作法,在很大

程度上發(fā)揮了繪畫的社會功能,起到了刺激繪畫發(fā)展的作用,為以后繪畫藝術的

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發(fā)展高潮。

秦始皇在統(tǒng)一中國的過程中,為了宣揚統(tǒng)一大業(yè)及其擁有的無上權威,而

建造的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內部,繪制有許多壁畫。1979年在咸陽宮殿遺址殘壁

上發(fā)現(xiàn)的車馬人物畫像,提供了關于秦代壁畫的實物憑證。到了漢代,從宮室殿

堂到貴族官僚的府邸、神廟、學堂及豪強地主的宅院,兒乎無不以繪畫進行裝飾。

“富者土木被文錦,貧者常衣牛馬之衣”,這既是漢代社會生活狀況的如實寫照,

也是當時藻飾彩繪宮室屋宇的社會風習的反映。西漢末年不僅宮殿都繪有壁畫,

貴族府邸內也有不少壁畫。兩漢州郡也利用壁畫圖繪地方官吏事跡,并“注其清

濁進退”以示勸戒,還利用壁畫來表彰屬吏和進行政治宣傳。

漢代繪畫不僅大量施于宮室屋宇,亦大量施于陵寢墓室、享堂石闕。漢代

習俗事死如生,以厚葬為德,薄殮為鄙,而且借孝悌的聲譽,還可以博取功名。

這就是使得裝飾墳墓,為死者表彰功德的繪畫活動,其規(guī)模和數(shù)量都達到了空前

高漲的程度。迄今已出土許多漢代墓室壁畫、帛畫以及大量的漢代畫像石、畫像

磚等現(xiàn)存繪畫實物。

除壁畫外,在宮殿的屏風上,貴族官僚的車馬、輿服、器用上都可見到精

美的繪畫。漢代還出現(xiàn)一些可以移動觀賞的繪畫。這些作于木板或絹帛上的繪畫

被用來贈送,甚至可以買賣,當是后來廣為流行的卷軸畫之濫觴。

秦漢時期以繪畫為專門職業(yè)的畫工日益增多。被羅致到宮廷的專門畫家被

稱為“黃門畫者”或“尚方畫工知名者,西漢時有毛延壽、陳敞、劉白、龔

寬、陽望、樊育等,東漢時有劉旦、楊魯?shù)取?jù)《西京雜記》所傳,毛延壽“寫

人,好丑老少,必得其真”。與商周時期從事繪畫的奴隸工匠相比,這些在宮廷

中執(zhí)役的畫工不僅專業(yè)化程度更高,也有較多的發(fā)展各自特長的可能,這無疑會

給繪畫的廣闊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據(jù)文獻記載,上層社會中的一些文人士大夫(如

張衡、蔡邕、劉褒等)也開始染指繪畫,這意味著繪畫日益受到重視和繪畫者社

會地位的提高。

1、繪畫內容、題材

從繪畫的觀念內容與繪畫的社會功能角度考察,秦漢繪畫的一個主要特征

是直言不諱地為處于上升階段的封建社會的政治教化服務。漢代繪畫的題材,大

致可分為3類:①包括車騎出行、庖廚宴飲、樂舞百戲、田獵農事、胡漢戰(zhàn)爭以

及城郭、衙署、莊園、樓閣、倉庫等現(xiàn)實內容的社會生活題材二②古圣先賢,如

黃帝、顓頊、堯、舜、禹、文王、武王、孔子、老子、柳下惠等,以及表現(xiàn)儒家

忠孝節(jié)義觀念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如周公輔成王、丁蘭侍木人、老萊子娛親、

董永孝親、梁節(jié)姑姊、齊義繼母、秋胡戲妻、聶政刺俠累、豫讓刺趙襄子、荊軻

刺秦王、二桃殺三士等;③神仙靈異、祥瑞珍奇,如伏羲、女蝸、東王公、西王

母、日、月、星宿、雨師風伯、飛仙羽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比翼鳥、

連理枝等。繪畫題材盡管包羅萬象,有天上、地下和人間,有時間上的回顧和空

間上的展開。

2、重要的繪畫遺存

秦漢繪畫有較戰(zhàn)國繪畫遠為豐富的實物遺存。這些珍貴的秦漢繪畫實物資

料絕大部分出自已經出土的地下墓葬,包括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帛畫、木板

畫、漆畫等許多品種,內容豐富浩繁,風格樣式多姿多采,藝術手法自由大膽,

想像力更是無拘無束。它們洋溢著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生動地展現(xiàn)出中國封建

社會上升期的生活面貌和大氣磅礴、積極進取的精神氣概。

壁畫

秦都咸陽1號及3號宮殿遺址出土的壁畫殘片,是迄今已發(fā)現(xiàn)的秦漢繪畫

中僅有的宮殿壁畫遺存。內容包括裝飾圖案、車馬出行、人物儀仗、臺榭建筑及

麥穗、竹、梅等。從車馬出行殘片可看出有七套四馬一車的車馬,襯景為道路和

樹木,是當時貴族游獵生活的形象反映。從人物儀仗殘片可看出有頭戴面具身著

不同顏色長袍者11人,據(jù)推測這可能是描繪宮中打鬼儀式的《儺儀圖》。440多

塊裝飾圖案殘片,系用黑、赭、黃、大紅、朱紅、石青、石綠等多種顏色畫出,

圖案五彩繽紛,風格雄健。這批壁畫殘片只是當時秦宮大幅壁畫的局部,可由此

推見秦代宮室壁畫的規(guī)模、水平及其取材的廣闊。

西漢墓室壁畫遺跡主要有洛陽出土的卜千秋墓壁畫、61號墓、金谷園墓以

及八里臺墓室壁畫等處。卜千秋墓壁畫以粗放的線條勾勒描繪出人身蛇尾的伏

羲、女蝸,分別乘騰蛇與三頭鳥閉目飛升的男女墓主人,生動活躍的青龍、白虎,

展翅飛翔的朱雀,內有蟾蛛與桂樹的滿月,飛著金烏的太陽,打鬼的方相氏,人

首鳥身的王子喬,以及方士、仙女、仙兔、奔犬等眾多異常生動的形象,還有流

動的云彩穿插連貫其中。線描的流暢灑脫和富于粗細變化,使得畫中的各種形象

生氣盎然,畫面充滿動蕩活躍的氣氛,顯示出墓主人死后升仙的浪漫境界。洛陽

61號漢墓中除有辟邪升天的內容外,還有兩幅較完整的可能是取材于歷史故事

“鴻門宴”和“二桃殺三士”的圖畫。畫中人物造型夸張、神態(tài)生動,其粗獷率

意的風格代表西漢墓室壁畫的特征。

東漢墓室壁畫遺存主要有遼寧營城子、北園、棒臺子屯,河北望都、安平,

河南密縣打虎亭,山東梁山,內蒙古和林格爾、托克托,山西平陸棗園村等處漢

墓中的壁畫。在東漢墓室壁畫中,表現(xiàn)墓主身份及經歷的車騎出行、樂舞、百戲、

屬吏、官署、幕府、莊園等現(xiàn)實生活內容逐漸成為主要題材.,而神話與迷信內容

則相應減少。繪畫技法更趨成熟多樣,對人物的身份、性格刻畫明顯受到重視,

因而壁畫中的人物大多生動傳神,這標志著人物畫發(fā)展的新水平,也是三國兩晉

至隋、唐時期中國人物畫大發(fā)展的前奏。

望都1號墓室壁畫畫死者生前僚屬如主簿、功曹、游徼、寺門卒等。手法以

墨線勾勒為主,兼施渲染以表現(xiàn)明暗體積,色彩不多,畫風嚴整而有氣勢。遼寧

遼陽北園墓室壁畫主要描繪墓主生前的生活情景,有燕居宴飲圖、屬吏圖、樓閣

圖、樂舞百戲圖等。作者具有較高的寫實技巧,重視人物性格刻畫。構圖頗具匠

心,有完整的整體布局,各部分又能獨立成幅,形成了統(tǒng)一而富于變化的藝術效

果。在描繪手法上,勾勒、平涂、暈染等方法靈活使用,還采用了近于后世的沒

骨法的畫法,色彩較為豐富復雜,并著意于表現(xiàn)對象之凹凸感。東漢的和林格爾

漢墓壁畫內容最為豐富,描繪了墓主人由“舉孝廉”至“使持節(jié)護烏桓校尉”時

止的全部仕宦經歷。畫面上有府縣城市,有各種建筑,有生活畫面,也有勞動場

景,還有古圣先賢、烈士豪杰、神話傳說、珍禽異獸等內容。該墓壁畫場面壯闊,

人物眾多,全面生動地展現(xiàn)了當時邊塞地區(qū)的社會風貌。

畫像石

畫像石是東漢時期重要的美術作品。雖系用雕刻的方法制成,實為以刀代

筆施于石材平面上的繪畫,因此稱石刻畫。其題材內容與墓室壁畫大致相同。畫

像石作為建筑構件,不僅用于地下墓室,也用于地面享堂和石闕。東漢畫像石有

豐富的遺存,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四川、陜北等地區(qū),江蘇、陜西、山西、

安徽、河北、湖北等省也均有發(fā)現(xiàn)。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山東孝堂山畫像石、嘉祥

武氏祠畫像石、沂南畫像石墓、安邱畫像石墓等,河南南陽畫像石及密縣打虎亭

1號漢墓畫像石。

四川畫像石以刻在石闕上的最為精美,著名的有渠縣沈君闕、雅安高頤闕

等。孝堂山畫像石為時間較早的東漢畫像石遺存,內容有神話、歷史故事、現(xiàn)實

生活,其中以車馬出行、歌舞、百戲、戰(zhàn)爭、庖廚等現(xiàn)實生活的描繪最為精采,

手法為陰刻線描,較為單純質樸,呈現(xiàn)出古拙粗獷而深沉雄大的氣魄。嘉祥武氏

祠包括武梁、武榮、武班等石室及兩個石闕,計存畫像40余石,在東漢畫像石

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為漢代畫像石之典型代表。沂南畫像石時間較晚,因而技法更

為細致成熟,陰刻的線條流暢奔放,樂舞、百戲、祭祀、豐收等人物眾多的大場

面,既雜然紛呈又井然有序,布局處理上較武氏祠畫像石活潑自由。

帛畫

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帛畫“非衣”,內容豐富,色彩絢爛,帛畫

以左右對稱、上下連貫的格局分三段描繪了天上、人間、地下的景象。眾多的人

物、禽獸、器物被安排得有條不紊,疏密繁簡錯落有致。奇誕夸張的造型中體現(xiàn)

出嚴謹細膩的寫實技巧。線條流暢挺拔,剛健質樸,設色以平涂為主,技法純熟,

使用的礦物質顏料至今仍十分鮮艷。同類的帛畫也見于馬王堆3號墓和山東臨

沂金雀山9號墓。馬王堆3號墓帛畫除“非衣”外,尚有懸掛于棺房的大幅帛畫,

保存較好的一幅長2.12米,寬0.94米,繪車馬儀仗,有官吏、兵卒、騎士等數(shù)百

人,馬數(shù)百匹,車數(shù)十輛,場面宏大。金雀山9號墓所出帛畫,內容多為進食、

歌舞、紡績、問醫(yī)、角抵等現(xiàn)實生活場景。

漆畫

漆畫以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及砂子塘漢墓出土的彩繪漆棺最為精美,

堪稱代表。馬王堆漢墓漆棺于滿布的云氣紋中用白、紅、黑、黃等色畫出各種怪

獸、仙人,色彩斑斕,色調變化豐富微妙。畫面氛圍神秘,境界奇特,氣度瀟灑豪

放,顯示出漢代漆畫在戰(zhàn)國漆畫基礎上所取得的極大進步。

3、成就和影響

秦漢繪畫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繪畫的表現(xiàn)題材和領域,發(fā)展了中國繪畫描繪

現(xiàn)實生活及刻畫人物性格的能力,豐富了中國繪畫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技巧。通過

對戰(zhàn)國繪畫的綜合與對外來文化因素的吸收,秦漢繪畫為形成中國繪畫的民族性

特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在秦漢繪畫具有空前規(guī)模的藝術實踐的基礎上,中

國傳統(tǒng)繪畫中以傳神論為美學核心、以顧愷之為代表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繪畫才

得以發(fā)展起來,而燦爛的外來佛教繪畫藝術也才得以找到它可能生根開花的豐厚

土壤。

第四節(jié)藝術市場與地域風格(略)

第五節(jié)邊疆藝術

從西漢時代起,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與發(fā)展,

各族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密切,邊境各族的雕塑藝術有了顯著進步。最具民族特

色的作品,是北方的匈奴族和鮮卑族創(chuàng)作的動物紋銅帶飾,南方的百越和滇族創(chuàng)

作的人物與動物紋銅扣飾。

西漢時期匈奴族創(chuàng)造的長方形透雕銅帶飾,通常以充滿草原生活情趣的動

物咬斗紋作裝飾題材,構圖講究左右對稱。如寧夏同心縣倒墩子匈奴墓出土的雙

馬相斗紋、猛虎噬鹿紋銅帶飾,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采集的雙牛紋、雙駝紋、騎士

捉俘紋銅帶飾,陜西長安客省莊140號墓出土的雙人角斗紋銅帶飾等。內蒙古呼

倫貝爾盟和吉林榆樹縣出土的浮雕飛馬紋鎏金銅帶飾,乃是東漢初期鮮卑族的遺

物。

漢初居住在嶺南地區(qū)的民族,通稱百越。廣西西林普馱發(fā)現(xiàn)的漢初銅鼓墓,

出土5件浮雕山羊紋鎏金銅飾牌,山羊造型矯健,作登高顧盼狀,可能是西甌越

(駱越)的飾物。

云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出土大量具有滇族藝術特色的青銅雕塑作品。在

一件表現(xiàn)祭祀場面的銅貯貝器上,鑄造了127個人物形象。這里出土的騎士獵

鹿紋、雙人盤舞紋、押送戰(zhàn)俘紋、二虎搏豬紋、猛虎撲鹿紋等透雕銅扣飾,則以

形象生動、情節(jié)驚險而著稱,顯示了滇族匠師非凡的藝術才能。

第五章魏晉南北朝美術

學習目標:主要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動亂、道家學說興起、佛教傳入的社會和

文化的角度,了解其書畫藝術和佛教藝術的產生與發(fā)展,認識這個時代的美術現(xiàn)

象和藝術特征。

一般了解:中外文化交融。

重點掌握:書畫的自覺、王羲之、顧愷之與謝赫;佛教石窟藝術。

書畫的自覺部分應注意的方面是:文人從事書法與繪畫;書法藝術的形成;

真正的繪畫藝術的形成。

王羲之、顧愷之與謝赫部分應注意的方面是:王羲之書法的藝術風格及成就;

顧愷之繪畫的藝術風格;謝赫的畫論。

佛教石窟藝術部分應注意的方面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造像雕塑;云崗、

龍門石窟的造像雕塑。

第一節(jié)中外文化交融

魏晉南北朝,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分裂、動蕩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大融

合的時代。北方的許多少數(shù)民族由于參與了中原的政治,把他們的文化帶入了漢

族地區(qū),本身也受到漢文化的影響,產生了中國歷史上一次的文化大融合。十六

國與北朝時期,漢族紛紛在少數(shù)民族所建立的政權中任職,他們以華夏文化去影

響和改造胡人的文化與政體。此外,跟隨胡人政權而遷入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與漢

人雜居,開始學習漢族的語言,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漢族文化觀念的影響。在文化

交融的過程中,胡文化也對漢文化產生了沖擊。胡族充滿生氣的精神,給高雅溫

文卻因受到禮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