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鷹一個學者的生與死悼亡友余虹_第1頁
肖鷹一個學者的生與死悼亡友余虹_第2頁
肖鷹一個學者的生與死悼亡友余虹_第3頁
肖鷹一個學者的生與死悼亡友余虹_第4頁
肖鷹一個學者的生與死悼亡友余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肖鷹一個學者的生與死悼亡友余虹

今天,好友余虹已離我們而逝將近30天了。30天,即使以我們短暫的人生計算,也不是一個漫長的時間,但是,它卻足以讓世人對“博導(dǎo)余虹自殺”的驚異唏噓趨于冷清。作為余虹生前的摯友,我雖然還不能從他與我們慘烈遽別的創(chuàng)痛中恢復(fù),但難以承受的生命之痛也在不成逆流的時間中熔鑄為沉靜的哀傷?,F(xiàn)在,我可以靜下來追思摯友余虹,并向摯友和關(guān)注余虹的人士談?wù)勎业乃寂c念。

人生,是人從生到死的一個歷程,這個歷程是繁雜多面的。因此,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了解和熟悉另一個人。在這篇短文中,我只從三個方面談我對余虹的了解和熟悉:摯友余虹、學者余虹、逝者余虹。

摯友余虹

我與余虹初識,是1996年5月4日。這一天,我們倆人均作為“廣東省首屆十大優(yōu)秀博士生”入選者加入在廣州舉行的表彰會。表彰會是一個只有兩個小時的官方儀式,我只是由于合影的時候被安置與余虹站在一起,寒喧中得知我們都是川籍出身,所以結(jié)識。會后,各自散了,相互沒有聯(lián)系,有一兩次碰面,但并沒有進一步交流。

余虹給我的初識印象是:成熟和肆意?!俺墒臁?,是指他的言語表情中透露出的閱歷的豐富性和為人處事的駕輕就熟,雖然尚沒有真正的交道,我明確感到他有四川人的精明干練?!八烈狻?,主要從他的著裝和舉止見出,我已記不得他當天概括穿什么衣服,但可以斷定他是表彰會上“十博士生”中著裝最肆意的,也沒有像以后一樣戴那頂標志性的帽子,所以,他的過早謝頂?shù)念^顱很醒目。他講四川方言,舉止也是地道的四川鄉(xiāng)土氣派。

我與余虹真正的交往,開頭于2022年他調(diào)入中國人民大學執(zhí)教后。由于都是四川人,又做大致一致的專業(yè),也有共同的摯友,因此,我們就有大量交往機遇,彼此很快就熟諳而且相互認同,引以為不成多得的摯友。

余虹給我的最初印象包含了“肆意”,但深交之后,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真摯熱忱,無論是對學術(shù)思想還是日常人生,他都真摯熱忱地去對待。他的存在是一種火的存在,無論你采納還是拒絕,你都會被他灼熱。去年在九華山莊關(guān)于文藝學問題的研討會上,他義正詞嚴地批判北京一個“XX新貴”的樓盤命名,對它的“媚貴賤民”意識表示極大憤慨。我并不認為有必要如此動情地斥責這種今天已經(jīng)司空見慣的“崇富拜金”心態(tài),但是,余虹發(fā)言時的大氣昂揚依舊震撼了我,讓我為自己的“司空見慣”所表現(xiàn)的對現(xiàn)實的冷漠感到擔心!

對待摯友,余虹的真摯熱忱是有口皆碑的。但我更概括的感受是,他總是在細節(jié)中表現(xiàn)出自然親切的寬厚關(guān)懷。2022年12月末,我應(yīng)邀組織幾位摯友去貴陽做學術(shù)交流。余虹由于正值極其繁忙,本意是不去的。但由于原定要去的其他幾位摯友也因故不能去,這次活動面臨“破產(chǎn)”,當我再次邀請他去,他就說,假設(shè)確需我去,我就去吧。結(jié)果,他去貴陽只呆了一天,在去年元旦的清早自身乘飛機返京。

在多年交往中,余虹對摯友的寬厚相待,令我感受到那種洞悉人生的通達胸襟。在2022年春的一個北京學術(shù)會上,我恰好坐在他背后,望著他謝頂?shù)念^顱,我寫了兩句調(diào)侃的詩:“美啊,一輪金色的月亮,升起在,黑色的海洋上?!痹谟貌蜁r,我得意地當著摯友把這兩句詩念給他聽,他溫柔地笑了笑,就如一位和藹的兄長面對一個小弟的頑皮。我本來以為,他過早謝頂,是由于遺傳的自然因素;

然而,在他離世后,我才知道,他的謝頂是由于一次人生大悲傷之后的幾乎喪命的大病患。知道這個理由,我深感愧疚,但同時又為余虹對此所表現(xiàn)的寬厚胸襟震撼而生敬意。

學者余虹

我在這樣的意義上把余虹理解為一個真正的學者:學術(shù)研究是他生命本身的活動,而不只是求生謀利的手段。在當代中國,缺少的正是真正的學者。余虹生前是作為一個真正的學者活著的,這是他在當代中國的人生意義所在。

余虹不僅是一位將學術(shù)研究呈現(xiàn)為自我生命活動的學者,而且是一位在生命活動中有世界的學者。余虹的生命體驗了50年的歷程,在這50年中,以1977年為界,前20年他在“政治賤民”子弟的苦難辛酸中飽受熬煎。然而,余虹沒有由于社會曾經(jīng)強加給他的“與生俱來”的苦難而憤世嫉俗或頹廢沉淪。相反,他從自己人生的苦難和生命的傷痛中孕育了優(yōu)良的才華和無限的喜歡,并將之奉獻給世界。從余虹的人生,我確信生命是一個奇跡,它不屈服于遺傳學和環(huán)境論的專制,而“自由地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璀璨世界。

余虹之所以“有世界”,不僅在于他以自己的優(yōu)良才情和高尚品格贏得了廣泛的贊美和認同,而且在于他對我們共同生存的世界懷抱著真正“關(guān)切”。他辭世前的一系列文章,如《我與中國》、《有一種愛我們還很目生》、《一個人的百年》和《〈三峽好人〉有那么好嗎?》等,都是在猛烈而深刻地表達著他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切;

而在相處中你會察覺,他也有太多的對親友同事的“關(guān)切”要踐行。就事業(yè)而言,余虹對于自己的學術(shù)和他負責的學科,均有長遠的籌劃,并且在令人欣喜地積極實施著。余虹作為一個真正的學者,同時是一個海德格爾所定義的真正的“在世界中存在者”。因此,我相信,直到那慘烈的結(jié)果時刻到來之前,余虹與我一樣,決然預(yù)想不到我們陰陽相隔的日子正在迫近。

去年9月18日,由于南方一位摯友到京,余虹電話約我晚餐聚會。那天晚上共五人聚會,在余虹居處鄰近的一個酒店。余虹貌似有些疲憊,但興致還好。我不知道這是我們倆的結(jié)果見面!后來,10月中旬,我加入一個在京中青年學者的座談會,他沒有到會,被告知他病了。隨后我給他發(fā)了一個短信問候并得到回復(fù);

11月中旬的一天,我再發(fā)短信問候,他沒有回復(fù),我等到入夜,就打電話給他。他接了我的電話,我問他病情如何,并說想邀請他和幾位摯友聚會。他報告我,他的病主要是慢性胃炎,正在恢復(fù),并允許我待12月恢復(fù)得更好時出來與摯友聚會。為此,我很欣喜。然而,這竟是我和余虹的永訣!

對于余虹猝然與世訣別,而且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我和全體摯友都不理解。他的噩耗賦予我們大家的是不能采納的打擊和同樣不能采納的困惑。在他辭世后的第一個星期,我們幾位摯友屢屢聚在一起緬懷他,在相互傾訴中寄托我們的哀思,也試圖明白他到底為什么要如此不辭而別,但即使與余虹有數(shù)十年緊密交往的摯友,也得不到最終答案。他在留給人大文學院領(lǐng)導(dǎo)的遺書中聲明用自殺辭世是他個人的選擇,并將理由歸結(jié)為連月來不能操縱的失眠癥。這個遺言和他切實在結(jié)果兩個多月的失眠癥(包括胃炎),都不能壓服我們。我讀了余虹的遺書,與多位摯友的看法一樣,我認為他對于自己的死并沒有打定,是一個突然惠臨他內(nèi)心的召喚,促使他倉猝飛逝。

逝者余虹

在這個彌漫混亂卻又要用理性解釋一切、主宰一切的時代,大量人將余虹的自殺歸結(jié)為他的學術(shù)信念,從他的論著中摘取只言片語論證他的死亡的“規(guī)律”。在《一個人的百年》中,余虹表達了自己對自殺者的理解和可憐,他說:“這些年不斷聽到有人自殺的消息,而且大多為女性。聽到這些消息,我總是沉靜而難以認同那些是是非非的探討。事實上,一個人選擇自殺確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況拒絕一種生活也是一個人的尊嚴與士氣的表示,至少是一種消極的表示,它比那些蠅營狗茍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個人樣地活著太不輕易了,我們每個人只要還有一點人氣都會有一些難以跨過的人生關(guān)口和度日如年的時刻,也總會有一些輕生放棄的念頭,正由于如此,才有人說自殺不易,活著更難,當然不是茍且偷生的那種活?!边@其中的“自殺不易,活著更難”兩句被媒體反復(fù)傳播,已經(jīng)變成余虹自殺的“辭世銘”。

余虹這兩年屢屢撰文表達他對死亡的關(guān)注和理解,以他的自殺為啟程點來回想這些論說,讀者確實可以從中得到“死亡規(guī)律”的示意。然而,假設(shè)我們以這種個人化的方式來解讀學術(shù)論著,就變成了“索隱派”,即將學術(shù)論著簡化為“個人表達”。相反,對真正學者的論著的解讀,應(yīng)當以“普遍表達”為一個根本視角,而且要運用整體聯(lián)系的分析方法。在《一個人的百年》,余虹真正論述的主題是對他的導(dǎo)師石璞先生體驗20世紀中國的百年風雨摧殘而安然健在的崇敬及其理由的思量,而他在文中表示深刻理解和可憐的青年女生的輕生自殺,正成為令人痛惜的比較。在此文結(jié)尾,余虹說:“‘石璞’之名有什么微言大義?一塊對惡沒有強烈抵擋卻有耐久拒絕的石頭,一塊對善沒有悲壯獻身卻有細心執(zhí)著的石頭,以她不絕的微光爍傷我正在死去的心??赡苡⑿鄣臅r代早就過去了,可能從來就沒有什么純粹的英雄,日常生活的重負與擔當落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那些像石璞一樣舉重若輕的人讓生命看到了夢想?!?/p>

從上述引文可見,余虹不是一個自殺主義者,相反,他是一個生命的大喜歡者。去年,他遇到了一位令他至為愛戴的美觀的女性摯友的病亡,他將之稱為“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他說:“我們都會死去,因此有多數(shù)的理由寬慰面對死亡的心靈,但總有一些人的死讓你的心無以寬慰,難以承受……他們的死帶走了你熟諳的呼吸和生命的跳動,分開了你的血肉之軀也分開了你的靈魂?!?《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你在這樣泣血的悼文中,能看到余虹自殺的“規(guī)律”嗎?

我讀到徐賁文章說:“余虹是一個由于關(guān)注死亡而更加重視人的存在意義的思想者?!保ā丁八劳鲋杏猩臋C要”:讀余虹》)這個看法對于那些將余虹關(guān)注死亡視為“傾心死亡”的看法,是一個有力的批評!但是,這個說法依舊不夠切當。切當?shù)刂v,余虹把對死亡的關(guān)注作為關(guān)注生命存在的一個必要方式,而且對于余虹,它既具有哲學意義,又具有現(xiàn)實意義。這就是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的本意!讓我們重溫余虹自己的論述:“不錯,人總是要死的。中國人將死亡稱之為人的大限,也就是說,再聰明的人也無法知道死后是怎么回事,再能干的人也不能不死,死亡以最明白的事實啟示人的有限和人生的短暫。一旦意識到自己的有限和生命的短暫,人會更加敬畏而謙卑,人會加倍珍惜自己的生命,難怪有人說死亡中有人生的機要?!保ā度松斓亻g(大學生文化讀本)》,“導(dǎo)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余虹是關(guān)切這個世界的,我不能理解他為何自決離去;

余虹是喜歡這個世界的,我不能理解他為何以慘烈身死賦予這個世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我可以根據(jù)已知的事實做種種推斷,我還可以做無盡的推測。但是,正如我認為余虹的生命是一個不成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