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說課稿_第1頁
高一語文說課稿_第2頁
高一語文說課稿_第3頁
高一語文說課稿_第4頁
高一語文說課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高一語文說課稿高一語文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包身工》

一、說教材

《包身工》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二課的一篇報告文學,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非常強。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動來組織材料,采用點面結(jié)合的手法,行動地展現(xiàn)了包身工的悲慘生活,揭露了帝國主義、資本家、帶工老板的壓榨和掠奪,對于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人權意識等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強調(diào)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結(jié)合本單元教學目標,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熟悉字音,熟記字形。了解新聞報道和報告文學的一般特征和結(jié)構(gòu)方式,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篩選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把握新聞事實、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觀評價三種新聞中能用到的材料。并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新聞強調(diào)真實,關注的當下發(fā)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

1.誦讀課文,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體會作者所傳達出的信息。

2.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寫作特點

而教學難點在于如何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點面結(jié)合的手法進行寫作。

三、說學生情況

初高中階段,正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時候,同時也是學會收集、判斷、處理信息,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時候。課文的價值在于作者以確鑿的事實、精確的數(shù)據(jù)、精辟的評點,表現(xiàn)了苦難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作者體現(xiàn)出來的毫不畏懼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能給學生以學習的榜樣。

四、教學方法

新聞閱讀準確的反應了方方面面的社會信息,從真實的生活出發(fā),傳達出時代的精神。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把握作者通過新聞想要表達出來的內(nèi)容。據(jù)此,本課教學我會采用閱讀指導法法、質(zhì)疑法、討論法、講讀法等來教學。在課改精神指導下,作為教師應該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收獲自學成功的樂趣,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

①導入新課。借助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結(jié)合當代社會反應出來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人們的生活,從而引出夏衍所寫的《包身工》

②閱讀全文,理清思路。整體感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來感知包身工悲慘的命運,體會作者對包身工命運的同情,對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和帶工老板無比憤怒的感情,以此突破教學重點。

③思考作者寫包身工群體的方法,引導學生把握點面結(jié)合手法的運用。既有對群體的“面”上的描寫,又有典型人物的描寫。特別是引導學生關注文中三次提到“蘆柴棒”。第一次的肖像,第二次的病倒,第三次寫瘦得像骷髏一樣也不放過,表現(xiàn)她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慘命運。以此突破教學難點。

④尋找有關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的語句,合作探究多種表達方式的有機融合,同時探究包身工的具體含義。

⑤課堂小結(jié)。針對今天所講的內(nèi)容進行一個知識總結(jié)。報告文學的特點在于它的新聞性,主要表現(xiàn)于針對帝國主義的殘暴掠奪進行了有力的揭發(fā)和嚴厲的抨擊,對于動員人民起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還在于它的文學性和評論性,分別表現(xiàn)為文中主線和副線。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會讓學生們在查詢一些新聞的寫法,認真觀察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寫一篇通訊。

六、在板書設計方面,我力爭簡潔明了,采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jié)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jié)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我的說課結(jié)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高一語文說課稿2

一、地位與作用: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十一課,也就是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教材體例的系統(tǒng)上來說,從第一冊的“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到第二冊的“篩選信息”、“研究探討”、“分析評價”,是將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作為訓練要點,其目的性更突出,也更能適應新世紀的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從這個方面上來說,《我與地壇》正處在這個訓練體系的較高層級上。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jīng)有了兩篇文章對“分析評價”這一訓練點進行了鋪墊,那么在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xiàn)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層級,它所要求的綜合語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僅僅是一個訓練點這么簡單。

二、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獨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對生命的認識。

2、抓住文中的關鍵句,揣摩語言。

(設計依據(jù):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不但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要讓學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啟示。)

三、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解開“我(作者)”、地壇、母親三者的關系。

四、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作為殘疾人對生命的感悟及對“生與死”的思考。

(設計依據(jù):課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義,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對“生命”的疑惑而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

五、文章特點與關鍵:

《我與地壇》是新教材的新課文,本篇課文超過7000字,是本學年度最長的一篇課文之一;教材同時將其確定為“自讀”課文,在課時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長度構(gòu)成了一對矛盾。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作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心理疲勞周期較短的現(xiàn)象;而課文說的是一個相對“沉重”甚至“沉悶”的話題。怎樣在45分鐘里將學生的注意力盡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完成對7000字的文章的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關鍵。

六、教學方法:

通過提問—啟發(fā)—討論—評價的步驟學習課文。

(設計依據(jù):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鑒于本篇課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義,如果能讓學生自己領悟,自己體會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華,很顯然比教師直接將所謂的“經(jīng)驗”“教訓”告訴給他們要來得深刻得多。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蔷褪菃栴},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問題,是將學生領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后通過討論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

七、教學方式:

(使用依據(jù):本文是通過學生默讀、誦讀去理解課文,感知具體的語言信息。通過討論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利用明膠片和投影儀將幾個需要討論的問題顯示出來,并要求學生緊緊圍繞它去思考。)

八、課時安排:

1課時

九、指導學習:

課前自學與課堂討論相結(jié)合。

(設計依據(jù):根據(jù)本文篇幅較長的特點,課前預習,自學是必須的。自學指導的要求是通過作者直接的語言去理解文章。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去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內(nèi)容,發(fā)揮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十、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挫折對于每個人來說幾乎是必將經(jīng)歷的。有些人面對命運中的挫折望而卻步,使成功從手中流逝;有些人卻能夠勇敢面對,昂首前行。這些人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為人們所尊敬,例如:司馬遷、張海迪、貝多芬等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失去了雙腿。他歷經(jīng)磨難,經(jīng)過一番苦苦的掙扎最終成為了一個著名的作家。

史鐵生有這樣一句話用來解釋他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

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躊躇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大向。”

到底他的這些文字是怎樣體現(xiàn)出他的靈魂,讓我們一起進入課文,進入作者的內(nèi)心,去獲得我們自己的體會。

(設計依據(jù):通過作者自己對名字的解釋,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經(jīng)歷下的特殊情感,使學生感受更為真切。)

2、讀準下列字詞:

宿()命坍圮()()玉砌()雕欄亙()古不變撅()

捋()蟬蛻()窸窸窣窣()()嘈()雜熨()帖猝()然倔強()()雋()永?。ǎ┦亟棺疲ǎ?/p>

(設計依據(jù):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礎知識。)

3、思考問題: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幾小節(jié)是對地壇景物的描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地壇的景物(作用)?

②作者是怎樣理解地壇的意圖?(用文中的話)

③比較3、5兩段的景物描寫,有無發(fā)生什么變化?如果有,這種變化意味著什么?(請位同學朗讀課文第5節(jié),其他同學思考)

④在地壇,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地壇又為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

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哪幾小節(jié)是對母親的描寫?

②作者通過哪些場景去描寫自己的母親?反映了母親怎樣的心境?

③通過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我們體會一下,作者的思想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討論)

4、重點研討,總結(jié)評價

①通過這堂課的分析理解,請同學們概括一下母親的做法給了作者一個怎樣的啟示?(思考)

②文中有段“設想”非常耐人尋味,可以說這是作者思想上的一次跨越,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設想”,作者是無法得到這樣的啟示的。就讓我們通過這個“設想”共同去體會“母親的偉大”。

③課文最后寫道:“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睆娜目?,此處的“車轍”“腳印”是可以有象征意義的。那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征了什么?

(設計依據(jù):按照

(五)作業(yè):有人說寫作是“本于內(nèi)心的郁積,發(fā)乎情性的自然”,這堂課的作業(yè)就是以《地壇給我的啟示》為題寫一篇類似讀后感的文章,不計長短,關鍵要發(fā)自于你們的內(nèi)心。

板書設計:

附一:

我與地壇:絕望——思考——希望(怎樣活)

我、地壇、母親

我與母親:頹廢——理解——堅強

附二:

送“我”——理解——(行為描寫)

憂“我”——堅忍——(心理描寫)

找“我”——焦急(關愛)——(側(cè)面描寫)

高一語文說課稿3

一.文本分析

《琵琶行》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三板塊“筆落驚風雨”的“詩從肺腑出”專題。課文寫的是詩人被貶江州后,在一次送客途中偶遇琵琶女,通過敘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涼身世的自述,表現(xiàn)出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這篇課文的特點是:全文句式整齊,音韻和美,讀來朗朗上口,對琵琶女形象的刻畫生動而細膩,對音樂的描摹靈動而優(yōu)美,極富感染力。

二.學生分析

學生需要從《琵琶行》這篇課文中學習詩歌語言的生動和諧以及情感表達的深刻細膩,更需要學習詩人如何通過高超的比喻來描摹音樂的能力。在認知上,高一學生已初步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基本能自行對本文的字詞進行疏通。在情感上,他們基本具備了對詩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詩詞意蘊和情感的興趣。學生需要采用誦讀體會、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學習本文。

三.目標闡述

知識和能力

能說出文中重點實詞、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文言字詞的含義。

能闡述作者運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作手法及效果。

能背誦并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

能在把握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的過程中運用誦讀體會的方法。

能在積累文言字詞的過程中運用查閱字典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能感受詩人遭貶謫后借琵琶女所表現(xiàn)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嘆和沉郁壓抑的悲涼心境。

教學重點

能闡述作者運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作手法及效果。

教學難點

能感受詩人遭貶謫后借琵琶女所表現(xiàn)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嘆和沉郁壓抑的悲涼心境。

四.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教師說以下導入語:在我們的生活中,音樂是人們傾訴內(nèi)心、表達情感的必備手段,請問大家,有沒有這樣一段音樂,曾經(jīng)觸動了你敏感的內(nèi)心,讓你為之潸然淚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琵琶女,她用一首琵琶曲,彈出了一位大詩人的眼淚,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本

1.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請大家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朗讀本文,參考文中的注釋,借助手頭的工具書,疏通文意。(學生對文中不懂的詞句提出疑問,教師強調(diào)重點文言字詞。)

2.感知文本,觸摸情感

掃除字詞障礙后,請大家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長詩,所敘何事?請你用簡介的話概括出來。(參考: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邊,巧遇琵琶女。)

說一說你從文章中初步感知的詩歌情感基調(diào)。(參考:凄涼、悲傷、凄慘、蒼涼等)

課文的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參考: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要,概述琵琶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為全詩奠定了凄涼的感情基調(diào)。)

(三)再讀課文,走近人物

1.整理文章結(jié)構(gòu),理清行文思路

請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為課文的每一部分加上一個小標題,來反映文章所敘之事的發(fā)展脈絡。(參考: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傾訴身世苦,同病相憐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

2.捕捉人物形象,走近人物內(nèi)心

詩歌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彼此有什么共同點?(參考: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兩者的共同點用課文原文回答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作者在塑造琵琶女這一形象的過程中,運用了怎樣的手法?(參考:側(cè)面渲染,渲染悲傷的出場環(huán)境;正面描摹,描寫怕怕女的神態(tài)動作及高潮的彈奏技巧;前后對比,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對比。)

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你心目中琵琶女的形象。(參考:曾經(jīng)名噪京都、青春歡笑、色藝雙絕、紅極一時,如今卻老大淪落、年老色衰、“獨守空船”,飄泊江湖,這是一個被遺忘,被命運所拋棄的悲慘形象,但她仍舊保有她女性的端莊和矜持,手執(zhí)琵琶,款款低訴)

(四)品讀課文,分析情感

1.體會作者寫作意圖

作者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筆墨來塑造這一形象?(參考:詩人著力刻畫琵琶女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抒寫自己的天涯淪落之恨。)

作者為什么會對琵琶女如此關注,兩個人到底有哪些共同點呢?分小組討論。(參考: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一個是名滿京都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過著冷落凄涼的寂寞生活。)

2.品味文章精彩語言

正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所以作者才會被琵琶女的音樂所感染,才會把琵琶女的彈奏寫得如此的精彩。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具體描摹音樂句子,說一說哪一句詩句最能打動你,為什么?

(參考:(1)運用精彩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2)從視覺、聽覺、感覺等多角度描寫: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3)側(cè)面描寫: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4)運用疊音詞:嘈嘈切切

3.感知人物內(nèi)心世界

你能從這一段音樂的描寫中看到琵琶女怎樣的內(nèi)心世界?(參考: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nèi)心情感的起伏變化,由歡樂,到沉思,再到悲憤,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

(五)總結(jié)歸納,把握主題

1.回顧詩歌,探究深意

請大家重讀課文,想一想,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2.朗讀全詩,小結(jié)歸納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們無盡的美感,請大家在課后搜集并整理。

高一語文說課稿4

一、目的:

1、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把握詩歌的意象,體味意境,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詩人的情感脈絡。

二、說課過程:

第一部分:

第一節(jié):“我和春天”“和你”“和更多的人”點明作者和春天融合在一起,同時照應題目“我們一起”;“海洋冰塊”船開始起航告訴我們冬天漸逝;這時,我們“呼喚風”“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作者盼望春天的到來。

第二節(jié):當豐收的“果子”被“狂風”“擊落”時,也是“種子”“撒遍大地”時,種子的“沉默”是為了“今天”的“歌唱”,“今天”意指上文的春天,也點明作者盼望春天的到來。春天到底怎樣呢?

第三節(jié):此節(jié)作者寫了那些意象?他們的特點是什么?

玉蘭花(潔白的心向藍天打開)、迎春花(繁星似的到處閃爍)、陽光(追逐著)、鳥兒(牽動著)、紫丁香(像影子一樣在身后晃動)等

他們總的特征是?生機勃勃、歡快祥和、繁花似錦。

體現(xiàn)作者的感情是?喜愛、贊美。

“紫丁香像影子一樣在身后晃動

春天正迎著我們走來,獻上更多的花朵”用比喻、擬人手法進一步表達對春天的贊美和盼望。

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敘述主體由第一部分的“我”變?yōu)椤澳恪?,第二人稱的運用拉近了敘述主體與詩中“你”的距離。由第一部分我們知道作者極力贊美春天,渴盼春天的到來。所以這一部分的“你”應該指春天。從文中找出體現(xiàn)春天特點的詞語、句子。

熱情、開朗;像四月的陽光;善良;憎恨黑暗,甚至陰影;清澈地對待別人(即真誠的對待別人)。

“愛情的震顫,莊稼的波濤,金屬的鳴響”從觸覺視覺聽覺表明你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你將一年又一年把這鮮紅的果子掛滿枝頭

讓善良的人們摘去”這里的“你”緊承上文,應該指“一顆鮮紅的漿果”般的“清澈地對待別人”的心,“讓善良的人們摘去”表達出“你”期待更多的人像你一樣真誠的對待別人。

第三部分:

這一部分在結(jié)構(gòu)形式上與前兩部分相比發(fā)生了變化,他的結(jié)構(gòu)特點是?

金字塔式結(jié)構(gòu)或巖石狀結(jié)構(gòu),把立體派繪畫技法引入詩歌創(chuàng)作,使詩歌從視覺上有建筑美,形成一種獨特的結(jié)構(gòu)。作者為什么用這樣的結(jié)構(gòu)?他表達什么內(nèi)容?

“我們結(jié)識了”“我們相識了”點明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友情或愛情。

詩中的意象特點,如:語言如大海翡翠、“坦白得像沙灘”,水鳥如“雪花”,江河“蔚藍”,太陽和星星“睡在我們的懷里”,白帆像“純潔的姑娘”,一連串的比喻、擬人修辭,勾畫出美好的景象,表達出友情或愛情的和諧美好。此部分之所以用這樣的結(jié)構(gòu)是為了暗示友情或愛情堅如磐石。第四部分:

土地說:我要接近天空

于是,山脈聳起

人說:我要生活

于是,洪水退去

河流優(yōu)美地流著

無論是土地還是人都說“我要”表明“我”有既定的目標和理想,這也告訴我們應對生活樹立理想或目標,只要有理想,一切困難都會被克服。

讓我們和更多的人一塊走吧

祖先在風中訴說著青蔥的愿望

號召我們?yōu)槔硐電^斗,我們的祖先期待著我們這樣。

緊接著作者提出了三個疑問:

我們又將給大地留下什么呢

我們的手臂又將收獲什么

歲月的皺紋又將閃出什么樣的光輝呢

前文中:太陽把七色的花朵投在枝條上,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進巖石縫中,形成壯麗的景觀。暗示我們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奉獻自己的力量。所以下文說到:

我不能設想,美麗的風光

不在人們臉上閃動

我們死去和誕生的地方還有什么意義

我不能設想,崛起的建筑里

不溢滿普通家庭的笑聲

我們的勞動、創(chuàng)造還有什么意義

作者連用兩個“不能設想”點出我們生命的意義和理想: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擁有生活的美麗。根據(jù)兩個“不能設想”句子的哲理,仿照句式,以“我不能設想——”為開頭,另寫兩個句子。例:我不能設想,青春的花環(huán)

不能結(jié)出香甜的果實

我們的生活奮斗還有什么意義

我不能設想,我們伸出的雙手

不能讓貧困的人們感覺到家的溫馨

我們的愛心奉獻還有什么意義

最后,作者發(fā)出號召:“拿起工具”“春天伴隨我們一同奔騰”既點明題目又發(fā)出真切的希望。“奔騰”的含義也一目了然,即奮斗,為理想奮斗,實現(xiàn)生命的意義。

高一語文說課稿5

一、開場白: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亭送別》。

二、說教材:

《長亭送別》選自新編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本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我國古代戲曲的初步鑒賞能力。

課文節(jié)選部分曲詞優(yōu)美,文采飛揚,高中語文大綱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據(jù)以上內(nèi)容和所教學生特點,將學習目標確立為:

1、識記有關文學常識,了解故事情節(jié)。

2、鑒賞曲詞的美

3、欣賞鶯鶯的人物形象。

重點和難點解析:本文節(jié)選自我國古典名著《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中的經(jīng)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實甫是我國古代杰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吸收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融化百家,創(chuàng)造了文才斑斕的元曲語匯.吸收借鑒這些,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寫作,而且對加厚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我們的學生的鑒賞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詞鑒賞做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主要用比較分析法來突破。

三、說教法:

適當?shù)慕虒W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遷移教學法

它最大的特點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信心,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體現(xiàn)為運用學過的古代戲劇知識,通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jié)。

2、比較分析法

它能增強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的主體意識,使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到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jié)課課中主要體現(xiàn)為讓學生將書上內(nèi)容與老師習進行以及動畫類比,突破重點和難點。

3、啟發(fā)--發(fā)現(xiàn)探究法

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體現(xiàn)為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四、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jù)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動口動腦動手,討論分析法。

2、鑒賞誦讀法。

五、說教學程序:

語文教學要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活,注意開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同時,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對劇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認識,就要對全篇的情節(jié)有細致的了解。因此,在進行新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如下準備和預習:觀看影片西廂記,,運用上節(jié)課的有關戲劇知識,參看提示、注釋,通讀全文,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完成學習目標1。

1、為了檢測預習的落實情況,我設計了三道預習檢測題、檢測預習。

2、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為此我用動畫《送別》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聽沖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3、鑒賞曲詞:

教師下水,學生往往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為此,為突破重點難點,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我先下水改寫了文中的兩首曲詞,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比較,加上教師的啟發(fā),貫徹大綱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育理論,自己動手品味出戲曲的色香、味,完成教學目標1。主要有以下幾個程序:

(1)出示自己改寫的兩支曲:

第一支是結(jié)尾兩曲中的[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么懶上車兒內(nèi),來時甚急,去后何遲。”我改寫如下:

第二支是開頭三曲中直抒屬胸臆的[叨叨令],改寫如下:

通過比較學生會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第一首有情有景形成一種藝術氛圍,第二首直接抒情感覺就不如第一首好。

(2)帶著這個知識,再讓他們自由朗讀曲詞,在讀的時候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A、課文具體寫了哪些時間和地點的景物。

B、運用了那些修辭手法。

C、課文中的哪段曲詞與以前學過詩詞的相似?

通過提示學生自然得出了曲詞的美在于意象的選用、情與景的交融、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幾個方面。

(3)再問:第一支曲《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你會想象出那些畫面?再次觀看動畫《送別》結(jié)合畫面,通過類比學生會得出好的語言不僅形象,更能使人產(chǎn)生詩意的聯(lián)想的結(jié)論。

4、分析人物形象:

借助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人文主義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點,在這一課中崔的比山高,比海深,比無邊的芳草更加無

邊無際的深情,感染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條更加久遠的歷史長河,鶯鶯的形象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素材,因此,分析鶯鶯的形象也是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這里,我一方面借助優(yōu)美的畫面給學生形象的展示,便于引發(fā)他們的聯(lián)想,另一方面以優(yōu)美的詩句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動口動腦使他們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來。

(1)根據(jù)畫面復述故事情節(jié)。

(2)問:古人云“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多情自古傷離別”在別離面前鶯鶯有哪些表現(xiàn),刻畫了她怎樣的性格?(討論發(fā)言)

5、學生學到知識后,通過當堂訓練,知識鞏固的才牢,于是,我設計了以下幾道習題讓學生趁熱打鐵,鞏固知識。

6、布置作業(yè):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我們的教育目標,在布置作業(yè)時,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的作業(yè):根據(jù)自己的個性特點選取自己喜歡的一首曲詞進行改寫。

結(jié)語:讀《西廂記》的時候總是不明白為什么郭沫若先生總是一味地稱贊莎士比亞的戲劇,總是為歌德的《浮士德》而傾倒,相信我們認真讀過王實甫之后,我們會知道,我們也有我們自己優(yōu)秀的戲劇。遵循潔、美觀的原則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我的說課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

高一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課文,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队晗铩泛途哂腥捞卣鞯摹对賱e康橋》共同組成一個文本,出現(xiàn)在這一單元,那么我們就得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中心,在音樂般的節(jié)奏中,在優(yōu)美徜徉的語言中,在回環(huán)往復的結(jié)構(gòu)中,在朦朧如雨的意象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美,去探索美。

二、說教學目標。

1、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2、知識和能力:了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3、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2、難點: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的手法,初步學會鑒賞象征詩。

四、說學情:

學生在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現(xiàn)代詩歌,懂得一些鑒賞詩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詩還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還有一定難度。另外本詩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很難理解其歷史背景。六、五、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fā)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征。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fā)揮學生自主性。運用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完成本課。詩歌重在朗讀,所以本課四個環(huán)節(jié)的解讀都在朗讀中完成。

(二)說學法。

關于學法,依據(jù)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鑒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xiàn)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jié)合,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聽慣了北方胡同里粗獷的叫賣,看慣了北國風光的千里雪飄,卻不曾體會,那細雨如絲的江南空氣中氤氳的朦朧與凄婉。一條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紙傘,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點太息般的淚光,若有若無地,飄進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樣的意境如此蕩人心腸?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欣賞那別樣的美。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我不準備一開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紹作者和背景,因為我想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讀詩的心境,隨著導入直接進入一種美的境界,而不想因為作者、背景的介紹而中斷;再者,介紹之后,反而扼殺了學生自己對詩的想象和理解。尤其這首朦朧的小詩,更有多樣的解讀。

初聽配樂朗誦,進入詩境,同時展示江南雨巷的畫面。這詩歌與音樂的結(jié)合是那么完美,而詩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旋律嗎?

再聽配樂朗誦,思考:詩人的音樂美是怎樣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讀語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體感知了詩歌的音韻和情感后,讓學生再次誦讀,根據(jù)剛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畫在紙上,并口頭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朧、凄清、悠長、寂寥的雨巷該是怎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丁香有時怎樣的一個姑娘?

2、品讀內(nèi)涵,品思想之美。

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煙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徘徊惆悵?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傾注了如此愁怨的諸多意象?詩人為什么想要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這個愁怨的姑娘又是誰?(同學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答)

(四)結(jié)束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隱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郁凄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麗的憂傷。但我們不能為了美而學戴望舒的傷感。畢竟他有那個時代的情緒背景。同學們可以課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閱讀他的其他作品,學習他高尚的審美情趣,學習他的愛國情懷。

(五)作業(yè):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景,展開想象,描寫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高一語文說課稿7

1【關于背景】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凡高的向日葵》。它是新教材高二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課文。文章以凡高畫的向日葵為切入點,展示凡高獨特的藝術追求,精神品質(zhì)。同時讓我們領略了藝術家令人嘆為觀止的繪畫才能。

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科學與藝術這一單元,其實獨具匠心。高二的學生正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時期,把這篇文章放在這一單元的目的正是讓學生通過對光和色彩的強烈刺激領悟畫者的人格魅力,獨特的藝術追求。并且可與上單元所學的《光榮的荊棘路》遙相呼應。所以我認為這是一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好文章。

2【教學目標的設計】

針對學生水平,我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的設計了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

②通過觀看向日葵圖片,進一步了體會文中凡高向日葵特點。

2過程能力與方法:

①體會文中凡高藝術追求。

②理解“太陽,向日葵,凡高,圣三位一體?”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①讓學生通過閱讀,加深對凡高精神世界,藝術追求的認識。

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凡高為什么能畫出這樣的向日葵?

難點:如何理解“太陽,向日葵,凡高,圣三位一體?”

教學目標的設計完全針對學生認知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緊密結(jié)合文本,從感性到理性,從事物的表面到本質(zhì)。

3【課堂結(jié)構(gòu)設計】

1提問法

課堂上互動交流最常見,最主要的方式。教師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師生對話,讓學生自己獲得知識,得出結(jié)論。

2小組討論法

討論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思考空間,讓他們在合作的前提下,得出結(jié)論,培養(yǎng)合作精神。

3朗讀法

充滿激情的朗讀讓他們在聽覺上受震動,心靈上有感悟。

4【教學媒體設計】

利用多媒體的技術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的沖擊,更好的理解課文。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僅幫助教師展示自己的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而是讓學生更好的利用網(wǎng)絡幫助學習,擴大知識面。

5【教學過程設計】

1以凡高的畫生前不被重視,死后被爭相收藏導入。請同學們講講凡高的生平。教師以電影《凡高傳》的對白介紹。

2展示自然界的向日葵圖案,展示凡高不同時期的向日葵作品,請同學說說凡高向日葵的特點。

問:“凡高的向日葵有什么特點?”(討論)

色彩明亮,充滿生命力,感恩,追光逐日。

問:“為什么凡高能畫出這樣的向日葵?”

老師引導:怎樣的土壤開出怎樣的花,怎樣的精神品質(zhì)藝術追求孕育出怎樣的向日葵,請同學在文中尋找凡高的藝術追求。

簡單總結(jié):文如其人,其實畫同樣如其人。

問:“太陽,凡高,向日葵,圣三位一體?”

三者是一致的。光明,希望,生命力。

請學生朗讀文中作品《向日葵》,作品在歌頌誰?舉例,這些人物的共性?對你有什么啟示?

總結(jié):朗讀《光榮的荊棘路》中的一段話。展示凡高的作品,音樂結(jié)束!

6【教學評價設計】

學生對這節(jié)課反應良好,既受到了視覺上的沖擊,又在心靈上有所悟。許多學生都表示要在課后去了解凡高這樣的人。當然,他們也指出教師在解釋圣三位一體上沒有向他們重點突出。在下節(jié)課中注意。

高一語文說課稿8

一、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內(nèi)容,借助朗讀、想象,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點難點:

1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數(shù):一教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題。

說到田園,人們往往會聯(lián)想到這樣一些詞:"阡陌交錯"、"竹木扶疏"、"田舍掩映"、"雞犬相聞".田園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許多文人吟詩作畫,心馳神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南宋愛國將領、著名詞人辛棄疾(其詞可分為:抒寫愛國情懷的英雄詞,描繪田園風光的農(nóng)村詞,體物言情的詠春詞和艷情詞。)描繪的鄉(xiāng)村圖景,領略鄉(xiāng)村特有的清麗寧靜,走進田園,共同領略田園所特有的美。誰來讀讀課題?《清平樂村居》。(師指名讀。)(板書: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宋詞是一種可以配曲子唱的詞,前面的那個"清平樂"("樂"要讀"yue",不讀"le")是詞牌,每首46個字,分為上下兩片,上片有4個韻腳,下片有3個韻腳字。(引導學生了解其他詞牌)詞牌還有很多呢:"念奴嬌"、"浣溪紗"、"虞美人","沁園春"也是的,對了,還有蘇軾"明月幾時有"的那個叫"水調(diào)歌頭"!后面的"村居"才是詞的題目,村居是什么?(鄉(xiāng)村人家)。

★關于題目"村居"———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村居有什么景致呢?

學生接觸到的首先是題目。一個"村居"會令孩子們浮想聯(lián)翩。會想到小橋、流水、人家;還會想到青山、綠水、樹林,會聞到花香,會聽到鳥語、泉聲……有了這個情感體驗,對于走進辛棄疾所要描繪的世界是大有幫助的,在農(nóng)村生活的孩子讀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比較,一個良好的情感鋪墊便形成了。

(二)、恬淡走近詩詞、"走向村居",走進辛棄疾所描繪的鄉(xiāng)村圖景

1.學生試讀,檢查自學效果。(讀對讀通)

2.聽錄音朗讀,聽清節(jié)奏,老師對照正音。明確詞的節(jié)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學生再齊讀一遍。在吳音中"走入村居",悠閑走進詩詞。(自己讀懂)

過渡: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huán)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里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xiāng)村生活啊,那對白發(fā)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創(chuàng)作了這首詞。(溫馨、清新、恬靜、親情、活潑……)

(三)、學習上片(上闕):(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誰來說說?

a、茅屋又低又小,溪邊上長的青青的草。茅檐的本意是什么?(茅房的的屋頂向旁伸出的邊沿部分)這里又是什么意思?這里的茅檐代指茅屋。如果屋檐低小的話,那這個茅屋肯定也是……(低?。┑湫偷慕限r(nóng)村小景,富于田園特色:

(清新、秀麗、悠然、生機勃勃)

b、那"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吳音:吳地的方言,當時辛棄疾就在吳地生活。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熱。翁媼:老年夫妻。媼:老年婦女的代稱。)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誰來用你的語言描述出來?

(溫馨、恬靜、親情、閑適、天倫之樂)

小結(jié):上片寫了具體哪些人、景、物?

茅檐小溪、青草、翁媼(板書)

(過渡)一對白發(fā)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著天,他們?yōu)槭裁锤械竭@樣幸福呢?

如果說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美景讓白發(fā)夫妻倆內(nèi)心愉悅的話,那又是什么讓他們覺得幸福呢?結(jié)合詞的下片(下闕),用你的語言描述一下所看到的。

大兒鋤豆溪東:

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里鋤草。

中兒正織雞籠:

二兒子正在編制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這里有個詞跟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意思不一樣的無賴:頑皮,可愛的意思。)溪頭臥剝蓮蓬:

趴在溪邊剝蓮蓬取蓮子吃.

小結(jié):那么,下片又具體寫了哪些人、景物的?

大兒、中兒、小兒(板書)

這又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呢?

各盡其力,各得其樂,其樂融融

哦,我們明白了。如果說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讓白發(fā)夫妻倆內(nèi)心愉悅的話,那么"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再加上老年得子,小兒又是這樣頑皮可愛,怎么能不讓他們覺得幸福,盡享天倫之樂呢!看來啊,這個"醉"是源于幸福的"酒未醉來人先醉".

同學們,我們再一齊來朗讀這種其樂融融的幸福吧:茅檐‖低??!……

欣賞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詞意。理解詞意,領悟內(nèi)蘊,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熏陶。(讀好讀出來)

關于《清平樂村居》中重點詞的交流、討論?

1."醉"的多角度理解

白發(fā)翁媼真的是因為喝了酒醉了嗎?(不是?)那是因為什么?

(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和老人生活的幸福)

在教學參考中,"醉"的解釋是喝醉的意思。但在上這一課的時候,我將引導學生不要拘泥這個答案,大膽討論:認為"醉"是陶醉,老人為風景的迷人而醉,為夫妻的親密而醉,為孩子們的懂事而醉。這樣的理解未嘗不可,因為詩歌本來就有自己的不確定性。

2、"無賴"中現(xiàn)真情

"無賴"二字應該說是這首詞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表面上的貶義卻恰恰顯示了詞人對小兒的喜愛。在對這個詞的教學時,一定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通過學生的生活體驗,來達到對詞的理解。但是詞人到底是喜歡小兒的什么?(他的可愛、天真、無憂無慮)(這可以結(jié)合辛棄疾的心境來看),還有剝蓮蓬的專著(因為在孩子的眼中這也是他的工作)。

3、對"最"的關注

我們注意到詞人對小兒的喜愛,往往會忽視詞人對大兒、中兒的情感。大兒、中兒都在勞動,按照我們傳統(tǒng)的看法,他們應該是值得贊揚的,其實辛棄疾對他們感情已經(jīng)通過一個"最"字展現(xiàn)了出來。詞人是喜歡大兒、中兒的勤勞的,但是他們和小孩來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稍加點撥學生就會理解。這樣就不會產(chǎn)生誤解了。

五、精讀品位,體會意境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詞也一樣。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句,通過寫景與敘事,創(chuàng)造了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描繪了一幅寧靜、悠閑的鄉(xiāng)村生活圖。這樣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歡、而且非常的——熱愛、向往、羨慕。具有濃厚的農(nóng)村生活氣息,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nóng)村生活的喜悅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副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今后一定會在宋詩中盡情遨游,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上闋勾勒環(huán)境烘托氣氛。

作業(yè):

1.發(fā)動學生查找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在縱向回憶低年段閱讀過的《江南》、《憶江南》、《水鄉(xiāng)歌》后,找辛棄疾的《西江月》"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等好詩好詞,甚至還要到找網(wǎng)站上的FLASH動畫賀卡《夢里水鄉(xiāng)》、《江南》等;讓他們在語文實踐活動的體驗中:"中國不愧是詩詞的國度,古往今來流傳著許多不朽的詩篇,我們應當如蜜蜂采蜜,充實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氣……"相信厚積不僅可以薄發(fā),而且會在孩子們的生命中多一分靈氣,為將來的美麗人生做好奠基。在積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進詞海。(讀寬讀下去)

2(聯(lián)系插圖,仔細觀察圖上的人物、景物,想象他們說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同學們把自己最喜愛的畫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或者用線條、色彩重現(xiàn)了鄉(xiāng)村恬然的風景;或者用生動的文字描繪了"大兒鋤豆溪東"那"汗滴河下土"卻充盈著"秋的期待"的情景;或者以聲情并茂的朗讀展現(xiàn)垂髫少年"臥剝蓮蓬"的動人畫面;或者化靜為動,創(chuàng)造性地演繹"醉里吳音相媚好"的情景……

3.背誦《清平樂村居》。

板書: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小溪青草

翁媼吳音相媚好醉

大兒中兒小兒喜

高一語文說課稿9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一、說教材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從學者身份的角度形象地描繪了梁啟超先生的一次演講,表現(xiàn)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雖然是略讀課文,但是,這一篇偏重于記述講演的課文,突出了講演者的形象,語言風趣而帶感情,能夠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有助于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強調(diào)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結(jié)合本單元教學目標,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熟悉字音,熟記字形。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學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感知偉人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美好心靈。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

1.誦讀課文,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作者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情方法。

而教學難點在于如何學會在記敘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法。

三、說學生情況

1、在心理上,青年初期的學生正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時候,心理像成年人接近,道德感、理智感與美感都有了深刻的發(fā)展,所以,應抓住這些因素,注意給學生樹立榜樣,用文學中的美好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來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在生理上,他們的智力接近成熟,所以要積極采用生動形象、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四、教學方法

散文教學應重視感悟和熏陶。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詞句、內(nèi)容以及情感脈絡,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jù)此,本課教學我會采用朗讀法、質(zhì)疑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來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使學生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在課改精神指導下,作為教師應該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收獲自學成功的樂趣,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

①導入新課。我會先進行背景導入法。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讓學生們看到一個真實的梁啟超,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②閱讀全文,理清思路。圍繞“文章主要記敘了梁啟超講演時的哪些情況”引導學生了解梁啟超的形象特點。通過探究,認識課文于記敘中描寫了人物出場的描寫,從而認識他是個有文采有學問有熱心腸的學者。以此突破教學重點。

③引導學生思考“梁啟超的這次講演給聽眾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通過尋找文中抒情的語句,包括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含蓄抒情的語句,來體會作者對梁啟超的敬仰、欣賞、贊美之情,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④探究人物的寫法,認識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⑤課堂小結(jié)。針對今天所講的內(nèi)容進行一個知識總結(jié)。學習本課使學生明白一件事情,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個道理,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最后,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刻畫同學的形象或者寫某一位老師的講課等。

六、在板書設計方面,我力爭簡潔明了,采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jié)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jié)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我的說課結(jié)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梁實秋

一.課文背景及作者簡介

二.重點詞音、詞句

三.本文的情感特點

四.作者對梁啟超的描寫,突出其特點

高一語文說課稿10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我與地壇》。下面、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設計,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總體構(gòu)想:(大綱、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應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所屬單元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xiàn)手法。

同時本篇文章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讀文章,這對于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契機。

新大綱”規(guī)定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币簿褪钦f,語文教學不僅要表現(xiàn)出其知識性、工具性的特點,還要表現(xiàn)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點。

所以,我從這兩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抓住關鍵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綿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寫景語言。

(二)熟讀課文,解讀作者對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強學生面對苦難時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過學習,體味作者對親情的獨特感悟,體會母愛的偉大,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擁有,學習體諒父母進而養(yǎng)成寬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觀。

《我與地壇》是新教材的新課文,雖然篇幅較長,但脈絡非常清晰。全文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古園風情,我的思緒,注重的是“生命”的意義,第二部分是寫對母親的理解,注重的則是“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對“生命”的疑惑,而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因此,本篇課文的難點在于:感受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對“生與死”的思考及對母愛的感悟。而教學重點則應該放在讓學生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從而解開“我(作者)”、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說教法

討論法: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結(jié)合對研究性學習理論和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的認識,本堂課主要采用討論式進行教學。討論是必須問題為中心,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師生和生生的對話、它旨在鼓勵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辨析、去歸納。

另外,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我還采用了通過以多媒體為教學手段的情景教學法和誦讀法,以激發(fā)學習熱情,通過直接感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三、說學生,說學法

這些學生,剛升入高中人生閱歷還很淺,又剛剛接觸到高中的散文,本文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樣學生偏淺的理解能力和文章相對深刻的內(nèi)涵構(gòu)就成了一對矛盾,怎樣在45分鐘里讓學生讀懂文章并有所收獲,完成對這篇文章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正確有效地學習方法是確保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關鍵。

(一)預習思考法;

(二)誦讀感知法;

(三)分析探究法;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f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具體探討、拓展延伸、鞏固探究”等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其中,導入新課估計需要3分鐘;整體感知需要10分鐘;具體探討20分鐘;拓展延伸10分鐘;鞏固探究需要2分鐘。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具體實施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激情導入。(本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情景導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激起全班同學學習課文的興趣,我設計如下導語來導入新課)

導語:有這樣一個人,從小生長在北京城,16歲時從清華大學附中畢業(yè),文革時為響應“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18歲主動去延安老區(qū)插隊落戶,21歲時因積勞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從此以后再也沒能站立起來,曾有的豪情壯志,所有的年少輕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樓,他痛苦迷惘過好一陣子,后來在母親的奔走下進了街道辦的一家小廠,在那里每天畫彩;再后來,他轉(zhuǎn)向了寫作,成了一名作家,當他第一次獲獎時,他的健康的朋友們把他從輪椅上抬起來為他歡呼時,他倔強的昂起了頭,但淚水卻委屈地流了出來。這個人就是史鐵生,讓我們看看他在《我與地壇》怎樣走過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歲月。

(二)抓住關鍵,總體把握(約10分鐘)

教師要求學生在5到8分鐘內(nèi)快速閱讀全文,并且用幾個詞歸納出這篇散文的核心內(nèi)容。

[設計意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因此,我限定閱讀時間,并要求閱讀后歸納概括。通過課堂上反復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具體探討(約20分鐘)

這一環(huán)節(jié)分兩個板塊進行,第一板塊:感悟生命;第二板塊:母愛無言。這兩個板塊我主要是通過問題教學法、分析探究法來完成的。下面請大家跟我走進第一板塊。

第一板塊感悟生命我是通過四個問題來達到我的家學目標。

1、“地壇”部分重在寫景,這些景的特點是什么?與“我”的處境有什么相通之處?

2、古園的景物除了荒蕪、冷落外,還有什么特點?請看文中的這一段文字:

3、面對這些景物,結(jié)合作者的情況說說作者得出了什么樣的思考?

4、在“地壇”的景物描寫后作者提出了哪三個嚴肅的問題?核心問題是什么?

由第四個問題過渡到第二板塊:母愛無言。對于這一板塊,我主要是通過問題討論法來完成教學的。

邊聽朗讀,邊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母親哪些行動?

(2)作者設想了母親哪些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了怎樣的母親形象?

(3)作者寫了自己的哪些心理活動?有什么作用?

(4)寫母親與“如何面對命運”這一作者追思的核心問題有何關系?

第四個問題是重點,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地壇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問題教學法,認為這種方法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利于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因此,我向?qū)W生出示了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四)、拓展延伸(約10分鐘)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

討論:

1、你有哪些關于“母愛”的體驗?

2、你遭遇過坎坷嗎?該如何正確地面對?

[設計意圖]讓學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壯,明白生命只有在負重的時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與可貴,以此消融平時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與痛苦。通過師生對話,展開心靈的交流,提升學生的精神與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悲哀,產(chǎn)生愛戴母親的情愫。實現(xiàn)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鞏固探究(師生共同小結(jié)后,教師布置作業(yè)。)(約2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根據(jù)板書,簡要的回顧一下這節(jié)課所學的內(nèi)容

2、教師布置作業(yè):

(1)、中國人有句俗語“好死不如賴活著”,當代女作家池莉有篇小說題名《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如今的社會有人喊生存日艱,有人說要提升生活的質(zhì)量等等。請聯(lián)系實際,寫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現(xiàn)你對目前高中生生存狀態(tài)的一點思考。

(2)回家后向父母說聲謝謝,并為他們做一件事。

[設計意圖]建構(gòu)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gòu)其知識與技能。為了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我特設計了這些作業(yè),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

高一語文說課稿11

一、教學目標

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jié)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fā)展的原則,我確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二、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

三、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jié)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知識遷移法、、分組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這樣既可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流程(我所采用的是高效課堂的模式)

情景導入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統(tǒng)統(tǒng)都會落空。”而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設計適當?shù)膯栴}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牽引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所以我的導入是這樣的:……

1、自學感知,敏銳感悟

為了更好的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自行解決本課的生字詞,及簡單的句子理解,初步弄懂課文大意,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采用多種誦讀方式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整首詩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將本課中覺得難以理解的問題找出來,留待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一起解決。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學生手中的教學資源。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利用學習資源,達到班級資源共享。讓學生走進文本。

2、合作探究,共同分析

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分小組進行,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要討論的問題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學環(huán)節(jié)中留下的疑難問題。第二部分是本課重難點問題,針對本課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上下片的內(nèi)容有什么不同?

2、所寫意象有什么特點?

3、上下片有什么聯(lián)系?

4、共同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通過分組,將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難的問題和老師所給出來的問題,合作進行討論,得到自己的、小組的答案。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思想,所有的同學都積極的挖掘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jié)合作意識。

3精彩展示,破繭成蝶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每個小組通過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學習的結(jié)晶。學生通過小組或者個人展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或問題的答案。教師相機進行適時評價、引導和糾正。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既可以了解學生對文本的掌握,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及表達能力。

4個性表達拓展思維

主要是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展現(xiàn),增強課堂的空間彈性。為此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麗的、充滿生機的湘江秋色圖。那么,面對著這樣壯麗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如果你面對著這樣的景色,心情會是怎樣?請細細品讀,把你的心情寫下來。讓同學們盡情的表達

5遷移延伸豐富視野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介紹更多的他們自己了解的毛澤東的詩詞,或句子。我在加以補充,讓學生選擇他所喜歡的篇目來背誦?;蛘咝〗M接龍來誦讀。

6課堂總結(jié)回歸文本

為了體現(xiàn)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己從各個方面來總結(jié)他們在本課中所獲得的收獲和情感體驗。自主總結(jié),自主回答。

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說課稿之《沁園春》就到這里了,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yè)有成。

高一語文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勸學》位于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構(gòu)成了“求學之道”這一模塊.

《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去學習的散文。

也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含義,對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提高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幫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nèi)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tǒng)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習慣?!秳駥W》是新課標規(guī)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里的比喻的含義和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diào)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啟發(fā)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因此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jié)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煉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布置課前作業(yè),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導入課題激發(fā)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注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盾髯印芬粫?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jīng)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jié)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復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nèi)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fā)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diào)“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5、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為下節(jié)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提高改變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態(tài)度積累堅持專一

注意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為主線.強調(diào)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搖籃.

歸納總結(jié)

這節(jié)課以閱讀為基礎,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為實踐模式,是一節(jié)實施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高一語文說課稿13

尊敬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說課的篇目——《再別康橋》。(課件展示題目)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說教學板書四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點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課的前提。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對整個文學鑒賞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对賱e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xiàn)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契合了新課標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詩歌派”詩人徐志摩的__之作,可以說是詩壇的一棵常青樹,因為它始終回蕩著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

2、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以上要求,結(jié)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標:

掌握誦讀技巧。初步學習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3、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高一語文說課稿14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沁園春雪》編排在長春版版初中語文第六冊第三單元,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能領略詩情畫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復吟誦,聯(lián)想品味,既提高欣賞能力;也感受詩人抒發(fā)的強烈情感,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jù)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jié)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①引導學生欣賞詞大氣鎊礴,曠達豪邁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準確,精練的語言魅力,發(fā)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③引導學生領會詞贊美祖國壯麗河山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感情。

前兩點側(cè)重能力目標,后一點側(cè)重德育目標。這是符合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關于教學目標分類六級認知理論的。詞的下闕第三層是全詞點睛之筆,表現(xiàn)全詞主旨,因而定為教學重點;詞上闋寫景是下闕評古頌今的基礎,起鋪墊作用,下闋評古是為了頌今--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對初中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定為教學難點

第二、學情分析

目前我班學生的整體狀況是:學生良莠不齊,差距比較懸殊,班級中能夠達到優(yōu)秀的學生很少,因此我在本課教學中多采取引導式教學。

第三、說教法

本課主要使用誦讀法,提問法和練習法。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