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優(yōu)質(zhì)課件_第1頁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優(yōu)質(zhì)課件_第2頁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優(yōu)質(zhì)課件_第3頁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優(yōu)質(zhì)課件_第4頁
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優(yōu)質(zhì)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李白朗讀提示五言詩——“二三”或“二二一”如“舉頭/望明月”“離離/原上/草”。七言詩——“二二三”或“二二一二”如“春風/不度/玉門關”“留取/丹心/照/汗青”。初讀詩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qiānɡyú理解詩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市西南。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平羌:江名,即青衣江。發(fā):出發(fā)清溪:指清溪驛,在今四川犍為峨眉山附近。君:指同住峨眉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州:今重慶一帶。注釋理解詩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靜靜流淌的水面上。夜間乘船出發(fā),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只能依依不舍順江而下去往渝州。詩意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分,又與杜甫合稱為“大李杜”。李白背景資料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這首詩寫于他出蜀遠游,向三峽進發(fā)的途中。他懷著建功立業(yè)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揚帆東下,辭親遠游。然而這個青少年生活過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躊躇滿志的胸中縈繞著留戀的情緒?!抖朊忌皆赂琛敷w會情感①熱愛大自然的浪漫情操。②對故地(四川)的戀戀不舍之情。③對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體會情感五個地名連用,造成空間迅速轉(zhuǎn)換之感,讓人感覺到行船之快,既傳達出詩人江行的獨特體驗,又抒發(fā)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這首詩連用五個地名,有何作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體會情感本文的詩眼是“思”。詩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兩個意象來傳達眷念之情,“月”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誘導物。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如同思友之情。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更加深沉。這樣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抖朊忌皆赂琛方枘膬蓚€意象寫盡對故鄉(xiāng)故人的眷戀的?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山中月江水流寫法探究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寫景(一、二句)——描寫峨眉山的美麗景色。抒情(三、四句)——抒寫對友人的思念之情結(jié)構主旨理解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年輕時月夜初離蜀地的情景,連用五個地名,結(jié)構精巧,抒寫離別故土親友時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杜甫初讀詩歌/江南逢李龜年杜甫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qí/理解詩意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尋常:經(jīng)常。崔九:崔滌,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江南:這里指今湖南一帶。落花時節(jié):暮春,陰歷三月。君:指李龜年。注釋江南逢李龜年杜甫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理解詩意當年我經(jīng)常在岐王府里與崔九的堂前見到你并聽到你的歌聲。現(xiàn)在正好是江南風景秀美的時候,在這暮春時節(jié)再次遇見了你。詩意江南逢李龜年杜甫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作者簡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寫作背景此詩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長沙的時候。安史之亂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和流落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而感慨萬千,于是寫下這首詩?!督戏昀铨斈辍菲肺鲈娋洹搬跽铩薄按蘧盘们啊边@兩個詞仿佛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jīng)常雅集之處(達官貴人之家),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詩人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賞析江南逢李龜年杜甫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品析詩句“落花時節(jié)”,暗喻了世運的衰頹(tuí)、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zhuǎn)一跌,更在字里行間寓藏著無限感嘆。把前后兩相對照,大有風光不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嘆。賞析江南逢李龜年杜甫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寫作特色詩是感傷世態(tài)炎涼的,雖全詩并無直接抒情之語,但時世之凋敝喪亂與人生之凄涼飄零,卻盡寓其中。語極平淡,內(nèi)涵卻無限豐滿。前兩句寫過去之勝,后兩句寫現(xiàn)在之衰,以樂景襯哀情,“江南好風景”繁華美景時節(jié)“落花時節(jié)”相逢,隱寫世亂時艱,字里行間暗寓無限的悲嘆。主旨理解運用了對比手法,抒寫了時代的變遷,流露了詩人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和傷感之情。岑參初讀詩歌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qiǎnɡbànɡ初讀詩歌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①行軍:行營、軍營。②九日:指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③故園:故鄉(xiāng)。④送酒:化用典故,陶淵明重陽日在宅邊的菊花叢中悶坐,剛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來,于是痛飲至醉而歸。⑤傍:靠近。注釋理解詩意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在這戰(zhàn)亂的行軍途中,沒有誰能送酒來。我在遠方思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它雖然無人欣賞,孤寂而凄涼,但也一定不負秋陽,在淪陷都城的斷壁殘垣間競相綻放。詩意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作者簡介岑參(715-770)荊州江陵人。著名的唐代邊塞詩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現(xiàn)存詩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為“高岑”。岑參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因史書載時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他當年重陽節(jié)在鳳翔寫的。品味詩情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點明了詩文寫作的時間。劈頭一個“強”字,是不愿為之而又不得不為之的心態(tài)體現(xiàn),表現(xiàn)了詩人在戰(zhàn)亂中的凄清景況。賞析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品味詩情化用典故,“無人送酒來”句,實際上是在寫旅況的凄涼蕭瑟,無酒可飲,更無菊可賞,暗寓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huán)境。賞析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品味詩情開頭一個“遙”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烘托了詩人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接著詩人將對親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濃縮到了“故園菊”上。“憐”字,不僅寫出詩人對故鄉(xiāng)之菊的眷戀,更寫出詩人對故園之菊開在戰(zhàn)場上的長長嘆息,百般憐惜。賞析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品味詩情此處的想象之辭已經(jīng)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xiāng),而寄托著詩人對千萬飽經(jīng)戰(zhàn)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國事的憂慮,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取得和平的渴望。賞析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主旨理解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登高望遠,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對戰(zhàn)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和對和平的渴望。李益初讀詩歌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理解詩意受降城:地名,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回樂烽:烽火臺名。蘆管:笛子。一作“蘆笛”。征人:出征或戍邊的軍人。盡:全。注釋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理解詩意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貥贩榍暗纳车匕椎孟裱?,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秋霜,大漠蒼涼曠遠。在這萬籟俱寂的夜里,夜風中不知何處吹起凄涼幽怨的蘆笛聲,陡然喚醒了“征人”綿綿不絕的鄉(xiāng)愁。詩意作者簡介李益(約750—約830),唐代詩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肅武威市)人,后遷河南洛陽。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李益背景資料唐初名將張仁愿為了防御突厥,在黃河以北筑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這首詩就是由此而來?!兑股鲜芙党锹劦选敷w會情感詩歌前兩句通過寫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環(huán)境的凄清與寒苦,為寫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奠定了情感基調(diào)。詩中“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邊塞怎樣的環(huán)境特點?體會情感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巧運回旋跌宕之筆,寫“吹蘆管”而以“不知何處”領起,自然引出結(jié)句:“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賞析體會情感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氨M”字籠括所有征人,一個“望”字,真可謂用到極致了?!巴弊终諔安恢翁帯?。征人原已思鄉(xiāng),今聞悠揚哀怨的笛聲從家鄉(xiāng)那邊飄來,便無不回頭“望鄉(xiāng)”。雖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著落,有了依靠。賞析寫作特色本詩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xiāng)情的詩作。詩人描繪了一幅有色有聲有情的邊塞月夜圖。山峰、沙地、高城、月色,構成了征人思鄉(xiāng)的典型環(huán)境;如泣如訴的笛聲更觸發(fā)起征人無限的鄉(xiāng)思。全詩將視覺、聽覺與感覺熔于一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xiāng)情的詩作,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濃烈的鄉(xiāng)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主旨理解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思鄉(xiāng)愁情的名作。全詩通過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于一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包括吹笛人)濃烈的鄉(xiāng)思和滿懷的哀愁之情。課外古詩詞誦讀詩詞課題總覽《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龜年》杜甫《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峨眉山月歌李白作者名片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為權貴所容,使他對腐敗社會加深了認識,寫下了許多抨擊帝王權貴荒淫奢侈和控訴現(xiàn)實政治黑暗的詩篇,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李杜”。其作品風格豪放飄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靜夜思》《春夜洛城聞笛》《將進酒》《蜀道難》等。寫作背景這首詩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寫于他出蜀遠游,向三峽進發(fā)的途中,他懷著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揚帆東下,辭親遠游。然而這個青少年生活過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躊躇滿志的胸中縈繞著留戀的情緒。詩詞解讀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月光。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東北。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今夜。出發(fā)。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州:今重慶一帶。詩詞翻譯高峻的峨眉山巔懸掛著半圓的秋月,月影靜靜地倒映在緩緩流動的平羌江水之中。夜間乘船從青溪驛出發(fā),直奔三峽,想你卻難以相見,戀戀不舍地去向渝州。主旨歸納這首詩通過對月夜行船所見的描寫,描繪了峨眉山夜間的美麗景色,抒發(fā)了詩人離別思友之情。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全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重點賞析詩從“峨眉山月”寫起,“秋”字既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巧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靈。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五個地名的連用,造成空間迅速流轉(zhuǎn)的感覺,讓人感覺到行船之快,不著痕跡地表達著離愁別緒。詩境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之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穿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發(fā)媒介。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詩中凡詠月處,皆抒發(fā)了即思友之情,令人陶醉??碱}演練1.這首詩構思精巧,歷來為人稱道。其精巧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哪里?連用五個地名,造成空間的迅速轉(zhuǎn)換之感,不著痕跡地為讀者展開一幅千里行旅行圖,又讓人感到行船之快,既傳達出詩人江行的獨特體驗,又抒發(fā)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2.第二句詩人用“入”“流”兩個動詞寫出了峨眉山月怎樣的一種“動”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江南逢李龜年杜甫作者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拾遺、杜少陵等,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西)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圣”。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詩詞解讀江南逢李龜年杜甫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唐玄宗時著名樂師,擅長唱歌。安史之亂后,流落江南。經(jīng)常。指殿中監(jiān)崔滌,唐玄宗的寵臣?!熬拧笔撬谛值苤械呐判?。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這里指湖南一帶。春末。指李龜年。詩詞翻譯當年在岐王府里經(jīng)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聽到你的歌聲。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風光的時候,(沒想到)在這落花時節(jié)又與你重逢。主旨歸納這首詩通過詩人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及書寫現(xiàn)實中與李龜年相逢,運用了對比手法,抒寫了時代的變遷,流露出詩人對唐王朝盛衰變化的蒼涼感嘆以及對彼此現(xiàn)狀的悲嘆。重點賞析這首詩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的一篇。前二句言過去之盛,在疊唱和詠嘆中,蘊含著深沉的感情,流露出對往昔盛世的無限眷戀,為下文轉(zhuǎn)折做了鋪墊;后二句寫現(xiàn)在之衰,“落花”既有個人身世之悲,也有對一個繁華時代落幕的嘆惋,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抒發(fā)的無限感慨。全詩并無直接抒情之語,但時世之凋敝、人生之凄涼卻盡寓其中,流露出詩人對唐王朝盛衰變化的蒼涼感嘆以及對彼此現(xiàn)狀的感嘆。詩很短,剛開頭即煞尾,連一句也不愿多說,更讓人體味到那種深沉的悲哀與感慨??碱}演練1.“落花時節(jié)”有什么特殊含義?比喻國運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不只是寫景。不僅點明暮春時令,而且隱喻著彼此飄零、社會動亂、民生凋敝等家國之情。)2.賞析后兩句詩的表現(xiàn)手法及思想感情。表現(xiàn)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襯離亂世事和沉淪身世。

思想感情:抒發(fā)對時世之凋敝喪亂與人生凄涼飄零的感慨之情。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作者名片

岑參(約715—770),江陵(今屬湖北)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官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世稱岑嘉州。岑參工詩,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高岑”。有《岑參集》十卷,已佚。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jié)在鳳翔寫的。詩詞解讀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指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勉強。重陽節(jié)有登高賞菊飲酒以避災禍的風俗。故鄉(xiāng)。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可憐??拷?。詩詞翻譯九月九日重陽佳節(jié),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然而在這戰(zhàn)亂的行軍途中,沒有誰能送酒來。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大概靠近戰(zhàn)場零星地開放了。主旨歸納這首五言絕句通過寫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登高望遠,表現(xiàn)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zhàn)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重點賞析這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劈頭一個“強”字,則表現(xiàn)了詩人在戰(zhàn)亂中的凄清景況。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這里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zhàn)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此句承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明白如話,使人不覺是用典。正因為此處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們種種的聯(lián)想和猜測:造成“無人送酒來”的原因是什么呢?這里暗寓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huán)境。第三句開頭一個“遙”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而更見思鄉(xiāng)之切。作者寫思鄉(xiāng),沒有泛泛地籠統(tǒng)地寫,而是特別強調(diào)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這樣寫,不僅以個別代表一般,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fā)展而來的,是由上述陶淵明因無酒而悶坐菊花叢中的典故引出的聯(lián)想,具有重陽節(jié)的節(jié)日特色,仍貼題目中的“九日”,又點出“長安故園”,可以說是切時切地,緊扣詩題。最后結(jié)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展現(xiàn)出一幅鮮明的戰(zhàn)亂圖:長安城中戰(zhàn)火紛飛,血染天街,殘垣斷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此處的想象之景已經(jīng)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xiāng),而寄托著詩人對飽經(jīng)戰(zhàn)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這一結(jié)句用的是敘述語言,樸實無華,但是寓巧于樸,余意深長,耐人咀嚼,頓使全詩的思想和藝術境界出現(xiàn)了一個飛躍。考題演練1.這首詩寫了_______這一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從詩中_______、_______等詞語可以看出。重陽節(jié)九日登高酒菊2.“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是怎樣表現(xiàn)的?請簡要分析。兩句詩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寄托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詩人一是直抒真情,“遙憐”一詞將詩人對故園的思念和擔憂直接表現(xiàn)出來;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繪了長安故園紛飛的戰(zhàn)火,殘?zhí)箶啾陂g叢叢寂寞開放的菊花,以寫故園菊來寫故園長安,讓讀者仿佛看到一幅鮮明的戰(zhàn)亂圖,從而形象地表達詩人對故園的思念和對國事的憂慮。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作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