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展示第一頁,共133頁。什么是服飾?服飾,就是指服裝和裝飾,它不僅有防寒、護體的作用,而且也反映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它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第二頁,共133頁。中國服飾的起源中國的服飾起源于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階段,距離現(xiàn)在大約有一萬八千年。第三頁,共133頁。先秦服飾先秦指秦朝以前的歷史時代,起自遠古人類產(chǎn)生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為止,包括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等歷史時期。第四頁,共133頁。原始人類已經(jīng)懂得用獸皮縫制衣服,標志著原始服飾開始出現(xiàn)。第五頁,共133頁。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紡織技術(shù)發(fā)明,服裝材料從此有了人工織造的布帛,服裝形式發(fā)生變化,功能也得到改善第六頁,共133頁。
夏朝服飾夏朝的服飾以黑為主夏朝是占木德而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飾用青色夏代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其服飾帶有鮮明的宗教信仰色彩,其確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和玄衣黃裳的服色。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時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黃色。上玄下黃的服制就來源于對天地的崇拜。第七頁,共133頁。商周:
商周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藍、綠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黃制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jīng)久不變并一直保存至今。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并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后,再用畫筆添繪。第八頁,共133頁。周代服飾到了周代,中國的冠服制度也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從此,衣冠等級在服飾中有了嚴格的區(qū)分。根據(jù)《周禮》等書的記載,夏商周時代把“禮”分為五大類,分為祭服、朝服、軍服、婚喪之服等。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lǐng)子通用矩領(lǐng)腰間系帶。當(dāng)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制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制成,叫“革帶“。第九頁,共133頁。
冕服:中國古裝種類中最重要的禮服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第十頁,共133頁。一般服裝男服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袍:以深衣為基礎(chǔ),衣裳相連。裘:皮衣。女服
揄狄:為王后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狄: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展衣,祿衣,禕衣。
第十一頁,共133頁。第十二頁,共133頁。西周的衣服周朝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lǐng)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fú古代衣裳前的蔽膝,用熟皮製成。形制、圖案、顏色色按身分、等級不同」,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第十三頁,共133頁。春秋戰(zhàn)國服飾:春秋戰(zhàn)國之際,又出現(xiàn)一種服裝,將上衣下裳合并為一體,連為一件,這種服裝被稱為深衣。深衣是一種上下連屬的服裝,制作時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間縫合,衣式采用短領(lǐng),衣長到跟,續(xù)衽鉤邊。隨著諸侯國那時“百家爭鳴”導(dǎo)致到列國服飾異俗。胡服第一次被漢族人民所接受,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吸收東湖族及摟煩人的軍人服式,廢棄傳統(tǒng)的上衣下裳。春秋戰(zhàn)國服飾第十四頁,共133頁。襟:指衣的前幅。交領(lǐng)右衽:漢服標準的領(lǐng)口式樣,外觀如英文y。右衽:領(lǐng)子系向身體右邊。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為異族或死者的樣式。祛:袖口,袂:袖子,裳:裙子。曲裾:由服裝環(huán)繞形成的裙子樣式。深衣樣式深衣是春秋戰(zhàn)國時貴族穿的便衣,平民穿的禮服,因上亡衣和下裳相連,袍身又深又長,所以叫做深衣。深衣的衣襟做得很長,可以繞到背后,再用腰帶扎緊。單衣是單層沒有里子的薄衣,衣身、袖子和下擺都是平平直直的樣子,沒有孤度。
第十五頁,共133頁。
當(dāng)時褲襠不縫綴的稱為“窮绔”或“緄襠绔”;將兩襠縫合的稱為裈,即襠褲,用了尺不裁成的短褲,稱為犢鼻裈。這類合襠褲能保護大腿和臀部肌肉皮膚在騎馬時少受摩擦,且不用再在褲外加裳即可外出,在服裝功能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第十六頁,共133頁。
春秋戰(zhàn)國貴族冠帽與服飾:頭戴冠,兩側(cè)有組纓下垂系于頜下,腦后辮發(fā)上挽,包入冠內(nèi);身穿窄袖長袍,腰系帶,足穿鞋。第十七頁,共133頁。西周貴族服飾春秋戰(zhàn)國服飾第十八頁,共133頁。(一)從上衣下裳到深衣
1.5000年前上衣下裳的形制大致形成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易經(jīng)·系辭下》
到了商周上衣下裳制已經(jīng)定型
綠衣黃裳
——《詩經(jīng)·邶風(fēng)·綠衣》
上曰衣,下曰裳
——《毛傳》第十九頁,共133頁。
華夏族上衣形制多為交領(lǐng)右衽、袂長而肥大領(lǐng):衣領(lǐng)衽:衣襟袂:衣袖緣:衣的飾邊,忌間色用正色間色:調(diào)和的顏色,如:橘紅等正色:原色,如:大紅等衣,衣也。上曰衣,下曰裳。
——《說文解字》第二十頁,共133頁。2.周代上衣款式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襦”分“長襦(褂)”與“短襦(腰襦)”又有單、夾之分,有面有里的襦稱“復(fù)襦”貼身穿的上衣的名稱:褻衣、中衣、私冬季御寒的服裝還有:裘、袍裘:毛向外的皮衣袍:形制與復(fù)襦相近。當(dāng)時戰(zhàn)士冬季穿袍,貴族多穿裘,裘中以狐裘、羔裘最為名貴貧民百姓穿褐(褐以粗麻布制成,短且狹)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第二十一頁,共133頁。3.商、周時期下身穿的衣服稱為“裳”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
——《儀禮·喪服》
裳由七幅布帛縫紉而成,腰部帶褶,穿有帶子,樣式與裙相似
4.春秋戰(zhàn)國前的褲
名稱:绔或脛衣绔,脛衣也。——《說文解字》
形制特點:無襠,只有兩個褲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繩系于腰間
5.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分化帶動了服飾變革深衣式袍服作為服裝的主流款式開始流行
第二十二頁,共133頁。深衣不是禮服,尊卑共服形制特點:a.上衣下裳連為一體
b.無男女式樣區(qū)別
c.上窄下寬,與后世的袍成筒狀不同
d.系腰帶,上不及肋,下不及髖6.漢代衣裝形制基本為深衣制絲帛品種多樣,錦銹、印花、敷彩等工藝發(fā)展?jié)h代深衣第二十三頁,共133頁。秦漢服飾秦漢時期,男子以袍為貴。袍服屬漢族服裝古制,秦始皇在位時,規(guī)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綠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絹制作。漢代四百年來,一直用袍作為禮服。女子服裝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作為禮服的深衣,一是日常只用的襦裙。深衣。秦漢婦女以深衣為尚,衣襟然轉(zhuǎn)層數(shù)比戰(zhàn)國時的深衣有所增多,下擺部也有所增大。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zhàn)國時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為尚儒斜領(lǐng)、窄袖,長僅及腰間;裙子是有4副素絹連接拼合而成,下垂至地,上窄下寬,不是邊緣,裙腰兩端封釉卷條,以便系結(jié)。
第二十四頁,共133頁。秦朝服飾
秦朝軍力強大,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被列為八大奇跡之一,服裝細部一絲不茍,讓我們來瀏覽下秦朝的軍服。第二十五頁,共133頁。秦代將軍服飾復(fù)原圖秦代將士鎧甲圖秦代兵士鎧甲展示圖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于活動。騎兵步兵服飾第二十六頁,共133頁。秦朝士兵服飾第二十七頁,共133頁。
秦代男子服飾第二十八頁,共133頁。
秦代婦女服飾
第二十九頁,共133頁。漢代
漢代男子曲裾
穿曲裾的男子第三十頁,共133頁。漢代男裝: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于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jīng)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第三十一頁,共133頁。漢代曲裾陶俑第三十二頁,共133頁。漢代官服之一: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dāng)作禮服。它們基本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lǐng)、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lǐng)子以袒領(lǐng)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nèi)衣。袍服下擺,常打一排密裥,有的還裁制成月牙彎曲狀。這種袍服是漢代官吏的普通裝束,不論文武職別都可穿著。按漢代習(xí)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筆將所奏之事寫在竹簡上,寫完之后,即將筆桿插入耳邊發(fā)際,以后形成一種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筆,筆尖不蘸墨汁,純粹用作裝飾,史稱“簪白筆”。
灰地菱紋袍服圖第三十三頁,共133頁。漢代官服之二: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xi: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后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liu”。
第三十四頁,共133頁。漢代皇帝冕服第三十五頁,共133頁。漢代女裝:襦,短上衣袖子。襦的袖子一般較長,窄交領(lǐng)右衽。漢服標準的領(lǐng)口式樣,外觀如英文y。腰帶,用絲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宮絳,以絲帶編成,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huán)結(jié),然后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借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第三十六頁,共133頁。漢代男子武冠第三十七頁,共133頁。冠冕制度完善冕冠,是古代帝王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從周朝開始興起,到秦漢時期完善。第三十八頁,共133頁。女子深衣與佩飾秦漢的女裝大體承襲以前服式,以深衣為禮服,襦裙為常服。第三十九頁,共133頁。衣裳連體的深衣,成為秦漢時期最流行的服裝,男裝女裝都可以采用這種形式。深衣的特點是交領(lǐng)右衽。深衣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第四十頁,共133頁。漢代婦女深衣漢代深衣俑第四十一頁,共133頁。漢代婦女還穿襦裙。襦裙一般是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zhàn)國時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到了漢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這種服式的婦女逐漸減少。據(jù)此,有人認為漢代根本不存在這種服飾,只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才重新興起。其實,漢代婦女并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
漢代婦女襦裙第四十二頁,共133頁。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lǐng)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lǐng),領(lǐng)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lǐng)子必露于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第四十三頁,共133頁。漢代規(guī)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種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漢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許平民服青綠之衣。對商人的禁令更嚴。然而在服裝的樣式上,似乎沒有嚴格的制度。從出土的漢代陶俑及畫像磚石來看,勞動者或束發(fā)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裝,幾乎全是交領(lǐng),下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腳穿靴鞋,還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這個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第四十四頁,共133頁。魏晉服飾
魏晉是政治和經(jīng)濟動蕩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fēng)氣,追求“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沉淪于頹廢的生活方式,以老莊、佛道思想為時尚,這種風(fēng)氣也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是當(dāng)時的“竹林七賢”。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松、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優(yōu)雅而飄逸。同時,民族間戰(zhàn)亂頻仍,卻也給了各民族在服飾上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機會,各民族服飾相互融合。
第四十五頁,共133頁。魏晉魏晉士大夫服飾形象第四十六頁,共133頁。
魏晉籠冠大袖衫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fēng)尚魏晉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tǒng)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傮w特征上儉下豐。第四十七頁,共133頁。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dāng)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第四十八頁,共133頁。魏晉魏晉婦女襦裙
特點:對襟、束腰,衣袖寬大,袖口綴有一塊不同顏色的貼袖。第四十九頁,共133頁。魏晉南北朝服飾洛神賦圖褒衣博帶成為流行時尚,男子穿肥大的長袍,追求輕松、自然的感覺;女子穿長裙,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盡力展示優(yōu)雅和飄逸的風(fēng)姿。第五十頁,共133頁。“褒衣博帶”最先由竹林七賢倡導(dǎo)第五十一頁,共133頁。興起于南朝的梅花妝第五十二頁,共133頁。壽陽公主與梅花妝第五十三頁,共133頁。唐朝服飾
唐高祖李淵于621年正式頒布東輿衣服之令,對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婦、土庶等各級各等人士的衣著、色彩、佩帶諸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唐朝的衣冠制度正式確立。例如唐朝對服飾色彩規(guī)定:黃色只有皇帝和皇室親臣、貴臣才可穿用,他人穿用則為犯罪,因此黃色為皇權(quán)的特殊象征。另外,還以服裝的顏色區(qū)分官職品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六品為綠色,七品為青色。唐代紋樣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而且吸收了西方藝術(shù)形式。加上對外開放、絲綢之路重開,中西結(jié)合,使唐朝服飾華麗清新。第五十四頁,共133頁。
唐朝帝王服黃色只有皇帝和皇室親臣、貴臣才可穿用,他人穿用則為犯罪,因此黃色為皇權(quán)的特殊象征。第五十五頁,共133頁。唐代男子的圓領(lǐng)袍衫
隋唐時期,男子普遍穿著圓領(lǐng)袍衫。相比前幾個朝代的男裝,圓領(lǐng)袍衫整體各部位變化不大,一般為圓領(lǐng)、右衽,領(lǐng)、袖及襟處有緣邊。第五十六頁,共133頁。幞頭是這一時期男于最為普遍的首服。幞頭兩腳,初似帶子,自然垂下,至頸或過肩第五十七頁,共133頁。
唐代文官,主要服飾為幞頭圓領(lǐng)窄袖袍衫,幞頭兩腳,初似帶子,自然垂下,至頸或過肩,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文官常服
第五十八頁,共133頁。第五十九頁,共133頁。幞頭的變化幞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及五代時期,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第六十頁,共133頁。唐代的婦女服飾,是歷代中的佼佼者。衣料質(zhì)地考究,造型雍容華貴,裝扮配飾富麗堂皇。唐都長安不僅是當(dāng)時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與朝鮮、日本、波斯等國貿(mào)易、文化交流頻繁。唐朝服飾形成了獨特的開放浪漫風(fēng)格。袒胸、裸臂、披紗、大袖、長裙是唐代婦女最典型著裝形象。第六十一頁,共133頁。
唐朝年輕女子不受保守傳統(tǒng)的約束,她們不僅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寬領(lǐng)服裝,甚至穿上胡服男裝,在街上策馬揚鞭,政府和社會還允許女性享有選擇配偶和離婚的自由。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帔,還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長衫外面)。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第六十二頁,共133頁。女子服飾唐朝時期的女子服飾,是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其總體態(tài)勢,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后世亦無可企及,可謂封建社會中一朵昂首怒放、光彩無比的瑰麗之花。
1、襦裙服
襦裙服主要為上著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鳳頭絲履或精編草履。頭上花髻,出門可戴冪。
2、衫:衫較襦長,多指絲帛單衣,質(zhì)地輕軟,與可夾可絮的襦、襖等上衣有所區(qū)別,也是女子常服之一。第六十三頁,共133頁。3、裙:這是當(dāng)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制裙面料一般多為絲織品,但用料卻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僅著抹胸,外直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詩:“慣束羅裙半露胸”等詩、畫即似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為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唐時思想開放的時代背景。除此之外,武則天時還有將裙四角綴十二鈴的,行之隨步叮當(dāng)作響。裙色可以盡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草綠等,其中似以石榴紅裙流行時間最長。唐中宗時安樂公主的百鳥裙,更是中國織繡史上的名作。4、半臂與披帛:這是襦裙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半臂似今短袖衫。披帛,當(dāng)從狹而長的帔子演變而來。后來逐漸成為披之于雙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種飄帶了。這種古代仕女的典型飾物,起源于何時尚無定論,但至隋唐盛行當(dāng)無置疑,在留存至今的壁畫與卷軸畫中多處可見。
第六十四頁,共133頁。5、女子著男裝
女著男裝,即全身仿效男子裝束,成為唐代女子服飾的一大特點。女子著男裝,于秀美俏麗之中,別具一種瀟灑英俊的風(fēng)度。同時說明,唐代對婦女的束縛明顯小于其它封建王朝。
6、胡服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等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上自漢至唐的駱駝商隊絡(luò)繹不絕,對唐代臣民影響極大。所謂胡人,是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一種貶稱,我們這里講史,權(quán)且保留當(dāng)時的稱呼。隨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很多民族成分在內(nèi)的一種裝束,使唐代婦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陣狂風(fēng)般胡服熱席卷中原諸城。
第六十五頁,共133頁。浪漫開放的唐朝女裝唐朝女子流行的服裝是襦裙服,即上身穿短襦,下穿長裙。為了顯得身材修長,唐代女子往往將裙腰束到腋下或胸部,這種長裙稱為齊胸襦裙。第六十六頁,共133頁。半臂半臂,因為衣袖長度只達到手臂的一半而得名。衣服為對襟,長到腰處。第六十七頁,共133頁。穿胡服的女俑穿窄袖衫,套半臂,著間裙的女子第六十八頁,共133頁。袒胸裝第六十九頁,共133頁。明衣:薄紗制成,半透明簪花仕女圖第七十頁,共133頁。女著男裝:裹幞頭、穿圓領(lǐng)袍衫的婦女(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第七十一頁,共133頁。唐朝女鞋唐朝女子的裙子又長又寬,為了防止裙子太長妨礙走路,唐代女子的鞋子多是高翹式的。鞋子的前端高高翹起,可以把過長的裙子勾在鞋子上。第七十二頁,共133頁。女穿胡服:受胡舞(胡旋舞、渾脫舞、柘zhè枝舞)的影響,女穿胡服成為唐代女裝的又一大特點。穿胡服的婦女第七十三頁,共133頁。發(fā)式與面靨:
唐代女子發(fā)式多變,常見的有半翻、盤桓、驚鵠、拋家、椎、螺等近三十種,上面遍插金釵玉飾、鮮花和酷似真花的絹花。唐代婦女好面妝,奇特華貴,變幻無窮,唐以前和唐以后均未出現(xiàn)過如此盛況。如面部施粉,唇涂胭脂,見元?。骸胺蠓圪F重重,施朱憐冉冉。”各種眉式流行周期很短,據(jù)說唐玄宗曾命畫工畫十眉圖,有鴛鴦、小山、三峰、垂珠、月棱、分梢、洆煙、拂云、倒暈、五岳。眉宇之間,以金、銀、羽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鈿”是面妝中必不可少的。另有流行一時的梅花妝,傳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行于含章殿下,額上誤落梅花而拂之不能去,引起宮女喜愛與效仿,因而,亦被稱為壽陽妝。太陽穴處以胭脂抹出兩道,分在雙眉外側(cè),謂之“斜紅”,傳說源起于魏文帝曹丕妃薛夜來誤撞水晶屏風(fēng)所致。面頰兩旁,以丹青朱砂點出圓點、月形、錢樣、小鳥等,兩個唇角外酒渦處也可用紅色點上圓點,這些謂之妝靨,這還僅是唐代婦女一般的面妝,另有別出心裁者。第七十四頁,共133頁。唐代女子發(fā)式多變,常見的有同心髻、鳳髻、雙垂髻等三十多種。眉宇之間,以金、銀、羽翠制成的“花鈿”是面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七十五頁,共133頁。宋朝服飾
宋朝統(tǒng)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學(xué),把朱熹“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作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理論根據(jù)加以倡導(dǎo),其目的在于去掉人們的任何反抗意識。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zhì)樸平實,反映時代傾向。
這種理學(xué)觀點影響到人們的著裝,使宋朝的服裝一改唐朝服飾曠達華貴,恢弘大氣的特點,服裝造型封閉,顏色嚴肅淡雅,色調(diào)趨于單一。第七十六頁,共133頁。
宋代男裝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tǒng)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fù)中國的風(fēng)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lǐng)或圓領(lǐng)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dāng)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lǐng)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qū)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guī)定和限制。第七十七頁,共133頁。宋代
。朝服第七十八頁,共133頁。宋代的大袖圓領(lǐng)襕衫,圓領(lǐng)大袖,下長過膝,在衫下擺的膝蓋部位加接一幅橫襕。第七十九頁,共133頁。
元成宗第八十頁,共133頁。
元成宗第八十一頁,共133頁。宋代女裝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xiàn)在的背心,褙子的領(lǐng)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
宋代女子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后、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兇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第八十二頁,共133頁。第八十三頁,共133頁。宋女裝背子襖宋朝的女服大都沿襲唐代的形制。第八十四頁,共133頁。
元成宗第八十五頁,共133頁。元朝服飾
元朝是蒙古族入關(guān)統(tǒng)治中原的時代,所以元朝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fā)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huán)垂在耳朵后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zhì)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騎射。元代的服飾既推行其本族制度又承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第八十六頁,共133頁。
元成宗元代貴族便服
元代貴族襲漢族制度,在服裝上廣織龍紋。第八十七頁,共133頁。
元代貴族便服第八十八頁,共133頁。元代織金錦半袖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zhì)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第八十九頁,共133頁。元代元代織金錦袍
元代男服辮線襖元代鎧甲及戎服元代襦裙半臂第九十頁,共133頁。
第九十一頁,共133頁。
元成宗明朝服飾到明代服裝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變化,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jié)。但是紐扣并非始于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jīng)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xiàn)著時代的進步。另外理學(xué)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裝風(fēng)格。朱元璋稱帝后,為了恢復(fù)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準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lǐng)衫。所謂補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塊方形刺繡圖案的官服,文官圖為飛禽,武官圖為猛獸。用袍衫顏色和圖案的分別來區(qū)分官階品位。平常穿的圓領(lǐng)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qū)分身份,長大者為尊。第九十二頁,共133頁。盤領(lǐng)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一至四品,用緋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綠色。紋樣也不一樣:一品用大朵花,徑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徑三寸;三品用散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花紋。明代公服明代官吏織金蟒袍、戴展角幞頭第九十三頁,共133頁。明代明代皇帝常服
明代皇后大袖衣
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
明代皇后服飾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fù)了漢族的習(xí)俗。第九十四頁,共133頁。明代明代官吏麒麟袍明代灑線繡龍袍明代男子大襟袍明代襦裙明代鎧甲及戎服第九十五頁,共133頁。
明代官服中最具特點的是烏紗帽,烏紗帽翅因戴者官職、身份不同而各異。其形制前低后高,兩旁各插一翅,通體皆圓。帽內(nèi)另用網(wǎng)巾以束發(fā)。第九十六頁,共133頁。
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飾,大多穿圓領(lǐng)或斜領(lǐng)的青布直身的寬袖長衣,頭戴四方平定巾。第九十七頁,共133頁。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一些淺淡的顏色。裙子寬大,樣式很多。第九十八頁,共133頁。
清朝服飾清朝是以滿族統(tǒng)治者為主的政權(quán)機構(gòu),滿族旗人的風(fēng)俗習(xí)慣影響著中原地區(qū)。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tǒng)服制度,由于滿族八旗兵的進關(guān)而遭到破壞??梢哉f這種變革,是中國傳統(tǒng)服制的又一次飛躍,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后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歷時數(shù)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jié)省,制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復(fù),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入關(guān)后,強迫漢人穿滿人服裝,漸漸形成了一套有別于明代的服飾體系。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原后,保留原有服裝傳統(tǒng)最多的非漢族王朝。第九十九頁,共133頁。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lǐng)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時至今曰,它對現(xiàn)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fā)展,經(jīng)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jīng)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顯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與內(nèi)涵,具有永恒存在的價值。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裥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lǐng)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繡等為飾。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nèi)有小衣,相當(dāng)于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第一百頁,共133頁。清朝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龍袍清代皇后鳳袍
晚清云肩清代宮廷服飾氅衣
第一百零一頁,共133頁。清男子著裝清女子著裝花盆底鞋黃馬褂琵琶襟捻襟坎肩第一百零二頁,共133頁。清朝清代武士鎧甲清代八旗兵甲胄晚清刺繡襯衣第一百零三頁,共133頁。涼帽
秋帽
便帽清朝主要帽式暖帽第一百零四頁,共133頁。
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清服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后發(fā)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的旗袍的前提。第一百零五頁,共133頁。
清朝男子服飾清時剃發(fā)留辮,辮垂腦后,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tǒng)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長袍馬褂是清朝男子最常穿的服飾。馬褂是穿在長袍外面的短褂子,長度只到腰際,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騎馬,所以叫“馬褂”。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里面紅。第一百零六頁,共133頁。
本圖為戴暖帽、穿馬褂、行袍的男子。第一百零七頁,共133頁。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并存。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shù)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jié)省,制作簡便和穿著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第一百零八頁,共133頁。清朝滿族女子服飾第一百零九頁,共133頁。
清軍入關(guān)后,清朝統(tǒng)治者強制推行其滿族的發(fā)型和服裝樣式。這種民族壓迫政策激起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為緩和漢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清朝不得不實行“男從女不從”等十從十不從的政策,即對漢族男子嚴格要求遵從滿族服制,而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清朝漢族婦女服飾第一百一十頁,共133頁。
第一百一十一頁,共133頁。近現(xiàn)代女裝
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據(jù)資料記載,最早穿袍旗的漢族婦女是上海的女學(xué)生。她們穿著寬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婦女的羨慕,并紛紛仿效。同時,社會輿論對此也大加贊揚。第一百一十二頁,共133頁。
第一百一十三頁,共133頁。民國時期第一百一十四頁,共133頁。
第一百一十五頁,共133頁。近現(xiàn)代男裝
民國初年出現(xiàn)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后出現(xiàn)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nóng)村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
第一百一十六頁,共133頁。
長袍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20世紀上半葉仍然流行。西裝在鴉片戰(zhàn)爭(1840.6—1842.8)后傳入中國,民國成立后流行開來,成為男子的禮服之一。中山裝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孫中山在西裝和中式服裝基礎(chǔ)上設(shè)計出來的,此后幾十年大為流行。第一百一十七頁,共133頁。
第一百一十八頁,共133頁。
中山裝第一百一十九頁,共133頁。
中山裝第一百二十頁,共13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海南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電視攝像基礎(chǔ)》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二零二五年度擔(dān)保合同標的特性與信用管理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媒體運營兼職聘任合同范本3篇
- 海南師范大學(xué)《游泳訓(xùn)練理論與實踐》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度小額貸款反擔(dān)保償還服務(wù)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度架工承包合同服務(wù)內(nèi)容擴展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施工現(xiàn)場環(huán)境保護教育培訓(xùn)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橋梁欄桿維修與加固服務(wù)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舊電器買賣與環(huán)?;厥仗幚砗贤?篇
- 二零二五年度假山景區(qū)生態(tài)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承包合同3篇
- 品牌管理第五章品牌體驗課件
- 基于CAN通訊的儲能變流器并機方案及應(yīng)用分析報告-培訓(xùn)課件
- 外科醫(yī)師手術(shù)技能評分標準
- 保姆級別CDH安裝運維手冊
- 菌草技術(shù)及產(chǎn)業(yè)化應(yīng)用課件
- GB∕T 14527-2021 復(fù)合阻尼隔振器和復(fù)合阻尼器
- 隧道二襯、仰拱施工方案
- 顫?。ㄅ两鹕。┲嗅t(yī)護理常規(guī)
- 果膠項目商業(yè)計劃書(模板范本)
- 旋挖鉆成孔掏渣筒沉渣處理施工工藝
- 安全資料目錄清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