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多樣性與同一性_第1頁
細胞的多樣性與同一性_第2頁
細胞的多樣性與同一性_第3頁
細胞的多樣性與同一性_第4頁
細胞的多樣性與同一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細胞的多樣性與同一性第1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看圖回答問題--請說出它們的名稱第2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紅細胞、白細胞口腔上皮細胞正在分裂的植物細胞洋蔥表皮細胞第3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肌肉細胞神經(jīng)細胞噬中性粒白細胞卵細胞精子紅細胞細胞的多樣性第4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造成細胞不同形態(tài)結構的原因?討論第5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細胞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結構是因為生物體內(nèi)的細胞所處的位置不同、功能不同,是細胞分化的結果。人體不同的細胞細胞分化第6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動物細胞模式圖細菌細胞模式圖藍藻細胞模式圖植物細胞模式圖第7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2、統(tǒng)一性:各種細胞有共同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zhì)、細胞核、植物細胞都有細胞壁)1、多樣性: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多種多樣第8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一、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二、細胞學說的建立三、顯微鏡的使用第9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一、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第10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1)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最主要的區(qū)別是什么?(2)擬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與真核細胞的染色體有什么不同?(3)原核細胞有什么結構?真核細胞又有哪些結構?快速閱讀P8-10,思考下列問題:有無核膜(有無成形的細胞核)DNA;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zhì)構成

細胞膜原核細胞質(zhì)擬核

細胞膜真核細胞質(zhì)細胞核體現(xiàn)了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統(tǒng)一性第11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1、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主要區(qū)別:有無“核膜”細菌細胞模式圖藍藻細胞模式圖植物細胞模式圖動物細胞模式圖第12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DNA細胞壁細胞膜纖毛鞭毛核糖體原核細胞結構模式圖(擬核)

原核細胞沒有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也沒有染色體,但有一個環(huán)狀的DNA分子,位于無明顯邊界的區(qū)域,稱為擬核。第13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電子顯微鏡呈現(xiàn)的微觀方面:1.細胞膜:和真核細胞相同2.擬核:無核膜、核仁,僅由環(huán)狀DNA分子組成(DNA不和蛋白質(zhì)結合,無染色體)3.細胞質(zhì):有核糖體(只有這一種細胞器)4.細胞壁:由糖和蛋白質(zhì)組成注:植物細胞的細胞壁由纖維素和果膠組成第14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2、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原核細胞真核細胞細胞大小細胞核染色體細胞器實例有成形的細胞核有核膜。無成形的細胞核

沒有核膜,稱為擬核較?。?μm~10μm)較大(10μm~100μm)有核糖體、線粒體、內(nèi)質(zhì)網(wǎng)、高爾基體、葉綠體(植物)等只有核糖體有染色體,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zhì)結合無染色體,環(huán)狀DNA不與蛋白質(zhì)結合藍藻,細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植物,動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等第15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3、典型的原核生物介紹藍藻:又稱藍細菌。

一般來說,我們用肉眼是分辨不清藍藻細胞的。但當以細胞群體出現(xiàn)時,可出現(xiàn)因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而導致的赤潮(咸水水域),水華(淡水水域)。聚集的藍藻水華赤潮細胞質(zhì)中有藻藍素和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自養(yǎng)生物)第16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常見的幾種藍藻藍球藻顫藻念珠藻第17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發(fā)菜:發(fā)菜發(fā)菜

藍藻的一種,群體呈黑藍色,狀如發(fā)絲,生產(chǎn)于我國的西北草地和荒漠。第18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百萬大軍摟發(fā)菜阿拉善在哭泣

第19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二、細胞學說的建立第20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維薩里比夏虎克列文虎克馬爾比基施萊登施旺耐格里魏肖爾肉眼觀察顯微鏡觀察電子顯微鏡觀察解剖人的尸體觀察死細胞觀察細菌紅細胞精子等觀察動植物活細胞觀察細胞分裂1543166518世紀18581.建立過程:第21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fā)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chǎn)物所構成。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chǎn)生。細胞通過分裂產(chǎn)生新細胞。(魏爾肖)思考1、找出以上不當?shù)囊粭l,并改正。2、通過分析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你能領悟到科學發(fā)現(xiàn)具有哪些特點?2.細胞學說的具體內(nèi)容:第22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細胞學說的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tǒng)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tǒng)一性,使人們認識到各種生物之間存在共同的結構基礎;細胞學說的建立標志著生物學的研究進入到細胞水平,極大地促進了生物學的研究進程。3.細胞學說建立的意義:第23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三、顯微鏡的使用第24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目鏡物鏡鏡筒鏡臂鏡柱載物臺壓片夾反光鏡遮光器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轉換器鏡座(一)顯微鏡的構造第25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目鏡:5×,10×,15×物鏡:10×(低倍)40×(高倍)100×反光鏡:反射光線有平面鏡、凹面鏡兩種遮光器:調(diào)節(jié)通光量粗準焦螺旋:升降鏡筒幅度較大,逆時針旋轉上升鏡筒;順時針旋轉下降鏡筒。細準焦螺旋:升降鏡筒幅度很小。第26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低倍物鏡通光孔載物臺1、對光①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通光孔,轉動粗準焦螺旋,使低倍鏡前端距載物臺約1-2厘米的距離。(二)顯微鏡的使用第27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1、對光②選擇較大光圈;讓左眼朝目鏡里注視,同時用手將反光鏡轉向光源;調(diào)節(jié)反光鏡,直至從目鏡里看到一個白色明亮的圓形視野。

光圈反光鏡第28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將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使待檢查部分位于通光孔中心,用彈簧夾片壓住載玻片兩端。

2、低倍鏡觀察①1、對光第29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兩眼從側面注視,將物鏡降至接近標本停止。2、低倍鏡觀察②1、對光第30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用左眼朝目鏡里觀察,同時轉動粗調(diào)節(jié)器,緩慢上升鏡筒,直到視野中出現(xiàn)物象,再用細準焦螺旋調(diào)節(jié)。

2、低倍鏡觀察③1、對光第31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先將低倍鏡下找到所需觀察的物象,把要進一步放大的部位移到視野正中央。3、高倍鏡觀察2、低倍鏡觀察1、對光

轉動轉換器,使高倍鏡到位。調(diào)節(jié)反光鏡和光圈,使光照明亮,再微微調(diào)節(jié)細準焦螺旋,直到物象清晰。

4、顯微鏡復原第32頁,共3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是低倍鏡還是高倍鏡的視野大、視野明亮?為什么?

低倍鏡的視野大,通過的光多,較亮,放大的倍數(shù)??;高倍鏡的視野小,通過的光少,較暗,放大的倍數(shù)大。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鏡觀察,往往由于觀察的對象不在視野范圍內(nèi)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用轉換器轉過高倍鏡后,轉動粗準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鏡觀察,只需微調(diào)即可。轉動粗準焦螺旋,容易壓壞玻片。第33頁,共35頁,2023年,2月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