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踐的觀點理解科學_第1頁
以實踐的觀點理解科學_第2頁
以實踐的觀點理解科學_第3頁
以實踐的觀點理解科學_第4頁
以實踐的觀點理解科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以實踐的觀點理解科學

N02:A0257-5833(2010)03-0114-08在很多人看來,以實踐的觀點理解科學,這種提法幾乎是哲學的常識,或者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常識,因而是沒有新意的。但當代西方“詮釋學的現象學科學哲學”(Hermeneutic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ofScience)恰恰抓住了我們認為是哲學常識的實踐與科學的關系,深化了對科學的哲學理解。實質上,當我們回過頭來研究馬克思主義科學觀,就會發(fā)現過去那種對實踐與科學關系的知識論解讀,并沒有完整闡述馬克思哲學-經濟學文本的意義。馬克思理解科學的哲學解釋原則是實踐本體論,當代西方的“詮釋學的現象學科學哲學”進一步具體化了實踐對科學的存在論關系。以實踐的觀點理解科學,是當代科學哲學發(fā)展的一個基本趨向。一、對馬克思關于實踐與科學關系的兩種解讀對馬克思關于實踐與科學關系的解讀,有兩種方式:一是“認識論解讀”,即認為馬克思對實踐與科學關系的理解是認識論的。它指出,雖然馬克思強調“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但只有實踐作為認識論上的概念,才會形成實踐與科學的關系:即實踐是科學認識的開端,是科學知識的源泉,是檢驗科學真理性的標準。這種認識論解讀,將馬克思論述的實踐與科學的關系界定為知識論關系,形成認識論上的“實踐科學觀”。二是“本體論解讀”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存在論解讀”。這就是我們所堅持的解讀馬克思關于實踐與科學關系的觀點。核心是,馬克思哲學的出發(fā)點是現實的人的感性實踐,實踐是人與世界的原初的本體論關聯(lián),對一切存在物及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理解都需要采取實踐的觀點。正像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八條”說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的對象,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以實踐的觀點理解科學,是馬克思實踐本體論的一個邏輯推論。它強調的不僅僅是對科學實踐的重視,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把“實踐觀點”作為思維方式去理解科學,從而構成本體論層次的“實踐論科學觀”。近些年來,我國哲學界力圖重新理解馬克思的哲學研究,都關注到了馬克思哲學-經濟學文本表現出的存在論視域。對馬克思的實踐與科學的關系做存在論解讀,包含著對這種研究大背景的確認。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現象學地闡述了自己新哲學的出發(fā)點,這就是“現實的人”,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它的對立面是“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tài)中的人”①。馬克思將“現實的人”作為自己新哲學的出發(fā)點,展示出了以實踐的觀點思考人、現實、感性的實踐存在論的哲學思維方式。因為在馬克思那里,“現實的人”就是對象性的人或者對象性的活動,感性的生存實踐活動構成了“現實的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動方式,它蘊含著“世界”、“人與世界關系”的深層根據。這種從感性實踐的觀點出發(fā)理解人的路向,既不同于費爾巴哈等舊唯物主義者僅僅從人的感性的自然存在出發(fā)對人和現實的理解,也不同于黑格爾從自我意識出發(fā)對人和現實的理解,而是深入到了對人的存在具有本原意義的前概念、前邏輯的世界。只有認識到感性的生存實踐活動是人“本原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動方式,并因此由概念的、邏輯的世界達于前概念、前邏輯的世界,才能真正揭開人和一切存在者的歷史性奧秘,使得被遮蔽的“人的世界”、“人與世界的關系”“解蔽”和“敞開”,才能獲得批判的歷史的唯物主義的理解“事物”、“現實”的哲學路向,也才能正確地處理“生存實踐”與“理智”、“邏輯”、“認識”、“知性”、“科學”等的本體論關系。實踐的本體論觀點,體現出了哲學批判的徹底性。因此,對馬克思文本中的實踐與科學關系的“認識論解讀”和“存在論解讀”,雖然都包含著實踐的概念,都強調實踐對科學的意義,但在如何理解馬克思哲學的思維方式,即哲學解釋原則上卻存在原則差別。對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解讀”,關注到馬克思哲學的前提只是對“現實的人”存在事實的確認,認為馬克思實現的哲學革命就是建立了實踐地理解事物、現實、感性的哲學思維方式。“認識論解讀”也強調實踐,但這里的實踐只是人類以科學的方式認識和揭示對象世界的特征和規(guī)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罢J識論解讀”在邏輯上必然首先假設的是對象世界的客觀存在,感性實踐就是人表現自己的本質力量、獲取感性世界信息的過程,從而突出了實踐是認識的源泉的主題;同時,由于實踐是作為主體的人與感性世界的認識論連接,因此它又成為了檢驗科學知識真理性的工具。因此,認識論解讀實踐與科學的關系,它的哲學原則、思維方式是“客觀物質論”,解釋邏輯是:客觀的物質世界自在地、先在于人類的一切行為與人無關地存在著,它是一切現實的和潛在的科學對象的總和,人作為認識主體使用工具作用于客觀實在,使?jié)撛诘淖栽诘目陀^世界變?yōu)楝F實的人的客體;人的實踐獲得了感性世界的信息,開啟了對具體對象的科學認識程序。因此,對馬克思關于實踐與科學關系的兩種解讀之間的區(qū)別,不在于是否重視作為實體的實踐,而在于是否從哲學的邏輯基點上把“實踐的觀點”作為了理解科學的思維方式,即哲學解釋原則。二、馬克思論述的實踐對科學的存在論關系馬克思論述的實踐對科學的存在論關系,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1)“現實的人”的現實存在。這是馬克思科學觀的本體論,也是馬克思批判、審視關于人和科學的任何本體論、認識論前提的出發(fā)點。(2)“現實的人”的現實實踐在存在論上對于科學具有“綜合”的意義:它是“在世界之中的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因而是人和自然、自然和社會的本源的綜合形式,它本源地包含著包括科學在內的人類活動的實踐情境,人的“歷史境遇”歷史地決定著科學實踐。也就是說,在形成笛卡爾的“主體-客體”認識論格式前,人及其本質力量已經存在于現實的實踐中,先在于科學、使科學成為可能的主客觀條件被現實的“歷史境遇”所作用、決定。馬克思說:“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②“歷史境遇”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歷史的本體論條件,具有必然性、無條件性。在內容上,馬克思將之概括為人類歷史積累的“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③。和海德格爾的籌劃此在的“前理解”相比,馬克思的“歷史境遇”不僅包括“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的“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tǒng)”,還包括“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huán)境”。在一般意義上,馬克思揭示了“歷史境遇”在存在論上對人類活動的先在性,本質地預示著一種統(tǒng)治的力量,一種政治學視域。用馬克思的“歷史境遇”概念理解科學活動,就會注意到這樣一個基本事實:人類的歷史比科學的歷史悠久得多,科學的發(fā)生在歷史和邏輯上同樣是由人類實踐創(chuàng)造的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狀況、生產生活、工業(yè)、技術、資金、環(huán)境等客觀方面,以及反映這些客觀方面的文化等主觀精神因素構成的綜合的“歷史境遇”決定和支配的。(3)交往是馬克思理解人的重要概念,馬克思對交往與“現實的人”的存在論關系的闡述,為我們理解交往與科學實踐的存在論關系,提出“科學交往”的概念提供了范式。在存在論上,科學實踐被科學交往所決定??茖W交往在存在論上具有先在于科學的意義。這里的“科學交往”,我們是用馬克思的“交往”概念來理解的,即科學交往是在科學實踐中,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們之間,以對象為中介,在物質、精神上相互作用、彼此聯(lián)系、互相約束、共同發(fā)展的活動及其關系??茖W交往與科學實踐的存在論關系,蘊含在馬克思闡述的“現實的人”與交往的存在論關系中。在存在論上,科學交往不僅現實地籌劃著科學實踐,而且現實地表現著科學實踐,決定著科學實踐的發(fā)展。在現實實踐中,個體勞動的結合的交往先在于具體實踐,具體科學實踐的展開必須以組建科研團隊、籌建科研經費、建設實驗場所、購買實驗儀器等等為條件,而且科學實踐中個體科學勞動的分工協(xié)作,研究什么、怎樣研究以及實際狀況等都凝集在了交往活動及其形式上。科學交往包含著科學實踐的對象,在內容上除了人的精神層面的因素,還包含了來自對象而由實驗儀器顯現出來的客觀因素。要達到交往的目的,對象信息到終端只能采取人能夠接受到的圖像的形式。伊德將這種情況概括為“自然科學中的視覺主義”。因此,對象被實驗儀器、技術所中介,歸根結底是由宏觀的人的交往決定的??茖W交往對對象的包含,在原則上就蘊含著科學被技術以及儀器等物質工具所決定的存在論觀點。體現在交往中的對象,必然被技術所體現、支撐、架構,并被儀器所中介。馬克思說,“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④。人的對象體現在技術、儀器中,儀器、技術對于科學具有決定作用等存在論觀點,在馬克思這里表現為一般原則的推論,而在我們后面闡述的當代現象學科學哲學家那里,則表現為建立在具體的現象學分析上的,由一系列具體概念(如伊德的成像技術、“具身”概念、視覺詮釋學等等)表達的科學觀。(4)作為人的真正的社會歷史存在的工業(yè),“是自然科學對人的現實的歷史關系”,工業(yè)、技術在存在論上對于科學具有邏輯先在的意義。在馬克思的哲學-經濟學文本中,馬克思對科學與技術、工業(yè)等的關系的理解有兩種維度:即知識論維度和存在論維度。只不過我們過去常常把握到了前者而忽視了后者。事實上在馬克思對科學與技術、工業(yè)關系的解釋中,存在論解釋比認識論解釋更根本,也更符合馬克思哲學的整體性質??茖W與技術、工業(yè)的知識論關系,訴諸的是科學從知識演變?yōu)樯鐣a力的過程,其解釋邏輯表現為這樣的向度:“科學→技術(科學的應用)→工業(yè)生產(科學的應用,生產力)→社會”。在馬克思的哲學-經濟學文本中,的確有這樣的理解向度存在。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科學是生產力”的論斷。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科學與以前的科學的區(qū)別,就在于科學成為了“應用于生產的科學”,科學變成了直接生產力。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說:“勞動生產力是伴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fā)展的。”⑤但馬克思并沒有局限于科學對技術、工業(yè)的知識論關系,他從實踐對科學的本體論關系,將科學在工業(yè)生產中的應用、科學的生產力功能看做是決定科學發(fā)展的條件和動力。這是馬克思將關于科學的知識論關系“倒置”后發(fā)現的存在論關系。首先是工業(yè)在存在論上對科學的決定作用,現代科學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基礎上的。下面引用的幾段話都清楚地顯示出了馬克思的這種存在論視域。馬克思說:“自然科學以及和它有關的其他一切科學的發(fā)展,又是和物質生成的發(fā)展相適應的?!雹蕖白匀豢茖W本身(自然科學是一切知識的基礎)的發(fā)展,也像與生產過程有關的一切知識的發(fā)展一樣,它本身仍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種資本主義生產第一次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為自然科學創(chuàng)造了進行研究、觀察、實驗的物質手段?!雹摺爸挥匈Y本主義生產才第一次把物質生產過程變成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變成運用于實踐的科學”;“只有在這種生產方式下,才第一次產生了只有用科學方法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只有現在,實驗和觀察——以及生產過程本身的迫切需要——才第一次達到使科學的應用成為可能和必要的那樣一種規(guī)?!,F在,科學,人類理論的進步,得到了利用”⑧。其次,科學在近代的系統(tǒng)發(fā)生,在社會基礎方面依靠科學與個別工人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的分離,而這種分離直接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結果。馬克思說:“科學的應用一方面表現為傳統(tǒng)經驗、觀察和通過實驗方法得到的職業(yè)秘方的集中,另一方面表現為把它們發(fā)展為科學(用以分析生產過程);科學的這種應用,即自然科學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同樣是建立在這一過程的智力同個別工人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相分離的基礎上,正像生產的條件的集中和發(fā)展以及這些條件轉化為資本是建立在使工人喪失這些條件,使工人同這些條件相分離的基礎上的一樣?!雹嶙詈?,馬克思曾說:“科學在直接生產上的應用本身就成為對科學具有決定性的和推動作用的要素?!雹膺@是典型的“存在論倒置”,即將關于科學的認識論關系倒置為存在論關系。馬克思在這種“倒置”中,揭示了隱藏在認識論關系中的科學的存在論根據、前提和基礎。(5)科學、技術對人類的現實解放,是以非人的方式實現的。這是典型的存在論話語。首先,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有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yè)狀況、商業(yè)狀況、農業(yè)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11)。科學、技術的確現實地推動著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其次,馬克思指出,自然科學“通過工業(yè)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作準備,盡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發(fā)展”(12)。一方面,“變得空虛了的單個機器工人的局部技巧,在科學目前,在巨大的自然力目前,在社會的群眾性勞動目前,作為微不足道的附屬品消失了”,“科學、巨大的生產力、社會的群眾性勞動”這些蘊含和體現在“機器體系中”的對人的解放,卻“并同機器體系一道構成‘主人’的權力”(13)。另一方面,資本在“創(chuàng)造出一個普遍的勞動體系”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一個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普遍有用性的體系”,“科學也同人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屬性一樣,表現為這個普遍有用性體系的體現者”(14)。科學、技術作為資本創(chuàng)造的“普遍有用性體系”的體現者,成為了推動人的物質性、工具性發(fā)展的主要力量。三、“詮釋學的現象學”的“實踐論科學觀”詮釋學的現象學科學哲學,也可稱為科學詮釋學的現象學,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歐洲和美國出現的一個科學哲學流派。它倡導用詮釋學的現象學(Hermeneuticphenomenology),即由胡塞爾的經典現象學經過修改后所形成的現象學——本體論詮釋學,包括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利科等人的詮釋學來研究自然科學。代表人物有R·克里斯、P·A·希蘭、約瑟夫·勞斯、J·J·科克爾曼斯、D·伊德等(15)。美國新生代科學哲學家、威斯理大學教授約瑟夫·勞斯(JosephRouse)提出了科學的實踐詮釋學,研究能否以及如何基于實踐來理解科學。勞斯認為,與兩個世紀前相比,由于自然科學在思想和實踐上取得的成就,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徹底重構了的世界里。面對這個事實,西方科學哲學那種將自己的理論關注點僅僅局限于科學在知識上的理論維度,“忽視了把科學置于更大的社會情境下的基礎討論”的哲學追求,在“批判主旨上”就是“匱乏”的。勞斯指出,面對自然科學改變我們的事實,我們必須要追問,應該采用何種方式才能最具批判性地理解和評價這些改變。勞斯提出的實踐詮釋學就是這種理解的努力。它把“科學理解為詮釋性的實踐領域”(16),“試圖把科學不僅僅理解為自足的思想行為,而且也理解為形塑我們和我們這個世界的強大的力量”(17)。勞斯在自己的著作中以肯定、借鑒或者批判的方式多次提到了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他在批評英美科學哲學論題狹隘、批判主旨匱乏時說,即便是歐洲大陸的一些“較優(yōu)秀的理論體系也同樣被視為是非科學的、令人反感的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最著名的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馬克思主義”(18)。勞斯的科學實踐詮釋學對馬克思實踐科學觀的肯定和發(fā)展,首先表現在他將實踐(一般的科學實踐、實驗室實踐、實踐技能與實驗室操作等)看做是理解科學的哲學原則。這不是簡單地承認科學既是理論活動也是實踐活動,而是在哲學原則上提出,不將科學置于實踐的視域中就不可能深刻、恰當地理解科學。勞斯說:“科學概念和科學理論只有作為更廣泛的社會實踐和物質實踐的組成部分才是可理解的?!?19)“哲學家們將太多的注意力集中于科學狹隘的思想方面——科學理論及其所需的思維程式、引導我們去相信它的各種證據以及它所提供的思想上的滿足。在這一情景下,很容易忘記科學研究實質上也是一種實踐活動。我所說的實踐活動并非以應用為目的,而是指實踐的技能和操作對于其自身所實現的成果而言是決定性。……這里的問題不是出在是否忽視了科學的一方面(實驗),而傾向于它的另一方面(理論),而是從整體上扭曲了對科學實驗的看法。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對科學最具批判性的研究中,它更多地關注科學對其他思想方式的影響,而不是科學對我們日常行為和社會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質上的影響?!?20)其次,勞斯指出了科學實踐的本體論內在地蘊含著政治權力關系。在實驗室實踐中,實驗變革自然的途徑與方式,實驗室的工具、設施,實驗技能及其操作,都變成了一種普遍權力,它統(tǒng)治著我們的相互關系,限制著我們對事物的處理,支配著我們的日?;顒?。這是對科學與實踐關系的存在論解釋:科學實踐在存在論上先在于科學,變成了不僅支配科學,也支配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生活的力量。所以勞斯說,他的《知識與權力》的主題“就是強調這樣一種重要性,即同時在認識論和政治上將科學看做是實踐技能和行動的領域,而不僅僅只是信念與理性的領域”(21)。勞斯對科學的政治權力的存在論解釋,非常接近于我們前面引用的馬克思關于“歷史境遇”對包括科學在內的人類活動的權力關系的論述。我們知道,科學知識社會學以研究“實驗室生活”著稱。勞斯的“實踐論科學觀”與SSK的“實驗室研究”的區(qū)別,不在于是否重視科學實驗,而在于是否將“實踐的觀點”作為一種解釋科學的哲學原則或者思維方式。它們都重視科學實驗,但SSK重視和分析的是作為實體的科學實驗,并用研究科學實驗得到的結論一般地理解科學;而勞斯的實踐詮釋學雖然也重視實驗,但正像他指出的,這不是理論和實踐孰輕孰重的問題,而是不采取實踐的觀點,不將科學放入實踐的視域,原則上就不能合理地理解科學。因此,勞斯的實踐詮釋學明顯地在理論上高于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而在理解科學的哲學原則上與馬克思形成了某種程度的一致。無獨有偶,美國當代現象學家、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哲學系杰出教授唐·伊德(DonIhde)在他提出的“后現象學”(Post-phenomenology)中,比較充分地展示了以實踐的觀點對科學的具體理解。首先,伊德反對來源于笛卡爾和康德的“主體-客體”認識論模式,以實用主義的實踐觀念改造現象學,強調自己的后現象學是現象學與實用主義的結合。伊德認為,盡管胡塞爾用還原的方法顛倒主體和客體、自我、意識、身心等概念的用法,但胡塞爾對這種認識模式和這些概念的借用,就使其擺脫不了主體哲學的風格,使其超越傳統(tǒng)認識論的企圖成為不可能。伊德指出,使現象學突破笛卡爾和康德的“主體-客體”哲學的,是哲學中的實踐傳統(tǒng)。因為“實用主義強調的是實踐,而不是表象”。伊德借用羅蒂的話說:“從實踐的概念出發(fā)而不是從理論出發(fā)、從行動出發(fā)而不是從沉思出發(fā),我們才能討論真理?!币恋抡f:“這種遠離表象、轉向實踐的傾向,實際上在后來20世紀末科學解釋的風格中不斷出現。”(22)伊德從實用主義借用的“實踐”概念,盡管與馬克思的感性實踐的概念仍然有區(qū)別,但都帶來了存在論的視域。在伊德的后現象學中,先驗主體、理性主體、意識、表象等傳統(tǒng)的“主體-客體”認識論概念被拋棄,人的具身、對象的發(fā)生、科學與技術、科學詮釋及其視覺主義、科學實踐中的技術的地位等都在存在論上獲得了新的理解,現象學分析因對科學實踐的理解而日益深刻。而且,由于實踐經驗同時嵌入在物質化的世界和文化-社會的世界中,立足于科學實踐的現象學詮釋學被看做是溝通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橋梁。其次,技術對科學的存在論關系和技術架構科學的現象,被伊德看做是他的后現象學的必然內容,而實踐的觀點恰恰是使這種后現象學分析成為可能的條件。技術對科學的存在論關系是對科學與技術的認識論關系的“倒置”。對這兩種關系,海德格爾是這樣表述的:“人們說,與以往的技術相比,現代技術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技術,因為它是以現代的精密自然科學為依據的。此間人們已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現代物理學作為實驗物理學依賴于技術裝置,依賴于設備的進步”(23)。一般地說,與將技術看做是科學的應用,科學在知識論上先在于技術的認識論觀點不同,技術與科學的存在論關系是說,技術在存在論上先在于科學,科學研究來源于和依賴于存在論上在先的實踐情境。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對“工具的分析”(如錘子),被認為是最具現象學風格的分析。伊德正確地指出,海德格爾對工具的分析,是實踐哲學的體現,因為海德格爾分析的是“操作著的、使用著的操勞”。伊德進一步在對科學實驗的分析中,揭示了他對于技術在存在論上先在于科學的理解,即“所有科學在制造知識時都是從技術上來體現的”。他用“technoscience”來表示科學,意即技術架構的科學,或者技術支撐的科學。這一觀點,是在1979年出版的TechnicsandPraxis:APhilosophyofTechnology中提出的,在1990年出版的TechnologyandtheLifeworld:FormGardentoEarth中得到了更加系統(tǒng)的闡述。最后,在伊德的后現象學中,科學中的視覺主義是將科學的現象學與詮釋學結合起來的重要觀點,而這完全得力于伊德所持的不分析科學實踐就不能真正理解科學的觀念。伊德注意到,自然科學都熱衷于視覺主義。他發(fā)現,科學追求可視化,以滿足人類視覺對經驗的要求,就是人類不能直接經驗到的東西也要將之轉譯成視覺圖像,如天文學中將星體的成分轉譯成光譜??茖W中的這種視覺主義帶來了現象學的詮釋學,人們就是在對許多這樣的轉譯得到的圖像的“閱讀”和“解碼”中構建出研究對象的。因此,伊德指出,成像的實踐造就的是一種復雜的視覺詮釋學。至于科學中的視覺主義的存在,伊德用人的“具身”來解釋,即科學對于科學實踐的人的身體行為、知覺、操作及其技能等因素的若隱若現的包含。這是典型的以實踐的觀點看待科學的結果。從上面對勞斯和伊德的簡單分析中,我們已經能夠看到“詮釋學的現象學”在實踐地理解科學方面取得的巨大進展。在馬克思那里表現為一般原則性的東西,在他們那里被基于對科學實踐的具體分析所得到的結論所取代,也許他們并不承認他們的科學哲學與馬克思科學觀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我們也會發(fā)現,當代“詮釋學的現象學”對科學實踐的存在論理解,與馬克思在其經濟學-哲學文本中展示的對科學的存在論理解,表現出理論上“互補”的情形。馬克思對科學的存在論解讀,是將科學作為實踐活動放在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發(fā)展的大框架下進行的,他闡述了科學實踐與社會生產力、社會交往、社會生產、資本、工業(yè)、技術以及意識形態(tài)等的存在論關系,既涉及宏觀層次的一般被科學社會學重視的、被看做是“外在于”科學實踐的方面,也涉及科學實踐的“內在因素”(盡管馬克思在這方面的闡述一再被忽視)。馬克思的這些思想已經對現代科學社會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就科學哲學來說,馬克思對于科學實踐沒有微觀上的具體分析,對科學實踐的理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那個時代科學實踐水平的局限,但馬克思提出的理解科學的實踐的思維方式卻具有當代性,他對于科學與社會生產力、社會交往、社會生產、資本、工業(yè)、技術以及意識形態(tài)等的存在論關系的闡述,也是科學哲學未來發(fā)展的重要的理論遺產。因為就像哈貝馬斯說的:“徹底的認識批判只有作為社會理論才是可能的”(24)。點評意見:《論理論與實在的關系》一文立足于艱深的現代科學(尤其是量子力學)的前沿成果的基礎上,令人信服地維護并且推進科學實在論,達到“語境實在論”的新階段,同時,也對科學的本性達到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刻和透徹的理解。對牛頓的經典實在論的局限性進行了中肯而深刻的批評。文中提出以量子力學為代表的科學理論與物理實在的關系是“整體性的模擬關系”的觀點,是十分精辟和深刻的。不過,我對文中的個別觀點有不同意見。(1)我認為,不應當把“主體間性論者”看做“主客觀統(tǒng)一論者”的對立面,而應當看做“戰(zhàn)略合作伙伴”或“盟友”。如果求同存異的話,主客觀統(tǒng)一的過程,也是主體間統(tǒng)一的過程;(2)“字面上真實”——也許譯為“本義上真實”更好;(3)“假說-演繹法”,按照江天驥教授的看法,從現代歸納邏輯的眼光看,凡是從經驗事實到理論命題的或然性推理,都是歸納推理,“假說-演繹法”廣義地屬于歸納技術的一部分,根本上并不是反歸納主義的。關于《劃界問題或科學劃界》一文,科學劃界是科學哲學的一個經典問題,我覺得“科學”與“非科學”都要放到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理解,放到一定的文化共同體和語言共同體中評判,它們之間雖然沒有絕對確定的界限,卻仍然有相對確定的界限。我認為,這些無謂的爭論是可以消解的。究其原因,問題都出在“如何定義科學”或“劃界標準的制訂”上。本文對科學劃界問題做出全面深入細致的理論分析,既包括歷史分析又包括邏輯分析。討論了悠遠歷史中科學劃界問題上不同綱領和劃界標準之間的相互競爭;剖析了造成劃界困難的深層原因以及科學劃界重大的實際意義。資料之翔實,認真之態(tài)度,功力之深厚,令人贊嘆!《以實踐的觀點理解科學》的作者引申發(fā)揮了《馬克思科學哲學論綱》的基本觀點,用馬克思的實踐生存論來解讀現代科學(以量子力學為代表)。文中細致地區(qū)分了對馬克思關于實踐與科學的關系的兩種解讀,即認識論解讀和存在論解讀,而這兩種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