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一輪課程語文:論述類文本整合信息并分析和推斷(教案)
一、自我診斷知己知彼
閱讀下邊的文字,完成下列1—3題
談審美移情
所謂移情,通俗地說,就是指人面對天地萬物時,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萬物身
上去,似乎覺得它們也有同樣的情感。當自己心花怒放時,似乎天地萬物都在歡笑;苦悶
悲哀時,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當然,天地萬物不會歡笑,春花秋月也不會悲愁,是人
把自己的悲歡移置到了他們身上。描繪此種移情現(xiàn)象的第一人是莊子。《莊子·秋水》篇
中,莊子看見魚兒“出游從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體驗到的快樂之情移置到魚身上,
覺得魚在出游時也是快樂的。莊子所述,是典型的審美移情現(xiàn)象。
然而,對移情現(xiàn)象作出真正的理論概括是晚清的事。最早把移情作為一種美學觀念提出來
的是德國學者費舍爾父子。他們認為,我們對周圍世界的審美觀照,是情感的自發(fā)的外射
作用。也就是說,審美觀照不是主體面對客體時的感受活動,而是外射活動,即把自己的
感情投射到我們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費舍爾父子那里,移情觀念已大體
上確定了,但通過形而上的論證把移情說提高到科學形態(tài)的則是德國美學家立普斯。因為
移情說的影響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譽為美學界的達爾文。
審美移情作為一種審美體驗,其本質是一種對象化的自我享受。這就是說,審美體驗作為
一種審美享受,所欣賞并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觀的對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審美享受
的瞬間,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個與自我不同的對象(自然、社會、藝術中的事物)
中去,并且在對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審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兩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贈。移情和感受不同。在
感受活動中,主體面對客體,主客體是分離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動中,主體移
入客體,客體也似乎移入主體,主客體融合為一,已不存在界限。對主體而言,他完全地
沉沒到對象中去,在對象中流連忘返,進入忘我境界;對客體而言,它與生命顫動的主體
融合為一,實現(xiàn)了無情事物的有情化,無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說,在移情之際,不
但物我兩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贈、物我回還。清代大畫家石濤在描述自己創(chuàng)作的心
理狀態(tài)時所說的“山川脫胎于予,予脫胎于山川”“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就是審美移
情中的物我互贈、物我回還的情境。
審美移情發(fā)生的原因是同情感與類似聯(lián)想。谷魯斯等人認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
動,移情源自于人的“內模仿”。但立普斯的觀點更可信。他認為,審美移情起源于人的
類似聯(lián)想。人都有一種自然傾向或愿望,要把類似的東西放在同一個觀點下去理解,所以
總是按照切身經驗的類比,去看待身外發(fā)生的事件。這就是說,審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
以自己體驗到的某類情感,去類比、理解周圍看起來是同類的事物。這種同情,不但及于
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無生物。
審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盡管移情不一定伴隨美感,但美感則必定伴隨移
情。因為審美移情能給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來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
是自由的牢籠??墒窃趯徝酪魄榈乃查g,自身的牢籠被打破了,“自我”可以與天地萬物
相往來,獲得了自由伸張的機會?!白晕摇迸c天地萬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從有
限擴大到了無限。
(節(jié)選自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有刪改)
(1)下列關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莊子·秋水》中,莊子把自己出游中體驗到的快樂之情移置到魚身上,覺得魚在出游
時也是快樂的。這實際上是莊子對自己感情的對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為一種美學觀念提出來的,是德國學者費舍爾父子。但是,立普斯對移情
的闡釋才使得移情說具有了科學形態(tài),他也因之深受贊譽。
C.在審美移情說看來,人的審美體驗是主體在對客觀對象的欣賞中,觸生出千種情緒、萬
般感受,從而體驗到審美對象所具有的獨特的審美價值。
D.移情與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動中,主客二分,主體在客體面前保持自我,物我兩立;而
在移情時,主體與客體的界限被打破,主體客體相融合。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中關鍵詞的理解。題干要求選出對“移情”理解不正確的一項。C
項,“人的審美體驗是主體對客觀對象的欣賞中……”錯。文章第三段說的是“審美移情
作為一種審美體驗,其本質是一種對象化的自我享受。這就是說,審美體驗作為一種審美
享受,所欣賞并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觀的對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雖然對移情現(xiàn)象作出理論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學家,不過《莊子·秋水》中對“魚之
樂”的記載表明我國的哲學家早已經描繪了這種現(xiàn)象。
B.關于審美移情的起因,曾經出現(xiàn)過不同的觀點。谷魯斯等人認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
的生理活動,移情源自于人的“內模仿”,這種觀點不可信。
C.審美的人以自己體驗到的某類情感,去類比、理解周圍看起來是同類的事物,這與人要
把類似的東西放在同一個觀點下去理解的自然傾向是一致的。
D.審美移情能讓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隨著移情,因為審美移情能幫人打破自身
的有限性,讓自我的心靈豐富化,給人帶來充分的自由。
【答案】B
【解析】對于文意概括題,考生應明確題干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不正確的一
項”。然后先分析選項,凡說法過于絕對,有因果關系的選項要重點關注,因為這些選項
易犯絕對化、以偏概全、強加因果等毛病。比如本題中“這種觀點不可信”就過于絕對
化,與文意不符,因為文中只是說另一種觀點更可信而已。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等詩句,都體現(xiàn)了審美移情,是詩人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結果。
B.鄭板橋《竹石》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
南北風?!睆膶徝酪魄榭矗娙藢徝佬蕾p的對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
感。
C.北宋畫家文與可畫竹時,“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身與竹化”所強調的是竹已
化為畫家的精神,獲得了人的生命存在。這是移情中出現(xiàn)的物我兩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中,南宋詞人辛棄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
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嫵媚起來。此時主體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屬于青山
的。
【答案】D
【解析】題干要求“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主意考查學生依據(jù)
文意進行正確推斷的能力。D項,“只屬于青山的”錯。文章第三段說“審美移情作為一
種審美體驗,其本質是一種對象化的自我享受。這就是說,審美體驗作為一種審美享受,
所欣賞并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觀的對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審美享受的瞬間,是人把
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個與自我不同的對象(自然、社會、藝術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對
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四段也有明確說明,此時應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二、溫故知新夯實基礎
1.選項特征
(1)本類選項重在對全篇的考查,主要根據(jù)段意、主旨的把握推斷相關的結論。
(2)選項不再僅僅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時是跳出選文,采用文外設題的方法,讓考生根
據(jù)文意來判斷。
2.觀點推斷題解題三步驟
把握選項所陳述現(xiàn)象或事件背后隱含的觀點。
注意:因為選項很難像全國卷第1題局部區(qū)域選項那樣在文本中找到與之完
第一步
全對應匹配的文字(只能找到個別相關詞句),做題時需要根據(jù)選項中的關鍵
詞,在文中找到大體的對應區(qū)域。
吃透文本觀點,同時,注意區(qū)別作者觀點與他人觀點。作者常常會通過列出
第二步若干人的觀點加以辨析,或贊同,或否定,要注意區(qū)別哪些觀點是他人的,
哪些是作者的。
將原文對觀點的論證依據(jù)與選項進行比對,看選項的觀點(分析論證所要表
達的觀點或文外所設論據(jù)所要證明的觀點)是否與原文的觀點匹配。注意在
第三步
本步驟時,應綜合分析,結合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做出準確判
斷。
以上三步有時是同時進行的,很難截然分開。如在找對應區(qū)域期間往往就要把握選項觀點
和原文觀點。
三、典例剖析思維拓展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2017年浙江卷高考試題)
社會傳播過程要求至少有兩個人。他們結成信息分享關系,共享一套信息符號。結成傳播
關系的目的是尋求信息、勸說、傳授、娛樂或其他。目的不同,參與者的角色也不同。比
如,追求娛樂的人愿意“懸置懷疑”;預料對方會勸說的人將加強防范。然而,無論扮演
什么角色,參與者總是要根據(jù)自己的認知需要,調動各種資源和傳播技能,編制信息代
碼,將他編制的符號發(fā)送給對方。我們將這樣的傳播行為稱為A類傳播行為。白紙黑字的
符號可以長期保存,手勢或面部表情或講出來的話則稍縱即逝。無論時間長短,在傳播過
程的某個時刻,這些符號都獨立存在,脫離了參與傳播的雙方。
接受訊息的參與者,將根據(jù)自己的認知需要,調動各種資源和傳播技能,決定是否接受對
方發(fā)出的符號。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認知地圖對這些符號進行加工。我們將這種行
動稱為B類傳播行為。第二個參與者也可能要進行編碼,這些編碼多半是非正式的、無意
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號,表示有沒有興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
號;第一個參與者對第二個參與者的信號進行解碼,將其當作反饋。如果情況需要,第二
個參與者還可能進行正式的編碼,發(fā)出這些符號,轉而進行A類傳播行為;反過來,第二
個參與者的A類傳播行為又可能引起第一個參與者的B類傳播行為,如此等等,循環(huán)往
復。
換言之,任何訊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顯行為。如上所述,訊息不像電流,電能
沿電線流動,抵達燈泡,燈泡隨即發(fā)亮。誠然,有些反應嵌入本能,近乎自動;例如,一
聽見汽車喇叭聲,一聽見“失火了”的呼喊,我們很快就做出反應。然而,即使這些快速
反應也要經過一些中間步驟。首先我們要聽到那樣的聲音,然后我們要對它進行解釋:
“他是在對我鳴喇叭嗎?”“哪里著火啦?”外在符號影響行為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改
變形勢在他心中的印象。外來符號到達時,如果接受者決定利用其中的訊息,他首先要加
工這一訊息,加工的根據(jù)是他儲存的形象;一般地說,產生的結果可能有幾種:證實既存
的構想,稍許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來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變信仰一樣,徹底改變
原有觀念的情況是極為罕見的。然而,改變信仰的現(xiàn)象的確時有發(fā)生;同樣,感覺突變的
情況也時有發(fā)生。比如,聽說自己的房子著火時,腦海里對情況的感覺就會突變,迅速的
反應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7.下列對文中A類傳播行為和B類傳播行為的解釋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A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編制信息代碼并發(fā)送符號,B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決定是否接受
并加工對方發(fā)出的符號。
B.A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調動各種資源和傳播技能編制符號,B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根據(jù)
自己的認知、調動各種技能接受符號。
C.A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根據(jù)自己的認知需要和資源編制符號,B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決
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對方發(fā)出的符號。
D.A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編制信息代碼并發(fā)送符號,B類傳播行為指參與者根據(jù)自己的認
知、調動各種資源接受符號。
【答案】A
【解析】題干顯示概念為“A類傳播行為和B類傳播行為”,具體解題內容在文本第一、
二兩段。如第一段中“參與者總根據(jù)自己的認知需求,調動各種資源和傳播技能,編制信
息代碼,將他編制的符號發(fā)給對方”及第二段中的“按照他自己的認知地圖對這些符號進
行加工”,這些內容需要篩選,再與題干進行分析即可。
【易錯點】答題的范圍找的不精準,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
【方法點撥】該類題應根據(jù)題目的要求把握篩選的標準,確認信息材料的檢索區(qū)間,把主
要信息進行整合。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對重要概念的解釋和闡述;②表達文
章主旨的語句;③文中的概括句;④文中的過渡句。選擇題:常見的迷惑項采用的轉換方
式有:①義項增加或減少;②表述對象變化;③角度轉換;④語境轉換;⑤正面和反面轉
換;⑥限定、修飾語變化;⑥不成因果。
8.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傳播過程中的雙方結成信息分享關系,第一個參與者是訊息的傳播者,第二個參與者是
訊息的接受者;兩者角色可以轉換。
B.勸說參與者和娛樂參與者,由于傳播行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勸說者會
加強防范,追求娛樂者會“懸置懷疑”。
C.如果需要,傳播過程可以循環(huán)往復,B類傳播行為者可以轉為A類傳播行為者,A類傳
播行為者可以成為B類傳播行為者。
D.接受者接受一些訊息,如汽車喇叭聲、“失火了”的呼喊聲,感覺會發(fā)生突變,不需要
加工訊息,反應嵌入本能,近乎自動。
【答案】D
【解析】D項,“不需要加工訊息”錯誤,原文說“然而,即使這些快速反應也要經過一
些中間步驟”。
【易錯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不高。
【方法點撥】做這類題目首先要閱讀全文,把握全文要點,然后認真閱讀題干,明確答題
方向,弄清題目的限制與提示,確定有效的閱讀區(qū)間,將題干、材料、選項三者對照,將
選項與原文對照,排除干擾項。辨別清楚題干中的“不符合文意”與“不屬于”。“不符
合文意”是指該選項與本文信息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不屬于”則是指不管該選項所表述
的內容是否正確,只要它不屬于該重要概念的范疇之內,就應判定它為錯誤選項。
9.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4分)
【答案】①社會傳播行為類型(A類傳播行為與B類傳播行為)。②社會傳播過程特點
(傳播至少兩人,角色可以轉換,循環(huán)往復)。
【解析】題干要求“簡要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本文一共三段,第一段內容講的是A類
傳播行為,第二段內容講的是B類傳播行為以及兩者同為社會傳播行為類型,第三段內容
講的是任何訊息都不能直接一起一望而知的外顯行為。
【易錯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方法點撥】考核歸納與概括,應整體閱讀,整體把握(研究標題、開頭、結尾,提煉主
旨);審準要求“簡要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篩選關鍵信息(篩選關鍵詞句,整合信
息)——“任何訊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顯行為”;借助分層,圈畫中心句、概
括句(借助句子位置,分析作用);運用求同思維歸納(摘取關鍵詞,流暢表達)。
四、舉一反三成果鞏固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2016年山東卷高考試題)
唐人古體
古體詩,亦名古詩、古風或往體詩,指的是產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xiàn)的近體詩(又名
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體。它的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
靈活,不必拘守對偶、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不過唐人的古體以
五言、七言為主,雜言也多以七言為主體。
五七言古詩自漢魏以來已經有了悠久的傳統(tǒng),至唐代又發(fā)生了新變。唐代社會生活領域的
擴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復雜化,要求詩歌作品在表現(xiàn)范圍上有較大的開拓,加上篇幅短
小、格律嚴整的近體詩走向定型化,更促使這種少受時空限制的古詩朝著發(fā)揮自己特長的
道路邁進。一般說來,較之魏晉六朝詩歌大多局限于比較單純的抒情寫景,唐人的古詩則
趨向筆力馳騁、氣象崢嶸、邊幅開闊、語言明暢,不僅抒寫波瀾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動,還
直接敘述事件,刻畫人物,鋪捧場景,生發(fā)議論,使詩歌表情達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發(fā)
揮。唐代詩人中也有接近于漢魏古詩含蓄淳厚作風的,如王、孟、韋、柳,但較為少見,
不構成唐人古詩的主流。另外,在音節(jié)上,唐代古詩受今體詩的影響,或則吸取聲律的和
諧與對仗的工整,或則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徑,皆不同于晉、宋以前詩歌韻調的純任自
然。所以明代格調論者以唐人古詩為漢魏以來古詩的“變體”,并不算錯。只是他們從伸
正黜變、榮古虐今的傳統(tǒng)觀念出發(fā),貶抑唐人古詩的成就,甚至宣言“唐無五言古詩”
(李攀龍《唐選詩序》),那就太過分了。清王士禛《古詩選》在五言古詩部分選了一百
多位漢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陳于昂、張九齡、李白、韋應物、柳宗元五家,還
說是“四唐古詩之變,可以略睹焉”(《古詩選·五言詩凡例》),顯示出同一偏見。倒
是明末許學夷在《詩源辯體》中強調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體”,它以敷陳充暢為特色,
不能拿漢魏古詩委婉含蓄的作風來硬加繩尺,可謂通達之見。
至于同屬唐人古體,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別,這個問題比較微妙,須細心體察。我們
看五七言的區(qū)分,雖只在每句相差兩個字上,但造成的節(jié)奏感和韻調感卻很不一樣。五言
字少,念起來有一種安詳舒緩的氣度,近乎平時的語調;七言音促,上口時會給人以發(fā)揚
蹈厲的感覺,類似于朗誦或歌唱表演的聲腔。試讀“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
愚。竊比稷與契”(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
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杜甫《石壕吏》)這樣的句子,無論敘事還是抒情,
口氣何等自然平實,不帶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
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杜甫《襄江頭》),以至于“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
晝同。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馬》)則不管是悲慨還是喜頌,
是仄腳還是平收,念起來都有一種異乎尋常說話的調門。抑揚抗墜,鏗鏘成韻。我國古代
傳統(tǒng)上有誦詩和歌詩的區(qū)分,西洋歌劇音樂亦有宣敘調與詠嘆調的歧異,五言和七言在調
式上的分別大抵如此。這就是為什么五七言古詩盡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詩在東漢葉以
后即日漸脫離音樂,取得獨立的發(fā)展,七言詩卻長時期停留在樂府歌行體的范圍內,直到
唐代還常以七言短章合樂歌唱的緣故。
(節(jié)選自陳伯?!短圃妼W引論》,有刪改)
(1)關于古體詩,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古體詩產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現(xiàn)篇幅短小、格律嚴整、生命力更強的近體詩后,逐漸
走向衰微。
B.古體詩的格律限制并不嚴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長可短,押韻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
與聲律的特點。
C.古體詩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唐人古體以五言、七言為主,更似
絕句律詩。
D.五七言古體至唐而新變,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唐人古體雖為“古體”,其實已與以
往古風不同。
【答案】D
【解析】A項“逐漸走向衰微”無中生有。B項“因而”,強加因果,由文中內容可知,“格
律限制并不嚴格”“篇幅可長可短,押韻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與聲律”皆是古體詩的特
點,前后沒有因果關系。C項“更似絕句律詩”沒有依據(jù)。
(2)下列關于“漢魏古詩”和“唐人古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魏古詩大多局限于比較單純的抒情寫景,在作品表現(xiàn)范圍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詩那樣
開闊。
B.就含蓄淳厚的作風而言,漢魏古詩略勝一籌;就表情達意的功能而論,唐人古詩則更具
優(yōu)勢。
C.唐人古詩有的在今體詩的影響下表現(xiàn)為聲律和諧與對仗工整,有的繼承漢魏古詩有意
“反律化”。
D.兩者各具特色,由漢魏古詩到唐人古詩,是變化,是拓展;一味地貶抑唐人古詩,失之
偏頗。
【答案】C
【解析】C項原文是說“在音節(jié)上,唐代古詩受今體詩的影響,或則吸取聲律的和諧與對
仗的工整,或則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徑,皆不同于晉、宋以前詩歌韻調的純任自然”,據(jù)
此可知選項說“繼承漢魏古詩”在文中沒有依據(jù)。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清王士禛對唐人五言古詩只認可五家,足見其偏見;明許學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觀
點可謂通達。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明確了唐人古體中的五言和七言在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
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語句分詩論和詩句兩類,其作用是幫助讀者準確把握不同時代古體詩形式和
內容的異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讀來抑揚抗
墜,鏗鏘成韻。
【答案】C
【解析】C項“其作用是幫助讀者準確把握不同時代古體詩形式和內容的異同”不正確,引
用的詩論部分,有的是為了說明古人對唐代的古詩有偏見,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詩
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為了說明王士對唐代古詩有偏見。
五、分層訓練能力進階
【基礎達標】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廣東省2018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模擬
卷)
草原文化精神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動態(tài)的、積極的、以個體奮斗為主要內容的進取性文化。
北方草原具有獨特性,它既有深遠悠長的民族牧歌情調式的生活方式,又有嚴酷殺伐的滄
桑、厚重的歷史,從而導致了草原民族對于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特殊認識。一方面,人與
自然的關系極為直接、密切,人對自然的依賴性突出,因而對自然的親近之感、迫近之
念、憂慮之情更為突出、深摯;它不似江南山水對人的細膩輕撫,更不像士子優(yōu)游于小橋
流水,流溢著別致而精微的藝術感觸,而是將民族生存與自然環(huán)境直接聯(lián)系起來,把對草
原的關切與民族的整體性發(fā)展聯(lián)結起來,發(fā)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吶喊,漢代流傳
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另一方面,人與自然架構起初步的生態(tài)美學橋梁。蒙古民族
第一部史傳文學《蒙古秘史》當中就顯現(xiàn)著極為濃郁的生態(tài)觀念。
由于生存環(huán)境的嚴酷、險惡、千變萬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動態(tài)生存觀念異常鮮
明。草原民族生存的“動態(tài)”和“變化”的特點使人的適應能力和沖破自然環(huán)境束縛的能力分
外突出。草原民族強調人在強大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從而形成
一種對英雄的崇拜的觀念?!妒酚洝ば倥袀鳌分械拿邦D單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
是鮮活的例證,只不過后者還顯現(xiàn)著強烈的崇信重義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處邊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種相對封閉和獨立的特征。由于生產力水平
低下,又不得不產生與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從一開始就是一種開放的不
斷出新的文化,對于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動機和活力較農業(yè)文化更主動、更積
極。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著名學者劉大杰曾稱元代薩都刺的詩歌“代
表了元詩的活力與變化的趨勢”。也由于草原自然環(huán)境的險峻、生存的艱難,致使草原文化
的憂患意識中多了一種實踐意識和冒險精神。憂患意識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自我
成長、成熟的標志,就農業(yè)社會而言,憂患意識往往側重于對深厚精神苦悶的自我消解、
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壯大是農業(yè)社會憂患意識的主體內容。草原文化景觀下的憂患
意識,雖然也是在生存困擾下的一種自我拯救、自我飛揚,也充滿了焦慮、深痛之感,但
并不專力于自我精神領域的別有洞天,而是將原始初民時期產生的樸素的“天人合一”觀念
加以發(fā)展,剔除了其中包含著的精神層面的窮力追逐,進而催生個體抗拒災難和挫折的行
為力量。
(摘編自溫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學的精神風尚》)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北方草原與南方山水雖然空間地理位置不同,但在與人的關系上兩者卻是一致的。
B.草原文化精神既體現(xiàn)了民族生存與自然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又顯現(xiàn)著極濃郁的生態(tài)觀念。
C.北方草原是相對封閉和獨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種自發(fā)性、獨立性的文化。
D.不同于農業(yè)文化,草原文化的憂患意識除了側重于自我精神領域,還催生了行為力量。
【答案】B
【解析】題干問的是“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對
文本內容的篩選和概括。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
辨析。A項,“在與人的關系上兩者卻是一致的”分析錯誤,文章第一段說“它不似江南
山水對人的細膩輕撫……流溢著別致而精微的藝術感觸”,可見并不一致。C項,“北方
草原文化是一種自發(fā)性、獨立性的文化”錯誤,文章第三段說“草原文化從一開始就是一
種開放的不斷出新的文化”,因此它并非是自發(fā)性、獨立性的。D項,“草原文化的憂患
意識除了側重于自我精神領域”錯,草原文化并不側重于自我精神領域。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先點出草原文化是進取性文化,再從草原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崇拜英雄的觀
念、開放性、優(yōu)患意識等方面進行論述。
B.文章舉《匈奴歌》的例子,證明草原文學注重民族生存與自然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并將對草原
的關切與民族的整體性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
C.文中所提的冒頓單于和札木合兩個人都是被草原民族崇拜的英雄,以此二人為例主要是
論證草原文學具有崇拜英雄的觀念。
D.文章提到了元代西域文人,以此不僅論證了草原文化具有憂患意識,還進一步論證了憂
患意識中具有實踐意識和冒險精神。
【答案】D
【解析】D項,“論證了草原文化具有憂患意識,還進一步論證了憂患意識中具有實踐意
識和冒險精神”分析有誤,這是對文章論據(jù)的分析有誤,元代西域文人這一事例源自第三
段,文中說“于是草原文化從一開始就是一種開放的不斷出新的文化,對于與其他民族文
化的交流、融合的動機和活力較農業(yè)文化更主動、更積極。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
很好的印證”,由此可知,論證的應是“草原文化所具有的開放、積極、主動的特點”。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果北方草原不具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歷史,那么草原民族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可能
就不會有特殊認識。
B.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動態(tài)生存觀念異常鮮明,緣于其生存環(huán)境的嚴酷、險惡、千
變萬化。
C.草原民族崇拜英雄的觀念的形成,與其強調人在強大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面前的力量、智
慧、意志力有關。
D.相比農業(yè)文化,草原文化與外界文化的交融有著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動機和活力也更
主動、更積極。
【答案】D
【解析】D項,“相比農業(yè)文化,草原文化與外界文化的交融有著必然性”錯誤,文章只
在交流、融合的動機和活力的主動、積極性上與農業(yè)文化作了比較,文章并未寫到農業(yè)文
化與外界文化的交融沒有必然性。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湖北省2018屆高三4月試題)
在中國古代,“倫理”實際上是建基于“禮”這一宗法等級的人際關系及其秩序之上的。
一般說來,“倫理”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及其秩序。但在古代,這種“關系”有其特殊的
內容:一是指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夫與妻以及朋友之間具有雙向義務的關系,也就
是雙方各以對對方的義務而成為“倫理”關系。所謂
“慈”“孝”“良”“恭”“仁”“忠”“惠”“順”“信”等則是諸種雙向義務的規(guī)范
形式;二是指這種雙向義務關系的構成以親情、友情為紐帶和基礎,所謂“君臣關系”則
是“父子關系”的延伸。第三,除了“朋友”一倫,其他以親情為紐帶的關系都不是平等
的,而是有上下尊卑等差的,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倫理”既親親又尊尊的宗法等級性特點。由此
可見,“倫理”作為一種“關系”的實體存在,不是任意的。沒有血緣親情關系就不構成
家庭倫理,沒有友情關系就構不成朋友倫理。但在中國古代,雖有血緣親情關系,如沒有
上下、尊卑之別,也不構成“倫理”關系。傳統(tǒng)“倫理”的這種結構,其實就是“禮”。
而正是這樣一種“禮”制型定了人與人的關系和秩序,即所謂“倫理”。
中國古代社會之“倫理”,首先是指具有宗法性的“家庭”“家族”,由之而延伸為一個
等級有分的社會關系及其秩序,借用黑格爾的話也就是一個“倫理實體”。而正是這樣的
“倫理實體”,規(guī)定了處于這一宗法倫理實體的各個角色的各種規(guī)范形式的道德義務,從
而成為宗法“道德”的基礎。朱熹注釋孔子“志于道”說:“道,則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
者是也?!倍苄小暗馈保x務或規(guī)范)就是“有德”??梢姡芯恐袊鴤鹘y(tǒng)道德,首先
要從人際等級關系結構入手。這里的“人”只是作為“倫理”中的一個角色,而不是獨立
的、孤立的個人。這就是說,等級有分的人際關系規(guī)定了處于不同等級地位的人的角色義
務,而行為符合角色義務要求的就是“有德”。但這里所說的“有德”是指行為之符合
“倫理”所規(guī)定的規(guī)范要求,而真正之有“德”,還在于得之于“心”。朱熹正是在這一
意義上,認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謂也”。所以,“道德”的重點在于
“德”——德性、品德。有道德或有德,不是形式的,而是內心中穩(wěn)定的德性。因而,為
了盡自己所應盡的角色義務而有“德”,就應正心、誠意、修身,這才有了道德修養(yǎng)問
題,才有了道德踐履問題。作為倫理關系中的一個角色而有德,因而通過“修身”而達到
“身修”,也就能“家齊”;“家齊”而后能“國治”“天下平”。就是說,倫理角色之
“有德”也就穩(wěn)固了“倫理”關系,穩(wěn)固了“禮”的社會結構和秩序。
這樣,據(jù)“倫理”而論“道德”;為有“德”而論心性修養(yǎng);通過修養(yǎng)心性而“成人”;
“成人”而后“家齊”“國治”“天下平”,一個“各安其分”“各得其宜”即“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級倫理由此而“和”,達到古人所夢想的“國泰民安”。而
為了論證“倫理”的合理性和崇高性,以及論證成就德性的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于是就有了
“天人合一”“心性之辨”“義利之辨”“和同之辨”等道德哲學,從而形成了古典中國
倫理學的基本的理論進路、理論構架和話語體系。
(摘編自朱貽庭《倫理與道德之辨》)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倫理”是指在“禮”制統(tǒng)領之下建立起來的一種人與人的關系及相應的秩序。
B.“倫理”不是任意的,是一種“關系”的實體存在,沒有親情與友情構不成倫理。
C.“道德”要講究德性和品德,具體來說是指行為符合“倫理”所規(guī)定的規(guī)范要求。
D.“道德”與“倫理”關系緊密,“道德”的建立既得之于“道”,更得之于“心”。
【答案】D
【解析】A.“在‘禮’制統(tǒng)領之下”有誤,原文說:“‘禮’制型定了人與人的關系和秩
序”。B.“沒有親情與友情構不成倫理”有誤,例舉以偏概全。C.“具體來說是指行為符
合“倫理”所規(guī)定的規(guī)范要求”有誤,原文說的是“有德”。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把“關系”作為論證的要素之一,闡釋了傳統(tǒng)“倫理”的具體內涵。
B.文章舉朱熹注釋孔子“志于道”的論述,意在表明能行“道”就是“有德”。
C.文章以“修身”而達到“身修”為立論依據(jù),并由此引申出盡義務的問題。
D.關于倫理與道德之辨,文章從“倫理”談起,論及“道德”,再辯證闡述。
【答案】C
【解析】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
確,論據(jù)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題中C項,“立論依據(jù)”有誤,原文是論證思
路;“引申為義務問題”也于文無據(jù)。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傳統(tǒng)“倫理”有親親又尊尊的宗法等級性,呈現(xiàn)出看重等差而輕忽平等的特點。
B.傳統(tǒng)“倫理”建立在宗法倫理實體的基礎上,規(guī)定了各個社會角色的相應義務。
C.倫理角色只要“有德”,就會正心、誠意、修身,就能使社會結構和秩序穩(wěn)定。
D.古人夢想的“國泰民安”試圖通過倫理道德的建立而實現(xiàn),這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答案】C
【解析】此題考核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側重考核文中的觀點。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
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以及句子之間的關系的細微差別,題中C項,“就會正心、誠意、修
身”結論不當,過于絕對。
【能力提升】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湖北省部分重點中學2018屆高三四月聯(lián)考)
從“抵制韓流”看消費型民族主義
梁文道
韓劇風猛烈吹襲大陸后,就有很多人看不過去要出來說話,這種事我們大可以引為茶余飯
后的閑談話題,一笑置之。但是我們也應認真思索,為什么我們可以這么輕易地把愛韓劇
就等于漢奸、看國產片就等于愛國的邏輯理直氣壯地宣之于口,而且竟還有市場?很多人
之所以能夠不假思索地說出這種話,是因為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這股潮流就是“消費
型民族主義”。
首先,我們要注意它與抵制日貨的理路不盡相同。不管你同意與否,提倡抵制日貨的人至
少還試圖搬出一套罷買日貨可以打擊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業(yè)會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
推理?!跋M型民族主義”卻是訴諸感情直覺,要大家以抵制某產品的方式直接表達愛國
情懷。當然,實際操作起來,“消費型民族主義”又會和抵制日貨運動相混雜,成為后者
的指導精神。
其次,“消費型民族主義”不是一種經濟政策上的保護主義。奉行保護主義的國家如韓
國,會硬性規(guī)定電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數(shù)放映韓片,以保證電影生產數(shù)量的穩(wěn)定,以阻擋
外來電影帶來的競爭壓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國家的特定產業(yè)。保護政策好還是不好,各有
各的觀點,但它起碼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說法?!跋M型民族主義”著眼的卻不是這么深層
次的產業(yè)發(fā)展問題,它只不過是一種浮淺的情緒表達和標簽。
“消費型民族主義”的出現(xiàn),靠的是兩種邏輯。一個是民族主義本身的空洞,另一個是市
場營銷的文化轉向。什么叫民族主義的空洞呢?難道民族主義不是很強大很澎湃的一種意
識形態(tài)嗎?的確,它是的。但它之所以強大,之所以能夠把一切事物都納在民族旗號下,
照研究民族主義的人類學家安德森的說法,正是因為它的內涵是空的。舉個例子,由于沒
有人能夠肯定到底某物的民族性是什么,所以我們才能把一件衣服說成是很有民族性的,
一部汽車是很民族的,甚至連一種動物也是很能代表某民族的(盡管他在血統(tǒng)上和這一民
族無關,也不是這一民族培育出來的品種),沒有什么不可以被命名為很民族的。
也要注意如今的市場營銷越來越強調感性和文化,怎樣將一件產品從市場上蕓蕓競爭者中
區(qū)分出來,靠的不一定是價廉,也未必是物美,而是它帶給你的體驗與文化印象。所以廣
告和設計等創(chuàng)意產業(yè)才會變得日益吃香,所以一雙外國名牌運動鞋要比同廠生產的本地雜
牌貴得多。訴諸正統(tǒng)的國家印象正是產品營銷的手段之一,某個服裝品牌標榜自己來自法
國,讓人穿了就變得很高檔很浪漫,與某位明星標榜自己是土產中國人,讓人看了就證明
自己很愛國,其實是同一回事。
“消費型民族主義”建立在這兩種邏輯之上,幾乎可以運用于所有商品而無往不利。它總
是呼喚大家的身份認同,要求大家“團結”,叫大家“是中國人的就得看中國片”“是中
國人的就得抽中國煙”“是中國人的就要穿中國衣服”,仿佛電影、香煙與衣服和人一樣
都是有國籍的。但說到底,“消費型民族主義”只不過是商人們促銷的借口,經不起嚴格
分析,純粹是種循環(huán)論證:我是中國人因為我看中國人投資的電視劇,我看中國人投資的
電視劇因為我是中國人。
(選自《噪音太多》,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消費型民族主義”不同于抵制日貨的理路,從而成為實際操作中抵制日貨的指導精
神。
B.“消費型民族主義”基于民族主義的空洞和市場營銷的文化轉向,用于所有商品無往不
利。
C.如今產品的體驗與文化印象越來越成為產品的競爭優(yōu)勢,這促進了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蓬勃發(fā)
展。
D.作者認為“消費型民族主義”只著眼于產業(yè)發(fā)展的浮淺層面,不及經濟政策上的保護主
義。
【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
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A項,“從而”強加因果邏輯。B項,原文“幾乎可以運
用于所有商品而無往不利”,混淆必然與或然。D項,“著眼于產業(yè)發(fā)展的浮淺層面,不
及經濟政策上的保護主義”無中生有。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寫抵制韓流現(xiàn)象,是為了由此引出“消費型民族主義”的概念,隨后進一步分
析。
B.文章第六段單獨作為一個論述層次收束全文,表達作者對“消費型民族主義”的否定批
判。
C.文章在論證中以大量篇幅闡述“消費型民族主義”基于兩種邏輯,彰顯了作者的理性思
考。
D.文章運用舉例論證和對比的方法,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費型民族主義”的特
點。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范圍,強
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B項,“單獨作為一個論述層次”錯誤。第
四、五、六段為一個論述層次:第四段分析“消費型民族主義”基于的邏輯之一,即民族
主義本身的空洞;第五段分析其基于的另一邏輯,即市場營銷的文化轉向;第六段是對
四、五兩段內容的進一步分析。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通過罷買日貨來打擊日本商界從而引起日本企業(yè)的不滿,是“消費型民族主義”者的一
廂情愿。
B.如果民族主義的內涵充實具體,它就不可能成為把一切事物都納在民族旗號下的強大意
識形態(tài)。
C.在如今市場營銷的文化轉向的背景形勢下,物美價廉的商品不一定能在蕓蕓競爭者中脫
穎而出。
D.按照“消費型民族主義”的要求,具有愛國情懷的人就應該抵制其他國家的產品、消費
本國產品。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
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干,在文中
找到題干對應的區(qū)位,然后仔細分析。A項,原文“罷買日貨可以打擊日本商界然后日本
企業(yè)會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只是抵制日貨的人搬出的推理,抵制日貨的人不等于“消
費型民族主義者”,據(jù)第二段可知。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江西省2018屆高中畢業(yè)班新課程教學質量監(jiān)測卷)
作為教師“祖師爺”,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中國古代社會有著尊師的傳統(tǒng),但這一
傳統(tǒng)并不始于孔子??鬃幼巫纬L矻,以身作則,以己示范,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高尚
的人格、好學的精神、博通的學識,不僅贏得了學生的敬佩和愛戴,而且贏得了全社會和
后世的尊重和禮敬。
在一般認為成書于春秋時期的《國語》和《晉語》中,有這樣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
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長,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
之?!边@里已經將君、父、師并提。戰(zhàn)國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親
師”的序列。在他看來,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種族的根本,君師是政治的根本。缺
少了這三者之一,就不會有社會的秩序、人民的安寧,更談不上生活的幸福。所以,禮儀
就是用來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師,用來樹立它們在人們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權威
的。高度尊崇禮法的荀子,認為教師是禮法的守望者。他認為,如果沒有教師,世人就不
懂得禮法,只能是偏離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災難和禍害;相反,人有了教師、懂了法
度,就會通達事理,明辨是非。正因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來,是否尊重教師,是一個國
家興盛衰敗的晴雨表。他指出:“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p>
先秦諸子在很多重大的問題上觀點沖突,相互爭鳴,但在尊師這個問題上,卻難得的一
致。道家的《道德經》說:“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蹦业摹赌印芬舱f:
“夫為弟子,后生其師,必修其言,法其行?!狈业摹豆茏印分校珍浻小兜茏勇殹芬?/p>
篇,詳細地規(guī)定了學生對教師各方面恭敬的態(tài)度和服侍的禮儀。雜家的《呂氏春秋》不僅
說明了尊師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師的具體方法。主張“生則謹養(yǎng)”,“死則敬祭”。此
外,學生能夠勤奮學習,虛心求教,也就是對教師最大的尊敬。
尊師的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尊師使我們的民族更加篤信教育,從而促進全社會
的向學之風,強化整個民族對自己文化的認同。當然,我們也不必忌諱,尊師的片面化和
極端化,也對我們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負面影響。比如,恪守師法,不許學生自出機杼,在
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后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對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起了一定的
阻滯作用。
(摘編自徐梓《中國文化的尊師傳統(tǒng)》)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孔子雖然不是中國尊師傳統(tǒng)的創(chuàng)始者,但卻為后世樹立了為人師表的榜樣。
B.《國語》中已將君、父、師并提,當時的人們認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C.荀子視教師為禮法的守望者,因為學習和執(zhí)行禮法,都需經由教師來完成。
D.除了在尊師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諸子在其他問題上的觀點都是相互沖突的。
【答案】A
【解析】B項,原文中并無《國語》認為君、父、師“地位同等重要”的表述;C項,原文
只強調教師教人懂得禮法,并未說經由教師來執(zhí)行禮法;D項,“先秦諸子在其他問題上
觀點都相互沖突”的說法擴大了范圍論述類文本閱讀作為教師“祖師爺”,孔子被尊為
“萬世師表”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孔子在中國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個繞不開的人物,所以在論述中國的尊師傳統(tǒng)
時,作者選擇了從他說起。
B.文章在列舉先秦諸子尊師的論據(jù)時采用了“點面結合”的手法,其中,“面”為荀子的
言論,“點”則為其他諸家的言論。
C.在充分列舉論據(jù)之后,文章進而深入剖析了“尊師傳統(tǒng)”的本質:尊師既是尊業(yè)敬德,
也是重學、重道。
D.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師傳統(tǒng)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指明了將尊師片面化、極端化的負面影
響,從而體現(xiàn)了辯證說理的特點。
【答案】B
【解析】題干問的是“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此題考核分析論
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
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jù)證明的是什么觀
點和論證的方法。B項,“‘面’為荀子的言論,‘點’則為其他諸家的言論”錯誤,所
謂“點”,指的是對某個事物或多個事物的詳細描寫,所謂“面”,指的是多個事物的概
括描寫,本文是論述中國文化的尊師傳統(tǒng),作者詳寫的是荀子的言論,故‘點’為荀子的
言論,概寫的是其他諸家的言論,故‘面’為其他諸家的言論。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學生如果對老師態(tài)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奮學習,不肯虛心向老師求教,也未必
可以說是真的尊師。
B.教育事關他人前途和家族命運,如果不接受教育培養(yǎng),一個人就難以造就才德,一個家
族就難以發(fā)達興旺。
C.是否尊重教師是國家興盛衰敗的晴雨表,因此,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一定會人人尊重
教師,反之亦然。
D.尊師傳統(tǒng)無形中對教師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只有人格高尚、學識博通,才能
贏得尊重和禮敬。
【答案】C
【解析】C項,“一定是人人尊重教師”說得過于絕對,文章第二段最后說的是“所以在
荀子看來,是否尊重教師,是一個國家興盛衰敗的晴雨表。他指出:‘國將興,心貴師而
重傅’”,孟子的這句話意思是“國家想要振興,必須尊敬教師,重視傳授專長技術的師
傅”,但并不能說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就一定會人人尊重教師
二、高中現(xiàn)代文閱讀
2.(2019?全國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武漢長江大橋的興建,開辟了我國橋梁建設事業(yè)的新歷史。中國工程人員數(shù)十年來在橋
梁建設工程中作過許多努力,有過很多成續(xù),錢塘江鐵橋就是中國工程人員自己設計的。
可是,我們從來沒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設一座規(guī)模巨大的鐵路橋梁。五十年前的黃河鐵
橋是由比利時包工的。其后的錢塘江鐵橋的主要結構部分也是由德國、英國、丹麥三個“洋
行”分別承包的,這就不可能使我們系統(tǒng)地積累自己的橋梁建設經驗,沒有能組成自己的橋
梁建設隊伍,中國的橋梁建設事業(yè)也就長期停滯不前。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將改變我國橋
梁建設事業(yè)的面貌。三年來,主持武漢長江大橋勘測設計工作的工程人員和地質人員,在
人力、物力、財力上得到國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蘇聯(lián)專家的無私援助,既考慮了最經濟
地建設橋梁,又考慮了航運等有關部門對利用長江的要求,選擇了最合理的線路和橋式,
完成了這個偉大工程的初步設計。同時武漢長江大橋的全部工程還將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國
自己的人力來建設,因此,這個工程也將是我國一座最好的橋梁建設學校,將為我國培養(yǎng)
出一批橋梁建設人才。
(摘自社論《努力修好武漢長江大橋》,《人民日報》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橋被英國《衛(wèi)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對于這座目前世世界上綜合難
度最大的跨海大橋而言,每項榮譽的背后,都是一組組沉甸甸數(shù)據(jù)的支撐,全長55公里,
世界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海底隧道長5.6公里,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海底隧道最深處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進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對接海底隧道的每個沉
管重約8萬噸,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創(chuàng)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截至通車前夕,
港珠澳大橋共完成項目創(chuàng)新工法31項、創(chuàng)新軟件13項、創(chuàng)新裝備31項,創(chuàng)新產品3
項,申請專利454項,7項創(chuàng)世界之最,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fā)。在這一大國
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萬萬建設者的汗水,更有不少為其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的團隊。
如今,如今,中國的橋梁和高鐵一樣,已經成為中國走的世界的一張名片。而隨著這張名
片一同遞出的,是我們身為國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橋背后的科技支撐》,《光明日報》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為基礎,運用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及物聯(lián)網等先技
術,創(chuàng)造具有感知儲存能力、學習判斷能力的智能設備、智能控制系統(tǒng)等,擴展、延伸工
程建設者的感知能力、預測能力、控制能力及作業(yè)能力,將機器智能與人類智慧緊密結
合,形成人機一體化智能建造系統(tǒng),使工程建設更為安全。智能建造平臺由感知層、網絡
層、數(shù)據(jù)層、應用支撐層及應用層組成。感知層是基礎,借助衛(wèi)星等多種技術手段,采集
各類數(shù)據(jù)信息,類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網絡層利用光纖通信網等技術,將感知層采集的各
類數(shù)據(jù)信息傳輸至數(shù)據(jù)層,類似人體神經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層中存儲著大量的數(shù)據(jù)信息資源,借
助數(shù)據(jù)庫、云存儲等智能存儲手段,實現(xiàn)信息資源的有效存儲和共享;應用支撐層是運算
中心,類似于大腦,實現(xiàn)數(shù)據(jù)融合,最終在應用層形成各種智能控制系統(tǒng),輔助工程建設
者進行決策。
(摘編自林鳴等《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與實踐》)
(1)下列對材料三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A.
B.
C.
D.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的社論沉雄莊重,激發(fā)讀者奮發(fā)向上的愛國熱情;材料二的報道用確鑿事實和翔
實數(shù)據(jù)凸顯我國科技實力,喚起讀者強烈的自豪感。
B.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雖然有蘇聯(lián)專家援助,但在建橋伊始就計劃全部工程使用我國自己
的材料和人力,從而培養(yǎng)鍛煉新中國自己的橋梁建設隊伍。
C.港珠澳大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總體跨度和海底隧道、進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
對接沉管,以及首創(chuàng)的智能建造平臺和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
D.綜合三個材料可以看出,中國大型橋梁工程擺脫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數(shù)十年來的中國橋
梁建設史,也反映了新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3)為什么說今天的中國橋梁已經成為體現(xiàn)國人自信心的一張名片?請結合材料簡要分
析。
【答案】(1)D
(2)C
(3)①港珠澳大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外媒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②港珠
澳大橋證明當今中國橋梁建設水平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③從武漢長江大橋到港珠澳大
橋,體現(xiàn)了我國科技實力的增強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
【解析】【分析】⑴D項,“實現(xiàn)數(shù)據(jù)融合”與文意不符,原文說“實現(xiàn)信息資源的有效存儲
和共享”。故選D。
⑵C項,“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表述不當,應為“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故選
C。
⑶題干要求概括“中國橋梁已經成為體現(xiàn)國人自信心的一張名片”的原因,這句話是材料二
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題區(qū)間為材料二,對材料二進行分層概括即可。材料二可分為三
個層次,第一句為一個層次,主要引述外國媒體對中國橋梁的高度評價;第二、三句為第
二個層次,列舉一系列“世界之最”主要為了證明我國橋梁技術領先世界;第三句話為第三
個層次,通過列舉數(shù)字,證明我國自主研發(fā)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在橋梁建設中的體現(xiàn)。這些都
是自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以來我國橋梁建設的突破。據(jù)此組織答案即可。
故答案為:⑴D;⑵C;
⑶①港珠澳大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外媒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②港珠澳
大橋證明當今中國橋梁建設水平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③從武漢長江大橋到港珠澳大橋,
體現(xiàn)了我國科技實力的增強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
【點評】⑴此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
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等內容,尤其是對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
比對理解,看看有沒有問題。
⑵本題考查對文章有關內容分析和概括能力。關于文章的內容注意找到選項對應的語段進
行對讀,發(fā)現(xiàn)其中的細微差別,關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當,然后看分析的是否
合理。
⑶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信息的篩選與整合能力。解答時,應通讀全文,結合文章的內容和
結構,進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題干要求概括“中國橋梁已經成為體現(xiàn)國人自信心的一張名
片”的原因,這句話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題區(qū)間為材料二,對材料二進行分層
概括即可。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曲唱”是由中國戲曲傳承者和戲曲愛好者在舞臺空間之外進行的一種戲曲唱段演唱形
式。這種表演方式代代相傳,逐漸成為中國戲曲表演藝術在千百年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演出
傳統(tǒng)。明代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特別標明“良家子弟有通于音律者,又生當太平之盛,
樂雍熙之治,欲返古感今,以飾太平。所扮者,隋謂之康衢戲,唐謂之梨園樂,宋謂之華
林戲,元謂之升平樂”,由此可見,這種由普通人扮演的戲曲樣式,與由戲曲藝人在勾欄做
場演出的“娼戲”,有著判若渭涇的差別,分別代表了傳統(tǒng)社會中的普通人和藝人群體對于
戲曲藝術不同的接受方式和傳承形態(tài)。
不論是哪個群體,他們傳習的藝術核心內容實際都是以戲曲劇目為基礎的曲牌、唱段和
音樂等。也正是因為有曲唱群體的傳承,戲曲藝術不但可以在戲場廟臺進行整臺大戲的表
演,以供觀眾酣暢淋漓地觀看聽賞,也可以供戲迷票友在戲場廟臺之外的生活空間中自唱
自賞??梢哉f,前者是由戲曲藝人進行的專業(yè)化程度很高的藝術實踐行為,后者則主要是
由普通群體進行的藝術體驗行為。在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上,一些戲曲劇種的曲唱群體頗具專
業(yè)水準,有很多業(yè)余曲唱的傳承者“下?!背蔀槁殬I(yè)藝人,這充分說明“曲唱”是中國戲曲藝
術傳承發(fā)展的一種極為傳統(tǒng)有效的傳承方式。
戲曲曲唱是以唱段演唱、傳習作為基本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其特點自然反映著戲曲聲腔與
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具體而言,一是曲唱唱段具有普及性,其傳唱的內容基本都是適合
大眾欣賞、自我娛樂的唱腔唱段,不論是一段曲牌,還是一段板腔,都集大成地展現(xiàn)了最
具影響力的音樂文學成就。戲以曲傳,一段流傳甚廣的曲唱就是一部作品最成功的段落,
匯集了創(chuàng)腔者、詞作者的藝術智慧。二是曲唱唱段具有代表性,鮮明地展示著戲曲行當、
流派乃至劇種的基本特色,膾炙人口的唱段幾乎等同于對劇種及其代表人物的認同,一個
時代的文化印象是通過杰出的戲曲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得以彰顯的,而這些藝術成就正凝聚
在曲唱唱段中。三是曲唱唱段具有可流播性,這主要在于其詞文唱腔的契合度高,使得曲
調流暢且朗朗上口,易于傳唱,自然能夠滿足觀聽者的審美需求,特別是對普通歌唱者而
言,在適合的音域范圍內展示簡便、流暢的唱腔,是藝術欣賞與接受的重要條件。正基于
此,“曲唱”當然會成為評價戲曲創(chuàng)作取得成功與否的一個市場標準,也自然會成為戲曲創(chuàng)
作是否走向契合民眾需求的一個藝術標準。
當前戲曲創(chuàng)作需要重視“曲唱”對戲曲傳承傳播的作用。在當前的戲曲發(fā)展中,戲曲市場
是衡量劇種生命活力的重要標準,戲曲曲唱作為市場接受的重要方式,實際也為戲曲創(chuàng)作
和傳承提出更多的要求,能夠傳承創(chuàng)作適合觀眾曲唱的唱腔曲文是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的重要努
力方向。
(摘編自李春沐《曲唱傳統(tǒng)與戲曲傳播》)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曲唱”作為戲曲唱段演唱形式代代相傳,是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重要演出傳統(tǒng)。
B.“曲唱”與由戲曲藝人在勾欄做場演出的“娼戲”傳習的藝術核心內容是一樣的。
C.因為曲唱群體的傳承,戲曲就可以在戲場廟臺進行整臺大戲的表演供觀眾欣賞。
D.流傳甚廣的曲唱匯集了創(chuàng)腔者、詞作者的藝術智慧,適合大眾欣賞、自我娛唱。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明確了“曲唱”的概念,引用材料追述其歷史,辨析了它與“娼戲”的不同。
B.第二段將戲曲藝人專業(yè)演唱與“曲唱”進行比較,強調二者對藝術傳承同樣重要。
C.第三段分條闡述曲唱的特點,并進一步明確曲唱可作為評價戲曲創(chuàng)作的重要標準。
D.最后一段總結全文,指出了曲唱在當前的重要意義,給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指出了方向。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很多人在業(yè)余時間學習曲唱,可見古人對于戲曲的熱愛和對戲曲藝人社會地位的尊重。
B.曲唱唱段一般是大眾喜聞樂唱的,它能表現(xiàn)某個戲曲行當、流派乃至劇種的基本特色。
C.曲唱唱段的詞文唱腔契合度高,能夠滿足觀聽者的審美需求,曲唱唱段就可以流播。
D.當前戲曲發(fā)展中,只要傳承創(chuàng)作適合觀眾曲唱的唱腔曲文,中國戲曲就能夠走向世界。
【答案】(1)C
(2)B
(3)B
【解析】【分析】(1)C項中“戲曲就可以在戲場廟臺進行整臺大戲的表演供觀眾欣賞”錯
誤,范圍縮小,由材料中“也正是因為有曲唱群體的傳承,戲曲藝術不但可以在戲場廟臺進
行整臺大戲的表演,以供觀眾酣暢淋漓地觀看聽賞,也可以供戲迷票友在戲場廟臺之外的
生活空間中自唱自賞?!笨芍?。故選C。
(2)B項中“強調二者對藝術傳承同樣重要”錯誤,曲解文意,第二段突出的是“曲唱”對于
戲曲藝術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故選B。
(3)A項,“可見古人對戲曲藝人社會地位的尊重”錯,古人不把“專業(yè)的戲曲藝人”看作“良
家子弟”。C項,曲唱唱段具有可以流播性,反映在觀聽者和普通歌唱者兩個方面。D項,
“中國戲曲就能夠走向世界”錯誤,于文無據(jù)。故選B。
故答案為:⑴C;⑵B;⑶B
【點評】⑴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明
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要求選出的是
“不正確的一項是”,然后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
⑵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
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j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
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jù)證
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
⑶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明確題干的提問方式,然
后瀏覽選項,到文中圈出相關的句子,再進行比對,設題的誤區(qū)如下:因果關系不當、于
文無據(jù)、以偏概全、說法過于絕對化、變未然為已然。
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老校長的雨靴
龐余亮
一個人的身份與穿著絕對有關系,比如我們校長曾經到村里的裁縫店做過一套西裝。瘦
瘦的校長穿起來就不倫不類,反倒是他穿上藍卡其的中山裝好看些。不過他到鄉(xiāng)里開會到
城里辦事還是穿上了他的寶貝西裝,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經
歪斜了??吹贸鏊┥衔餮b的感覺并不好,可是他說有什么辦法呢,上次進城,人家都以
為他是個老古董,還是穿西裝好些,穿西裝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輕松些,城里人就
喜歡穿西裝。
穿西裝也就穿西裝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裝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雙中幫雨靴,這
就更加不倫不類了,怎么看怎么別扭。每當他穿上這件衣服,學生們就在背后叫他“德國鬼
子”。但鄉(xiāng)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腳的爛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執(zhí)的
壞脾氣。如果還想“甩”的話——用校長的話說就是想要派頭的話皮鞋一會兒就變成了小泥
船,所以雨靴還是更適合于土路。看來校長穿雨靴還是穿得理直氣壯的既然穿著理直氣
壯,別人怎么看也就無所謂了。他心安理得地穿著后擺有點吊的西裝和粘著爛泥的雨靴到
鄉(xiāng)里或進城辦事?;貋頃r他樂呵呵的,他似乎沒少了什么,實際上雨靴上已少了許多爛
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漬變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腳的雪。
本來我早已不用雨靴了,過去在上師范前下雨赤腳;上師范時下雨也無所謂,到處都是
水泥路??墒堑轿覀儗W校就行不通了,爛泥似乎見皮鞋見得不多,反而親昵得大過分了,
開始我還“甩”,下雨穿皮鞋,后來再也不行了,我心疼。鄉(xiāng)里經費緊,工資不僅發(fā)得遲還
總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長到鄉(xiāng)供銷社買回了一雙雨靴。
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見人的臉,雨珠滴在上面一會兒就滾走了。我走路時覺得
有人在看我的腳。不過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幾個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長腳上的雨靴差不
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親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協(xié)調些。每年開學前我們學校
里的老師都要乘船到城里新華書店一趟。我們在城里往船上搬書,搬完書后一起去一家餛
飩店吃餛飩——校長說這是城里最好吃的餛飩。吃餛飩時還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
個香啊,那個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們一身輕松,校長還脫掉了西裝,露出
兩種不同顏色織的毛衣然后我們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開學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
我們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著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長還指揮我們在船幫上把雨靴上
的泥洗掉,用校長的話說,要讓城里人認為我們穿的是馬靴,而不是雨靴。虧他想得出
來!到了城里,太陽升上來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鄉(xiāng)下的泥路,鄉(xiāng)下泥路要曬兩個晴天才
能曬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個鐘頭就干了。穿著雨靴的我們幾個好像是“德國鬼子進
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總是要沉悶地發(fā)牢騷,天不熱,我身上全是虛汗,到了新華書店,
上樓梯時營業(yè)員都哧哧地發(fā)笑。如果這還不算尷尬的話,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
里的同學。同學笑瞇瞇的,目光卻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們的雨靴。后來好不容易
同學走了,我覺得滿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長他們中間走,他們走路聲居然那么
響,都有點步調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
可校長和其他同事并沒意識到這些,他們旁若無人地走著,他們要帶我一起去吃餛飩。
回去的路上,校長首先把那雙在水泥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脫下來,然后就躺到了我們
剛從新華書店買回來的書捆上,我們也相繼把雨靴脫下來。河上的風吹過來,吹得我們雙
腳那么舒坦,校長一會兒就在新書捆上睡著了。搖船的節(jié)奏好像在催眠,他還發(fā)出了呼嚕
聲,而他的舊雨靴,一前一后地站著,像哨兵一樣守衛(wèi)著他的夢鄉(xiāng)。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校長特意做了西服且不倫不類地穿著,是為了開會、辦事方便,并不是真為了“身份”。
B.“我”從不穿雨靴到穿上雨靴既是現(xiàn)實環(huán)境需要,也因為“我”對雨靴情感的轉變。
C.小說圍繞著“雨靴”來展開情節(jié),雨靴是鄉(xiāng)村生活的象征,體現(xiàn)出與城市生活的不同。
D.“怎么看怎么別扭”“虧他想得出來”等敘述,似貶實褒,鮮明地表現(xiàn)了校長的性格特點。
(2)小說以“我”的視角來敘事,對老校長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處?請簡要說明。
(3)作品語言富有特色,極具表現(xiàn)力請結合全文加以概述。
【答案】(1)B
(2)①“我”是敘述者,小說以“我”的觀察為主線,突出了老校長以苦為樂、樂觀豁達的形
象。②“我”是參與者,是事件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使老校長的形象更加真實可感。③“我”
是感受者,“我”前后的心理變化,強化了老校長對“我”的感染與影響,深化了小說的主
題。
(3)①語言風趣,看似一本正經的敘述,卻給人詼諧、滑稽的感受。②質樸自然,善于
運用口語,富有鄉(xiāng)土氣息。③恰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旅客列車行李寄存服務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歷史建筑修繕聘用造價工程師勞動合同示范文本4篇
- 2025年度民辦學校校長任期薪酬福利聘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電影制作保密合同范本6篇
- 二零二五版木材行業(yè)碳排放權交易合同范本8篇
- 2025年個人住宅房產抵押擔保合同范本
- 課題申報參考:內感受干預促進青少年情緒能力的神經基礎
- 課題申報參考:民事訴訟法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制度研究
- 2025年度住宅小區(qū)停車位共有產權轉讓合同范本
- 2025年個人房產繼承權轉讓合同范本2篇
- DB43-T 3022-2024黃柏栽培技術規(guī)程
- 成人失禁相關性皮炎的預防與護理
- 九宮數(shù)獨200題(附答案全)
- 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管理培訓
- 《聚焦客戶創(chuàng)造價值》課件
- PTW-UNIDOS-E-放射劑量儀中文說明書
- JCT587-2012 玻璃纖維纏繞增強熱固性樹脂耐腐蝕立式貯罐
- 保險學(第五版)課件全套 魏華林 第0-18章 緒論、風險與保險- 保險市場監(jiān)管、附章:社會保險
- 典范英語2b課文電子書
- 員工信息登記表(標準版)
- 春節(jié)工地停工復工計劃安排( 共10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