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分類和計數(shù)_第1頁
白細胞分類和計數(shù)_第2頁
白細胞分類和計數(shù)_第3頁
白細胞分類和計數(shù)_第4頁
白細胞分類和計數(sh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白細胞分類和計數(shù)第1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3.外周血中常見白細胞種類及形態(tài)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第2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第3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中性桿狀核粒細胞(1-5%)第4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中性桿狀核粒細胞(1-5%)第5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嗜酸性分葉核粒細胞(0.5-5%)第6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嗜堿性分葉核粒細胞(0-1%)第7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嗜堿性分葉核粒細胞(0-1%)第8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淋巴細胞(20-40%)第9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淋巴細胞(20-40%)第10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淋巴細胞(20-40%)第11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淋巴細胞(20-40%)第12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單核細胞(3-8%)淋巴細胞(20-40%)第13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單核細胞(3-8%)第14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一、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核象---指粒細胞的成熟程度,核象變化反映疾病的病情發(fā)展和預后。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分為核象左移與核象右移兩種。左、右移的區(qū)分線在桿狀與分葉核之間。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15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一、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16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一、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

1.中性粒細胞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桿狀核粒細胞增多和桿狀核階段以前的幼稚細胞出現(xiàn)稱為核象左移。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17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一、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

(1)再生性左移--核象左移伴有白細胞總數(shù)增多者。表示機體迫切需要.骨髓能釋放大量粒細胞至外周血。常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等。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18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一、核象變化

(2)退行性左移或變質(zhì)性左移--核象左移,但白細胞總數(shù)不增加或降低者。表示骨髓釋放功能受抑制。常見于嚴重感染,機體抵抗力低下時,加傷寒、敗血癥等。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19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一、核象變化

核象左移根據(jù)其程度可分為:

(1)輕度核象左移:僅見于桿狀核粒細胞增多,>6%

(2)中度核象左移:桿狀核粒細胞>10%,伴少數(shù)晚幼粒、中幼粒細胞。

(3)重度核象左移(類白血病反應):桿狀核粒細胞>25%,出現(xiàn)更幼稚的粒細胞并常伴有明顯的中毒顆粒、空泡變性、核變性等質(zhì)的改變。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20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一、核象變化2.中性粒細胞核象右移核右移--外周血中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多,同時分5葉核以上的細胞>3%時(正常時多為3葉核)。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質(zhì)缺乏的表現(xiàn),核象右移常伴白細胞總數(shù)的減少。主要見于營養(yǎng)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和用抗代謝藥物,炎癥恢復期可出現(xiàn)一過性右移。在疾病進行期,突然出現(xiàn)右移,提示預后不良。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21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二、毒性變化在重癥傳染病、各種化膿性感染、惡性腫瘤、中毒、大面積燒傷、放射性治療等病理情況下,中性粒細胞可發(fā)生毒性變化。具體表現(xiàn)為中毒顆粒、細胞大小不均、空泡、杜氏小體、核棘突。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22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二、毒性變化

1.細胞大小不等:指中性粒細胞體積大小懸殊的情況而言。常見于炎癥。其發(fā)生機理可能是在內(nèi)毒素的作用下,骨髓內(nèi)幼稚中性粒細胞發(fā)生不規(guī)則的分裂增殖所致。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23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二、毒性變化

2.中毒顆粒瑞特染色后,中性粒細胞胞質(zhì)內(nèi)出現(xiàn)深紫藍色或紫黑色的粗大而分布不均勻的顆粒.有時也較小或稀疏散在于中性顆粒中。常見于嚴重的化膿性感染及大面積燒傷等。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24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二、毒性變化3.空泡細胞受損后胞質(zhì)發(fā)生脂肪變性,染色后脂質(zhì)溶解后的結果。可出現(xiàn)在核上或胞質(zhì)中。

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25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中毒顆粒:中性粒細胞出現(xiàn)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紅色顆粒,化膿菌感染及大面積燒傷空泡變性:出現(xiàn)一個或者數(shù)個空泡,最常見于敗血癥第26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二、毒性變化

4.杜氏小體細胞嚴重毒性變時胞質(zhì)中保留的局部嗜堿性區(qū)域。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27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杜勒體:保留局部嗜堿性區(qū)域,呈圓形、梨形,天藍色或灰藍色,是核和胞質(zhì)發(fā)育不平衡表現(xiàn)第28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二、毒性變化

5.核變性包括核固縮、核溶解、核破碎等。核固縮指細胞核固縮為均勻而深紫色的塊狀;核溶解則可見細胞核膨脹,著色淺淡,伴核破碎的則核的輪廓不清。臨床意義同空泡變性等。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29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二、中性粒細胞毒性變化

6.核棘突中性粒細胞核有各種形態(tài)的芽狀突起,稱為核棘突。正常人白細胞如大量出現(xiàn)此種現(xiàn)象,則預示有嚴重中毒或感染存在,如轉移癌、晚期結核病、嚴重放射線損傷等。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30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與代表性染色體的核鼓錘狀突出物區(qū)別。

鼓錘狀突出物為一直徑約1.5μm的圓形物突出,并有細絲與核相連接,形同鼓錘。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31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三、退行性變化

表現(xiàn)為胞體腫大、結構模糊、邊緣不清晰;核固縮、核腫脹和核溶解、染色質(zhì)模糊、疏松。如胞質(zhì)破裂后消失,只剩失去結構的腫脹的胞核,則成裸核或藍狀細胞。返回上一頁下一頁第32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3.淋巴細胞異常:異型淋巴細胞:分三型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規(guī)則型)Ⅲ型(幼稚型)第33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具有衛(wèi)星核的淋巴細胞:受電離輻射,除淋巴細胞少,還有衛(wèi)星核的淋巴細胞第34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棒狀小體:紫紅色細棒狀物質(zhì),一個或數(shù)個,一旦出現(xiàn)可擬診為急性白血病。其他異常白細胞:巨多核中性粒細胞:體積增大,核分葉過多,常見于巨幼紅細胞貧血第35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pelger-huet畸形:成熟中性粒細胞分葉能力減退,核常為桿狀、眼鏡形或啞鈴形。見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可繼發(fā)嚴重感染、白血病等Cheidiak-Higashi異常:粒細胞中含有數(shù)個包涵體,呈異常巨大紫藍色顆粒,患者易感染,常伴白化病。第36頁,共38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Alder-Reilly異常:白細胞中胞漿中含有粗大的染成深藍色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