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步態(tài)分析臨床意義供必要的依據(jù)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之一評估患者是否存在異常步態(tài)以及步態(tài)異常的性質(zhì)和程度為
分
析
異
常
步
態(tài)
原
因
和
矯
正
異
常
步
態(tài)
、
制
訂
治
療
方
案
提
供必要的依據(jù)評定康復治療的效果步態(tài)分析的目的確定異常步態(tài)的障礙學診斷確定異常步態(tài)的程度比
較
不
同
種
類
的
輔
助
器
具
(
假
肢
、
矯
形
器
)
對
步
態(tài)
的
影
響步態(tài)分析的適應癥和禁忌癥1
.適應癥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失骨關節(jié)疾病與外傷
下肢肌力損失其他(
疼痛)2
.禁忌癥嚴重心肺疾病下肢骨折未愈合
檢查不配合者不宜進行步態(tài)分析怎樣進行步態(tài)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種方法
常用的基礎知識常用的術語正
常
步
行
必
須
完
成
三
個
過
程
:
支
持
體
重
,
單
腿
支
撐
,
擺
動腿邁步。步
態(tài)
分
析
中
常
用
的
基
本
參
數(shù)
包
括
步
長
、
步
幅
、
步
頻
、
步
速
、
步
行
周
期
、
步
行
時
相
,
其
中
步
長
、
步
頻
和
步
速
是
步
態(tài)
分
析
中
最
常
用
的
3
大
要
素
,
其
內(nèi)
涵
是
有
關
行
走
的
生
物
力
學
分
析
所
涉
及
的
最
基
本
知
識
,
進
行
步
態(tài)
分
析
者
應
當
熟
練掌握。步長(
step
length)行
走
時
一
側(cè)
足
跟
著
地
到
緊
接
著
的
對
側(cè)
足
跟
著
地
所
行
進
的
距
離
稱
為
步
長
,
又
稱
單
步
長
,
如
下
圖
示
Ⅰ
,
通
常
用
c
m
表
示
。
健
康
人
平
地
行
走
時
,
一
般
步
長
約
為
5
0
~
8
0
c
m
。
個體步長的差異主要與腿長有關,
腿長,
步長也大。步幅和步寬步
幅
(
stride
length)
行
走
時
,
由
一
側(cè)
足
跟
著
地
到
該
側(cè)
足
跟
再
次
著
地
所
進
行
的
距
離
稱
為
步
幅
,
又
稱
復
步
長
或
跨
步長,
如上圖示Ⅱ,
用c
m
表示,
通常是步長的兩倍。步寬(
stride
w
idth)
在行走中左、
右兩足間的距離稱為
步
寬
,
通
常
以
足
跟
中
點
為
測
量
參
考
點
,
如
上
圖
示
Ⅲ
,
通
常用c
m
表示,
健康人約為
8
±3
.5
c
m
。足角和步頻步
頻
(
cadence) 行
走
中
每
分
鐘
邁
出
的
步
數(shù)
稱
為
步足
角
(
foot
angle)
在
行
走
中
前
進
的
方
向
與
足
的
長軸
所
形
成
的
夾
角
稱
為
足
角
,
如
上
圖
示
,
通
常
用
°表
示
,
健全人約為
6
.7
5
°。步
頻
(
cadence)
行
走
中
每
分
鐘
邁
出
的
步
數(shù)
稱
為
步
頻
,
又
稱
步
調(diào)
,
通
常
用
s
t
ep
s
/m
in
表
示
。
健
全
人
通
常
步
頻
大
約
是
9
5
~
1
2
5
s
t
e
p
s
/min
,
東
方
男
性
的
步
頻
平
均
約
為
1
1
2
.
2
±8
.
9
s
t
e
p
s
/m
i
n
,
女
性
平
均
為
1
2
3
.4
±8
.0
s
t
e
p
s
/m
in
。
雙
人
并
肩
行
走
時
,
一
般
是
短腿者步頻大于長腿者。步速、
步行周期和時相著
地
的
過
程
被
稱
為 個
步
行
周
期 通
常
用
時
間
秒
( )
表
示步速(
w
alking
velocity
)
行走時單位時間內(nèi)在行進的方向上整
體
移
動
的
直
線
距
離
稱
為
步
速
,
即
行
走
速
度
,
通
常
用
m
/m
in表
示
。
一
般
健
全
人
通
常
行
走
的
速
度
約
為
6
5
~
9
5
m
/m
i
n。
也
可
以
用
步
行
10
m所需的時間來計算。步行周期(gaitcycle)在行走時一側(cè)足跟著地到該側(cè)足跟再次
著
地
的
過
程
被
稱
為
一
個
步
行
周
期
,
通
常
用
時
間
秒
(
s)
表
示
。
一
般成人的步態(tài)周期約為
1
~
1
.32
s左右。步行時相(
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個步態(tài)周期都包含著一
系
列
典
型
姿
位
的
轉(zhuǎn)
移
。
人
們
通
常
把
這
種
典
型
姿
位
變
化
劃
分
出
一
系
列
時
段
,
稱
之
為
步
態(tài)
時
相
(
g
a
i
t
phase)
,
一
個
步
行
周
期
可
分
為支撐相(
stance
phase)
和擺動相(
sw
ing
phase)。
一般用該時
相所占步態(tài)周期的百分數(shù)(
cy
cle%)
作為單位來表達,
有時也用
秒(
s)
表示。支撐相支
撐
相
是
在
步
行
中
足
與
地
面
始
終
有
接
觸
的
階
段
,
支
撐
相
包括單支撐相和雙支撐相。單支撐相通常指
一側(cè)下肢足
跟著
地到同側(cè)足
尖離地的過
程,
單
位為s
,
一
般占一個步
行周期的
4
0
%
。
為了進行步態(tài)矯正和訓練的方便,
提出以下動作要點:(
1
)
足跟著地:
下肢伸肌張力增高,
伴有足下垂、
內(nèi)翻的患者難以完成。(
2
)
全
足
底
著
地
:
自
步
行
周
期
的
7
.6
%
開
始
,
全
足
底
在
地
面
放
平
。
伴
有
足
內(nèi)翻、
足下垂的病人難以完成。(
3
)
重心轉(zhuǎn)移到同側(cè):
由于
單側(cè)下肢支撐身體重量,
偏癱、
關節(jié)疼痛
、
平
衡能力低下的患者往往時間過短。(
4
)
足
跟
離
地
:
自
步
行
周
期
的
4
1
.5
%
開
始
,
是
向
下
蹬
踏
的
起
始
動
作
,
偏
癱病人往往完成不充分。(
5
)
膝
關節(jié)屈曲
增大:
自
步行周
期的
5
4
.1
%
開始,
偏
癱病人由于
下肢伸肌
占優(yōu)勢,
膝關節(jié)屈曲活動受限,
完成困難。(
6
)
足
尖
離
地
:
自
步
行
周
期
的
6
0
%
開
始
,
身
體
的
重
心
線
移
到
踝
關
節(jié)
前
方
,
足
趾
用
力
著
地
,
通
過
下
肢
的
蹬
踏
動
作
,
產(chǎn)
生
向
前
的
推
進
力
。
偏
癱
患
者
由
于下
肢
痙
攣
,
足
下
垂
、
內(nèi)
翻
,
下
肢
分
離
運
動
不
充
分
,
所
以
不
能
較
好
地
完
成
此
動作,
是步態(tài)異常的重要原因之一。雙支撐相雙
足
支
撐
是
步
行
的
最
大
特
點
。
在
一
個
步
行
周
期
中
,
當
一側(cè)
下
肢
完
成
足
跟
抬
起
到
足
尖
向
下
蹬
踏
離
開
地
面
的
時
期
內(nèi)
,
另
一
側(cè)
下
肢
同
時
進
行
足
跟
著
地
和
全
足
底
著
地
動
作
,
所
以產(chǎn)
生
了
雙
足
同
時
著
地
的
階
段
。
一
般
占
一
個
步
行
周
期
的
2
0
%
,
此
階
段
的
長
短
與
步
行
速
度
有
關
,
速
度
越
快
,
雙
支撐
相
就
越
短
,
當
由
走
變
為
跑
時
,
雙
支
撐
相
變
為
零
。
雙
支
撐
相
的
消
失
,
是
走
和
跑
的
轉(zhuǎn)
折
點
,
故
成
為
競
走
比
賽
時
判斷是否犯規(guī)的唯一標準。擺動相擺
動
相
是
在
步
行
中
始
終
與
地
無
接
觸
的
階
段
,
通
常
指
從
一
側(cè)
下
肢
的
足
尖
離
地
,
到
同
側(cè)
足
跟
著
地
的
階
段
,
單
位
為
s
,
一
般
占
一
個
步
行周期的
4
0
%
。
此階段的動作要點是:1
.
足
上
提
從
一
個
步
行
周
期
的
6
3
.6
%
開
始
,
是
足
尖
離
地
、
下
肢
向前擺動的加速期。2
.
膝關節(jié)最大屈曲
是從一個步行周期的
6
7
.9
%
開始的,
擺出
的下肢剛剛通過身體的正下方。3
.
髖
關
節(jié)
最
大
屈
曲
自
步
行
周
期
的
8
4
.6
%
開
始
。
此
階
段
已
完
成
下肢向前擺出的動作,
開始減速,
直至足跟著地。4
.
足跟著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
1
0
0
%
。進行步態(tài)分析所必須的基礎知識矢狀面 S it
t l l基本坐標
面水平面Ho
r
izo
n
t
a
l
p
la
n
e
額狀面 Fro
n
t
a
l p
la
n
e矢狀面 S
a
g
it
t
a
l p
la
n
e基本坐標
軸X方向——
向前,
矢狀面內(nèi)的矢狀軸Y方向——
向上,
垂直于水平面的垂直軸
Z方向——
向右,
水平面內(nèi)的額狀軸正常步態(tài)中關節(jié)和肌肉的活動期中出現(xiàn)兩
次 其振幅
約 最高點是支撐中
期 最低點是
足 著(一)身體主要部位及關節(jié)的活
動人
在
步
行
時
為
了
減
少
能
量
的
消
耗
,
身
體
各
部
位
要
盡
量
維
持
正
常
活
動
范
圍的運動,減少身體的重心移動
。1
.
骨
盆
骨盆
移
動
可
以
被
認
為
是
重
心
的
移
動
。
正
常
成
人
在
步
行
時
身
體
重
心
的
位
置
在
骨
盆
的
正
中
線
上
,
從
下
方
起
男
性
約
為
身
高
的
5
5
%
,
女
性
約
為
5
0
%
的
高
度
。
步
行
時
重
心
的
上
下
移
動
為
正
弦
曲
線
,
在
一
個
步
行
周
期
中
出
現(xiàn)
兩
次
,
其振
幅
約
4
.5
c
m
,
最
高點
是
支
撐
中
期
,
最低
點
是
足
跟
著
地
;
骨
盆
的
側(cè)
方
移
動
也
是
正
弦
曲
線
,
在
一
個
步
行
周
期
內(nèi)
左
、
右
各
出
現(xiàn)
一
次
,
其
振
幅
約
3
c
m
,
最
大
移
動
度
是
在
左
、
右
足
處
于
支
撐
中
期
時
出
現(xiàn)
的
,
在
雙
足
支
撐
期
重
心
位
于
左
右
中
間
。骨
盆
在
水
平
面
內(nèi)
沿
垂
直
軸
旋
轉(zhuǎn)
角
度
單
側(cè)
為
4
°,
雙
側(cè)
為
8
°。
這
種
旋
轉(zhuǎn)
可
以
減
少
骨
盆
的
上
下
移
動
,
最
大
內(nèi)
旋
位
發(fā)
生
在
足
跟
著
地
后
期
,
最
大
外
旋
位
發(fā)
生
在
擺
動
早
期
。
骨
盆
在
矢
狀
面
內(nèi)
沿
冠
狀
軸
的
傾
斜
運
動
范
圍
約
5
°,
雙
足
支
撐
相
骨
盆
幾
乎
成
水
平
,
支
撐
中
期
時
處
于
擺
動
相
的
骨
盆
傾
斜
角
度
最
大
,
它
可
以
減
少
重
心
的
上
下
移
動
。
在
一
個
步
行
周
期
中
左
右
各
傾
斜
一
次
。2.髖關節(jié)正常步行時髖關節(jié)屈伸運動中最大屈曲
約
3
0
°(
擺
動
相
中
期
)
,
最
大
伸
展
約
2
0°(
足
跟
離
地
)
,
共
約
5
0
°范
圍
,
其
運
動
為
正
弦
曲
線
,
如
圖
1
2
-2
;
內(nèi)
收
、
外
展
運
動
中
最
大
外
展
約
6
°(
足
跟
離
地
)
、
最大內(nèi)收約
4
°(
足底著地),
共約
1
0
°范
圍,
其運動幾
乎
是
直
線
性
變
化
;
內(nèi)
外
旋
運
動
中
外
旋
4
°(
足
趾
離地
到
足
跟
著
地
的
擺
動
相
)
、
內(nèi)
旋
4
°(
從
足
跟
著
地
到
足
跟
離
地
的
擺
動
相
)
,
共
約
8
°范
圍
,
其
運
動
呈
曲
軸
狀
,
從
支
撐
相
到
擺
動
相
、
擺
動
相
到
支
撐
相
過
渡
時
產(chǎn)
生急劇變化。3
.膝關節(jié)
正常步行時膝關節(jié)屈伸運動中最大屈曲約
為
6
5
°(
擺動中期)、
最大伸展為
0
°(
足跟著地),
共
約
6
5
°范
圍
。
在
屈
伸
運
動
中
,
可
見
輕
度
屈
伸
與
大
范
圍
屈
伸
兩
次
(
雙
重
膝
作
用
)
。
支
撐
相
中
足
跟
著
地
與
足
跟
離
地
時
膝
關
節(jié)
幾
乎
是
伸
展
狀
態(tài)
,
支
撐
相
的
中
期可見約
1
5
°的
屈伸。除
屈
伸
運
動
外
,
膝
關
節(jié)
還
有
旋
轉(zhuǎn)
運
動
,
足
跟
離
地
時
為最大外旋,
約
4
°,
擺動中期為最大內(nèi)旋,
約
1
2
°,
共
1
6
°范
圍
,
其
順
序
為
從
足
跟
著
地
(
內(nèi)
旋
)
到
足
底
著地(
內(nèi)旋),
以后外旋直到足跟離地。期
中
有
2
次
跖
屈
和
背
伸 尤
其
在
支
撐
相
的
驅(qū)
動
期
踝4.踝關節(jié)
正常步行時踝關節(jié)的跖屈、背
伸
運
動
中
最
大
背
伸
發(fā)
生
在
足
跟
離
地
,
約
1
5
°,
足
跟
離
地
時
為
最
大
跖
屈
,
約
2
0
°,
共
3
5
°。
一
個
步
行
周
期
中
有
2
次
跖
屈
和
背
伸
,
尤
其
在
支
撐
相
的
驅(qū)
動
期
踝
關節(jié)從跖屈位急劇變?yōu)楸成煳弧3?/p>
屈
伸
運
動
外
,
踝
關
節(jié)
還
有
旋
轉(zhuǎn)
、
內(nèi)
外
翻
運
動
。
踝
關節(jié)外旋
8
°、
內(nèi)旋
2
°,
共約
1
0
°范
圍;
外翻
3
°、
內(nèi)翻
1
2
°,
共約
1
5
°范
圍。其它部位(
1
)頭
頭
的
上
下
移
動
與
重
心
的
上
下
移
動
幾
乎
一
致
,
上
下
振幅約
5
~
6
c
m
,
左右移動振幅約
5
~
6
c
m
。上體
上體垂直,
雙肩平齊,
速度加快時稍有前傾;
行走
時
上
體
有
與
骨
盆
旋
轉(zhuǎn)
方
向
相
反
的
轉(zhuǎn)
動
,
這
個
動
作
可
以
減
少整個身體的扭轉(zhuǎn)。其他部位(
2
)上肢
正常行走時雙上肢交替前后擺動,
其方向與同側(cè)下肢
的
擺
動
方
向
和
骨
盆
的
旋
轉(zhuǎn)
方
向
正
好
相
反
,
如
當
左
下
肢
與
左
側(cè)
骨
盆
向
前
擺
動
和
旋
轉(zhuǎn)
時
,
左
上
肢
向
后
擺
動
,
右
上
肢
向
前
擺
動
。
此
時
,
上
肢
的
關
節(jié)
運
動
主
要
發(fā)
生
在
肩
關
節(jié)
,
足
跟
著
地
時
為
最
大
伸
展
,
為
2
1
.
1
°,
足
跟
離
地
時
為
最
大
屈
曲
,
為
1
7
.4
°,
共
約
4
0
°范
圍
。
肘
關
節(jié)
屈
伸
是
在
雙
足
同
時
支
撐
時
期改
變
運
動
方
向
,
最
大
屈
曲
為
3
8
.
9
°,最
大
伸
展
為
-
0
.
4
°,
共
約
4
0
°范
圍。上肢與
下肢
上肢擺動方向與下肢相反,
才可以達到維持身
體平衡,
減少轉(zhuǎn)動。肩關節(jié)
自由擺動約
3
0
°(
屈曲約
6
°,后
伸約
2
4
°)
。(
二)
參與的主要肌肉活動步
行
的
動
力
主
要
來
源
于
下
肢
及
軀
干
的
肌
肉
作
用
,
在
一
個
步
行
周
期
中
,
肌
肉
活
動
具
有
保
持
平
衡
、
吸
收
震
蕩
、
加
速
、
減
速
和
推
動
肢體運動的功能。1
.
豎
脊
肌
(
e
re
c
t
o
r
s
p
in
a
e
)
為
背部
深
層
肌
,
縱
列
于
脊
柱兩
側(cè)
,
下
起
骶
骨
、
髂
骨
,
上
止
椎
骨
、
肋
骨
、
枕
骨
,
作
用
為
使
脊
柱
后
伸
、
頭
后
仰
和
維
持
人
體
于
直
立
姿
勢
。
在
步
行
周
期
站
立
相
初
期
和末期,
豎脊肌活動達到高峰,
以確保行走時軀干正直。2
.
臀大?。?/p>
g
lu
t
e
u
s
m
a
x
im
u
s
)
為髖關節(jié)伸肌,
收縮活動始
于
擺
動
相
末
期
,
并
于
支
撐
相
,
即
足
底
全
面
與
地
面
接
觸
時
達
到
高
峰
。
在
擺
動
相
后
期
臀
大
肌
收
縮
,
其
目
的
在
于
使
向
前
擺
動
的
大
腿
減
速
,
約
在
步
行
周
期
8
5
%
,
大
腿
的
運
動
方
向
改
變
為
向
后
,
成
為
下
一
個
步
行
周
期
的
準
備
。
在
支
撐
相
,
臀
大
肌
起
穩(wěn)
定
骨
盆
、
控
制
軀干向前維持髖關節(jié)于伸展位的作用。(
二)
參與的主要肌肉活動起于髂前下
棘 股內(nèi)側(cè)
肌 外側(cè)肌分別起自股骨粗線
內(nèi) 外側(cè)
唇 股3
.
髂
腰
肌
(
i
l
io
p
s
o
a
s
)
為
髖
關
節(jié)
屈
肌,
髖
關
節(jié)
于
足
跟
離
地至
足
趾
離
地
期
間
伸
展
角
度
達
到
峰
值
(
1
0
°~1
5
°)
。
為
對
抗
髖
關
節(jié)
伸
展
,
從
支
持相
中
期
開
始
至
足
趾
離
地
前
,
髂
腰
肌
呈
離
心
性
收
縮
,
最
終
使
髖
關
節(jié)
從
支
撐
相
末
期
由
伸
展
轉(zhuǎn)
為
屈
曲
。
髂
腰
肌
第
二
次
收
縮
活
動
始
于
擺
動
相
初
期
,
使
髖
關
節(jié)
屈
曲
,
以
保
證
下
肢
向
前
擺
動
。4
.
股
四
頭
?。?/p>
q
u
a
d
r
i
c
e
p
s
fe
m
o
r
i
s
)
為
全
身
最
大
的
肌
,
其
中
股
直肌
起
于
髂
前
下
棘
,
股
內(nèi)
側(cè)
肌
、
外
側(cè)
肌
分
別
起
自
股
骨
粗
線
內(nèi)
、
外
側(cè)
唇
,
股
中
間
肌
起
自
股
骨
體
的
前
面
;
四
個
頭
向
下
形
成
一
腱
,
包
繞
髕
骨
的
前
面
和
兩
側(cè)
,
往
下
續(xù)
為
髕
韌
帶
,
止
于
脛
骨
粗
隆
。
為
膝
關
節(jié)
強
有
力
的
伸
肌
,
股
直
肌
還
可
屈
髖
關
節(jié)
。
股
四
頭
肌
收
縮
活
動
始
于
擺
動
相
末
期
,
至
支
撐
相
負
重
期
達
最
大
值
。
此
時
作
為
膝
關
節(jié)
伸
肌
,
產(chǎn)
生
離
心
性
收
縮
以
控
制
膝
關
節(jié)
屈
曲
度
,
從
而
使
支
撐
中
期
免
于
出
現(xiàn)
因
膝
關
節(jié)
過
度
屈
曲
而
跪
倒
的
情
況
。
步
行
周
期
中
,
股
四
頭
肌
的
第
二
個
較
小
的
收
縮
活
動
見
于
足
跟
離
地
后
,
足
趾
離
地
后
達
峰
值
。
此
時
具
有
雙
重
作
用
:
其
一
,
作
為
髖
關
節(jié)
屈
肌
,
提
拉
起
下
肢
進
入
擺
動
相
;
其
二
,
作
為
膝
關
節(jié)
伸
肌
,
通
過
離
心
性
收
縮
來
限
制
和
控
制
小
腿
在
擺
動
相
初
、
中
期
向
后
的
擺
動
,
從
而
使
下
肢
向
前
擺
動
成
為
可能
。(
二)
參與的主要肌肉活動6 腘
繩
肌
(
h t i ) 包
括
股
二
頭
肌 半
腱
肌 半
膜
肌5
.
縫
匠肌
(
s
a
r
t
o
r
iu
s
)
是全
身
最長
的肌
,
起于
髂
前上
棘,
經(jīng)
大
腿
的
前
面
,
斜
向
下
內(nèi)
,
止
于
脛
骨
上
端
的
內(nèi)
側(cè)
面
,
作
用
為
屈
髖
和
屈
膝
關
節(jié)
,
并
使
已
屈
的
膝
關
節(jié)
旋
內(nèi)
。
在
支
撐
相
末
期
和
擺
動
相
初
期
,
作
用
為
屈
膝
、
屈
髖
,
在
擺
動
相
末
期
和
支
撐
相
初
期
,
使
膝
關節(jié)旋內(nèi)。6
.
腘
繩
肌
(
h
a
m
s
t
r
in
g
)
包
括
股
二
頭
肌
、
半
腱
肌
、
半
膜
肌
,
均
起
于
坐
骨
結(jié)
節(jié)
,
跨
越
髖
、
膝
兩
個
關
節(jié)
,
分
別
止
于
腓
骨
頭
和
脛
骨
粗
隆
內(nèi)
下
方
、
脛
骨
內(nèi)
側(cè)
髁
,
作
用
為
伸
髖
屈
膝
。
主
要
收
縮
活
動
始
于
擺
動
相
末
期
,
足
跟
著
地
時
達
到
活
動
高
峰
并
持
續(xù)
到
支
撐
相
。
在
擺
動
相
末
期
,
作
為
屈
膝
肌
,
腘
繩
肌
離
心
性
收
縮
使
小
腿
向
前
的
擺
動
減
速
,
以
配
合
臀
大
肌
收
縮
活
動
(
使
大
腿
向
前
擺
動
減
速
)
,
為
足
跟
著
地
做
準
備
。
足
跟
著
地
時
及
著
地
后
,
腘
繩
肌
又
作
為
伸
髖
肌,
協(xié)助臀大肌伸髖,
同時通過穩(wěn)定骨盆,
防止軀干前傾。(
二)
參與的主要肌肉活動7
.
脛前?。?/p>
t
ib
ia
lis
a
n
t
e
r
io
r)
起自
脛骨外側(cè)面,
止于內(nèi)側(cè)楔
骨
內(nèi)
側(cè)
面
和
第
1
跖
骨
底
,
作
用
為
伸
踝
關
節(jié)
(
背
屈
)
、
使
足
內(nèi)
翻
。
足
跟
著
地
時
,
脛
前
肌
離
心
性
收
縮
以
控
制
踝
關
節(jié)
跖
屈
度
,
防
止
在
足
放
平
時
出
現(xiàn)
足
前
部
拍
擊
地
面
的
情
況
。
足
趾
離
地
時
,
脛
前
肌
收
縮
,
再
次
控
制
或
減
少
此
時
踝
關
節(jié)
的
跖
屈
度
,
保
證
足
趾
在
擺
動
相
能夠離開地面,
使足離地動作順利完成。8
.
小腿三
頭肌(
t
r
ic
e
p
s
s
u
ra
e
)
包
括腓腸
肌和
比目魚
肌,
起
于
股
骨
的
內(nèi)
、
外
側(cè)
髁
,
以
跟
腱
止
于
跟
結(jié)
節(jié)
,
作
用
為
屈
踝
關
節(jié)
和
屈
膝
關
節(jié)
。
腓
腸
肌
在
行
走
、
跑
、
跳
中
提
供
推
動
力
,
而
比
目
魚
肌
富
含
慢
性
、
抗
疲
勞
的
紅
肌
纖
維
,
主
要
與
站
立
時
小
腿
與
足
之
間
的
穩(wěn)
定
有
關
。
在
站
立
相
,
能
固
定
踝
關
節(jié)
和
膝
關
節(jié)
,
以
防
止
身
體
向
前傾斜。跳
躍
、
跑
步
與
步
行
的
運
動
學
區(qū)
別雙足跳雙
足
跳
是
雙
足
并
攏
,
身
體
前
傾
,
由
于
膝
、
踝
關
節(jié)
伸
展
而
離
開
地
面
,
雙
足
騰
空
再
雙
足
落
地
,
如
圖
所
示
。
兩
只
腳
的
步態(tài)一樣,
僅有雙支撐相和雙擺動相。單足跳單
足
跳
的
蹬
地
和
著
地
是
同
一
足
,
如
踢
毽
子
和
跳
繩
等
。
從
步
態(tài)
來
看
,
僅
有
一
只
腳
的
支
撐
相
和
擺
動
相
,
而
且
在
擺
動
相時雙足騰空,
如圖所示。這一點和雙足跳及單足跳相
似 但跑以向前
為跑步跑步可分解為一只腳蹬地的同時另一只腳擺動,
然后是雙足騰空,最后是另一只腳著地,周
而復始,如圖所示。跑步一定有雙足騰空階段,
這一點和雙足跳及單足跳相似。但跑以向前為
主,跳以向上為主,且跑步時雙足交替著地,
而
跳
卻
是
固
定
腳
著
地
,
這
是
其
間
區(qū)
別
。步行步
行
是
人
體
移
動
過
程
中
的
一
種
動
態(tài)
平
衡
。
移
動
中
一
只
腳
擺
動
時
另
一
只
腳
著
地
,
而
且
一
定
有
兩
只
腳
同
時
著
地
的雙支撐期,
如圖所示。體重
7
5
公斤的運動員從事不同項目比賽時,
在最后一瞬間發(fā)力時,
腳上承受的重量正常足和異常足在站立時的受力區(qū)別物
力
學
認
為 站
立
時
每
一
個
跖
骨
頭
均
承
重 如
右
下
圖
所
示 在
單
足正
常
足
站立
:
文
獻
指
出,
人體
重
心
的高
度在
第
1
~
3
骶椎
,
且
在骨
盆
中心。早
期
的
足
部
生
物
力
學
認
為
,
站
立
時
足
底
的
跖
骨
頭
M
1
,
M
5
和
跟
骨為
三
個
負
重
點
并
構
成
一
個
受
力
平
面
,
如
左
下
圖
所
示
。
而
現(xiàn)
代
的
足
部
生
物
力
學
認
為
,
站
立
時
每
一
個
跖
骨
頭
均
承
重
,
如
右
下
圖
所
示
。
在
單
足
支
撐
期
時
,
是
一
只
腳
承
擔
全
部
體
重
,
此
時
足
跟
受
力
占
去
一
半
,
跖
骨
頭M1占去了另一半的即,而另一半的由M2~M5四個跖骨頭均
布受力各占。正常足和異常足在站立時的受力區(qū)別異
常
足
站
立
:
先
從
足
跟
相
對
地
面
的
位
置
來
看
,
如
下
圖
所
示
為
左
腳
后
足
的
三
種情況,
自左至右為:
跟外翻、
跟垂直和跟內(nèi)翻。當
跟
外
翻
時
(
圖
中
的
左
圖
)
距
下
關
節(jié)
是
被
打
開
,
著
地
時
的
體
重
W
是
被
地
面
支
反
力
N
和
水
平
力
F所
平
衡
。
很
顯
然
N
>
W
,
可
見
距
下
關
節(jié)
承
受
的
力
比
體
重
大,
且在
橫向F力的作用下,
促使距下
關節(jié)打開,
這
是平足特點。
當跟
垂直
時
(
圖
中
的
中
圖
)
,
N
=
W
且
距
下
關
節(jié)
不
變
。
而
當
跟
內(nèi)
翻
時
(
圖
中
的
右圖
)
,
著
地
時的
體
重
W
是
被地
面
支
反
力
N
和
水
平
力
F所
平
衡
。
很
顯
然
N
>
W
,
可見距下關節(jié)承受的力比體重大,
且在橫向F力的作用下
,
促使距下關
節(jié)關閉,
造成關節(jié)更穩(wěn)定,
這就是典型的高弓足特點。正
常
足
的
距
下
關
節(jié)
與
地
面
夾
角
為
4
2
可到25
°。
而高弓足正好相反,
該角度可到
6°。
平
足
是
跟
外
翻
和
舟
骨
下
陷
,
該
角
度
0
°,
故動作小且僵硬。鞋跟高度對足部受力的影響足
蹬
地
運
動
主
要
靠
小
腿
三
頭
肌
收
縮
引
起
的
踝
跖
屈
,
且
要
與
跖
趾
關
節(jié)
同
時
共
同
發(fā)
揮
作
用
。
所
以
如
果
鞋
子
限
制
了
踝
關
節(jié)
或
跖
趾
關
節(jié)
的
運
動
,
必
然
影
響
蹬
地
效
果
。
顯
然
鞋
跟高
度
限
制
了
跖
趾
關
節(jié)
的
活
動
,
高
跟
鞋
勢
必
影
響
蹬
地
效
果
,
如圖所示。長期穿高跟鞋的三個弊端足
跟
與
跖
骨
頭
承
受
體
重
的
不
同
比
例 當
平
跟
或
赤
足
時
為
5
7
% 4
3由
于
高
跟
鞋
使
足
尖
活
動
的
范
圍
減
小
,
使
蹬
地
無
力
,
這
是
從
生
物
力
學
觀
點
來
看
穿
高
跟
鞋
的
弊
端
之
一
。
因
此
常
常
可
以
看
到
穿
高
跟
鞋
的
婦
女
快
速
行
走
時
,
靠
骨
盆
扭
曲
的
骨
盆
步
來
代
償
失
去
的
蹬
地
動
作
,
還
有
一
些
婦
女
成
為
永
久
性
的
尖
足
屈
膝
步
態(tài)
。
所
以
穿
高
跟
鞋
的
婦
女
難
以
大
步
流星,
只能小步行走。
與平跟鞋相比,
穿高跟鞋者走兩步少半步。穿
高
跟
鞋
后
由
于
重
心
前
移
使
體
重
主
要
壓
在
前
腳
掌
,
不
同
鞋
跟
高
度
時
足
跟
與
跖
骨
頭
承
受
體
重
的
不
同
比
例
。
當
平
跟
或
赤
足
時
為
5
7
%
:
4
3%
;
跟
高
2
c
m
時
為
5
0
%
:
5
0
%
;
跟
高
4
c
m
時
為
4
3
%
:
5
7
%
;
跟
高
6
c
m
時
為
2
5
%
:
7
5
%
,
即
跖
骨
頭
的
承
重
比
平
跟
增
加
了
近
1
倍
。
加
之
重
心
提
高
后
增
加
身
體
的
不
穩(wěn)
定
性
,
更
加
重
了
前
腳
掌
的
壓
力
。
久
而
久
之將導致前腳掌下產(chǎn)生厚繭,
必然會疼痛。穿
高
跟
鞋
會
導
致
足
底
受
額
外
的
下
滑
力
,
由
于
長
期
受
下
滑
和
擠
壓
會
導
致足弓抬高形成高弓足,
久而久之會有足弓痛和前腳掌痛。鞋長度對足部受力的影響從
人
體
生
物
力
學
觀
點
來
看
腳
長
度
的
變
化
對
選
鞋
、
買
鞋
和
避
免
足
底
痛
有
實
際
意
義
。
比
較
同
一
人
同
一
腳
的
靜
態(tài)
足
印
圖
和
動
態(tài)
足
印
圖
可
見
,
一
般
人
動
態(tài)
時
足
印
長
度
增
加
1
c
m
(
約
5
%
)
,
內(nèi)
側(cè)
縱弓
長
度
增
加
7
m
m
。
此
外
,
從
早
到
晚
腳
的
長
度
也
隨
著
站
立
和
行
走
時
間
的
增
加
而
略
有
增
長
。
所
以
選
鞋
買
鞋
時
,
特
別
是
上
午
買
鞋
,
最
好要大
1
號。長
期
站
立
和
走
動
會
使
腳
變
長
,
如
果
再
穿
小
1
號
的
鞋
,
必
然
導
致
內(nèi)
側(cè)
縱
弓
前
后
方
向
長
期
受
擠
而
使
足
弓
提
高
,
久
而
久
之
會
造
成
足
底痛
和
足
弓
痛
。
所
以
對
那
些
從
事
長
期
站
立
和
走
動
的
職
業(yè)
者
如
護
士
、
營
業(yè)
員
、
理
發(fā)
師
等
,
因
工
作
特
點
會
使
足
底
韌
帶
長
時
間
受
拉
,
以致松弛變性引起足底痛,
穿大
1
號的鞋就更有實際意義。常見的異常步態(tài)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所致的異常步態(tài)偏
癱
步
態(tài) 指
患
者
在
行
走
時
,
由
于
骨
盆
后
縮
、
膝
關
節(jié)
屈
曲
不
充
分
,患
側(cè)
產(chǎn)
生
提
髖
,
下
肢
外
旋
、
外
展
“
畫
圈
”
,
同
時
伴
有
足
內(nèi)
翻
、
跖
屈
,
使
患
側(cè)
下
肢
不
能
正
常
負
重
,
這
種
狀
況
持
續(xù)
下
去
,
使
下
肢
伸
肌
痙
攣
進一
步
加
重
,
患
者
走
路
時
費
時
、
費
力
且
不
易
保
持
平
衡
。
根
據(jù)
不
同
特
征
又分為如下類型:1
.
提
髖
型
擺
動
前
期
或
早
期
,
患
側(cè)
股
四
頭
肌
不
恰
當
運
動
,
使
下
肢
伸
肌
痙
攣
占
優(yōu)
勢
,
屈
髖
肌
無
力
、
腘
繩
級
收
縮
和
跖
屈
機
無
力
,
使
擺
動
相
不
能
屈
膝
、
踝
背
屈
,
患
者
通
過
軀
干
向
健
側(cè)
傾
斜
、
提
髖
來
代
償
性
地
抬
起
下肢,
完成下肢擺動。2
.
膝
過
伸
型
股
四
頭
肌
無
力
或
攣
縮
,
踝
跖
屈
肌
無
力
或
攣
縮
、
踝
背
屈
肌
無
力
和
跟
腱
攣
縮
,
或
者
行
走
時
股
四
頭
肌
與
股
二
頭
肌
收
縮
不
協(xié)
調(diào)
,
使
患者的膝關節(jié)在支撐相出現(xiàn)過度伸展、
髖后突。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所致的異常步態(tài)3
.4
.瘸拐型
股四頭肌或腘繩肌痙攣,
踝跖屈持續(xù)收縮,
出現(xiàn)擺動相不
能
選
擇
性
屈
、
伸
膝
關
節(jié)
。
如
擺
動
相
開
始
時
,
患
腿
髖
關
節(jié)
即
屈
曲
,
同
時
由
于
屈
肌
共
同
運
動
模
式
未
打
破
,
膝
關
節(jié)
屈
曲
,
足
呈
內(nèi)
翻
,
在擺
動
相
結(jié)
束
時
,
膝
關
節(jié)
需
伸
展
,
此
時
又
誘
發(fā)
了
伸
肌
共
同
運
動
模
式
,
患
足
跖
屈
,
踝
關
節(jié)
不
能
背
屈
,
因
而
足
跟
不
能
著
地
,
患
腿
在
支
撐
相時不能負重,
行走不穩(wěn)或呈瘸拐狀。劃圈型
患側(cè)下肢屈髖肌、
屈膝肌和髖內(nèi)收肌收縮能力下降,
或伴
有
股
四
頭
肌
痙
攣
,
出
現(xiàn)
行
走
時
擺
動
相
患
側(cè)
腿
屈
髖
、
屈
膝
及
踝
背
屈
困
難
,
為
了
抬
起
患
腿
,
而
將
骨
盆
上
提
,
向
后
旋
轉(zhuǎn)
,
髖
關
節(jié)
外
旋
、
外
展
,
呈
環(huán)
形
運
動
和
跨
欄
步
態(tài)
,
此
時
重
心
上
下
移
位
加
大
。
支
撐
相患
足
落
地
時
,
足
尖
或
足
掌
蹬
地
,
加
重
下
肢
伸
肌
痙
攣
,
造
成
踝
內(nèi)
翻
、
足趾跖屈,
使患側(cè)支撐相持重差,
重心轉(zhuǎn)移時左右擺動幅度大。偏癱步態(tài)中
樞
神
經(jīng)
系
統(tǒng)
受
損
所
致
的
異
常
步
態(tài)1
.足畸形2
.腦癱步態(tài)馬蹄內(nèi)翻足 常見于腦癱患者,
畸形特點:
馬蹄樣足下垂;
足內(nèi)翻;
足
前
部
內(nèi)
收
、
跖
屈
;
學
齡
期
后
患
者
多
伴
有
脛
骨
內(nèi)
旋
;
通
常
足
下
垂合
并
有
跟
腱
攣
縮
,
而
足
前
部
跖
屈
,
且
常
合
并
有
跖
筋
膜
攣
縮
和
高
弓
足畸形。蹲位步態(tài)
幗繩肌攣縮,
或髖屈肌痙攣、
跖屈肌無力、
跟腱痙攣等
原
因
,
使
得
患
者
支
撐
相
髖
內(nèi)
收
和
內(nèi)
旋
,
膝
關
節(jié)
過
度
屈
曲
,
同
時
足
呈馬蹄形,
足趾外展;
在擺動相中期屈膝減少、
末期缺乏伸膝。腦癱步態(tài)3
. 剪
刀
步
態(tài) 髖
內(nèi)
收
肌
張
力
過
高
,
雙
膝
內(nèi)
側(cè)
并
攏
狀
,
行
走
時
,
雙足
尖
點
地
,
交
叉
前
行
,
呈
剪
刀
狀
。
擺
動
相
缺
乏
屈
膝
、
屈
髖
動
作
,
支撐相足尖著地,
支撐面小,
行走時能量消耗大,
穩(wěn)定性差。4
.
舞蹈步態(tài)
為雙下肢大關節(jié)的快速、
無目的、
不對稱的運動,
多
見
于
四
肢
肌
張
力
均
高
的
腦
癱
患
者
,
支
撐
相
足
內(nèi)
翻
,
踝
缺
乏
背屈
,
足
尖
著
地
,
身
體
不
能
保
持
平
衡
。
擺
動
相
雙
側(cè)
髖
關
節(jié)
、
膝
關節(jié)
屈
曲
困
難
。
行
走
時
,
雙
上
肢
屈
曲
,
不
協(xié)
調(diào)
抖
動
,
雙
下
肢
跳
躍
,
呈舞蹈狀。其他神經(jīng)疾病步態(tài)蹣跚步
態(tài) 小
腦
病
變
者
,
由
于
共
濟
失
調(diào)
,
行
走
時
,
步寬加大,步幅長短不一,速度快慢不等,
東倒
西
歪
,
呈
“
鴨
子
”
狀
或
蹣
跚
狀
。前
沖
步
態(tài)
帕
金
森
病
患
者
,
行
走
時
,
軀
干
前
傾
,
雙上肢缺乏擺動,步幅短小,越走越快,呈前
沖
或
慌
張
步
態(tài)
。周圍神經(jīng)損傷所致異常步態(tài)髖
關
節(jié)
外
展 內(nèi)
旋 外
旋
均
受
限 行
走
時 由
于
臀臀大肌步態(tài)
臀下神經(jīng)損傷,
臀大肌無力,
髖關節(jié)
伸
和
外
旋
受
限
。
行
走
時
,
表
現(xiàn)
為
挺
胸
、
凸
腹
,
軀
干后
仰
,
過
度
伸
髖
,
膝
繃
直
或
微
屈
,
重
力
線
落
在
髖
后
。臀中肌步態(tài)
臀上神經(jīng)損傷或髖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時,
髖
關
節(jié)
外
展
、
內(nèi)
旋
、
外
旋
均
受
限
。
行
走
時
,
由
于
臀中
肌
無
力
,
骨
盆
控
制
能
力
下
降
,
支
撐
相
受
累
側(cè)
的
軀
干和骨盆過度傾斜,
擺動相身體向兩側(cè)搖擺。股四
頭肌
步
態(tài)
股神經(jīng)損傷,
屈髖、
伸膝受限。
行
走
時
,
不
能
維
持
膝
關
節(jié)
穩(wěn)
定
性
,
支
撐
相
膝
后
伸
,
軀
干
前
傾
,
重
力
線
落
在
膝
前
。
伸
膝
過
度
,
有
發(fā)
生
膝
后
關節(jié)囊和韌帶損傷的危險。周圍神經(jīng)損傷所致異常步態(tài)脛前肌步態(tài) 腓深神經(jīng)損傷時,
足背曲、
內(nèi)翻受限,
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綜合服務總包合同
- 標準代建招標文件樣本
- 機房服務合同范本
- 防水材料出口合同
- 落戶協(xié)助服務合同樣本
- 市場營銷外包合同協(xié)議模板
- 電腦供貨合同樣板
- 維修工程協(xié)議范本
- 消防泵房檢測與性能提升合作協(xié)議
- 民工勞動報酬支付函
- 國家電投《新能源電站單位千瓦造價標準值(2024)》
- GB 1886.342-202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硫酸鋁銨
- 工程量清單項目編碼完整版
- JJF 1629-2017 烙鐵溫度計校準規(guī)范(高清版)
- 項目工程質(zhì)量管理體系
- 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語文拼音練習
- 《高壓電動機保護》PPT課件.ppt
- 在全市油氣輸送管道安全隱患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摘要
- 小學英語后進生的轉(zhuǎn)化工作總結(jié)3頁
- 定喘神奇丹_辨證錄卷四_方劑樹
- 不知不覺也是牛仔元老了轉(zhuǎn)一篇日牛知識貼.doc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