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2011屆高三月考、聯(lián)考、模擬試題分類匯編:12.文言文閱讀-實用類,論述類(8、9月百套試題)_第1頁
各地2011屆高三月考、聯(lián)考、模擬試題分類匯編:12.文言文閱讀-實用類,論述類(8、9月百套試題)_第2頁
各地2011屆高三月考、聯(lián)考、模擬試題分類匯編:12.文言文閱讀-實用類,論述類(8、9月百套試題)_第3頁
各地2011屆高三月考、聯(lián)考、模擬試題分類匯編:12.文言文閱讀-實用類,論述類(8、9月百套試題)_第4頁
各地2011屆高三月考、聯(lián)考、模擬試題分類匯編:12.文言文閱讀-實用類,論述類(8、9月百套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各地2011屆高三月考、聯(lián)考、模擬試題分類匯編:12.文言文閱讀—實用類,論述類(8、9月百套試題)福建四校2011屆高三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題。答吳充秀才書歐陽修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fā)而讀之,浩乎若千萬言之多,及少定而視焉,才數(shù)百言爾。非夫辭豐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勢,何以至此!然猶自患倀倀①莫有開之使前者,此好學之謙言也。修材不足用于時,仕不足榮于世,其毀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世之欲假譽以為重,借力而后進者,奚取于修焉?先輩學精文雄,其施于時,又非待修譽而為重、力而后進者也。然而惠然見臨,若有所責,得非急于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夫?qū)W者未始不為道,而至者鮮焉。非道之于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鄙跽咧翖壈偈虏魂P于心,曰:“吾文士也,職于文而已?!贝似渌灾林r也。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jīng)之作,數(shù)年之頃爾,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圣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②文不難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若楊雄、王通,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為學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謂終日不出于軒序,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于淵泉,無不之也。先輩之文浩乎沛然,可謂善矣。而又志于為道,猶自以為未廣,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難也。修學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悅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勵修之少進焉,幸甚幸甚。修白。(有刪節(jié))【注】①:倀倀,惆悵的樣子。②道勝者:道理懂得多的人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發(fā)而讀之 發(fā):打開B.夫?qū)W者未始不為道 為:探求C.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 工:精細工巧D.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 何其:多么3.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歐陽修表達謙虛之意的一項是()(3分)A.修材不足用于時,仕不足榮于世B.得非急于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C.非道之于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D.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勵修之少進焉,幸甚幸甚4.對這篇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歐陽修雖受人尊敬,但仍擔心沒有人開導自己以求更進一步,這是他好學自謙的話。B.很多求學的人想探求道而不能到達道的境界,原因多是沉湎于文章之中。C.歐陽修說吳充若追求不止,達到孟子、荀子的境地也是不難的,有說客套話的味道。D.歐陽修主張要在實踐中“充道”,反對作家脫離實際,在書齋里空談作文。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⑴非夫辭豐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勢,何以至此?。?分)譯文:⑵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于淵泉,無不之也。(3分)譯文:參考答案:2.D(何其,這里是兩個詞,“為什么”“他”)3.C(只是陳述了“世上的求學者,往往沉湎于這種情況之中:(文章)一有精細工巧之處,就以為自己的學問足夠了”這樣的事實)4.A(說的是吳秀才,不是歐陽修)5.(1)如果不是文辭豐厚文意雄偉,盛大浩然有不可擋的氣勢,何以能達到這種地步呢?(采分點:“沛然”:盛大浩蕩的樣子;“御”:阻擋;各1分,整句1分,共3分)(2)如果道理完全通達,(文章)即使于廣大的天地間馳騁,在幽深的淵泉里沉游,也沒有到達不了的。(采分點:“充”:領悟、完全通達、悟透、;“雖”:即使、就是;“之”:到、到達,各1分,共3分)[參考譯文]前次有辱先輩寄來書信及大作三篇,打開讀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萬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來仔細一看,才幾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辭豐厚文意雄偉,盛大浩然有不可擋的氣勢,何以能達到這種地步呢?然而還是感到無所適從,擔心沒有人開導自己以求更進一步,這是先輩好學自謙的話??!我的才能不足為當時所用,官職不足榮耀于世,我(對人)的批評和贊譽也無足輕重,氣勢力量也不足打動人。世上要想憑借(別人的)贊譽來提高自己的地位、憑借(別人的)力量然后來求得進升的,能從我這里取得什么呢?先輩學問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當今,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聲譽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輩卻惠然下問,責求于我,難道不是您急于謀求為文之道,以至沒有時間選擇人而向我詢問嗎?大凡求學的人,未嘗不是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達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離人很遠,而是求學的人(過于)沉湎其中,因為文章的語言難以精細工巧而可喜,卻容易(使作者)喜悅而自我滿足,世上的求學者,往往沉湎于這種情況之中,(文章)一有精細工巧之處,就說我的學問足夠了。甚至拋棄一切事務,不關心任何世事,說: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職業(yè)。這就是到達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從前孔子老年時回歸魯國,他編纂“六經(jīng)”,只用了很短的時間。為什么他花費時間短,卻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雖然是(一般人)不能趕得上的,然而大概說來,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難達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國,匆忙奔走,沒有空閑著書,荀子據(jù)說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時間著述文章。像揚雄、王通,他們只是勉強模仿圣人的語言形式,這就是道理不夠充分卻勉強要寫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傳了下來,就以為文人只要努力寫作就足夠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奮卻越發(fā)達不到效果。這就是足下所說的整天不從書房走出來,下筆時還是不能隨心所欲、揮灑自如,這是因為道理還沒通達啊。如果道理完全通達,(文章)即使于廣大的天地間馳騁,在幽深的淵泉里沉游,也沒有到達不了的。先輩的文章,氣勢浩蕩盛大,可以說是很好的了。同時又有志于追求道,還自謙以為不夠廣大,如果這樣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難達到的。我雖然學習道理但未能學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悅滿足,停滯不前,因為您能夠求“道”不止,又用這種精神對勉勵我取得少許進步,所以我實在是萬分有幸??!歐陽修稟告。

河北保定部分重點中學2011屆高三8月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題。

古硯說[明]許獬

1余家有古硯,往年得之友人所遺者,受而置之,當一硯之用,不知其為古也。已而有識者曰:“此五代·宋時物也,古矣,宜謹寶藏之,勿令損毀?!庇杪勚T言,亦從而寶之,不暇辨其為真五代·宋與否。

2雖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當時人亦僅以當一硯之用耳,豈知其必不毀、必至于今而為古耶?蓋至于今,而后知其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時,所寶為周、秦、漢、魏以上物者,視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漢、魏以上物,示周、秦、漢、魏以上人,其人自視又奚如?

3人見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紛華綺麗之樂,奔走于權(quán)貴要津之門,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矯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書圖畫、器物玩好自娛,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則庸俗人亦從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進者,必窮極其所無,以諂事權(quán)貴要津;權(quán)貴要津亦時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為古而不知務者,亦每與世競逐,必盡效其所有而后快。

4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與庸俗人同好矣,而猶嘵嘵②然竊好古之名,以求其自異于庸俗,不知其名則是,而其意則非。

5吾之所謂好古者,學其道,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見,徘徊上下,庶幾得其手澤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則恍然如見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厭。故夫古之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6予觀今世之所好,大率類是。不能盡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硯說。[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嘵(xiāo)嘵:吵嚷。③手澤:先人或前輩的遺墨、遺物。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遺者遺:贈送

B.示周、秦、漢、魏以上人示:告訴

C.必盡效其所有而后快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厭厭:滿足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當一硯之用,不知其為古也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青取之藍而青于藍

C.則庸俗人亦從而效之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

D.不能盡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7.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從一方古硯起筆,圍繞人們對待古物的不同態(tài)度展開議論,借題發(fā)揮,聯(lián)系現(xiàn)實,最后點明了寫作緣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傳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產(chǎn)生的那個時代,只是被當作一件普通的物品來對待的。

C.作者認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風雅,或諂媚權(quán)貴以逐利求進。

D.文章對當時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風氣進行針砭,體現(xiàn)了作者直面時俗的批判精神和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征。參考答案:5.B?!笆尽笔恰敖o……看”的意思。6.B。都是轉(zhuǎn)折連詞,“但是、可是”的意思。A項雖都是代詞,但意義不一樣,第一個是“它”,指古硯;第二個是“其中”的意思。C項都是連詞,第一個表承接,“那么”;第二個表轉(zhuǎn)折,“可是”。D項都為助詞,第一個為“的”,第二個意思更虛,不要譯出。7.D。

湖北黃岡中學2011屆高三9月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題。送李愿歸盤谷序韓愈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蛟唬骸爸^其環(huán)兩山之間,故曰盤?!被蛟唬骸笆枪纫?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庇讶死钤妇又T钢栽唬骸叭酥Q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zhí)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畯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m]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污穢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幸于萬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為人,賢不肖何如也?”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盤之土,維子之稼;盤之泉,可濯可沿;盤之阻,誰爭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曲,如往而復。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虎豹遠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注】這篇贈別的序文作于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當時韓愈34歲,到京城謀職。自從貞元八年中進士以來,在將近十年的時間里,韓愈一直汲汲于仕進,卻始終得不到重用。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A.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便體:體態(tài)輕便B.處污穢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辟:法律C.謂其環(huán)兩山之間謂:算是,算作D.膏吾車兮秣吾馬膏:用油脂涂抹參考答案:解析:“謂”通“為”,因為。10.以下各項全都屬于李愿隱居盤古的原因的一組是(C)①宅幽而勢阻②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③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④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⑤觸刑辟而誅戮⑥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A.①②③⑥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⑥D(zhuǎn).②④⑤⑥參考答案:解析:②是作者激憤之辭,并非真正的原因,⑤講的是鉆營小人的情況,不是隱居的原因。故有②⑤項的都不對。[]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D)A.這是一篇送友人歸隱的序言。作者借李愿之口寫了三種人:志得意滿、窮奢極欲的大官僚,卑躬屈膝、攀附權(quán)貴之徒以及“窮居而野處”的山林隱士。從文中不難看出,作者對這三種人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B.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詩的形式和濃郁的抒情筆調(diào),詠嘆、贊美、祝福友人的隱居生活,也流露出歆羨之意。C.本文在寫作藝術(shù)上很具特色,融鋪敘、議論、抒情于一爐,兼有辭賦、駢體、散文之美。D.文中作者的觀點很明確,他并不是厭惡抱負于當世的大丈夫的所作所為,而是自己不能僥幸得到,于是安于命運,過著貧寒的生活。參考答案:解析:“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边@句話極盡嘲諷。從全文來看,作者對貧寒的隱居生活,恰恰是心向往之的。

湖南岳陽一中2011屆高三第一次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題。原才曾國藩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眾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眾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憋L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先王之治天下,使賢者皆當路在勢,其風民也皆以義,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謂一、二人者不盡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勢不能不騰(2)為口說而播為聲氣。而眾人者,勢不能不聽命,而蒸(3)為習尚。于是乎徒黨蔚起,而一時之人才出焉。有以仁義倡者,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有以功利倡者,其徒黨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濕,火就燥,無感不讎(4),所從來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勢者,輒曰:“天下無才?!北俗允诟呙髦兀?),不克以己之所向,轉(zhuǎn)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謝曰:“無才?!敝^之不誣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義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則轉(zhuǎn)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非特處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與有責焉者也。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慎擇與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恐一不當,而壞風俗而賊人才。循是為之,數(shù)十年之后,萬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釋:(1)戢戢:聚集眾多的樣子。(2)騰:傳播。(3)蒸:興起、漸成。(4)讎:應答、響應、應驗。(5)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顯貴。地,地位。(6)一命:官階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為最高。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君:擁戴 B.其風民也皆以義風:教化 C.謂之不誣,可乎?誣:欺騙 D.而壞風俗,而賊人才賊:殺害12.下列選項中都能表現(xiàn)作者“陶鑄人才以移風易俗”觀點的一組 () ①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風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眾人者,勢不能不聽命,而蒸為習尚 ④有以仁義倡者,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 ⑤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⑥循是為之,數(shù)十年之后,萬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①③④B.②④⑤C.②⑤⑥D(zhuǎn).③④⑤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社會風尚的淳厚和浮薄,不過是產(chǎn)生于一兩個人的思想傾向。 B.作者認為選拔人才,強調(diào)君王應擔負主要責任,為臣者應當謹慎地“循是為之”。 C.眾人的追求,會形成大勢所趨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沒有誰敢違背它。 D.作者反駁了在勢君子“天下無才”的謬說,認為所有官吏都有選拔人才的職責。[來源:Z*xx*k.Com]1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1)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3分)譯文:(2)風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3分)譯文:(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4分)譯文:參考答案:11.D(賊:摧殘)12.A(②是說風俗的影響和作用,⑤表達對士大夫的希望,⑥是希望自己的主張能收到成效。)13.B(作者認為選拔人才、轉(zhuǎn)移風氣是君臣上下的當務之急,“一命以上,皆與有責焉者也”非全體動員不可。)14.(共9分)(1)社會風尚的淳厚和浮薄是從那里產(chǎn)生的呢?產(chǎn)生于一兩個人的思想傾向罷了(評分標準:“奚自”賓語前置1分,“自乎”的“乎”1分,大意1分)(3分)(2)社會風尚對于個人的思想影響來說,起初很微弱,最后將是不可抗拒的。(評分標準:“于”1分,“微”1分,大意1分)(3分)(3)他的智能能夠改變一百個人,就一定能選拔一百人之中的優(yōu)異者栽培使之成材。(“拔”,“尤”“材”使動用法各1分,通順流暢1分)(4分)參考譯文:社會風尚的淳厚和浮薄是從那里產(chǎn)生的呢?產(chǎn)生于一兩個人的思想傾向罷了。百姓們中間,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兩位賢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會擁戴他們并聽從他們的教導;特別賢能有智能的人,擁戴他的人就特別多。這一兩個人的心向于仁義,眾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義;這一二個人的心傾向名利,眾人便和他一起奔競名利。眾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勢所趨,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沒有誰敢違背它,所以說:“搖撼天下萬物的,沒有比風來得迅速強勁了。”社會風尚對于個人的思想影響來說,起初很微弱,最后將是不可抗拒的。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賢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職、掌權(quán)勢,他們教化人民也都用仁義道德,所以那時社會規(guī)范統(tǒng)一而風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說的那一兩個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職位上,但他們的志向主張,勢必不能不從口中極力宣揚出來、廣為傳播而造成聲勢。那么眾人也勢必不能不聽從他們的號召,漸漸形成習俗風尚。這樣,他們志同道合的跟隨者就聚集增多,一時的人才就從這里產(chǎn)生出來了。倡導仁義的人,他的追隨者會為仁義而死,義無反顧;號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隨者也會為功利而犧牲,決不回頭。(周易干卦文言說:)“水向潮濕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東西燒?!睕]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應的,這種情況已經(jīng)由來很久了?,F(xiàn)在掌握權(quán)勢的君子,往往說:“天下沒有人才”,他們身居高位顯貴,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轉(zhuǎn)變風尚、造就當代人才,卻反而推辭說“沒有人才”,認為這不是自欺欺人的話,行嗎?不行的!十戶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義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變十個人,就一定能選拔十人中的優(yōu)異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夠改變一百個人,就一定能選拔一百人之中的優(yōu)異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風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僅僅是身居顯貴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職的人,都有責任參與此事。[來源:學+科+網(wǎng)Z+X+X+K]主宰國家行政的人得到并且采取我的主張,就會謹慎選擇能共同維護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張,并且念茲在茲,就會戒慎恐懼謹慎自己的志向,擔心想法偶有不當,因而敗壞風尚和摧殘人才。照這方法去做,幾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這就不是我所能預見的了。江蘇啟東中學2011屆高三第一次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尹師魯墓志銘師魯,河南人,姓尹氏,諱洙。然天下之士識與不識皆稱之曰師魯,蓋其名重當世。而世之知師魯者,或推其文學,或高其議論,或多其材能。至其忠義之節(jié),處窮達,臨禍福,無愧于古君子,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未必盡知之。師魯為文章,簡而有法。博學強記,通知今古,長于《春秋》。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乃已,不為茍止而妄隨,而人亦罕能過也。遇事無難易,而勇于敢為,其所以見稱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窮以死。師魯少舉進士及第,為絳州正平縣主簿、河南府戶曹參軍、邵武軍判官。遷山南東道掌書記、知伊陽縣。王文康公薦其才,召試,充館閣???,遷太子中允。天章閣待制范公貶饒州,諫官、御史不肯言。師魯上書,言仲淹臣之師友,愿得俱貶。貶監(jiān)郢州酒稅,又徙唐州。遭父喪,服除,復得太子中允、知河南縣。趙元昊反,陜西用兵,大將葛懷敏奏起為經(jīng)略判官。其后諸將敗于好水,韓公降知秦州,師魯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韓公奏,得通判秦州。遷知涇州,又知渭州,兼涇原路經(jīng)略部署。又知潞州,為政有惠愛,潞州人至今思之。累遷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師魯當天下無事時獨喜論兵,為《敘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為兵制之說,述戰(zhàn)守勝敗之要,盡當今之利害。又欲訓土兵代戍卒,以減邊用,為御戎長久之策,皆未及施為。而元昊臣,西兵解嚴,師魯亦去而得罪矣。然則天下之稱師魯者,于其材能,亦未必盡知之也。初,師魯在渭州,將吏有違其節(jié)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師,上書訟師魯以公使錢貸部將,貶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徙監(jiān)均州酒稅。得疾,無醫(yī)藥,舁至南陽求醫(yī)。疾革,隱幾而坐,顧稚子在前,無甚憐之色,與賓客言,終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節(jié)選自《歐陽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或高其議論,或多其材能多:贊美。B.上書訟師魯以公使錢貸部將貸:寬恕。C.處窮達,臨禍福窮:困窘。D.舁至南陽求醫(yī)舁:抬著。6.以下各組句子中,能分別直接表現(xiàn)師魯“博學”和“敢為”的一組是()(3分)A.①或推其文學,或高其議論②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B.①通知今古,長于《春秋》②又欲訓土兵代戍卒,以減邊用C.①為《敘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師友,愿得俱貶D.①為政有惠愛,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與賓客言,終不及其私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天下的士人認識他的和不認識他的都稱呼他師魯,可見他的名聲被當時人看重。這不單是因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義之節(jié)”。B.師魯考中進士后為官許多年,仕途不很順利,多次被調(diào)動官職、貶官,有時還不得已辭去官職,其原因有他仗義執(zhí)言,敢作敢為,也有“遭父喪”。C.本文還附帶提到了師魯軍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戰(zhàn)、守衛(wèi)成功失敗的要義和抵御外敵的長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D.師魯在潞州任職,可謂勤政愛民,百姓都擁戴他;在渭州任職時的所作所為,堪稱秉公執(zhí)法,后被人借事中傷,遭貶官。8.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乃已。(3分)[來源:Z|xx|k.Co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所以見稱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窮以死。(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將吏有違其節(jié)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5.B(借出、借給)6.C(A項①句不是直接表現(xiàn)“博學”B項②不能表現(xiàn)師魯“敢為”D項兩句均與題干不符)7.C(“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戰(zhàn)、守衛(wèi)成功失敗的要義和抵御外敵的長久之策”這一說法錯。)8.(1)他與人談論,肯定對的,否定錯的,一定要把道理說透徹才罷休。第一個“是”(動詞,肯定),第一個“非”(動詞,否定),“務”(務必、一定)三處,一處1分。(2)他被世人稱贊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終處境艱難而死。“見……于”(表被動),“所以”(兩個均為“原因”),“嫉”(動詞,嫉恨),“卒”(副詞,最終),一處1分。(3)有違背他管理(節(jié)制、調(diào)度)的將吏,想按軍法殺掉他們卻未能做到?!岸ㄕZ后置”,“節(jié)度”(動詞,節(jié)制、調(diào)度),“不果”一處1分。

江蘇鹽城2011屆高三摸底考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河南令張君墓志銘韓愈君諱署,字某,河間人。君方質(zhì)有氣,形貌魁碩,長于文詞,以進士舉博學宏詞,為校書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監(jiān)察御史。為幸臣所讒,與同輩韓愈、李方叔三人俱為縣令南方。三年,逢恩俱徙掾江陵。半歲,邕管奏君為判官,改殿中侍御史,不行。拜京兆府司錄。諸曹白事,不敢平面視,共食公堂,抑首促促就哺啜,揖起趨去,無敢闌語??h令丞尉,畏如嚴京兆。事以辦治,京兆改鳳翔尹,以節(jié)鎮(zhèn)京西,請與君俱。改禮部員外郎,為觀察史判官。帥他遷,君不樂久去京師,謝歸。用前能拜三原令,歲余,遷尚書刑部員外郎,守法爭議,棘棘不阿。改虔州刺史。民俗相朋黨,不訴殺牛,牛以大耗;又多捕生鳥雀魚鱉,可食與不可食相買賣,時節(jié)脫放,期為福祥。君視事,一皆禁督立絕。使通經(jīng)吏與諸生之旁大郡,學鄉(xiāng)飲酒喪婚禮,張施講說,民吏觀聽,從化大喜。度支符州,折民戶租。歲征綿六千屯,比郡承命惶怖,立期日,惟恐不及事被罪。君獨疏,言“治迫嶺下,民不識蠶?!?。月余,免符下,民相扶攜,守州門叫歡為賀。改澧州刺史。民稅出雜產(chǎn)物與錢,尚書有經(jīng)數(shù),觀察使牒州征民錢倍經(jīng)。君曰:“刺史可為法,不可貪官害民!”留牒不肯從,竟以代罷。觀察使使劇吏案簿書,十日不得毫毛罪。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適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當日日拜走仰望階下,不得已就官。數(shù)月,大不適,即以病辭免。(選自曾國藩纂《經(jīng)史百家雜鈔》,有刪節(jié))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形貌魁碩魁碩:壯偉貌B.用前能拜三原令用:任命[來源:學,科,網(wǎng)Z,X,X,K]C.觀察使牒州征民錢倍經(jīng)倍經(jīng):常數(shù)的兩倍D.觀察使使劇吏案簿書案:查看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現(xiàn)張署“剛正”或“愛民”特點的一項是(3分)①君方質(zhì)有氣②諸曹白事,不敢平面視③縣令丞尉,畏如嚴京兆④守法爭議,棘棘不阿⑤言“治迫嶺下,民不識蠶桑”⑥留牒不肯從,竟以代罷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③⑤D.④⑤⑥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張署為人方正質(zhì)樸有氣度,擅長文詞。邕管奏請任張署為判官,后改任殿中侍御史,而張署沒有就任。B.張署平時做事認真,為人嚴肅,下屬稟報事務都不敢平視。后來他因為辦事能力強,由京兆尹改任鳳翔尹。C.張署在虔州任上非常重視教化,派人到別的大郡學習禮儀,回來進行宣講和教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D.張署為人正直,勇于擔當,竭力為民謀求利益,不惜違逆上級意旨,甚至不懼因此而獲罪,深受百姓愛戴。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為幸臣所讒,與同輩韓愈、李方叔三人俱為縣令南方。(3分)譯句:▲▲(2)帥他遷,君不樂久去京師,謝歸。(3分)譯句:▲▲(3)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適君平生所不好者。(4分)譯句:▲▲參考答案:5.B(用:因為)6.D(②③與直接表現(xiàn)張署“剛正”或“愛民”特點無關)7.B(“由京兆尹改任鳳翔尹”的不是張署。)8.(1)張署被寵臣讒害,和同輩的韓愈、李方叔三人一起被貶到南方做縣令。評分建議:被動句、“南方”的語序及整個句意的通順各1分。(2)大帥調(diào)任別處,而張署不樂意長久地離開京師,所以就辭官回家。評分建議:“去”、“謝歸”及整個句意的通順各1分。(3)張署改任河南令,可是河南尹恰好是他平時所不喜歡的人。評分建議:“改”、“適”、“好”及整個句意的通順各1分。

江西白鷺洲中學2011屆高三9月月考閱讀文言文完成9——12題(12分,每小題3分)蘇氏文集①序

歐陽修

予友蘇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遺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錄之以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歸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棄擲埋沒糞土,不能銷蝕,其見遺于一時,必有收而寶之于后世者。雖其埋沒而未出,其精氣光怪,已能常自發(fā)見,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擯斥摧挫、流離窮厄之時,文章已自行于天下;雖其怨家仇人,及嘗能出力而擠之死者,至其文章,則不能少毀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貴遠,子美屈于今世猶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予嘗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幾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習。后百有余年,韓、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復于古。唐衰兵亂,又百余年而圣宋興,天下一定,晏然無事。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時少而亂時多,幸時治矣。文章或不能純粹,或遲久而不相及,何其難之若是歟!豈非難得其人歟?茍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為之貴重而愛惜之歟?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過③,至廢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嘆息流涕,而為當世仁人君子之職位,宜與國家樂育賢材者惜也!

子美之齒少于予,而予學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間,予舉進士于有司,見時學者務以言語聲偶擿裂④,號為“時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獨與其兄才翁及穆參軍伯長,作為古歌詩雜文,時人頗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顧也。其后天子患時文之弊,下詔書,諷勉學者以近古,由是其風漸息,而學者稍趨于古焉。獨子美為于舉世不為之時,其始終自守,不牽世俗趨舍,可謂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評事、集賢校理而廢,后為湖州長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狀貌奇?zhèn)?,望之昂然,而即之溫溫,久而愈可愛慕。其材雖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擊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賴天子聰明仁圣,凡當時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榮寵。雖與子美同時飲酒得罪之人,多一時之豪俊,亦被收采,進顯于朝廷,而子美獨不幸死矣,豈非其命也,悲夫!

廬陵歐陽修序。

(選自《唐宋八大家文選》,有改動)

【注釋】①蘇氏文集:即蘇舜欽文集。蘇舜欽,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詩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者。②韓、李:指韓愈,李翱。③酒食之過:慶歷五年,蘇子美用賣故紙的公款宴請賓客,被御史中丞以“監(jiān)守自盜”的罪名彈劾。④以言語聲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聲調(diào)平仄、對偶等方法拼湊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遂以其集歸之

歸:屬于

B.子美之齒少于予

齒:年齡

C.不牽世俗趨舍

牽:被牽連

D.望之昂然,而即之溫溫

即:接近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而集錄之以為十卷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B后百有余年,韓、李之徒出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C此其可以嘆息流涕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D獨子美為于舉世不為之時

為國者無使積威之所劫哉11.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部是肯定蘇子美文學才華、文學追求的一組是()

①必有收而寶之于后世者②則不能少毀而掩蔽之也

③號為時文,以相夸尚④時人頗共非笑,而子美不顧也

⑤獨子美為于舉世不為之時⑥而即之溫溫,久而愈可愛慕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zhuǎn).②④⑤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當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離困窘的時候,文章就已經(jīng)流傳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夠損毀掩蓋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還留有五代文風的余習,一百多年后韓愈、李翱等人出現(xiàn),文章才恢復了古文傳統(tǒng);宋朝興起后,又過了近百年,古文才開始興盛。

C.蘇子美為文有個性思想,見解獨特,與眾不同,在當時文壇“時文”風行之時,他不為所動,堅持寫古體詩文,被當時很多人非議嘲笑。

D.蘇子美因“酒食之過”遭彈劾而被罷官,后來任湖州長史,不久死去;而當初攻擊驅(qū)逐他的人卻被保全,得到了榮耀恩寵,并在朝廷擔任顯要職務。13.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其見遺于一時,必有收而寶之于后世者。(3分)

(2)茍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為之貴重而愛惜之歟?(4分)

(3)其后天子患時文之弊,下詔書,諷勉學者以近古。(3分)參考答案:9.A(歸:還給)

10.A(A項,都是介詞,把。B項,第一句代詞,這些;第二句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第一句副詞,加強感嘆語氣;第二句代詞,自己。D項,第一句動詞,寫作;第二句介詞被)11.D

12.D(“攻擊驅(qū)逐他的人……”不當)

13.(1)(雖然)它在某一時期被遺棄,(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當作珍寶。(3分。見遺:被遺棄;寶之:以之為寶;于一時、于后世: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各1分)

(2)如果一旦有了那樣的人,又幸運地趕上生活在太平時代,世人難道可以不為此重視他并愛惜他嗎?(4分。茍:如果;及:趕上;治世:太平時代;其:難道;各1分)

(3)后來皇上擔憂“時文”的弊端,下詔書勸勉學寫文章的人要學習古文傳統(tǒng)?!?分。患:擔憂;諷勉:規(guī)勸;近古:學習(或接近)古文傳統(tǒng);各1分】參考譯文:我的朋友蘇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從太子太傅社公家里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遺稿,收集抄錄這些遺稿,把它編成十卷。子美是杜家的婦婿,(我)于是就把這部文集歸還他家,并且告訴杜公說:"這些文章,是(珍貴的)金玉。(即使)被丟棄埋沒在糞土中,(也)不會消磨腐蝕的。它(雖然)一時被拋棄,將來(也)一定有人收藏珍愛它。即使它被埋沒沒有顯露出來,它的靈氣、奇異的光芒已經(jīng)常常放謝出,(別的)東西也不能遮蔽(它)。所以當子美遭排擠挫折、漂流異鄉(xiāng)、困窘無奈的時候,(他的)文章已經(jīng)在天下流傳開來。即使(是)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經(jīng)極力排擠,把他置于絕境的人,(對)他的文章卻一點都不能貶低、遮蔽。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輕視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現(xiàn)代被壓抑,(文章)還能這樣(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壓抑,(文章又)該是怎樣的情況呢?您可以沒有遺憾了!"我曾經(jīng)考察前代文學、政治的興盛衰落,對唐太宗(時)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興盛時期,文章(卻)不能革險五代沿襲下來的風氣感到奇怪。此后一百多年,韓愈、李翱這些人出現(xiàn),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復了古代傳統(tǒng)。唐朝衰亡,戰(zhàn)事繪亂,又(過了)一百多年,大宋興起,天下統(tǒng)一,平靜無事。又過了幾百年,古文才在今天興盛起來??蓢@我的(朋友)子美,因為一頓酒飯的過失,以致罷官為民,流落(異鄉(xiāng)而)死,這真是令人嘆息流淚啊。子美的年齡比我小,可是我學習古文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間,我被主考官取為進士,見到當時的學者專門根據(jù)聲律對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語句寫成文章),稱為時文,借此互相夸贊推崇。但唯獨子美和史長才翁以及穆參軍伯長,創(chuàng)作古歌詩雜文,當時的人很非議譏笑(他們),但子美(卻)不為理睬。此后,天子擔憂時文的弊端,發(fā)布詔書教導勉勵學者學習古文,從此那種(推崇時文的)風氣漸漸停止,學者逐步趨向(寫)古文了。只有子美在當代學者都不寫古文時卻努力去寫,他始終獨自堅持,不被世俗的追求舍棄牽制,真可以算得是個具有獨立見解的人了。子美做官升到大理評事、集賢較理就被撤職,后來做湖州長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歲。他的形貌奇特魁偉,看上去高傲的樣子,查是一接近他卻是和藹可親,(接觸)時間長了更加令人喜愛仰慕。他的才能雖然很高,可是別人對他也不怎么嫉恨。他們攻擊他、把他排擠走,用意不在(打擊)子美(本人)。(當年)跟子美一起飯酒獲罪的人,很多(都是)聞名一時的杰出人物,現(xiàn)在都(重新)被收錄選用,在朝廷上晉升職位,很是顯要。可是唯獨子美不幸死了,難道不是他的命運嗎?悲衰??!

江西蓮塘一中2011屆高三第一次月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題寶繪堂記宋·蘇軾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然圣人未嘗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jié)髦;嵇康之達也,而好鍛煉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蠟屐。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而樂之終身不厭。凡物之可喜,足以悅?cè)硕蛔阋砸迫苏?,莫若書與畫。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鐘繇至以此嘔血發(fā)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兒戲害其國,兇其身。此留意之禍也。始吾少時,嘗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貴而厚于書,輕死生而重于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復好。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云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為吾樂,而不能為吾病。駙馬都尉王君晉卿雖在戚里,而其被服禮義,學問詩書,常與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遠聲色,而從事于書畫。作寶繪堂于私第之東,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為記??制洳恍叶愇嵘贂r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熙寧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記。(本文有刪節(jié))【注】①鍛煉:打鐵。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病:禍害B.然去而不復念也 去:歸去C.常與寒士角 角:較量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參考答案:B:“去”應解釋為“離開”,這里引申為“消失”。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A.皆以兒戲害其國幾以捕系死B.輕死生而重于畫不患貧而患不安C.然為人取去君為我呼入 D.譬之煙云之過眼不知東方之既白參考答案:C:A.均為介詞,解釋為“因為”;B.均為連詞,表示轉(zhuǎn)折關系,解釋為“卻”;C.均為介詞,前者解釋為“被”,后者解釋為“替”;D.均為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足以悅?cè)硕蛔阋砸迫苏連.兇其身C.吾薄富貴而厚于書D.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參考答案:C:C項為意動用法,其余三項為使動用法。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構(gòu)思極具特色。作為記文,作者不從寶繪堂的建筑、景物著眼,而先以論點開篇,直到文末才交代為寶繪堂作記之事,可謂別開生面。B.本文層次清晰,論證嚴密。先講道理,再引歷史人物正反論證,后又以個人經(jīng)歷佐證,緊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這個中心展開論述。C.本文以散句為主,兼用對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錯,頗具氣勢;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運用,使文章言簡意賅,文采斐然。D.本文用老子之言,說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獵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廢此四者,也未“發(fā)狂”,就是這個道理。參考答案:D:D.原文中是說老子認為這四者都是有害的,而圣人卻并未廢此四者,還暫且用來寄托心意。該項的闡述和原文不符。15.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3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但是到了沉溺(書畫)而不能舍棄(的地步),那么這禍害將難以說盡。(得分點:第一個“其”意為“自己”,“釋”為“舍棄”,“勝言”意為“難以說盡”,意思相近即可給分。)(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別人擁有的(書畫),只怕他們不肯給我。(得分點:“所有”意為“所擁有的”,“恐”為“擔心”,“不吾予”應為“不予吾”,意為“不給我”,意思相近即可給分。)(3)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4)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看見喜歡的書畫雖然當時也想收藏它,然而被人拿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得分點:“可喜者”意為“喜歡的字畫”,“雖”為“雖然”,“蓄”為“收藏”,“取”為“拿走”,意思相近即可給分)參考譯文: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沉溺在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會讓人感到很快樂,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會成為禍害。如果沉溺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會成為禍害,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會讓人感到快樂。老子說:“五色使人的眼睛看不清東西,五音使人的耳朵聽不清聲音,五味使人的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騎馬打獵使人心發(fā)狂?!钡鞘ト宋丛虼硕鴱U除這四種東西,只是暫且用來寄托心意罷了。劉備有雄才大略,卻喜歡編織毛羽。嵇康為人曠達卻喜愛打鐵。阮孚狂放不羈卻喜愛給鞋子涂蠟。這難道有什么美好的聲音、顏色和氣味嗎?但他們以之為樂并且終身不厭棄。事物之中最值得喜愛、足以使人高興而不足以改變?nèi)诵牡?,莫過于書和畫了。但是到了沉溺(書畫)而不能舍棄(的地步),那么這禍害將難以說盡。鐘繇發(fā)展到因此吐血盜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發(fā)展到因此互相猜忌,……這些都好比是因為小孩子玩的把戲而害了自己的國家,給自身招來禍患。這就是沉溺于外物所帶來的禍害。當初我年少時,也曾經(jīng)喜愛這兩樣東西。自己家里收藏的書畫,(我)只怕失去它們;別人擁有的書畫,只怕他們不肯給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說:我輕視富貴而看重書,輕視生死而看重畫,豈不是顛倒錯亂,喪失了自己的本心嗎?從那以后就不再那樣喜好(書畫)了??匆娤矚g的書畫雖然當時也想收藏它,然而被人拿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煙云從眼前飄過,百鳥的鳴叫從耳邊掠過,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呢?然而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記掛。于是書畫二物就常常帶給我快樂,而不會給我造成禍害。駙馬都尉王晉卿雖然是皇親國戚,但他信奉禮義,學習和問難詩書,經(jīng)常與貧苦的讀書人較量。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摒棄、遠離歌舞和女色,而致力于書畫。又在私宅的東邊建了寶繪堂,用來收藏全部的書畫,并要求我寫文章來記錄這件事。我擔心他弄不好會像我年少時愛好書畫那樣,所以寫這篇文章告誡他,但愿使他真正得到快樂而遠離禍害。熙寧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記。

江西南昌一中2011屆高三第一次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新修滕王閣記韓愈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及得三王①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以忘吾憂;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陽,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過南昌而觀所謂滕王閣者。其冬,以天子進大號,加恩區(qū)內(nèi),移刺袁州。袁于南昌為屬邑,私喜幸自語,以為當?shù)霉劥蟾芗s束于下執(zhí)事,及其無事且還,儻得一至其處,竊寄目償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詔以中書舍人太原王公②為御史中丞,觀察江南西道;洪.江.饒.虔.吉.信.撫.袁悉屬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罷行之。大者驛聞,小者立變。令修于庭戶數(shù)日之間,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雖欲出意見,論利害,聽命于幕下,而吾州乃無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館人?則滕王閣又無因而至焉矣!其歲九月,人吏浹和③,公與監(jiān)軍使燕于此閣,文武賓士皆與在席。酒半,合辭言曰:“此屋不修,且壞。前公為從事此邦,適理新之,公所為文,實書在壁;今三十年而公來為邦伯,適及期月,公又來燕于此,公烏得無情哉?”公應曰:“諾。”于是棟楹梁桷板檻之腐黑撓折者,蓋瓦級磚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鮮者,治之則已;無侈前人,無廢后觀。工既訖功,公以眾飲,而以書命愈曰:“子其為我記之!”愈既以未得造觀為嘆,竊喜載名其上,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乃不辭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樂,雖老矣,如獲從公游,尚能為公賦之。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韓愈記。注:①三王:寫《滕王閣序》的王勃.寫《滕王閣賦》的王緒.寫《重修滕王閣記》的王仲舒

②中書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

③浹和:和睦9.對下列句加點的詞解釋最不準確的一項是 (

) A.移刺袁州

刺:擔任刺史 B.竊寄目償所愿焉

償:滿足 C.愈既以未得造觀為嘆

造:制造 D.詞列三王之次

次:次序.行列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 A.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B.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C.以言事斥守揭陽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D.乃不辭而承公命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說明作者沒有游滕王閣原因的一組是 (

) ①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②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 ⑤吾州乃無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竊喜載名其上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僅用數(shù)語記敘重修滕王閣之事,其余幾乎均圍繞向往登滕王閣而不得來抒寫,既抒寫自己向往之情,也頌揚了王仲舒的政績。 B.文章三次寫自己沒有游滕王閣的原因,其中寫前兩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襯筆。 C.作者寫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閣,實際上又是敘王仲舒政績的襯筆,將王仲舒的政績不經(jīng)意中敘入。 D.韓愈極力倡導古文,卻稱贊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壯其文辭”,以能“詞列三王之次”為榮,可見,韓愈還是認為古文不如駢文的。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私喜幸自語,以為當?shù)霉劥蟾?,受約束于下執(zhí)事。(4分)(2)而吾州乃無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館人?(3分)(3)適及期月,公又來燕于此,公烏得無情哉?(3分)參考答案:9.C造:到達10.A而:表轉(zhuǎn)折,卻(B兼詞“于此”/疑問代詞,相當于“何”“哪里”C以:因為/相當于“而”,而且,又D于是,就/卻,竟然)11.B12.D韓愈不認為古文不如駢文13.(1)4分譯文:我私下里高興僥幸地對自己說,認為應當能夠親自到南昌府,接受您的管制,在您的手下做官。(幸:僥幸。詣:到。執(zhí)事:做事情,主持工作?!靶遥劊畧?zhí)事”各一分。大意一分)(2)3分譯文:但是我的地方?jīng)]有一件事情可借來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來麻煩你的接待之人?

(乃:卻,竟然。假:借。勤:使……勞累?!澳耍伲凇备饕环?。)(3)3分譯文:今天剛好一周月,您又來這設宴。您怎么能沒有情感呢?(適:剛剛,正好。期月:滿一月。烏:怎么?!斑m.期月.烏”各一分。)參考譯文:韓愈年輕的時候聽說江南多有(宜于)登臨觀賞的美景,只有滕王閣是第一。有瑰麗,雄偉.奇絕.獨特的稱號。等到三王寫這些文章,覺得他們文章很壯美,更加想去那里看一看然后來閱讀前人文章,以便忘記我的憂愁。受在朝廷做官的束縛,參觀滕王閣的愿望沒有機會實現(xiàn)。十四年,因為談論事情(佛骨)被貶留守揭陽,因為想近便,走了捷徑,以至取道海上,又不能夠過往南昌來看看所說的滕王閣。這年冬天,因為皇帝慶祝年號,在國內(nèi)施加恩德,轉(zhuǎn)任袁州。袁州是南昌的附屬地方,我私下里高興僥幸地對自己說,認為應當能夠親自到南昌府,接受您的管制,在您的手下做官,等到?jīng)]有事情將要返還的時候,或許可以有一機會到滕王閣的所在,我私下里寄托眼睛滿足所期望的事情啊。到了袁州七月的時候,把中書舍人太原王公作為御使中丞的詔書下達了,考察江南西道;洪.江.饒等地都是所屬管治的地方。八個地方的百姓,以前不方便的以及要求不能滿足的,王公到了之后,都停止了,一切都正常運行。大的事情通過使者告知,小的事情立刻就改變了,過了一些時日,在短時間內(nèi),百姓有美好的品德,然而您在很遠的地方游山玩水。我雖然想提出些意見,談論利益和弊端,在你的府下聽從命令,但是我的地方?jīng)]有一件事情可借來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來麻煩你的接待之人?于是滕王閣又沒有機會來到達啊。

這年九月,百姓和官員融洽,您和監(jiān)軍讓人設宴在這個地方,文官武將賓客士人都在酒席上。宴會進行中途,匯合各種言辭說,這閣子若不修整,將毀壞。以前您作為這里的官員,有恰當理由來使它新,您的文章,確實寫在墻壁上?,F(xiàn)在三十年后,您來到南昌做地方長官,今天剛好一周月,您又來這設宴。您怎么能沒有情感呢?您說是。于是棟梁,腐爛變黑彎曲折斷的楹柱屋梁椽子木板欄桿,破敗殘缺的屋蓋瓦片臺階磚子,色彩中浸壞模糊不鮮艷的,修治他就停止。沒有比前人奢侈,沒有荒廢作為后人的景觀。

工程已經(jīng)完成,您和大家喝酒,同時寫信命令我替你記錄這件事情。我既然因為沒有到達景觀做嘆息,私下里高興名字能列在它的上面,文章列在三王的下邊,有榮耀啊。于是不推辭接受了您的命令。那山河的優(yōu)美,登臨眺望的快樂,即使年齡很大了,如果能獲得機會和您一起游玩,還能為您做文章。

山西河津二中2011屆高三第一次月考包公祠記【清】王概始余聞孝肅祠在廬郡南城之香花墩。墩隆然水中,徑以長橋,既隔塵囂,復多高柳芙蕖之屬。水木明蔥,鳧魚上下,頗極林野之盛也。及客合州,冬晴多暇,遂一往謁,則旱已五載,水泉盡枯竭,竹樹枯赤者,橋半就圮。入顧,庭宇漫不掃除,一若終歲無人踐履,因而慨嘆者久之。公歿且六百年,而猶霜凜冽。凡有祈禱,畏其太聰明正直,率詣他所,未敢撓觸,則是神聰明正直尚且抵牾斯世,何況于人乎!顧余則有為公辯者,公以張方平故,致歐陽修有“蹊田奪?!雹僦Z,然終謂公孝行直節(jié)。公性囧峭直,心甚嫉惡,然未嘗不推本忠恕。而世傳誅合州妖僧,斷嘉禾吏手,生埋少婦,力沉妖伎,皆包恢事??妓斡袃砂阂粸樾⒚C;一為文肅,乃包恢?;忠噙M直龍圖,兩公姓同官同,吏治剛正明察又同?!端问贰酚谛⒚C紀載寥寥,而于文肅政紀特詳,皆足悚人聞聽。今則農(nóng)夫紅女知有考肅而不知有文肅者,豈非文肅意近于苛,孝肅心存乎忠恕,乃足傳歟?又《宋名臣言行錄》載孝肅公為京尹,杖吏寬囚,卒為吏所賣,是王可觀仁以過歟!余斯言也,非為孝肅要閭里之禱祀,誑愚俗而致矯誣也。良以孝肅為古名臣,非僅搏激孤峻,有霜肅而無露滋者。竊惡后之君子未善學公,故特標舉公之通體仁恕而揚厲中外,人果如是居心,公亦未嘗不可并駕歟!孝肅親歿,廬墓終喪,猶不忍舍,為古孝子。鄉(xiāng)之父老當稍加修茸其祠。每值朔望,就講三綱以教于鄉(xiāng),諒亦孝肅之所樂聞。至來禱祀,惟民之于國、子之于親,分所當為。而稍設私心者,幸悉如前之遠望卻步,無以余言視公過寬,恐公又不爾矣。孝肅宅在郡城鳳凰橋,墓逾城十五里,是蓋其讀書處云。(選自《古人筆下的安徽勝跡》,有刪節(jié))【注】①據(jù)《宋史·包拯傳》,張方平為三司使,坐買豪民產(chǎn),拯劾奏罷之。歐陽修言:“拯所謂牽牛蹊田而奪之牛,罰已重矣,又貪其富,不亦甚乎!”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庭宇漫不掃除漫:完全B.顧余則有為公辯者顧:考慮C.誑愚俗而致矯誣也致:達到D.良以孝肅為古名臣良:的確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因而慨嘆者久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公歿且六百年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C.有霜肅而無露滋潤者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D.無以余言視公過寬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6.下列對原文有關納入那個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包拯生前性格峭直,嫉惡如仇,死后也令人畏懼,避而遠之,但他能以忠恕為本,有其寬和的一面。B.包拯與包恢同為宋代名臣,兩人均有政績,在當時有人對包拯的評價就有褒有貶,后人也多有誤傳。C.文章以議論為主,記游為輔,作者闡明了自己對包拯的評價,字里行間也流露了對包拯的敬仰之情。D.包拯為君之臣剛正嚴明,為人之子又極為孝行,所以作者在朝廷內(nèi)外大力宣揚,讓人們好好學習他。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①墩隆然水中,徑以長橋,既隔塵囂,復多高柳芙蕖之屬。②豈非文肅意近于苛,孝肅心存乎忠恕,乃足傳歟?③每值朔望,就講三綱以教于鄉(xiāng),諒亦孝肅之所樂聞。參考答案:4.B5.C6.D7、文言翻譯:(10分)(1)香花墩突起在水中,用長橋作為(通向外面的)小路,既隔離塵世的喧囂,又有許多柳芙蕖之類的植物。(2)難道不是包恢的性情更為嚴厲,(而)包拯的內(nèi)心存在有忠恕,(包拯)才值得流傳的嗎?(3)每到初一、十五,到這里講授三綱來教化鄉(xiāng)民,估計這也是包拯所樂意聽到的。

浙江金華一中2011屆高三9月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18分)馬湘靈詩集序(清)劉大櫆 馬君湘靈與余居同里生同庚學同業(yè)其喜為詩同其嗜酒同飲灑既酣其狂言震于廣座也同。余棄于時,而湘靈亦屢試不舉,為同遇;余生三子皆夭,而湘靈亦未有子息,為同病。人之不同,如其面,余與湘靈幾無不同矣。而亦有不同者,蓋湘靈之為人,余固嘗兄事焉;若其所為文章,則余方欲師事之而未能。此其不同也。 憶昔與湘靈同在京師,一日日已晡,湘靈過余施舍,余出酒看共酌。時余兄奉之亦在坐。湘靈被酒,意氣勃然,因遍刺當時達官無所避。余驚怖其言。湘靈慷慨曰:“子以我為俗子乎!”余謝不敢。湘靈命酒連舉十余觴,大醉歡呼,發(fā)上指冠,已復悲歌出涕。余見湘靈言之哀,亦泣涕縱橫不自禁。湘靈乃指謂余兄曰:“彼乃同心者?!币虺銎淦缴柙娛居?。余讀之,風翻云涌,而喉間氣郁不得舒,于是相對黯然,罷酒別去。 忽忽二十年,則聞湘靈已老病,不復能遠游,或扁舟自放于九龍、三泖之間,間則歸里與縉紳之去位而里居者連為吟社,尋山釣水而已。嗟乎!以湘靈之才與其志,使其居于廟朝,正言謇諤[1],豈與夫世之此倡而彼應者同乎哉!奈何窘蹶浮堪[2],抱能不一施,遂為山澤之癯以老也。 癸未之秋,湘靈橐其所為詩遺余數(shù)百里之外,使為之序。余誦湘靈之詩,循環(huán)往復,益嘆湘靈年雖老,而少年英銳之氣不衰。此其必傳于世,世人之所共知,固不藉余言以增重。若其人之磊砢[3],不猶高出時俗人萬萬,則非余言莫之顯。雖然,后之人茍能讀湘靈之詩,亦可以想見其人矣。 注:[1]謇諤(jiǎnè簡餓):正直敢言。亦作“謇諤”。[2]窘蹶:窘困失意。湛:通“沉”。[3]磊砢(kē科):才氣卓越。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而湘靈亦屢試不舉 舉:考取 B.湘靈被酒 被酒:喝醉酒 C.因遍刺當時達官無所避 刺:指責 D.間則歸里與縉紳之去位而里居者連為吟社 間:通“閑”,空閑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彼乃同心者 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 B.以湘靈之才與其志 請以戰(zhàn)喻 C.若其所為文章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D.因出其平生歌詩示余 相如因持璧卻立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憑馬湘靈的才與志,若在朝堂為官定是正直敢言的,不同于世俗之人云亦云者。 B.馬湘靈窘困失意,不能施展抱負,終瘦弱貧困以老,作者為此感到十分惋惜。 C.作者覺得,馬湘靈的詩肯定能流傳于后世,讀者都能從其詩中想見其為人,領略其卓越的才氣,不需要別人的言語來增加分量。 D.此文序馬湘靈詩,但不言其詩而只言其人其遇,以抒身世感概,于雄肆中寓悲愴。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馬君湘靈與余居同里生同庚學同業(yè)其喜為詩同其嗜酒同飲灑既酣其狂言震于廣座也同。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1)湘靈慷慨曰:“子以我為俗子乎!”余謝不敢。(3分)(2)余誦湘靈之詩,循環(huán)往復,益嘆湘靈年雖老,而少年英銳之氣不衰。(3分)參考答案:16.D(間:間或)17.D(副詞,于是。A副詞,是/副詞,卻,竟然;B.介詞,憑/介詞,用;C.連詞,至于/連詞,假如,如果)18.C(原文是“此其必傳于世,世人之所共知”。)19.馬君湘靈與余居同里/生同庚/學同業(yè)/其喜為詩同/其嗜酒同/飲灑既酣/其狂言震于廣座也同。20.(1)湘靈情緒激昂地說:“你認為我是一個凡夫俗子嗎?”我道歉說不敢。(2)我誦讀著湘靈的詩,一遍又一遍,更加贊嘆湘靈年紀雖然老了,但少年的那一股英武銳利的氣概卻一點也不衰減。

浙江省余姚中學2011屆高三第一次質(zhì)量檢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18分)醉白堂記【宋】蘇軾故魏國忠獻韓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樂天《池上》之詩,以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羨于樂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聞而疑之,以為公既已無愧于伊、周②矣,而猶有羨于樂天,何哉?軾聞而笑曰:公豈獨有羨于樂天而已乎?方且愿為尋常無聞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將使任天下之重,則寒者求衣,饑者求食,凡不獲者求得。茍有以與之,將不勝其求。是以終身處乎憂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豈其所欲哉!夫忠獻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將歸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釋也。當是時,其有羨于樂天,無足怪者。然以樂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較其所得之厚薄淺深,孰有孰無,則后世之論,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亂略,謀安宗廟,而不自以為功。急賢才,輕爵祿,而士不知其恩。殺伐果敢,而六軍安之。四夷八蠻想聞其風采,而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樂天之所無也。乞身于強健之時,退居十有五年,日與其朋友賦詩飲酒,盡山水園池之樂。府有余帛,廩有余粟,而家有聲伎之奉。此樂天之所有,而公之所無也。忠言嘉謀,效于當時,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窮達,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與樂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無自少,將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齊得喪,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游,非獨自比于樂天而已。古之君子其處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實浮于名而世誦其美不厭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為不如顏淵。后之君子,實則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為圣,白圭自以為禹,司馬長卿自以為相如,揚雄自以為孟軻,崔浩自以為子房,然世終莫之許也。由此觀之,忠獻公之賢于人也遠矣。昔公嘗告其子忠彥,將求文于軾以為記而未果。既葬,忠彥以告,軾以為義不得辭也,乃泣而書之?!咀ⅰ竣傥簢耀I韓公:即韓琦,謚忠獻。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1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而文采表于后世表:表露B.文致太平致:傳達C.而皆有侈心焉侈:夸大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寄托17.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乃泣而書之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B.豈其所欲哉且行千里,其誰不知C.忠獻公之賢于人也遠矣“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D.忠彥以告皆好辭而以賦見稱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首敘明建堂和命名的來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羨于樂天而不及者”的猜想,從而在讀者面前設下懸疑。B.作者通過古之君子與后之君子的比較,來說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為遠遠超過他們的名聲,從而烘托出韓琦就是一位難得的君子。C.文章通過對韓白的比較,頌揚了韓琦才華出眾,功勛卓著,卻不以功高自詡的謙謹態(tài)度,也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D.文章議論風生,文思翻涌,似遠實近,似泛實切,頗能直現(xiàn)出蘇文汪洋恣肆的藝術(shù)風格。19.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無自少。(2)崔浩自以為子房,然世終莫之許也。20.用斜線(/)給文中劃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古之君子其處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實浮于名而世誦其美不厭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為不如顏淵。參考答案:161718BAC19、⑴忠獻公既不因為自己所擁有的而自夸,也不因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3分)⑵崔浩自比為張良,然而后世始終不贊同他們。(3分)20.古之君子/其處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實浮於名/而世誦其美不厭/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為不如顏淵。(3分)附【參考譯文】已故魏國忠獻公韓琦在自己府第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廳堂,取名為“醉白”。選取白居易《池上》一詩,作醉白堂歌。意思好像是羨慕白居易并且認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聽說后心生疑慮,認為忠獻公已經(jīng)無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卻還羨慕白樂天,是何道理。我聽了這些士人的議論感到好笑,我說:忠獻公哪里只是羨慕白樂天啊,人家忠獻公正想做一個普通人卻得不到。老天生出這個人,將要讓他擔當天下重任,那么受凍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餓的人找他要飯吃。凡是不能滿足的都想要得到滿足。如果有誰能夠幫助他們,那他將窮于應付。因此他將一輩子處在辛勤勞苦之中,遭遇各種利害沖突。這難道是人所愿意做的嗎?忠獻公治理國家已經(jīng)輔佐三個皇帝。晚年萌生告老還鄉(xiāng)的強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繼續(xù)任職,他不能夠放棄。在這個時候,他對白樂天有羨慕的感情,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把白樂天平生行事和忠獻公比較,人生收獲的大小多少,那么后世的評論,相信一定會公允無欺。治理天下,平定叛亂,安撫國家,卻不居功自傲??是筚t才,拿爵祿賞賜天下賢才,而世人并不知道對他感恩。勇敢征戰(zhàn),安定六軍。遙遠邊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風采,而國家安危系于一身。這些都是忠獻公做到的,而白樂天沒有做到。在自己身體強健時乞求告老還鄉(xiāng),退隱田園十五年,每天和朋友們飲酒賦詩,盡享山水田園樂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糧食,歌舞作樂享受不盡。這些就是白樂天所擁有的,而忠獻公享受不到這些。忠誠言論,美好計謀,為國家效勞,而且燦爛文采在后代顯露;處境困窮,不改變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還高,這些方面忠獻公和白樂天都是一樣的擁有。忠獻公既不因為自己所擁有的而自夸,也不因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而是推崇兩人共同的地方作子午寄托。當他在一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懷,看淡得失,忘記禍福,混淆貴賤,等同賢愚,等同世間萬物。完全融入自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